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的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

鲁迅的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鲁迅的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本质。
他的一篇短篇小说《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正是鲁迅对于那个时代普遍性人物的刻画。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子君”这个形象向读者传达了深厚的思想启示。
“子君”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心灵,他的生活充满了无望和绝望。
从“子君”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命运在那个特殊时代的弱势。
他是一个勤奋而又务实的人,但他的努力只换来了更多的痛苦和挫折。
他为了生计,从事着卑微的工作,在社会底层挣扎。
他工作起早贪黑,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
他没有机会接触到高等教育,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封闭的社会体制下,他甚至无法为自己的人生掌握主动权。
这种无望的状态使他封闭起内心,对社会充满了愤怒和恐惧。
然而,尽管“子君”身处逆境,鲁迅并没有将其塑造成一个消极的形象。
相反,他通过“子君”传达了他对个体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期望。
在小说中,“子君”虽然生活在痛苦的境遇中,但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压迫和社会的束缚。
他追求自由、追求真理,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洞察,他的思想敢于质疑与挑战。
他认为人民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偏见和假象所迷惑。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被动和束缚。
通过描写“子君”的形象,鲁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行动的范本。
他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我们不能永远沉默不语,我们不能成为众多群体中的一个被遗忘者。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发声,为正义和真理而奋斗。
总而言之,“子君”这个形象不仅仅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普通人物,更是他对那个时代普遍性人物的刻画,是他对人类命运和社会改良的思考。
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将来,我们都可以从“子君”的形象中得到启示。
浅析《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我的前半生》是一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其中罗子君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她的人物形象在剧中被深刻地塑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她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以及情感变化等方面对罗子君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些特点对剧情发展的作用。
罗子君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女性角色。
她美丽、聪慧、独立,对生活充满激情。
在剧中,她一直是一个有自己目标和追求的女性,她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努力奋斗,从不甘于平庸。
她勇敢追求所爱的人和事,从不向命运妥协。
这种鲜明的个性特点使她在众多女性角色中脱颖而出,令人印象深刻。
罗子君的成长经历对她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家境并不富裕。
她从小就懂得独立生活和努力奋斗,这种性格特点在她成年后更加凸显。
在生活中,她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她曾经历了失败、离婚、挫折,但她从未抱怨过命运,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罗子君的情感丰富多彩,她在感情上经历了多次起伏。
她与丈夫的失败婚姻让她对爱情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困扰,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她在后来的生活中遇到了朱朝阳,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了剧情的一大看点。
罗子君爱得深沉、执着,她愿意为爱情放弃一切,这种坚定不移的爱情观念一直贯穿剧情的始终。
在剧情发展过程中,罗子君这一人物形象对整个剧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在剧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推动者和影响者。
她的独立、积极、乐观,成为了周围人的启发和激励源泉。
她的成长经历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可爱的女性形象,她的情感经历引发了人们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都使得罗子君成为了一位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人物形象。
浅析《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我的前半生》是一部以职场女性为主角的现代都市剧,其中罗子君是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
本文将从她的性格塑造、情感表达和职场发展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性格塑造罗子君的性格相对复杂,既有坚强与坚定,又有脆弱与寂寞。
她为人热情坦率,有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愿妥协和委曲求全。
她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对待工作和生活态度积极,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不轻易妥协,对错误和弱点也不会回避和否认,她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二、情感表达整部剧中罗子君最大的长处,也许就是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情感变化。
她是一个在感情上经历了很多人生打击的女孩,从中体验到了无法言说的伤痛。
一开始她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得很坚强,在感情上也不敢轻易展现,而是选择了自我约束。
但她身边的人却渐渐发现出来,感受到了她的情感波动。
后续,她开始向周遭的人逐渐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职场发展罗子君开始拼搏的初衷是想要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职场女性,她从一个小职员,逐渐成长为了一个业务主管,并在不断的革新与挑战中,最终成为了一个高管。
整个过程中,她一直坚持自我,并注重与团队的合作,她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清楚,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
综上,罗子君是一个聪明、坚强、独立、脆弱并且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
她在职场和个人生活中遭遇了外界的阻碍和打击,而内心的矛盾也随之增多,在情感和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有着曲折的经历。
但她能够随着生活的变幻而成长,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对自己的未来保持着信心和期待。
罗子君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在职场生涯和情感诉求中的种种追求和困境。
浅析《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摘要】《我的前半生》是一部热门剧集,讲述了罗子君在社会逆境中的成长与奋斗。
罗子君是故事中的主角,她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展现了罗子君的美丽和独特。
罗子君的性格特点是坚强、独立和有正义感,这使得她备受读者喜爱。
在成长历程中,她不断成长和进步,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和勇气。
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复杂多样,反映了她的人生态度和处理能力。
罗子君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
罗子君形象的成功塑造给读者带来了很多启示,同时也展现了她的不完美之处,使得角色更加真实和接地气。
通过对罗子君形象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的成长历程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关键词】罗子君,我的前半生,人物形象塑造,外貌描写,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关系,精神世界,成功塑造,启示,不完美之处。
1. 引言1.1 介绍《我的前半生》的背景《我的前半生》是一部由亦舒所著,由华语影视界知名监制张纪中拍摄的电视剧。
该剧改编自亦舒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三个女人在面临人生困境中的成长和奋斗故事。
故事围绕着罗子君、安迪和聂远三个女性展开,讲述了她们在各自的家庭、职场和爱情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成长。
《我的前半生》在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被认为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内涵的优秀作品。
罗子君作为该剧的主角,被认为是一个鲜活、立体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她的成长历程和人生经历引发了观众们的共鸣和思考。
罗子君的形象塑造成为了整部电视剧的一大亮点,也为观众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物角色来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困境。
1.2 罗子君的重要性罗子君是《我的前半生》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一位勇敢、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
在小说中,罗子君的命运曲折,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追求真正的幸福。
罗子君的形象在整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的经历和成长过程,反映了当代女性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坚韧和勇气。
浅析《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我的前半生》是一部由亦舒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罗子君在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人生故事。
在小说中,罗子君这一角色形象的塑造堪称是极为成功的,她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深受读者的喜爱与关注。
本文将从罗子君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和情感变迁等方面入手,来浅析《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
罗子君的性格特点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她是一个内心细腻、理智而又坚强的女性形象。
在事业上,她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具备不俗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才华。
在婚姻家庭中,她积极坚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从不轻言放弃。
在朋友间,她待人真诚,宽容大度,乐于助人。
她的内心却隐藏着许多的挣扎和矛盾,在感情生活中备受伤害和煎熬,在职场上也历经坎坷和挫折。
这一系列矛盾纠葛的性格特点,为罗子君增添了厚重的内在情感,使她的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
罗子君的成长历程也是她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关键因素。
小说中通过罗子君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的反应和表现,很好地展现了她从一个孩提时代的单纯天真,到成熟稳重的人生阅历的变迁。
她在职场上从一个无知懵懂的新人逐渐成长为独立坚强的职业女性,在婚姻家庭中从一个依赖他人的少女蜕变为独立自主的女性。
这一过程中她的性格经历了丰富而复杂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她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种生命历程的呈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罗子君的成长与韧性,从而对她的人物形象在心理层面产生共鸣与认同。
小说中罗子君的情感变迁也是她形象塑造中的一大亮点。
在浅析罗子君的人物形象时,不得不提及她在感情生活中的曲折变迁。
从最初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到婚姻的平淡和失望,再到重新坚定的追求幸福,罗子君的感情生活满是挫折和考验。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婚姻的坚守,深刻地展现了她内心坚强与脆弱的矛盾,在情感世界中的挣扎与成长。
这一系列情感的变迁,使罗子君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深邃和具有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中经历情感的冲击和思考。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伤逝》写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而子君正是这些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是一个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子君是一个娴静天真而又柔弱的姑娘,她对外界的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也没有经受过风雨的磨练。
但她的内心十分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真情,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为了实现幸福家庭的美好理想,她无所顾忌,不怕那些遗老遗少敌视和猥亵的目光,不怕与封建家庭断绝关系,勇敢地走出了封建专制家庭,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自己所敬重的爱慕的人。
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
她带着对涓生的崇拜,在涓生的热烈追求下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但是子君的思想还未做到彻底的觉悟,并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在有了家之后,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统治了她。
她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翁子君,有三个思想发展阶段:一,坚定地追求恋爱、婚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子君与涓生相爱,应该看到,子君比涓生更加坚决,因为子君的思想在当时比涓生更深刻,涓生只是追求自由恋爱,而子君却提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在这里,子君是将恋爱同个性解放联系起来的,她追求的是独立的人身地位,因此,这句话也极大地震动了涓生的思想、灵魂。
《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

《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
子君是一个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觉醒的女性形象。
她接受过新知识,有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勇敢地与封建礼教做抗争。
她勇敢地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表明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
然而,子君的思想和行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例如,她的个人反抗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婚姻自由,而并未与社会反抗联系起来。
这使得她在追求自由恋爱时,采取了非暴力抗争的方式,最终导致她的失败。
在性格上,子君表现出纯真、温柔、善良、勤劳和通情达理等优秀品质。
然而,她的思想单纯和缺乏斗争经验也导致了她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应对策略。
她的命运悲剧不仅源于社会的压迫,也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弱点。
总的来说,子君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女性形象。
她既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勇气和热情,又存在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她的命运悲剧既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束缚和压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女性的艰难处境。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是鲁迅作品《伤逝》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他们的人物形象如下:
1.子君:子君是一个勇敢、坚定、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感到不满,并勇敢地站出来反抗。
她追求与涓生的爱情,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包括与家人决裂、面对社会的非议等。
然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一些软弱和妥协,最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2.涓生:涓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他对封建社会持批判态度,渴望通过革命改变社会现状。
他深爱着子君,但同时也感到自己无法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困境时,他显得犹豫和软弱,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样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总的来说,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既有追求自由和理想的勇气,也有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软弱和妥协。
他们的悲剧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子君是一个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她生性温顺、善良,幼稚而又充满幻想,但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
她带着对涓生的崇拜,在涓生的热烈追求下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但所识非人。
另一方面,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关键词] 温顺、善良,勇敢、坚贞、执着,幼稚而充满幻想的小知识分子《伤逝》是鲁迅小说中惟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篇小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五四”时期大多数爱情婚恋小说的艺术构思:它不像很多爱情婚恋小说那样只着眼于婚恋、爱情双方的离合际遇或者道德情感的趋向,也不只着眼于恋人一方的失恋的痛苦或性的苦闷,而是第一次把笔触深入到青年男女婚后的情感关系中去,男女主人公不是不能结婚的痛苦,而是结了婚以后的痛苦,这在五四时期是很少有的。
在艺术构思上超出了同时代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小说从正面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
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但是家庭的建立,反而成了他们不幸的开端。
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就失去了光彩,终于以悲剧告终。
现在,我来分析一下小说中主人公之一的子君的形象。
一、出身大致为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
二、受过初级教育的小知识分子。
涓生与子君是在会馆(某个地区的人在家乡之外某个地方建立的供家乡来的人活动和居住的场所)里互相认识的,他们是同乡。
由于采用手记的形式,作者对于涓生和子君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及外貌等没有详细的交代或描述。
但从作品中的一些较为零散的有关描述上看,涓生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在政府部门担任文员之类的职务,会写小品文、能翻译外文作品;而子君大概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她没有工作,寄居在北京的亲戚(叔叔)家里。
三、温顺善良。
这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一是子君喜欢养小动物,并且善待它们;二是和涓生相处的态度;三是临走时还留下了几乎所有的钱物。
四、勇敢、坚贞、执着,幼稚而充满幻想。
交往了半年之后,在涓生的影响下的子君已经有了明确的婚姻(或男女关系)自主的思想。
她对涓生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见:当时的子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五四时期从西方传来的"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新思想。
......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说话的主角总是涓生,而子君通常只是个听者。
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当时境态的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子君的爱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执着,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爱情。
五、所识非人。
所谓《伤逝》者,实为逝者伤。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
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抉择。
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
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
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这才意识到当初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
”恐怕是错误了,因为子君“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
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
再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
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如此经典的场面在21世纪已经视为珍宝,更何况在那个世俗的年代。
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诵。
”。
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
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
其实我也不怀疑那个场面的真实,只是很明显,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可恨的是,这个时候涓生并没有显示出在分手时“所谓真话”的勇气,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种“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那么他当时更应该对子君讲出他的心态,似乎在后来的描述中,他的各种对子君不满情绪他都有所隐瞒,当然除了分手那一次来了个真实的。
如果在当时寻住所的路上,他也来个真实的表白,或许会让子君明悟一些,或许将不会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会淹没子君死的悲剧。
因为当时境态的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子君的爱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执着,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爱情。
于是,他们的爱情走向在开始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
子君是义无反顾的,从他们最初交际半年时的对话,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我是我自已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直到面对涓生热烈地追求,她果断地舍弃家人,将整个社会抛在身后,毅然地跟着涓生。
这是一种对社会的背叛,是不符合大众化的,是当时那个时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却坚强地选择了那样没有退路的爱,其中的勇敢和无畏又岂是你我能体会的?但涓生最后却用“所谓的真话”把她推向地狱,虽然文中没有交待子君的死因,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当初他们同居时,她的叔子已经不认她做侄女,可见家庭反对之强烈。
那么子君被涓生“逼”回到足以被唾沫淹死的家族中,私订终身、未婚同居,这诸多罪状,还不够她死一百回吗?这便是涓生悔悟时说的“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这重担也便真的“压”死了子君,毁灭了涓生赎罪的机会,完全破灭了他们的爱情。
从而更加突出了涓生的不负责任,自私阴暗,这也正是鲁迅先生的一惯写法,不同的是,这次揭示的是人性弱点的阴暗面。
六、吃人的社会环境。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
“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
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
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抬得起头来。
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
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
1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
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
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
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但是,同样,她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节”,虽然她第二次结婚得到了幸福,但她还是怕人家说起,为啥?因为她不“守节”了啊!祥林嫂因为没有守节而受苦,在祝福声中默默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