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一)
《伤逝》

涓生的人物形象:涓生是一个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他是醒了的,他的觉醒的表现是,第一,他理解到,“回忆以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其次,他理解到,“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接下去,他理解到,“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免得一同灭亡”。
最后,他理解到,“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这里,涓生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很明显的过程,即是:觉醒——战胜感情的自我——获得理性的自我——重新陷入麻木的自我。
狭獈的阶级观念和社会意识使涓生不能看清子君踏上死途的真正原因在于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的残酷和腐朽,在于个人奋斗的盲目和软弱,而终于认定,“真实”才是真正的“无爱的人间”,是致人死命的毒刀,他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便是涓生生命的归宿,一个从谎言世界里超脱出来,真实世界里苦闷徘徊了一阵之后,又终于在现实生活所给予的苦痛之中重新回到谎言世界里去的人,绝不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探索者和革命者。
自然,涓生的路,也只能是作者是最终所要否定的路。
然而,既然涓生是娜拉形象的异化,毫无疑问,无论是于家庭还是于社会,他都必然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究其悲剧性,一方面,表现在和子君的爱情的毁灭,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和个人主义决裂的不彻底。
他爱子君,这是事实,但只在先前。
先前,子君和涓生一样,都是醒了的人,醒了的人是不会与熟睡中的人为友的,所以他们彼此的相爱应该说是真诚的,直到他们一同私奔,到吉兆胡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以后,他们的感情才逐渐起了变化。
子君是个人主义的忠实的维护者,她的全部希望只在于操劳家务以维持现有的“安宁和幸福”;涓生是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人,他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因此,他不爱子君,也是事实,但只在以后。
子君形象分析

子君的人物分析
子君是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接受了资产阶级个性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觉醒意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
她同涓生处于热恋期时,曾和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学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可见她是赞同新思想,新理念的,是处于思想先锋的知识女性。
可是她又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封建思想在她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当涓生指给她看墙壁上的那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时,她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下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
可见她依旧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她在同涓生同居后,开始变得却步不前,变的浅薄,庸俗,怯懦。
她同涓生在一起生活后,并没有摆脱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
她不再继续学习进取,发挥个性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独立女性,而是终日倾注于家庭琐事,养鸡喂狗,洗衣做饭,还甚至为了家畜的事同小官太太暗斗。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
”而且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当涓生和她谈到文艺时,也还是过去曾讲过的那些话,或者只是倾听,到后来沉默。
直到最后,面对经济压力以及与涓生生活态度上的分歧,终于爱情也出现裂痕。
子君最终又回到了原来她自己所反抗的那种状态,未能冲破封建旧思想旧势力的网。
当她和涓生分手后,她并没有反抗,而是默默地从容地接受了这一切,在绝望中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周围的威严与冷眼中,在无爱的人间凄凉地死去。
《伤逝》文学评价

《伤逝》文学评价《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著名小说,发表于1925年,被认为是鲁迅文学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展现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首先,鲁迅在《伤逝》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主题。
在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婚姻自由的向往。
然而,由于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局限,他们的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其次,鲁迅在《伤逝》中刻画了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形象。
涓生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角色,他既受到新思想的启发,又受到旧思想的束缚。
而子君则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不惜离家出走。
然而,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也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青年的思想和处境。
此外,鲁迅在《伤逝》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他通过倒叙和内心独白等手法,深入刻画了涓生和子君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最后,鲁迅在《伤逝》中通过个人的情感悲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对于个人自由和爱情的限制,以及封建思想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
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性和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总的来说,《伤逝》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鲁迅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困境,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探讨。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启示意义。
它启示我们应当珍视个人自由和爱情的价值,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局限。
在当今社会,鲁迅的这部作品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首先,《伤逝》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着追求爱情与婚姻的难题。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婚姻却需要更多的责任和承诺。
《伤逝》关于涓生是否爱子君

伤逝,为逝去的东西而伤感,这个词让我想到的是遗憾、悔恨、情殇……(开卷语)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
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原文)文中的子君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会影响的旧思想的社会背景下,她冲破封建家庭牢笼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决态度,勇敢的和家庭抗争,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话来,无视社会的嘲讽和流言蜚语,义无反顾的和涓生这个又穷又算的书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这份没有“面包”的爱情。
涓生是自私的,在爱情中只是一个索取的角色,当爱情的激情褪去的时候,同时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他把责任推给子君,而不想想自己的问题。
他在教育局里做事,就像鸟贩子手里的小鸟,怕日子久了,翅膀麻痹了,将来忘却了飞翔,可是他离开了教育局,终于展开翅膀去飞了,可是待在笼子里久了,却怎么飞也飞不高。
生活无保障了,他又开始想念关在笼子里的日子——也就是他的思想先进只是表面上的言辞,是经不起时间和现实考验的。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
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到来,无名的,意外的。
但一天一天,无非是死的寂静。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原文)当涓生听到子君的死讯时,开始黯然伤逝,一切无法再回到以前了,涓生的下半辈子讲一直在伤逝中度过。
(施颖)临末,我用了十分的决心,加上这几句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
浅谈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演唱分析

Western Music 西方音乐浅谈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演唱分析吕 傲(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110000)【摘要】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创作的,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心理歌剧。
女主人公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是学习民族声乐过程中重要的一首作品,笔者通过对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等方面的介绍,对演唱作品提供帮助。
【关键词】《伤逝》;《不幸的人生》;咏叹调;演唱【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一、歌剧《伤逝》概述(一)创作背景及主创人员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创作排练民族歌剧《伤逝》。
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由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是中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在当代歌剧的发展上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彷徨》等。
其中,《伤逝》选自小说集《彷徨》。
施光南,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
代表作有弦乐四重奏《青春》《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剧音乐《伤逝》等。
(二)剧情介绍《伤逝》剧本以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唯一一部描写爱情故事的小说。
《伤逝》主要讲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对追求新生活与命运的恋人相知相恋但经受不起时代的压迫最终分开的悲剧故事。
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知识青年“涓生”是教育局职员。
他内心向往着自由、民主的生活,可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制度的压迫下。
“涓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生活极度不满,孤独、寂寞,空虚。
此时,他遇到了女主人公“子君”。
他们相识,相知,讨论“泰戈尔”,憧憬自由的生活。
慢慢地他们相恋。
“子君”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与“涓生”私奔。
但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涓生”越来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看着当年那个花样少女如今变成一位终日愁苦的怨妇,此时,他嫌弃“子君”,提出了分手并跟“子君”说出“我不爱你了”这样无情的话。
以女性主 义视角剖析《伤逝》-优秀范文

以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伤逝》-优秀范文《以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伤逝〉》《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讲述了涓生和子君这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最终却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剖析这部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许多深刻而发人深省的问题。
子君,作为小说的核心女性人物,她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女性觉醒的意味。
在那个封建礼教依旧强大的社会背景下,子君勇敢地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宣言,毅然决然地与涓生走到了一起。
这一行为无疑是对传统父权社会的挑战,展现了她对个人自由和自主权利的追求。
然而,这种觉醒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极其脆弱的。
子君的爱情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依赖心理。
她将自己的全部幸福寄托在与涓生的爱情之中,一旦这份爱情出现了裂痕,她便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支撑。
在与涓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子君逐渐陷入了琐碎的家务劳动,失去了曾经的精神追求和自我。
她不再读书、思考,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涓生的生活起居中。
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对女性的限制,使得她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子君自身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的认知。
从女性经济独立的角度来看,子君在与涓生的爱情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她没有经济来源,完全依赖涓生的收入维持生活。
这种经济上的依赖使得她在爱情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当涓生对她的感情发生变化时,她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
这也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如果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就很难真正实现人格独立和自由。
再看涓生,他在这段爱情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他倡导新思想,鼓励子君追求自由,但当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现实的困境时,他却开始嫌弃子君的平庸和琐碎,最终选择了放弃这段感情。
涓生的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男性在爱情中的自私和不负责任。
同时,也暴露出他所倡导的新思想在面对现实时的脆弱性。
在《伤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压迫。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子君是一个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她生性温顺、善良,幼稚而又充满幻想,但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
她带着对涓生的崇拜,在涓生的热烈追求下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但所识非人。
另一方面,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关键词] 温顺、善良,勇敢、坚贞、执着,幼稚而充满幻想的小知识分子《伤逝》是鲁迅小说中惟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篇小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五四”时期大多数爱情婚恋小说的艺术构思:它不像很多爱情婚恋小说那样只着眼于婚恋、爱情双方的离合际遇或者道德情感的趋向,也不只着眼于恋人一方的失恋的痛苦或性的苦闷,而是第一次把笔触深入到青年男女婚后的情感关系中去,男女主人公不是不能结婚的痛苦,而是结了婚以后的痛苦,这在五四时期是很少有的。
在艺术构思上超出了同时代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小说从正面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
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但是家庭的建立,反而成了他们不幸的开端。
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就失去了光彩,终于以悲剧告终。
伤逝

《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11环艺(4)朱青云《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
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
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
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
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
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一)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创作了直接反映青年知识分子恋爱婚姻问题的小说《伤逝》。《伤逝》
的巨大意义不是在于描绘“五四”以后青年们在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动人故事:《伤逝》
突出反映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能光是追求爱,“只为了爱,一一盲目的爱,——
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宣扬“恋爱至上”、“婚姻至上”的倾
向,鲁迅通过小说,鲜明地提出:“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在“五四”新思想浪潮的冲击下,青年们追求恋爱自由和婚自由,这无疑是对千百年来封建传
统观念的无畏斗争。但是,究竟应当怎样去追求?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伤逝》以形象
的图画向青年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同时又予以鲜明的回答。
鲁迅的高明在于巧妙地抓住涓生和子君的不同思想性格,更深刻地揭示出他们这场悲剧的社
会乃至个人原因。从涓生与子君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便可深刻领会这一点。
涓生是《伤逝》中的主人翁,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在如泣如诉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了一
个“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形象,他有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接二连三打击也能有
所思想准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寻找一条生活的新路。但是,面临重重生活压力,
他却抛弃了自己过去妁志同道合者,做出了一件十分错误的事情,因此换回一颗难咽的苦果
而饮恨终生。
小说为表现涓生的形象而成为四个阶段。
第一,对子君的一片爱情和新婚生活的开始。
涓生是个青年知识分子,在一个局的秘书处工作。他有理想、爱学习、热爱文学,还会翻译
文艺作品。由于生活的穷困,他只能暂时住在会馆里。
小说的倒叙,从他与子君的恋爱开始。每当他在会馆的小房子里,便“在久待的焦躁中”渴望
子君的到来。久久没等到,还会猜测:“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与子君在一道,涓生总喜欢“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
尔,谈雪莱……。”
纯真的爱情,使他们两颗年轻的心连结在一起。涓生和子君终于生活在一起。
新婚的生活是幸福的。这是他们冲破了长辈的桎梏、社会习俗的偏见而赢得的胜利啊l每天,
他们两人默默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
但是,子君却在这时渐渐将兴趣移向生活琐的事:养了四只小油鸡,一只取名阿随的花白的
叭儿狗。
涓生对此产生了想法,他开始领悟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一,对于这一点,子
君仿佛并没有完全理解。是的,婚姻并不是恋爱的终结,爱情的花朵仍须夫妇两人加以细心
的爱护、浇灌。
这是涓生和子君出现的初步分歧。
第二,涓生失业以后。
由于涓生和子君的相爱是冲破社会习俗和偏见的,.因此,必然遭受社会旧势力的打击和摧
残。涓生终于被“谕”“毋庸到局办事。”
对此,涓生早在会馆里便已预料到了。他以为,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他准备给别人
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译点书。涓生满怀信心,“说做,就做罢!来开一条新的路!”生活是严
峻的,也是残酷的,涓生的努力全部失败了。半个月的辛勤,只换来两张书券。生活无着落
了,减少饭量、吃掉油鸡、送走阿随,火炉也没法点了……。
涓生终于感到实在生话不下去了。
第三,向子君提出分开的要求。
面临种种打击,一特别是生活的穷困到了极点,涓生从先是对子君整天忙着小鸡.小狗的不
满开始,又发展到对子君为了小油鸡与房东小官太太的暗斗的不满。子君面对生活打击变得
怯弱、凄惨,却使涓生认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活还
宽广得很。”这样,涓生便萌发了一个想法:要与子君分开。
涓生还以为此时的子君阻碍了他的振翅飞翔,“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
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于是涓生又从谈往事开始,讲文艺、讲外国文学,讲《诺拉》、《海的女人》,还有意称扬诺
拉的果决……。子君也觉察到了,涓生终于说出: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
免得一同灭亡。“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子君离开了滑生。
第四,心中一片忏悔和充满了痛苦。
子君真的离开以后,渭生先是“有些轻松,舒展”,但很快就开始感到了沉重。首先,他觉得
不该把子君推给她那“烈日一般的严威”的父亲;接着,他后悔原先想法,“以为将真实说给
子君,她使可以毫无顾忌地毅然前行”,事实绝非如此。他开始悔悟到,他的这种做法,实
际上是“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涓生这才真正发现,他是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摈于强有
力的人们。”
终于,子君死去了,她是死于涓生所给予的真实一一无爱的人间。于是涓生悔恨,悲哀,他
祈求子君的饶恕与宽容……
但是,涓生也没因此而全部消沉下去,他还是清醒地意识到:“总得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