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改
合集下载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岩层形成后,受构造运动影响轻微, 仍保持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
(1) 新岩层盖在老岩层之上。 (2) 水平岩层的地层界线(即岩 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与地形等高线 平行或重合。
a—露头宽度
h—岩层厚度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 (3) 水平岩层顶面与底面的高程差就是 岩层的厚度。 (4)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即岩 层顶层和底面地层界线间的水平距离) 与地面坡度、岩层厚度有关。
2)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 侵入接触:指沉积 层形成在先,后来 火成岩侵入其中。
• 沉积接触:指侵入 岩先形成,之后地 壳上升受风化剥蚀, 然后地壳又下降接 受新的沉积。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三、岩层露头线特征
岩层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它的形态取决于岩层的产 状和地面起伏即地形状况
4.1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产状要素 产状: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
走向 倾向 倾角
产状要素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 要素 垂直走向线、沿岩层面向下倾斜的直 线叫倾斜线(又称真倾斜线),
岩层的产状要素 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 线)的夹角叫倾角,又称真倾角。
(a) 立体图 (b) 平面图 水平岩层的出露特征
• 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岩层层序正常,
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岩 层,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 岩层。
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 “V”字形法则。
(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
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 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 相同,但岩层界线弯曲 程度较小,等高线弯曲 程度较大。
岩 层 产 状 的 测 量
表示方法:文字和符号两种表示方法 文字表示: (1)方位角表示法 一般只记倾向和倾角,如2050∠250。 (2)象限角表示法 一般记走向、倾角和倾向象限。如 N650W∠250SW。 符号表示: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2 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 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
2、岩性、岩相不连续;
3、古生物不连续;
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2 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 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
2、岩性、岩相不连续;
3、古生物不连续;
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工程地质3.3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不一致。 反映地壳剧烈运动。
下降、接受沉积 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等)、 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再次下降、再沉积。
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沉积岩层被
岩浆岩穿插而分布零乱, 侵入体时代晚于围岩形 成时代。
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侵入体形成
返回
四、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对某一地区,某一地质时代形成的一个或一 套岩层称为地层。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 时间上连续,产状上一致。 反映地壳连续均匀下降。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一致。 反映地 壳间断上升。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一致。 反映地 壳间断上升。
平 行 不 整 合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不一致。 反映地壳剧烈运动。
下降、接受沉积 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等)、 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再次下降、再沉积。
岩层界线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曲率
10 20 30 40
K
J
K J
Identification of inclined layers
单斜构造的识别
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相反-相同相反 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相同
岩层坡角大于地形坡角-相反相同
水平构造与垂直构造
岩层坡角小于地形坡角-相同相同
水平构造-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垂直构造-在平面地质图上为一直线
角 度 不 整 合
下降、接受沉积 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等)、 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再次下降、再沉积。
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沉积岩层被
岩浆岩穿插而分布零乱, 侵入体时代晚于围岩形 成时代。
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侵入体形成
返回
四、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对某一地区,某一地质时代形成的一个或一 套岩层称为地层。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 时间上连续,产状上一致。 反映地壳连续均匀下降。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一致。 反映地 壳间断上升。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一致。 反映地 壳间断上升。
平 行 不 整 合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不一致。 反映地壳剧烈运动。
下降、接受沉积 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等)、 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再次下降、再沉积。
岩层界线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曲率
10 20 30 40
K
J
K J
Identification of inclined layers
单斜构造的识别
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相反-相同相反 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相同
岩层坡角大于地形坡角-相反相同
水平构造与垂直构造
岩层坡角小于地形坡角-相同相同
水平构造-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垂直构造-在平面地质图上为一直线
角 度 不 整 合
构造地质学_戴俊生_层状岩石的产状和接触关系

2、掌握潜山的概念。
3、掌握披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4、了解不整合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与不整合 有关的油气圈闭。 5、掌握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S16 G074 L055 L056 G075
G063
G072
B'
Z2d 40
G087
清虚洞组
L042 G076
高台组 三合 村庄 S0 1 沉积描述 点含沥青
娄山关群
地质点
灯影组 沥青点
陡山沱组 沥青点 40
L081 L082
L075
马
G090 380 L083
L074
Pt bnw 3 Z1
栗子溃
南山坪
GO37 C1q C1p S01 L023 G038 G039
C1q L021
GO36
45
L019 700
C Z2dn - 1 n
G034 G033 G035
南山坪东北部地区地质图
35 0 G029
G030
双湖
S03 L027 G043 L020 - 1n C G032
A
G046 L016 L018 L032 L015 L008 L009 L014
0
作业 完成实习一作业的第1、2、3题 思考题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 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第二节 倾斜岩层
一、主要内容
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V”字形法则。 二、基本要求 1、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及用几何 作图法求岩层产状。 2、记牢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3、熟练掌握并运用“V”字形法则。 4、会求岩层的露头宽度。
岩层及其产状.ppt

岩层号表示法
水平
35°
岩层直立
75°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岩层的产状
产状类型 水平、倾斜、直立
岩层→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 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指岩层在空间的展布状态
1. 岩层产状要素→表达岩层产状的指标,
描述岩层在空间上的方位。
走向 倾向 倾角
2. 岩层 产状要 素的测 定与表 示方法
✓产状测定: 地质罗盘法
具体测定见实录(产状测定)……
真倾角 视倾角
tan sin tan
岩层的产状要素表示方法: 文字和符号
①象限角表示法 常用走向、倾向 和倾角象限表示。如 N50°W∠SW35°,即走向为北偏 西50°,倾向向南西倾斜,倾角为 35°。
②方位角表示法 常用倾向和倾角 表示。如310°∠35°,310°是倾 向方位角,35°是倾角,走向可根 据倾向加减90°后得到。
地质学教学ppt 新第7章地质构造

逆掩断层——规模小的低角度逆断层
推覆构造——规模大的低角度逆断层
(3)平移断层——断层两盘仅沿水平方向相对滑动。
可分右旋平移断层和左旋平移断层。 由水平剪切力偶或水平挤压作用形成。
左旋
右旋
(4)枢纽断层(旋转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发生旋转,即岩块围绕一根与断面垂直 的枢纽轴线发生转动。两盘明显旋转性 旋转方式有两种:其一,枢纽轴位于断层的一端;
第二节、地层接触类型
地层接触类型——空间上相邻地层直接接触的情况。 两种地层接触类型: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的生成年代相连续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的生成年代相不连续 平行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接触。
一、整合接触类型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的生成年代相连续的接触类型。
形成:地壳保 持持续缓慢下 沉,沉积区连 续接受沉积的 条件下形成。 意义——地壳 缓慢升降的运 动
倾向与坡向相反
倾向与坡向相同 岩层倾角<地面坡角
2、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 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倾角、地面坡度等。
3、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六、直立岩层
七、岩石的变形的 基本概念
1、应力
外力与内力
内力——物体内各部分之 间的相互作用力。
附加内力——在外力作用 下物体内力的改变量。
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依斜层理确定岩层顶、底面
二、岩层产状要素
1、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岩层在自然界中产出的状态
走向——走向线所指的 方向; 倾向——倾向线所指的 方向; 倾角——岩层面与水平 面的夹角。
2、产状要素表示方法
方位角的规定: 正北——0度或360度;正东——90度;正南——180度;正西——270度
走向NE45° 倾向SE135 ° 倾角30 °
推覆构造——规模大的低角度逆断层
(3)平移断层——断层两盘仅沿水平方向相对滑动。
可分右旋平移断层和左旋平移断层。 由水平剪切力偶或水平挤压作用形成。
左旋
右旋
(4)枢纽断层(旋转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发生旋转,即岩块围绕一根与断面垂直 的枢纽轴线发生转动。两盘明显旋转性 旋转方式有两种:其一,枢纽轴位于断层的一端;
第二节、地层接触类型
地层接触类型——空间上相邻地层直接接触的情况。 两种地层接触类型: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的生成年代相连续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的生成年代相不连续 平行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接触。
一、整合接触类型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的生成年代相连续的接触类型。
形成:地壳保 持持续缓慢下 沉,沉积区连 续接受沉积的 条件下形成。 意义——地壳 缓慢升降的运 动
倾向与坡向相反
倾向与坡向相同 岩层倾角<地面坡角
2、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 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倾角、地面坡度等。
3、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六、直立岩层
七、岩石的变形的 基本概念
1、应力
外力与内力
内力——物体内各部分之 间的相互作用力。
附加内力——在外力作用 下物体内力的改变量。
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依斜层理确定岩层顶、底面
二、岩层产状要素
1、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岩层在自然界中产出的状态
走向——走向线所指的 方向; 倾向——倾向线所指的 方向; 倾角——岩层面与水平 面的夹角。
2、产状要素表示方法
方位角的规定: 正北——0度或360度;正东——90度;正南——180度;正西——270度
走向NE45° 倾向SE135 ° 倾角30 °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 壳运动特征,不整合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 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即 狭义的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 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 的地层
表明在这段时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 层之间的接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没 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构造标志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弱程 度不同,因而两套地层的褶皱型式、断裂情况 也各异,这是角度不整合的构造标志
下伏老地层遭受构造变形的期次总是多于上覆 新地层,因而其构造变形相对要强烈和复杂
下伏老地层中某些断层、节理或其它构造面 (如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可伸延至不 整面而被截断
相同相反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 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弯曲
在沟谷中,界线“V”字形的尖端 指向下游
在山脊上,则指向山脊上坡
相同相同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 地面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沟谷中,“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在山脊上,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
地壳重新下降到海面以下,接受沉积。原来堆积 在剥蚀面上的砾石,被盖在新沉积层的底部。由 于大规模上升及下降运动是均匀的,所以上、下 两套沉积层的层面相互平行,呈平行的接触关系, 但上、下岩层的时代是不连续的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 再下降、再沉积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 主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
2)露头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沿岩层走向延 伸的直线,不随地形等高线弯曲而弯曲
3)直立岩层的露头宽度与真厚度相等,不受 地形的影响。厚度(指真厚度)就是其在地 表的出露宽度
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 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 的地层
表明在这段时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 层之间的接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没 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构造标志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弱程 度不同,因而两套地层的褶皱型式、断裂情况 也各异,这是角度不整合的构造标志
下伏老地层遭受构造变形的期次总是多于上覆 新地层,因而其构造变形相对要强烈和复杂
下伏老地层中某些断层、节理或其它构造面 (如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可伸延至不 整面而被截断
相同相反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 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弯曲
在沟谷中,界线“V”字形的尖端 指向下游
在山脊上,则指向山脊上坡
相同相同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 地面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沟谷中,“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在山脊上,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
地壳重新下降到海面以下,接受沉积。原来堆积 在剥蚀面上的砾石,被盖在新沉积层的底部。由 于大规模上升及下降运动是均匀的,所以上、下 两套沉积层的层面相互平行,呈平行的接触关系, 但上、下岩层的时代是不连续的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 再下降、再沉积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 主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
2)露头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沿岩层走向延 伸的直线,不随地形等高线弯曲而弯曲
3)直立岩层的露头宽度与真厚度相等,不受 地形的影响。厚度(指真厚度)就是其在地 表的出露宽度
地质学基础07地质构造

• 压性构造面:垂直挤压应力的方向。 (通常为褶皱轴面、压性节理面或断裂 面。) • 张性构造面:平行挤压应力方向。(通 常为张性节理面或断裂面。) • 剪切构造面:斜交挤压应力方向。(通 常为剪切节理面或断裂面。)
压应力形 成两组共 扼剪节理。
张应力形 成一组张 节理。
褶皱轴面表现为压性构造面
褶皱的横剖面形态
直立褶皱 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挠曲
褶皱的纵剖面形态
根据纵剖面上枢纽的产状将褶皱分为: • 水平褶皱:枢纽近于水平的褶皱。 • 倾伏褶皱:枢纽倾伏的褶皱。 • 倾竖褶皱:枢纽近于直立的褶皱。
a 水平褶皱 b倾伏褶皱 c倾竖褶皱
• • • • •
海 蚀 部 分
意大利古罗马塞拉比斯古庙石柱
挤压作用形 成褶皱山脉
• 挤压
挤压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第二节 岩层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二 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岩层: 组成地壳的层状岩石。上下层面之 间的垂直距离叫岩层厚度。 岩层的产状: 指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由 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组成。
擦痕: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刻划出的 一些平行排列的滑动痕迹。
擦痕
阶步:断面上留下的与擦痕近于直交的阶梯状小陡坎
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
a 环状断层
b 放射状断层
隐伏断层
隐伏断裂
4.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 • • • 断层识别标志 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 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
断层识别标志
• • • • • 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湖泊洼地和泉水的带状分布 山脉的错开和水系的转向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断层面(带)特征
压应力形 成两组共 扼剪节理。
张应力形 成一组张 节理。
褶皱轴面表现为压性构造面
褶皱的横剖面形态
直立褶皱 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挠曲
褶皱的纵剖面形态
根据纵剖面上枢纽的产状将褶皱分为: • 水平褶皱:枢纽近于水平的褶皱。 • 倾伏褶皱:枢纽倾伏的褶皱。 • 倾竖褶皱:枢纽近于直立的褶皱。
a 水平褶皱 b倾伏褶皱 c倾竖褶皱
• • • • •
海 蚀 部 分
意大利古罗马塞拉比斯古庙石柱
挤压作用形 成褶皱山脉
• 挤压
挤压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第二节 岩层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二 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岩层: 组成地壳的层状岩石。上下层面之 间的垂直距离叫岩层厚度。 岩层的产状: 指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由 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组成。
擦痕: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刻划出的 一些平行排列的滑动痕迹。
擦痕
阶步:断面上留下的与擦痕近于直交的阶梯状小陡坎
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
a 环状断层
b 放射状断层
隐伏断层
隐伏断裂
4.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 • • • 断层识别标志 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 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
断层识别标志
• • • • • 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湖泊洼地和泉水的带状分布 山脉的错开和水系的转向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断层面(带)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倾斜岩层的水平投影特征: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相同相同;相同相反
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反。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小。
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大 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 角小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 相同,但曲率较大
倾角:
真倾角:岩层倾斜线与水平投影间夹角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水平投影间夹角
真倾角永远大于视倾角
tanβ=tanα.cosω
倾斜岩层
亮甲山
2、产状要素的测定和表示方法 (1)产状要素的测定
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 根据钻井资料、地形地质图等资料间接求取。
(2)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文字表示法 方位角: 倾向+倾角 走向=倾角±90° 130°∠30°
(二)不整合的类型
1.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2.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
平行不整合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由平行不整合推知:在上下地层生成年代之间,该区地 壳运动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尔后又转为缓慢岩层的产状类型: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倒转岩层
岩层的产状——产出状态 产状三要素:
走向: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走向线)的方向。 (岩层在水平地表的延伸方向)
倾向: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射线(倾斜线), 该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方向(朝向)。
倾角:倾斜线与倾向线的夹角
记录格式: 倾向 倾角
研究意义:追索地壳运动的性质、特点和演化历史;确定构造
运动、岩浆活动的时期、划分对比地层;寻找矿产和油气资 源。
(一)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
1.整合接触
连续沉积的一套不同时代地层的接触关系。 特征: 上下地层连续,无间断; 岩性和所含化石一致或渐变; 产状基本一致。
2.不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间有沉积间断,即两套地层间缺少了一部分地层。 不整合面——两套地层间的沉积间断面
地质图上岩层产状的常用符号表示
30º,长线为走向,短线箭头为倾向,数字为 倾角;长短线按实际方位标绘;
表示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箭头指向新岩层,长线表示走向; 倒转地层,长线表示走向,箭头指向倒转后的
倾向,即指向老岩层,数字表示倾角;
为了更好的了解各岩层的地形特征及在地质图上的 表现特征,下面引入地形图及地质图的有关概念。
第七章 地质构造
第一节 层状岩石的产状 及其接触关系
层状岩石的产状:
指其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层状岩石的接触关系:
指地层在纵向上的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产状
(一)岩层及岩层厚度
1、岩层
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2、层面:岩层的上下界面。
顶面
顶面:上层面 底面:下层面
等高线
地形图
地质图:
❖ 分析地质图,并在图上画出P1顶面产状三要素
(四)水平岩层
——倾角<5°的岩层。
同一层面具有相同海拔高度的岩层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出露特征
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①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 行或重合; ②上新下老,谷内老、山头 新; ③地层厚度是上下层面的高 程差; ④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层厚度 及地形坡度;
角 度 不 整 合
角度不整合
张岩子
其它类型的不整合
非整合(nonconformity,国 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 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岩和 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上而 形成的不整合关系。代表较 深或时间较长的剥蚀期。
(三)不整合的观察与研究
1、不整合的识别标志
①古生物证据 ②发育古风化壳,古土壤等。上覆地层有时有底砾岩。 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 ④上下两套地层的变形程度、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不同,
下强上弱。
2、确定不整合的时代
根据上下地层时代确定
角度不整合
山东 新汶
3、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平行不整合——地质界线不相交,缺失部分地层 角度不整合——地质界线交截。
地层油气藏及其与非地层油气藏之间的区别示意图
B、C是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 D、E为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A、F分别为岩性尖灭和背斜油气藏。
岩层走向的剖面上, 岩层顶、底面之间的 垂直距离;
视厚度(h’)与铅直 厚度(H)的关系: h’ = H * cosβ
β——岩层视倾角;
2、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1)厚度
真厚度(h)
顶底面之间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H)
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 h=Hcosα
(2)埋藏深度
地面某一点到目的层的铅直距离。
特征:1、水平岩层在地 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 线与等高线平行、沟谷处 V尖指向上游
2、地层一般向上变新 3、厚度h =顶底界线高差 4、露头宽度 (a) = h (厚度) / tg ß(坡度)
(五)倾斜岩层——倾角5°~85°的岩层。
1、倾斜岩层露头形态
取决于岩层产状,地形特征及二者关系,遵循“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地质界线曲率小 相同相同:地质界线曲率大 相同相反:岩层倾角大于地
形坡度
5.倾斜岩层的厚度
(1)几个概念
真厚度:指岩层顶、底面 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指岩层顶、底 面之间的铅直方向距离;
铅直厚度(H)与真厚度 (h)的关系: h = H * cosα α——岩层真倾角;
在任意方向剖面上量得的某岩层铅直厚度都相等; 视厚度:指在不垂直于
3、厚度:
铅直 真厚度
厚度
底面
真厚度:顶底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顶底界面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面
4、尖灭:
——厚度向一个方向变薄以至缺失成楔形时称尖灭。
5、透镜体:
——厚度向两个方向尖灭。
(二)岩石的原始产状及产状类型
1、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方位和产出状态。 2、岩层的原始产状
水平或近水平
AC=H1+H2+H3 AC=AO+OC AO=A点标高-B点标高 OC=BOtan
(六)直立岩层
——指岩层面与水平面垂直或近于垂直。 特点:1、岩层出露线沿走向呈直线延伸,不受地形影响;
2、露头宽度与真厚度相等。
直立岩层
二、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接触关系:不同地质时代形成的地层在纵向上的
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