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气候类型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气候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目标: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操作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教学拓展:
(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气象观测、气候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影响范围及其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理解气候类型与季风气候的关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设想:
(1)运用生动案例,如夏季暴雨、干旱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
b.季风气候对水资源有何影响?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季风气候显著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风气候显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置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学生回答预设:气温和降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2.2气候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地理八年级上册

2.2气候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地理八年级上册

初中地理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了解我国夏季、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2.简要分析并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3.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并举例说明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熟制;4.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重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作物的熟制。

难点: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结合实例,分析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读诗:《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思考:长安没有荔枝吗?为什么要从其他地方运荔枝到长安?3、生答:荔枝是一种亚热带水果,对温度的要求较高,而长安纬度较高,种植不了荔枝,因此需要从其他地方运来。

过渡:这说明荔枝的生长与气候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气候的第一课时:气温。

(二)新课讲授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找到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北极村(冬季气温在28℃以下)最温暖的地方:海口(冬季气温在16℃以上).计算温差约50℃。

由此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结论一:南北温差大在课本P30 图221中描出等温线,你有何发现?结论二: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思考: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原因:1.冬季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白昼时间短;2、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3.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近,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远,加剧了南北温差;转折:找到0℃等温线,对照地形图,说出它经过的地方。

用笔描绘出0℃等温线,观察该线大致沿我国的秦岭和淮河一线延伸小结:冬季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我国秦岭一淮河一线。

讲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天然的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是我国地理中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之一。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教师:在冬季,我国吹的是陆风还是海风?
生答:陆风,有的学生答海风。正确答案是陆风。解决方案:教师讲解,在冬季陆地气温低,空气冷缩,形成高气压,而此时海洋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因此冬季吹得是陆风。
教师:这个陆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指示冬季风示意图
生答: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生答:不是
教师: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
气候。
设计意图:捕捉一些生活中有价值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理现象并分析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步骤3:讲授冬、夏季风的差异
(1)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讲授冬夏季风的差异。下面请学生看课件中的两组图,左边代表的是冬季风示意图,教师在示意图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暖热湿润
首先影响
北方地区
东南部沿海地区
6.作业与板书
非书面作业:运用所学的季风知识来分析季风对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
书面作业:助学读本P42选择题(1-10)
二、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与季风气候
2.冬、夏季风的差异
教师:那这两种风向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答:南字。
教师:那我们把它们一起叫做偏南风。
教师:夏季风最先影响我国的什么部位呢?
生答: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2)接下来请学生填出以下表格
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季风的差异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一带
东部南部的海洋
风向
西北、东北(偏北风)
东南、西南(偏南风)
特点
寒冷干燥
教师:吹向太平洋的冬季风是什么方向?指示冬季风示意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气候现象,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分析这些现象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季风气候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归纳。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分析身边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我国气候的多样性特点,了解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分布情况。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方法,能准确判断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3.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分析季风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气候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难点:理解季风气候形成机制;掌握气候类型划分方法;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课题:季风气候显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季风气候显著(第一课时)授课时间:2011.11.2 班级:8(5)节次:第二节授课人:孟培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内容是八上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三课时。

是前两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和“东西干湿的差异”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1.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属性以及季风成因的理解;2.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1.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2.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理板图,让学生读图,识图,绘图,加强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堂中采取了“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在先,再通过交流和展示进行生生间的纠正,最后教师再加以适当引导评价,效果较好。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1.由于多种原因,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

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老师不得不讲。

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2.在季风成因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一带而过,并没有简要精确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于季风成因的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体验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此部分知识的把握。

另外,本节课教师还存在例如在个别知识点上的科学性错误等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成功的地方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加强改正,让今后的课堂上的更加完美。

12.13教学设计《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2.13教学设计《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许志娟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中国自然环境特征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

气候特征一般通过其基本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

因此,教材第一,二部分主要介绍气候的两个要素。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此部分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得到提高,并能将所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习对自己有用的地理知识。

2. 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读图知识和技能来认识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究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以及读图,析图的能力。

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复习并掌握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温度带的分布;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及干湿地区的分布;掌握我国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和复杂多样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并熟练阅读各类地图,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温度带的范围;了解我国降水规律及干湿地区分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我国气候分布及其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气候资源,欣赏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所孕育的不同文化;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我国降水分布总规律,干湿地区的分布。

(3)冬夏季风特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气候类型难点:(1)各类地图的分析判读。

(2)冬夏季风的来源与风向,特征二、说教法1.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_郑明进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_郑明进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厦门市大嶝中学(361103)郑明进一、概述本节课属于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之框题《季风气候显著》内容,包括冬季风与夏季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是教学重点,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是教学难点。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载体。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读图和讨论,说出我国季风和季风气候概念、特点、原因、影响范围;⑵通过讨论及图文材料的分析,说出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的影响;⑶从利、弊两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懂得阅读示意图、气候直方图、分布图等类型地图。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如示意图(季风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冬夏季风的形成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等,比较、分析、归纳地理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评价,懂得辩证分析问题。

⑵懂得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寒潮、旱涝等)的祸首,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平时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七年能下册“亚洲部分”所学到的“亚洲季风气候显著”以及前面所学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学生为厦门市大嶝中学初二年学生,生员来自农村。

3、刚上八年级的学生逻辑能力正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想象、记忆能力也逐渐发展。

4、地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经过七年级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5、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加上初二年要参加中考,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密切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教学反思】
季风气候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本册课本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是后面学习我国气候特点以及学习我国降水分布、植被分布、农作物分布、农业生产地区差异的基础。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对于学好以后内容知至关重要。

从这节课来看,我觉得以下几个地方做得比较好:
1、使用多媒体网络,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运用网络和课件相搭配,直观而感性,再次使学生体会到网络的作用。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由于比较抽象,尤其是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夏季风与各地雨季有课件演示,更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2充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知识学起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如本地冬季和夏季风向的变化、降水的变化等。

3、注重发挥地图的作用,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教学及降低了难度,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4、注重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从提供的地图上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5、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如降水柱状图和气温变化曲线,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存在的问题
1、在学生读图的时候要加强指导并注意语言的准确,保证学生启而有发。

2、小组讨论时要加强纪律监管,防止个别同学趁机说话,影响探究的结果和气氛。

3、对于形成性答案,要予以适当总结并让学生纪录,以加强学生的印象,便于记忆。

总体而言,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
五月 六月 七、八月 九月 A B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