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_翻译实验室_模式的学生译者ICT能力培养研究_王湘玲

合集下载

学生译者与职业译者翻译元认知监控的因子分析_王湘玲

学生译者与职业译者翻译元认知监控的因子分析_王湘玲
139
2016 年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第 1 期
处于探索阶段。Lrscher(1991,2005)认为翻译 研 究 应 注 重 对 翻 译 过 程 的 客 观 描 述 ,对 译 者 的 大 脑 活 动 进 行 认 知 研 究 。Shreve(2002,2006,2009)是 少 数 几 个 最先在描述 职 业 译 者 翻 译 过 程 中 探 究 元 认 知 问 题 的 学 者 之 一 。Fernndez & Zabalbeascoa(2012)、Fernndez &Ribas(2014)利 用 元 认 知 问 卷 ,探 讨 学 生 策 略 能 力 的 培 养 ,实 证 证 明 了 元 认 知 问 卷 可 以 帮 助 学 生 计 划 、监 控 、评 估 翻 译 过 程 及 其学习过程。颜林海(2008)基 于 元 认 知 理 论 提 出 翻 译 元 认 知 控 制,即 对 翻 译 认 知加工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国 内 外 已 开 展 了 针 对 翻 译 过 程 中 元 认 知 的 相 关 研 究 ,但 该 领 域 的 理 论 性 和 实 证 性 研 究 仍 有 待 拓 展 ,其 中 针 对 译 者 元 认 知 与 其 翻 译 能 力 关 系 的 研 究 甚 少 ,且 研 究 对 象 、方 法 和 工 具 单 一 ,多 以 理 论 思 辨 和 教 师 经 验 为主。
近年来,多项翻译过程研究 表 明,翻 译 认 知 活 动 中,元 认 知 同 翻 译 问 题 的 出 现有密切联 系 (Paris & Winograd 1990;Arzt & Armour-Thomas 1992;Schraw 1994;Shreve 2009;Angeபைடு நூலகம்one 2010),但将元认知理 论 运 用 于 翻 译 过 程 的 研 究 还

《2024年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范文

《2024年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范文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各个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的崛起,为翻译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翻译的效率,还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积极影响。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概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辅助译者进行翻译的技术。

它包括机器翻译、术语提取、翻译记忆、多语种处理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 机器翻译与教学:机器翻译可以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翻译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语言结构,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机器翻译的结果和人工翻译的结果,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2. 术语提取与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自动提取原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常用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术语表达。

3. 翻译记忆与教学:通过利用翻译记忆功能,学生可以快速查找和引用之前的翻译结果,提高翻译效率。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历史翻译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的积极影响1. 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翻译教学,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综合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适应行业需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通过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从四个方面入手,有效提高英语翻译能力

从四个方面入手,有效提高英语翻译能力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四个方面入手,有效提高英语翻译能力桂林医学院/阎艳琳 桂林市第十四中学/李卫华【摘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翻译能力作为英语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要有效提高英语翻译能力,即应在丰富英语词汇、阅读英文原著和观看英语原版影视、注重中英文化差异、克服汉语带来的负迁移等四个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实现英语翻译的“新达雅”。

【关键词】英语翻译 能力提高 四项措施英语翻译是用英语表达汉语或用汉语表达英语的创造性语言活动,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多下工夫。

一、丰富英语词汇英语词汇是构建英语语言大厦的基石,丰富英语词汇是提升英语翻译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要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第一要根据英语单词记忆规律,掌握包括借助读音规则记单词、应用构词法记单词、通过词义关系记单词、循环复习记忆单词等科学的记忆方法,巧妙的记忆英语单词。

第二要在阅读中记忆单词。

一方面通过阅读接触新词,形成原始记忆,另一方面要学会猜词,即综合理解语篇提供的信息、语言结构、行文逻辑及背景知识,猜测或推断某个生词、难词、关键词的词义。

第三要借助英汉词典,随时识记、理解英语生词、新词。

第四要重视对科技类专业术语的理解掌握,避免望文生义。

只有丰富英语词汇,英语翻译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译文方能显得通顺、自然。

二、阅读英文原著和观看英语原版影视语言是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工具,英文原著和英语原版影视在构划精彩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构建起真实的英语交流情境。

因此,阅读英文原著和观看英语原版影视是加深对英语语境感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的重要措施。

对英文原著的阅读,宜先阅读英汉对照版,后阅读全英文版;对英汉对照版要独立阅读英文部分,再与汉语翻译对照比较,以便于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篇幅选择上宜先短片后长篇,如对于马克吐温的作品,可以先阅读《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好孩子的故事》、《法国人大决斗》再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和《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

建构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模式_兼评_翻译能力培养研究_王湘玲

建构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模式_兼评_翻译能力培养研究_王湘玲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 ranslators 2008N o.2[收稿日期]2007 11 20[作者简介]王湘玲(1970-),女,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学;毕慧敏(1983-),女,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建构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模式兼评 翻译能力培养研究王湘玲 毕慧敏(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410082)[摘要] 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一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欧洲各国学者研究翻译能力的新成果,重点探讨了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及翻译能力研究对于高校翻译教学的重要意义。

笔者受该书启发,结合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提出了 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法 的翻译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标,旨在全面培养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翻译教学模式;真实项目;过程教学法;翻译能力[中图分类号]H 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9358(2008)02 0052 051 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已成为翻译领域内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国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哈提姆和梅森(H ati m &M ason,1997),皮姆(Anthony Py m,2003),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 (Pr ocess i n t h 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 m pe tence ,2003)等,都为翻译能力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有关翻译能力的论文多零散地发表在国外各学术期刊上,相关著作的数量却不多,其中,由克里斯蒂娜 莎弗纳(Chr isti n a Sch ffner)和贝弗利 艾达(B everl y Adab)主编并作序的 翻译能力培养研究[11](以下简称为 翻译能力 )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翻译能力研究著作。

“翻译工作坊”模式在涉外公证书项目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翻译工作坊”模式在涉外公证书项目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翻译工作坊”模式在涉外公证书项目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李育霞(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以培养职业化译员为根本目标。

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阐述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在涉外公证书项目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外语专业“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涉外公证书项目;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6-0171-002一、引言校企合作在国内外都由来已久,高校的优势在于人才、信息和技术储备,企业的优势则在市场、资金、管理、体制和机制,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发挥双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谋求合作共赢。

目前各大高校都大力践行产教融合,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应用型的翻译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外语专业翻译实践长久以来传统性只局限在校内课堂,承接企业真实项目难度颇大。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选择企业翻译项目为翻译实践和研究内容,以促进外语专业“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

“翻译工作坊”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以培养职业化译员为目标,倡导以翻译实践为先,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自我建构翻译知识体系并建立团队协作精神。

二、翻译工作坊的概念和特点“翻译工作坊”最早出现于美国。

1964年,美国的保罗•恩格尔(Paul Engle)首创翻译研讨班,首次提出“Translation Workshop”这一概念。

同一时期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根茨勒(Gentzler E.)认为:“翻译工作坊是一种类似于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论坛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译者一起从事翻译活动。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案例背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我在英语翻译课程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设计了一系列卓越案例。

本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的同时,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内容案例一:文化传承与翻译该案例要求学生选择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并进行英文翻译。

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原作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准确传达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能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又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案例二:社会热点事件的翻译与解读该案例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并将相关报道或评论翻译成英文。

学生需要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性的基础上,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流畅。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还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案例三:科技领域的翻译挑战该案例要求学生选择一篇科技领域的论文或科普文章,并进行英文翻译。

由于科技领域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能准确理解和传达文章中的科学内容。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能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又能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案例效果通过以上的案例设计,学生在研究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翻译技能,还能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卓越案例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关注。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相信学生们在英语翻译课程中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

---以上为《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的文档内容。

翻译能力实证研究的阶梯之作——评王湘玲《建构主义的项目式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翻译能力实证研究的阶梯之作——评王湘玲《建构主义的项目式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统 计 分 析 ,研 究结 果 客 观 、全 面 、 科 学 、 有 效 。 作 者 摒 弃
模 糊 的 经 验 式 研 究 , 努 力 关 注 国 际 学 界 的 前 沿 成 果 ,更 具 开 放 性 、 综合 性和 跨 学 科 性 ,理 论 研 究 深 入 ,方 法 论 严 谨 , 其 成 果 具 有 开创 性 。 王 湘玲 具 有 较 好 的语 言 学 学 习和 研 究背 景 。 该 书 在 翻 译 能 力 研 究方 面 ,做 了 很 多 基 础 性 及 探 索 性 工 作 。 它 以 作 者 本 人 相 关 的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项 目和
施 全 程 进 行 指 导 ,包 括选 题 、 项 目设 计 、 收 集 资 料 和 数 据 、 分 析 结 果 、撰 写 研 究 报 告 、 交 流 研 究 成 果 等 ;综 合 运 用 多
种 教 育 学 、语 言教 学 等 测 试 手 段 , 获 取 P L 本 土 化 翻 译 பைடு நூலகம் B
段 , 主 要 表 现 在 重 翻 译 教 学现 状 描 述 ,如 多 研 究某 具 体 教 学 方 法 ,少 借 用 新 理 论 进 行 深 入 探 讨 ; 多 尝 试 建 构 翻 译 能 力模 式 , 少 为 此 作 实 证 研 究 ; 鲜 见 基 于 建 构 主 义 , 将 真 实 项 目纳 入 翻 译 教 学 , 以定 性 和 定 量 分 析 评 价 学 生 翻 译 能 力
的发 展 和 教 学 模 式 效 度 的 研 究 。 王 湘 玲 教 授 的 这 部 专 著 研
力 与 P L培 养 翻译 能力 之 间 的矛 盾 。指 出翻译 教 学培 养 的 翻 B 译 能力 应 为翻 译 人 才创 新 能 力 ,翻 译 人 才 创 新 能 力 的表 达 式 为 “ x ) 。基 于 P L 的翻译 创 新 能力 “” 培 养 模 式 不 f( ,y” B f 仅 有 助 于培 养 提 高传 统 的翻 译 能 力 ( 语 能 力 、翻 译 策 略 能 双

王湘玲 -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湘玲 -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科研成果:
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情况: 获奖: (1)2013年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背景知识图式对口译策略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指导老师荣 誉证书 (2)2013年获湖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口语策略与雅思口语考试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优秀指导教 师荣誉证书 (3)2012年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4)2011年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科普翻译功能对等研究》)指导老师 荣誉证书 (5)2010年获湖南省外国语言与翻译优秀成果奖 (6)2010年“大学英语”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建设课程 (7)2010年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市场导向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以译者能力为中心的模式 》)指导老师荣誉证书 (8)2009年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生译者与职业译者翻译过程对比实证研究》)指导老师荣誉 证书 (9)2009年获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翻译项目中培养EFL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证研究》)指导老师荣 誉证书
王湘玲 Wang, Xiangling
性 别:女 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 职称职务:教授,现任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 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 位:翻译学博士
学习经历:
1988.9-1992.6 湖南大学英语系
大学本科学习
1996.3-1998.12 湖南大学西语系
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3.9-2008.12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攻读博士研究生
研究” (2) 2013-201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PBL的翻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证研究”(13BYY165) (3) 2011-2014 教育部人文规划一般项目“基于翻译功能学派的翻译能力发展实证研究”(11YJA740091) (4) 2012-2015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研究”(12ZDB074) (5) 2009-2011 湖南省社科基金“基于市场需求的英语专业翻译教育研究”(优秀结题)(09YBA039) (6) 2007-2009 湖南省社科基金“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实证研究”(07YBA110) (7) 2013-201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提升翻译人才培养人才之教师发展研究” (8) 2012-2013 湖南省语言与认知研究基地项目“研究型大学翻译人才培养之教学实验研究” (9) 2012-2013 航天航空部研究所深探中心 深空探测之火星登陆外文资料中译项目 (10) 2009-2011江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进口设备英文资料中译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基于 Pym( 2012) 提出的 机器翻译辅助教学基本原则和特点以及 Kiraly( 2005) 的项目式翻译教学法。Pym 作为机器翻译辅助教学领 域中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及 实践摸索,指出机器辅助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把握 教师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完成翻 译任务; 翻译过程的自我分析; 小组合作式学习; 专家 合作指导。Pym 虽总结了机器翻译教学的原则,但未 给出具体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也未进行 实证数据分析。Kiraly 项目式翻译教学提倡将真实翻 译项目引进翻译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项 目,最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本文认为项目式翻译 教学与机器翻译辅助教学结合可将二者优势最大化发 挥,鉴于此,本文将项目式翻译教学应用于信息化翻译 教学,结合机器辅助翻译教学基本原则,构建新型翻译 教学模式———“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檧殌
第 157 期 2014 年 5 月
. 157 May. 2014
*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檧殌
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学生译者 ICT 能力培养研究
檧檧檧檧檧殌
王湘玲,王律,陈艳杰
( 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文章编号: 1001-5795( 2014) 03-0068-0007
1 引言
自 20 世纪八十年代发轫以来,信息通讯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简称 ICT) 教学 经历起步、探索阶段,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培养 和提高学生 ICT 能力,使其适应信息化、技术化社会需 求,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关注的话题和课程改革 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如何将 ICT 应用于翻译教学受 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国内学者主要从师生角色、 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测评、学习模式、信息素养等 方面探讨 ICT 翻译教学( 杨柳,2005; 段自力,2008; 任大玲,2013) ,而国外学者则主要探讨 ICT 翻译教学 的理 论 模 式 及 实 践 经 验 ( Kiraly,2000; Austermühl, 2001; Pym,2003,2006,2012) 。尽管国内外 ICT 翻 译教学研究成果已付梓出版,但其理论与实证研究仍 处于探索阶段,针对 ICT 能力内涵、培养模式及评估方
本文提出的“翻 译 实 验 室 ”模 式 适 应 于 语 言 能 力 较强且具备一定翻译基础知识的高年级英语专业本科 生或翻译硕士研究生的科技翻译教学。该教学模式以 项目为驱动,翻译问题( Translation problems) 为中心, 采取文理合作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译者的 ICT 能力。 本文倡导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见图 2:
·68·
王湘玲等: 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学生译者 ICT 能力培养研究
括信息检索、评估、整理和传递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及 道德法律意识(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05) 。本 文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ETS) 对 ICT 能力定义的 基础上参考了 Molina & Sales( 2008) 的译者信息能力 模式( INFOLITRANS) ,重新界定了译者 ICT 能力的构 成要素。 2. 1 译者 ICT 能力的构成要素
3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的“翻译实验室”( Translation lab) 教学
·69·
王湘玲等: 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学生译者 ICT 能力培养研究
模式兼具翻译工作坊( Translation workshop) 和语言实 验室( Language lab) 的主要特征,强调 ICT 的应用,旨 在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新型翻译人才。 3. 1 教学模式构建
收稿日期: 2013. 08. 19 基金项目: 2013 年度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提升之理论及实证研
究》,编号: NCET-13-0191; 2013 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基于 PBL 的翻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证研 究》,编号: 13BYY165; 2012 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 12ZDB074。
图 2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以真实翻 译项目为教学材料,ICT 为教学工具,以培养适应信息 科技社会的新型翻译人才为教学目标。该模式强调合
·70·
作式、问题导向性学习。如图 2 可见,ICT 作为联系学 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室内外资源的基本工具,在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翻译实 验室”教学模式对 ICT 能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如下: 首 先,真实翻 译 项 目 包 含 大 量 主 题 知 识,学 生 必 须 利 用 ICT 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筛选、评估、整合,其 ICT 能 力的信息能力会随之增强; 其次,“翻译实验室”教学 模式为学生提供翻译软件及电子工具职业化的操作练 习机会,使得其 ICT 能力中的技术能力逐渐提高; 再 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动促进了 ICT 能力中 的交流能力; 然后,“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以翻译问 题为中心,激发学生不断运用 ICT 解决翻译问题,促进 了 ICT 能力中的策略能力的提高; 同时,“翻译实验 室”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外部资源 ( 客 户、主题专家、翻译公司、网络资源等) 具有无限拓展 性,与教室内部资源相辅相成。“翻译实验室”教学模 式为学生提供与客户、主题专家、翻译公司及网络资源 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学生译者 ICT 能 力中的信息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 的提高。此外,“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积 极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最 后,文理生合作学习模式能促进两科学生优势互补,优 化教学资源,最大化拓展学生的能力。 3. 2 教学步骤
各国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译者 ICT 能力的 内涵,其中 Molina 等( 2008: 413-437) 的译者信息能力 模型( INFOLITRANS) 最具影响力。该模型将译者信 息能力分成知识、技术、资源和过程四部分,每一部分 均包含认知( cognitive) 、信息数字 ( informational-digital) 、交流( communicative) 及策略( strategic) 四大能力, 各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上,基于译者信息能力 模型并结合 ETS 等对 ICT 能力的定义,立足本国翻译 教学国情,本文重新界定了译者 ICT 能力内涵,认为 ICT 能力包括五个要素,即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 能力、策略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摘 要: 本文首先界定了学生译者 ICT 能力的内涵,主要包含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能力、策略
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旨在培养学生译者 ICT 能力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然后运
用该教学模式指导翻译教学实验,并辅以问卷、翻译日志、观察和访谈四种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最后结
合过程与文本评估方式考量学生获取的 ICT 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教学能有
图 1 译者 ICT 能力构成要素图
如图 1 所示,在 ICT 能力五要素中,信息能力是译 者 ICT 能力中最为基础的成分,指对翻译相关信息进 行检索、评估、整合、加工、传递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指 与翻译行业所使用的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熟悉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软件的优缺点以及文 档处理技术等。交流能力指与同事、客户、主题专家的 远程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策略能力作为 ICT 能力的认知要素,是联系其他能力的关键能力,它包括 理解能力( 确定翻译问题) 、问题分析能力( 分析、综合 及激发技能知识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决策能力 ( 评估、选择最佳解决方案) 、监控能力( 调控整个 ICT 工具使用过程) 。最后,道德和法律意识是 ICT 能力 中的职业知识能力,贯穿整个 ICT 使用过程,包括对信
国内针对 ICT 能力评价考核的直接研究较少,实 证研究则更为少有,而仅有的实证研究多侧重于间接 评价,缺少基于现实场景的直接行为评价。国内关于 ICT 能力实证性评价多基于问卷调查,在评估学生处 理实际 ICT 问题时的信度和效度尚有待提高。国外较 具影响力的 ICT 能力评估体系是美国教育考试中心的 ICT 能力考试系统———iSkillsTM ( ETS,2008 ) ,该系统 以 ICT 任务 为 考 试 内 容,每 一 任 务 涉 及 一 个 或 多 个 ICT 技巧,对用户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进行统计核算。 该系统最终形成一系列评价报告,包括总体任务表现 反馈报告、个人成绩报告、个人信息数据等。作为翻译 能力的次能力,ICT 能力的评估需关注翻译结果以及 翻译认知过程( 王湘玲、胡珍铭,2013; 王湘玲、陈罗 霞,2013) 。因此,本文根据 ETS 关于学生行为表现及 成果的 ICT 能力评估项,结合翻译教学过程评估法,采 取过程和译文质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译者 的 ICT 能力。
效提高学生译者的 ICT 能力,同时其五大构成要素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信息能力居首,技术能力次
之,交流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识并列第三,策略能力居第四。此外,译者译文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 ICT 能力; “翻译实验室”模式; ICT 能力评估; 译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 H319. 3
文献标识码: A
2 译者 ICT 能力
ICT 能力也称 IT 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 信息能力,隶属于翻译能力的工具能力等,指能恰当运 用数字化技术、通讯工具和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
作者简介: 王湘玲: 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翻译教学、翻译认知心理过程。 王 律: 女,硕士。研究方向: 翻译教学。 陈艳杰: 女,硕士。研究方向: 翻译认知心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