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分国制的异同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参考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练习题11.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2.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3. 图中的政治制度是()A. 夏朝的王位世系制B.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C.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D. 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4. 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幽王荒淫无道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 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5. 下列有关商朝历史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商朝中央的官职主要有相、卿士等 B.商朝建立后,王位一直是父子相传C.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D.各方国对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6. 陈满是舜的后代,他本姓妫,名满,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古代帝王的后代时,封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为陈,遂称陈满,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
可见陈满的“陈”姓来源于()A、封地、封国B、谥号C、爵位D、职业7. 读图一《西周分封示意图》,从中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图一西周分封示意图A.西周实行郡县制 B.分封的对象只有王族C.分封对象以王族为主 D.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的有楚国8. 家(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最可能是受到()A.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B.古代禅让制的影响C.古代分封制的影响 D.传统美德的影响9. 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财产 B.地域 C.宗教 D.血缘10.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卿大夫——士——诸侯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11.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A.嫡长子继承制度 B.礼乐制度 C.分封制度 D.血缘关系12.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A、互为表里B、完全割裂的C、前者决定后者D、后者决定前者13. 按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内的大宗的是()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C、诸侯的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14.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觐见周王。
山东省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3)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1)(岳麓版)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2.《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3.《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这里所说的“诸侯”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5.《礼记》记载周人饮食生活状况:“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人盛食器具)上述材料反映周朝①饮食礼俗体现贵贱有序②饮食之礼加强宗族团结③开始形成一定饮食礼俗④“豆”是当时王位的象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
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7.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A.权力高度集中 B.王权与神权结合 C.严格的等级差别 D.君主专制独裁8.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

再次提示:东西方拉开了差距
(1)西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进步 落后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 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 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学术观点: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 对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各异。经过长 期的争论,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 物。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 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 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而宋元以来地主土 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 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中国地主制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 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历代实行的 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考选获致的,因而官宦门 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独占高 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后,布衣 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经常发生变动。而且 我国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 定不变的。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 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由 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
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发展趋势:
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
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
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消极)
• 1、积极作用: • ①政治: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 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③民族: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 • 2、消极作用: • ①政治: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 的因素,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 ② 思想: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 力,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 ③经济: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1、先秦:周朝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
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
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
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
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其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
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第3课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5)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史——秦汉史能力检测题

中国古代史——秦汉史能力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72分。
秦朝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回答1~10题。
1.秦朝统一的客观条件不包括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B.民族和地域之间联系的加强C.人民渴望统一D.秦国实行正确的战略和策略2.秦国统一下列地区的正确顺序是①灭掉东方六国②统一西南地区③取得河套地区④统一越族地区A.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3.秦朝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主要依据是A.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B.它加强了民族、地域之间的联系C.它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D.它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4.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5.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A.御史大夫B.太尉C.丞相D.郡守6.(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7.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A.确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8.秦朝统一后,巩固统一的积极措施有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③焚书坑儒④迁徙大量的中原人民到边疆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中,集中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是A.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B.实行土地私有制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10.焚书坑儒反映了①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矛盾②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矛盾③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④统一和分裂的矛盾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zijinongde 最全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夏商西周◆内外服制:是商朝吸取夏朝及商超早期的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的一种体质。
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诸侯与商王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
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世卿世禄制: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
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
卿大夫再分作为“食地”,此为大分封。
利用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建立了天子、诸候、卿大夫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王权集中。
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
当然,也导致了长期的诸候争霸战争。
◆乡遂制度: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
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
东西方分封制起因的对比

东西方分封制起因的对比作者:文放吴翔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期摘要:分封制是东西方都曾出现过的一种政治制度,对于早期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重要作用。
西周时代的中国与中世纪西欧的法兰克王国实行了最典型的分封制,二者推行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西周;法兰克王国;中世纪;分封制;对比[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2分封制是西周时的中国与中世纪时的西欧都曾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对于早期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在中国与西欧实行的两种政治制度有相同的名字,并且二者也有类似之处,但两种分封制实际上有很大不同。
本文将以二者的“实行原因”为切入点进行对比。
一、推行原因的对比西周和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分封制,二者在没有相互借鉴的情况下,在各自的区域内开创一种新制度,看似巧合,实际上有其必然性,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1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推行的分封制,并不是统治者的凭空创造,而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于同样的目的被迫做出的选择。
(一)西周分封制第一,推行分封制的原因是西周王朝军事相对实力不足,缺乏统治大国的能力和经验,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较弱。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记载“系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了实行分封制的目的——蕃屏周室,即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从周王朝的创业史来看,周以“小邦周”2的身份,会同“八百诸侯”3,趁殷商腐败衰落,主力东征的机会,战胜“大邦商”4,推翻商王朝之后,周统治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同时人口成分也变得异常复杂,不仅包括大量共同灭商的诸侯国居民,而且包含了大量殷商遗民。
面对这些不稳定因素,周没有足够的经验来进行统治,并且周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控制整个国家。
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武王伐纣“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5,而此次军事行动事关周的生死存亡,武王必定倾全国之力出兵,据此推测,周全国兵力不过五万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分国制的异同
一、西周分封制
周朝时候流行两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流行的程度就跟今天我们的一些房地产口号类似,这两句易学好记的流行语,毫无疑问是自上而下流落民间,因为它强调国家的土地归属问题,普天之下,土地都是周天子的,个人无权拥有,有钱想买也没有。
除非是天子分封给你,获得分封之后,世代享用,但是不能转让买卖。
那么,周朝的分封制是什么呢?为什么周天子要制定此制度?它对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利弊?它为何鼎盛一时又为何走向衰落呢?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
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
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
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
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个等级之间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血缘上以宗法关系为主,姻亲关系是补充。
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
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其中王族是最主要的受封者。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春秋战国时期。
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通过这种“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是一层接一层的。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二、西汉分国制(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亡经验,先后分封了一批功臣和子侄为王侯。
高祖在世时,就削平了异姓王的叛乱。
后来同姓王势力逐步壮大,西汉的分国制主要是分封同姓王族,异姓不王的传统也就从西汉开始了。
那么,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西汉的分国制为西汉带来了什么?最后结果如何呢?
西汉初年,统治者继续采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为巩固统治,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在各地建立王国,在地方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
这些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
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巩固,由
此产生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这些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
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巩固,由此产生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到了汉景帝时期,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最后,叛乱平息这才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王国的控制。
又到了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附益之法,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
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
三、西周分封与西汉分国
分封制、分国制分别是西周和西汉的政治制度。
都是统治者加强对中央集权的措施,两者在实施的期间:增强了各国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主动性,便于各国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诸侯王国政治、经济权力的扩大,也利于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充分开发各地的自然资源,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分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地方王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也促进人口增加和民族融合。
但1、达到的程度后果不同:(1)西周的分封制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对周边地区威慑力的作用,但随着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争霸乃至追求统一的进程而宣告破产。
(2)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在各地建立王国,在地方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
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分封的同姓王族权利大于地方势力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是为了维护西汉中央政权的稳定,但却给子孙留下了严重的后患。
2、两者分封的内容措施不同:(1)分封可封异姓王且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西汉初年的分国制只分同姓诸侯且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几乎是“国中之国”。
3、意义不同:(1)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2)西汉的分国制是刘邦吸取秦亡经验分封同姓诸侯企图以此巩固刘姓天下,但不久就产生了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
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
最后,导致了“七国之乱”。
4作用影响不同:(1)分封制的作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2)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
其时的郡国并行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特别是诸侯王在国内有治民和财政自主权,大大加强了各国政权发展本地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中央和王国直接统治范围的相对缩小,有利于统治阶级把握各地的风土民情,
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从而推动整个西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当然,汉初分封王国、侯国制度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主要是增加了大批食利阶层,而且,汉初封建诸侯,广其疆域,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无疑是导致地方分裂的一个因素。
但不能因此否定在汉初特定历史环境中,这一政治经济体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