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茶文化课题研究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探究中国茶文化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探究中国茶文化课题小组成员:班级:高一班辅导老师:结题时间:年月日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探究中国茶文化1、摘要:现在国家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大力提倡并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然而至今绝大多数中学生却并不了解中国茶文化,这是极其不应该的。
所以我们对中国茶文化做了一些研究。
2、关键词:茶文化茶的用途中国传统文化3、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茶文化(2)、加强对中国茶文化知识的了解(3)、运用茶的特性、用途,使生活更便捷4、研究过程(1)、观察我们及亲朋好友每天所饮茶几各类茶饮料(2)、了解各类茶组成成分及分类方法(3)、了解我们每天所饮茶几各类茶饮料营养物质及其作用5、结果与讨论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风采吧。
一、茶的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
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2)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2)二、走进文化1、激情导入师:是啊,课文《碧螺春》将我们带进了茶的王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族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
而与茶有关的文化更是渊源流长,它随着茶饮的普及扩展,不断地浸润着人们美好的心灵并拨泽海外,闻名于世。
(课件介绍茶的文化内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老师看得出来,各组都胸有成竹了,下面先请这次活动的总指挥李源源同学介绍一下大伙的准备情况吧。
李:大家好,学完了课文《碧螺春》,老师布置我们收集有关茶的资料,为了更好地研究探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是茶叶组、茶韵组和茶趣组(指着小组并回应),各组都有自己研究的内容,我们先定了组长,经过两个星期的研究,掌握了大量资料。
我们将请各组对自己所重点研究的内容作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各抒已见,共同探讨和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这颗瑰宝。
下面先请茶叶组的同学介绍。
2、学生话“茶”茶叶组汇报(幻灯出示:“茶叶飘香”背景画面与音乐)生1:我先来介绍茶叶的种类,人们通常以茶的加工和性质分为六类,分别是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是……师:还有白茶呢?什么是白茶呢?能否请你介绍一下。
生:白茶就是……师:那什么又是黑茶呢?生:黑茶是……师:原来茶叶有这么多种类,让我们一起记住它们。
(出示幻灯齐读:茶的种类……)师:你们还收获了什么呢?生2:我们知道十大名茶,它们是……师:碧螺春、龙井,我听说过,其他的不是很熟。
生:老师,不仅是你不熟,我经过调查,发现我们身边的人也不是特别清楚。
师:第一组同学准备得还真充分,我真是大开眼界。
中国有十大名茶,我想知道,这些名茶好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比如说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
(出示茶叶图)生:(大红袍传说)师:那龙井呢?生:(介绍龙井茶传说)。
师:那我们这里生产茶吗?生:没有,但我们的周边地区就有,比如我们江苏的无锡,无锡有无锡毫茶,太湖翠竹茶。
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开展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之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通过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发展、流派及茶具等方面,加深对茶文化的了解;通过实地调研和参观,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探索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和价值。
研究内容:1. 茶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2. 中国主要的茶叶产区和茶叶流派特点;3. 茶具的种类、用途和制作工艺;4. 茶道与茶艺的相关知识;5. 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和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1. 文献资料调研: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化书籍和专业论文,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方式。
2. 实地调研:参观茶园、茶厂、茶艺馆等地,进行品茶体验和茶文化交流。
3. 访谈调查:与茶农、茶艺师等实际从事茶文化传承工作的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四、研究成果1. 编写一份完整的茶文化研究报告,包括茶文化的起源、发展、茶叶流派等内容。
2. 设计制作茶文化宣传材料,包括海报、宣传册等,传播茶文化知识和价值观。
3. 举办茶文化讲座或展览,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传播茶文化知识和习俗。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此次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我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从实践中感受到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研究和传播茶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茶文化,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享茶文化的智慧和精髓。
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_茶文化课题研究

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关键词:茶制作品鉴文化人格修养内容提要:中、外茶文化、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及茶对我国文人人格修养的影响小组成员:指导教师:书上曾经读到过“押一口香茗,在月光如水的榻上享受这份静谧”之类的句子,总觉得不过是喝杯茶而已,太过附庸风雅。
后来才慢慢明白,关于茶,还有许多渊远的历史需要我们细细斟酌。
阖眼微香临,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起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与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茶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性情。
君子如茶。
一、中国茶的历史与发展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已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
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
宋徽宗皇帝赵舍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
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
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
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资料

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资料中国茶文化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那么中国茶文化的课题研究资料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课题研究资料简介: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的起源: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但多非史实。
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优秀个人课题成果——“茶文化走进校园”教学的策略研究

⼀、本次的研究问题“如何让茶⽂化⾛进校园”,进⽽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达到培养熏陶学⽣们良好品⾏的策略研究。
⼆、在践⾏教学中,我针对实际问题,研究了提⾼教学效果的⼏点措施。
⾸先,建⽴丰富的校园茶⽂化阵地:在校园设⽴茶⽂化长廊、教室⾛道的墙⾯上粘贴茶⽂化知识宣传板⾯、在茶教室布置茶相关⽤品及诗画等,图⽂并茂,⽣动活泼,直观展⽰介绍了茶的历史、茶的礼仪、茶的作⽤等,营造出了浓厚的茶⽂化氛围。
进⽽让“茶”⾛进学⽣们的学习⽣活。
其次,提⾼⾃⾝课程研发的能⼒:1、利⽤业余时间参加茶学的进修,先后在抚顺、沈阳专业茶艺师培训机构学习,师从全国茶艺学会于良⼦委员,提升了茶艺,增进了⾃⼰的茶⽂化素养。
2、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学领悟,加深了茶⽂化知识的积累。
3、与同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优秀授课经验,提⾼⾃⼰的授课能⼒。
进⽽增强传播“茶⽂化”的动能。
最后,开启教育⽅法综合作⽤模式:以《绿茶冲泡》⼀课为例。
就知识⽅⾯涉及到茶艺、劳动、历史、语⽂、美术等⽅⾯要求。
就技能⽅⾯涉及到动⼿能⼒、观察能⼒、审美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就情感态度⽅⾯涉及到感受茶的⽂化底蕴和素质情操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在教法上体现综合性的原则。
既有知识的讲授⼜有实践的操作;既有历史的回顾⼜有现代的思量;既有⽂化的交流共享⼜有情感道德的熏陶。
对此,在进⾏茶⽂化传授中具体抓好以下⼏点:1、创新养成教育,抓住⼩孩⼦容易对新鲜事物产⽣兴趣的特点,在教学中⽤实物操作,每2⼈操作⼀组茶具,这样⼩朋友就不容易分⼼。
茶艺要求三轻:⾛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这对那些好动的学⽣来说,是让他们安静下来的好办法。
通过茶艺的练习,锻炼了学⽣们动⼿动脑能⼒,克服了⼼浮⽓躁的情绪。
2、创新家校合作教育,发动家长帮助收集有关茶的⽂字材料,与孩⼦⼀起布置活动室,创设品种丰富的茶叶展⽰区,与孩⼦⼀起进⾏礼茶活动,享受孩⼦的服务,感受孩⼦们的⽂明和礼貌,为孩⼦提供真实、健康、丰富的成长环境,让学⽣对茶艺活动提神感兴趣。
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茶文化

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茶文化课题研究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关键词:茶制作品鉴文化人格修养内容提要:中、外茶文化、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及茶对我国文人人格修养的影响小组成员:指导教师:书上曾经读到过“押一口香茗,在月光如水的榻上享受这份静谧”之类的句子,总觉得不过是喝杯茶而已,太过附庸风雅。
后来才慢慢明白,关于茶,还有许多渊远的历史需要我们细细斟酌。
阖眼微香临,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起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与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茶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性情。
君子如茶。
一、中国茶的历史与发展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已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
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
宋徽宗皇帝赵舍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
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
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精选13篇)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精选13篇)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篇1一、问题产生的背景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
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几个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
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目的:了解茶的起源、发展、流行以及茶具、茶道等。
(二)、意义:通过研究,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以及其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中还可以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主要方法)(二)、亲身体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找机会去品尝一些种类的茶(三)、讨论法: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四、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5月23日-2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二)、实施阶段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5月25日-26日: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和指到老师(地理老师)进行资深的交流讨论。
5月27日-6月5日:1.品茶,写下感受。
2.将前面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6月6日-9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并下写。
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茶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6月10日-13日: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一套合适的报告草案。
最后,将报告草案完善归纳,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6月15日-17日:将完善后的研究报告给指导老师修改。
五、预期成果完成和研究报告,培养学习兴趣,使我们了解中国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捧一盏香茗,品百味人生关键词:茶制作品鉴文化人格修养内容提要:中、外茶文化、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及茶对我国文人人格修养的影响小组成员:指导教师:书上曾经读到过“押一口香茗,在月光如水的榻上享受这份静谧”之类的句子,总觉得不过是喝杯茶而已,太过附庸风雅。
后来才慢慢明白,关于茶,还有许多渊远的历史需要我们细细斟酌。
阖眼微香临,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起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与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茶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性情。
君子如茶。
一、中国茶的历史与发展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已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
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
宋徽宗皇帝赵舍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
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
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
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得到发展。
1、茶的制作工艺及过程:绿茶: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红茶:采摘、萎凋、揉捻、发醇、干燥黑茶:采摘、杀青、揉捻、发醇、干燥白茶:采摘、萎凋、干燥黄茶:采摘、杀青、(揉捻)、闷黄、干燥乌龙茶:采摘、晒青(或加温萎凋)、凉青、摇青(做青)、晾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烘干;(重点说明)采摘:必须注意选择优良品种,良好的栽培管理,把握茶菁采摘时机与方法,采得茶菁要妥善处理萎凋:又做“萎雕”,制茶工序名称。
将采下的鲜叶按一定厚度摊放,通过晾晒,使鲜叶呈现萎蔫状态。
萎凋过程中,鲜叶发生一系列变化:水分减少,叶片由脆硬变得柔软,便于揉捻成条;叶中所含酶类物质的活性增强,促使淀粉、蛋白质、不溶性原果胶等鲜叶成分发生分解、转化,生成葡萄糖、氨基酸、可溶性果胶等有利于成茶品质的有效物质,多酚类物质也程度不同地氧化。
正常而有效的萎凋,使鲜叶的青草气消退而产生清香,并有水果香或花香,成茶滋味醇而不苦涩。
萎凋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等条件。
传统的萎凋方法有日光萎凋(日晒)、室内自然萎凋(摊晾)以及兼用上述两种方法的复式萎凋,现在也采用人工控制的半机械化萎凋设备——萎凋槽。
我国白茶、红茶、青茶等茶类制作中的第一道工序都是萎凋,但程度各不相同。
白茶萎凋程度最重,鲜叶含水量要求降至40%以下,红茶萎凋程度次重,含水量降至60%左右,青茶萎凋程度最轻,要求含水量在68-70%之间。
晒青:晒青茶工艺的萌芽,这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让茶叶有明显的太阳味。
晾青:晾青是晒青的补充工序。
将晒青后鲜叶2-3斤置笳篱中,翻松后溥摊后晾于青架上,放在凉爽处,使鲜叶中的各部位水份重新分布均匀,散发叶间热量,降低失水和化学变化速度。
晾青时间约1小时,失水率1%左右。
摇青:摇青是茶叶制作工序中的一道工序,即摇青工序。
通过对摇青的机械运动力和机械摩擦力进行不同组合试验,以探明摇青不同机械力对青叶理化变化及茶品质的影响。
筛青:是摇青的后续工作。
炒青:也称“杀青”,目的是通过高温快速破坏酶的活性,停止其酶促氧化作用,使做青过程形成的品质固定下来。
炒青必须当锅温达到220∽260℃时方可投入做青叶,以掌握“适当高温、投青量适中、翻炒均匀、快速短时、杀熟杀透”为原则。
当锅中“啪啪”之声停止,略有沙沙声音,叶质柔软稍有黏性,闻有清纯茶香,即可下锅揉捻。
历时3∽5分钟。
炒青方式有电动滚筒炒青和液化气杀青机炒青。
揉捻:主要使用中、小型揉捻机,也有用手揉的。
包捻:分为初包揉和复包揉。
传统包揉用茶巾或布袋将经烘焙湿茶坯包裹成团球形拧扎紧后,使茶团在搓、压、转、揉等力的作用下使茶坯进一步卷曲紧结成型,分手包揉和脚踩推包揉。
焙干:可让制成的茶有股“火香”挑梗、包装2、功夫茶的品鉴:中国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种,有严格的操作程序。
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茶船”——一种紫砂茶盘。
装茶:用茶匙向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装满大半壶。
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
润茶:用沸水冲入壶中,待壶满时,用竹筷刮去壶面条沫;随即将茶水倾入“茶船”。
冲泡:至此,才可正式泡茶。
要用开水,但不宜用沸水。
浇壶:盖上壶盖之后,在壶身外浇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
温杯:泡茶的间隙,在茶船中利用原来温壶、润茶的水,浸洗一下小茶盅。
运壶:第一泡茶泡好后,提壶在条船边沿巡行数周,以免壶底的水滴滴入茶盅串味。
倒茶:将小茶盅一字儿排开,提起茶壶来回冲注,俗称“巡河”。
切忌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以免浓淡不均。
敬茶:双手捧上第一杯茶,敬奉在座的客人;如客人不止一位时,第一杯茶应奉给德高望重的长者。
品茶:客人捏着小茶盅,观茶色,嗅茶味,闻茶香,然后腾挪于鼻唇之间,或嗅或啜,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链接·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二、外国饮茶文化1、英国:在英国和爱尔兰,,早上一醒来,清晨6点,空着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下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
就是说,正规的,一天起码4顿。
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
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柠檬而喝。
2、美国: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他们喜欢喝速溶茶。
而且嗜饮冰茶,而不是热茶。
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爽。
另外除了预装茶外,美国很多餐厅也以茶作为主要饮料,而美国人有在任何茶(包括东方茶)加上糖之习惯。
3、德国: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窨制过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
与东方茶相较,德国茶味道较为清淡。
4、日本:日本绿茶体现着物尽其用的生活态度。
树顶的嫩叶做上等的玉露与抹茶,露天茶园的嫩芽做煎茶,再接下来的做番茶,炒茶过程中的碎末可以是粉茶,再大一些的茎梗是茎茶,茶树浑身是宝的概念在此可谓被体现到了极致。
况且充分利用不浪费也符合了茶的质朴精神。
三、茶的营养价值及功效1、茶的营养成分: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
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
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
无机矿物元素主要有:钾、钙、镁、钴、铁、锰、铝、钠、锌、铜、氮、磷、氟、碘、硒等。
2、茶的功效与作用:茶味微苦、甘,性凉。
能清头目,醒精神,解烦渴,利小便,消食积,解毒。
用于风热上犯,头晕目昏;暑热烦渴,或饮酒过度;多睡好眠,神疲体倦;小便短赤不利,或水肿尿少;油腻食积,消化不良;湿热腹泻、痢疾。
①降压:儿茶素类,俗称茶单宁,是茶叶特有成份,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
在茶汤中可与咖啡因结合而缓和咖啡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具抗氧化、抗突然异变、抗肿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产物过敏等功效。
②提神:咖啡因,带有苦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红茶茶汤中,与多无酚类结合成为复合物;茶汤冷后形成乳化现象。
茶中特有的儿茶素类及其氧化缩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减缓而持续,故喝茶可使长途开车的人保持头脑清醒及较有耐力。
③保健: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锰等11种矿物质。
茶汤中阳离子含量较多而阴离子较少,属于碱性食品。
可帮助体液维持碱性,保持健康。
3、饮茶禁忌:①发烧忌喝茶;②肝脏病人忌饮茶;③神经衰弱慎饮茶;④孕妇忌饮茶,尤其是不宜喝浓茶;⑤妇女哺乳期不宜饮浓茶;⑥营养不良忌饮茶;⑦慎用茶水服药;⑧贫血患者忌饮茶;⑨尿结石患者忌饮茶;⑩忌空腹饮茶;①①忌饭前后大量饮茶;①②忌睡前饮茶;①③忌饮隔夜茶;①④忌饮头道茶;①⑤忌饮用劣质茶或变质茶;①⑥儿童不宜喝浓茶;①⑦冠心病患者谨慎喝茶;①⑧高血压患者不宜饮浓茶;另外,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四、茶对我国文人人格修养的影响自古以来,文人喜欢茶。
因为茶能提神益思,激发文人的激情和灵感。
茶是文人生活中一件韵事,一大乐趣,一种高雅的活动。
品茗为文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增进了心性修养,历代文人墨客知茶、爱茶、嗜茶,借茶写人、叙物、抒情,有不少传世之作便是在这悠悠茶香中酝酿出来的。
1、以茶当酒,借茶解忧以茶当酒是古代文人的一个发明。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朝诗人杜小山,在一个寒冬之夜,明月照窗,他与朋友相对而坐以茶代酒,品茗赏梅,欢叙旧情,趣意盎然跃入字里行间。
以茶待客,乃古代人情交际的盛礼节。
它为友人带来一种清幽隽永的意境。
古代文人以茶代酒成为一种风尚,一杯清茗表达深情厚谊。
“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话茶杯意更幽”(王沂诗)。
宾主之间,喝着聊着,是那样地惬意,那样地酣畅淋漓。
如果说,酒可以浇愁,那么,茶也可以解忧。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