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左心耳封堵术后抗栓治疗策略(全文)
心房颤动病人行左心耳封堵术的观察及护理

心房颤动病人行左心耳封堵术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总结心房颤动病人行左心耳封堵术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8 月—2022 年 9 月在我院心内科行左心耳封堵术的 48例心房颤动病人的围术期护理,包括完善术前准备和检查,术后严密观察病情,严防并发症,做好出院健康宣教。
结果:48 例心房颤动患者均手术顺利,恢复良好出院。
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过程中给予严密的观察及精心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护理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栓塞发生风险。
血栓栓塞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90%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来自左心耳[1]。
由于来自左心耳,栓子的形态较复杂、直径较大,所诱发的脑卒中,较继发于动脉粥状硬化性脑血管病所诱发的脑卒中,具有梗死面积更大、致残率更高、死亡率更高、愈后更差等特点[2]。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系指使用特制的封堵器闭塞左心耳,从而达到预防房颤血栓的目的[3],为采用射频消融等手术效果欠佳及不能用抗凝剂的患者到来了希望。
我院心内科于2021年起逐步开展这项介入治疗手术。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8月—2022年9月在我院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心房颤动患者 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56~ 86岁。
病人均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于手术治疗前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UCG)将左心房血栓存在的可能性排除。
48例患者均成功封堵出院。
1.护理2.1 术前护理2.1 .1健康宣教一般患者均缺乏对左心耳封堵术这项新介入技术的了解,同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家属不能陪伴,所以患者对手术都伴有一种恐惧心理,如焦虑、烦躁等不安定情绪,因此,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需要将左心耳封堵术的优点、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为患者进行详细解释,消除患者的疑虑,以最好的状态配合医师完成手术。
2.1.2 术前准备①积极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验、检查项目,尤其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或左房增强 CT扫描是为了排除左心耳血栓必须要做的检查。
左心耳封堵评价

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诊疗路径。
房颤管理指南为这一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其变迁与发展也体现了我们对该疾病认知的进步,为进一步降低疾病负担,提高房颤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我们应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导向而不断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1] HINDRICKS G, POTPARA T, DAGRES N, et al. ESC ScientificDocument Group.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J].Eur Heart J, 2020. doi: 10. 1093/eurheartj/ehaa612.[2] FREEDMAN B, BORIANI G, GLOTZER T V, et al. Managementof atrial high-rate episodes detected by cardiac implanted electronicdevices[J]. Nat Rev Cardiol, 2017, 14(12):701-714.[3]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Atrialfibrillation: management[M]. Lond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and Care Excellence, 2014.[4] KIRCHHOF P, BENUSSI S, KOTECHA D, et al. 2016 ESC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collaboration with EACTS[J]. Eur Heart J, 2016, 37(38):2893-2962.[5] GO A S, REYNOLDS K, YANG J, et al. Association of burdenof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adults with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KP-RHYTHM study[J]. JAMACardiol, 2018, 3(7):601-608.[6] HUBER A T, LAMY J, RAHHAL A, et al. Cardiac MR strain: Anoninvasive biomarker of fibrofatty remodeling of the left atrialmyocardium[J]. Radiology, 2018, 286(1):83-92.[7] PROIETTI M, ROMITI G F, OLSHANSKY B, et al. Improvedoutcomes by integrated care of anticoagulated patients with atrialfibrillation using the simple ABC (Atrial Fibrillation Better Care)Pathway[J]. Am J Med, 2018, 131: 13591366. e6. [8] GLIKSON M, WOLFF R, HINDRICKS G, et al. EHRA/EAPCI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based left atrial appendageocclusion-an update[J]. Europace, 2019. doi: 10. 1093/europace/euz258.[9]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12):937-955.[10] KIRCHHOF P, CAMM A J, GOETTE A, et al. Early rhythm-contro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 N Engl J Med,2020, 383(14):1305-1316.[11] PACKER D L, MARK D B, ROBB R A, et al. Effect of catheterablation vs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on mortality, stroke,bleeding, and cardiac arrest among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The CABA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9,321(13):1261-1274.[12] MaRROUCHE N F, BRACHMANN J, ANDRESEN D, et al.Cathete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heart failure[J]. N EnglJ Med, 2018, 378(5):417-427.[13] CHUNG M K, ECKHARDT L L, CHEN L Y, et al. 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arrhythmias committeeand exercis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council on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council oncardiovascular and stroke nursing; and council on lifestyle andcardiometabolic health. Lifestyle and risk factor modificationfor redu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20, 141(16):e750-e772.[14] VAN DEN DRIES C J, VAN DOORN S, RUTTEN F H, et al.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rimary care: resultsof the ALL-IN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J]. Eur Heart J, 2020,41(30):2836-2844.[15] ABADIE B Q, HANSEN B, WALKER J, et al. An atrial fibrillationtransitions of care clinic improves atrial fibrillation qualitymetrics[J].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20, 6(1):45-52.(收稿日期:2020-12-10)(本文编辑:安静)左心耳封堵评价蒋汝红,蒋晨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浙江杭州 310016)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卒中;预防;抗凝;联合术式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070(2021)02-0123-05 doi:10.3969/j.issn.1008-1070.2021.02.00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其最大的危害为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可显著增加病死率及致残率,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左心耳封堵术及护理1

前言
左心耳封堵术
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
前言
左心耳封堵术
术前准备: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
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
精确定量左心耳的深 度、开口,排除左心 耳内血栓形成。
前言
左心耳封堵术
手术过程:
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
前言
左心耳封堵术
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
前言
左心耳封堵术
手术过程:
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
前言
左心耳封堵术
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
前言
左心耳封堵术
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
出院指导 结果良好平稳的患者可于术后1-2d出院,出院前应进行心电图和TTE检查。 术后6-12周、6个月及1年完成门诊随访,包括相应的生化及影像学检查。
前言
左心耳封堵术
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
出院指导 术后服用华法林至少45d,维持INR值2-3。 术后45d经TEE评估封堵成功时,停用华法林,改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 司匹林+氯吡格雷)至6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 如果术后45d随访时,封堵不成功,则继续服用华法林。
前言
左心耳封堵术
围手术期护理
总结
■ 适应症 LAAC适用于CHA2DS2-VASc评分≥2分的非瓣膜性AF患者,同时具有以下 情况之一:①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②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 仍发生卒中或栓塞;③HAS-BLED评分≥3分;④需要合并应用抗血小板 药物治疗;⑤不愿意长期抗凝治疗。
前言
谢谢!
前言
左心耳封堵术
围手术期护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结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卒中是房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 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5倍。
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一、循证医学证据更强,指南推荐范围扩大
左心耳是房颤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非瓣膜性房颤90%以上的左房内血栓位于左心耳,这一发现最早在1995年由Stoddard等人提出。在左心耳封堵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对这一共识加以检验。2019年3月,Cresti等在Eurointervention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大规模经食道超声(TEE)检查结果。该研究连续入选了1420名拟行电复律治疗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 TEE共发现87例左房血栓(6.13%),除1例血栓仅见于左房腔,3例见于右心耳外,其余房颤患者的血栓均位于左心耳内,所占比例达到95.4%!20余年后,这一研究结果在当代人群中再次证实,左心耳是房颤引起缺血性卒中和其它系统性血栓事件的主要源头,也为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脑卒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李敏1李阳阳2李璇1王霞1葛汝青1张华涛1张立平1齐晓峰1徐建

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李敏1 李阳阳2 李璇1 王霞1 葛汝青1 张华涛1 张立平1 齐晓峰1 徐建伟1 许军1 李杰通讯作者发布时间:2023-06-20T23:29:18.489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6期作者:李敏1 李阳阳2 李璇1 王霞1 葛汝青1 张华涛1 张立平1 齐晓峰1 徐建伟1 许军1 李杰通讯作者[导读] 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1潍坊市中医院心内科山东潍坊 2610412潍坊市中医院健康管理科【摘要】目的: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
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之间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28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患者均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参调的28例患者,随访结果为:左心耳封堵术的有效性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7.14%。
结论:基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其出现血栓栓塞事件,临床应用积极意义明显。
【关键词】左心耳封堵;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心房颤动是当前最普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而血栓栓塞则是最严重的威胁。
根据最新的研究,超过90%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的心房内都有血栓,而这些血栓的积聚会导致心脏病的死亡风险大大提高,甚至可能达到原来的3倍以上[1]。
长时间以来,抗凝药物口服一直是此疾病治疗首选,但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问世,可以被作为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预防的可行性方法,且深受临床患者、医师所认可[2]。
基于此,本研究以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28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左心耳封堵技术在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数据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之间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28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患者均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其中,参调者年龄统计≤80,≥47岁,中位值为(63.79±9.76)岁,性别比值统计男:女为19比9;体质指数为(26.49±2.98)kg/m2;CHADS2评分为(2.41±0.99)分;HAS-BLED评分为(3.03±1.13)分。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1. 背景介绍左心耳(LAA)是左心房与房间隔之间的一个突出物,易形成血栓,增加发生卒中的风险。
而心室颤动(VF)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卒中发生。
为了预防心室颤动卒中的发生,中国专家组在2023年达成了以下共识。
2. 共识内容2.1 左心耳封堵手术专家共识认为左心耳封堵手术是预防心室颤动卒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该手术通过封堵左心耳,防止血栓形成,并减少卒中的风险。
2.2 适应症根据专家共识,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有心房颤动病史且合并卒中风险因素的患者- 已行房颤消融手术或心脏手术的患者- 对于无法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2.3 手术技术要点专家共识提出了以下手术技术要点:- 手术应在全麻下进行,通过导管引导插入封堵器材进行封堵- 重视术前评估和手术前准备,确保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 术后应加强抗凝治疗,避免血栓形成3. 结论专家共识认为,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
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手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卒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为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的简要内容。
参考文献:1. 专家共识组.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1): 45-51.2. 专家共识组. 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3, 37(1): 12-16.。
drg政策下左心耳封堵术的开展经验与实践

drg政策下左心耳封堵术的开展经验与实践在我作为你的文章写手的角色下,我将着重评估和撰写关于“drg政策下左心耳封堵术的开展经验与实践”的主题。
通过详细分析和深入研究,我将为你提供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
1. 什么是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用于防止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血栓形成并增加中风的风险。
通过封堵左心耳,可以阻止血液在该区域内积聚,从而降低中风的风险。
2. DRG政策对左心耳封堵术的影响DRG政策(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政策)是一种以病种为基础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这种政策的实施带来了许多变化,并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实践产生了影响。
对于左心耳封堵术来说,DRG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手术费用的下降,同时也对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左心耳封堵术的开展经验在过去的几年里,很多医疗机构开始开展左心耳封堵术,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这些经验涉及到手术的操作技术、手术后的护理、患者的选择标准等方面。
其中,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团队合作的配合是成功实施左心耳封堵术的重要因素。
4. 实践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的实践中,医生们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术前患者的评估,手术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及术后的管理和护理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医疗机构和医生们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改进手术技术、优化团队流程、完善术后护理等,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写手,我经过调研和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后,对于左心耳封堵术的开展经验和实践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认为,这是一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可以为心房颤动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左心耳封堵术的开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难题和手术费用等。
我相信,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改进和提升这项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结: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在DRG政策的影响下,需要医疗机构和医生们的共同努力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治疗房颤的新型技术,近年来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应用。
该技术通过导管插入左心房内,对左心耳进行封堵,以防止左心耳内的血栓形成,从而减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本文将对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进行综合介绍,以期加深大家对该技术的了解。
一、技术原理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指通过导管从静脉或动脉进入心脏,将封堵装置送达到左心耳内,使用不同的材料对左心耳口进行封堵,以达到预防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目的。
左心耳是心房内一个袋状突出物,是房颤患者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利用导管技术将封堵装置送达到左心耳内,进行封堵,从根本上解决了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问题,降低了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二、临床应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自2005年首次成功实施以来,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在国内外的多个临床研究中,该技术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成为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减轻房颤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房颤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
三、手术指征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适用于以下情况:1. 房颤患者合并有卒中或栓塞的高危因素;2. 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物或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3. 已接受了心脏消融治疗,但仍有明显的房颤发作;4.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四、术后管理术后管理对于手术效果及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
在术后的数周内,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患者还需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等相关指标,积极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的康复锻炼也非常重要,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术后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技术优势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1. 术中创伤小: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不需要开胸手术,只需在患者的脡部进行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2. 术中操作简便: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导管技术,操作简便,术中风险低;3. 术后疗效明显: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术后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左心耳封堵术后抗栓治疗策略(全文)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严重并发症为血栓栓塞事件,显著增加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
左心耳是房颤患者血栓起源的常见部位。
研究显示,非瓣膜房颤患者超过90%的血栓起源于左心耳。
近年来,左心耳封堵已成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方法。
左心耳封堵术后可能发生装置相关血栓(Device-related thrombus, DRT),增加患者血栓栓塞事件风险。
因此,在左心耳封堵装置完全内皮化前应行规范抗栓治疗,以预防DRT形成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一、DRT的发生率与临床意义
目前研究报道中,左心耳封堵术后DRT发生率多在3%-5%。
但因研究样本量、术后抗栓方案、检测方法和随访时间等差异,不同研究报道的DRT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
2018年,法国Fauchier等报道了一项纳入469例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DRT的年发生率高达7.2%。
然而,Dukkipati等汇总了WATCHMAN封堵器四项前瞻性研究(PROTECT-AF,PREVAIL,CAP,CAP2)1739例患者数据,发现DRT 的发生率为3.7%。
一篇纳入了66项研究、共10154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在术后至少接受了一次TEE检查的患者中DRT的发生率为3.8%。
DRT增加患者血栓栓塞事件风险。
Dukkipati等研究中,发生DRT的患者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栓塞的风险明显升高,近半数的卒中或系统性栓塞
发生在检出DRT的前后1个月内。
因此,左心耳封堵术后应规范抗栓治疗,以预防DRT形成和血栓栓塞事件。
二、抗栓治疗对DRT的影响
虽然DRT形成的危险因素很多,但术后抗栓治疗对DRT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Fauchier等研究中,DRT年发生率高达7.2%,分析研究结果发现44%的患者术后未接受抗栓治疗或仅行单抗血小板治疗。
而So等报道的PWH注册研究显示,在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疗或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人群中,DRT发生率仅为3.3%。
在WATCHMAN、
ACP/Amulet、LAMBRE封堵器的多项前瞻性临床试验中,患者术后均接受抗凝治疗或双抗血小板治疗,随访中DRT发生率未超过1.3%。
因此,术后规范化抗栓治疗对于预防DRT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三、左心耳封堵术后抗栓方案的选择
左心耳封堵术后标准化抗栓方案尚不明确。
Protect AF和Prevail试验中,术后口服华法林和阿司匹林45天,如经食道超声检查提示无封堵器表面血栓且封堵效果良好,则改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至6个月,此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随访5年结果显示,左心耳封堵组患者卒中和体循环栓塞发生率较低,仅1.7%/年。
此后多个其它研究采取此抗栓方案,随访显示DRT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均较低,提示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作为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抗栓治疗方案。
抗血小板治疗也是左心耳封
堵术后常用的抗栓方案。
ASAP研究结果显示,左心耳封堵术后行双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
ACP封堵器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术后给予1-3个月双抗血小板治疗,随访13个月,DRT发生率为4.4%。
EWOLUTION 注册研究中,大部分患者术后行双抗血小板治疗,随访2年结果显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降低了83%。
AMPLATZER Amulet多中心临床试验中,54.3%患者术后行双抗血小板治疗,随访2月经食道超声检查提示DRT 发生率仅1.5%。
LAmbre封堵器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术后给予3个月双抗血小板治疗,随访12个月,DRT发生率为1.3%。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左心耳封堵术后行双抗血小板抗栓治疗也是可行的。
部分研究还观察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术后给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与华法林或双抗血小板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EWOLUTION 注册研究证实,对于预防左心耳封堵术后DRT和血栓栓塞事件,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相当。
少数研究还显示,对于出血高危的患者,术后给予单抗血小板治疗,DRT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但研究样本量很小,研究结论需谨慎解读。
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2019年EHRA/EPCI左心耳封堵专家共识建议,对于WATCHMAN封堵器,术后应给予45天华法林抗凝治疗,继之行双抗血小板治疗至6个月,之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考虑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对于抗凝治疗禁忌者,术后可考虑行双抗血小板1-6个月,此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对于ACP或Amulet封堵器,术后可考虑行双抗血小板1-6个月,此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左心耳
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19》建议,左心耳封堵术后根据封堵器类型和患者栓塞/出血风险,有以下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其一,术后至少规范抗凝治疗45天,继之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用至术后6个月,之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其二,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6个月,之后长期服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总之,虽然目前左心耳封堵术后DRT的发生率总体不高,但可增加患者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应当高度重视。
术后规范化抗栓治疗对于预防DRT形成和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后DRT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临床实践中应在充分评估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基础上,遵循指南建议,并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个体化制定术后抗栓治疗策略和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