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文化意蕴

合集下载

苏轼咏茶诗词浅论

苏轼咏茶诗词浅论
苏轼的咏茶诗词承载了大量的茶文化信息,展现了他对茶的深厚情感和精湛技艺。在他的诗词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苏轼通过描绘茶的采摘、制作、品饮等过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咏茶诗词中,常常将茶与酒并提,茶酒相伴,成为了文人雅士燕饮娱乐的重要组成通过赞美茶的珍贵和品饮的乐趣,展现了他对茶的独特情感和深刻理解。此外,苏轼的咏茶诗词还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他以茶为媒,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宋代茶文化和苏轼的思想情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与茶文化苏东坡,是苏轼(1037-1101)东坡居士的自号,四川省眉州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著名文学家,诗词文章造诣很高,他“以诗为词”,对诗词革新的巨大成就,震撼当时诗坛。

世人以东坡词为豪放派代表。

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部份是咏茶的诗词,而且是宋代咏茶诗词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当时茶文化的传承创新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一、咏茶诗词佳作二首《汲江煎茶》诗和《西江月》(茶词),是咏茶诗词少见的佳作。

苏东坡元符三年(1100)被贬儋州(属今海南省),当时作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①,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描述了取水、烹茶、饮茶及其功效的全过程。

笔法细腻、刻画周到,充分反映了他63岁高龄远徙异乡,处世乐观、闲散自在的生活情趣。

该诗颇受后人推崇。

他元丰五年(1082)作的《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

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乳花浮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妍。

斗取红窗粉面。

”词牌下有序:“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

胜之,(黄州太守)徐君猷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

”词意充分概括了名茶、名泉、茶质、茶形、茶味以及茶美、人妍等文化内涵。

气势豪迈,意境清远,是一首以茶喻人的佳作。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因此“活水还须活火烹”。

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

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诗中“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是说煎茶即使取用江水,也须以清澈的江水并用炭火的火焰烹煮。

二、诗词中提到的名茶宋代名茶品种较多。

在苏东坡诗词中提到的名茶主要有:双井茶、日铸(注)茶、月兔茶、垂云茶、雪芽茶、龙焙茶等等。

茶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

如若用名茶赠送友人,标志着友情的深厚。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宋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极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文人们用他们的笔记下了这一历史盛况,在宋代的诗词中有不少是描写当时茶文化的,这些诗词为我们今天更好、更生动地认识宋代茶文化提供了甚多的帮助。

本文不揣简陋,将自己的一些认识奉献给喜好中国茶文化的方家,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1、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龙凤茶》。

2、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鸠坑茶》。

3、七宝茶,当时的贡茶之一,诗见梅尧臣《七宝茶》。

4、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双井茶》、苏轼《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

5、宝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诗见王令《谢张仲惠宝云茶》、欧阳修《双井茶》。

6、日注茶,又名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诗见苏轼《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

7、卧龙山茶,产于浙江省绍兴市,诗见赵几《次谢许少卿寄卧龙茶》。

8、蒙顶茶(蒙山紫笋茶),产于四川省蒙顶山区,诗见文同《谢人寄蒙顶茶》、陆游《秋晚杂兴十二首》。

9、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苏轼《月兔茶》。

10、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诗见苏轼《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

11、修仁茶,产于今广西荔浦县,诗见《饮修仁茶》。

12、峨眉雪芽茶,产于今四川省峨眉山,诗见陆游《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二首》。

13、七宝茶,产地不祥,诗见梅尧臣《七宝茶》。

14、北苑茶,产于福建北苑,是当时声誉最高的贡茶,诗见蔡襄《北苑茶》,北苑茶多制成龙凤团茶,但龙凤团茶并非一定是北苑所出。

二、赐茶及谢茶表之类现象唐代的皇帝偶尔会赐一些贡茶给大臣,在宋代则赐茶之风甚盛,受到皇帝恩赐茶叶的大臣们常要作诗或作文章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称为"谢茶表",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写过此类"谢茶表",可参见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有关的诗可见以下几例。

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谈苏轼词中茶文化

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谈苏轼词中茶文化

画。
当然 , 礼 尚往来 是 中华上下五 千年 口口相传 的优 良美 德, 奔赴宴席 时 自然要 为老 友捎 带一份心 意满 满的礼物 , 无 论 贵重 与 否 , 情 义是 最 重 要 的 。 “ 建茶三十片 , 不审味如何 。奉 赠包 居士 , 僧房战睡魔。 “ 收藏爱惜待佳客 , 不敢包裹钻 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 , 空使 时 人怒 生 瘿 。” 君子之交 淡如水 , 茶 文化风行 的宋 代不少 的文人 墨客 总以茶 为礼 , 既不失了礼仪 , 又为这友谊添上一层雅致 。 “ 兽 烟 喷 尽 壶 干 , 香分小凤 团。” 茶 味至清至性 , 千 言 万语 叮化作 同饮茶水后的一个点头称 赞 ,也可化作 茶烟袅 袅时一同静静凝视 的 目光交错 ;千想 万念可化作远 方寄来 的一包承载着情义的茶叶 ,也 可化作 风吹雨打都会 奔赴 的 场相 顾 无 言唯 有 品茶 的相 会 。 谈 天说地 、 品茗闻香 , 妙哉 。 花雨檐前乱 , 茶烟竹 下孤 品茗被 禅僧视为参禅悟道 的必要 途径 。禅僧每 以机语 表达思想 和启迪人心 , 而茶 又时 常被用于机锋妙语 。 “ 浮石已干霜后水 , 焦坑闲试雨前茶 。” 此句 出 自苏轼 的 《 留题显圣寺》 。不难发现 , 悟禅之地也少不了茶的存 在。当 然, 类似 的示 例还有许 多 , 如《 又赠老谦 》 中“ 泻 汤 旧得 茶三 昧, 觅句近窥诗一斑。清夜慢慢 困披览 , 斋肠那得许铿顽 。” “ 禅” , 一种基 于“ 静” 的行为 , 源于人类 的本 能。人生 中 的烦恼都 是 自己找 的 , 当心灵变得博 大 , 空灵 无物 , 犹 如倒 空 了烦 恼 的杯 子 , 便 能 恬 淡 安静 。人 的心 灵 若 能如 莲 花 与 日 月, 超然平淡 , 无分别心 、 取舍心 、 爱憎 心 、 得失 心 , 便 能 获 得 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 , 云在天上飘 , 一切都 自然 和谐地 发生 , 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 常心 , 人生如行 云流水 , 回 归本真 , 这便是参透人生 , 便是禅。 而 茶道便是在沏茶 、 赏茶 、 闻茶 、 饮茶 的过 程中 , 享 受片 刻的宁静与放松 , 撇 开所 有的杂 念 , 真正拥有 闲看庭 前花开

从来佳茗似佳人——谈谈苏轼的咏茶诗词

从来佳茗似佳人——谈谈苏轼的咏茶诗词

从来佳茗似佳人——谈谈苏轼的咏茶诗词苏轼的咏茶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粹,其婉转芬芳的诗句深深受到了世人的喜爱。

在历史漫长的进程中,苏轼的咏茶作品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文人,决定了它们对茶文化的深入探讨。

苏轼是宋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以“和颜悦色”的文笔,风格独特地表达了对饮茶的追求与崇拜。

他的咏茶作品以浅薄的笔触述说了对茶的赞赏,他的魅力与细腻的诗句,为人以及人与茶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苏轼的咏茶诗词之所以流传而引起如此多的推崇,一方面是它浪漫优美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它把关于茶文化抽象的概念用芬芳浓郁的文字实现了丰富的描述。

在苏轼的咏茶作品中,他给出了几种不同的他对茶的感受:第一,他以赞颂的笔触,描绘出茶的芳香,让人感受到茶的美妙;其次,他把饮茶的过程比作一场舞台剧:茶香伴随着灯光让空气充满芬芳,瓷杯和碗盘宛如音乐乐章,乐士发出梦幻般的声音,令人难以忘怀;第三,他将饮茶过程描绘成一幅人与茶之间柔美的图画,宛若两个深深相爱的人,相爱相守,也宛如一场美丽的婚礼,尽显饮茶。

苏轼除了把茶文化的抽象概念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外,他还让人们强调茶礼的仪式性感受。

他的作品中,还涉及到茶的制作技艺,把饮茶的过程推崇得如同一部古典佳作。

苏轼的咏茶诗词不仅深刻反映出宋代文人饮茶的习俗和文化,更是人们对茶文化的饮用、制作、仪式的理解及探索的真知灼见。

它把
茶文化的芬芳及清新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受到了深刻的启发。

回顾苏轼的咏茶诗词,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茶文化的深刻内涵,更能感受到它所传达的凝聚力、和谐与浪漫,让人牵挂起来,令人陶醉。

苏轼以其文学造诣,让我们美轮美奂的杯杯茶,每一份都别有一番滋味。

试析苏轼茶诗的审美意蕴及文学价值

试析苏轼茶诗的审美意蕴及文学价值
学术 专业 人文 茶趣
试析苏轼茶诗 的审美意蕴及文 学价值
李 永 红
( 眉 山职 业技术学院, 四川 眉山 6 2 0 0 2 0 )
摘 要: 苏 轼 是 一 位 极 富 才情 的诗 人 , 他 一生爱茶 , 因此 写 下 无数 首 传世 千 年 的 茶 诗 。 这 既 是 苏轼 文 学 艺术 中 的重 要 组 成 部
经超越 了饮茶 。在他 的世 界中, 饮茶只是为 了纾解 自己心 中的压抑和愤
懑, 而 写 诗 则 是 这 种 发 泄 的 最好 渠 道 。在 山水 之 间 , 清 香 回 味 的茶 香 早已
将过去的不顺和坎坷涤 荡完全, 剩下 的只是苦 巾作乐的豁达 之感 。在 《 汲 江煎茶》 中“ 作者煮 茶、 写诗 自娱 , 使 全诗境凄而不怨 , 哀而不 伤, 非坡 公 谁有此胸襟笔力。 由此 可见, 苏轼茶诗的豁达乐天, 是其宏伟胸 襟的体
苏轼是一位极 富才情 的诗人 , 一生命运坎坷, 但 却拥有 诗意人生。现 代 文学家林语堂 在 《 苏东坡传》 中便这样评价他 : “ 苏东 坡是个 秉性难 改 的乐天派 , 是 悲天悯人 的道德家 , 是黎 民百姓 的好朋友 , 是散文 作家 , 是 新派 画家 , 是伟大 的书法家 , 是酿酒的实验 者, 是工程师 , 是假道 学的反
喻与拟人 的处理 , 是 一 种 新 颖 别 致 的创 作 手 法 , 这 在 过 去 的茶 诗 中是 很
的孤寂和苦 闷, 但 是 这 种 孤 独 感 却 是 … 笔 带 过 。 诗 歌 整 体 上 体 现 出的 是

种豁达和超脱 。诗人 以精致 的笔法对煎茶过程进行描述 , 其意义早 已
癖 者, 是心肠 慈悲的法官 , 是政治上 的坚持 己见者 , 是 月下的漫 步者 , 是

从苏轼的茶诗中看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从苏轼的茶诗中看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歌 并 无 什 么 不 同 。 I 茶 诗 在 所 有 与 茶 相 关 的 文 学 艺 术 中 , 是 成 就 最 大 的 。 宋 代 文 人 的 茶 诗 作 品 ”3 ]
作 者 简 介 :闰谨 (9 6一) 女 ,河 南 开封 ,四 川 大 学硕 士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 :文化 批 评 。 ( 川成 都 ,邮 编 :60 6 ) 18 四 10 5
国 茶 文 化 的 巩 固 与 最 终 确 立 ; 五 是 以 两 宋 为 中 心 的 极 致 期 ,这 个 时 期 的 茶 文 化 有 其 显 著 的 特 色 ;
六 是 以 元 代 为 中 心 到 明 代 前 期 的 转 型 期 , 这 个 阶 段 , 为 下 一 个 炒 青 叶 茶 的 兴 盛 打 下 了 基 础 ;七 是 明代 中后 期 以及 清 代 前 期 的复 兴 期 ,饮 茶 方 式 在 这 一 时 期 转 变 完 成 ,散 茶 饮 用 在 当 时 全 面 流
四 川 民族 学 院 学 报
J OURN CHU AL OF SI AN
第 1 第 O. 9 No 3 J n 2 1 I1 . u . 0 0
UNI RST OR NA ONALTIS VE IY F TI I E
★文学研 究★
从 苏轼 的茶 诗 中看 宋代 茶 文化 的特 、 , 占 ■ '


【 摘 要】 文章 用苏轼 三首具有代表性 的茶诗反观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 ,宋代茶 文化 的反叛 与
延 续的 双 重性 ,使 宋代 茶 文化 在 中 国茶 文 化 史 中独 树 一 帜 。延 续性 在 于 宋代 茶 馆 文化 传 承 前
5 0
第1 9卷 第 3期
闰 谨 :从 苏轼的茶诗 中看 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从苏轼茶诗看北宋茶文化

从苏轼茶诗看北宋茶文化

农业考古2019窑刘晗,女,博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跨学科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苏轼生态型人格研究”(2018-ZZJH-314)。

提起苏轼,中国人似乎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诗词文赋俱佳,琴棋书画皆通,还喜酿酒,善养生,爱自然,结佛缘,济苍生……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1](P9)林语堂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独特而丰富的苏轼,却未提及苏轼与茶之间的关系,无论有意或无心,都不失为一种遗憾。

因为,苏轼本就是一名茶人雅客。

苏轼一生“性好山水”“独专山水乐”,自言“身行万里半天下”,对各地茶品茶艺及茶俗极为熟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终日茶不离手,“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他不仅喜爱喝茶,更善于品茶、煎茶、斗茶、种茶,并将之诉诸文字,为后世留下了近百篇与茶有关的诗文。

在这些诗文中,有关北宋的茶事、茶俗、茶艺、茶从苏轼茶诗看北宋茶文化*刘晗摘要:北宋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北宋文人热衷于品饮,精研于茶艺,他们是宋代茶文化的推广者和传播者。

作为北宋文人的代表,苏轼曾坦言“身行万里半天下”,对各地茶品茶艺及茶俗极为熟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终日茶不离手。

作为一名茶人雅客,苏轼不仅喜爱喝茶,更善于品茶、煎茶、斗茶,并诉诸文字,为后世留下了近百篇与茶有关的诗文。

通过这些诗文,我们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北宋茶品、茶器、茶艺、茶趣等,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辉煌灿烂的北宋茶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9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文化意蕴梁珍明摘要:北宋时期,茶已成为居家必备之物,茶饮之风广泛流行。

茶与社会生活有着诸多联系,出现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和习俗。

宋人留下的众多茶诗,是我们了解宋人茶俗的重要窗口。

苏轼的茶诗,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以茶赐臣、以茶为乐等宋代茶俗茶情。

挖掘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蕴涵的文化意蕴,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民俗学双重意义。

关键词:苏轼;茶诗;茶俗;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335(2014)05-0139-04宋代政治家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说明在北宋时期茶已成为居家必备之物,茶饮之风广泛流行。

饮茶是我国风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其与社会生活有着诸多联系,出现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和习俗。

茶深深渗透到宋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与生活习俗结合,从官府平民中的交际应酬,到婚丧喜庆中的礼祭资聘,无不体现深厚的茶俗事项。

诗歌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观风俗,知薄厚”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宋人留下的众多茶诗,蕴含大量的习俗现象,是我们了解宋人茶俗的重要窗口。

苏轼的茶诗,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以茶赐臣、以茶为乐等宋代茶俗茶情。

一、以茶待客待客茶为先,无茶不成仪。

宋人林?的《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载:“(北宋)宾主设礼,非茶不交。

”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

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

”这些记载说明,客来敬茶、以茶待客的习俗已遍行宋境。

苏轼的茶诗,翔实记录了宋代以茶待客的茶俗。

如《赠惠山僧惠表》: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欹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苏轼难掩内心的兴奋,赶紧以清茶相待;枇杷杨梅尚未成熟,带有酸味,不能待客。

又如《道者院池上作》:“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

”佳客相逢,携壶至小池旁,浅斟细品,饮清茶,赏清景,相谈甚欢。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

”诗人留着好茶,是用来招待好友佳客,而非用来贿赂权臣。

通过苏轼的茶诗,我们可以看到宋人以茶待客的拳拳之意与风俗习惯。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以茶待客是我国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礼仪。

客来宾至,以茶招待,可表敬意、洗风尘、示情谊、重俭朴。

茶性洁俭清雅,以茶待客,淡泊中饱含深情,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真挚情谊。

宋人不少茶诗也反映了以茶待客的茶俗,如杜耒《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梁珍明,女,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传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

农业考古2014·5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客来,主人扫雪烹茶,良朋知己围炉品茗,赏月赏梅。

茶水沸沸,茶香淡淡,氤氲着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二、以茶赠友茶之性淡泊高洁,历来为文人雅士互赠之物。

宋人常常寄茶赠诗,以示深情厚谊。

以茶为礼赠送朋友,是宋代士大夫之间君子之交的风格体现。

苏轼不仅爱茶、饮茶、咏茶,还常以茶赠送朋友,或接受朋友所赠之茶,彼此答谢酬唱,茶成为沟通他与朋友深厚友谊的纽带。

如《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

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怡然和尚送给苏轼垂云新茶,诗人为表感谢,以大龙团茶回赠,可谓两情依依。

《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是苏轼对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的和诗,诗人先表达对黄庭坚寄茶赠诗的欣喜之情,再写自己从碾茶到煮茶皆不敢交给童仆去做:“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

”诗人不愿假手童仆,亲手磨茶煎茶,表达的不仅是对黄庭坚寄赠之茶的珍爱,更是对这份友情的珍惜。

苏轼反映以茶赠友习俗的茶诗数量最多,如《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斤》、《和蒋夔寄茶》、《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定州次韵章仲锡元日见寄》、《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贶叹味不已次韵奉和》等,无不真实记录了苏轼与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茶简淡宁静,悠远绵长,是文人士大夫传递情谊的最好载体之一,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

君子之交淡如茶水,宋人以茶赠友,“他们的友谊不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而更侧重于精神上的相通。

”[1](P184)如陆游的《喜得建茶》“玉食何由到草莱,重奁初喜坼封开。

”一个“喜”字,生动地流露出诗人收到朋友寄来的建茶的欣喜之情。

宋代这类茶诗可谓数不胜数,名茶佳句与深厚友谊相得益彰,诗人茶客之间的人际交往是何等清雅亲切。

三、以茶孝亲“敬”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孝道的基本规范。

用茶叶孝敬父母、祭神祀祖,是古代中国重要习俗之一。

苏轼的《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赠,次韵答之》:缝衣付与溧阳尉,舍肉怀归颍谷封。

闻道平反供一笑,会须难老待千钟。

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

从此升堂是兄弟,一瓯林下记相逢。

“缝衣送与溧阳尉,舍肉怀归颍谷封”的诗句,生动反映了以茶孝亲的茶俗。

苏轼以在溧阳县尉任上的孟郊所写《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意象,表现春阳深沉博大的母爱。

接着化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颍谷封人颍考叔的典故,颍考叔不吃郑庄公赏赐的肉而留给自己的母亲,表现人间深刻的人情孝道。

苏轼将新茶送给好朋友程朝奉及其母品尝,正体现着“百善孝为先”的民族传统美德。

奉茶于高堂,是宋代孝道的重要体现。

儒家把“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道,“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

茶之本在人,人之本在孝。

总之,茶不但是一种日常饮料,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载体。

以茶孝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契合。

这一茶俗在宋代茶诗中也多有体现,如王禹 《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诗人幸得皇帝赏赐的龙凤茶,却不舍得吃,要留给白发苍苍的双亲。

诗人得到好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孝子之心跃然纸上。

以茶表达孝心,茶中有孝道,这是宋代茶俗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宋代茶俗的重要意义之一,为后人认识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四、以茶赐臣北宋统治者崇文抑武,推行文官政治。

朝廷“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又有茶酒厨料之给”,宫廷不时以茶御赐群臣以示皇恩浩荡。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朝堂诸位,自十月朔设火,每起居退,赐茶酒,尽正月终。

”《宋史·礼志》载:“中兴仍旧制:凡宰相、枢密、执政、使相、节度、外国使见辞及来朝,皆赐宴内殿或都亭驿,或赐茶酒并如仪。

”“中兴仍旧制”,指南宋建立后仍遵从北宋的赐140茶、赐酒的旧制。

朝廷赐茶的习俗在苏轼茶诗中也屡见不鲜,如《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

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

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

苏轼要去外地,迟迟不肯动身,是为了等待皇帝御赐头纲团茶。

贡茶中的龙凤团茶由丁谓始创,经蔡襄改造后,已成北宋第一名茶。

但因其为皇室贡品,非获朝廷赏赐的贵族重臣,难得一品。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云:“其价值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龙凤团茶最为精贵的是“头纲”,即惊蛰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

嗜茶的苏轼对此自然望眼欲穿,期盼能得到皇帝赏赐。

《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赠,次韵答之》:“火燧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反映了宋代皇帝赏赐龙凤团茶的宫廷茶俗。

以茶赐臣的习俗,宋诗中多有反映。

宋朝赐茶制度是一种奖励制度,也是一种文化。

宋朝皇帝向臣子赐茶,既加深了君臣感情,又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周必大的《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惠洪的《郭祐之太尉试新龙团索诗》“京华谁致建溪春,睿思分赐君恩重”等诗,共同道出了宋代有以茶赐臣习俗的事实。

五、以茶为乐以茶为乐,主要指茗茶竞赛,是品评茶、水、茶具等优劣以及茶技高下的一种茶艺活动,统称斗茶或茗战。

宋代时期,从民间到皇宫,从普通百姓到文人雅士,皆喜斗茶。

南宋画家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就是一幅描绘市井斗茶的情景。

北宋江休复的《江邻几杂志》载:“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水用,苏茶小劣,改用煎,遂取胜”。

这段记载,则生动描绘苏轼与蔡襄文人之间斗茶的情形。

苏轼茶诗中多次写到以茶为乐的茶俗,如《记梦回文二首》(其二):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此诗中的“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及《月兔茶》中的“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写的就是宋代斗茶习俗。

《寄周安孺茶》有“自云叶家白”句,苏轼自注:“茶之佳品其色白,若碧绿者,皆常品也。

”好茶煎好后,上有一层白雪似的汤花,如《和蒋夔寄茶》“一瓯花乳浮轻圆”。

《和蒋夔寄茶》中的“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则点出了斗茶标准之一的“水脚”(水痕)。

宋人通常称斗茶的最高境界为茶中“三昧”,斗茶高手则称“三昧手”。

苏东坡《送南屏谦师》写有:“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唐宋之际,茶较之于酒更得文人雅士之青睐。

宋代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再注入沸水,或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根据点茶法特点,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

二是汤花(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如“冷粥面”即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形成“咬盏”的最佳效果。

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

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之处就露出“水痕”。

因宋人重视汤色的纯白和咬盏的持久,茶具成为决定斗茶胜负的关键因素。

建窑的黑釉兔毫盏最受欢迎,这种杯盏色泽油黑反衬出茶汤的洁白,内壁有兔毫般的花纹与汤花相映成趣。

观汤色与汤花之后是品尝,味“香甘重滑”、香“入盏则馨香四达”为最佳。

经过综合评定,才能决出斗茶的胜者。

宋徽宗《大观茶论》“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斗茶体现了文人饮茶的雅趣,它不仅是一种娱乐,一种竞技,更是一种艺术追求。

宋人“相约在一起品茶的时候还会以此为娱乐,冲好之后,一边品茶,一边比较谁的茶更好。

这种斗茶、分茶、点茶的饮茶之风实际上是北宋时期文人生活极度雅致、艺术化和诗意化的一种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