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茶
茶文化-第四章__宋代的茶文化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5)燲盏
用开水将茶盏冲洗一遍,将茶盏预热,便于茶及时 开化。
(6)点茶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茶中不能掺进其它香料。 蔡襄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 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草,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 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赵佶也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 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 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2、福建茶在宋朝成为贡品 (1)福建茶被认为是茶中翘楚 “又以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 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 。”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说者常怪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 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 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 夫身世泄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 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之品 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 。” ——黄儒《品茶要录》
“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皇帝召臣蔡京、臣王黼、 臣越王俣、臣燕王似、臣嘉玉、臣楷、臣嗣、臣濮、 臣王仲理、臣童贯、臣冯熙载、臣蔡攸、臣蔡絛、 臣蔡修宴保和殿……过翠涵阁诸处,赐茶。至全真 阁,上御手注汤,擘出浮花迎面。臣等惶恐前曰: 陛下略君臣夷等,为臣下烹调,震惕惶怖,岂敢啜 之。上曰:可 。” ——蔡京《保和殿曲宴记》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 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 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 具顿首谢 。”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范中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反映了一个时期茶道文化和风格的综合特征。
它令之前的传统再次升华,被称为“经典”。
宋代的茶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典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导向了宋人对茶的理解,即以自然精神思想为依据,认为愿景、芬芳和样式正是茶艺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使茶一般化,发展为饮茶来体验生活的一种习俗。
二是明确了茶艺的风格,饮茶时不仅考虑水的味道、茶的质地,而且还了解茶的怀疑及具体的做法,依据古典的理论,坚持“芬芳自然”的宗旨,以水温适宜,以柔和的茶汤来滋润茶叶,使汤调美好,清爽持久,体现古典茶道,又将其结合当时体育文化,重视服务茶艺的视觉效果,烹制及服务茶艺均经过精挑细选,表现服务卓越体现。
三是宋代茶文化繁荣发展,尤其是“茶社”文化蓬勃发展,茶社文化作为一个社会重要的活动,不仅是大众接触艺术的场所,也是宋王朝情爱天下文化的活动场所,以茶道相连、文学韵味、文艺赏析饮茶享受,表现豪迈、智慧、益其乐趣、酿情汇一文化多体现。
四是宋代人对茶习惯的不同程度塑造了当时的独特茶文化,分为苦茶、宋茶、白茶、浓茶等五种不同的风味。
比如“苦茶”,用黑芝麻、青冬瓜、大枣等调和混合而成,具有苦涩的口感;宋茶又称“王茶”,与其说是茶,不如说是绿茶的糖水,常给温热的湖水里投入几块白砂泥研制而成,具有清香颜色,而白茶则以其白涩香、气格雅致而有其“绿茶之王”之称;浓茶则以浓烈、滑喉而驰名中外。
总之,宋代茶文化是中国完整的茶文化,影响广泛,引领着先后朝代茶文化的发展,它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引领着未来茶文化的走向。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相传茶文化源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在唐宋时期茶文化开始形成与兴盛,那么茶文化在唐宋时期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的发展。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由此看来,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开始变得成熟起来,而且重要的是已经出现了以茶为主题的诗文与著作,这一点是相当进步的。
蔽乡茶事甲天下(秦牧)中国茶树是全世界茶树的老祖宗。
因此,世界各国对茶叶的称呼,不是叫做tea,就是呼为Cha。
根源都出自中国北方话或者福建话。
大抵,外人从海路得到茶的就用了福建话。
从陆路得到茶的就用上北方话。
茶在中国既然源远流长,在我们这儿,和它有关的神话也就特别多。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亡。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宋朝时期更是茶艺发展的高峰之一。
宋朝茶文化不仅引领了茶艺的发展潮流,而且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特点,成为中国茶道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宋朝茶文化的特点1.茶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文化与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结合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特色,人们饮茶时大多选择紫砂壶、青花瓷杯等陶瓷器皿进行泡茶。
2.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饮食,还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兴趣爱好。
许多文学艺术家写下了关于茶的诗词、散文,将茶道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3.茶文化与社交文化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是高雅的社交活动,促进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在茶道中人们以茶为媒,谈天说地,包含了极丰富的文明内涵。
二、宋朝饮茶的历史宋代是茶艺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人对茶文化的爱好极高,经常聚在一起品茶、交流人生哲理,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宋前期,人们用开水泡茶,也就是所谓的煮茶,宋徽宗时期将茶置于器中随泵水而冲泡。
以后,又有了雀舌、毛尖、龙井等不同品种的茶叶,泡茶的方法也随之改变,陆续出现了白瓷茶具、紫砂壶等茶具。
此外,人们用盐水泡茶,可去除茶叶的杂味,并且有滋润的作用。
到了宋代中期,茶的品种、加工方法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产品和贸易商品。
至此,宋朝茶文化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三、宋朝茶文化的遗产宋朝茶文化是中国茶道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茶文化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大观茶论》即为宋代茶学经典,其中记述了多方面的茶道知识和茶文化禁忌,是中国~茶道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同时,从宋时开始广泛使用的茶具、茶道礼仪、茶艺演进等各种茶道文明遗产,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总之,宋朝茶文化既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一笔。
宋代点茶解说词

宋代点茶解说词宋代点茶解说词宋代的文化多姿多彩,其中茶文化更是深厚而精致。
茶,在宋代被视为礼仪之物,不仅是饮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点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文化活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宋代点茶。
一、点茶的历史起源点茶的历史起源,并无确切的史料记载。
但据说,点茶起源于当时的茶亭,茶亭是当时人们在茶馆里品茶、聊天、交朋友的场所。
点茶则是一种礼仪性的表现方式,供主人招待客人时使用,也算是一种现代的热茶迎宾礼。
二、点茶的流程1.选茶:点茶的第一步是选茶,选茶时要选用茶质优良的茶叶,通常选择各类绿茶为主。
2.洗茶:选好茶后,要将茶叶放入茶盅中,倒入约20ml热水,提取茶汤,然后将茶汤描去,以便更好的品尝。
3.沏茶:接着要倒入80ml的热水去沏茶,直到茶盅被倒满。
然后盖上茶盖,用手指描上茶盖的小口,小心拿起茶盅。
4.送茶:点茶,最重要的一步是将茶送给客人。
送茶时,茶盅要用茶托放在一个小盘里,然后再提起整个小盘,端着小盘子,右手用点茶器把茶主浇上茶汤,最后把小盘朝向客人的他端,浇茶饮茶。
5.斟茶:客人接过小盘后,左手握住小盘子的底部,右手指握住茶杯的杯托,然后茶主用点茶器将茶汤分别倒入每个客人的杯中,直至每个客人都有了自己的杯子。
6.引寂:茶主送完茶后,要在不用茶的桌子上引寂,表示敬茶已经结束,同时也表示点茶休止。
三、点茶的象征意义点茶在宋代,所象征的不仅仅是礼仪之物,更是各种社交意义的体现。
一方面,点茶象征的是客人和主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点茶也象征的是两人之间的和谐。
四、茶文化的反映宋代的点茶,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的茶文化运动,茶文化在当时被视为一场文化思潮,它不仅仅反映了人们对于低调生活、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加深了人们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当时社会上一种充满温情和仁爱的氛围。
总之,宋代的点茶文化,源远流长,其系于茶文化之中,是茶文化的一种手法,也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今天,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重视点茶的礼仪,继承和弘扬这段茶文化的美好传统。
宋代茶文化简介

宋代茶文化简介
宋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进入了鼎盛时期,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宋代的茶艺多是以煎茶
为主,泡饮各种名茶,如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
在饮茶形
式上,也从原来的饼茶发展到散茶。
宋代对茶饼的制作和使用也
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
饼茶的制作和使用
宋代饮茶时通常使用散茶,虽然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茶,
但它是我国第一个以“饼”命名的茶叶品种。
宋代最常见的茶饼
有两种:一种是团饼型,一种是散饼型。
团饼型的茶饼所含化学
成分和药理作用都比散饼型要强,团饼型茶饼一般要在焙火后才
能饮用。
散饼型的茶饼由于不加焙火,茶中所含化学成分和药理
作用较弱,饮用起来味道也不如团饼型的好。
团饼型茶饼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携带和保存。
但散饼型茶饼经
过焙火后所含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较强,所以散饼不利于保存,保存时间一般都很短。
宋代还有一种特殊的散茶用焙火后制成的
茶饼来泡茶喝。
—— 1 —1 —。
图解宋代点茶

图解宋代点茶宋代是一个全民风雅的时代,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点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称“四艺”,此四艺,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将宋朝人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堪称艺术的境界。
且充实内在涵养与修为。
这与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美学与讲究个人品味的生活态度极为一致,亦与当今的东方美学主流意识不谋而合。
茶百戏点茶步骤:点茶流程文字版:1、炙茶:取出茶饼在微火上稍炙烤,去除水份。
2、碎茶:白纸包裹茶饼放在木质茶臼捣碎。
3、碾茶:碎茶放入碾槽碾成茶末。
4、罗茶:罗绢筛网细筛碾磨好的茶末待用。
5、入盏:沸水二次冲涤茶盏,趁盏还有余温拨入茶末。
6、注汤:执壶注水,把茶末调成茶膏。
7、击拂:注水时用茶筅击拂茶汤出现持久泡沫,产生饽沫,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图纹。
8、置托:茶汤呈现美丽花色图纹之后,置于茶托之上分享,也叫分茶。
宋代点茶的基本茶具:宋代点茶工具主要有茶炉、茶瓶、茶筅、茶盒、茶盏、盏托、茶巾、茶勺、水盂等。
其中茶瓶、茶筅、茶盏是点茶专用的重要茶具。
图画版第一道:焚香静心。
焚点檀香,陶冶心境。
诗人黄庭坚在《相知拾得》一文中称赞:香能拂去污秽,清净身心。
第二道:文烹龙团。
用文火烘烤饼茶。
龙团是宋代闽北的重要贡茶。
第三道:臼碎圆月。
用茶臼锤碎饼茶。
茶臼是宋代锤碎饼茶的专用工具。
饼茶呈圆形,古人雅称“圆月”。
第四道:石来运转。
用茶磨将茶研成细粉。
茶磨古人又称“石运转”,多以青石制成。
第五道:从事拂茶。
用茶帚扫及抹茶。
茶帚古人又称“宗从事”,是扫茶的专用工具。
第六道:枢密罗茶。
用茶罗筛取抹茶。
茶罗古人又称“罗枢密”,是筛茶的专用工具。
第七道:麯尘入宫。
将筛好的抹茶装入茶盒。
抹茶成粉状,古人又称“麯尘”。
第八道:临泉听涛,即煮水。
宋人煮水靠声音辨水温,二沸至三沸最为适宜。
第九道:茶筅沐淋。
用沸水冲淋茶筅。
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道:兔瓯出浴。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宋代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
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
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
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
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
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
建茶入诗,比比皆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
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
“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
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不一而足。
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北宋茶的时令与采法从范仲淹的斗茶诗说起,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歌》),是一首与章岷的唱和之作,可惜章岷应答茶诗今天已经失传。
三百多字的《斗茶歌》极为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斗茶情况,全诗如下:“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míng)。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诗文一开始说的建溪茶,产于建安今福建建瓯县壑源山北临凤凰山北苑御茶园,因山临建溪口,因名建溪茶、亦名壑源茶。
建安,又名北苑,本是五代唐朝的一座宫苑,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监制建安茶叶,以供南唐皇帝和贵族享用。
宋代之后,凤凰山一带都被叫做了北苑,这一茶区的茶也称作了北苑茶,成为皇家的御用茶园,因避讳用“贡茶”之名,常以建溪茶作代词。
在唐代,陆羽并没有把建安茶列入名茶,唐朝贡茶地在顾渚,除了自然条件外,交通也便利是主要的,宜兴、长兴离运河和国道较近,茶叶能很快被送到京城。
当时的建安,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
五代十国时候建安茶成为名茶,是发现这里尽管交通不便利,但是气候比其他地方要好(也有学者据此以为唐到宋,气候发生一些变化),宋代持续了了后唐的选择,“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加上欧阳修的“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使得建安更成为贡茶的理想之地,而等到带有强烈皇家色彩的“龙团风饼”命名之后,建安茶就真的名扬天下了。
贡茶中的龙凤团茶由丁谓始创,经过蔡襄的改造后,小龙团已是北宋的第一名茶,但其专供皇室,别说普通人,就连许多朝中要臣根本连见都见不到,“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所以欧阳修得到皇帝御赐的一小饼才会珍藏多年,并引以为傲。
苏东坡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如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之一中说:“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
上人间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这“头纲八饼茶”其实就是小龙团茶的首批货,数量极少。
这批茶被要求在惊蛰或清明前采制成,要确保皇家在当年三月喝到。
《东溪试茶录》记载:“建溪茶比他郡最先。
北苑、壑源者尤早。
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
先芽者气味俱不佳,唯过惊蛰者,最为第一。
民间常以惊蛰为候。
”所以范仲淹诗文的“先暖冰微开”、“新雷”指的就是采茶时令,《北苑茶录》载:“每岁分十余纲,惟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浃日而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
“家家嬉笑穿云”,要是真那么浪漫就好了,为了赶制茶,许多茶农苦不堪言。
他们要在阳光还没出来的时候采茶,还不能让手指碰到茶叶,必须用指甲来掐茶芽。
古人斗茶乐2、北宋茶的制法“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是采茶的情景对茶的要求太高,求精不求多。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方方圆圆的茶叶已成,“研膏焙乳”是斗茶的准备工作。
茶膏在宋代,成为斗茶的关键环节。
《北苑茶录》中记载的宋代建安茶制作,与唐代有所不同,唐代茶饼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
到了建安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多了拣择,还要加以洗涤,然后蒸一道,之后是榨,也就是去水分。
当时有个专门的制茶工具就作“榨”(大小两种),把蒸过的茶叶(当时叫“茶黄”)取出,放到小榨里用水反复淋洗,然后再放入大榨中,用力榨去茶汁,这种茶汁就是茶膏了。
为什么要榨去茶膏呢?茶膏可是茶叶的精华,《大观茶论》里说采茶要早晨,怕的就是太阳照射下,茶膏会随着水分蒸发。
唐朝茶“拍”的程序,是把茶捣成膏后,放在模子里让其成型。
陆龟蒙的《茶焙》里说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
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
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唐贞元年间,常衮做建州刺史,见到过当地就有这样的做法,“始蒸焙而研之,谓之茶膏,其后始为饼样,贯其中,故谓之一串。
” 吴任臣在《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中记载,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这是建茶入贡的最早记载。
为什么要剔除茶膏,《北苑茶录》里到出了缘由,当时建茶的味远而力厚,“非江茶可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一切都是为了斗茶的需要,宋代斗茶斗是茶汤,以白为上,味道需要清淡甘美,建茶不去茶膏,怕会输给浙江茶。
不过,为了增加茶饼的光泽,他们在茶饼外层又涂抹了一些茶膏,时间一长,茶面就有了“青、黄、紫、黑”。
蔡襄说,区别这样的茶饼要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观察气色,“隐然茶之内,”“肉理润者为上”。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总结三个标准:一是颜色要纯,不要斑驳,“色莹彻而不驳”就符合要求;二是质感和手感要好,茶饼“缜绎而不浮”、“举之凝结”;三是碾之则铿然”声音铿锵,就是要干,敲打有声。
三者都具备,就是真品。
只要有需求,就有假,自古皆然。
“研“和唐代大致相同,用柯杖在瓦盆中来回研磨,要达到均的效果。
研是茶叶工序中最费力的,非体壮男子不行。
烘焙讲究火候,稍有差错,好茶就变成劣茶。
“研膏焙乳有雅制”,要做到“雅制”功夫都在诗外。
3、北宋斗茶现形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来的人还是很关键,雄豪中的章岷是进士,官终光绿卿,是州长官的僚属。
按照“三不点”的法则,想必其他参与者也是这个级别。
“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铜鼎与中冷水,这是范仲淹自己带来的茶具和水。
首山有一个典故,传说是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
首山铜也有一个典故:“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须下接黄帝。
”很夸张地诉说了自己的鼎有多么珍贵。
中冷水,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
这样一来,欧阳修所谓的“五美”俱全,可以开始斗茶了。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这是说斗茶考的是真功夫,作假不得。
茶饼拿来后,要用纸张包起来捣碎,这有点像今天许多人对付普洱沱茶的办法,捣碎后就到了碾的环节,碾就是把碎细的东西粉末化,要求使用碾子的时候用力均匀,在放到筛子里面筛一道,漏下去的才是需要的茶末。
只有那么细的茶末才可以下水后漂浮,也才能形汤花。
范仲淹选铜鼎,是延续陆羽的说法,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稳定水温,天下第一泉的水当然可以泡出好茶,加上黄金碾和紫玉瓯,可以说功夫做到了家。
斗茶水温的掌握是一个关键,如果水未煮开,冲茶时泡沫会过多;水太沸,茶末就容易下沉。
茶末和沸水准备好后,就到了调膏的环节,把茶末放到事先加热过的茶盏中,用少量沸水将茶末调匀成膏状,再徐徐注水,用茶匙不停搅拌,直到茶末和水达到黏稠的乳状。
判断斗茶的输赢,有两个标准:其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度,假如茶末还有沉在茶盏底的,第一关就输了。
宋代斗茶以白色的银毫为上,但从范仲淹的诗看来,他用的是已经长成叶子的绿茶,如果用叶都能赢毫,那说明此公斗茶水平很上乘。
其二是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
这个道理很简单,用茶匙搅和的时候,茶和水会产生分离,在茶盏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斗茶时,水痕先出的就意味着已经输掉了比赛,无缘晋级了。
苏东坡说,“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这个“水脚”在斗茶语境中,指的就是水痕,不期待赢家,而期待最先的输家,苏公真是无处不戏谑。
高手泡茶,茶面鲜白,汤花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能够紧贴着茶盏沿边不退散,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咬盏”现象。
蔡襄说“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可以理解为民间斗茶方法最终得到朝廷认同,这也是宋代茶事极为有趣的地方。
斗茶崇尚白汤花,所以宋代黑釉为表达的深色系茶盏兴起,诗中“紫玉瓯”便是其中的一种。
黑釉盏源于福建、江西、浙江、河南等窑场,尤以福建省建阳窑建盏为最。
建盏中又以“曜(yào)变”黑釉盏令人称奇怪,它的釉色变幻莫测,光怪陆离,釉纹细密如丝,状似兔毫,在光线下转动瓷片,会产生彩虹般的光晕,单看都给人美的享受,关键的还是这都是自然窑火非人力下的变种,所以很难做到人为干预,发生“曜变”的黑釉盏在宋代就被人到处收集,连副宰相级别的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无法拥有一盏黑釉盏,可见当时就有多么珍贵。
至今流传下的一个黑釉盏,中国一个都没有。
存世的“曜变”黑釉盏目前仅有4件,全部在日本,已经是日本的国宝了。
今天的日本茶道中,还见得到仿制的黑釉茶盏。
黑釉盏的形状口大足小,形似漏斗状,方便看汤花,盏壁斜直,利于看水痕。
梅尧臣就有和苏辙诗句说“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
4、斗茶与斗人“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这哪里是斗茶,完全是斗人。
宋代斗茶也是三打两胜,可怜的章岷不知道有无胜了一局。
写到这里会发现,爱茶之人,都是以清廉著称,后世也多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不知有无人做这样的课题,看看喝茶的是不是全部都是即便以今天标准看来的好官。
欧阳修、蔡襄在当时就是著名的“四谏”中的二人,范仲淹更是被朱熹称作“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乎成为历代有品者的追求。
范仲淹一生起伏,从未退缩,在轻武的宋代,他是武官的统帅,又是文官中著名的改革家,他倡导的“庆历新政”,欧阳修也是有力的支持者,其后失败,二人皆遭贬,范仲淹居然就被贬的途中病死。
那个时候,欧阳修已经找到一个好所在,正在喝茶。
胜负不重要么?说不重要,只是为了安慰失败者,人生也许败了一次,就再也没有机会胜出了。
醉可以用茶来唤醒,但茶毕竟不是所谓的灵丹妙药,是挽回不了逝去的生命。
想那东晋王羲之兰亭聚会,不过水酒一杯,却发足千古幽情。
那么,今日之范仲淹,又当如何?“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míng)。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石上英即是茶叶,陆羽说好茶生于乱石之中,范仲淹以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