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气候气象灾害教案

合集下载

季风气候气象灾害教案

季风气候气象灾害教案

第二章季风气候、气象灾害教案主备教师:参与教师: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2.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3.知道台风、寒潮、梅雨、沙尘暴等特殊天气的概念、发生的时间、多发地区、天气特点、造成的影响、预防教学重点:1.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2.台风、寒潮、梅雨、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发生时的天气特点以及造成的危害教学难点:1.锋面雨的形成2.正确认识各种特殊天气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教具及设备:地球仪【设问导读】一、季风气候显著:阅读课本39-42回答问题1.(1)什么是季风?冬夏季风风向怎样?(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2、季风的形成(1)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冬夏季风的转换规律。

(2)提问冬夏季高压与低压分布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3)思考: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1)请在图中指出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结合示图:想一想,什么是季风区?(同桌之间互相讨论)4、季风气候对我国降水的影响(1)结合示图回顾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由四个城市的降水分布分析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夏季。

(3)思考: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原因?5、季风气候的影响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分析,让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并加以总结。

6、我国的大陆性气候特征通过原因变现分析,掌握其特征,并通过图片具体感知其景观及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加深学生对非季风区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二、气象灾害1.提出问题:什么是自然灾害?必须同时满足哪两个条件?2.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和危害)3.读图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并分析这些集中分布区的成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7节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7节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2.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3.知道气候变化与动物行为的关系4.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5.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6.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1.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人类活动雨洪水;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一、我国东部季风气候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

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

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1.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2.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

(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4.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

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气象灾害教育教案

气象灾害教育教案

气象灾害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各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应急措施;3.提高学生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种类;2.预防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3.应对气象灾害的应急措施。

三、课前准备1.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气象灾害的种类;2.向学生介绍当地气象台的联系方式,以便了解气象灾害的预警消息;3.准备一些面包、矿泉水等应急物资。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切入视频等方式,介绍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种类,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气象灾害的了解情况。

2.授课(30分钟)(1)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种类:教师详细介绍各类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种类,并示范演示各类气象灾害的表现形式。

(2)预防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教师向学生介绍各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监测气象变化来预防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发生。

(3)应对气象灾害的应急措施: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各类气象灾害发生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让学生知道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

3.实践(15分钟)(1)学生自由论学习心得,教师辅导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2)教师示范如何使用气象预警工具,学生模仿操作。

4.作业布置(5分钟)(1)学生可以观察当天的气象变化,并备注气象台的预警消息;(2)学生可以调研本地区的气象灾害案例,了解其应对措施。

五、教学心得本教案旨在提高学生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详细、明确地介绍各类气象灾害,对气象灾害的定义、表现形式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讲解;(2)掌握各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对学生有实际效益;(3)在授课中使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4)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回访和调查,以评估教学效果。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教学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要从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让地理更加突出。

高一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益的自然地理和相关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地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努力工作,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虽然高一学生初中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对世界和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中考地理成绩较低,他们对地理教学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即认为地理是“辅修课”,所以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的。

四、教学要求1、认真学习大纲,深刻理解大纲中的内容和要求,钻研教材,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

2、在教学中,要体现教育改革对当今教学的要求,即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地理观察、学习、调查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评价地理问题。

4、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开展章传检查。

5、课本上的图片,图片下面的小字,活动的内容都作为正文处理。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组织安排教学。

气象灾害的教案范文

气象灾害的教案范文

气象灾害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气象灾害的定义与分类2. 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发生原因3. 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 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5. 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象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难点: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发生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活动法:设计模拟气象灾害的场景,让学生学会正确应对气象灾害。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气象灾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材料:收集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模拟道具:准备一些模拟气象灾害的道具,如雨伞、遮阳帽等。

4. 课堂练习题:设计一些关于气象灾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气象灾害的图片,如台风、洪水等,引发学生对气象灾害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气象灾害的定义与分类:介绍气象灾害的定义,讲解各类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发生原因。

3. 分析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4. 讲解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介绍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如预警系统、防灾减灾等。

5. 分析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案例:分析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七、课堂练习(1)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哪些类型?(2)请简要描述一种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发生原因。

季风气候教学设计

季风气候教学设计
b.鼓励学生针对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a.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自身优势。
b.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3.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分析季风气候数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学生对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已有一定了解,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5.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表现积极,但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同伴,独立性思考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团队协作效果。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充分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6.情感表达: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季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季风气候的认识和感悟。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感情,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2.数据收集与分析:学生分组收集所在地区近几年的气候数据,包括温度、降水等,通过图表形式展示并分析季风气候特点。要求每组提交一份数据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据分析能力。
3.专题讨论:针对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提出具体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鼓励学生创新思考,为当地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

《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

(2)掌握各类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规律和危害表现。

(3)学会运用气象图表和数据,分析气象灾害的特点和趋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视频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气象灾害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危害。

(2)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1)理解气象灾害形成的复杂机制和相互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防灾减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危害等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发生的气象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气象灾害的新闻报道或视频片段,如台风过境造成的破坏、暴雨引发的洪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象灾害。

2、知识讲解(1)介绍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并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每种气象灾害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详细讲解每种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例如,台风是在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强烈气旋,其形成需要具备高温、高湿的环境和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等条件;暴雨通常是由于大气环流异常、水汽充足、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干旱则往往与长期的降水偏少、气温偏高以及水资源分布不均等有关;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现象。

气象灾害的教案范文

气象灾害的教案范文

气象灾害的教案范文教案:气象灾害的预防与应对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

2.认识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掌握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包括预警系统、应急救援、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引入(1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或听说过的气象灾害,并请学生描述灾害的影响和处理方式。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提到的几种灾害类型,并说明会在本堂课中学习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

2.气象灾害的类型(2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并请学生分组讨论各种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3.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包括:a.预警系统:学生了解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机制,认识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及其含义。

b.应急救援:学生了解应急救援的流程和主要任务,如疏散安置、物资调配、抢救救援等。

c.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并教授一些简单的自救技能,如如何躲避风险、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等。

4.团队合作演练(25分钟)将学生随机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定一种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案,并进行模拟演练。

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并在演练结束后进行评论和总结。

5.知识巩固和反思(10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也可以用类似风筝、汽车等日常生活用品制作展示物,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三、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

2.案例:讲解气象灾害的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

3.小组练习:由学生自行准备素材并进行演练,如地图、纸板等。

四、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讨论和演练的情况,评估其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季风气候、气象灾害教案
主备教师:参与教师: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2.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3.知道台风、寒潮、梅雨、沙尘暴等特殊天气的概念、发生的时间、多发地区、天气特点、造成的影响、预防
教学重点:
1.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2.台风、寒潮、梅雨、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发生时的天气特点以及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1.锋面雨的形成
2.正确认识各种特殊天气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
教具及设备:地球仪
【设问导读】
一、季风气候显著:
阅读课本39-42回答问题
1.(1)什么是季风?冬夏季风风向怎样?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2、季风的形成
(1)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冬夏季风的转换规律。

(2)提问冬夏季高压与低压分布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3)思考: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1)请在图中指出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结合示图:想一想,什么是季风区?(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4、季风气候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1)结合示图回顾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由四个城市的降水分布分析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夏季。

(3)思考: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原因?
5、季风气候的影响
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分析,让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并加以总结。

6、我国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通过原因变现分析,掌握其特征,并通过图片具体感知其景观及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加深学生对非季风区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二、气象灾害
1.提出问题:什么是自然灾害?
必须同时满足哪两个条件?
2.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和危害)
3.读图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并分析这些集中分布区的成因。

4.总结我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5.“祸不单行”说说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
【自学检测】
一、填空题。

1.我国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

2.科学家是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3.青藏高原地区是(高原)气候。

4.我国的“雨极”是(火烧寮)。

5.大兴安岭的北段及其两侧地区属于(温寒)带。

6.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是(季风)气候显著。

7.雨带的进退时常会导致(旱涝)灾害。

二、选择题。

1.以下关于我国气候描述错误的是(D)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B.季风气候明显
C.季风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D.西北地区为高原气候
2.以下哪项不是我国的特殊天气(C)
A.寒潮
B.台风
C.冰雹
D.沙尘暴
3.以下不是我国主要气候特征的是(B)
A.季风气候显著
B.冬雨夏干
C.雨热同期
D.气候复杂多样
4.我国干旱地区的植被是(C)
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荒漠草原、荒漠
D.草原
5.我国中温带的作物熟制是(A)
A.一年一熟
B.一年三熟
C.两年三熟
D.一年两熟
6.我国热带的主要作物是(C)
A.春小麦
B.大豆
C.水稻
D.冬小麦
7.广东地区属于(B)
A.干旱地区
B.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半湿润地区
三、判断题。

1.我国季风气候不明显。

(错)
2.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关很大。

(对)
3.我国没有热带地区。

(错)
4.我国多旱涝灾害。

(对)
5.梅雨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天气。

(是)
6.在我国季风区内,冬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

(错)【拓展练习】
完成《绩优学案》强化提升部分。

【作业布置】
绩优学案季风气候、气象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