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病经验情志病篇之焦虑症

合集下载

80岁国医大师情志养生秘诀

80岁国医大师情志养生秘诀

80岁国医大师情志养生秘诀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医药专家。

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他常不辞辛劳外出讲学,足迹遍布国内外;他仁厚淳朴,医德高尚,学验俱丰,年近八旬高龄仍每周坚持五天门诊,对病人和蔼可亲,诊病细致入微,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屡起沉珂;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

笔者有幸侍诊张学文教授,现将他对情志养生的观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心胸宽广心态平衡乃养生之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工作竞争激烈,人们受外界干扰,难免浮躁紧张,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张老说,保持心态平衡和乐观情绪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快乐是健康的良药,乐观豁达,开朗豪放,知足常乐,遇事多思其有利一端,对人多念其友好一面,多闻乐事,多交性格开朗之人,可消除不良情绪。

常言道:“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每天不离欢笑,但不得狂笑,以免耗神伤心;怒最伤人心神,损人寿命,当以忍让戒怒,容则能恕人,忍则能耐事,对事物超然脱俗。

中医讲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张老将心胸宽广、心态平衡放在养生之首。

张老指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

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张老对自己的要求:刚直而温和,不过于苛求。

凡事听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这是维持心态平衡的四味良药。

保持心态平衡,就要注意调节情志以养生。

要善于调控情志变化情志养生,就是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志变化,以避害倾利,促进身心健康。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若七情过极过激超越了人体的自我调控能力,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忧)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张学文奇症医案赏析

张学文奇症医案赏析

张学文奇症医案赏析编者按奇症即怪病,是指稀奇少见、症状怪异,临床极易误诊误治或临床茫然无措的疾病,属疑难病。

张学文教授系陕西中医学院终身教授、首届国医大师,长期致力于疑难病的研究,对奇症的治疗有深刻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湖南省新邵县中医院刘绪银长期侍诊张学文,治奇症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

本版从11月28日起,将陆续刊登张学文奇症医案赏析,与广大读者共赏。

化瘀涤痰潜阳息风治惊叫如狂马某某,男,48岁,干部,1980年4月21日初诊。

患者于每夜睡后2~5时突然惊叫而醒,并两手掌心相对猛力拍击,两足内侧用力撞击,甚或以拳击墙,以足乱踢,心中明了,但不能自制。

约20分钟后才渐复如常。

患者平素头痛眩晕,胸中痞闷,右半身肢体麻木,写字时手颤抖。

颜面晦暗,两手掌有斑点紫红如朱,舌紫黯、舌下脉络粗张、苔厚腻而滑,脉弦硬。

辨证为痰瘀交结,肝肾阴亏、阳亢化风。

治以活血化瘀涤痰、滋肾潜阳熄风为法。

药用丹参30克,豨签草30克,川牛膝15克,桑寄生15g,地龙12克,乌梢蛇12克,生熟地黄各12克,僵蚕10克,川贝母(冲服)1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鳖甲10克,琥珀(冲服)6克,羚羊角(先煎)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并丹参注射液2毫升肌注,每日2次。

二诊:患者初服2~3剂时,发作反而转频。

坚持服完15剂,惊叫、拍掌、踢脚、击墙、胸闷等症状逐渐平伏。

睡眠转佳,手足心发热而以足心为甚,仍右半身肢体麻木。

舌黯好转,滑腻苔略减,脉尚弦硬。

原方加龟板、五加皮各10克,续服15剂。

三诊:诸症消失,以养肝滋肾、活血化痰之品善后。

按夜间惊叫在正常人亦可发生,多因受惊偶尔发生,醒后复归于正常。

但马某某经常发生,且醒后常拍掌、踢脚、击墙等类狂行为,且平素有头痛眩晕、胸闷、肢体麻木、颤抖等不适表现,舌、脉异常,当是病态,必须予以治疗。

对于惊叫如狂症的病位、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历代医家罕见论述,无经验可以借鉴。

张学文认为本病当属脑病,涉及肝与跷脉。

一位老中医的50年坚守,记山西省临汾永旺脑病医院院长高允旺

一位老中医的50年坚守,记山西省临汾永旺脑病医院院长高允旺

一位老中医的50年坚守——记山西省临汾永旺脑病医院院长高允旺他是著名脑病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首届名老中医”,他是百姓心中守护神,患者口中的“高一针”……这位集多种光环与美誉于一身者正是山西省临汾市永旺脑病医院院长高允旺。

怀着几分好奇与敬佩,1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鼓楼北大街的永旺脑病医院,听高老讲述了他悬壶济世、筑梦国粹的精彩人生。

60年代初西医大学毕业后,高允旺分配到大宁县人民医院工作。

因为酷爱中医,1964年,又拜名老中医师明理为师,进入中医门槛。

之后不断自学、拜师,并经过省、地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开始从事中医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至今……5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诊治病人5万余人次,疗效显著。

他的病人或家属中不乏位尊权重之人,有人曾不止一次的推荐他走上更高的行政领导岗位,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说,“宁当良医、不为良相。

作为医者,就像战士离不开战场,鲜花离不开土壤,医生只有扎根一线,才能不断攻克难关,抢救更多的病人……。

”即使担任永旺脑病医院院长近20年,他也从未离开过临床第一线,一年365天,除外出讲学、上门就诊外,全年无休无假,坚持8点上班,12点下班,下午2点半上班,6点下班,遇到病人太多,还经常加班加点。

在医院一楼不足10平米的专家门诊,每天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无论患者家境贫富、地位高低、凡有来者、一视同仁,亲自把脉、亲自诊断、亲自行针用药,为患者精打细算,待患者如亲朋。

他常说:“治好病人的病是我的使命。

对我来说,命就是责任、命就是追求、命就是承诺、命就是救死扶伤的千斤重担。

责任在身,重担在肩,我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在专科方面,高老主攻脑病,胃病、腰间盘突出、颈椎病也疗效显著,他的针炙远近闻名,被许多患者誉为“神一针”。

在他的诊室,记者不止一次看到有患者胃痛、腰痛难耐,佝偻着身子、呲牙咧嘴、大汗淋漓地进来,高老一针下去,便能缓解,有的竟然痊愈。

从奇经八脉论治脑髓病——跟随张学文教授临证心得

从奇经八脉论治脑髓病——跟随张学文教授临证心得

从奇经八脉论治脑髓病——跟随张学文教授临证心得
符文彬;孙景波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04()2
【总页数】2页(P9-10)
【关键词】奇经八脉;脑髓病;张学文;中医;临床经验;用药特点
【作者】符文彬;孙景波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7;R249.7
【相关文献】
1.张学文教授从肝热血瘀论治中风先兆证经验 [J], 孙景波;符文彬;华荣;李军
2.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跟随孙树椿教授临证治疗颈椎病学习心得 [J], 陈兆军;王庆甫;王尚全
3.张昱教授病证结合专方论治肾脏病蛋白尿 [J], 于子凯;张昱
4.瓜蒌薤白半夏汤的临床应用——跟随张学文教授临证心得 [J], 李联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一气周流与六经辨证论治抑郁焦虑症

基于一气周流与六经辨证论治抑郁焦虑症
抑 郁 焦 虑 症 常 见 症 状 表 现 :情 绪 低 落 ,闷 闷 不 乐 ,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对 外 界 事 物 反 应 迟 钝 ;精 神 差 ,疲 乏 懒 动 ,嗜 睡 ,醒 后 仍 疲 乏 无 力 ;目 光 呆 滞 ,不 愿 与 人 语 言 交 流 ;常 常 伤 心 哭 泣 ,悲 观 ,甚 或 绝 望 ,自 残 、自 杀 ;汗多身 热 ,口 干 口 苦 ,易 上 火 ,牙 痛 或 口 疮 ;头 昏 头 蒙 ,心 悸 心 慌 ,心 急 ,胸 闷 ,气 短 ,烦 燥 易 怒 ;记 忆 力 明 显 减 退 ,或者 失 忆 ;怕 热 或 怕 冷 ;人 睡 难 ,眠 易 醒 ,醒 后 再 难 人 睡 ;多 梦 ,恐 惧 害 怕 ,恶 梦 ;大 便 干 燥 ,多 日 一 解 ,解 手 时 长 ,或 大 便 溏 稀 ,黏 滞 不 爽 ;尿 频 ,尿 急 ,或 小 便 不 利 等 。舌红 嫩 或 裂 纹 ,少 苔 或 花 剥 苔 ,脉 沉 细 ,或 细 数 ,或 结 代 。
• 2050 •
光 明 中 医 2 0 2 1 年 6 月 第 3 6 卷 第 1 2 期 CJGMCM June 2021. Vol 36. 12
基于一气周流与六经辨证论治抑郁焦虑症
杜全成1 张李香2 史光伟3 梁永林2A
摘 要 :抑郁症焦虑症临床非常多见,患者十分痛苦,临床上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焦虑,焦虑症患者常伴有抑郁,绝大多数患者抑郁
i _气周流与六经辨证概述 i . i — 气 周 流 概 述 “一 气 周 流 ”概 念 是 现 代 学 者 提 出 的 对 黄 元 御 《四 圣 心 源 》中 脏 腑 周 流 运 动 的 总 结 。 《四 圣 心 源 》记 载 :“枢 轴 运 动 ,清 气 左 旋 ,升 而 化 火 ,浊 气 右 转 ,降 而 化 水 。 化 火 则 热 ,化 水 则 寒 。方 其 半 升 , 未 成 火 也 ,名 之 曰 木 。 木 之 气 温 ,升 而 不 已 ,积 温 成 热 , 而 化 火 矣 。 方 其 半 降 ,未 成 水 也 ,名 之 曰 金 。 金 之 气 凉 ,降 而 不 已 ,积 凉 成 寒 ,而 化 水 矣 ”[1]。 此 即 “左 路 木 火 升 发 ,右 路 金 水 敛 降 ,中 焦 土 气 斡 旋 ”[2]的 一 气 周 流 理 论 。 民 国 彭 子 益 集 众 家 所 长 ,进 一 步 发 展 了 一 气 周 流 理 论 ,其 著 作 《圆 运 动 的 古 中 医 学 》提 出 :“中 气 如 轴 ,四 维 如 轮 ,轴 运 轮 行 ,轮 运 轴 灵 ,轴 则 旋 转 于 内 ,轮 则 升 降 于 外 ”的 思 想 ,将 中 焦 脾 胃 之 气 比 作 车 轴 ,肝心 肺 肾 四 气 为 车 轮 ,二 者 相 互 为 用 ,运 轴 以 复 轮 ,运 轮 以 复 轴 [3]。彭 子 益 与 黄 元 御 均 重 视 中 气 在 人 体 中 发 挥 的 作 用 ,人 体 气 机 在 中 气 枢 轴 的 作 用 下 ,左 升 右 降 ,达 到如环无端的圆运动。

国学大师张学文脑病治疗经验摘录

国学大师张学文脑病治疗经验摘录

国学大师张学文脑病治疗经验摘录清脑通络汤.草决明30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磁石(先煎)30克,菊花12克,葛根15克,地龙10克,豨莶草30克,川牛膝15克,水蛭6克。

清脑降压,活血通络。

中风先兆(小中风),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淤阻、脉弦细等。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脑萎缩西医认为脑萎缩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大脑机能减退性疾病,主要指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并有轻度胶质增生及脑动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

多发于50岁以后,发病与遗传,感染,中毒,代谢与内分泌障碍等相关,常继发于各种脑病,主要是脑供血不足,脑缺血,缺氧,脑微循环障碍所致。

临床表现为情绪不稳,性格行为改变,记忆障碍(健忘),智能障碍,严重时发展成痴呆。

张师认为,传统中医虽无脑萎缩病名,但有与脑痿相关的认识,如《灵枢.口问》日:”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痿眩冒。

”本病当属中医的”痴呆”,”震颤”,”健忘”,”痿病”等病证范畴。

发病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调节摄入失当,营养不良,气血精化源匮乏,或情志,劳累,房事过度,气血阴精耗伤,阴精虚则血燥,气虚则行血不力,因虚致瘀,大病久病,脏腑失调,痰浊内生,阻滞血脉,或跌扑损伤脑络,血脉瘀滞;或感染邪毒,内陷损伤脑髓,均可导致脑络瘀滞,以致气虚精不能上奉,脑失充养,髓海不足,脑髓萎缩。

因此,治疗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化痰,补养气血,滋肾开窍,不可急于滋补,以免滋腻生痰滞血,脑窍更加壅塞。

只有痰化瘀去,血脉流利,方可使气血上汇于脑,脑才得充养。

张师认为本病初起常是阴血耗伤,肝肾不足,阴虚肝热,脑脉不利,治疗以滋阴清肝,化痰通络为主,常用验方清脑通络汤及古方杞菊地黄汤加减,药用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当归,川芎,磁石,生山楂,五味子,鹿角胶。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脑萎缩经验及案例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脑萎缩经验及案例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脑萎缩经验及案例脑萎缩临床表现为严重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如进行性思维、记忆、行为和人格障碍等,可伴随精神和运动功能障碍症状,损害影响职业、社会功能或生活能力。

据相关研究发现,1990年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老年痴呆患病率为3.4%;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疑难病等诸多领域均有研究,现将其治疗脑萎缩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脑萎缩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病因复杂,发病与外伤、感染、中毒、血管疾病、遗传、生活方式等相关,最主要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脑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脑细胞形态及功能受到影响,即形成脑萎缩。

起病缓慢,不易被发觉,病程长,进展缓慢,而且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张学文认为传统中医虽无“脑萎缩”病名,但与脑萎缩相关的论述可见于痴呆、虚劳、郁症、健忘、眩晕等。

《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辨证录》曰:“人有年老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

”《医林改错》指出:“脑气虚,脑髓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

”“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有“中风后善忘”之说,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中风初起,呆遗尿,老年厥中显然。

”张学文基于中医对脑的生理病理的认识,认为脑萎缩的病理关键是虚、瘀,中医可定义为脑萎缩。

张学文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脏腑气血阴精亏虚、脉络瘀滞导致上输不足,髓海失充。

脑为髓海,肾藏精生髓以充脑,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忧思、劳累、房事过度,耗伤精血,或年老体衰,肾精亏虚,导致精血亏虚,既可髓失化源,髓海不足而萎缩;又可因阴精不足生燥热,煎熬血液致瘀,导致上输障碍,脑失充养而萎缩。

中医对焦虑症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焦虑症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焦虑症的辨证论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于焦虑症的辨证论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通过对焦虑症的病因、病机的分析,介绍中医对焦虑症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焦虑症的病因病机焦虑症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与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生活压力等有关。

中医认为,焦虑症的发病与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心理因素:情绪不稳定、过度紧张、精神刺激等长期作用于心脾脏腑,导致心脾失调。

肝气郁结:长期的精神刺激、情绪波动导致肝气郁结,肝火上炎,从而引起焦虑症的发生。

肾精亏虚:过度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使肾精受损,导致心肾不交,出现焦虑症状。

二、中医辨证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焦虑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心身两个方面。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特点等,中医医生可以对焦虑症进行辨证施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辨证施治焦虑症的具体病因,二是辨证施治焦虑症的具体病机。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比如,如果焦虑症的病因是肝气郁结,可以通过舒肝理气、清热利湿的方法来治疗;如果焦虑症的病因是肾精亏虚,可以通过滋补肾精、调理心肾的方法来治疗。

调理心身:中医认为,焦虑症是心身不调的结果,因此,在治疗焦虑症的同时,还需要调理心身。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调理情绪:通过中药杂志等方法,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症症状。

调理饮食:合理饮食有助于调理心身,患者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酸梅等。

调理作息: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调整患者的睡眠状态,有助于缓解焦虑症。

心理疏导:中医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来辅助治疗焦虑症,帮助患者缓解压力、释放情绪。

三、中医对焦虑症的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位患有焦虑症的患者的案例。

患者女,28岁,职业是一名研究人员。

她主要症状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胃纳差、口苦等。

脉象为细数或弦细。

中医辨证是心脾不和、肝郁脾不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