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茶文化4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茶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道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述说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稀有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述,那时并且就存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存有客。

提壶行及酤。

汲水并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忽蒜。

斫苏切脯。

筑城肉臛芋。

脍鱼炰鳌。

要烧尽具。

哺已砌藏。

舍后存有一棵。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进到煎主。

为府椽谋一大笔钱。

推纺恶败。

蠢索绵亭。

茶文化-第四章__宋代的茶文化

茶文化-第四章__宋代的茶文化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5)燲盏
用开水将茶盏冲洗一遍,将茶盏预热,便于茶及时 开化。
(6)点茶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茶中不能掺进其它香料。 蔡襄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 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草,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 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赵佶也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 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 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2、福建茶在宋朝成为贡品 (1)福建茶被认为是茶中翘楚 “又以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 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 。”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说者常怪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 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 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 夫身世泄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 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之品 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 。” ——黄儒《品茶要录》
“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皇帝召臣蔡京、臣王黼、 臣越王俣、臣燕王似、臣嘉玉、臣楷、臣嗣、臣濮、 臣王仲理、臣童贯、臣冯熙载、臣蔡攸、臣蔡絛、 臣蔡修宴保和殿……过翠涵阁诸处,赐茶。至全真 阁,上御手注汤,擘出浮花迎面。臣等惶恐前曰: 陛下略君臣夷等,为臣下烹调,震惕惶怖,岂敢啜 之。上曰:可 。” ——蔡京《保和殿曲宴记》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 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 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 具顿首谢 。”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范中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茶与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茶的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都有 大量关于饮茶、茶道、茶具的描述,展现了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习俗,还体现了人们对自 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现代茶 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化和多元化,各种新型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活动不 断涌现。
文化艺术灵感 茶文化对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茶的种类与分布
绿茶
以鲜叶为原料,未经发酵,色 泽鲜绿,是中国茶的主要类型 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
、湖北等地。
红茶
以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发酵 ,色泽红润,味道醇厚。主要 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 。
乌龙茶
半发酵茶,色泽乌润,滋味醇 和,香气浓郁。主要分布在福 建、台湾、湖南等地。
黑茶
以老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 色泽黑褐,滋味醇厚回甘。主 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浙江等
地。
02
茶的制法与品鉴
茶叶的制作过程
晾青
将采摘后的茶叶摊放在阴凉通 风处,使其自然萎凋。
揉捻
将杀青后的茶叶揉成条状,促 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和友谊。
05
中国各地茶俗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
总结词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注重茶具的精致和泡茶的技 艺。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有哪些?为此由店铺为大家分享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欢迎参阅。

中国茶文化也称为茶道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在陆羽的笔下,饮茶决不象烹肉、熬粥一样,为食而食,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

”饮茶不只是一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与道、佛合掺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学。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

而道、佛两家所宣传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稳定。

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

清心寡欲,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宽厚谦和,与人无争,怡然自乐,汰尽浮燥,归复天然。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茶文化形成于唐朝,发展与宋朝。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

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

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

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

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

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

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中国茶文化PPT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茶文化PPT中国传统文化
幼\儿\园\传\统\茶\文\化
飘香茶园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历史及简介PPT模板
中国的饮茶历史有数千年,中国是茶叶之乡。同时,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 是中国学来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中国学来的。
目 录 CONTENTS
其他国家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 中国学来的。
第四章
用途和功效
中国的饮茶历史有数千年,中国是茶叶之乡。同时,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茶叶 的种植都是中国学来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中国学来的。
用途和功效
学变化速度.
摇青
摇青是茶叶制作工序中 的一道工序 ,通过对摇 青的机械运动力和机械 摩擦力进行不同组合试 验,以探明摇青不同机 械力对青叶理化变化及
茶品质的影响
1
2
3
4
制作工序
炒青
通过高温快速也称“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停止其酶促氧 化作用,使做青过程形成的品质固定下来,炒青必须当 锅温达到220%260℃时方可投入做青叶。当锅中“啪啪” 之声停止,略有沙沙声音,叶质柔软稍有黏性,闻有清 纯茶香,即可下锅揉捻。
“ 青茶 青茶,又名马龙茶,半发酵茶及全 发酵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 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 类,青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 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 品质优异的茶类。
“ 黑茶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 得名黑茶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广 西、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 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 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 茶的主要原料。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品茗之道的精神内涵
• 精神内涵:品茗之道不仅仅是一 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沟 通。在品茗过程中,人们可以品 味出人生的苦与乐、得与失,从 而启迪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 值。同时,品茗之道也倡导清静 、淡泊的人生境界,以及儒雅、 和谐的人文精神。
利尿消肿
茶叶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 、小便不利等症状。
祛痰止咳
茶叶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 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06
中国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 响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 流与合作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增进 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 作。
国际化
现代中国茶文化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成为世界了解中 国的一张名片。
交流
中国茶文化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增进友谊方面发挥 了积极作用。
02
中国茶叶种类与制作
绿茶
制作工艺
绿茶采用嫩芽、嫩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 干燥等工艺制成。
特点
绿茶具有清汤绿叶、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清幽持 久等特点。
代表品种
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适宜人群
02
03
饮茶方式
茶叶适合大部分人群饮用,但孕 妇、哺乳期妇女、失眠患者等人 群应适量饮用或避免饮用。
茶叶可单独饮用,也可与红枣、 枸杞等食材一起泡饮,增加营养 价值和口感。
茶叶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清热解毒
茶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性 疾病,如感冒、咳嗽等。
消食止渴

茶文化ppt课件免费-2024鲜版

茶文化ppt课件免费-2024鲜版
茶文化ppt课件免 费
2024/3/28
1
目录
• 茶文化概述 • 茶叶基础知识 • 茶具鉴赏与使用 • 泡茶技艺与品茗方法 • 茶文化与社会生活 • 茶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4/3/28
2
01
茶文化概述
2024/3/28
3
茶文化定义与特点
2024/3/28
茶文化定义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通过沏茶 、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 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 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
互动环节
邀请观众参与泡茶、品茗等互动环节,体验 茶文化的魅力。
18
05
茶文化与社会生活
2024/3/28
19
茶文化在社交场合应用
茶话会
以茶为媒介,聚集亲朋好友,交 流感情,增进友谊。
2024/3/28
茶艺表演
通过茶艺师的精湛技艺和讲解,让 参与者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提高社 交场合的文化氛围。
茶道礼仪
验感。
2024/3/28
茶艺与科技的融合
茶文化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 如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 的结合,创造出更具艺术感染力 的茶文化作品。
茶文化的跨界合作
将茶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 出茶旅融合的旅游产品和路线, 让游客在品茶、观景的同时,深 入了解茶文化的内涵。
25
茶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01
国际化趋势
2024/3/28
21
茶文化在旅游领域应用
2024/3/28
茶园观光
01
游客可以参观茶园,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过程,感受
茶文化的自然之美。
茶艺体验
02
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制茶、泡茶等茶艺活动,深入了解茶文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之事》较为全面地收集了从 上古至唐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其 内容可分为医药、史料、诗词歌赋、 神异、注释和其他七类。
《八之出》论述唐代的茶叶产 地以及各地茶叶品质的高低。
《九之略》阐述采茶、制茶、 饮茶的工具和器皿,在某些情况 下,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哪些是 必备的。
《十之图》指出将《茶经》 全文写在白绢上,分4幅或6幅悬 挂于室内,以指导人们进行茶的 产、制、煮、饮。
吴任臣《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 载,五代闽国通文二年(937), “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膠以 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此乃建茶入贡之始。
南唐灭闽以后,在保大四年 (946年)春,也“命建州制的乳茶, 号曰京挺腊茶之贡,……始罢贡阳羡 茶。”(《十国春秋·南唐元宗本 纪》)
入宋后,一度还以顾渚为焙和 以顾渚紫笋入贡,直到太宗太平兴 国二年(977年),始在建安置龙 焙,造龙凤茶,以别庶饮(据《宣 和北苑贡茶录》旧按引《建安 志》)。至此,顾渚贡焙才正式废 止。宋代贡焙的南移,至少在饼茶 制造上,其技术中心,便由江浙地 区转移到地属现今福建的建安了。
中国古代茶文化4
陆羽小时被龙盖寺(今西塔寺)智积 和尚收养,“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 出世之业,……予执儒典不屈”, “历 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 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十馀岁时 从寺里出逃 杂技戏班
竟陵太守李齐物 火门山邹夫子 竟陵 郡司马崔辅国
至德初(至德元年为756年) 因避安 史之乱 渡江 吴兴(今浙江吴兴)杼 山妙喜寺 诗僧皎然(俗姓谢,名清昼, 乃谢灵运之十世孙) 结为忘年之交。
宋代茶叶生产技术中心的南移 建安茶书的撰写 根据朱自振先 生的研究统计 25种宋代茶书书 目中 属于建安地方性的茶书 丁谓《北苑茶录》、周绛《补茶 经》、蔡襄《茶录》、宋子安《东 溪试茶录》等14种
占可知宋代全部茶书的56% (《中国茶酒文化史》,文津出版 社,1995年版,第59页)
大约成书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 左右的《太平寰宇记》在“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岭南道”下记载当时我 国最南的产茶州军,就有江南东道的福州、 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州、漳州、汀 州;江南西道的袁州、吉州、抚州、江州 (今江西九江)、鄂州、岳州(今湖南岳 阳)、兴国军、潭州(今湖南长沙)、衡 州(今湖南衡阳)、涪州(今重庆涪陵)、 宾化县(今重庆南川)、夷州、播州、思 州;岭南道的封州(今广东封川)、邕州 (今广西邕宁)、容州(今广西容县)等 等。
唐人写诗,据朱自振先生在《茶史初 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页) 中统计,在《全唐诗》中即有700多条关 于茶事的诗句,其中属于唐代早期的占 1%左右,唐代中期的占45%左右,唐代 晚期的则占54%左右。
四、五代宋元时期
(一)茶业重心南移 唐代是中国五千年来气温最为温
暖的一个时期。 五代至北宋 气候 明显由暖转寒 宋代,常年气温要 比唐代低摄氏2—3度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植物学、生态学、选种学、栽 培学、植物生理学、生化学、药理 学、制茶学、审评学、地理学、水 文学、民俗学、史学、文学
有研究者认为《茶经》是“茶 叶百科全书”、“茶叶文化宝库”、 “世界茶叶的经典”,是世界茶学、 茶文化之源。
陆羽第一次对茶学进行了如此详细的
总结,同时,创造了包括茶艺(茶文化的
艺术形式,是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进行的 习茶——选茶、备器、择水、取火、烹治、品 饮艺术,即饮茶艺术。茶、水、器、火、人、
境是构成茶艺的六要素)、茶道(以茶艺为 外在形式,以精神为内核的理论阐发)、茶 事(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在内的一
系列文化思想。
780年《茶经》的刊行,成为了 中国古代茶文化体系形成的标志。
北宋陈师道:“夫茶之著书自羽 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 茶者。”(《茶经序》)
唐代晚期 “茶仙” “茶神”
《唐才子传》卷三《陆羽》谓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 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 仙’,天下益知茶矣。鬻茶家以瓷陶 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具,得一‘鸿 渐’。”
作为神,陆羽有被供奉的时候, 《唐国史补》卷上记:“江南有驿 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 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 史乃往,初见一室,署云酒库,诸 酿毕熟,其外画一神。刺史问: ‘何也?’答曰:‘杜康。’又一 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 神。问曰:‘何?’曰:‘陆鸿渐 也。’”
北宋时期以生产团饼一类的蒸 青紧压茶为主,团茶、饼茶又称片 茶、腊茶。北宋生产饼茶的地区很 多,其中以建安北苑饼茶的制作工 艺最为出色,可以说代表了当时饼 茶制作的最高水平。
关于北苑的得名,说法不一。
比较通行的说法:建安县(今福建建 瓯)的东偏北方向有一座凤凰山 南北 朝时期 闽国的地域以今之福建为境 凤凰山闽国疆域的北部 凤凰山这一带 产茶区被统称为北苑 建安茶区的代称 建安贡茶被称为北苑茶。
就福建和两广来讲,其产茶州县的 南缘,还呈现出向纬度更低的沿海地区 延伸的趋势。
《太平寰宇记》的成书时代距宋朝建 国不到30年,所以该书所记茶叶产地在 南方地区的发展,不限于宋代初年,还 当包括五代时期。
建茶的入贡和茶区的向南转移,除 社会的人为因素外,五代和北宋时期气 候变冷是最重要的原因。
(二)温低而发 芽推迟,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宋代贡 焙的南移建安(今福建建瓯)。
宋代的建安要比顾渚暖和一些。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建
安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为建安的代
名词)先暖水微开”(范仲淹《和 章岷从事斗茶歌》)
“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 新茶”(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 诗》)。
建茶作为贡品,非始于宋代。
《唐国史补》卷中:“羽有文学, 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 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陶者多 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 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 之。”
五 代 陆 羽 瓷 像
在陆羽的影响下,唐人渐兴为茶著书 之风。
裴汶《茶述》,张又新《煎茶水记》, 苏廙的《十六汤品》,温庭筠《采茶录》, 王敷《茶酒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