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第四章宋代茶文化
宋朝茶艺文化特色

宋朝茶艺文化特色一、宋朝茶艺文化的大背景宋朝啊,那可是个超有趣的朝代。
在当时,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也繁荣得很呢。
人们兜里有点钱了,就开始追求一些高雅又有情趣的事儿,茶艺就这么火起来啦。
而且啊,宋朝的文化氛围那叫一个浓,文人墨客多得很,这些文化人就特别喜欢茶艺,他们在品茶的时候谈诗论文,可风雅了。
二、宋朝茶艺文化的特色之处1. 茶叶种类与品质宋朝的茶叶种类可丰富了。
像北苑贡茶就特别出名,那可是专门进贡给皇宫的茶呢。
这种茶制作工艺超级精细,从采摘到制作,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
茶叶的品质也是极高的,泡出来的茶汤色泽清亮,香气扑鼻。
还有龙团凤饼,这名字听起来就很霸气。
它们的形状特别精致,制作的时候把茶叶压成饼状,上面还会有精美的图案,就像一件艺术品。
这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茶工艺,也说明宋朝人对茶叶品质的高要求。
2. 茶具的讲究宋朝的茶具那也是相当有特色的。
比如说茶盏,建窑生产的黑瓷茶盏在当时就很流行。
这种茶盏颜色深沉,但是呢,它有个神奇的地方,就是能够更好地衬托出茶汤的颜色和泡沫。
还有茶匙,宋朝人用的茶匙造型很别致,在点茶的时候,茶匙的作用可大了。
用它来搅拌茶汤,能够让茶汤和茶末充分融合,形成漂亮的泡沫。
而且茶具的材质也多种多样,有瓷的、银的、金的等等,不同材质的茶具适合不同的场合和人群。
3. 茶艺表演形式 - 点茶点茶可是宋朝茶艺文化里的重头戏啊。
点茶的时候,先把茶饼碾碎成极细的粉末,然后把茶末放到茶盏里。
接着用热水冲泡,这时候就需要用茶匙或者茶筅快速地搅拌。
如果搅拌得好,茶汤就会泛起一层厚厚的、像雪一样的泡沫,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创作一件艺术品。
而且宋朝人还会在泡沫上画画或者写字呢,你能想象吗?在那小小的茶汤泡沫上,用茶膏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这得需要多高的技艺啊。
他们还会进行斗茶比赛,就是看谁点的茶泡沫更白、更细腻、更持久,谁在泡沫上画的图案更好看。
这可不仅仅是一种茶艺表演,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切磋茶艺,可热闹了。
茶文化-第四章__宋代的茶文化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5)燲盏
用开水将茶盏冲洗一遍,将茶盏预热,便于茶及时 开化。
(6)点茶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茶中不能掺进其它香料。 蔡襄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 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草,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 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赵佶也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 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 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2、福建茶在宋朝成为贡品 (1)福建茶被认为是茶中翘楚 “又以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 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 。”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说者常怪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 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 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 夫身世泄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 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之品 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 。” ——黄儒《品茶要录》
“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皇帝召臣蔡京、臣王黼、 臣越王俣、臣燕王似、臣嘉玉、臣楷、臣嗣、臣濮、 臣王仲理、臣童贯、臣冯熙载、臣蔡攸、臣蔡絛、 臣蔡修宴保和殿……过翠涵阁诸处,赐茶。至全真 阁,上御手注汤,擘出浮花迎面。臣等惶恐前曰: 陛下略君臣夷等,为臣下烹调,震惕惶怖,岂敢啜 之。上曰:可 。” ——蔡京《保和殿曲宴记》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 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 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 具顿首谢 。”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范中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宋朝时期更是茶艺发展的高峰之一。
宋朝茶文化不仅引领了茶艺的发展潮流,而且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特点,成为中国茶道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宋朝茶文化的特点1.茶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文化与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结合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特色,人们饮茶时大多选择紫砂壶、青花瓷杯等陶瓷器皿进行泡茶。
2.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饮食,还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兴趣爱好。
许多文学艺术家写下了关于茶的诗词、散文,将茶道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3.茶文化与社交文化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是高雅的社交活动,促进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在茶道中人们以茶为媒,谈天说地,包含了极丰富的文明内涵。
二、宋朝饮茶的历史宋代是茶艺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人对茶文化的爱好极高,经常聚在一起品茶、交流人生哲理,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宋前期,人们用开水泡茶,也就是所谓的煮茶,宋徽宗时期将茶置于器中随泵水而冲泡。
以后,又有了雀舌、毛尖、龙井等不同品种的茶叶,泡茶的方法也随之改变,陆续出现了白瓷茶具、紫砂壶等茶具。
此外,人们用盐水泡茶,可去除茶叶的杂味,并且有滋润的作用。
到了宋代中期,茶的品种、加工方法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产品和贸易商品。
至此,宋朝茶文化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三、宋朝茶文化的遗产宋朝茶文化是中国茶道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茶文化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大观茶论》即为宋代茶学经典,其中记述了多方面的茶道知识和茶文化禁忌,是中国~茶道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同时,从宋时开始广泛使用的茶具、茶道礼仪、茶艺演进等各种茶道文明遗产,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总之,宋朝茶文化既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一笔。
宋朝的茶文化与茶道

宋朝的茶文化与茶道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而宋朝则是茶文化和茶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朝,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和茶道传统。
一、茶的种植与制作1. 茶树的种植宋朝时期,茶树的种植区域逐渐扩大,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树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地区。
根据记载,当时最早的茶树主要分布在现今的四川、福建、江苏等地。
茶叶的种植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选择合适的山地和气候环境,以保证茶树的生长和品质。
2. 茶叶的采摘与制作茶叶的采摘需要选用茶芽最嫩、最嫩和叶片最嫩的部分,通常为清晨露珠未干的时候进行,以保证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采摘后的茶叶需要经过晒青、烘火、揉捻等步骤进行制作。
在宋朝,茶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茶叶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茶具与茶具艺术1. 茶具的种类与制作宋朝时期,茶具的种类丰富多样。
茶具的制作材料主要以瓷器为主,且采用制作精细的工艺。
其中,茶碗、茶盘、茶壶等是茶具中最常见的器具。
这些茶具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以确保茶具的质量和美观。
2. 茶具艺术的发展宋朝时期,茶具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茶具不仅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成为了人们追求精致生活的艺术品。
茶具的造型、纹饰和釉色都体现了艺术家们的智慧与审美。
宋代文人士大多喜欢具有清新雅致、简约精美的茶具,以凸显自己的品味和文化修养。
三、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1. 茶文化在文人士大夫中的传播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对茶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他们在诗词、文章中常常提到茶,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茶的推崇。
这些文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和社交交往,将茶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并成为茶道的推广者和践行者。
2. 茶文化与宋朝社会的融合茶文化在宋朝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融入和推广,茶的品饮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官员、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品味茶的乐趣,通过与朋友、亲人一起品茶,共同分享茶带来的愉悦和温暖。
宋代茶文化简介

宋代茶文化简介
宋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进入了鼎盛时期,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宋代的茶艺多是以煎茶
为主,泡饮各种名茶,如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
在饮茶形
式上,也从原来的饼茶发展到散茶。
宋代对茶饼的制作和使用也
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
饼茶的制作和使用
宋代饮茶时通常使用散茶,虽然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茶,
但它是我国第一个以“饼”命名的茶叶品种。
宋代最常见的茶饼
有两种:一种是团饼型,一种是散饼型。
团饼型的茶饼所含化学
成分和药理作用都比散饼型要强,团饼型茶饼一般要在焙火后才
能饮用。
散饼型的茶饼由于不加焙火,茶中所含化学成分和药理
作用较弱,饮用起来味道也不如团饼型的好。
团饼型茶饼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携带和保存。
但散饼型茶饼经
过焙火后所含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较强,所以散饼不利于保存,保存时间一般都很短。
宋代还有一种特殊的散茶用焙火后制成的
茶饼来泡茶喝。
—— 1 —1 —。
第四章中国茶文化

第四章中国茶文化第一节茶史溯源第二节茶文化的发展第三节中国茶叶的种类第一节茶史溯源一.茶的起源二.茶文化的起源三.饮茶的起源四.饮茶的起因一.茶的起源●中国有很长的饮茶历史,有证据证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饮茶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起源于中国,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源地,如印度、非洲等。
●在国内,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
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
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的是西汉的蒙山茶。
二.茶文化的起源●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形成的一种茶俗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起源与茶的起源有着时间和性质的区别。
●茶文化是野耕文化的一部分,与医药文化息息相关。
文化的特征为可传播性,人们口口相传,这就是文化的内涵。
●茶道是对茶的认识与运用,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
●茶艺是对茶事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是指在茶事活动中以茶叶为中心的全部操作流程的总称。
●茶道与茶艺是形成茶文化、茶艺术的两个要素,茶文化以茶道为基础,以茶艺为表现,属饮食文化这一大类中的奇葩。
三.饮茶的起源1.神农说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2.西周说晋朝常璩[qú]《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三.饮茶的起源3.秦汉说西汉王褒所著《僮约》是现存最早且较可靠的茶学资料。
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4.六朝说有人认为茶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茶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代的茶文化》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代的茶文化》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代的茶文化》课件茶,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宋代,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宋代的茶文化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国外。
本文将从宋代茶的起源、茶的品种、茶的制作工艺以及茶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来介绍宋代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西南地区,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商代。
但是茶文化在宋代才开始真正兴盛起来。
在宋代,茶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
同时,茶也通过交通便利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亚和欧洲等地区。
二、宋代茶的品种在宋代,茶的品种主要有炒青、碾制、焙干等几种。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炒青茶,因其制作工艺简单,口感香醇,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饮品。
此外,碾制茶则更适合用于泡沫制作,口感独特,是高级人士常饮的茶。
三、茶的制作工艺宋代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主要分为采摘、炒青、揉捻、干燥等几个步骤。
首先是采摘新鲜的茶叶,要选择嫩叶嫩芽,确保质量。
然后将茶叶进行炒青,这是将茶叶放在铁锅中进行炒制,使其保持青绿色。
接下来是揉捻,这是将炒好的茶叶进行揉搓,让茶叶的汁液更加均匀。
最后是干燥,将茶叶晾晒,让其充分干燥。
通过这些制作工艺,茶叶才能保持良好的口感和香气。
四、茶与文化的关系茶在宋代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含义。
首先,宋代的文人雅士普遍喜欢品茗,茶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参与社交活动的媒介。
其次,茶文化也在宋代的绘画、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许多文人在写诗、作画时都会以茶为主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赞美。
此外,茶道也开始在宋代形成,茶艺师傅以制作茶、品茶为乐,展示了宋代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求和崇尚。
总结: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品种、茶的制作工艺以及茶与文化的关系都在宋代达到了一个巅峰。
宋朝的茶文化

宋朝的茶文化茶业到宋代时,已经在民间发展得相当成熟,又逢文化“波涛汹涌”的洗礼,茶叶便搭上了这一次便车,开始了它的飞速发展。
两宋时期,被作为重点发展城市的首都,开封和临安城,俨然成为了一片三教九流聚集在一起喝茶的文化场所。
除了私人的品茗活动外,茶馆是茶文化最具代表的象征,宋代经济极为繁盛,推动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一些“消耗性”产业的蓬勃发展。
茶馆作为酒馆的“继承者”之一,其实是普通百姓更适宜的去处,毕竟茶馆的座位,其价格要理“亲民”一些。
宋代茶馆,有茶肆、茶坊、茶楼、茶亭、茶室、茶店等,但其意义上都是给钱喝茶的地方,当然,也有战时向兵士送茶的,那是老板菩萨心肠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茶馆,现在已不可考,但学术界多以其出现于汉代前期的巴蜀,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有载,“开元中,泰山灵严专卖店有降魔禅师,大兴神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自邹、齐、沧、棣渐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这就证明,最早在唐代,中国便已经出现了茶馆,但这个时代的茶馆之流仅限于大城市,乡村还是不见缩影的。
此后,在宋代时,这种为文人士子所追捧的东西已经发展到了乡村,而真正有实力的茶商,已经把卖茶水这种事做成了“集团”性质,看来古人虽然不懂得垄断的含义,却已经深得其中三味。
开封城作为北宋南北的交通要塞,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中的茶馆也较其它地方的产业要更繁荣一些。
据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其时开封城内有各式各样的茶楼鳞次栉比,大量的茶馆集中于朱雀门外街巷、潘楼东街巷及马行街、相国寺等人流量大的街道——这是比较有实力或运气的,而散户卖茶,恐怕是占不了这种地域的。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谣图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者”,可见茶坊早已经融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中。
从《东京梦华录》的描述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封的茶馆几乎与现代银行的自动柜员机一般,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营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片才一斤,尤极精妙,被旨仍岁贡之’。
欧阳文忠公《归田录》云:‘茶之品莫贵
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
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
得。’ ”
中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龙凤饼与一般茶叶制品不同,它把茶本身
艺术化。制造这种茶有专门模型,刻有龙
茶
凤图案。雅入模型称为‘制銙’, 銙有方 形,有大龙、小龙銙等许多名目。制造这
中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四、宋代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茶著的数量
较唐代增多
茶 1、蔡襄《茶录 》的理论贡献 文 (1)第一个提出了茶必须色、香、味三项具备。
“茶色贵白”; “茶有真香”;“茶味主于甘滑”
化 (2)记录了斗茶的全过程,及判定胜负的标准 。 (3)提出了茶具以黑为贵。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 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 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自不用 。”
——刘学君《文人与茶》
Hale Waihona Puke 中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二、斗茶
茶
1、点茶有了评价标准 一是茶汤“面色鲜白”
文
二是乳花“著盏无水痕 ”
“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化
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
“即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
水详明,故建安人斗度以青白胜黄白 。”
——蔡襄《茶录》
中
中国茶文化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中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宋代茶文化与唐代茶文化相比,有显著的变化
茶 文 化
一、点茶法
“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 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上,视其面色鲜白,著盏 无水痕为绝佳 。” ——蔡襄《茶录》
“点茶法的基本程序是先将茶末置于盏内,注少许 汤调令极匀,谓之“调膏”;然后一边注汤一边击 拂。汤上盏可四分,即止。茶未和汤的比例要把握 准确,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
茶
“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子议茶 酌而代饮,乃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人,
日色留 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
文
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
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
化
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
——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中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茶 文 化
“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皇帝召臣蔡京、臣王黼、 臣越王俣、臣燕王似、臣嘉玉、臣楷、臣嗣、臣濮、 臣王仲理、臣童贯、臣冯熙载、臣蔡攸、臣蔡絛、 臣蔡修宴保和殿……过翠涵阁诸处,赐茶。至全真 阁,上御手注汤,擘出浮花迎面。臣等惶恐前曰: 陛下略君臣夷等,为臣下烹调,震惕惶怖,岂敢啜 之。上曰:可 。”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2、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1)阐明了茶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 ,指出了饮茶风
气的普及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
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嬬子皆知,常须而日用, 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 钟山川之灵禀。袪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嬬子之可得而 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而好尚矣 。
种茶程序极为复杂,采摘茶叶需在谷雨前,
文
且要在清晨不见朝日。然后精心拣取,再 经蒸、榨,又研成茶末,最后制茶成饼,
过黄焙乾,使色光莹。制好的茶分为十纲,
化
精心包装,然后入贡……这种茶已经不是 为饮用,而是在‘吃气派’。欧阳修在朝
为官二十余年,才蒙皇帝赐一饼,普通老
百姓怕连看上一眼都不可能 。”
——王玲《中国茶文化》
国 三、皇室对贡茶要求提高
茶
1、唐朝就有了贡茶,但主要产地以巴蜀为主, 发展到浙江。
文
“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 “风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化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唐代诗人张文规
“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
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 ——陆羽《茶经·八之出》
——蔡京《保和殿曲宴记》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 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 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 具顿首谢 。”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
中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3、日本茶道源于径山寺茶宴
径山在今浙江省余杭县境内,是天目山的
茶
东北高峰 。
中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茶 文 化
2、福建茶在宋朝成为贡品
(1)福建茶被认为是茶中翘楚
“又以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 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 。”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说者常怪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 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 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 夫身世泄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 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之品 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 。”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蔡襄喜爱斗茶。宋人江休复《嘉祐杂记》
记有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一段故事;蔡斗
茶
试的茶精,水选用的天下第二泉——惠山
泉;苏所取茶劣于蔡,却是选用了竹沥水
文
点茶,结果苏舜元胜了蔡襄 。”
——陈宗懋《中国茶经》
化
“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 短,决出品次。”
——唐庚《斗茶记》
“据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述:‘南浦昭
文
明到余杭径山寺浊虚堂浊传其法而归,时文 永四年。’又曰:‘茶道之起。在正元中
化
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在 《读视听草》和《本朝高僧传》中也谈到:
‘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
具一式,带到崇福寺。’ ”
——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
中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黄儒《品茶要录》
中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2)福建茶逐渐成为贡品
“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
茶
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
文
“至咸平初,丁晋公漕闽,始载之于《茶
录》。庆历中,蔡君谟将漕,创造小龙团
化
以进,被旨仍岁贡之。(君谟《北苑造茶 诗》自序云:‘其年改造上品龙茶,二十
中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茶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文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化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范中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中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国
2、宋代斗茶始于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