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第四章__宋代的茶文化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宋朝时期更是茶艺发展的高峰之一。
宋朝茶文化不仅引领了茶艺的发展潮流,而且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特点,成为中国茶道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宋朝茶文化的特点1.茶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文化与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结合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特色,人们饮茶时大多选择紫砂壶、青花瓷杯等陶瓷器皿进行泡茶。
2.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饮食,还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兴趣爱好。
许多文学艺术家写下了关于茶的诗词、散文,将茶道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3.茶文化与社交文化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是高雅的社交活动,促进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在茶道中人们以茶为媒,谈天说地,包含了极丰富的文明内涵。
二、宋朝饮茶的历史宋代是茶艺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人对茶文化的爱好极高,经常聚在一起品茶、交流人生哲理,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宋前期,人们用开水泡茶,也就是所谓的煮茶,宋徽宗时期将茶置于器中随泵水而冲泡。
以后,又有了雀舌、毛尖、龙井等不同品种的茶叶,泡茶的方法也随之改变,陆续出现了白瓷茶具、紫砂壶等茶具。
此外,人们用盐水泡茶,可去除茶叶的杂味,并且有滋润的作用。
到了宋代中期,茶的品种、加工方法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产品和贸易商品。
至此,宋朝茶文化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三、宋朝茶文化的遗产宋朝茶文化是中国茶道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茶文化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大观茶论》即为宋代茶学经典,其中记述了多方面的茶道知识和茶文化禁忌,是中国~茶道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同时,从宋时开始广泛使用的茶具、茶道礼仪、茶艺演进等各种茶道文明遗产,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总之,宋朝茶文化既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一笔。
宋朝的茶文化与茶道

宋朝的茶文化与茶道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而宋朝则是茶文化和茶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朝,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和茶道传统。
一、茶的种植与制作1. 茶树的种植宋朝时期,茶树的种植区域逐渐扩大,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树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地区。
根据记载,当时最早的茶树主要分布在现今的四川、福建、江苏等地。
茶叶的种植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选择合适的山地和气候环境,以保证茶树的生长和品质。
2. 茶叶的采摘与制作茶叶的采摘需要选用茶芽最嫩、最嫩和叶片最嫩的部分,通常为清晨露珠未干的时候进行,以保证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采摘后的茶叶需要经过晒青、烘火、揉捻等步骤进行制作。
在宋朝,茶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茶叶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茶具与茶具艺术1. 茶具的种类与制作宋朝时期,茶具的种类丰富多样。
茶具的制作材料主要以瓷器为主,且采用制作精细的工艺。
其中,茶碗、茶盘、茶壶等是茶具中最常见的器具。
这些茶具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以确保茶具的质量和美观。
2. 茶具艺术的发展宋朝时期,茶具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茶具不仅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成为了人们追求精致生活的艺术品。
茶具的造型、纹饰和釉色都体现了艺术家们的智慧与审美。
宋代文人士大多喜欢具有清新雅致、简约精美的茶具,以凸显自己的品味和文化修养。
三、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1. 茶文化在文人士大夫中的传播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对茶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他们在诗词、文章中常常提到茶,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茶的推崇。
这些文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和社交交往,将茶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并成为茶道的推广者和践行者。
2. 茶文化与宋朝社会的融合茶文化在宋朝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融入和推广,茶的品饮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官员、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品味茶的乐趣,通过与朋友、亲人一起品茶,共同分享茶带来的愉悦和温暖。
宋代茶文化简介

宋代茶文化简介
宋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进入了鼎盛时期,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宋代的茶艺多是以煎茶
为主,泡饮各种名茶,如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
在饮茶形
式上,也从原来的饼茶发展到散茶。
宋代对茶饼的制作和使用也
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
饼茶的制作和使用
宋代饮茶时通常使用散茶,虽然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茶,
但它是我国第一个以“饼”命名的茶叶品种。
宋代最常见的茶饼
有两种:一种是团饼型,一种是散饼型。
团饼型的茶饼所含化学
成分和药理作用都比散饼型要强,团饼型茶饼一般要在焙火后才
能饮用。
散饼型的茶饼由于不加焙火,茶中所含化学成分和药理
作用较弱,饮用起来味道也不如团饼型的好。
团饼型茶饼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携带和保存。
但散饼型茶饼经
过焙火后所含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较强,所以散饼不利于保存,保存时间一般都很短。
宋代还有一种特殊的散茶用焙火后制成的
茶饼来泡茶喝。
—— 1 —1 —。
宋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茶道

宋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茶道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从古至今,茶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和文化积淀。
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四个时期。
本文将从宋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茶道方面进行介绍。
一、宋代茶文化与茶道宋代,茶道的发展和完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宋代茶人认为,喝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茶人们倡导喝纯茶,不掺杂任何其他的成分。
同时,茶人们也致力于探索茶道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为茶道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实践。
宋代的茶文化和茶道的发展还在于文人墨客们的推广和传颂。
当时,人们视茶道为一种雅事,是文人士大夫们的社交媒介。
文人们不仅仅是把喝茶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他们更重视茶道的社交和人际交往的意义。
他们主张以茶会友,以“茶会”为名,聚集各地文人,一边品饮茶汤,一边挥洒文思。
二、元代茶文化与茶道元代,茶道文化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这个时期,茶业发展迅速,已经从单个家庭式的生产延伸至全民茶业的经济收益。
同样的,茶道的发展和普及也更多地处于民间。
元代茶人们更加注重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茶人们认为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的态度。
元代茶文化和茶道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上。
元代茶人们更加注重茶的科学和技艺性。
他们研究茶的制作技术,注重茶叶的品质,以及通过制造茶器的过程来展现人的意蕴。
茶道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含义,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三、明代茶文化与茶道明代,茶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时期,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愈发繁荣,茶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明代各地的茶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茶道文化与茶器制作也相应进一步发展。
明代茶人们提倡普及茶道文化。
茶道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文化方式,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们的雅事,更是广泛的社交方式。
人们享受喝茶的同时,也享受着人际交往和谈资的乐趣。
茶人们注重茶道的仪式感和艺术性,不断发掘人类生活关注重点中的美好和价值。
宋代的茶道文化

宋代的茶道文化在中国文化中,茶道文化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唐代。
而在宋代,茶道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度,受到了更多人的推崇和追捧。
宋代茶道文化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中国茶文化的一段重要历史。
本文将围绕宋代的茶道文化进行探讨,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现象。
一、茶的地位在宋代,茶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饮品。
茶经过几百年的种植和制作,不仅仅是饮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茶在宋代,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欣赏之道。
茶艺家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泡茶,并通过泡茶的形式、器具等向人展示宋代的文化。
在此时期,茶道文化已经与茶本身联系紧密,而在这其中,茶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二、茶道文化的发展在宋代,茶道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
茶的品种也得到了加强、茶器以及茶壶的样式、装饰等也得到了逐步发展改进。
同时,也出现了更多茶道文艺家,他们表现了对茶道文化的热爱,从而推动了它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茶局成为组织新茶招待宴会的场所。
茶局是一个严肃的场所。
在茶局上,参与者应当掌握一定的茶道礼仪,才能品尝到合格的茶水。
茶局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茶道文化交流的平台,聚集了国内外的茶人,加速了茶道文化的传播。
三、茶道文化的意义茶道文化是一种温润静谧的文化。
在宋代,茶道文化得到的追捧并不仅仅是因为茶的品质,更与茶道文化所体现的传统美学有关。
在茶道文化中,讲究的是“和谐、和顺、和气、谦虚、致敬”等人文精神,强调以“乐礼、敬和、悟空”为核心,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平衡。
茶道文化还包含了很多的礼仪,如茶道礼仪、茶道仪器、茶道术语等,这些礼仪无论是在礼数上、行为上、文采上都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使得这种文化的传承更加深远。
总之,宋代茶道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中茶的历史与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然而,茶道文化的温润之美依然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我们应当在这份文化传承中,继承茶道文化的美好,更好地推广茶道文化,在传承中吸纳新的元素,使得茶道文化始终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屹立不倒。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代的茶文化》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代的茶文化》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代的茶文化》课件茶,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宋代,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宋代的茶文化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国外。
本文将从宋代茶的起源、茶的品种、茶的制作工艺以及茶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来介绍宋代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西南地区,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商代。
但是茶文化在宋代才开始真正兴盛起来。
在宋代,茶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
同时,茶也通过交通便利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亚和欧洲等地区。
二、宋代茶的品种在宋代,茶的品种主要有炒青、碾制、焙干等几种。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炒青茶,因其制作工艺简单,口感香醇,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饮品。
此外,碾制茶则更适合用于泡沫制作,口感独特,是高级人士常饮的茶。
三、茶的制作工艺宋代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主要分为采摘、炒青、揉捻、干燥等几个步骤。
首先是采摘新鲜的茶叶,要选择嫩叶嫩芽,确保质量。
然后将茶叶进行炒青,这是将茶叶放在铁锅中进行炒制,使其保持青绿色。
接下来是揉捻,这是将炒好的茶叶进行揉搓,让茶叶的汁液更加均匀。
最后是干燥,将茶叶晾晒,让其充分干燥。
通过这些制作工艺,茶叶才能保持良好的口感和香气。
四、茶与文化的关系茶在宋代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含义。
首先,宋代的文人雅士普遍喜欢品茗,茶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参与社交活动的媒介。
其次,茶文化也在宋代的绘画、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许多文人在写诗、作画时都会以茶为主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赞美。
此外,茶道也开始在宋代形成,茶艺师傅以制作茶、品茶为乐,展示了宋代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求和崇尚。
总结: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品种、茶的制作工艺以及茶与文化的关系都在宋代达到了一个巅峰。
宋朝的茶文化

宋朝的茶文化茶业到宋代时,已经在民间发展得相当成熟,又逢文化“波涛汹涌”的洗礼,茶叶便搭上了这一次便车,开始了它的飞速发展。
两宋时期,被作为重点发展城市的首都,开封和临安城,俨然成为了一片三教九流聚集在一起喝茶的文化场所。
除了私人的品茗活动外,茶馆是茶文化最具代表的象征,宋代经济极为繁盛,推动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一些“消耗性”产业的蓬勃发展。
茶馆作为酒馆的“继承者”之一,其实是普通百姓更适宜的去处,毕竟茶馆的座位,其价格要理“亲民”一些。
宋代茶馆,有茶肆、茶坊、茶楼、茶亭、茶室、茶店等,但其意义上都是给钱喝茶的地方,当然,也有战时向兵士送茶的,那是老板菩萨心肠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茶馆,现在已不可考,但学术界多以其出现于汉代前期的巴蜀,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有载,“开元中,泰山灵严专卖店有降魔禅师,大兴神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自邹、齐、沧、棣渐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这就证明,最早在唐代,中国便已经出现了茶馆,但这个时代的茶馆之流仅限于大城市,乡村还是不见缩影的。
此后,在宋代时,这种为文人士子所追捧的东西已经发展到了乡村,而真正有实力的茶商,已经把卖茶水这种事做成了“集团”性质,看来古人虽然不懂得垄断的含义,却已经深得其中三味。
开封城作为北宋南北的交通要塞,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中的茶馆也较其它地方的产业要更繁荣一些。
据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其时开封城内有各式各样的茶楼鳞次栉比,大量的茶馆集中于朱雀门外街巷、潘楼东街巷及马行街、相国寺等人流量大的街道——这是比较有实力或运气的,而散户卖茶,恐怕是占不了这种地域的。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谣图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者”,可见茶坊早已经融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中。
从《东京梦华录》的描述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封的茶馆几乎与现代银行的自动柜员机一般,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营业。
宋朝的茶文化

宋朝的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宋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叶的种类、茶的制作过程、茶的品鉴和茶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宋朝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但是真正作为饮品普及和养生之道,是在宋朝时期开始的。
据史书记载,茶在南方地区的草木之间最初被人们发现,通过煮沸水后,意外发现了茶叶泡出来的液体味道鲜美,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茶作为饮品,并逐渐发展了茶的制作方法和饮用方式,使茶文化逐渐深入人心。
二、茶叶的种类在宋朝时期,茶的种类主要分为绿茶、红茶、花茶和黑茶等。
其中,绿茶是最为常见和流行的茶叶。
宋代的著名茶叶有:东方美人茶、龙井茶、碧螺春等。
这些茶叶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还远销其他地区,成为文人雅士品味的对象。
三、茶的制作过程茶的制作过程在宋朝时期已经相当成熟。
制茶的工序主要分为采摘、晒青、炒青、揉捻、烘干等环节。
首先,采摘时要选择嫩叶,茶农们会仔细挑选新鲜的嫩芽。
然后将采摘下来的茶叶静置于太阳底下,晾晒至茶叶逐渐变干。
接下来,茶叶要经过炒青的过程,将茶叶放入锅中烘炒,以杀青和改善茶叶的口感。
之后,茶叶要进行揉捻,通过揉捻将茶叶的汁液均匀分布,使茶叶不容易破碎。
最后,茶叶要进行烘干,把炒青后的茶叶放入烘干机中,通过加热使茶叶的水分逐渐挥发殆尽。
四、茶的品鉴宋朝时期,茶的品鉴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
当时,人们开始重视茶的独特味道和茶叶的品质。
宋代的文人雅士往往会将品茶和作诗联系在一起,赋予茶更多的文化内涵。
茶的品鉴主要包括外观、香气、口感等。
茶叶的外观应整齐挺拔,色泽鲜绿或者金黄。
品质好的茶叶,香气深长,十分怡人,让人沉醉其中。
在品尝茶叶时,茶的口感会充分展现出茶叶的滋味和滋养之处。
通过细致的品鉴,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茶叶的特点,并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
五、茶的影响宋朝时期茶的普及和茶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5)燲盏
用开水将茶盏冲洗一遍,将茶盏预热,便于茶及时 开化。
(6)点茶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茶中不能掺进其它香料。 蔡襄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 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草,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 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赵佶也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 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 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2、福建茶在宋朝成为贡品 (1)福建茶被认为是茶中翘楚 “又以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 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 。”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说者常怪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 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 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 夫身世泄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 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之品 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 。” ——黄儒《品茶要录》
“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皇帝召臣蔡京、臣王黼、 臣越王俣、臣燕王似、臣嘉玉、臣楷、臣嗣、臣濮、 臣王仲理、臣童贯、臣冯熙载、臣蔡攸、臣蔡絛、 臣蔡修宴保和殿……过翠涵阁诸处,赐茶。至全真 阁,上御手注汤,擘出浮花迎面。臣等惶恐前曰: 陛下略君臣夷等,为臣下烹调,震惕惶怖,岂敢啜 之。上曰:可 。” ——蔡京《保和殿曲宴记》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 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 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 具顿首谢 。”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范中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茶马贸易始于唐朝。“往年回鹘大驱名马入市,市 茶而归”。但政府并未干预。到宋朝则不止西北边 疆,西南地区也有茶马贸易。茶马贸易同时也成为 朝廷控制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 茶马贸易进行在茶区与少数民族之间,故因此而开辟 了一些运输货物的道路。茶马贸易推动了各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专门供应少数民族地区饮用 的黑茶——又称边茶。直到今天,边茶仍是维护民 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苏轼的名作《汲江煎茶 》: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陆游《池亭夏昼 》: 造物宁非念老生,池亭幽事悉施行。 群鱼聚散忽无迹,孤蝶去来如有情。 小硙落茶纷雪片,寒泉得火作松声。 曲肱假寐翛然语,不为敲门梦不成。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六、宋朝的文人茶道 历仕后梁、后唐、后晋三朝的和凝与他的 同僚们共同组织了“汤社”。“每日以茶 相较量,味差者受罚”。这是历史上第一 个以饮茶为活动内容的组织。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1、文人茶道的基本程序
(1)灸茶 先将饼茶在沸腾的开水中浸泡一会儿,待其油膏变 软,用竹筴刮去,再用钤夹着在炭火上烤干,然后 用纸裹住茶饼,用木槌敲碎 。 (2)碾茶 将敲碎的茶块放在碾中碾成粉面。 (3)罗茶 罗要细,因为茶面要求很细,否则茶汤上就不会出 现雪白的泡沫。
中国茶文化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宋代茶文化与唐代茶文化相比,有显著的变化 一、点茶法
“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 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上,视其面色鲜白,著盏 无水痕为绝佳 。” ——蔡襄《茶录》 “点茶法的基本程序是先将茶末置于盏内,注少许 汤调令极匀,谓之“调膏”;然后一边注汤一边击 拂。汤上盏可四分,即止。茶未和汤的比例要把握 准确,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 ——刘学君《文人与茶》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2)福建茶逐渐成为贡品 “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 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 “至咸平初,丁晋公漕闽,始载之于《茶 “ 录》。庆历中,蔡君谟将漕,创造小龙团 以进,被旨仍岁贡之。(君谟《北苑造茶 诗》自序云:‘其年改造上品龙茶,二十 八片才一斤,尤极精妙,被旨仍岁贡之’。 欧阳文忠公《归田录》云:‘茶之品莫贵 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 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 得。’ ”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二、斗茶
1、点茶有了评价标准 一是茶汤“面色鲜白” 二是乳花“著盏无水痕 ” “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 “即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 水详明,故建安人斗度以青白胜黄白 。” ——蔡襄《茶录》
中 国 茶 文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2、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1)阐明了茶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 ,指出了饮茶风 气的普及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
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嬬子皆知,常须而日用, 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 钟山川之灵禀。袪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嬬子之可得而 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而好尚矣 。 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 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 。
(2)指出了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是“祛襟涤滞, 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厉志清 白”。 (3)提出了“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3、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 记录了龙凤饼的产生过程,以及制茶的 模型。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五、自宋朝(1082年)开始朝廷设茶马司,专 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各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
2、宋代斗茶始于茶宴 “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子议茶 酌而代饮,乃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人, 日色留 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 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 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 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 ——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3、日本茶道源于径山寺茶宴 径山在今浙江省余杭县境内,是天目山的 东北高峰 。 “据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述:‘南浦昭 明到余杭径山寺浊虚堂浊传其法而归,时文 永四年。’又曰:‘茶道之起。在正元中 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在 《读视听草》和《本朝高僧传》中也谈到: ‘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 具一式,带到崇福寺。’ ” ——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 徽州懋源人。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赴东田涪村,在表兄邱 子野的茶宴上他赋诗说 : 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 顿觉尘虑空,豁然悦心目。 《咏茶诗》: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手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彩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蔡襄喜爱斗茶。宋人江休复《嘉祐杂记》 记有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一段故事;蔡斗 试的茶精,水选用的天下第二泉——惠山 泉;苏所取茶劣于蔡,却是选用了竹沥水 点茶,结果苏舜元胜了蔡襄 。” ——陈宗懋《中国茶经》 “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 短,决出品次。” ——唐庚《斗茶记》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三、皇室对贡茶要求提高
1、唐朝就有了贡茶,但主要产地以巴蜀为主, 发展到浙江。 “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 “风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唐代诗人张文规 “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 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 ——陆羽《茶经·八之出》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7)分茶
在注汤过程中在茶汤的表面画出各种形态, 如画、字等 。 杨万里《淡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云: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僧弄泉手,隆面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尺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何答 。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朱子语类·杂说 》: “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茶本苦物,吃过 即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 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 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 至和’ 。” 《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和论 》: “礼本于天下之至严,礼行,人各得其份, 则至和。 ”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4)侯汤
南宋李南金将候汤概括为“背二涉三”,即水烧过二沸,刚 到三沸之际,就迅速停火冲注。 余同年李南金云:《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 近世瀹茶,鲜以鼎鍑,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 沸、二沸、三沸之节。又陆氏之法,以未就茶鍑,故以第二 沸为合量而下末。若今以汤就茶瓯瀹之,则当用背二涉三之 际为合量。乃为声辨之诗曰:‘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 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磁杯。’” “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若声如松风涧水而遽瀹之, 岂不过于老而苦哉。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后 汤适中而茶味甘。此南金之所未讲也。因补一诗云:‘松风 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 胜醍醐。’ ” ——罗大经 《鹤林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