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栖霞岭宝石山野外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我国地质资源丰富,地质现象多样,开展野外地质实习对于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地质现象,掌握地质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热爱地质事业的精神。

在 2023 年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收获颇丰。

二、实习地点及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本次实习主要在杭州市进行,实习地点包括西湖、钱塘江、九溪十八涧等地。

这些地方的地貌、地质现象丰富,具有很高的地质研究价值。

2. 实习内容(1)地貌观察:实习期间,我们深入了解了杭州地区的地貌特征,如西湖、钱塘江、九溪十八涧等地貌形态,分析了其形成原因。

(2)地层观察:我们对杭州地区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识别出了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化石特征等,了解了地层的分布规律。

(3)构造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观察了杭州地区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4)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观察:我们通过实地观察,掌握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典型特征,提高了岩石识别能力。

(5)实习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杭州地区的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了解了地质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1. 实习收获(1)知识方面:通过实习,我系统地学习了地质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掌握了地貌、地层、构造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地质理论水平。

(2)技能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锻炼了自己的野外工作能力,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采样工具等,提高了岩石识别和地质填图的能力。

(3)团队合作:实习期间,我们小组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2. 实习体会(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野外实习,我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地质工作既艰苦又有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顶着烈日、跋山涉水,虽然辛苦,但每当发现一个地质现象,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杭州自然考察实习报告

杭州自然考察实习报告

杭州自然考察实习报告第一章绪论(一) 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实习目的:1.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2.学习运用罗盘仪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实习任务:实地观察杭州地区的地质地貌、植被、土壤,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组成及植物土壤状况,学会利用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镁试剂进行地质测量和观察研究以及肉眼观察土壤和辨别植物。

(二)实习内容: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土壤、植物野外实习。

(三)时间:2008.8.18——2008.8.22 (四)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地区(五)指导老师:吕晓峰、胡启武、蒋梅鑫老师(六)实习工具:罗盘、放大镜、地质锤、铁铲、植物剪、植物标本夹、地质地图、盐酸、镁试剂(七)行程安排:8.18 四眼井—白塔山—浙大三分校8.19 青龙山—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南高峰—盖叫天墓8.20 万松岭—凤凰山—紫来洞—玉皇山8.21 植物园—紫云洞—葛岭—宝石山8.22 龙井—棋盘山—中天竺—灵隐寺—北高峰(八)实习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实习我们对杭州的地质、土壤、植物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在野外对他们进行基本的认识和辨别。

通过在各实习点对其的观察,实地考察,我掌握了罗盘的使用。

还提高了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并学会了野外纪录,基本达到老师安排的预期目标。

第二章杭州及其概况我们实习的地方设在美丽的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杭州,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是浙江省省会,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城市。

宝石山地质考察报告

宝石山地质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宝石山地质考察报告篇一:宝石山考察报告宝石山考察报告——xxx3120XX0982宝石山的突冗怪石,千姿百态,威武险峻,百看不厌。

它的形成,与走向ne60°至ne70°、nw300°至nw320°两组相互交叉的节理和火山碎屑岩本身密切有关。

宝石山由块状熔结凝灰岩组成,岩石结构致密,岩性坚硬,抗蚀力强。

这类岩石在节理密集处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菱体。

风化作用沿着菱体周围的节理面进行纵深剥蚀,使其岩块蚀去棱角,层层剥落(球状风化),年复一年,岩块渐趋浑圆状外形,最终把菱体雕塑成光圆突兀的怪石撂在原位。

宝石山上的石峡和悬崖,多北东或北西方向展布,倾角70°至80°,甚至直立,分别与相同走向的节理产状完全吻合。

关于成因,与兀石塑造的道理雷同。

但是一般在一组节理相对发育地段,且节理延伸较长的情况下,可形成石峡或悬崖。

其发育过程,系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节理面进行纵深剥蚀及侵蚀,使之节理面渐趋扩大,岩石碎片不断被带走、淘空。

风化作用的最终结呆,便形成笔立的石峡,如正川洞之西的石峡最宏伟状观。

至于宝石山上的险峰、悬崖的成因机制,与石峡形成过程同理。

宝石山构造:山体属火成岩中的流纹岩和凝灰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含氧化铁,呈赭红色。

我们在山上发现许多红色的石子,有的散落在路边,有的突出在岩石表面,俗称“宝石”,“宝石山”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老师介绍,这种“宝石”叫碧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因含氧化铁而呈红色。

(见图1)这种岩石是1.5亿年前强烈的火山爆发活动造成的,因此称火山岩。

整个葛岭地区都是由这种火山岩构成的。

火山岩中的碧玉,就是一种岩浆碎屑。

图1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为北东。

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

宝石山实习报告

宝石山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宝石山位于我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一处具有丰富地质遗迹和自然景观的著名景点。

为了深入了解宝石山的地质构造、岩石特征以及地貌演变过程,我们班级于XX年6月19日组织了一次地质实习活动。

二、实习目的1. 学习地质学基础知识,了解宝石山的地质构造、岩石特征和地貌演变过程;2. 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野外地质实习技能;3.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三、实习过程1. 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前,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宝石山的基本情况。

实习当天,我们提前到达集合地点,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明确了实习任务和注意事项。

2. 野外实地考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宝石山的主峰,观察了山顶的岩石类型和构造特征。

接着,我们沿着登山步道向下,分别考察了以下几个地质点:(1)火山喷发堆积层:在宝石山的山脚下,我们发现了一层厚厚的火山喷发堆积层,主要由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组成。

(2)断层带:在登山途中,我们遇到了一条明显的断层带,断层两侧的岩石错位明显,断层带中充满了断层泥。

(3)沉积岩:在宝石山的一处山谷中,我们发现了沉积岩,其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等。

(4)变质岩:在宝石山的山顶,我们发现了一层变质岩,其特征为片麻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和云母。

3. 实习总结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地质学知识,还提高了野外考察技能。

以下是我们的实习总结:(1)宝石山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类型多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质现象。

(2)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我们掌握了地质学基本观察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习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团队合作,学会了相互协作、相互支持。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地质学知识水平,对宝石山的地质构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 学会了野外地质实习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总之,本次宝石山地质实习活动收获颇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还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杭州栖霞岭宝石山野外考察报告

杭州栖霞岭宝石山野外考察报告

杭州栖霞岭宝石山野外考察报告杭州栖霞岭宝石山野外考察报告一、考察背景为了更好地了解杭州区域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加深对该地区地质、植被、动物的认识,我们选取了杭州市余杭区的栖霞岭宝石山进行了野外考察。

二、方案设计1.时间:本次考察于2021年10月23日上午8:30启程,下午5:30结束。

2.考察路线:杭州栖霞岭宝石山的野外考察路线总长约为5公里左右,分为上下两条路线,主要涉及到了栖霞瀑布、月下古洞、紫极谷、飞泉台和快乐岭等景区。

3.工具装备:由于本次考察是一次野外徒步考察,因此需要大家备足相应的装备和工具。

包括防晒霜、遮阳帽、登山鞋、口罩等装备。

三、考察结果1.植被和地理环境栖霞岭宝石山地势较为陡峭,山高约为400米左右,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原始次生林和人工造林为主。

其中,原始次生林里面的植被十分茂密,主要包括杉树、楠木、马尾松等。

2.地质环境考察过程中,我们还接触到了许多岩石,主要有石英岩、角质岩、硬砂岩、膏盐等。

经过了解和摸索,我们寻找到了这些岩石的性质、特点和形成过程等。

3.动物生态环境栖霞岭宝石山的动物生态环境比较完整,野生动物有几十种之多,包括金丝猴、穿山甲、野猪等。

由于我们的拍摄和调查,没有干扰到动物的自然生活,所以我们看到了不少动物,也收集到了一些有用的数据。

四、考察心得本次野外考察让我们领略了杭州栖霞岭宝石山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加深了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律动。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和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影响。

五、总结杭州栖霞岭宝石山是一个充满自然瑰宝和人文史迹的景区,野外考察过程让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这一地区的自然和环境。

同时,野外考察也带给我们极大的收获和启发,让我们知道了自然的神秘面和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2018年宝石山地质考察报告-精选word文档 (7页)

2018年宝石山地质考察报告-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宝石山地质考察报告篇一:杭州栖霞岭-宝石山野外考察报告杭州栖霞岭-宝石山野外考察报告考察路线:黄龙洞-紫云洞-出阳台-宝石山考察人员: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全体同学考察内容:认识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系及其分布的地质地貌特点,了解段层面(带)的某些标志。

考察时间:201X年10月18日报告人:白沙泉观察现象:泉水不再喷涌,白沙泉变为一潭死水。

思考问题:泉水为什么会消失?问题分析: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降低,无法为白沙泉提供水源。

2、长年累月以来,宝石山下的防空洞对山脉水系造成了影响,再加上白沙泉年代久远,使得泉眼无法喷水。

蝙蝠洞观察现象:观察点三紫云洞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蝙蝠洞和紫云洞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问题分析:1、紫云洞及其东北的蝙蝠洞恰好位于栖霞岭断层上,断层走向北东30°,倾向南东,倾角30°~40°,沿断层岩石强烈片理化,并发育有50~60cm厚的断层泥。

紫云洞的洞顶面即为断层面所在。

由于断层泥的存在,不仅削弱了岩石之间的联结力,而且在沿裂隙下渗的地下水到达这里时,因为其透水性很差,还会使地下水在此聚集,进而地下水又将这断层泥浸泡成稀泥,随地下水带走,断层泥被地下水侵蚀掏空后,上方的岩石就失去了支撑。

2、由于岩石中节理发育,把岩石切成大小岩块,一旦失去支撑就沿节理下错,结果就形成了巨大的洞穴。

观察点三初阳台观察现象:熔结凝灰岩,微红,节理,假流纹构造思考问题:假流纹构造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问题分析:1、火山凝灰岩简称凝灰岩,是一种压实固结的火山碎屑岩。

主要由粒径小于2毫米的晶屑、岩屑及玻屑组成。

2、在形成过程中,由塑形的玻屑、浆屑平行排列会形成类似流纹的构造。

3、根据塑形玻屑可见燕尾状分叉,在刚性碎屑边部可见塑变不强弧面棱角状外形,“假流纹”延伸不远,一般无气孔及杏仁体等有别于流纹构造。

宝石山考察报告

宝石山考察报告

宝石山考察报告——XXX 宝石山的突冗怪石,千姿百态,威武险峻,百看不厌。

它的形成,与走向NE60°至NE70°、NW300°至NW320°两组相互交叉的节理和火山碎屑岩本身密切有关。

宝石山由块状熔结凝灰岩组成,岩石结构致密,岩性坚硬,抗蚀力强。

这类岩石在节理密集处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菱体。

风化作用沿着菱体周围的节理面进行纵深剥蚀,使其岩块蚀去棱角,层层剥落(球状风化),年复一年,岩块渐趋浑圆状外形,最终把菱体雕塑成光圆突兀的怪石撂在原位。

宝石山上的石峡和悬崖,多北东或北西方向展布,倾角70°至80°,甚至直立,分别与相同走向的节理产状完全吻合。

关于成因,与兀石塑造的道理雷同。

但是一般在一组节理相对发育地段,且节理延伸较长的情况下,可形成石峡或悬崖。

其发育过程,系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节理面进行纵深剥蚀及侵蚀,使之节理面渐趋扩大,岩石碎片不断被带走、淘空。

风化作用的最终结呆,便形成笔立的石峡,如正川洞之西的石峡最宏伟状观。

至于宝石山上的险峰、悬崖的成因机制,与石峡形成过程同理。

宝石山构造:山体属火成岩中的流纹岩和凝灰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含氧化铁,呈赭红色。

我们在山上发现许多红色的石子,有的散落在路边,有的突出在岩石表面,俗称“宝石”,“宝石山”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老师介绍,这种“宝石”叫碧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因含氧化铁而呈红色。

(见图1)这种岩石是1.5亿年前强烈的火山爆发活动造成的,因此称火山岩。

整个葛岭地区都是由这种火山岩构成的。

火山岩中的碧玉,就是一种岩浆碎屑。

图1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为北东。

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

杭州野外实习报告

杭州野外实习报告

杭州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选择了杭州作为野外实习的目的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杭州的生态环境,掌握基本的生态学调查方法,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1. 实习内容(1)调查杭州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2)了解杭州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栖息地状况(3)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知识(4)参与野外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生态学调查方法2. 实习过程(1)植被调查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杭州不同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了解了杭州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杭州的植被类型丰富,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多种类型。

其中,常绿阔叶林在杭州地区分布较广,是杭州的主要植被类型。

(2)野生动物调查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杭州的野生动物进行调查,了解到了杭州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栖息地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杭州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多种类型。

其中,哺乳动物以啮齿类和食肉目动物为主,鸟类以passeriformes 为主,爬行动物以蜥蜴和蛇为主。

(3)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环境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

(4)野外实地调查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野外实地调查,掌握了基本的生态学调查方法。

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进行野生动物调查,如何使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植被分布的研究。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杭州的生态环境,掌握了基本的生态学调查方法,还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野外调查,如何分析和处理调查数据,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栖霞岭宝石山野外
考察报告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杭州栖霞岭-宝石山野外考察报告
考察路线:黄龙洞-紫云洞-出阳台-宝石山
考察人员: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全体同学
考察内容:认识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系及其分布的地质地貌特点,了解段层面(带)的某些标志。

考察时间:2014年10月18日
报告人:
白沙泉
观察现象:
泉水不再喷涌,白沙泉变为一潭死水。

思考问题:泉水为什么会消失?
问题分析: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降低,无法为白沙泉提供
水源。

2、长年累月以来,宝石山下的防空洞对山脉水系造成了影响,再加上白沙泉年代久
远,使得泉眼无法喷水。

蝙蝠洞
观察现象:
观察点三紫云洞
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蝙蝠洞和紫云洞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问题分析:
1、紫云洞及其东北的蝙蝠洞恰好位于栖霞岭断层上,断层走向北东30°,倾向南东,
倾角30°~40°,沿断层岩石强烈片理化,并发育有50~60cm厚的断层泥。

紫云洞的洞顶面即为断层面所在。

由于断层泥的存在,不仅削弱了岩石之间的联结力,而且在沿裂隙下渗的地下水到达这里时,因为其透水性很差,还会使地下水在此聚
集,进而地下水又将这断层泥浸泡成稀泥,随地下水带走,断层泥被地下水侵蚀掏空后,上方的岩石就失去了支撑。

2、由于岩石中节理发育,把岩石切成大小岩块,一旦失去支撑就沿节理下错,结果就
形成了巨大的洞穴。

观察点三
初阳台
观察现象:
熔结凝灰岩,微红,节理,假流纹构造
思考问题:假流纹构造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问题分析:
1、火山凝灰岩简称凝灰岩,是一种压实固结的火山碎屑岩。

主要由粒径小于2毫米的
晶屑、岩屑及玻屑组成。

2、在形成过程中,由塑形的玻屑、浆屑平行排列会形成类似流纹的构造。

3、根据塑形玻屑可见燕尾状分叉,在刚性碎屑边部可见塑变不强弧面棱角状外形,
“假流纹”延伸不远,一般无气孔及杏仁体等
有别于流纹构造。

宝石流霞
观察现象:
熔结凝灰岩中含有鲜红色的碧玉
思考问题:碧玉如何形成?
问题分析:
1、宝石流霞是由侏罗纪凝灰岩构成。

凝灰岩是火山凝灰岩简称。

一种压实固结的火山碎
屑岩。

主要由粒径小于2毫米的晶屑、岩屑及玻屑组成。

碎屑物质小于50%,分选很差,填隙物是更细的火山微尘。

质软多孔隙。

这里是玻屑凝灰岩凝灰岩,晶屑以石英、长石及含三价铁较高的二氧化硅矿物组成。

玻屑含量3-8%,凝灰质胶结,块状构造,岩石坚硬,厚层-巨厚层状,呈现玻璃质有赭红色的玛瑙光泽。

所以在某些光线条件下会形成“碧玉”。

问题引入:据有关专家称,约在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西湖一带形成了强烈的火山喷发,由于岩浆外流而使地壳内部空虚,最后火山口陷落成为洼地,这洼地就
成了以后西湖的基础,那么假使这个假说成立,火山口的位置在何处呢?
推测位置:火山口可能位于断桥处。

探究过程:
1、从紫云洞到宝石山再到断桥处,地势从低到高再到低,符合火山口的形状,断桥恰
好处于最低处。

2、从紫云洞东北方向的沉凝灰岩到宝石流霞的熔结凝灰岩,都是火山喷发溶积形成的
岩层。

其余考察内容
岩层摩擦后形成的擦痕,触摸可以感受到擦痕的方向。

根劈现象,是生物风化的一种。

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特别是一些高等植物,随着植物长大,根部变粗,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可达约1~1.5兆帕),根劈作用这种压力促使岩石裂缝扩大、加深,以致崩解。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球状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熔结角砾岩
考察小结
本次考察中沿途观察并认识了侏罗系各种火山碎屑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风化特征,在紫云洞观察了火山岩流纹构造和洞体特征,分析并了解了它们的成因,观察了断裂构造形迹,并且找到了断层存在的证据。

在初阳台俯瞰了西湖和远山全貌,对西湖成因有了一个了解,并推测了火山口的位置。

这次考察收获良多,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这样的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