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荒诞与丑 《日出》 人物形象分析
《日出》中陈白露人物形象分析

《日出》中陈白露人物形象分析一、陈白露是一个掉进资产阶级泥淖而无力自拔、从生活到灵魂都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浸透了的青年女性。
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青,年轻漂亮、聪明伶俐、骄傲任性、愤世嫉俗。
父亲去世后家庭破产,她进入社交界。
她凭着个人力量去闯荡,结果陷入泥潭成为交际花,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在热闹中解脱寂寞,在享乐中消磨时光。
她鄙视厌恶周围的环境,但又贪恋舒适的生活享受。
为了支付昂贵的生活费用,她不得不和她讨厌的好些人物鬼混,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
她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了。
二、她既是受害者,又是被腐蚀的堕落者,这种双重的地位造成了她复杂而深刻的精神矛盾。
她的性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作为一个交际花,腐化的生活给她的性格打下了烙印。
她抽烟、喝酒、打牌,依附和嘲弄着男人。
她玩世不恭,又不甘堕落,她聪明而又糊涂,骄傲自负而又软弱。
她嘴角总挂着嘲笑,内心却充满矛盾和痛苦。
当方达生这个和她从小有着青梅竹马的情谊的人来到她豪华的旅馆客厅时,她灵魂深处的矛盾和斗争激烈动荡起来,美好的回忆、纯真的梦境和现实屈辱的处境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她觉得应该和这种堕落的生活诀别,但又无法摆脱这种早已习惯了的生活环境。
三、陈白露有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要求,她身陷泥淖,仍然热爱生活,渴望自由。
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意识到自己的放纵堕落,这更加深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在援救小东西这一事件上,最能体现她精神的悲剧性,促使她的反抗精神再一次喷发。
她对社会绝望了,对自己也绝望了。
精神的完全崩溃导致了她的死亡。
她悄然泪下,哀叹着自己“这么年轻,这么美”。
就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她终于服了过量的安眠药而长睡不醒了。
陈白露的离去,控诉了那个腐朽罪恶的旧社会制度,深刻地揭示那弱肉强食的社会已经是不可救药的了。
陈白露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她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的悲剧。
曹禺剧作《日出》人物谈

曹禺剧作《日出》人物谈曹禺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杰出剧作家,他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深刻动人。
而他的剧作《日出》中的人物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本文将对曹禺剧作《日出》中几个重要人物进行分析和探讨。
狄克剧中的男主角狄克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报刊编辑,他有着不同于一般上海人的虔诚信仰和思想追求。
他关心社会问题,时刻关注国家政治的动向,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一篇引起广泛关注的社论。
他在和妻子的争吵中却显得无力和被动,他的弱点在于太过个性化,无法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而事实上,他追求的理想并不是虚无飘渺,而是需要以一种实践的方式来完成。
他的情感和人生命运与上海的城市生长与变迁息息相关。
他是一位直面人生和自我的人,更是上海这个城市的缩影。
在故事的结尾,狄克在感情和事业上都遭遇到了挫败,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
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仍坚信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明美剧中的女主角明美是一个媒体工作者,她在和丈夫狄克的争执中,显现出了一份强势和坚定。
她对自己的职业抱有执着的态度,并且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她喜欢和一些有地位、有权势的人交往,希望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但另一方面,她也是一个彻底的现代女性形象。
她尽管爱慕虚荣,但同时又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
她翩翩起舞,展示了“尚自由,更尚独立”的品质,这正是曹禺对现代女性的高度赞扬。
明美在和丈夫的冲突中,并不是迎合对方的意见,而是用她自身的经验和思考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她在与男人的争吵中,以女性的优势来压倒对方,魅力十足。
她坚定独立,同时也使得她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女性新形象”。
田悦剧中的第三位主角田悦是狄克的秘书,她是一个忠诚、专注的女子。
她尽职尽责地为狄克工作,对他的职业和事业充满热情。
她为狄克的行为辩护,并帮助他分辨是非,是他坚守信仰并且完成了自己的事业。
她非常珍视职场里的友谊和他们的代沟。
她也是一个忠诚而隐蔽的人,整个故事中,她在剧中“信仰”的主题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小结以上是本文对曹禺剧作《日出》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的分析和探讨。
《日出》中陈白露形象分析

《日出》中陈白露形象分析学生姓名:牛宏丽指导老师:孙强[内容摘要] 曹禺先生的《日出》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陈白露是这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她是一位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一方面努力地追求太阳、光明、自由,另一方面又沉迷于物质的享乐,不断堕落。
在“新我”与“旧我”之间挣扎,在爱情婚姻之间周旋,最终在痛苦的矛盾中,走向了死亡。
本文通过重读文本,试以陈白露的新旧转变和爱情婚姻为切入点来分析其形象,近距离观看这位五四新女性的悲剧一生。
[关键词] 日出;陈白露;矛盾;悲剧中国的现代话剧兴起于20世纪初,是五四以来历史新时代的产物,又是中华民族戏剧史上的杰出继承与崭新创造。
新的时代发出新的呼唤,戏剧界的呼唤也十分深沉,中国传统戏剧美学原则要经受新时代的考验,旧的戏剧观、戏剧美学观一统天下的场面将被打破,新的戏剧美学原则正在崛起,高度现代化、世界化的中国戏剧舞台正在倔强地破土而出。
剧坛热切地盼望新手来拉开这崭新的帷幕,全面刷新戏剧领域。
曹禺就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为时代呼唤而诞生的“集体性人物”中的一位杰出艺术家。
自1934年发表了《雷雨》以来,曹禺先后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剧作,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戏剧强烈集中地表达了五四新文学主题,呼唤出被压迫者的心声,以个性解放的民主主义精神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并以《雷雨》、《日出》、《北京人》为代表,在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
①曹禺先生的《日出》是一部社会问题剧,从《雷雨》到《日出》,作品的主题在不断地深化,这与作家创作个性有密切关系,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感受,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独特看法,表现为作家的创作概括所具有的独特性。
《雷雨》激起曹禺创作个性的是对人的深切关注,这在《日出》中有了新的发展。
《雷雨》写的是旧家庭生活中人的命运,劳动妇女与个性解放的女性的不幸遭遇,侧重揭露封建主义,着力写封建主义与人的压抑与虐杀,《日出》进一步把人的考察放到都市社会广阔的社会面上来,写了在旧制度下挣扎的下等妓女和高级交际花这两类妇女,将主题的核心“人”放到金钱统治的社会上来考察,揭示人在金钱统治下的社会的毒化、吞噬与虐杀。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塑造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物塑造
《日出》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戏剧诗,记录了一位叫陈白露的农妇在一个清晨的拾穗使用情形。
这首诗充分揭示了陈白露这个人物的生活和性格。
首先,陈白露是一位勤劳勇敢的农村女性,她乐于早起拾穗,不畏艰辛,勇敢挑战重重困难,可以看出她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她喜欢沉浸在大自然中,欣赏大自然般的美,边发呆边拾起穗子,这既有助于她从世俗苦役中抽离出来,也让她体会到大自然的温暖,追求人生的真谛。
其次,陈白露的性格朴实、谦虚,在大自然的面前,她把自己看得比谷子还低,她不仅没有任性,而且保持着一种信仰和尊重自然的态度。
她甘于欣赏与服从自然的法则,这也表明了她没有把自己看得太高,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虔诚的敬畏者。
综上所述,陈白露是一位勤劳勇敢、朴实谦虚的农村女性,她能够把自己看得比谷子还低,敬畏大自然,把自己当作一个虔诚的敬畏者,可以看出她勇敢、拼搏的精神以及信仰和尊重的态度。
;。
日出陈白露人物分析

日出陈白露人物分析【篇一:《日出》中陈白露形象赏析】题目__梦醒了却无路可走_____任课教师姓名学号上课时间作业完成时间_梦醒了却无路可以走——从陈白露的人生选择看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摘要:戏剧里,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应该要深入观众心中,得到观众的认可,他们应该有着鲜明丰满的个性,能够让观众通过他们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深深的记在脑海里。
本文通过《日出》里陈白露的形象来说明怎么样的舞台形象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舞台形象,深入人心,陈白露,人生之路在现当代舞台戏剧作品中,什么样的舞台形象是让观众过目不忘的?作为戏剧,舞台形象的成功无非就是得到观众的认可。
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所作所为、言谈举止都能够让观众深思,甚至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们的背后就是代表着那么一个时代,通过他们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内心的呼喊,看到那个时代多具有的特征。
我所看戏剧不多,但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其中《日出》这一戏剧更是让我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控诉,里面的形象陈白露的人生经历深深的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陈白露的人生出路23岁,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青春,可就是在这样的带着花一样的梦,陈白露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短暂的一生。
作为一个高级交际花,似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摆在面前的人生之路也很宽广,为何却走向了极端?陈白露的第一条路,与向她求婚的方达生结婚,但她拒绝了。
“在任何情形之下,我都是不会嫁给你的。
”这让方达生愕然,也让观众意外,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她宣称:“我要人养活我”,“我要舒服”,“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要花钱。
”陈白露拒绝了方达生,并不是不知道他的为人,而是他能给的未来是她早已厌倦的过去。
几年前,她跟着一位年轻诗人离开了都市,离开了表面繁华的生活,但是“后来,新鲜的逐渐不新鲜了。
两个人相处久了,渐渐就觉得平淡了,无聊了。
”最终,两人甚至成了彼此的制约,你不让我舒服,我不让你活得痛快。
日出》人物分析

有钱有势的人,违心的曲意逢迎、低头哈腰,他本身也认为自己这样做很无耻、很不要脸、甚至痛恨自己,但他同时认为这就是生存之道,只有这样忍着才会有出头的一天。
所以他在自以为抓住潘月亭的把柄时,态度大转变,连说话的语气口吻都变了。
而对和自己有相似命运的黄省三,则厌恶、鄙视与可怜并存,可是前两种感情远远大于第三种感情,因为他的善的人性在复杂势力的社会中已消磨殆尽。
黄省三和李石清一样拿着微薄的工资,深受银行家的剥削,家庭一贫如洗,可是黄省三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李石清却虚伪狡诈、诡计多端,所以在同样的贫穷下,李石清为了面子可以让自己的老婆和那一堆富人们打牌,表面毫不在乎地挥霍者他们仅存的一些钱,尽管内心痛苦的担忧着、挣扎着,而黄省三到处苦苦求人,绝望无助,最终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被逼的疯疯傻傻,“人不能这样对人啊!”他的呼声撕心裂肺,是对那个社会绝望的控诉。
他们俩相似的生活状况不一样的结局,说明在那个畸形扭曲社会中的生存之道,“个人奋斗”已经没有用了,你不诈、你不狠,你就得穷、你就得死。
而李石清在黄省三苦苦求他的时候,无动于衷,甚至让黄省三去死,内心中生出对他的无限厌恶,认为是他的无能导致他的落魄(李石清心中的无能也就是黄省三的老实本分),体现出他的残酷无情。
最后一幕,当李石清知道潘月婷买的股票下跌时,不顾儿子的生死在潘月婷面前重又趾高气昂,当听说儿子死时,好像突然惊醒,大呼大叫的跑出门去,歇斯底里的呼叫着儿子的名字,就好似他在社会中对本性的长期压制后的突然觉醒,觉醒不是重点,因为也只是短暂的、瞬间的,而本身的压制才是关键,压制下人性扭曲变形,变得像猛兽一样无情可怕。
中国的旧社会,让人难以想象;人性的复杂,更让人感叹而又害怕。
是社会扭曲了人性,还是人本身上潜伏着可怕的因子,在某种情况下就会慢慢苏醒,而通过人智慧的“润色”,比猛兽的兽性大发要可怕百倍,惊悸震颤善良的心《日出》中的李石清是一个性格复杂,善恶混合的悲剧角色,他和银行小职员黄省三之流都是潘月亭的雇员,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社会底层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恨人妖颠倒,人人相食的丑恶社会.但唯一不同的是黄认命,而李石清则不甘于屈从命运的安排,有强烈的向上爬的野心和发财欲望正是野心和发财的欲望使他失去了对同类的同情心,变成了良心泯灭,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李太太:较为典型的中国三四十年代的妇女代表,温良、贤淑,非常听命于丈夫,不管错与对,缺乏反抗精神,受传统观念颇深,夫权思想严重,顾家守业,应当是许多男人们希望拥有的妻子类型,如今这一类的很少,甚至绝迹,妇女翻身做主,不会老实巴交地服帖老公,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你唇枪舌战就算是一件幸事,李太太估计可以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品牌形象。
_日出_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鉴赏者
《日出》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张杨
《日出》在曹禺的创作中是 最富于现实性、最接近真实的一 部, 写的是十里洋场的社会悲 剧, 在黎明到来之前, 展示了一 群在黑暗中醉生梦死的魑魅魍 魉。而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人之 外 , 却 有 这 样 一 位 女 子— —— 陈 白 露, 在读者心中唤起了无尽的同 情、责备、思索, 因为她是那样 地渴望日出, 却又在日出前选择 了消逝于黑暗。所以, 《日出》 也是一部都市交际花的悲情传 奇。曹禺通过她的矛盾性格和悲 剧一生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 朽黑暗, 表达了自己对她的同 情、怜惜、慨叹; 同时, 他更对 “五四”时一代追求个性解放、 个性自由的知识女性离开家庭之 后的何去何从进行了深入的思 索、追问。
一代知识女性究竟该何去何从
自己究竟错在哪儿。
陈白露在人世间消失了, 但
在陈白露生命陨落的那一
是, 个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 刻, 曹禺为她悲剧灵魂的描绘完
本体的终结, 在陈白露倒下的身 成了最后的、最动人心魂的 一
旁, 矗立起的则是又一块探求者 笔, 从而也完成了自己的追问,
的指路牌, 它告诉读者, “五 这一追问为现代文学中探求“五
陈白露虽然没有走, 但是 “竹筠”时代的发现却开启了她
真正悲剧的序幕。她内心沉寂久 矣的精神矛盾既已开始躁动, 就 无法平息了。一方面, 她的“旧 我”不断地恢复, 另一方面, 她 又要与潘月亭、顾八奶奶、张乔 治等人应酬交际, 强颜欢笑。这 样, 她与这“龙潭虎穴”越来越 不协调, 精神矛盾冲突越来越尖 锐, 她的痛苦也与日俱增。终
底绝望了, 对社会、对自己。她 么? 《日出》中, 曹禺对陈白露
知道社会是进化的, 太阳迟早会 的悲剧表现向读者昭示着: 单纯
曹禺《日出》舞台剧的人物形象

曹禺《日出》舞台剧的人物形象
1、陈白露
陈白露二十出头,她从书香家庭走出,本来是要寻找自由的生活,却跌入了金钱的陷阱,不能自拔。
一颗向善向美的纯洁灵魂陷入了黑暗的深渊后痛苦挣扎而不能自拔,最终在希望与绝望的心灵分裂中与这丑恶的世界诀别。
2、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会耍权术、善投机,心狠毒。
他的破产厄运是挽救不了的,公债投机失败,他被更大的黑暗势力(如未出场的金八们)吞噬。
3、金八
金八是社会恶势力的代表,无时无地不使人感到他在操纵着那个金融社会的一切,但作者有意不让他出场。
这无影无踪的金八,却张开命运之网,使很多人不能摆脱他的控制。
这个没有出场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反面典型,是恐怖的黑暗势力的缔造者。
4、方达生
方达生是一个正直、善良但又与现实社会隔绝、缺乏社会经验的知识分子。
方达生最后迎着上升的太阳,向着工人歌声响起的方向走去,有一种暗示作用,给人以希望和鼓舞。
方达生热情正直、诚实善良,充满同情心,是一个正
面人物。
5、顾八奶奶
顾八奶奶的着墨不多,却很有舞台“光彩”。
她用钱维系着和胡四的“爱情”纽带。
6、李石清
卑琐而野心勃勃的李石清狠心丢下生病的儿子,又典当大衣让妻子赔阔佬打牌;他偷看潘月亭的房地产押契,要挟他当了三天半的襄理,一转脸便凶狠无情地对付向他讨情的黄省三。
7、小东西
年仅13岁、孤苦无告的的“小东西”。
她不堪金八的蹂躏和流氓黑三的毒打,结环自尽。
8、翠喜
受尽侮辱与损害的中年妓女翠喜仍挣扎着多做生意,养家糊口,她身为下贱,心地善良,给了“小东西”不少安慰和照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人物的荒诞与丑
——张乔治的审美形象“(满腔热诚)Hello! Hello!我一猜你们就在这间屋子!(拉手)Hello! Hello!(那样紧紧地握着两个女人的手)顾太太!(打量上下)你真是越过越漂亮了。
”
“Oh,I'm sorry,I’m exceedingly sorry!真对不起,说洋话,我就觉得顺气,一说咱们这国语,就没有味道。
我刚回国,一句完全中国话都不会说。
”
油头粉面,油腔滑调,成天只知道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假洋鬼子,不仅穿着讲究,连说话还要叽里咕噜翻洋文,处处流露着一股优越的气质。
这就是我在我们学院公演的话剧《日出》中所扮演的角色——张乔治。
一个留洋回来的博士生。
在《日出》这一四幕长剧中,张乔治的戏份很少,只是一个活跃气氛的小角色。
张乔治在剧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给观众增添一点笑料,让话剧紧张的情节稍微松弛一下,也给观众紧绷的神经一个小憩的机会。
演出中的掌声和演出后的表扬,让我陷入沉思之中:人们对美好的事物加以赞赏倾爱,对丑陋的事物嗤之以鼻,不是说丑陋是对美好事物的否定,是与美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吗?可是在剧中这个丑陋荒诞的反面形象,怎么能够换得观众这么多的掌声?
丑陋的张乔治
“Oh no,你的美丽的身体所发出的那种清——香!就叫我想到当初我在巴黎的时候。
(飘飘然神往)哦,那巴黎的夜晚!那夜晚的巴黎!(又赞美地由鼻孔冲出那一声“嗯”!)嗯!Simply beautiful!”
“所以我说在中国活着不容易,到处,没有一块舒服的地方。
不必说别的,连我的Jacky(对胡四)就是我从美国带来的那条猎狗。
它吃的牛肉都成了我每天的大问题。
八毛钱一磅的牛肉,又脏又没营养,这哪能给狗吃!唉,连狗在中国,都这样痛苦,呆不下去,又何况乎人!又何况乎象我们这样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过,丑的事物尽管能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比如最可鄙的动物形象。
张乔治在剧中就是一个丑陋的形象。
他夸张的言语,华丽的装扮处处都与整台话剧的情调不和谐,而他那副崇洋媚外的嘴脸更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张乔治认为自己的留洋经历为自己增色不少,所以言语中总是要透露自己那光彩的一面,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外国回来的留学生。
而他在国外生活的所见所闻亦使他对西方世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产生狂热的崇拜,回国后的实际情况又与他的在国外时天差地别,巨大的反差让他愈发怀念国外的生活,从而厌恶自己的祖国,崇洋媚外。
但,其实张乔治丑也是丑得有价值有目的,在审美形态中,丑与美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美丑必然是同时出现的。
所以,张乔治的这种丑,其实是编剧有意安排来作为提高其他人物的美的衬托物的。
丑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观众的掌声不是给丑陋的张乔治的,而是给张乔治所衬托的美。
荒诞的张乔治
这里说的荒诞,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荒诞,荒诞作为审美形态与西方显示生活中的荒诞现象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可以说现实中的荒诞是荒诞审美形态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而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的人生事件以审美的方式所做的否定、批判和反思。
毫无目标,漫无目的,混迹于各种交际场合,以打牌听戏为乐,以交际花为伴,周旋于几个女人之间,妄想凭借自己的权势驾驭这个复杂的多角恋,但最终被女人驾驭,这就是丑陋的张乔治一段荒诞的人生历程。
张乔治的人生充满荒诞感。
荒诞的实质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和异化。
无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或扭曲,其共同特征都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从张乔治人生的现实境遇来看,他内心不想受制于女人,想驾驭她们,但在现实中,陈白露不领他的情,刘小姐又如河东狮般处处干预他的交际生活;他希望能凭借自己留学法国的经历以及自己的社会地位来掩盖自己的荒唐,展现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但往往弄巧反拙。
正是这种内心期望与现实的背道而驰,人的本质力量无法实现对象化,使得他的内心越发苦闷,但又出于强烈虚荣心的作祟,他又不得不更加用夸张的言语和肢体语言把自己的苦闷与尴尬包裹起来。
面对有钱有势的刘小姐,他不得不低头迎合奉承;面对着与自己的糟糠之妻,他却趾高气昂甚至落井下石与其离婚。
当他成
功与妻子解除婚约后,他得意洋洋,兴高采烈的向陈白露求婚,满心以为凭借自身优秀的条件,陈白露一定会答应他,却不想被陈白露借故回绝,颜面扫地。
当最终被刘小姐控制,被迫与其成婚后,他还要在陈白露面前慷慨陈辞,掩饰自己在两性关系中的无奈与被动。
他的爱情期望彻底地异化,表现出来的就是邀请陈白露参加他的婚礼作为一定程度上的心里补偿。
自始至终,张乔治都生活在一个虚假的和谐中。
张乔治早年留学法国,而法国在经历18世纪末的大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定,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拜金主义的流行前所未有的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工作变成了谋生手段,劳动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仅仅依靠理性的确认并不能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生产力的大踏步发展固然把人们带入了大工业时代,但同时人类对机器的依赖、机器对于人的束缚与日俱增,本质与现象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导致人们的荒诞感普遍化。
在这样的一个荒诞感盛行的国度学习生活,这样的大环境或多或少会引发张乔治对理性的怀疑,从而使他日后思想的荒诞化变为可能。
而他本身的性格则使他在爱情世界中彻底的荒诞。
见异思迁、朝三暮四、毫无忠贞可言,这种对待带爱情的态度让他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多角恋爱中。
而他强烈的虚荣心却不能容忍自己在恋爱中处于一个被支配的地位,现实与他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外在于个体的世界成为了个人存在的“阻力”,这种条件下,张乔治的荒诞世界终形成了。
荒诞内心支配下,张乔治所处的基本生存状态是畏惧、焦虑、苦闷和孤寂,外化为行为,就产生了令观众捧腹的言语和动作。
自然也博取了观众的掌声。
雨果说:滑稽丑怪却似乎是一段稍息时间,一种比较的对象,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我们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受朝着美而上升。
对于张乔治的荒诞与丑,作为饰演者的我颇有感触。
舞台上的话剧谢幕了,生活中的话剧还在继续,可是我想不管是丑陋或是荒诞,只要利用得当,都可以成为一种价值。
我们只要怀着坚定的信念,追求美好的人生,就算是小人物,也能博得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