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关于旅游对龙门石窟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关于旅游对龙门石窟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关于旅游对龙门石窟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使得很多资源被破坏,旅游环境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
本文首先对龙门石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研究了其开凿历史,对龙门石窟的文化遗产珍贵性与稀缺性进行了分析,但是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龙门石窟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环境都受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因此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一些旅游项目的介绍,对景区现在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升龙门石窟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提出要建设一流的环境,对商业活动进行适当的控制,合理调节客流数量,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实现持续的优化管理模式,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希望可以为合理开发利用龙门石窟人文景观、改善景区的旅游环境、实现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龙门石窟;环境;利用;保护1、绪论1.1选题原因在最近几年,中国的相关的机构十分重视环境管理,主要侧重于规范生产行业,比如制造业和采矿业等。
另一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对服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后果。
一般情况下,服务业是为其他人提供服务的一种活动。
服务业被更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交易最终不能落回到你的身上"。
因此,服务业的涵盖范围很广,从餐饮服务到医院照顾甚至金融机构。
服务行业之所也能够收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它涵盖范围很广,而且因为它本身对环境所产生的潜在的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影响。
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讨论到影响环境质量的服务部门时,虽然影响不算很大,但是却以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发展,所以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其潜在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的介绍和其旅游业的发展,对其受到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旅游业给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
1.2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国的旅游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世界遗产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迅速。
与此同时,我国世界遗产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重开发轻保护,这就很容易导致世界遗产景区受到破坏。
龙门石窟

浅谈洛阳龙门石窟的一些问题摘要:龙门石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由于历史上的人为破坏及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石窟的现状不容乐观,因地制宜的采用符合当地地质环境的措施来保护和修葺石窟,是龙门文化和精神得意恢复和发展。
关键字:龙门石窟;现存问题;文化保护;基础设施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
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主要景点有宾阳三洞、万佛洞、奉先寺,香山寺、白居易墓园等。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现如今石库内佛像损毁严重,许多佛像残缺不全,更多的石窟内空空如也,导致了龙门石窟“十窟九空”的令人痛心的景象,香山寺、白居易墓等景点也被破坏的面目全非。
总的来说有一下几方面的问题:一、过于开发,破坏历史遗留的文化元2003年,龙门景区对香山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香山寺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修复时设计者以弘扬佛教为主,却忽略了白居易对该寺所做的贡献。
香山寺整修前的原大门,香山寺原大门楹联“古寺有情迎过客,香山无恙慰诗人”,这里说的“诗人”即指白居易,可见古人对白居易是何等的敬重,然而,2003年整修香山寺,该楹联被拆除,现不知存放何处?香山寺的老匾也不知去向?香山寺早已整修完毕,毁坏的古迹焉能恢复?东山宾馆也将升为“五星级饭店”,这已经成为事实,不可改变。
龙门石窟的旅游开发及问题与对策

龙门石窟的旅游开发及问题与对策周六上午一二节11金融4班李伦20112884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6公里。
这里两山巍峨对峙,伊水中流,形似一座天然“石阙”,故古称“伊阙”。
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
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
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龙门石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作者:周鹏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龙门石窟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区,它的环境承载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对龙门石窟的环境承载力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对龙门石窟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到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龙门石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定量分析1 概述龙门石窟景区位于千年帝都洛阳市南郊,总面积10.42平方公里。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研究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理论,结合旅游实践,可知:龙门石窟旅游景区作为生态敏感区,根据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对旅游人数进行限制,实施小规模旅游,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景区人民早日实现脱贫,达到致富的目的。
但是,生态旅游对于龙门石窟这样的AAAAA级景区来说,在实践中受到大众旅游的挑战。
2007年5月3日,龙门石窟接待游客3.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2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17.6%。
[1]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目标容量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加入个人的观点和看法,结合大众的旅游特点,从不同的视角通过定量分析,对龙门石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问题进行探讨,对一定范围内的旅游地环境承载力应用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评价旅游容量是指旅游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2]。
关于承载力的论述最早出现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是指在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某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某种个体的最大数量[3]。
后来这一概念经变异和衍生,逐渐应用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阀值[3]。
通过对上述概念进行演变和派生,逐渐出现一个具体的概念——旅游环境承载力。
崔风军[4]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等当代人以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的旅游者的数量。
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与对策

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与对策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在保护与传承上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洛阳龙门石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问题一、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龙门石窟位于山洞中,其保护与环境息息相关。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频发,雨水可能会渗入石窟,加速石窟的腐蚀和损坏。
此外,龙门石窟周边环境的环保工程也是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策:1.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灾害风险。
2. 加大对龙门石窟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保持地质稳定,减少人类活动对石窟的影响。
二、游客带来的破坏作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不可避免地会给龙门石窟带来破坏。
大量的人流和触摸,以及垃圾的堆积,都会对石窟的保护造成直接的伤害。
对策:1. 控制游客数量,增加预约制度,限制每日进入人数,避免过度拥挤。
2. 加强游客教育,提高其文明参观的意识,告知游客不得触摸和损坏文物。
三、文物保护与修复龙门石窟内的壁画和雕塑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但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外界环境的侵蚀,许多文物已经出现明显的腐蚀和损坏。
此外,历史上一些不当的保护方式也导致了文物的破坏。
对策:1. 开展科学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的原貌。
2. 加强对人为因素的保护,建立规范的保护管理制度,防止过度修复和不当保护。
第二部分:洛阳龙门石窟的传承问题一、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传播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
然而,目前对于龙门石窟的认知仅限于学术界和一些石窟艺术爱好者。
对策:1. 加强对龙门石窟的宣传,推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2. 打造更加互动和丰富的展示形式,如建立虚拟游览平台、制作短片等,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到龙门石窟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工艺与技术的传承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其中包含了许多传统工艺和技术。
论文龙门石窟管理

龙门石窟的开发与管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规模相当宏大,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它以自身系统和独特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的艺术成分,但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之艺术,近继云冈石窟之风范,与魏晋和南朝时期先进深厚的汉族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融入体现了汉族的审美意识,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2]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
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
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3]2000年,龙门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前附近的环境也得到当局的整治,拆除了附近的人造景观。
龙门石窟的开发: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于2007年3月28日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保护人员没有对大佛进行大的修复,只是对大佛表面除尘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
[5]从2006年起,龙门石窟园区就开始聘请专业人士对整个景区的发展做规划。
其间方案几经修改、不断完善。
直至2011年10月,规划思路逐渐明晰,各项方案也相继敲定,未来的龙门石窟园区将按照“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唐风古韵、山水文化园区”的总体原则,建设全方位再现大唐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园区。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
智慧景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以龙门石窟为例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智慧景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以龙门石窟为例摘要:“智慧景区”是未来旅游景区的发展之路,是提升景区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因此,旅游景区更应该重视智慧景区规划。
分析发现龙门石窟智慧景区发展中存在智慧服务体验感不佳、智慧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和智慧营销模式不全面等问题,需要完善智慧景区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惩罚机制,促进智慧景区更快更好发展。
关键词:智慧景区;龙门石窟;科学技术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Scenic Spot ofLong men Grottoes in LuoyangAbstract: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conomy has also ushered in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follow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combines the next-generation core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computing to develop "smart tourism" and build "smart scenic spots". The Long men Grottoes in Luoyang City took the lead in developing new-type scenic spots and became the first batch of "smart scenic spots" pilots, which played a pioneering rol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study takes Luoyang Long men Grottoe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scenic spot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in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scenic spots provides a reference plan to help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ourist attractions.Keywords:Construction of smart scenic spots, Long men Grottoe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智慧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行业发展新的方向。
古城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发展研究-以龙门石窟为例

古城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以龙门石窟为例摘要:洛阳作为千年帝都,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最重要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其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对洛阳的整体发展有带动作用,而且对洛阳形象的打造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龙门石窟作为洛阳旅游的一张金字招牌,其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本文希望通过对龙门石窟旅游业发展优势的阐述,并根据龙门石窟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起到作用,并对其他古城旅游的发展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旅游发展1.引言洛阳作为千年帝国的都城,代表着牡丹花城品牌形象,丝绸之路起点,洛阳山水。
而龙门石窟,作为一张洛阳乃至河南的旅游金色名片,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期,抓住了机遇,成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
1961年3月国务院宣布龙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30日龙门格栅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2007年龙门石窟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旅游5A级景区,成为旅游景点与精品。
此次申遗成功不仅对洛阳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而且对打造河南洛阳的形象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对龙门石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期望能够为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
1.龙门石窟发展现状1.旅游接待状况数据显示:2020年国庆长假期间,龙门石窟景区共接待游客26.5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3%。
其中,10月1日至3日,景区接待游客7.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5%。
但较多的游客对龙门石窟的承载力提出了考验,在交通方面:香山脚下的公路为交通干道,交通量很大,尤其是重型车辆比例很高。
这些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噪声和尾气排放对龙门石窟造成严重威胁。
洛阳市政府已经着手在风景区的外围修建公路环线,以取代现有的公路,现有公路将作为未来龙门石窟风景区的内部人行通道加以利用,缓解和消除公路交通对于石窟的不利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旅游对龙门石窟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使得很多资源被破坏,旅游环境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
本文首先对龙门石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研究了其开凿历史,对龙门石窟的文化遗产珍贵性与稀缺性进行了分析,但是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龙门石窟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环境都受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因此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一些旅游项目的介绍,对景区现在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升龙门石窟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提出要建设一流的环境,对商业活动进行适当的控制,合理调节客流数量,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实现持续的优化管理模式,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希望可以为合理开发利用龙门石窟人文景观、改善景区的旅游环境、实现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龙门石窟;环境;利用;保护1、绪论1.1选题原因在最近几年,中国的相关的机构十分重视环境管理,主要侧重于规范生产行业,比如制造业和采矿业等。
另一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对服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后果。
一般情况下,服务业是为其他人提供服务的一种活动。
服务业被更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交易最终不能落回到你的身上"。
因此,服务业的涵盖范围很广,从餐饮服务到医院照顾甚至金融机构。
服务行业之所也能够收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它涵盖范围很广,而且因为它本身对环境所产生的潜在的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影响。
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讨论到影响环境质量的服务部门时,虽然影响不算很大,但是却以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发展,所以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其潜在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的介绍和其旅游业的发展,对其受到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旅游业给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
1.2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国的旅游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世界遗产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迅速。
与此同时,我国世界遗产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重开发轻保护,这就很容易导致世界遗产景区受到破坏。
世界遗产是宝贵的资源和稀缺的资源,所以必须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对其进行保护式的开发。
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在现在,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还不够坚实,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理论体系,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景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清等问题。
对待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允许其继续发展,那么我国的世界遗产景区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促进我国的世界遗产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上述提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做到:优先保护管理,然后开发利用,还要突出我国文化的建设重要意义,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标与标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一般情况下,文化遗产的开发必须要依照一个合理的计划,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满足本地游览和科学用途的概念进行工作,一定要尽其所能保护世界遗产景区的环境,只有依照这样的方式,将其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才能无限期地保存和利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龙门石窟作为世界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其超过1500年多年的历史中,受到古往今来的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进入后现代,由于外国人对龙门石窟的介绍,在国内外都有了非常良好的声誉。
建国后的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景区旅游也在龙门石窟有了更为蓬勃的发展。
尤其是2000年以来,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是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但是,相对较快发展的龙门石窟旅游,在保护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龙门石窟现在面临着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原则作为前提,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保护为主要目的,更有针对性地、有目标性和有系统性地对龙门石窟进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1.3研究意义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发展,中国各地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在发展的同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给风景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制约,对于风景区的保护应该得足够的重视。
龙门石窟作为国家级的5A景区,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得到更好的资源保护,不能进行合理的开发,那么在今后的求得长远的发展那是不可能的。
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可以得到,如果没有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合理保护,就会使得风景名胜区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即使取得的成果也最终会丢失。
龙门石窟风景区是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资源开发与保护没有得到重视,使得风景秀丽的损坏更为严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仍然是非常薄弱。
只有科学工作长远发展的风景区规划出龙门石窟保护区的资源,才可以正确地响应和处理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
对于龙门石窟风景区的旅游与环境影响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更多的国家级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风景区提供相关的保护与发展措施作为借鉴。
2、龙门石窟概况2.1龙门石窟介绍龙门石窟位于我国河南省的洛阳市郊区。
它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也是著名的文化遗产景点,集聚的佛像非常神圣。
龙门石窟是在北魏时期正式开凿,这个时期也是统治重心由塞北向中原逐渐转移的时期。
随后的时期,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对其进行了长达千余年的开凿,逐步形成了长达一公里长的规模,大大小小的洞窟共有2300余个,庞大的石窟中各种各样的佛像有十万余尊。
因为龙门石窟本身的深远影响,加上历朝的皇帝和文人学者都喜欢在这里挥毫著文,在这里有2800余块的石碑。
在1961年,通过国务院的研究决定,将龙门石窟作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保护对象。
1982年,由国务院确定其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
2000年,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其成为风景秀丽的国家文明区。
2007年,龙门石窟成为国家级5A景区。
到了2012年底,龙门石窟区游客人数超过200万,累积收入突破亿元。
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旅游经济发展的龙门石窟,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河南省先后赢得了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先进文化产业等多项殊荣。
到目前为止,龙门石窟将打造国内外著名的文化遗产旅游景点作为重点,优先发展龙门石窟文化景观的同时,积极利用广泛的自然景观中,大力发展旨在将其建设成为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度假村基地等一体化的综合旅游区。
2.2龙门石窟开凿历史龙门石窟的开凿不仅是为了满足佛教在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与当时统治者职权范围内对保佑王朝统治者的心理需求有关。
尤其是武则天统治的唐代年间,统治者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佛教的高度的一致性,这也使得佛像在中国达到发展的一个高潮和鼎盛时期。
此外,洛阳龙门峡谷位于其位置附近的资本使得刻佛石窟成为可能。
当然,在龙门石窟进行开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经历逐渐衰亡的时代。
根据龙门石窟洞石刻的内容和风格,可以将其雕刻的历史可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公元五世纪的八十年代到六世纪的二十年代,中间经历的四十年;第二阶段到六世纪的五十年代,前后历时二十余年;第三阶段到七世纪的十年代,历时近七十余年;第四阶段到七世纪的五十年代,中间历经四十余年;第五阶段到八世纪初,中间历时近五十余年;第六阶段到八世纪的五十年代,历时五十余年;第七阶段到八世纪的九十年代,前后历时四十年。
在这其中的第一、第四、第五、第六阶段是开凿的全盛期;第三阶段开凿的过渡时期;第二和第七阶段是开凿的衰亡时期。
3、旅游对龙门石窟环境的直接影响近几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更是有了空前的进步,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得我国的旅游经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有独特和非常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但如今,很多地方的开发和对文化遗产的利用存在太多的不足之处,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其自然保护的价值,导致相当多的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口号下被改变的面目全非,完全失去其古色古香的味道。
比如龙门石窟的管理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电影电视生产单位到这里,在没有进行合理全面的计划情况下就建造了中华龙宫和环幂城等景点,这些现代建筑的严重影响龙门石窟的整体原始生态景观。
在2000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管理人员又不得不将这些建筑拆除。
但是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建造了东山宾馆等建筑,使得风景区的欣赏性再一次受到干扰。
另外一方面,龙门石窟的管理者为了创建"水上龙门"的景观,在1992年设计和施工橡胶坝在伊河下游地区,主要用来截断河流,形成人工湖。
虽然橡胶坝被修造之后,更多的带来了宁静和迷人的景观,空气也更加清新湿润,但石窟的岩体不太适应潮湿环境,使得许多雕刻的石像的表面岩层逐渐脱落,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洞穴地区新成立的潮湿条件并不适合。
2001年,为进一步增加龙门石窟景区水域面积,管理者创建了一个投资在2000万的第二橡胶坝,大坝建成之后风景区已经存在了超过46万平方米的湖,使得环境变得更加湿润,相比而言石窟雕刻的石像有了进一步的侵蚀。
4、龙门石窟旅游利用中的保护现状4.1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4.1.1龙门石窟自然环境龙门石窟是河南省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相距洛阳市区12.5公里。
在龙门峡谷东西两面的山崖上主要是龙门石窟的大部分雕像。
龙门峡谷因为本身的对称性,峡谷的中间有慢慢的伊水流淌,眺望龙门峡谷,就像是一道门阙,因此也被称之为伊阙。
自古以来,龙门峡谷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
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看来洛阳是中原的重镇,同时龙门又是洛阳的重点。
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以促进佛法将龙门峡谷作为选为理想的石窟场所。
距离北魏开凿龙门石窟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余年以上。
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文化在全盛时期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和佛教雕像艺术。
龙门石窟使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古代佛教信仰的深度,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佛教文化和雕塑艺术博大精深。
龙门峡与秦岭山错综复杂却又一脉相连,从西部到东部绵延数里,由于伊水是龙门峡谷中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在数千年的流动中,龙门峡被拆分成两个部分。
龙门峡谷是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有风沙,夏天炎热多暴雨,秋天较凉爽光照较充足,冬天干燥降水少。
每年在6月下旬至9月初,龙门峡谷进入雨季,从10月上旬到次年五月上旬,龙门峡进入旱季。
本地7月气温,最高44摄氏度,最低1月气温,最低可达零下二十摄氏度,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无霜期211天。
伊水的流量也非常不稳,通常在雨季超过全年流量的60%以上,所以在暴雨过后会出现水淹龙门的情况出现。
在伊河的两岸有很多泉眼,平均水面高度2米以上。
泉水温度是24-25之间,流动全年稳定。
龙门峡谷虽然气候环境还不错,在历史上也有广阔的森林所覆盖,但由于已经接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原始的植被损坏也比较严重,因此现有的森林主要是由人工培育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