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析读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赵佶(1082-1135):宋朝第八任皇帝徽宗,元符三年登皇位,在位二十五年,靖康二年(1127)为金兵俘虏,经十年折磨,死于五国城(今吉林省境内)。他在书法、音乐、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自称“善百艺”。这位皇帝老爷爱茶嗜茶,而且研究茶学,曾以北苑为研究对象,写出《大观茶论》,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在这篇茶论中提出“清、和、澹、洁”四字的茶品精神,把饮

茶的要谛和意境发展为生活艺术。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皇帝所著,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2800多字,然内容却十分丰富、涉及面也颇为广泛,分为序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20个名目。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古代唯一的撰写茶书的皇帝。所著《大观茶论》以宏观论茶,探究茶技茶艺,多处以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的北苑、壑源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茶叶产地、采制、品饮等。对制茶的操作和使用器具都讲得十分在行,尤其是“外焙篇”,全篇话语似亲临建安茶

园者的解说。

据专家学者分析,北方不产茶,赵佶一生从未南巡,他更没有到过建安茶区去体验生活,怎么可能写出一般茶人都难以写出的茶论呢?有人说可能是根据茶官的详细禀告,借鉴已见的茶学专著,在爱茶和对茶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华成书,也有人认为是一些御用文人

或者督制贡茶的宠臣,投其所好,写成此文,经御笔一点,便成了他

的著作了。

然而,尽管此篇茶论有拾人牙慧,抄袭或坐享其成之嫌,但作为茶文化专论行世,对发展茶学,倡导茶道,提高茶叶制作技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品茶指要等,历史性地归纳提出了茶道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产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以及御贡茶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大观茶论》被列为建安茶学重要专著之一,理由有三:茶论序言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他仅言及建溪、壑源,未指第二个地方,这是其一;在涉及到采制鉴辨、器具、味、香、色等各个细节里讲的是团茶经验,《太平清话》一书认为:“大观茶论二十篇,皆为碾饼烹点而设,不若葡谷十六汤,韶美之极。”这是其二;第三,在“品茗”一节里讲的竟

全是建安各焙园户的茶品。

从建安茶学角度看,它对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园户都作了确切记载,是难得的研究资料和可靠的依据。

在今福建建瓯黄花山一亭榭亭柱上有一副对联,联文曰:“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在建瓯别的一些亭榭也见过相同的联文,不知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雷同。后来查知,这副联文原来是宋徽宗这位皇帝老爷在《大观茶论》中赞美建安的话语。呜呼!借“天子”之口,

望地灵而人杰也。

《大观茶论》自问世以来,其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巨大的,不仅积极促进了建州北苑御茶和中国茶的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

【原文】

大观茶论[1]

[宋]赵佶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2]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

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3],龙团凤饼[4],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5],俱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高雅相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然,亦系乎时之污隆[6]。时或遑遽,人怀劳瘁,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7],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藉。而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

金[8],啜英咀华[9],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妙,虽否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

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

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注释】

[1]《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建安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建安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2]丝枲之干寒:枲(音xi1),麻。《玉篇》:“麻,有籽曰苴,

无籽曰枲。”

[3]建溪:河名。闽江北源,在福建省北部(今福建省建瓯市境内,其源在浙江)。此处建溪指宋代建州(今建瓯)建溪流域所产

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自后唐五代十国开始,历代朝廷不

断遣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

[4]龙团凤饼:茶名,为宋时建州北苑精制的“贡茶”。

[5]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

事也”。

[6]时之污隆: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7]世既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8]碎玉锵金:用金属制的茶碾碾玉状的饼茶。

[9]啜英咀华:饮茶。英华,本指花木之美,此处譬茶。

【原文】

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1],其味疏以薄[2],必资阳和以发之[3]。土之性敷[4],其叶疏以暴[5],其味强以肆[6],必资阴以节之。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注释】

[1]其叶抑以瘠:抑,受抑制;瘠,瘦小。

[2]其味疏以薄:疏,稀、少。

[3]必资阳和以发之:必定要借助于阳光的温和才能促发茶叶

的生长。

[4]土之性敷:敷,肥沃,敷腴。

[5]其叶疏以暴:疏,疏展、充分展开。暴,脱落,

[6]其味强以肆:肆,放纵无节制。

【原文】

天时茶工作于惊蛰[1],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时①旸郁燠②[2],芽奋甲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注释】

[1]茶工作于惊蛰:惊蛰,二十四节气之名。在每年农历二月

上旬。

[2]对①燠:读音(yàng’旸’),日出。②燠,读音yu4,闷热。

【原文】

采择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芽如雀

舌谷粒者为斗品[1],一枪一旗为拣芽[2],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茶始芽萌,则有白合[3],既撷则有乌蒂[4]。白合不

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注释】

[1]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雀舌谷粒,指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斗品,品位最上等的

茶。

[2]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又称“中芽”。下文一枪二旗即一芽二叶。

[3]白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

[4]乌蒂:茶芽的蒂头。

【原文】

蒸压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1]。压久则气竭味涩,不及则色暗味漓[2]。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

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注释】

[1]茶色赤而不胶:胶,牢固。《诗经·隰桑》:“既具君子,德

音孔胶”。

[2]气竭味漓,漓,薄。《司马光赋》:“弃漓而归厚”。

【原文】

制造涤芽惟洁,濯器惟净[1],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热,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长[2],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

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注释】

[1]濯器惟净:濯(zhúo),洗涤。《孟子·离娄上》:“清所濯

缨。浊斯濯足矣”。

[2]濯器惟净:濯,读音zhuo2,洗涤。日晷:晷(guǐ),日

影,引申为时光。

【原文】

鉴辨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概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

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研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白茶[1]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2]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浅焙[3]亦有之,但品不及。

【注释】

[1]白茶:宋代建州北苑(今福建建瓯市境内)贡茶品种之一,因品质优质、产量少而难得,一直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

[2]所造止二、三胯:胯,当作“銙”。銙为压制饼茶的模具。《宣和北苑贡茶录》载有“贡新銙”、”试新銙”等饼茶模具数十种。这里引申为度量单位。二、三銙即二、三个用铸压成的饼茶。

[3]浅焙:为最接近北苑正焙的外焙茶园。

【原文】

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淘炼槌磨所成,间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1];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2]。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

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者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

泛,粥面光凝[3],尽茶色。

【注释】

[1]底有准而茶常聚:准,平直。《说文》:“准,平也”。此处指碾槽底是平直的,槽身峻深,槽底平直,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碾

出的茶末大小均匀。

[2]运边中而槽不戛:戛(jiá):敲击。

[3]粥面光凝:古人煎茶时称汤光茶多,茶叶浮在表面,如熬出的粥面一样泛出光泽,叫“粥面聚”。

【原文】

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1],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于取乳[2];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小大。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

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注释】

[1]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人斗茶,茶汤尚白色,所以喜欢用青黑色茶盏,以相互衬托。其中尤其看重黑釉上有细密的

白色斑纹,古人称为“兔毫斑”。

[2]易于取乳:宋人斗茶,以茶面泛出的茶汤色白为止,乳即指白色汤花。宋代大诗人苏轼《试院煎茶》诗云:“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

【原文】

筅[1]茶筅以箸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注释】

[1]筅(xiǎn):古时茶具,竹制形似帚,用以搅拂茶汤。

【原文】

瓶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利害,独瓶之口觜而已[1]。觜之口欲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觜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

面不破。

【注释】

[1]觜:鸟之嘴,亦指人之嘴。

【原文】

勺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1],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第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2],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汙,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注释】

[1]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古人烹茶,极重水的质量。清轻甘洁,就是对水的要求。清,是对浊而言,要求水澄清不混浊;轻,是对重而言,好水质地轻,即今日说的“软水”;洁,干净卫生,无污染。这三者是讲水质。甘则指水味,要求入口有甜美,不咸不苦。

[2]中泠惠山为上:中泠、惠山为上:中泠,在长江镇江一带,唐人《煎茶水记》说:“扬子江南零水,第一。”南零,即南泠,与北泠、中泠合称“三泠”,唐以后人多称道中泠。惠山,在江苏无锡。《煎茶水记》说:“无锡惠山寺泉水,第二”。

【原文】

点[1]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2]。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雾云虽泛,水脚易生[3]。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浸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糵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着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注释】

[1]点: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2]调膏继刻:调膏,古人饮茶,先在茶杯里放入茶末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

“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3]水脚:指点茶激发起的沬饽消失后在茶盏壁上留下的水痕。

【原文】

味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1],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

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香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2]。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3],则其气酸烈而恶。

【注释】

[1]木性:此处乃论茶性,《大观茶论》的作者认为枪乃是茶叶枝条最新生出的部分,枝条属木性,所以茶也属木性。

[2]龙麝可拟:龙脑、麝香。都是古代著名香料。

[3]或蒸气如桃人夹杂:桃人,即“桃仁”。茶蒸不熟时会有桃仁一类草木异味。宋人黄儒《品茶要录》说,“蒸不熟,则虽精芽,所损者甚多,试时色青易沉。味为桃仁之气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

者味甘香”。

【原文】

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藏焙焙数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熟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1],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通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挼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火力通彻茶体耳。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暍矣[2]。焙毕,即以用久漆竹器中缄藏之[3],阴润勿开,如此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注释】

[1]静灰:应为“静炭”,即没点燃的炭。

[2]则复蒸暍矣:暍(yē),热气。

[3]缄藏之;缄,封闭。

【原文】

品名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如叶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眉山,叶五崇林之罗汉山水,叶芽、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一作突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叶懋之老窠园[1],名擅其门,未尝混淆,不可概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曾不思茶之美恶者,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冈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而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注释】

[1]以上所述各产茶地和名茶,都是其时其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盛有衰,甚至旋生旋灭,即下文所言:“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今己大部不存,故不注。

【原文】

外焙[1]]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2],体好而味淡,方之正焙,昭然可别。近之好事者箧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造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脔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蓄,体虽实而膏理乏缜密之文,味虽重而涩滞乏馨香之美,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至于外焙,则迥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

而造,味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有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3]:“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注释】

[1]外焙:不是由官方正式设置的焙茶处所,亦即个人私设的

茶叶加工制造处所。

[2]脔小而色驳:脔(luán),本为肉块。《说文》:“切肉,脔也”。这里指茶叶体瘦小。色驳,颜色不正。

[3]桑苎翁:即陆羽,此句为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语。

公选课茶文化答案

1.《晏子春秋》中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 已。”这是关于茶类形成的哪个过程的?( B ) A.生吃鲜叶 B. 生煮羹饮 C. 蒸青造型 D. 茶饮料出现 2.在( A)代,蒸茶作饼的制法已逐渐完善。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清代 3.“晴窗细乳戏分茶”中讲的是哪个朝代的茶事?( B)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清代 4.君山银针属于哪种茶类?( C) A. 绿茶 B.红茶 C. 黄茶 D. 白茶 5.信阳毛尖是哪个省的历史名茶?( A ) A. 河南省 B. 安徽省 C. 山东省 D. 云南省 6.以下不是安徽省出产的名茶有?( B ) A. 黄山毛峰 B. 信阳毛尖 C.六安瓜片 D. 太平猴魁 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的名茶是( A )。 A. 西湖龙井 B. 洞庭碧螺春 C. 蒙顶甘露 D. 庐山云雾茶 8. “翠玉片,糙米色”是( A )茶的最显著特色。 A. 狮峰龙井 B. 西湖龙井 C. 钱塘龙井 D. 越州龙井 9. 以下属于再加工茶类的是( D ) A. 祁门红茶 B. 白牡丹 C. 霍山黄芽 D. 茉莉花茶 10.下面属于黑茶的是( C ) A. 六安瓜片 B. 信阳毛尖 C. 六堡茶 D. 东方美人茶 11.经过“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制成的茶类是( C ) A. 黑茶 B. 绿茶 C. 黄茶 D. 白茶 12.乌龙茶制作过程的关键步骤是( C ) A. 揉捻 B. 杀青 C. 做青 D. 萎凋 13.别名“吓煞人香”的名茶是( B ) A. 西湖龙井 B. 洞庭碧螺春 C. 蒙顶甘露 D. 庐山云雾茶 14.下面各茶类中没有经过发酵的是( D ) A. 红茶 B. 黑茶 C. 乌龙茶 D. 绿茶 15.武夷岩茶是出产于( A ) A. 武夷山 B. 大别山 C. 海南岛 D. 四川盆地 16.下面属于台湾乌龙茶的是( C ) A. 铁观音 B. 凤凰单枞 C. 文山包种 D. 大红袍 17.被简称为“祁红”的名茶是(C ) A. 滇红功夫 B. 英德红茶 C. 祁门红茶 D. 小种红茶 18.“今日有水厄”说的是发生在哪个人身上的茶事?( A ) A. 王濛 B. 诸葛亮 C. 陆羽 D. 卢仝 19.《封氏闻见记》中关于灵岩禅寺的记载是发生在( A )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清代 20.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是( A )宫廷茶具。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1.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历代饮茶方式都有所不同,宋代的饮茶方式是( C ) A.生煮羹饮 B.煎茶法 C.点茶法 D. 小撮泡饮

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绘画研究宋代的画院制度赵佶(公元一○八二一一三五年)以画家的身份和鉴赏家的身份出现在绘画史上。 从崇宁大观年间开始到政和、宣和年间(公元一一○二一一二五年)画院有新的发展。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叫作“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鲁、花竹、屋木六科。画家经过考试入学以后,按照家庭出身分为“士流”(士大夫出身)与“杂流”(商人及非剥削阶级出身)。考中入学后,除了学习绘画以外,也要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古文字学的书籍。学习期间有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决定等级升迁。 画院画家的职位有:画学正、艺学、祗候、待诏、供奉及画学生等名目。 “画学”入学有考试,平时也有考试。考试的标准是:不模仿前人,描绘对象的“情态形色”达到很自然的效果,笔墨简洁。古代书籍中有关于画院考试的记载,可以具体地看出画院的要求和画家的才能。 画院中有很多优秀画家。下面几个例子记述了考试的试题和画家在表现技巧方面的创造性。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了表现这两句诗的内

容,一般画家多画岸傍有一只船,船舷间立一只鹭鸶或船篷上停落有乌鸦,目的是画出船上无人,借此说明野水岸边的僻静。但一个表现得最成功的画家却不是不画人,而是为了强调“无人”反而画人。画上舟子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这样便描写了并非没有过路人,但很稀少。终日的等待使人疲倦,藉舟子的寂寞无聊以突出环境的荒僻安静。显然,这一个画家在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善于利用人的描写来加强情绪的感染力。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很多画家要表现春天的诱人的风光,多是竭力描绘春天的花卉,但有一个画家画远处在绿荫掩映中的一座楼,楼上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原来诗句拈出了红绿两种动人的对比的颜色,画中利用了人的题材,这两种颜色的感情内容因生活联系而更直接,就更强烈、浓郁了。 “乱山藏古寺”。为了表现古诗是“藏”在深山之间,所以画面上不能画出来,但要使观看知道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古寺。画家运用的方法是在荒山之间画出幡竿,幡竿是佛寺的标志。 “竹锁桥边卖酒家”。画家在桥头竹林外挂一酒帘,以表现其中有酒家。 以上四个例子都说明绘画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单纯再现,画家为了表达主题思想,努力追求一定的具体性。后两个例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1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我们家乡属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佷山茶”、“老雾冲茶”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二、活动方案 主题: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长阳茶叶的栽培、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1.经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能够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1、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2、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3、茶与健康小组: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 4、茶艺与茶道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5、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的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的习 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茶文化选修课练习题【含答案分析】

一、判断题(共16道小题,共80.0分) 1.明清时代出现了一个饮茶文化的巨大变革,那就是从唐宋时代的烹煮饮茶法,变成了清饮泡茶法。 A.正确 B.错误 2.《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宋徽宗佶。 A.正确 B.错误 3.载的《登白菟楼》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 A.正确 B.错误 4.泡茶用水最好选“活”、”甘”、”清”、”轻”之水,就是说水品为活水,水味要甘甜,水 质要清净,水质为软水。 A.正确 B.错误

5.以饮茶时是否添加其他佐料来区分的话,就只有两种饮用方式:即”清饮法”和”调饮法”。 A.正确 B.错误 6.(错误)乌龙茶,又称为青茶,是半发酵茶类的总称。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是红茶制法, 再按绿茶制法,从而形成了青茶制法。 A.正确 B.错误 7.(错误)在唐代,煮茶法逐渐过渡到点茶法。人们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 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茶类生产由茶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 A.正确 B.错误 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树最早原产于中国的和中原地区。其中的一 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 A.正确 B.错误

9.古代的茶税和榷茶(茶叶专卖)始自唐代。公元780年,唐朝为了平息兵变,增加军饷,开始 对茶征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税。 A.正确 B.错误 10.(错误)卢仝,唐代诗人,号玉川子,济源(今)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 A.正确 B.错误 11.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是轼在《次韵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中所述的诗句。 A.正确 B.错误 12.世人总结,茶韵中有音韵、岩韵、韵、雅韵、冷韵、幽韵之分。 A.正确 B.错误

宋代绘画浅谈

宋代绘画浅谈 作者:薄松年 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绘画的繁荣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 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 的作品。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篇一:中国的茶阅读答案】 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 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②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 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 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 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此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 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 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也不足为 饮茶起始之证。 ③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 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个 义项。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 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 经确立。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 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④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 胞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 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饮茶也需注意,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 喝茶容易刺激肠胃,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茶水不宜过浓, 也不宜置放太久;服用药物时,不可以茶水配服,会影响药效。 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 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 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 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

[画院]走近北宋画院

走近北宋画院 纵观中国古代史可知,画院与朝廷息息相关。朝廷,指由帝王及其大臣构成的统治集团。这个太阿在握、阵容庞大的皇权集团的喜爱及需要,直接助力于宫廷绘画的炽盛。无条件地为统治集团提供丹青服务,是宫廷绘画的根本属性与鲜明特色。有研究表明,宫廷绘画早在夏、商、周时期即已滥觞;到两汉,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文献记载,曾设立专门的绘画机构画宫、画室,内有黄门画工、尚方画工等宫廷专职画家;据《资治通鉴》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始置翰林院。要而言之,翰林院是知识分子精英聚集的官方机构,包括宫廷画家在内的艺能之士,多供职于斯。此外,宫廷画家的身影还闪现在集贤殿书院、弘文馆、少府等皇家机构中。 五代时期,后蜀孟昶于明德二年(935)创立的翰林图画院,素来被视作宫廷画院之肇端。渠院设待诏、祗候等官职,广揽丹青妙手。当时赫赫有名的黄筌、黄居宝、黄居父子三人,便均为供职该画院的宫廷画家。孟蜀画院之经验,直接影响了后来。譬如南唐元宗李璟,即在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亦设翰林图画院,置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司艺、内供奉、画院学士等官职,建制益加完备。《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重屏会棋图》(描绘李璟与三个弟弟对弈情景)的作者周文矩等知名画家计百余人,曾先后在兹画院任职。 宫廷画院盛极于宋代。以绘画言,历代帝室,奖励画道,优遇画工,莫宋若者。唐以来,已置待诏、候、供奉;五代西蜀南唐,亦设画院,及宋,画院规模益宏。开国之初,即置翰林图画院,罗致天下艺士,优加禄养,视其才能,授以待诏、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职。且太祖、太宗,次第灭西蜀、下南唐,凡号称五代图画之府,所有珍藏之名画,多被收入御府;其待诏、候之名手,多被召入画院;如郭忠恕自周往,而为国子监主簿,黄居、高文进自蜀往,董羽自南唐往,并为翰林院待诏;此外为候、为艺学者,不可指数。这里的待诏是一种官职称谓,秦汉时即已出现,唐以后始有编制和等级,指向那些以诗、文、书、画、琴、棋、射、医、占等技艺取悦皇帝、随时提供应召服务者。候,据《宋史职官志六》述,分置于东、西上阁门,与阁门宣赞舍人并称阁职;艺学指技艺之学,此处是伎术官职;其余画学正、学生、供奉等,都是对应着以绘画技艺侍奉帝王的一列职位。北宋的翰林图画院无论规模与气度,都较前朝为胜。五代的许多名画家,纷纷慕名投来,这其中就有擅长界画的洛阳人《雪霁江行图》作者郭忠恕。郭氏原在后周太祖郭威治下于广顺二年(952)任宗正丞兼国子监书学博士,后遭贬去官,入宋做国子监主簿,服务于画院当是情理中事。此外,西蜀的工笔花鸟画家黄居、佛道人物画家高文进以及工于描绘鱼龙海水的南唐画家董羽等,都在赵宋王朝的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谋食于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宫廷画家而言,作品迎合帝王贵胄的胃口、博得他们的欢心,不仅重要,而且必须。统治阶级供养画家的目的,是要以堂皇富丽之画作为盛世增荣添彩,故而工笔重彩画风必成首选,常见绘画题材有花鸟、山水、宫廷及宗教人物等。这种工细浓艳、务求形似的画风,素有院体画或院画之称。在鲁迅看来,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这里的周密不苟,与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稚圭论画》)的观点,大体是一致的。 在北宋画院做画师,没有十分逼真地造型的本领,是难以想象的。以开封画家傅文用为例,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载,其工笔花鸟浑得生意,较之真者如鉴中见之,精细入微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讲究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环顾四周,多是分秒必争的喧嚣,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宁和坐 下来,沏一杯清茶,轻抿,然后沉入一种心情或境界呢? 在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的中国,在洋节、快餐文化、可乐文化泛滥的中国,在民俗日益粗简,许多地方语言、民间技艺日趋衰落,后继无人,甚至湮没的中国,茶文化又处于怎样一种尴尬境地?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从茶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及其中的风骨意蕴怕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血,存在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的归依处吧。 我们为它痴迷,为它痛心,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具体内容。体会茶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博大精深。初步了解茶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 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古老文化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唤起社会上对它更多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 以查阅资料、亲身体验、社会调查为主 五.研究结果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

宋徽宗赵佶草书《草书千字文》(高清打印版)

宋徽宗赵佶草书《草书千字文》(高清打印版) 2013-02-10 00:00 宋徽宗赵佶草书《草书千字文》(高清打印版)中国宋徽宗赵佶的草书代表作。赵佶(1082~1135),北宋第8 代皇帝,在位25年。此卷为纸本,草书,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为描金云龙,长3丈, 无一接缝。云龙纹生动规整,犹留唐人遗韵,对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写在上面的狂草书千字文一气呵成,笔势凌空,变幻莫测,犹如长江奔腾,一泻千里,运笔迅疾流畅,结体奇宕潇洒。此卷作于宣和四年(1122),是赵佶40岁书 法大成时之作品,为稀世珍品。《石渠宝笈·初编》、《格古要论》诸书著录。 公元一一二二年,宋徽宗赵佶书写本卷草书千字文。这卷狂草千字文,其法出自怀素狂草一派,全长数丈,一气呵成,毫无倦笔,颇为壮观。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在《庚子销夏录》中指出:“徽宗千文,书法怀素。”当代书画鉴定专 家杨仁恺先生云:“此卷草书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绝,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卷后落款的宣和壬寅年,正值赵佶年届四十。此作为其盛年书写的成熟之作。全卷纵三十五点一厘米,横一千一百七十二厘米,字迹九十九行,为描金云龙纸卷。此卷自宋宣和年

间历经金昌明内府,转入南宋权相贾似道,明晋府,项元汴,清梁清标等诸家遞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赵佶的草书深受怀素影响,气势雄健。《草书千字文》是赵氏极少传世的狂草作品。笔势劲利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极奔放驰骋之致,更为稀世珍品。《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一。它笔势匀整峭拨,笔画顿挫有力,在气韵上显得格外流畅和飘逸灵动,具有浓厚的书卷特色。 奢华狂风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在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着旷世奇珍——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其笔势奔放流畅,跌宕起伏,富有一种似音乐旋律的美感。气势颇为壮观,毫不亚于唐代草书书圣张旭与怀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昏君的才华一国之君,为何有如此精湛的书法作品?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庸无能的封建帝王,在位二十五年,骄奢淫逸,怠弃国政,最后落得国亡身辱,死于北域的下场。但是,这位失败的政治家对书画情有独钟,并在艺坛上取得了光辉成就。从文化史、艺术史的贡献来看,赵佶书写了其最光辉而独立的一页。赵佶的楷书兼容并蓄,自成一家,后世称“瘦金体”。一如疾风中之修竹,挺而神骏。上海博物馆现藏的楷书千字文就是这一书体的代表。“瘦金体”与李邕的“金错刀”交相辉映,堪称中国书法史上耀眼的双璧。而这幅狂草作品则展示了其书法的全面。神奇的长宣这卷笔翰飞舞的《千字文》,是写在全长达三丈以上的整幅描

北宋画院述事

北宋画院述事 纵观中国古代史可知,“画院”与“朝廷”息息相关。朝廷,指由帝王及其大臣构成的统治集团。这个太阿在握、阵容庞大的皇权集团的喜爱及需要,直接助力于“宫廷绘画”的炽盛。无条件地为统治集团提供丹青服务,是宫廷绘画的根本属性与鲜明特色。有研究表明,宫廷绘画早在夏、商、周时期即已滥觞;到两汉,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文献记载,曾设立专门的绘画机构“画宫”、“画室”,内有“黄门画工”、“尚方画工”等宫廷专职画家;据《资治通鉴》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始置翰林院。要而言之,翰林院是知识分子精英聚集的官方机构,包括宫廷画家在内的艺能之士,多供职于斯。此外,宫廷画家的身影还闪现在集贤殿书院、弘文馆、少府等皇家机构中。 五代时期,后蜀孟昶于明德二年(935)创立的翰林图画院,素来被视作宫廷画院之肇端。渠院设待诏、祗候等官职,广揽丹青妙手。当时赫赫有名的黄筌、黄居宝、黄居案父子三人,便均为供职该画院的宫廷画家。孟蜀画院之经验,直接影响了后来。譬如南唐元宗李?Z,即在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亦设翰林图画院,置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司艺、内供奉、画院学士等官职,建制益加完备。《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重屏会棋图》(描绘李?Z与三个弟弟

对弈情景)的作者周文矩等知名画家计百余人,曾先后在兹画院任职。 宫廷画院盛极于宋代。“以绘画言,历代帝室,奖励画道,优遇画工,莫宋若者。唐以来,已置待诏、祗候、供奉;五代西蜀南唐,亦设画院,及宋,画院规模益宏。开国之初,即置翰林图画院,罗致天下艺士,优加禄养,视其才能,授以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职。且太祖、太宗,次第灭西蜀、下南唐,凡号称五代图画之府,所有珍藏之名画,多被收入御府;其待诏、祗候之名手,多被召入画院;如郭忠恕自周往,而为国子监主簿,黄居案、高文进自蜀往,董羽自南唐往,并为翰林院待诏;此外为祗候、为艺学者,不可指数。”这里的“待诏”是一种官职称谓,秦汉时即已出现,唐以后始有编制和等级,指向那些以诗、文、书、画、琴、棋、射、医、占等技艺取悦皇帝、随时提供应召服务者。祗候,据《宋史?职官志六》述,分置于东、西上阁门,与阁门宣赞舍人并称阁职;艺学指技艺之学,此处是伎术官职;其余画学正、学生、供奉等,都是对应着以绘画技艺侍奉帝王的一列职位。北宋的翰林图画院无论规模与气度,都较前朝为胜。五代的许多名画家,纷纷慕名投来,这其中就有擅长界画的洛阳人《雪霁江行图》作者郭忠恕。郭氏原在后周太祖郭威治下于广顺二年(952)任宗正丞兼国子监书学博士,后遭贬去官,入宋做国子监主簿,服务于画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茶文化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 彭景元 (厦门市博物馆,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篇章,在众多的宋词中有许多描写当时茶文化的面貌,为后人认识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关键词]宋词;名茶;斗茶;茶文化 宋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极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文人们用他们的笔记下了这一历史盛况,在宋代的诗词中有不少是描写当时茶文化的,这些诗词为我们今天更好、更生动地认识宋代茶文化提供了甚多的帮助。本文不揣简陋,将自己的一些认识奉献给喜好中国茶文化的方家,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 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1、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5龙凤茶6。 2、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5鸠坑茶6。 3、七宝茶,当时的贡茶之一,诗见梅尧臣5七宝茶6。 4、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5双井茶6、苏轼5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6、黄庭坚5双井茶送子瞻6。 5、宝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诗见王令5谢张仲惠宝云茶 6、欧阳修5双井茶6。 6、日注茶,又名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诗见苏轼5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6。 7、卧龙山茶,产于浙江省绍兴市,诗见赵几5次谢许少卿寄卧龙茶6。 8、蒙顶茶(蒙山紫笋茶),产于四川省蒙顶山区,诗见文同5谢人寄蒙顶茶6、陆游5秋晚杂兴十二首6。 9、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苏轼5月兔茶6。 10、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诗见苏轼5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6。 11、修仁茶,产于今广西荔浦县,诗见5饮修仁茶6。 12、峨眉雪芽茶,产于今四川省峨眉 59

茶文化研究综述

论文题目: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茶文化旅游在现今社会已不足为奇,本文主要通过对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发展现状和茶文化旅游在不同地域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茶文化,跟随时代脚步探索新型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发展 引言: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茶文化始于汉,盛于唐。历经千年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与时俱进。文章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茶文化”为题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752篇;以“茶文化旅游”为题名搜索到相关文献46篇;以“茶文化旅游发展”为题名搜索到8篇。通过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对剩下关于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的文献重点抽样选取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 (一)茶文化整体概况研究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1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2它的发展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代劳动人民探索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2伍国强试论中国古代茶与茶文化的研究(九江职业大学)

自然,解自然界,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举。茶文化也是中国灿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茶的利用经历过食用、祭祀、药用、宫廷贵族专用及广大劳动人民饮用的发展过程,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社会文明的结晶。道、佛、儒教在茶文化发展中也起到极其重要有传承作用。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 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陈文华先生在茶文化方面研究着力最多,影响最大,他的《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学》等代表性成果,是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学术界也有不少的相关论文发表,可谓成果丰硕。然而,对于秦汉茶文化问题,虽有相关成果发表3,但仍有讨论之余地。以往论者通常认为古代饮茶始于西汉,开始由食用转向饮用。其实不然。因此,4作者温乐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就饮茶起源问题进行再探讨。 关于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茶叶功用上看,有“饮用起源说”、“食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等诸说法;从饮茶时间上看,有战国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等诸说。茶起源于中国,早已被中外专家学者所公认。我国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一带饮茶、种茶便很普遍,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商品。因此西汉说最具影响。虽然神农 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二、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 (一)不同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延续,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文化含义。5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正是出自唐代,源自唐代。与此同时,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就已远渡重洋, 3前人成果,主要有: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 1998 年第 5 版;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2O04 年,《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O6年;傅荣珂的(秦汉茶饮之初探)(会议论文);徐晓村、王伟<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饮茶在 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4温乐平周秦汉茶文化再探讨(江西师范大学) 5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2020年茶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2020年茶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1.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是( 茶经) 2.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作者是陆羽。 3.在茶艺演示冲泡茶叶过程中的基本程序是:备器、煮水、备茶、温壶、置茶、冲泡、( 奉茶)、( 收具)。 4.“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是指( 品茶) 程序。 5. ( 唐代)茶叶的种类有粗、散、末、饼茶。 6. 乌龙茶属青茶类,为半发酵茶,其茶叶呈深绿或青褐色,茶汤呈( 密黄)色。 7. 在茶艺服务中接待马来西亚客人时,不宜使用( 黄色)茶具。 8. 在茶艺服务接待中,要求以我国的( 礼貌语言、礼貌行动、礼宾规程)为行为准则。 9. 晚清书画篆刻家( 赵之谦)“茶梦轩”一印,边款中寥寥三十字,却是一篇对“茶”字字源的考证美文。

10. 雨花茶是( 针形)名优绿茶的代表。 11. 江苏吴县的洞庭山是( 碧螺春)的产地。 12. 雨花茶的干茶色泽是( 深绿)。 13. 滇红品种为云南大叶种,其滋味( 浓醇,收敛性强)。 14. 铁观音的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鲜爽回甘,( 音韵显),汤色金黄清澈明亮。 15. 武夷岩茶是( 闽北)乌龙茶的代表。 16. 在乌龙茶中( 发酵)程度最轻的茶是包种茶。 17. 普洱茶主产于( 云南)省,为非压制的黑茶。 18.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 活化石)”。 19. “玉书煨、潮汕炉、孟臣罐、若琛杯”是( 潮汕工夫茶)必备的“四宝”。

20.“列器备茶”是潮汕工夫茶茶艺演示的( 第一道)程序。 21. 潮汕工夫茶茶艺中“干壶置茶”是指( 将茶叶放进干热的茶壶中)。 22. 潮汕工夫茶中“洒茶”讲究将茶水( 低斟)到各个小茶杯中去。 23.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各泡的茶汤浓度( 一致)。 24.香港的早茶一般为一壶茶配合吃少量的食物,称之为饮茶的“( 一盅两件)”。 25.台湾茶人称( 斟茶)为“投汤”。 26.( 擂茶)又称“三生汤”,其主要原料是茶叶、生姜、生米。 27. 桃江擂茶为( 甜饮),不仅是桃江人的日常饮料,还是桃江人待客的佳品。 28. 罐罐茶可分为面罐茶和( 油炒茶)两种。

从宋徽宗时期画院试题看宋代院画的诗境-精选文档

从宋徽宗时期画院试题看宋代院画的诗境 诗画结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著名诗画评论,[1]古人也早有“诗画同源”的说法。但我觉得,这种思想在宋代的画院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一 宋代绘画的发达人所共知。宋太祖篡周后即建翰林图画院。不仅宋太祖,宋代的许多皇帝也均有较深的绘画艺术修养,他们对绘画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到徽宗朝,画院的繁荣更是到了顶点。画院不仅仅是供养画家的地方,还建制设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美术学院。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当时这所学院有一套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一定的招生制度、考试制度,以及寄宿安排。 这首先是因为徽宗本人重视艺术,他本人即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他自称:“万机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他本人也极丹青之妙,“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其作品很多,“至累千册”,这些作品“冠绝古今之美”。[2]其次是因为徽宗亲自策问考试画院学生,并多以古诗为题,以提高绘画生的文化修养。 画院试题很有意思,常以古人诗句命题。“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

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其得‘锁’字意。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众皆画马画花,有一人但画数蝴蝶飞逐马后,上亦喜之。又一日试‘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有画杨柳楼台一美人者,有画桑园一女者,有画万松一鹤者,独刘松年画万派海水,而海中一轮红日,上见之,大喜。喜其规模阔大,立意超绝也。凡喜者,皆中魁选”。[3]从“竹锁桥边卖酒家”这个题目可以看出,“锁”字是最关键的一个词,既要体现酒家,又不能让它直接出现在画面中,李唐之画用一面酒帘来体现酒家,正是巧妙地诠释了“锁”字。从“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题目看,“香”字最难以表达,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画家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来加以表达,中魁者用蝴蝶绕着马蹄飞舞来表达香气,确属高明。“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个题目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桃红柳绿、红男绿女之类的意象,而刘松年却能以万顷碧波中的一轮红日来表现,不但不落俗套,而且意境开阔。 另外,徽宗“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醺停?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4]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个题目包含的内容就更加丰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茶文化研究报告总结归纳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九位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过程概述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较详尽地介绍,让大家能够对中国茶有更深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品茶,品出中国茶的韵味。在研究学习中,我们组的成员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提供素材。我们通过上网、到书店寻找相关图片,最后交由课题组长加以整理并制成网站。我们的网站分别介绍了茶史、茶叶的制作、茶的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 二、研究内容 1、沏茶之水 “茗者,叙茶品也;水者,择茶水也;盏者,示茶具也;居者,论茗饮之环境也;茶艺者,阐茶饮之哲学精髓也。此五者融会贯通,既有其博大精深,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一面,又有其雅俗共赏,不拘一格,各取所需,灵活应用的一面。茗、水、盏、居、艺,每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在综述古人择水的同时,用科学指标归纳水质的基本条件是无异色、异味、异嗅,无肉眼可见物,浑浊度不超过5度,pH值在6.5~8.5之间,总硬度不高于25 度以及毒理学细菌指标均符合标准等。比如如龙井茶和虎跑泉就是好水配好茶的典范,它们被称为“西湖双绝”。在明代的《四时幽赏录》)一书中,作者先是对虎跑泉的地理环境作了描述和分析,它三面环山,形成马蹄形洼地,成为泉水集水的来源,接着给泉水以科学的解释:“由于虎跑泉水从难于溶解的石英岩中渗出,所含不溶性矿物质、杂质、污染物少,不易形成硅酸盐沉淀,因此泉水透明澄澈,甘冽醇厚,质地洁净,硬度很低,含有珍贵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另外,沏茶倒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步骤如下: (1、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2、烫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3、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乌龙茶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上,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或自由一点直接用手抓茶叶亦可。 (4、烫杯:将茶杯放入茶船中,利用水的得余温烫杯。烫杯的作用是: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致于冷却太快。 2、茶叶种类 我中华茶饮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名茶品种不胜其多,据傅宏镇《茶名汇考》的统计,包括失传的和现在仍然生产的,超过了八百多种,难以一一缕述。我们着重介绍了普洱茶、乌龙茶、功夫茶、铁观音等著名茶种。 温文尔雅普洱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