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合集下载

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张菊

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张菊

第26卷第11期2006年11月环 境 科 学 学 报 Acta Scientiae C ircu m stantiaeV o.l 26,N o .11N ov .,20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7057310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课题(N o .I NF105-SCE -02-06;KZCX3-S W -424)Supported by t h e NationalNatural S ci en ce Foundation ofC h i na (No .70573105)and t he Pro j ect ofKnow ledge Innovati on of t he Ch i nese Acade m y of Sciences (No .I NF105-SCE -02-06;KZCX3-SW -424)作者简介:张 菊(1980—),女,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责任作者),E -m ail :hm iao @rcees .ac .cn Biography :ZHANG J u (1980—),fe m al e ;*Corresponding au t hor E -m ail :hm iao @rcees .ac .cn张菊,苗鸿,欧阳志云,等.2006.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26(11):1886-1892Zhang J ,M i ao H ,Ouyang Z Y ,et a l .2006.A m b i ent air qualit y trends and d ri vi ng f act or anal ysis since 1980’s i n B eiji ng [J ].Acta Scienti ae C ircum stanti ae ,26(11):1886-1892[免审稿件]责任编辑提示:本刊欢迎广大读者针对免审稿件提出各种意见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张菊,苗鸿*,欧阳志云,王效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收稿日期:2005-04-30 录用日期:2006-09-27摘要:利用北京环境空气质量定点监测资料,研究了北京市城近郊区近20年来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SO 2、降尘、B [a ]P 浓度显著下降,而NO x 、CO 浓度和O 3超标情况显著上升,空气污染处于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出典型的复合污染特征.年内变化显示,采暖期污染比非采暖期严重,尤其SO 2在采暖期浓度是非采暖期的5.7倍.从空间分布上看,TSP 、降尘、O 3表现为近郊区污染重于城区;SO 2、NO x 、CO 表现为城区污染重于近郊区.空气污染源增加的压力与环境保护措施的相互作用是驱动北京市近20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重点污染源的整治、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的清洁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等对保护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一定作用.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趋势分析;影响因素;SO 2;NO x ;O 3;大气颗粒物;北京文章编号:0253-2468(2006)11-1886-07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Amb ient a i r quality trends and dr i vi ng factor analysis si n ce 1980’s i n Be iji ng ZHANG Ju ,M I A O H ong *,OUYANG Zh i y un ,WANG X iaokeS t ate Key Lab of Syste m s Eco l ogy ,Research C en t er for E co -E nvironm ental Sciences ,The Ch i n ese Acade m y of Sciences ,Beiji ng 100085R ecei ved 30April 2005; accepted 27Septe m ber 2006Ab stract :Change of t h e a mb ien t air qualit y i n the u rban and s uburb areas ofBeiji ng since 1980's was ana l yz ed.The dat a w as referred from the long -t er m m on it ori ng stati on s w hich w ere t h ree stati on s in t he u rban area and f our at the s ubu rb of Beijing .The res u lt s ho w ed t hat ,d iff eren t poll u tan t s h ad d ifferent trends .SO 2had fl u ct uan t i ncrease bef ore 1998and then declined .As a who l e ,it s ho w ed a downw ard tenden cy i n thes e 20years .H o w ever ,NO x ,CO and ozone pollution als o i ncreased firs t t h en f e ll ,taken 1998as a w at ershed .Bu t they had t h e si gnifi cant upw ard t endenci es i n t hese t wo decades .Duri ng t h is peri od ,dustfall and B [a ]P con ti nuou sl y declined sign ifican tl y .TSP ,P M 10and Pb had no si gnificant trends bu t redu ce a littl e .The reason of air poll u tion had changed fro m coal bu rning pattern t o m i xed patt ern incl uding bot h traffic exhau st and coal bu r n i ng .Seasona ll y ,poll u tion l evelw as heavier i n heating season from Nove m ber to n extM arch ,t h an t hat i n non -heati ng s eason fro m A pril to Oct ober .For examp l e ,SO 2concentrati on i n heati ng season w as 5.7ti m es h i gh than t h at i n non -heating s eas on.As t o t he poll u tion s patial distri bu tion ,TSP ,dustf all and ozone pollution w ere heavi er in t he subu rb ,w hil e SO 2,NO x and CO concentrati on s w ere h i gh er i n t h e u r b an area .The i n creasi ng sou rces caused m ore poll u ti on t hese years ,wh ile m any envir on m ental p r o t ecti on polici es i m p l e m en t ed to redu ce .Th is i n t eracti on w as t he m ai n d rivi ng fact or t hat cau s ed t h e above change .I m prove t h e energy efficiency ,redu ce poll u ti on sou rces ,u se clean energy and i m p l e m en t advanced environm en t a l st and ard s had contri bu t ed t o redu ce the po ll uti on ,especiall y si nce 1998.K eywords :a m b i en t air quality ;trend anal ysis ;d ri ving factor ;SO 2;NO x ;O 3;airborne particu l ate ;Beijing1 引言(Intr oduction )空气污染是目前突出的城市环境问题.空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影响植物生长,损坏文物古迹,降低能见度,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Eng l e rt ,2004;K an et al .,2004).而城市空气质量DOI 牶牨牥牣牨牫牰牱牨牤j 牣hjkxxb 牣牪牥牥牰牣牨牨牣牥牪牬11期张 菊等: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发达国家大多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空气质量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羌宁,2003).B aldasano 等(2003)对20世纪90年代后200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污染物浓度存在下降趋势,其中SO 2浓度持续下降,NO 2浓度已接近WHO 的标准.目前污染物浓度下降的世界趋势也得益于更多更严格标准的发布.但是在较贫穷的国家和低收入水平的国家里,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仍然很高,而且随着这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污染也更加严重.目前亚洲的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而臭氧在全部分析点均超标,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空气污染是自然和人为环境条件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工业发展和能源利用的增长,城市空气污染水平迅速升高(M ayer ,1999).Kahn(1997)的研究证明,制造业的发展对颗粒物有显著影响.而W ise 等(2005)发现气象条件的变化能影响美国西南部40%~70%的臭氧变化和20%~50%的颗粒物变化.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1983~2003年20余年里地区生产总值约增长20倍,年均增长率约15%,是美国和日本经济腾飞时期GDP 增长率的约3.8倍和1.6倍(安格斯 麦迪森,2003).同期北京人口由954.1×104人增至1456.4×104人,能源总消耗量由2407.7×104t a -1标准煤增至4707.5×104t a -1标准煤,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13.9倍,给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带来较大压力.北京的环境空气质量不仅远远差于欧洲及北美城市,即使与国内大城市相比也相对较差(黄成等,2003).因此,研究北京空气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控制空气污染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北京环境空气质量定点监测资料,试图探讨城市发展过程中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揭示快速发展的超大城市环境空气的演变规律,并为北京空气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2 研究方法(M ethods )2.1 环境空气监测站布局北京市城市空间布局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依照同心环路思想向外扩展.三、四、五环分别于1990年代中期、2001年、2003年建成,目前六环路即将全线通车(王如松等,2004).二、三、四、五、六环分别距市中心约3~4k m 、6k m 、9k m 、10~15km 、25km.二环以内是以旧城为主构成的城市中心区,是主要的城区.三环以外六环以内,是主要的近郊区.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长期定点监测的监测点从城市中心向外环状辐射分布,与北京市城市空间布局相吻合.城区监测点3个,近郊区监测点4个,其分布如图1所示.图1 北京市城近郊区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示意图F i g .1 A ir qu alit y m on itori ng stati ons i n t he u rban and s ubu rb area of Beiji ng1887环 境 科 学 学 报26卷2.2 数据来源本文采用1983~2003年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长期定点监测数据,以SO 2、NO x 、CO 、TSP 、P M 10、降尘、Pb 、B [a ]P 等污染物浓度及O 3超标天数等主要项目的各定点之均值进行年际和年内污染分析,并探讨城区与近郊区污染空间差异.文中所用数据来自1983~2003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h ttp ://w ww .b jepb .gov .cn /bjhb /tabid /69/M ore M odule D /445M /o r eTaI D /66/D e faul.t aspx )以及顾家橙的文章(h tt p ://w ww .sd i n f o .ne.t cn /h jinfo /hji n f o /b eijinghb.ht m )等.2.3 分析方法使用Daniel 趋势检验方法(又名Spear m an 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北京空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及其统计学显著性特征(曲格平,2002),公式为:r s =1-6∑n i =1(x i -y i)2/[n 3-n ](1)式中,r s 为秩相关系数;n 为时间周期数;x i 为年均值从小到大排列的序数;y i 为年先后排列序数.r s 值的正负分别表示污染的增长和下降,其绝对值的大小表示变化的强度.将秩相关系数r s 的绝对值与Spear m an 秩相关系数统计表中的临界值W p 进行比较.如果|r s |≥W p ,则表明变化趋势有显著意义.根据北京空气污染物浓度总体变化态势,本文用Daniel 趋势检验分别分析各污染物近20年的总体变化趋势和1998年前、1998年后的阶段变化.3 结果(Results )3.1空气污染物的年际变化趋势根据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北京环境空气污染变化趋势可以分为2个阶段,即:1983~1998年,各类污染物浓度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环境空气质量下降;1998~2003年,各类污染物均呈下降趋势,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用Dan iel 趋势检验分析各污染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的污染物表现出不同的演变轨迹(图2).近20年降尘(p <0.01)、B [a ]P (p <0.01)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图2a ).特别在1998年前,其它污染物均呈上升趋势时,只有降尘(p <0.01)和B [a ]P (p <0.05)显著下降.SO 2(p <0.05)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总体显著下降趋势(图2b ).特别是1998年后,下降趋势显著(p <0.05).图2 空气污染物的年际变化趋势Fig .2 Annu al trends of poll u ti ons188811期张 菊等: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近20年NO x (p <0.01)、CO (p <0.05)、O 3超标情况(p <0.05)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总体显著上升趋势(图2c ).特别是1998年前,NO x (p <0.01)、CO(p <0.01)显著上升.1998年后,CO 显著下降(p <0.01).而TSP 、P M 10、Pb 均为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显著(图2d ).3.2空气污染总体特征演变趋势自1983年以来,空气中不同污染物浓度表现不同的消长趋势,从而使北京空气污染的总体特征也发生改变.1984年,NO x /S O 2的浓度比值为0.563,SO 2浓度高、污染重,体现煤烟型污染的特征.近20年NO x /S O 2的比值除个别年份有所波动外,总体表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2003年达到最高值2.164,NO x 污染迅速增加(图3).同时,由于SO 2的浓度自1998年以来持续下降,但仍在采暖季节普遍超标,因此,北京空气污染总体特征可以认为是处于由煤烟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变的过渡阶段,表现为复合污染特征.图3 NO x 与S O 2比值的年际变化F i g .3 Annual change of t he rati o ofNO x t o SO 23.3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空气污染的比较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是北京的供暖期.近20年来,北京市SO 2、NO x 、C O 、TSP 、Pb 、B [a ]P 等污染物采暖期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非采暖期平均浓度(p <0.01)(图4).SO 2的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差异最大,采暖期均值是非采暖期均值的5.66倍.TSP 差异最小,采暖期均值是非采暖期均值的1.29倍.3.4空气污染物的空间变化近20年来,北京市SO 2、NO x 、CO 城区平均浓度显著高于近郊区平均浓度(p <0.01),而近郊区TSP (p <0.05)、降尘(p <0.01)、O 3(p <0.01)污染显著高于城区(图5).Pb 、B [a ]P 的城区与近郊区间污染差异不显著.图4 北京采暖期与非采暖期污染物浓度比较F i g .4 Co m paris on of poll u tan t concen trations bet w een heating andnon -h eati ng seas on i n Beijing图5 北京市城区与近郊区污染物比较F i g .5 C o m parison of po ll u t an ts bet w een t he urban and s ubu r b areaof Beiji ng3.5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自1983年以来,北京市人口与经济发展迅速,能源使用量与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为环境空气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北京市也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空气的措施,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重点污染源的整治、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的清洁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以及其它生态1889环 境 科 学 学 报26卷环境保护措施等.空气污染源增加的压力与环境空气保护措施的相互作用是驱动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近20年变化的主要因素.3.5.1 产业结构的变化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是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同步增长的关键性措施,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曲格平,1998).近20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已由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 1983和2003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三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1%、64.12%、31.47%和2.61%、35.81%、61.58%.其中工业的比例由56.54%降至28.17%.产业结构由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为主转变为能耗低、污染轻的产业为主,是驱动北京环境空气质量好转的因素之一.在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产业能耗不断降低,也是环境空气质量趋好的影响因素.1983年北京万元GDP平均能耗为10.46t标煤,若以此值计算,2003年北京市能耗约38316×104t标煤,是实际能耗的8倍.事实上,2003年北京万元GDP平均能耗是1983年的3/25,其中工业万元GDP平均能耗与1983年相比削减了约81%.3.5.2 重点排放源的综合整治 北京市约50%的重点工业污染源,特别是电力和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分布于近郊.企业生产排放的大量工业烟尘和粉尘,造成近郊区TSP和降尘的污染比城区多约3%~10%.对这些污染源进行治理、搬迁,要求其使用先进污染控制技术手段,实行总量控制、限制达标,对减轻北京空气污染起了一定作用.如目前通过锅炉脱硫等技术手段,可去除废气中90%以上的硫和95%以上的尘(邱荣贵,2004).据不完全统计,北京近年来搬迁或停产的工业污染源有200个以上,完成的治理项目1700个以上.2003年与1997年相比,北京工业SO2、烟尘和粉尘的排放量分别减少了约54%、77%和83%.3.5.3 能源结构的变化与能源的清洁使用 在有组织排放中,90%的SO2和80%的颗粒物由燃煤排放.北京长期以煤为主要能源,特别采暖期用煤量是非采暖期的2倍左右(戴和武等,1997),导致煤烟型污染比较严重,影响全年空气污染物浓度平均值水平.SO2浓度近20年的采暖期均值是非采暖期均值的5.66倍.而据估算,相同产热量下燃用煤炭与燃用清洁能源天然气所排放的SO2之比约为119∶1,排放颗粒物之比约为615∶1(曲格平,1998).调整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例,以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对减轻空气污染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北京能源结构有所调整,按折合为标煤计算,原煤消耗量占能源总消耗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36.65%降至2003年的32.74%,天然气消耗的比例由3.14%升至5.47%.同期SO2年均浓度由0.071m g m-3降至0.061m g m-3,1998~2003年间天然气供应量与SO2年均浓度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图6,r=0.9522, p<0.05).图6 天然气供应量与S O2浓度关系F i g.6 Rel ationship b et w een nat u ral gas supp l y and SO2由于能源结构很难短时间内大幅变化,因此,目前在调整结构的同时注意清洁有效地利用煤炭也是有利于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之一.北京市政府1998年颁布的《低硫优质煤及制品标准》明确要求采暖用煤含硫量小于0.5%,与华北地区商品煤平均硫分0.92%(戴和武等,1997)相比,燃用相同量的煤将减少近一半的SO2排放.1998~2002年北京低硫优质煤使用量与SO2年均浓度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图7, r=0.9547,p<0.05).图7 低硫优质煤使用量与S O2浓度关系F i g.7 Relati ons h i p bet w een l o w-su lf u r coal u s age and SO23.5.4 机动车尾气的控制 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由1983年的13.4×104辆增至2003年超过×106189011期张 菊等: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辆,平均年递增约15%.1987~2002年间机动车保有量与NO x 浓度有显著相关关系(图8,r =0.8067,p <0.01).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对污染源增加产生的压力起到了一定制衡作用.1999年起北京执行相当于欧洲90年代初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北京市轻型汽车排气污染排放标准》,新增轻型汽车NO x 排放减少了80%(金东星,1998).以标准实施后的2003年与标准实施前的1998年相比,北京市大气中NO x 平均浓度下降了约13%.图8北京市大气中NO x 与机动车保有量关系Fig .8 Relati on s h i p bet w een quan tit y of veh icl es and NO xcon cen trati on 3.5.5 其它 颗粒物是目前北京市首要污染物.特别P M 10和P M 2.5等小颗粒物浓度高且下降趋势不显著,存在二次污染现象(王京丽等,2004).除人为污染源增多外,颗粒物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约20%左右的颗粒物源于土壤风沙等自然类型源(张晶等,1998).北京在夏季降水多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自然因素影响下,颗粒物浓度比年均值低约20%~30%.冬春季不利自然条件下,如北京采暖期约一半时间气象条件稳定、春季气候干燥多境内外风沙、冬春季植被覆盖较差等,颗粒物浓度比年均值高约10%~30%.2000~2002年,计入沙尘天气影响与不计入相比,P M 10年均质量浓度提高约0.015mg m -3(邱启鸿,2004).自然条件和人为污染的交错影响,使颗粒物污染的规律表现复杂.如1994年是北京近20年来降水最丰沛的一年(813.2mm ),但由于西北三环大面积施工,以及春季多风沙天气,导致TSP 年平均浓度反而达0.395m g m -3,为近年最高.如何有效控制颗粒物污染有待深入研究.O 3超标情况近年来逐渐突出.除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光照充足、风速较小等必要气象条件外(Ane ja et al .,2000;段欲晓等,2001),北京O 3污染的地区分布特征还与地方性气候变化有关(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3).北京常在中午前后风向由北转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O 3易被西北郊的监测点监测到,呈现郊区O 3污染比城区严重的趋势.机动车排放的大量NO x 、CO 、C H 化合物等是产生O 3的前体物(S ill m an ,1999),近年发现VOC s 对O 3形成也有影响(Ste i n et a l .,2005;Lin et a l .,2005).O 3的形成机理与控制对策尚需进一步研究.4 结论(Conc l u sions )1)北京环境空气污染变化趋势分为2阶段:1983~1998年总体环境空气质量下降;1998~2003年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年际变化显示,SO 2、降尘、B [a ]P 浓度显著下降,而NO x 、CO 浓度和O 3超标情况显著上升,空气污染处于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出典型的复合污染特征.年内变化显示,采暖期污染比非采暖期严重,尤其SO 2采暖期浓度是非采暖期的5.7倍.从空间分布上看,TSP 、降尘、O 3表现为近郊区污染重于城区;SO 2、NO x 、C O 表现为城区污染重于近郊区.2)空气污染源增加的压力与环境空气保护措施的相互作用是驱动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近20年变化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重点污染源的整治、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的清洁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等对保护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一定作用.3)颗粒物、O 3等成为目前主要污染物,对其来源、形成机理、控制对策等的研究有待加强.责任作者简介:苗 鸿(1965—),女,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评价和环境管理研究.References :A nej a V P ,Ada m s A A ,A r ya S P .2000.An ob s ervati onal basedanal ysis of ozone trends and p roducti on f or u rban areas i n North Carolina [J ].Che m os phere -G lobalC hange S cience ,2:157—165Ba l das ano J M ,Valera E ,Ji m énez P .2003.Air quality dat a fro m l argeciti es [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 en t ,307:141—165Beiji ng Annals Comp ilati on C o mm ittee .2003.Beiji ng annals m unici pa lad m i n istration vol um e environm ental p rot ecti on ann al s [M ].Beijing :B eiji ng Press (i n C hinese )DaiH W ,X ie K Y ,W angW L .1997.Con trol of su l fu r po ll uti on fro mcoal co m bustion and deter m i nation of pri ce rati o of t otal s u lf u r in st ea m coal [J ].C l ean C oa l Technology ,3(1):13—17(in1891环 境 科 学 学 报26卷Ch inese)Duan Y X,Xu X F,Zhang X L.2001.Poll u ti on c h aract er of s u rf ace oz one and its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in Beijing[J].M eteorological Sci ence and Technology,29(4):15—18(in Ch i nes e)Engl ert N.2004.F i ne particl es and hum an health—a revie w of ep i de m i o l ogical st ud i es[J].Toxicol ogy Lett ers,149:235—242.Hu ang C,W ang B Y,Chen C H,et a l.2003.Co m parative study on air qualit y ofShanghai and o t herw orl dw ide citi es[J].Energy Research and In f or m ation,19(3):165—171(i n C hines e)J i n D X.1998.Prob le m s and s o l ution s of traffi c exhau st po ll u ti on i nB eiji ng[J].Beiji ngC ity P l ann i ng&Construction Revie w,(6):28—30(i n C hinese)Kahn M E.1997.Parti cu lat e poll uti on trends in t he Un ited S tat es[J].Reg i ona lS ci en ce and U r b an E cono m i cs,27:87—107Kan H D,Chen B H.2004.Particu l ate air po ll u ti on in u r ban areas of Shanghai,Ch i na:healt h—bas ed econo m ic assess ment[J].Sci ence of t he Tot a lEnviron m en t,322:71—79Li n C J,H o T C,Chu H W,et a l.2005.Sen sitivit y an al ysis of ground—l evel ozone concentrati on to e m i ss i on c h anges in t wo urban regi ons of s ou t h east Texas[J].J ou rnal of E nvironm ental M anage m en t,75:315—323Luo Y P.1999.An op ti m izati on s t udy on m easures of air po ll u ti on control in Beijing[J].Environm en t a lP rot ecti on,(9):26—28(i n Ch inese)M add is on A.2003.The w orl d econo m y:a m ill enn ial perspective[M].B eiji ng:Pek i ng Un i versity Press,259(i nC h i nes e)M ayerH.1999.A ir poll u tion i n cities[J].A t m os pheri c Environ m en t, 33:4029—4037Q iang N.2003.Urban air qu alit y contro l and m anage m en t[M].B eiji ng:S cien ce P ress(i nC h i nes e)Q i u Q H.2004.In fl uen ce of s and w eat her on air qua lit y of Beijing and its forecast[J].Researc h of Environ m ental Sci ences,17(1):56—58(i n C h i nes e)Q i u R G.2004.A ir quality in Beijing and des u lf u rati on t echnol ogy[J].E ner gy con s ervati on and Environ m en talProtection,(1):20—23(i nCh inese)Qu G P.1998.Ad j u st i ndustry and energy struct u re t o s olve air po ll u ti oni n Beiji ng[J].Energy Policy Reseach,(1):10—13(in Ch i nes e) Qu G P.C hina E nvironm ental Protection Foundation.2002.The co m p l ete vol um e of Ch i nese environm en t al pro t ecti on w ork[M].B eiji ng:Ch i na Environm en t a lS ci en ce P res s(in Ch i nes e)S ill m an S.1999.The rel ation bet w een ozone,NO x and hyd rocarbon s i n urban and poll uted r u ral environments[J].A t m os pheri cE nvironment,33:1821—1845S t ein A F,M an tilla E,M illánM M.2005.U si ng m eas u red and model edi ndicators to assess ozone-NO x-VOC sens iti vity i n a w ester nM editerranean coast a l env ir on m ent[J].A t m os pheri c E nvironm ent, 39:7167—7180W ang J L,Xie Z,Zhang Y H,et a l.2004.The res earch on t h e m ass concentrati on charact eristics of fi ne particles i n Beiji ng[J].Acta M eteorologica S i n ica,62(1):104—111(in Ch i nes e)W ang R S,W u Q,Bao L S.2004.Prob le m s and patterns of ecoscap e cons tr u cti on i n Beiji ng[J].Urban P l ann i ng Forum,(5):37—43(i n Ch inese)W is e E K,Co m rie A C.2005.M et eorol ogi call y adj u sted u rban air quality trends i n the S ou t hw est ern United S tat es[J].A t mospheric Environm en t,39:2969—2980Zhang J,Chen Z L,W ang W.1998.Sou rce apporti on m en t on fi n e particl es in at m os phere in B eiji ng[J].Acta Scienti aeC ircum stanai ae,18(1):62—67(i n Ch i n ese)中文参考文献:安格斯麦迪森.2003.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3.北京志市政卷环境保护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戴和武,谢可玉,王伟藜.1997.控制燃煤硫污染与动力煤全硫比价划分[J].洁净煤技术,3(1):13—17段欲晓,徐晓峰,张小玲.2001.北京地面O3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J].气象科技,29(4):15—18黄 成,王冰妍,陈长虹,等.2003.上海市大气质量与国内外城市的比较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19(3):165—171金东星.1998.症结与对策:有关治理北京汽车尾气污染的话题[J]北京规划建设,(6):28—30罗宜平.1999.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优化研究[J].环境保护,(9):26—28羌 宁.2003.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与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邱启鸿.2004.沙尘天气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预测预报[J].环境科学研究,17(1):56—58邱荣贵.2004.北京大气环境质量与脱硫技术[J].节能与环保,(1):20—23曲格平.1998.全面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有效解决北京大气污染[J].能源政策研究,(1):10—13曲格平.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编.2002.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全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王京丽,谢 庄,张远航,等.2004.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质量浓度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62(1):104—111王如松,吴 琼,包陆森.2004.北京景观生态建设的问题与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5):37—43张 晶,陈宗良,王 玮.1998.北京市大气小颗粒物的污染源解析[J].环境科学学报,18(1):62—671892。

2002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第十条规定,现将2002年我市环境状况公告如下:一、总述(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全面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030元,在国内大中城市居首位。

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0.8:55.2:44.0,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出口导向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在高位运行。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不变价格工业总产值42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全年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 304.3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2、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增加2002年全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47.4亿元,比上年增加4.6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2%,主要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污染源治理、新建项?"三同时"环保投资以及环保部门能力建设等。

高强度的投入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市容环境进一步改善。

3、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全球500佳"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旨在表彰在环境保护及促进环境质量提高方面有特殊贡献和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的官方环境保护评选活动,是全世界环境保护方面的最高荣誉。

由于深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2002年5月深圳市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称号,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深圳市20多年来在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北京市园林绿化及森林情况(1978-2008年)

北京市园林绿化及森林情况(1978-2008年)

26680 30224 32572 38475 36755 38877 45495 46320 46993 619243.2 626006.3 636565.7 641368.3 1521.4 1521.4 1559.5 1574.0 1295.3 1295.3 1368.9 1394.4
26093 31777 47911 47169 31526 12186 12770 10738 9122
年末公园绿地面积 年 份 (公顷)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693 2693 2746 2751 2779 2823 2878 3263 3606 3570 4074 6910 7110 4279 4213 4452 5221 5017 5147 5408 6351 6457 7140 7554 7907 9115 10446 11365 11788 12101 12316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5.07 5.07 5.14 5.14 5.14 5.14 5.14 4.94 5.07 5.07 5.80 6.00 6.14 6.41 6.65 7.76 7.89 7.48 7.54 7.80 9.00 9.10 9.66 10.07 10.66 11.43 11.45 12.00 12.00 12.60 13.60
全市林木绿化率 (%)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28.3 28.3 28.3 28.3 28.3 36.3 36.3 36.3 36.3 36.3 42.0 44.0 45.5 47.5 49.5 50.5 51.0 51.6 52.1

北京悄然进入酸雨城市行列

北京悄然进入酸雨城市行列

71科技咨询导报Sc i e nc e a nd Tec hn ol og y C o ns ul t i ng Her al d资源与环境2006N O .14Sci en ce an d Tec hno l o gy C o ns ul t i n g H er al d 科技咨询导报定的82项特定项目中,已有66项为有毒有机物这将为我国有效控制水体有机污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水体中的有机物污染将更加受到重视有理由相信未来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治理技术将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并且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出现参考文献[1]刘晓茹,冯惠华,张燕.我国水环境有机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04(5):58-60.酸雨是指pH 值低于5.6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霰雹露霜降水的酸度主要来源于大气中二氧化硫S O2和氮氧化物NOx 它们造成的硫酸和硝酸占酸雨中总酸量的绝大部分目前大气中的硫和氮的化合物大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燃烧矿物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降水酸度pH 4.9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和材料产生明显损害,称为重酸雨自从199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开始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来降水pH 年均值低于5.6的酸雨城市名单中多年都没有北京但是去年和今年发布的2004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都明确指出:北方城市中北京降水pH 年均值低于5.6这明白无误地宣布北京进入了酸雨城市的行列但是这样一件大事在北京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悄无声息就值得人们思索了作者查阅了自1994年以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发布的历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把1998年以来有关酸雨和有关的数据摘录如表1其中推迟到今年9月4日才发布的200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关于酸雨的数据表中2005年关于酸雨的3个括号中的数据是作者向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有关部门电话询问得到的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降水pH 年均值从1999年以后总的趋势在下降从2001年开始出现酸雨20042005连续两年降水年均值低于5.62005年的数据已经接近了重酸雨的界限4.9大家知道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在南方北方仅有个别城市属于酸雨城市2005年除北京以外还有天津辽宁的大连丹东铁岭吉林的图们黑龙江的珲春河北的承德河南的洛阳南阳陕西的渭南商洛等北方城市降水p H 年均值低于5.6从表1还可以看出从1998年以来北京市区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逐年增加为什么北京空气质量明显变好了反而出现了酸雨而且进入酸雨城市的北京悄然进入酸雨城市行列任仁(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21)摘要:去年和今年发布的2004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都明确指出北方城市中北京降水p H 年均值低于5.6这明白无误地宣布北京进入了酸雨城市的行列但是这样一件大事在北京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悄无声息就值得人们思索了北京降水pH 年均值从1999年以后总的趋势在下降从2001年开始出现酸雨20042005连续两年降水年均值低于5.62005年的数据已经接近了重酸雨的界限4.9从1998年以来北京市区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逐年增加为什么北京空气质量明显变好了反而出现了酸雨而且进入酸雨城市的行列呢今后的走向如何这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重要问题对于北京进入酸雨城市行列这个事实必须正视而不是回避认真加以研究提出对策迎接奥运面向未来关键词:北京酸雨酸雨城市中图分类号:X 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534(2006)10(a )-071-01行列呢今后的走向如何这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重要问题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大气二氧化硫通过多种气相液相或固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氮氧化物排入大气后也通过多种氧化反应生成硝酸至于是否形成酸雨还与氧化剂的多少和氧化条件有关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还有许多气态或固态物质进入大气对酸雨的形成也产生影响大气颗粒物中的铁铜锰钒是成酸反应的催化剂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和过氧化氢等又是氧化剂飞灰中的氧化钙土壤中的碳酸钙天然和人为来源的氨以及其他碱性物质可以与酸反应而使酸中和所以是否形成酸雨决定于降水中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绝对浓度在欧洲和北美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浓度远低于北京的水平但是由于空气中碱性物质的浓度低得更多出现更严重的酸雨另外酸雨的形成还强烈地受当地的土壤条件如酸碱性气象条件如风力风向气温年降水量地形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其他地区的影响例如每年影响北京的沙尘天气带来的颗粒物主要是碱性的能中和降水的酸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20042005三年的沙尘天气天数明显少于200020012002三年与酸雨的出现是否有一定关系作者以为对于北京进入酸雨城市行列这个事实必须正视而不是回避认真加以研究提出对策迎接奥运面向未来[2]罗洁.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01.[3]张自洁.排水工程(下册),第三版[M ].中国建筑出版社,1996,434-497.[4]韦朝海,焦向东,陈焕钦.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1998(4):22-26.[5]潘海洋.光催化降解饮用水中几种典型有机污染物影响因素及降解机理的研究[D]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6]朱易,宋书巧.饮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深度处理[N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7(2):58-61.[7]蹇锐.超声波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N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3(6):105-108.[8]赵彬斌,王丽.超声波技术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J]化学工程师,2002(6):21-22.[9]陶秀成.环境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7-180.表1近年来北京降水酸度和空气质量情况表。

中国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中国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中国⽣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中国在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从国情出发,将环境保护作为⼀项基本国策,开展了⼤规模的污染防治和⽣态保护⼯作,并取得了很⼤的成绩。

但是,应当冷静地看到,由于中国正处于迅速推进⼯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上⽣产⼯艺落后以及粗放的⽣产与经营⽅式,⽬前环境形势依然⼗分严峻。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在继续恶化,局部地区⾮常严重;以城市为中⼼的环境污染还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态破坏的范围在扩⼤,程度在加剧。

如果对此不给予⾜够的重视,很有可能在环境问题上重蹈20世纪50年代⼈⼝政策失误的覆辙,进⽽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态破坏⽣态环境的破坏和⽣态平衡的失调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

与环境污染相⽐,它的影响更为深远。

⽣态破坏主要表现在⽔⼟流失、⼟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危机、⽔资源短缺、⽣物多样性减少等⽅⾯。

1、⽔⼟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流失⾯积从建国初期的116万平⽅千⽶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万平⽅千⽶,每年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厚的⼟层,其中流失氮、磷、钾肥料元素的量相当于4000万吨的化肥,等于全国化肥施⽤量。

相当于每亩耕地冲⾛了25千克肥料。

全国受⽔⼟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积的1/3。

⽔⼟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原,江南丘陵⼭地和北⽅⼟⽯⼭区。

每年被输⼊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河流之冠,其下游400千⽶长的河床,每年因⼤量泥沙的沉积,河底抬⾼10厘⽶,现在已成为河底⾼⼭周围地⾯的⼀条“悬河”。

长江流域的⼟壤流失也⽇趋严重,长江流域的1.8亿公顷⼟地中的20%,即3600万公顷⼟地发⽣了⽔⼟流失,30年间增加了1倍,每年流失表⼟达24亿吨,其中5亿吨被带⼊东海。

中国科学院早在1979年就发出了“长江会变成第⼆条黄河”的警告。

长江上游的四川省、云南省是仅次于东北地区的森林地带,由于森林迅速减少,四川省⽔流失⾯积已达到38.38万平⽅千⽶,⽐1957年扩⼤了33倍多。

北京市、上海市垃圾清运量历年统计表

北京市、上海市垃圾清运量历年统计表

中国城市社区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报告目录城市社区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总报告 (4)一、我国城市垃圾现状 (4)1、大城市垃圾产生量增长趋势变缓 (5)2、垃圾结构变化较大 (7)3、我国垃圾管理模式变化 (7)4、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缺乏 (8)二、社区垃圾管理需要改进的方面 (9)1、社区垃圾分类宣传仍需加强 (9)2、垃圾分类参与率低、缺少监督 (9)3、现有政策不利垃圾减量 (9)三、完善社区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的思路 (10)1、社区垃圾管理——全过程控制 (10)2、促进社区垃圾减量管理的措施11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推进 (12)专题报告 1——上海社区垃圾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14)一、上海市生活垃圾现状 (14)1、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 (14)2、上海市生活垃圾成分 (15)3、上海市垃圾分类方法 (16)4、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17)5、上海城市垃圾处理费用 (18)6、上海市垃圾管理工作目标 (18)二、上海市社区垃圾管理对策 (19)1、推进社区垃圾分类 (19)2、对生活垃圾总量控制 (20)3、实施垃圾处理权成本收费 (20)4、体制改革 (21)三、社区垃圾管理主要工作成效 (21)1、垃圾分类认知率提高,分类社区初具规模 (21)2、建立了垃圾分类全程管理系统。

(22)3、逐步完善了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23)4、建立专项垃圾回收系统 (23)四、需要改进的方面 (24)1、社区垃圾分类实效有待提高 (24)2、市民对深度分类参与率相对偏低。

(24)3、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缓慢 (24)4、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管理法规不健全 (25)专题报告二——北京市社区垃圾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26)一、北京市生活垃圾现状 (26)1、北京垃圾产生量 262、北京市垃圾成分 273、北京市垃圾分类方法284、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能力285、北京垃圾处理费用286、北京市垃圾管理工作目标28二、北京市社区垃圾管理对策 (29)1、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292、推行社区垃圾分类分步实施计划293、 NGO组织推进社区垃圾分类294、市政府出台社区垃圾分类政策305、实施鼓励社区垃圾分类的激励政策, 306、环卫部门逐渐推行垃圾分类收集317、逐步建成与垃圾分类相配套的处理设施31三、北京社区垃圾分类成果 (31)1、总体情况312、昌平区社区垃圾分类情况323、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案例32四、社区垃圾管理需要改进的方面 (33)1、社区垃圾分类宣传仍需加强332、社区垃圾分类参与率有待提高333、需要真正建立全过程垃圾减量的激励机制344、未实行垃圾总量控制、垃圾收费低345、对垃圾分类工作缺乏监督34 专题报告三——北京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调查 (35)一、调查背景 (35)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35)1、调查内容352、调查方法、组织与实施363、调查对象364、数据处理365、样本情况36被访者户口和居住区36被访者年龄分布37被访者的职业分布37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分布37被访者收入水平的分布38三、调查结果 (38)1、市民对市政府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认知程度和途径 (38)市民对市政府“垃圾分类”政策的认知程度38市民对“垃圾分类”政策的认知途径392、市民的环境知识(主要集中在垃圾收集、处理、回收利用层面) (40)3、市民现阶段的环境友好行为及其意愿 (40)市民现阶段的环境友好行为40市民的环境友好意愿414、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43)设施44分类方式 44垃圾减量化44政府的政策、措施、手段45收费45四、结论与思考 (46)附件一市民环境意识(垃圾分类)调查问卷 (48)城市社区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总报告关于调查地点选择的说明本课题调查地点选在北京市、上海市。

北京市、上海市垃圾清运量历年统计表.docx

北京市、上海市垃圾清运量历年统计表.docx

中国城市社区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报告目录城市社区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总报告 (4)一、我国城市垃圾现状 (4)1、大城市垃圾产生量增长趋势变缓 (5)2、垃圾结构变化较大 (7)3、我国垃圾管理模式变化 (7)4、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缺乏 (8)二、社区垃圾管理需要改进的方面 (9)1、社区垃圾分类宣传仍需加强 (9)2、垃圾分类参与率低、缺少监督 (9)3、现有政策不利垃圾减量 (9)三、完善社区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的思路 (10)1、社区垃圾管理——全过程控制 (10)2、促进社区垃圾减量管理的措施11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推进 (12)专题报告 1——上海社区垃圾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14)一、上海市生活垃圾现状 (14)1、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 (14)2、上海市生活垃圾成分 (15)3、上海市垃圾分类方法 (16)4、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17)5、上海城市垃圾处理费用 (18)6、上海市垃圾管理工作目标 (18)二、上海市社区垃圾管理对策 (19)1、推进社区垃圾分类 (19)2、对生活垃圾总量控制 (20)3、实施垃圾处理权成本收费 (20)4、体制改革 (21)三、社区垃圾管理主要工作成效 (21)1、垃圾分类认知率提高,分类社区初具规模 (21)2、建立了垃圾分类全程管理系统。

(22)3、逐步完善了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23)4、建立专项垃圾回收系统 (23)四、需要改进的方面 (24)1、社区垃圾分类实效有待提高 (24)2、市民对深度分类参与率相对偏低。

(24)3、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缓慢 (24)4、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管理法规不健全 (25)专题报告二——北京市社区垃圾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26)一、北京市生活垃圾现状 (26)1、北京垃圾产生量262、北京市垃圾成分273、北京市垃圾分类方法284、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能力285、北京垃圾处理费用286、北京市垃圾管理工作目标28二、北京市社区垃圾管理对策 (29)1、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292、推行社区垃圾分类分步实施计划293、 NGO组织推进社区垃圾分类294、市政府出台社区垃圾分类政策305、实施鼓励社区垃圾分类的激励政策,306、环卫部门逐渐推行垃圾分类收集317、逐步建成与垃圾分类相配套的处理设施31三、北京社区垃圾分类成果 (31)1、总体情况312、昌平区社区垃圾分类情况323、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案例32四、社区垃圾管理需要改进的方面 (33)1、社区垃圾分类宣传仍需加强332、社区垃圾分类参与率有待提高333、需要真正建立全过程垃圾减量的激励机制344、未实行垃圾总量控制、垃圾收费低345、对垃圾分类工作缺乏监督34专题报告三——北京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调查 (35)一、调查背景 (35)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35)1、调查内容352、调查方法、组织与实施363、调查对象364、数据处理365、样本情况36被访者户口和居住区36被访者年龄分布37被访者的职业分布37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分布37被访者收入水平的分布38三、调查结果 (38)1、市民对市政府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认知程度和途径 (38)市民对市政府“垃圾分类”政策的认知程度38市民对“垃圾分类”政策的认知途径392、市民的环境知识(主要集中在垃圾收集、处理、回收利用层面) (40)3、市民现阶段的环境友好行为及其意愿 (40)市民现阶段的环境友好行为40市民的环境友好意愿414、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43)设施44分类方式44垃圾减量化44政府的政策、措施、手段45收费45四、结论与思考 (46)附件一市民环境意识(垃圾分类)调查问卷 (48)城市社区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总报告关于调查地点选择的说明本课题调查地点选在北京市、上海市。

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目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说明“九五”期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环境立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

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

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长,占同期GDP的0.93%。

以重点流域、地区、城市、海域核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

2000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酸雨区范围和频率没有增加;工业废水对地表水的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三河三湖”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上有所改善;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但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环境2000年,我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满足三类水质要求,21.6%的断面为4类水质,6.9%的断面属5类水质,13.8%的断面属劣5类水质。

长江、珠江水质保持良好,黄河、松花江水质保持稳定,淮河、海河、辽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2000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

海洋环境2000年,全国海区中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平方公里、5.4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公里、2.9万平方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2003年6月1日中央关怀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

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2002年,开始启动奥运建设,公布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绿色奥运”深入人心。

同时,完善并上报《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2003-2007年)》,提出更加积极的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措施,力争首都环境质量改善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满足举办奥运会要求的环境目标。

大气环境2002年,全市按照市政府控制大气污染第七、八阶段任务要求,围绕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排气管理、落实市区工业企业搬迁调整等重点工作,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面对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城市开复工面积持续扩大以及多次遭遇不利特殊气象等情况,积极扩大治理范围,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开展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动员全民参与,大气环境质量继续得到改善。

2002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03天,占总天数的55.6%,比2001年增长4.9个百分点。

2002年市区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03天 2002年,全市煤炭消耗量为2531万吨。

环境统计范围内,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万吨,烟尘排放量为8.1万吨;工业企业耗煤量为2055万吨(包括原料煤707万吨),工业企业排放二氧化硫12.1万吨、烟尘3.3万吨、粉尘4.6万吨。

环境质量2002年,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年日均值分别为每立方米0.067、0.076、2.5、0.166和0.373毫克,与2001年相比,二氧化氮上升7.0%,其余基本持平。

与实施《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的第一年1998年相比,除二氧化氮上升2.7%以外,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分别下降44.2%、24.2%、7.8%(与1999年相比)和1.3%。

市区降尘量年均值为13.2吨/平方公里·月,比2001年下降13.2%。

全年降水pH均值为6.27,检出范围在5.10~8.17之间。

本年度共发生酸雨3次,酸雨出现频率为6.0%。

1998-2002年市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日均值*与1999年比较措施与行动控制煤烟型污染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2002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8亿立方米,新增热力供热面积1367万平方米,电采暖面积400万平方米,推广使用低硫优质煤800万吨。

城近郊区共有1681台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超额12%完成改造计划。

同时完成环境敏感地区、污染严重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餐饮企业油烟治理6300余家,占应治理总数的42.6%。

能源结构改善与二氧化硫变化示意图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为促进老旧车辆的淘汰和治理,2002年3月1日开始,对无绿色环保标志的高排放车进行简易工况检测,到年底建成简易工况检测线60条,检测车辆19万辆。

年内开始在公交柴油车上推广使用低硫柴油,并购置了160辆达到欧洲3号标准的公交柴油车。

全年共路检机动车8.2万辆,检测进京路口车辆51万辆,机动车尾气路检合格率达到91%。

扩充联合执法队伍,对夜间进京柴油货车、公交车和单位班车开展专项检查,检测近14万辆,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视察简易工况检测线 处罚4.7万辆。

老旧摩托车报废和残疾人专用车置换为环保车辆的工作开始进行。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2年8月1日起,提前执行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控制扬尘污染市扬尘办各成员单位对市区近2000个工地进行抽查和拉网式检查,重点加强对拆迁工地、市政工地扬尘的监管,加大工地洒水、堆料覆盖、密闭运输等措施的实施力度,督促工地达到环保要求。

道路洒水面积超过2400万平方米,重点路段提高洒水频次。

治理城市裸露地面400多万平方米,全面完成130万亩季节性裸露农田整治任务,272所学校裸露操场整治任务分解落实。

2002年,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

进一步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落实冲洗车轮等各项防尘措施水环境2002年,全市继续开展饮用水源保护、水系综合整治以及河道污水截流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节约用水和城市污水资源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与2001年相比,水库、湖泊水质相对稳定,市区中心区河湖、北运河系和永定河系的部分河段水质有所改善,但河流水质总体尚无好转。

与2001年相比,地下水位仍有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有所缓解。

环境质量河流2002年监测河流74条段、1936公里,符合相应功京城水系能水质要求的有18条河段,其长度占实测河流长度的36.4%,比2001年下降3.4个百分点;其余56条河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类、三类、四类、五类水体中,超标河段长度分别占到相应功能河段长度的36.1%、40.1%、87.4%和100%。

河流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

超标的指标仍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其次是挥发酚和石油类。

2002年河流水体水质状况(按监测河段长度统计)Array水库、湖泊2002年监测水库17座,其中10座水库水质达标,密云水库周边生态良好达标库容占实测总库容的66.9%,其中主要地表饮用水源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水质符合二类水体水质标准,官厅水库水质有一定程度改善,但现状水质仍为四类。

监测湖泊19个,水质达标的4个,达标湖泊容量占实测总容量的49.3%。

与2001年相比,水库、湖泊水质相对稳定。

水库、湖泊的污染类型主要是有机污染。

超标的指标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其次是氨氮。

城市污水2002年城近郊区平均日排污水量227.34万吨,其2002年新建成的清河污水处理厂中生活污水148.07万吨,占65.1%,比上年增加4.1个百分点;工业污水73.13万吨,占32.2%;冷却水6.14万吨,占2.7%。

全市日污水处理(二级以上处理)能力达180.6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5%,其中城近郊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7.5%。

工业废水2002年环境统计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80亿吨,比上年减少15%。

工业废水重复利用量50.94亿吨,重复利用率为91.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1.77亿吨,达标排放率98.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2002年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地下水由于天气干旱、降水较少,地下水连年超采,与2001年相比,全市平原区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仍以下降为主,少部分地区略有回升。

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继续缓解。

全市监测井超标数量减少,污染指标值降低,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的监测井数量增加。

总体上,城近郊区西部、北部、东部地下水水质好于南部,远郊区县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城近郊区,深层承压水水质好于潜水水质。

措施与行动保护饮用水源。

在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石骆驼和八家庄段建设护网8.7公里,清理整顿京密引水渠昌平段违章和非法经营项目35家,密云水库水质在蓄水量下降、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的情况下,符合国家二类水体质量标准。

官厅水库水质恢复工作继续进行。

同时,关停第八自来水厂水源防护区80余家砂石开采企业。

加快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清河整治一期工程完成,北环水系和凉水河整治工程抓紧进行。

日处理20万吨的清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和日处理2万吨的肖家河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吴家村污水处理厂、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线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远郊区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怀柔、顺义、大兴区和密云、延庆县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其它5个远郊区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均开工建设。

继续实施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的对策措再生水浇灌绿地施,加大工农业和居民生活节水力度,全面开征水资源费,全年共节水1.2亿立方米。

同时,加快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酒仙桥和方庄回用水工程开工。

全年污水处理厂再生回用水量达9400万吨,比2001年增加近两倍。

声环境2002年,声环境质量保持稳中有降。

影响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声源仍是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

随着道路改造的加快和交通管理的加强,道路交通噪声并没有因车流量的增加而上升。

区域环境噪声2002年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5分贝(A),比2001年下降0.4分贝(A)。

其中城区为54.1分贝(A),近郊区为53.8分贝(A)。

道路交通噪声2002年监测主要交通路段293条,总长596.1公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5分贝(A),比2001年下降0.1分贝(A)。

其中城区68.1分贝(A),比2001年上升0.2分贝(A),近郊区70.1分贝(A),比2001年下降0.4分贝(A)。

建成区道路平均车流量为4985辆/小时,比2001年增长26%。

措施与行动继续加强区域噪声的监督管理,及时解决关于施工噪声、餐饮娱乐业噪声等问题的投四环路两侧居民楼安装隔声窗诉。

2002年7月1日起,对城八区及通州区内列车(机车)实行限鸣,在北京站-北京西站间夕照寺和幸福北里区段以及地铁复八线四惠东站新建隔声屏障,大大缓解了列车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