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_翻译实验室_模式的学生译者ICT能力培养研究_王湘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译者 ICT 能力构成要素图
如图 1 所示,在 ICT 能力五要素中,信息能力是译 者 ICT 能力中最为基础的成分,指对翻译相关信息进 行检索、评估、整合、加工、传递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指 与翻译行业所使用的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熟悉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软件的优缺点以及文 档处理技术等。交流能力指与同事、客户、主题专家的 远程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策略能力作为 ICT 能力的认知要素,是联系其他能力的关键能力,它包括 理解能力( 确定翻译问题) 、问题分析能力( 分析、综合 及激发技能知识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决策能力 ( 评估、选择最佳解决方案) 、监控能力( 调控整个 ICT 工具使用过程) 。最后,道德和法律意识是 ICT 能力 中的职业知识能力,贯穿整个 ICT 使用过程,包括对信
效提高学生译者的 ICT 能力,同时其五大构成要素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信息能力居首,技术能力次
之,交流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识并列第三,策略能力居第四。此外,译者译文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 ICT 能力; “翻译实验室”模式; ICT 能力评估; 译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 H319. 3
文献标识码: A
国内针对 ICT 能力评价考核的直接研究较少,实 证研究则更为少有,而仅有的实证研究多侧重于间接 评价,缺少基于现实场景的直接行为评价。国内关于 ICT 能力实证性评价多基于问卷调查,在评估学生处 理实际 ICT 问题时的信度和效度尚有待提高。国外较 具影响力的 ICT 能力评估体系是美国教育考试中心的 ICT 能力考试系统———iSkillsTM ( ETS,2008 ) ,该系统 以 ICT 任务 为 考 试 内 容,每 一 任 务 涉 及 一 个 或 多 个 ICT 技巧,对用户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进行统计核算。 该系统最终形成一系列评价报告,包括总体任务表现 反馈报告、个人成绩报告、个人信息数据等。作为翻译 能力的次能力,ICT 能力的评估需关注翻译结果以及 翻译认知过程( 王湘玲、胡珍铭,2013; 王湘玲、陈罗 霞,2013) 。因此,本文根据 ETS 关于学生行为表现及 成果的 ICT 能力评估项,结合翻译教学过程评估法,采 取过程和译文质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译者 的 ICT 能力。
本文提出的“翻 译 实 验 室 ”模 式 适 应 于 语 言 能 力 较强且具备一定翻译基础知识的高年级英语专业本科 生或翻译硕士研究生的科技翻译教学。该教学模式以 项目为驱动,翻译问题( Translation problems) 为中心, 采取文理合作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译者的 ICT 能力。 本文倡导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见图 2:
各国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译者 ICT 能力的 内涵,其中 Molina 等( 2008: 413-437) 的译者信息能力 模型( INFOLITRANS) 最具影响力。该模型将译者信 息能力分成知识、技术、资源和过程四部分,每一部分 均包含认知( cognitive) 、信息数字 ( informational-digital) 、交流( communicative) 及策略( strategic) 四大能力, 各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上,基于译者信息能力 模型并结合 ETS 等对 ICT 能力的定义,立足本国翻译 教学国情,本文重新界定了译者 ICT 能力内涵,认为 ICT 能力包括五个要素,即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 能力、策略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68·
王湘玲等: 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学生译者 ICT 能力培养研究
括信息检索、评估、整理和传递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及 道德法律意识(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05) 。本 文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ETS) 对 ICT 能力定义的 基础上参考了 Molina & Sales( 2008) 的译者信息能力 模式( INFOLITRANS) ,重新界定了译者 ICT 能力的构 成要素。 2. 1 译者 ICT 能力的构成要素
檧殌
第 157 期 2014 年 5 月
檧檧檧檧檧殌
翻译技术研究
外语电化教学 CAwk.baidu.comLE
No. 157 May. 2014
*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檧殌
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学生译者 ICT 能力培养研究
檧檧檧檧檧殌
王湘玲,王律,陈艳杰
( 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息的真实度及准确度、资料和信息的保密度以及知识 产权等意识。 2. 2 译者 ICT 能力培养
译者 ICT 能力培养主要有三种方式: 多媒体网络 教室的翻译工作坊、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简单应用以及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 坊倡导建立网络教室环境,教师通过主机和学生分机 互动,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完成翻译任务 ( Kiraly, 2000; Massey,2005; Pym,2003,2012) 。此教学方法 有利于学生熟悉职业译者的工作环境和模式,为日后 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 ( CAT) 主要对学生进行网上资源和翻译软件的培训, 并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 CAT 练习,该教学方法的主要 缺点在于教学内容较枯燥,学生缺少真实的翻译实践 活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利用平行语料库的平台 和检索工具,能帮助学生译者提高表达能力,减少译文 错误( 王克非,2004: 27-31) ,但个人自建小型语料库 存在一定困难,并且语料库翻译教学在语料处理、检索 方式以及与翻译授课内容结合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 决。本文综合以上三种教学方式的优势,考虑本土学 生特点和教学特点,提出了适应科技翻译教学的新型 翻译教学模式———“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2. 3 译者 ICT 能力评估
3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的“翻译实验室”( Translation lab) 教学
·69·
王湘玲等: 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学生译者 ICT 能力培养研究
模式兼具翻译工作坊( Translation workshop) 和语言实 验室( Language lab) 的主要特征,强调 ICT 的应用,旨 在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新型翻译人才。 3. 1 教学模式构建
摘 要: 本文首先界定了学生译者 ICT 能力的内涵,主要包含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能力、策略
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旨在培养学生译者 ICT 能力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然后运
用该教学模式指导翻译教学实验,并辅以问卷、翻译日志、观察和访谈四种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最后结
合过程与文本评估方式考量学生获取的 ICT 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教学能有
2 译者 ICT 能力
ICT 能力也称 IT 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 信息能力,隶属于翻译能力的工具能力等,指能恰当运 用数字化技术、通讯工具和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
作者简介: 王湘玲: 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翻译教学、翻译认知心理过程。 王 律: 女,硕士。研究方向: 翻译教学。 陈艳杰: 女,硕士。研究方向: 翻译认知心理过程。
收稿日期: 2013. 08. 19 基金项目: 2013 年度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提升之理论及实证研
究》,编号: NCET-13-0191; 2013 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基于 PBL 的翻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证研 究》,编号: 13BYY165; 2012 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 12ZDB074。
文章编号: 1001-5795( 2014) 03-0068-0007
1 引言
自 20 世纪八十年代发轫以来,信息通讯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简称 ICT) 教学 经历起步、探索阶段,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培养 和提高学生 ICT 能力,使其适应信息化、技术化社会需 求,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关注的话题和课程改革 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如何将 ICT 应用于翻译教学受 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国内学者主要从师生角色、 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测评、学习模式、信息素养等 方面探讨 ICT 翻译教学( 杨柳,2005; 段自力,2008; 任大玲,2013) ,而国外学者则主要探讨 ICT 翻译教学 的理 论 模 式 及 实 践 经 验 ( Kiraly,2000; Austermühl, 2001; Pym,2003,2006,2012) 。尽管国内外 ICT 翻 译教学研究成果已付梓出版,但其理论与实证研究仍 处于探索阶段,针对 ICT 能力内涵、培养模式及评估方
图 2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以真实翻 译项目为教学材料,ICT 为教学工具,以培养适应信息 科技社会的新型翻译人才为教学目标。该模式强调合
·70·
作式、问题导向性学习。如图 2 可见,ICT 作为联系学 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室内外资源的基本工具,在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翻译实 验室”教学模式对 ICT 能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如下: 首 先,真实翻 译 项 目 包 含 大 量 主 题 知 识,学 生 必 须 利 用 ICT 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筛选、评估、整合,其 ICT 能 力的信息能力会随之增强; 其次,“翻译实验室”教学 模式为学生提供翻译软件及电子工具职业化的操作练 习机会,使得其 ICT 能力中的技术能力逐渐提高; 再 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动促进了 ICT 能力中 的交流能力; 然后,“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以翻译问 题为中心,激发学生不断运用 ICT 解决翻译问题,促进 了 ICT 能力中的策略能力的提高; 同时,“翻译实验 室”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外部资源 ( 客 户、主题专家、翻译公司、网络资源等) 具有无限拓展 性,与教室内部资源相辅相成。“翻译实验室”教学模 式为学生提供与客户、主题专家、翻译公司及网络资源 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学生译者 ICT 能 力中的信息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 的提高。此外,“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积 极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最 后,文理生合作学习模式能促进两科学生优势互补,优 化教学资源,最大化拓展学生的能力。 3. 2 教学步骤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基于 Pym( 2012) 提出的 机器翻译辅助教学基本原则和特点以及 Kiraly( 2005) 的项目式翻译教学法。Pym 作为机器翻译辅助教学领 域中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及 实践摸索,指出机器辅助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把握 教师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完成翻 译任务; 翻译过程的自我分析; 小组合作式学习; 专家 合作指导。Pym 虽总结了机器翻译教学的原则,但未 给出具体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也未进行 实证数据分析。Kiraly 项目式翻译教学提倡将真实翻 译项目引进翻译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项 目,最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本文认为项目式翻译 教学与机器翻译辅助教学结合可将二者优势最大化发 挥,鉴于此,本文将项目式翻译教学应用于信息化翻译 教学,结合机器辅助翻译教学基本原则,构建新型翻译 教学模式———“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方法和工具较单一,研究思 路侧重结果,对过程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这一领 域的内容或手段都有待拓展。基于此,本文建构了培 养信息社会翻译人才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并采 用翻译日志法( Translation diary) ,辅以问卷、观察和访 谈,对受试者进行为期 16 周的教学实验,收集相关定 性、定量数据,以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拟回答以 下三个问题: ( 1) 译者 ICT 能力的内涵; ( 2) 培养学生 译者 ICT 能力的“翻译实验室”模式构成; ( 3) “翻译实 验室”模式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对学生译者 ICT 能力的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