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合集下载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课件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课件

摒.弃( bìnɡ ) 愤懑.( mèn ) 囿.于( yòu ) 酝.酿.(yùn niànɡ) 钥.匙.( yào shi ) 炯.炯( jiǒnɡ )
栏目链接
二、写对字形
国jí籍 (1)枕jiè 藉
立jí即
(3) jì


(5)yléíinɡ羸赢弱利 yínɡ 嬴 政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探究一 请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 (1)不久,他的夫人和 9 个月的女儿也随后到达,全家几乎已是一 贫如洗。穷困的暗影始终紧紧追逼。
答案:文章一开篇就将一个被.驱.逐.出.境.、无.家.可.归.、.妻.离.子.散.、. 一.贫.如.洗.的.窘.迫.的.马克思推到读者面前。这个人却要用他的伟大思想 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新.生.。特别是“暗影”“始终”“追逼”几乎是一 字千钧,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暗影”,如影随形,“追逼”是拟人 化的说法,“紧紧”说明贫.困.的.浓.重.,给人无限凄.凉.之感。
栏目链接
(2)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别无其他选择,只好在 1845 年底脱离 普鲁士国籍,因为这个国籍给他带来的唯一特权,不过是被“本国” 政府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跟踪迫害罢了。
答案:国籍本是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 格,表明一个人同一个特定国家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是国家行使属 人管辖权和外交保护权的法律依据,结果国籍却成了迫.害.马.克.思.的工 具。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脱离本国国籍是多.么.无.可.奈.何.和.令.人. 心.酸.的事呀!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3)申明/声明 _____申__明__:__是__郑__重__说__明__的__意__思__,__重__在__说__明__,__以__说__服__对__方__。__声__ _明_:__是__公__开__表__示__态__度__或__说__明___真__相__,__用__作__名__词__时__,__指__声__明__的__文__ _告__。__重__在__公__开__宣__布__,__以__让__公__众__知__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选修《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课件

人教版语文选修《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课件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 鉴》杂志。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 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 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 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 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共产主义 的转变。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 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 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第二次是:几个星期后,对“真正的社 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针对他们的 观点,指出一切社会祸害的根源并不像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在 于人们的利己主义,而应该从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中去寻找。任何掩盖阶级对抗 的做法,都必然会把无产阶级引上邪路。
第三次是:对蒲鲁东 主义的斗争,论证了蒲 鲁东哲学观点的反科学 性。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 民的伟大导师,
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 最深的人。
补充资料:马克思的成长经历(部分)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 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 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 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 了布鲁塞尔。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 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 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 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个提纲是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书中科学地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 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 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唯物史观 是恩格斯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分析并概括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及与其他友人的真挚友情,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学前准备:1.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的家庭里。

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历史和哲学上。

1843年10月迁居巴黎,同德国和法国秘密工人团体的领导人建立了联系,并经常参加德国和法国工人、手工业者的集会。

1847年12月—1848年1月,受该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委托,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7年出版了不朽著作《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在恩格斯逝世后出版)。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与世长辞。

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是“科学巨匠”。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宣言》在伦敦问世。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6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案(系列二)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6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案(系列二)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分析并概括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内容。

能力目标:理清马克思革命经历,两部著作,三次论战;赏析作品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评点精当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感悟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伟大革命家的崇高人格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三年革命经历,两部著作,三次论战。

2、感悟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伟大革命家的崇高人格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安排二教学过程第一一、新课导入近代中国饱受屈辱,多少仁人志士在黑暗中苦苦求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早期的共产党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人民才当家作主站立起来。

马克思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内呢?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

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

可见,马克思在西方世界中的地位。

可以说,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是卓越的、伟大的。

为什么马克思一生能做出如此卓越、如此伟大的贡献呢?他背后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从中也许我们能获得答案。

二、传主介绍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生于德国莱茵省(现属于联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特里尔一个律师家庭。

他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兰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版第6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版第6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一)求学时期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

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在哲学和历史上。

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学位,并因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二)婚姻家庭1843年6月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国贵族(男爵)家庭的燕妮结婚。

同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

由于马克思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驱逐他。

他不得不携带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由于上述原因,只有三个女儿长大成人。

燕妮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比如,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以前,总得由她誊写清楚。

(三)伟大的友谊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马克思先后被法国、比利时等国驱逐,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无着。

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3 121镑,使马克思勉强维持生计,得以长期地专心从事科学著述。

恩格斯成为马克思家中的一名“编外”成员。

马克思一家人对恩格斯的健康,更是牵肠挂肚。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四)巨大贡献(1)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社会开始所经历的是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是文明时代。

代替文明时代的将是无阶级的、全社会公有制时代。

2020学年高中语文精读课文(二)6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含解析)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精读课文(二)6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含解析)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6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基础自主学习区]一、认字音拟.定(nǐ) 会晤.(wù) 筹.措(chóu) 阐.明(chǎn) 卑劣.(liè) 桎梏..(zhì)(ɡù) 撰.写(zhuàn) 摒.弃(bìnɡ) 追溯.(sù) 臆.造(yì) 歧.途(qí) 缉捕..(jī)(bǔ) 谴.责(qiǎn) 愤懑.(mèn) 囿.于(yòu) 梦呓.(yì) 荒诞.(dàn) 和睦.(mù) 饥肠辘.辘(lù) 徘徊.(huái) 剥⎩⎪⎨⎪⎧剥.削(bō)剥.皮(bāo) 澄⎩⎪⎨⎪⎧澄.沙(dènɡ)澄.澈(chénɡ) 缝⎩⎪⎨⎪⎧缝.隙(fènɡ)缝.制(fénɡ) 撮⎩⎪⎨⎪⎧撮.合(cuō)撮.子(zuǒ) 亟⎩⎪⎨⎪⎧亟.待(jí)亟.请(qì) 殷⎩⎪⎨⎪⎧殷.富(yīn)殷.红(yān) 二、记字形⎩⎪⎨⎪⎧遵xún(循)逃dùn(遁) ⎩⎪⎨⎪⎧kuì(匮)乏kuì(溃)败 ⎩⎪⎨⎪⎧沉miǎn(湎)miǎn(缅)怀 ⎩⎪⎨⎪⎧jiānɡ(僵)化边jiānɡ(疆) ⎩⎪⎨⎪⎧云xiāo(霄)元xiāo(宵) ⎩⎪⎨⎪⎧chè(彻)底qī(沏)茶 ⎩⎪⎨⎪⎧fěi(诽)谤fěi(菲)薄 ⎩⎪⎨⎪⎧dàn(诞)生xián(衔)接 ⎩⎪⎨⎪⎧yínɡ(赢)家léi(羸)弱 ⎩⎪⎨⎪⎧jiǒnɡ(迥)然jiǒnɡ(炯)炯 ⎩⎪⎨⎪⎧chénɡ(澄)碧dènɡ(瞪)眼 ⎩⎪⎨⎪⎧热chén(忱)zhěn(枕)头 ⎩⎪⎨⎪⎧搅bàn(拌)羁bàn(绊) ⎩⎪⎨⎪⎧miǎo(邈)远miǎo(藐)视 ⎩⎪⎨⎪⎧zhǎn(崭)新天qiàn(堑)三、辨词义1.必须 必需[辨一辨] “必须”是副词,表示一定要,强调事理上或情理上的必要性,有强调语气。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评传的特点。

(2)学习从比较繁复的材料中概括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3)积累重点词句,感受马克思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理论力量。

2过程与方法(1)设法消除学生心理隔膜,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感受阅读的兴味。

(3)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突出训练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名人的精神力量。

(2)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并为之矢志不移地奋斗。

二教学重点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及与其他友人的真挚友情,学习马克思在逆境中奋发向上,为理想执着追求,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精神。

3注意体会文中叙述和议论的关系,把握评传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文章重学述评价,材料严谨,理论性较强,篇幅又比较长,阅读难度大。

四教学设想本课拟作略读处理。

这部《马克思传》理论色彩较浓,涉及的历史也比较复杂,中学生一般都不太熟悉,加上只选择传记的一小部分,读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选收在教科书中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创建的经过,二是关于《共产党宣言》的产生,都是马克思生平、事迹中的“重头戏”。

课后“思考与探究”给我们作了提示,据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并从传记阅读中引起学生对这位伟人生平事迹及其理论的兴趣,多少感受到一点马克思的人格力量和理论力量,这一课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

五教学过程第一教时要点:梳理课文内容,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过程:1,导入。

欣赏红色经典《国际歌》,思考下列问题。

(1).这是一首红色的经典,一首经典中的经典,一首让全世界人民为之振奋的歌曲,请用心倾听!(2).你听完这首歌之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感受?.(3).在这首歌中,有一个反复唱响的词,一个意义重大的词,一个没有任何国界的词,请大家听完后把他准确地找出来。

人教版选修《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世界理想的社会》ppt课件

人教版选修《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世界理想的社会》ppt课件
确认识和态度。
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涵盖马克思的生平、思 想形成和发展、对于实现世界理 想的社会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 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意
义和价值。
学习方法
建议学生通过阅读马克思原著、 相关文献和资料,结合课堂讲解 和讨论,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
容。
马克思的生平和贡献
生平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年生于德国特里尔,是19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他在其一生中 致力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习马克思思想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 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人教版选修《马克思
献身于实现世界理想
的社会》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的世界观 • 马克思的理想社会 • 马克思的实践思想 •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马 克思的生平和贡献,理解马克思 对于实现世界理想的社会所付出 的努力,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正
工人运动
马克思强调工人阶级在推动社会 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工人阶 级的斗争是实现世界理想的重要 途径。
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现象,只有通过阶级斗争 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革命与改革
革命
马克思认为革命是实现世界理想的必 要手段,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彻底推翻 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 史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 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写法借鉴]
过渡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安排恰当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

文章一开始就叙述了马克思一家到达布鲁塞尔后“穷困的暗影始终紧紧追逼”,下一段用“这时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给予了帮助”过渡到恩格斯等友人帮助马克思渡过难关,显得很自然。

当恩格斯催促马克思写较大的著作而马克思又觉得自己没有充分熟悉英国情况时,作者用“因此”一词紧承上文引出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动身前往英国考察的介绍,显得水到渠成。

作者评述时也很注意过渡。

如介绍完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用“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论著一样,《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一部论战性著作”一句承上启下,引出对这一论著的评述。

这样写,使上下文内容紧密衔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过渡”是为了加强文章层次或段落间的连贯,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

“过渡”犹如桥梁,把两个不同的意思巧妙地连接起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有了过渡,行文才畅达,全文才浑然一体,才能让读者的思路顺利地从这一层次转到下一层次,而不致感到突兀、费解。

写法指点:写文章时,如果层次或段落之间意思转折较多或较大,那么通常都会采用“过渡”。

“过渡”的形式主要有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

一般地,如果意思转折不复杂就不必着力交代,只需用一些关联词语,如“既
然”“然而”“不过”“但是”“将来”等来过渡即可。

如果前后两个层次的内容都较复杂,层次之间转折又较大,一般就需要用过渡段来衔接。

阅读下面这段话,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主要从
过渡方面来考虑)
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用自己的幽默,特有的气质和魅力去感染别人,让我的
观众因我而快乐。

【参考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佳作领悟]
最后的岁月
罗范懿
1881年12 月2日,这是燕妮弥留的最后一天。

天气寒冷,夜里急风暴雨。

她直到最后一分钟,神志始终清醒。

当她的言语已经十分困难时,为了让亲人们振作起来,最后尽力地握住每一位亲人的手,用英语向心爱的人说出最后一句话:
“卡尔,我支持不住了。


凝视着丈夫的眼睛,突然惊异地睁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时代一样,晶光闪亮,
炯炯有神,最后一次辉映出这位非凡的女性那伟大与深邃的心灵。

眼睛中闪烁着唯一能减轻
死亡痛苦的无穷尽的爱…… 燕妮去世了。

马克思仿佛是停止了感觉和思维。

爱情的终曲发出了强烈的颤弦音
燕妮的逝世对马克思的打击太大了医生极力设法使马克思摆脱这种完全
衰竭的状态,但已毫无功效了。

恩格斯以绝望的声音说:“摩尔也死了!”马克思内心的某种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同燕妮俱亡了。

悲痛摧垮了巨人。

燕妮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非教徒义地。

这正是她曾在汉普斯泰特荒阜的小山顶上同马克思常散步所看到的那座公墓。

恩格斯站在掘开的墓穴前发表告别讲话,由于心情激动而口吃得厉害,“朋友们”,他扫视了一眼到场的人们那哀痛欲绝、低头恸哭的身影,特别是那花白头发的琳蘅俯在灵柩上大哭不止,恩格斯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伤心的泪水夺眶而出。

只有几位朋友、亲人伴送燕妮到达长眠之地。

恩格斯在悼词里为眼下崇高、顽强的女性树起一块纪念碑:
“这位具有极其敏锐的批判智能、巨大的政治上的机警、充沛的精力和热烈的性格、忠于自己的战友的女性,在差不多40 年中为运动所做的事情,是社会公众看不到的,现代报刊的年鉴里也没有记载下来。

这一切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感受得到。

但是我深信:那些巴黎公社流亡者的妻子们还会时常回忆起她……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燕妮离世两个月后,医生劝马克思外出疗养。

1882年2 月,马克思去法国的大女儿燕妮家度过了冬天。

但是深深的忧郁还总是常常让他茫然,他的全部思念都萦绕在他的终身伴侣身上。

几个月来,地中海阿尔及尔城的壮丽景色总算多少消解了他心中的忧郁。

5 月,马克思叫一位阿尔及尔的理发师给他把胡须和长发剪短,并且拍了一张照片分别从马赛寄给了他的孩子们和恩格斯,马克思取笑自己改变了的仪容并且高兴地着了色,仿佛要让自己的形象在他的夫人身边重现似的。

9 月,他欣然回到伦敦,先同恩格斯一块住了几个星期。

马克思又回到了梅特兰公园路自
己的家里,回到了同燕妮生活过的地方。

时间,如同纯净的水一般,从金沙中淘洗着自我,过去夫妻间微不足道的口角、不满或是委屈早荡然无存了,马克思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他在自己的书斋里背着窗子站了好久。

可怕的悲痛使他极其消瘦和苍老的脸抽搐起来。

“燕妮,燕妮……”
身体一有好转,他心里又燃起了一线希望。

抓紧校阅《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三版清样后,完成第二卷的付印,而将《资本论》第二卷献给自己心爱的亡妻。

然而,入冬后身体又很难支撑起来了。

加上大女儿燕妮生下第六个孩子的第三代“燕
妮”(为纪念母亲起的名)后,不久也病重垂危,这给马克思的精神又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转入新年,马克思的身体状况更为恶化,身体开始消瘦下去。

1883年1月10 日,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了最后一段话:“奇怪的是,现在每当神经受刺激,我的咽喉就被卡住……”
1 月11 日,马克思获悉女儿燕妮在巴黎逝世的消息,他的心里一时很难接受,几分钟像瘫痪地倒在安乐椅上。

3 月1
4 日,伦敦的上空布满了初春的浓雾,棉絮一样的雾团极力穿过窗户透进室内来。

马克思坐在他的安乐椅上。

从来都不闲着的琳蘅坐在一个角落里为马克思纺织一副能坐在办公桌上写作戴着御寒的手套。

电铃突然拉响,琳蘅赶忙下楼梯为来访的客人开门。

来访的原来是恩格斯。

“尼姆,他怎么样?”恩格斯低声地问。

“他坐在安乐椅上,”琳蘅一边回答,一边急急忙忙地走上楼去,又转身来对恩格斯小声说:
“您请进,他快睡着了。

”她请求地做了一个手势。

当恩格斯同琳蘅走进房间的时候,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已经安静地长
眠了。

他在两分钟内停止了脉搏和呼吸,安静地无痛苦地永远地睡着了。

只是在睁大着眼:看着桌前未定稿的《资本论》第二、三卷的草稿,盯着自己未竟的事业,等待自己亲密战友的到来……
恩格斯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卡尔马克思,这位伦敦“二老”的剩存者用手沉重而轻轻地合上了战友的眼睛……
马克思安详地在安乐椅上睡着了。

琳蘅和爱琳娜跪在马克思的胸前失声痛哭,他们都像小孩子偎依在大人的怀抱里
恩格斯也在不停地顿足和抽泣第三卷草
当看到马克思案前的《资本论》第二卷、稿……他又霍然振作起来,用手抚摩了一下自己
那光润而平整的还没有一根银丝的栗色头发……
马克思的葬仪很简单。

1883年3月17日,只有附近能赶来的几个朋友,只有孩子和琳蘅,遵照马克思先前的遗嘱,他的遗体被安放与妻子同穴,生死与共。

……
(有删改)【范文赏析】节选的这段文字细致地叙写了马克思最后的时光,着重描写了他与燕妮的
夫妻深情以及他逝世的过程。

其中,作者以其充满情感的文字,如“凝视着丈夫的眼睛,突然惊异地睁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时代一样,晶光闪亮,炯炯有神……”“他扫视了一眼到场的人们那哀痛欲绝、低头恸哭的身影,特别是那花白头发的琳蘅俯在灵柩上大哭不止,恩格斯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伤心的泪水夺眶而出”等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感人至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