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涓生和子君

合集下载

我看涓生

我看涓生

我看涓生******************涓生是鲁迅小说《伤逝》里的男主人公。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反应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以独特的手记体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涓生和子君以热恋同居开始却以生死离别告终的爱情悲剧,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青年们如果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仅仅局限在追求个人自由、婚姻的自主狭小范围里,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波力量,是难以冲出封建社会天罗地网的,更难以获得最终的自由和解放。

故事开始时我们可以看出涓生是很爱之君的,两人初期的爱情生活很美好,也很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子君也表现得相当痴情,子君对涓生爱得热烈、纯真,她陶醉于也满足于这样的爱情。

为了便于朝夕相守,他们在一个小官员家的四合院里找到了两间房子;在那里,他们过起了同居生活。

这种男女之间在不正式办理结婚手续的情况下就同居的生活,在当时的许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是会遭到非议的。

但子君和涓生都表现得很勇敢。

朝夕相处的同居生活,让涓生发现了子君身上的一些与自己不合拍的东西:子君喜欢在家里养小动物——小油鸡、哈巴狗,而涓生并不喜欢。

他开始感觉到自己和子君之间的一些隔膜,所以跟她谈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对于爱情的上述看法是相当深刻的。

但单纯的子君还不懂得涓生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子君在家里只管忙自己的家务。

由于两人之间在文化水平、生活视野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差距,涓生与子君之间的爱情已经出现了裂痕。

在涓生失业之后,失业的打击倒使得涓生更加振作起来。

但受到打击的子君却无法振作起来,反而越来越活得没有生气、没有情趣。

冬天来了,天气冷了,涓生和子君之间因为心灵的隔阂而产生的冷漠也加重了。

这时的涓生认识到了:尽管爱情可贵,但却是需要有其他东西作基础的。

如果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共同的生活目标和符合对方的需要或要求并为对方所欣赏的个人素质,男女之间的爱情就会因为缺乏基础而无法长久维持下去。

论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

论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作者:马志娟学校:中央电大奇台分校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春汉本学号:0965001202257指导教师:李雪华2011年6月论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目录一、目录 (2)二、摘要、关键词、正文 (3)三、参考文献 (8)论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摘要】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有社会原因和个人的原因,社会原因在于他们的爱情违背了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因而受到整个社会的打击迫害,个人原因在于涓生的自私卑怯与子君的不思进取,总之他们的爱情是一出时代的悲剧,这出悲剧为我们昭示了个性解放的失败,只有推翻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改变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下层的人民才会有出路。

他们的爱情悲剧在今天对我们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警醒,顺应潮流学会变通才能生存,只有经济的独立才会有人格的独立,爱情需要时时更新,人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任何停滞不前都终将被淘汰。

【关键词】涓生子君爱情悲剧原因启示涓生和子君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以描写爱情为内容的小说《伤逝》的主人公。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对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的自由,顶着整个社会的压力,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了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在这样的思想鼓舞下,他们同居了,组建了一个小小的家庭,过了一段幸福、宁静、平和的家庭生活,然而婚后不久,各种打击接踵而来:先是涓生丢了饭碗—被从经济上打击和迫害,再是子君不断与“小官太太”等人的矛盾与冲突、周围熟人的纷纷背离与讥刺的目光等等,在多方求告无门、孤立无援、缩减开支后依然无法维持生计中,他们各自的性格弱点开始显露,两人终于分道扬镳,子君回到了先前背叛的具有“烈日的威严”与“冰霜的冷眼”的无爱的家庭,一步步走向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而涓生又回到了如先前一般空虚又加了如今的悔恨的生活中去,一对青年的爱情与子君的性命就这样被扼杀了。

我看涓生

我看涓生

我看涓生——我不想说你是身不由己“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看到涓生说的这句话时,我不由地感到愤怒: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读完《伤逝》,涓生的那个懦弱,自私的形象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一个女人为了能够和他在一起,甘心背叛封建礼教和她一直生长在的封建专制家庭,不计较涓生的身份地位,抛弃了名声与礼教的羁绊。

和涓生同居后,子君为了生计,渐渐改变了自己,曾经的五四新青年也越来越像旧式妇女了,努力地维护自己的小家庭,她这样地对一个男人,结果换来了什么?涓生呢,只是觉得这个曾经很上进,有主见的女人,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终日为小事吵吵闹闹的小市民。

此时的他,开始觉得子君庸俗了……“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两人尚未同居时,涓生是如此地渴望子君的到来,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常常会被蒙住双眼,满眼看到的尽是恋人的优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情是令人麻痹的催化剂,令子君和涓生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

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也许你会说,子君这种反抗仅仅是新时期青年思想与众不同,叛逆,但是,如果没有真切的爱情,她又何必这样做?此时的涓生,对于恋人的到来是这么地兴奋,充满期待,满眼看到的尽是子君微笑的酒窝,还有她的灵气,才气。

两人走在路上,子君很是自然,心胸开阔,而涓生则会觉得会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害怕得哆嗦起来,却还装腔作势,虚伪的男人。

明知道如果自己抛弃了子君,子君注定会死去,死在无穷无尽的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但是他最终还是说出了这种话,并且还说出了“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

我看子君

我看子君

我看子君《伤逝》是以男主人公涓生的视角叙述他与子君的相恋,结合和最后的分手。

文中对子君的描写是通过涓生的心理描写以及她为数不多的话语。

子君的故事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不单只是涓生一个人,子君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归根结底还是当时社会的悲哀。

子君被涓生吸引主要是因为涓生开放的思想和为爱的大胆付出,于是子君勇敢的离开了父亲和胞叔,“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接触新思想的子君,向封建礼教,封建社会,向旧的思想观念发出的抗议,她很勇敢。

这句话也是在向娟生暗示:自己是涓生的。

子君也很大胆,她和涓生上街的时候对于“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子君都是“坦然如若无人之境”时代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上和经济上不能独立使得子君和涓生的故事最后以分手结尾。

有文章说:“子君只是从依附于‘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转化成了衣服涓生而已。

从经济来源上,她是完全的依附于涓生的薪水(或是有她卖的首饰在内),在精神上,她是一个被启蒙者、被教育者,一个‘稚气而好奇’的听众,所谓的‘彻底、透彻、坚强’的她的脑中的思想,分到最后也不过是‘我是涓生的’,更浅的证实着她的依附性而已”【1】也正是因为子君并没有真正的开化,才使得同居之后的她只能做着生白炉子、洗衣做饭、喂养家畜等琐碎的家务。

子君的喜欢上小动物成为了整篇文章转折点的导火索,正是因为子君养的小鸡小鸭和房东女主人的一样,但同样作为社会组地层的弱势群体的她们却没有结成同一个战线,反而相互讽刺和挖苦,这使得本来就很孤立的子君完全失去了外界的援助和支持。

涓生失去工作之后,生活上的唯一来源没了,日子变得越来越拮据了,为了维持生计,涓生不得不一面找工作,一面坚持翻译书籍换稿费维持家用。

生活的艰苦使得涓生开始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之所以说它不切实际就是因为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和子君分开就能得到改善的。

面对日益冷淡的丈夫,子君也感受到了一些不好的信号,于是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吻戏和新的考验”,“笑着和我谈到还在会馆时候的情形”。

浅谈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五篇]

浅谈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五篇]

浅谈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五篇]第一篇:浅谈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浅谈《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内容提要: 《伤逝》一文主要讲述了两个先进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他们当时社会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曾经狂热地追求个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

子君是一个判逆的女性,她在追求个性解放,冲破封建家庭牢笼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异常坚决态度和勇敢精神,赢得了涓生的爱慕,同时喊出了个性追求的时代最强音。

涓生表现的不如子君勇敢和热烈,但他比子君更能经受失业的打击,比子君看到更广的人生意义。

他们在爱情的追求上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觉醒,但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和自身的弱点使他们的爱情过早的凋零。

为什么他们的爱情慢慢变淡,最终走向失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他们生活在旧社会;(二)他们自身性格的特点;(三)经济上的困顿。

关键词:先进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原因《伤逝》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终笔于1925 年 10 月 21 日。

同时这也是鲁迅唯一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他以男主人公涓生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伤逝》描写的是在中国北京1920 年代,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

社会先进知识分子青年涓生与子君有着文学和制度变革的共同话题。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长辈指婚的禁锢,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开始了同居生活。

生活中涓生遭遇了被辞工的打击,并且以译书来赚生活费。

家庭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逐渐走向了贫困。

他们失去了以往心灵的交流,最终对生活感到厌倦的涓生放弃了与子君的爱情,并且告诉了子君。

子君后来被她父亲接走,不久便在家乡死去。

涓生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与悲哀,并要走出“新的生路”。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这是一个悲剧,我们可以分别以下几个方面一一剖析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的樊篱,但由于整个社会并没有因此改变,黑暗的社会是决不允许有这种叛逆者存在的。

因此,在他们同居后,社会对他们的打击、摧残始终没有停止。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启示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启示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与他们本身的弱点——如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有关。

这样的文章到现在依然有现实的意义。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所给我引发思考的是:一、爱情是否一定要以金钱为基础二、爱情、婚姻与责任的关系三、个人追求的独立性涓生的失业,使他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了,爱情便失去了依附之所,婚姻的大厦也就随之坍塌了!在涓生的思想中,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放弃他自己,他的自私和懦弱也是他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钱,才是他的依靠和支柱。

这也就证明了他们的爱情基础本身就是不可靠的!爱情和婚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该不是金钱,也不要拿它做幸福与否的标准。

俗话说叫做患难见真情。

能在富有时留住对方,贫穷时失去爱情,这样的爱情是假的,遇到困难的时候,留下来患难与共的,一定是可以交付一生的人。

爱情是美丽的,婚姻是神圣的,责任是一辈子的!而爱情的责任就是婚姻,婚姻的责任是一辈子是约束和忠诚,无怨无悔地付出,还有对对方的宽容和忍耐。

爱情的责任,是奉献,涓生他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付的责任。

爱情追求的是完美,它拒绝弱点,而婚姻却拒绝完美,接纳现实;爱情常常令你神魂颠倒,销魂摄魄,忘记自我的存在,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婚姻则是平淡如水,枯燥琐碎的。

面对感情,我们年轻人要谨慎行事:一、不要仓促着急结婚二、婚姻中不要计较付出得多少,彼此努力才能把感情维持好。

三、坚持不放弃子君失去了爱情,是因为她盲目的把自己的全部都交到了涓生的手中,把涓生当成的依靠。

有古话说得好:靠山山到,靠人人跑!子君的失败,就是涓生道德上不负责任的结果。

尤其对女生而言,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李开复在写给女孩的话中有这样的一段:“女孩子必须找到除了爱情之外,能够使你双脚站在大地上的东西。

女孩子必须找到谋生的方式。

”只用爱情作为人生的支柱是脆弱的,子君的理想只是和涓生在一起生活,得到这样的生活,她便不再读书,安于这样的现状,审美疲劳的产生的必然的。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是鲁迅作品《伤逝》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他们的人物形象如下:
1.子君:子君是一个勇敢、坚定、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感到不满,并勇敢地站出来反抗。

她追求与涓生的爱情,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包括与家人决裂、面对社会的非议等。

然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一些软弱和妥协,最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2.涓生:涓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他对封建社会持批判态度,渴望通过革命改变社会现状。

他深爱着子君,但同时也感到自己无法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困境时,他显得犹豫和软弱,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样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总的来说,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既有追求自由和理想的勇气,也有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软弱和妥协。

他们的悲剧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你怎么认识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

你怎么认识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

你怎么认识涓⽣和⼦君之间的爱情?关于《伤逝》,也是最近才去看的鲁迅的⼩说。

⽂中⽤涓⽣的回忆呈现给我们⼀个爱情的悲剧。

许多名家已经对此作过详细论述,下⽂只是我的⼀些拙见。

从涓⽣的回忆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现实的⽆奈与残酷。

涓⽣和⼦君⾝处于那样⼀个动乱的年代,他们之间所产⽣的爱情本就有着注定的结局。

⾸先,涓⽣在对⼦君的感情变化是有他⾃⼰的原因的。

他早就知道⼦君爱他,也许在⼀开始涓⽣的确是爱⼦君的,于是他们开始了在那个年代为常⼈所不能接受的同居⽣活。

但是,这段姑且先称之为“爱情”的情感,从⼀开始就是不对等的,从后⾯⼦君清楚地记得涓⽣在对她表⽰爱意时的⼀举⼀动与涓⽣的仿佛记得便可⼀⽬了然。

涓⽣当时对⼦君的爱只是⼀时的,⽽⼦君对涓⽣的爱却是倾尽⼀⽣的。

⽽后的同居⽣活中,涓⽣的热情很快消退,以⾄于后⾯的⽣活中⼆⼈只能温习最初的乐趣。

⼦君也因家务的繁忙以及与他⼈的争执⽽常⽣不快,涓⽣下班回家也会因此事⽽受到影响,于是涓⽣开始嫌弃⼦君变胖;⽽在涓⽣接到退职信的时候也许是⼼理原因在作怪,使得涓⽣愈发地抱怨,嫌弃⼦君⽇益变得懦弱。

直到后来因涓⽣失职,家境窘迫⽽不得不杀掉⼦君乐于饲养的鸡,将“阿随”放⽣于荒野中时,⼆⼈⽭盾升级到最⼤化,可以直接预想后⾯的悲剧。

涓⽣最终抛弃⼦君,让⼦君独⾃承担世⼈⽩眼回到她冰冷的家中。

涓⽣寄希望于⼦君会⼀如既往的乐观坚强地挺过去,但却收到了⼦君的死讯,这对涓⽣来说是⾮常⼤的打击,似乎击中他的精神⽀柱。

于是他⼼⾥绝望着,找寻着既在正视事实想去找寻新的出路,⼜在疯狂地逃避与⾃责。

涓⽣悔恨,回忆起⼦君的好,但是最终选择了遗忘······从整个故事看来,也许⼦君代表了涓⽣⼼中的⼀个梦,当然这是他爱上⼦君的时候。

可是⽣活中的⽭盾接踵⽽⾄的时候,涓⽣发现这场梦已经醒来,除了离开⼦君,⼏乎是落得⽆路可⾛。

于是他做出了离开⼦君的决定。

但是当他离开⼦君之后,寂寞孤独的思念以及关于⼦君死亡的消息⼜扑⾯⽽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涓生和子君
内容摘要:面对爱情,我们该如何对待?是不是义无反顾就能最终获得幸福?鲁迅先生的《伤逝》给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伤逝》悲剧虚伪凄凉
老实说,一直以来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可是,他的作品除了读书以来课文上所选的,我很少去选读。

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我发现自己的文学素养真的还不够,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感觉的自己看的并没有那么深,很多内在的东西都读不出来,只能浅尝辄止。

上大学后,写作课上,陈怀奇老师就极其推崇鲁迅先生的作品,鼓励我们多去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陈怀奇老师的课,对于他推荐的书一般都会去借来看看,于是渐渐地,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比较多了。

但我必须说,我发现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真的很吃力,我的阅读还只是停在表面上,无法真正的深入作品中去。

我只能一点点地,慢慢去阅读,也许我读得会比别人满上许多,但又何妨呢?
这个学期,我们的专业课又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颜敏老师的课上,还有专门的一章介绍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

不知道是不是心虚上的变化,最近读了《伤逝》,感触良多,但是能够真正说出来的却很少。

我无法说出有关涓生心理活动的描写有多么的生动细腻,也无法说出有关涓生和子君爱情过程的叙述有多么的委婉感人,更无法说出故事本身带给人们的启示有多么的深刻。

我所能够做到的,就是把我内心想到的记录下来。

其实,对于鲁迅先生的《伤逝》,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也只是知道涓生,知道子君,知道他们的爱情悲剧,却没有真正去读过原文,也从未去在意过他们之间细微的感情。

某天,当我如获至宝地从图书馆借来一本鲁迅先生的《彷徨》,翻着里面的小说,就被涓生的话给吸引住了,便仔细阅读了一下,感觉,好凉。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并不喜欢这句话,包括说这句话的涓生,但我就是被这首句吸引的,当我们失去了某些东西后,悔恨这一类的词语便都显得虚假而苍白。

《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关于爱情主题的小说,通篇弥漫着一种凄美、苍凉的悲剧气息。

寂寞空虚的会馆破屋,窗外半枯的槐树和紫藤,是那样的凄凉。

涓生用“手记”的形式,在幽深的记忆中娓娓道来他与子君的故事。

从初恋时的美好,到共同生活的繁琐,到残忍的撇开子君,再从等待子君的急切美好的期待中到回忆结束后的悔恨、悲凉与孤寂,从鲜明的昔今对比中表现爱情的憧憬在现实中破灭。

涓生那颗震颤、孤寂的心在得到稍许的安慰后又再次经受更为残酷的孤寂虚空。

整篇小说,篇幅虽短,却叙述了一场令人心碎的恋情,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真实地记叙了涓生和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而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恋爱,并不是小说的重心,出现在小说中的涓生和子君,他们的身上分明带着“五四”时期小资产阶级只是分子的显著特点。

他们在时代潮流里敏感地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爱情自由等新思想,为了争取获得个人幸福,他们勇敢地向封建势力展开了挑战。

家庭的束缚、社会的非议都被他们置之脑后了。

我们都了解,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寄予了厚望,因此他十分重视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探索。

《伤逝》很是深刻地告诉我们,个人反抗在当时只是知识分子觉醒的起点,但是如果不超越个性解放思想的水平,并把视野扩大到社会解放的高度上来,他们终将悲剧。

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涓生是“五四”时期具有某种民主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正是因为他具有这种思想,使得他得以与子君结合。

他们结合的力量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然而,
面对“胜利”,尽管他比“停滞不前”的子君要清醒,尽管他认识到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成长,创造”,认识到“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并且他也没有完全沉溺于爱情和家庭的小圈子,他还想有所作为,但是由于他没有更高、更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致使他在个人挣扎中失败了。

涓生由于失望而变得颓唐起来,他没有醒悟到他的困顿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没有投身于社会的抗争,而只是一味地错误认为子君是“只知道捶着”他的衣角的累赘,甚至,他还愚蠢地认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

于是,为了自己的求生,他残忍地要撇开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妻子。

他是非常清楚,离异对于没有经济收入、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子君来说是多么的可怕。

他不明白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有的只是不切合实际的天马行空的空想,他没有看清社会的本质,只是急于“救出自己”。

然而,正是由于没看清社会历史的本质,所以他所谓的就出自己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子君就成了他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奋斗思想的牺牲品。

涓生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和抉择在某些方面暴露了涓生自私甚至卑鄙的丑恶心理,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

不可否认,他的这种行为时旧社会造成的,但是他的虚情假意也让人厌恶。

曾经,他“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后来,在面对生活的困顿时,他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着求生,把可贵的爱情舍弃了。

与子君相爱那刻,他深受感动,脸红心跳;待子君为了爱,舍弃一切跟了他之后,他却说子君变得怯弱了。

如果他是个男子汉,他怎么没有把子君变得怯弱的原因归咎在自己身上?是他没能给子君一个安稳的家,是他没有给予子君足够的时间,是他没能给子君足够的安全感。

当子君为了柴米油盐犯愁的时候,他不曾是他宽慰,只会一味地认为子君的见识变得浅薄!“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给她”,此话是否含有后悔爱上子君的意思?当他觉得是子君拖了他的后腿的时候,便说他不再爱她,还说这样可以让子君毫无挂念地做事……无须顾虑,勇往直前。

然而当子君真的离开之后,他又开始觉得冷清、寂寞和虚空了,真的好虚伪!
那子君呢?我觉得子君是值得同情的。

小说展示了子君的悲剧历程,突出了子君形象的典型意义,他的性格中包含有“五四”时期知识青年敏感、觉醒和勇敢地特点。

尽管子君自身存在着种种弱点,但是她的不幸夭亡是谁的错?也许,这应该归咎于当时的社会,但是,难道这不也是因为涓生断了她活着的念想吗?爱之初,子君是何等的勇敢和坦然,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毅然地逃出寂静与空虚,并在寂静和空虚中满含期待。

这一振奋的宣言并不是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深入理解,而是对封建礼教下传统婚姻理解的另一个“先进”版本。

然而,在建立他们爱的小屋后,子君便一头沉入了小家庭的琐事中,养了四只油鸡和一条花狗,而涓生买来的花由于四天没浇水枯死了。

于子君来说,似乎花梗适合衣食无忧的恋爱中人,而对于她这个每日面对生活琐事的家庭妇女来说,过于浪漫奢侈。

而那小狗取名“阿随”,似乎也很有寓意,意味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观念。

由于缺乏新的理想的鼓舞,她慢慢变得怯弱,经不住一点意外的打击。

然而现实却是无情的:涓生被局长解职了。

于是子君脸上变了色,她不敢再收拾屋子里额,“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她的生活重心变成了不停的筹钱,吃饭。

到这里,那个曾经充满勇气的新女性不见了,那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子君不见了,她变得凄然、怯弱、无聊和冷漠。

当涓生为了生活,决定告诉子君“我已经不爱你了”的时候,子君“脸色陡然变成了灰黄,死了似的”。

她用以维系她的生存希望的精神支柱“爱”没了,于是子君选择了跟父亲回家,最终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这种纵横对比,造成了鲜明反差,生动地表现了子君性格刚柔变化,使得子君的人物形象独特丰满,有血有肉,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产生了独特的悲剧效果。

《伤逝》是作者唱给像子君一样的知识新女性的一曲悲剧美的挽歌。

伤逝,就是悼亡的意思,哀悼她的真挚的爱情、婚姻的自主都成了泡影。

作者通过对子君悲剧,深刻指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爱。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并且批判了只求个人幸福,而不能对旧势力作“韧性”战斗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弱点,表现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

或许我将一切看得太完美,但恋爱过,也被深深刺痛过,似乎很清晰的看到现实中爱情的“|表面”性质。

所以,现代人,就过现代的生活吧!希冀着传统的真实爱情,但万不可再急着随便跳入火坑。

着了急,就得像子君般拿未来的伤痛来填补。

虽我并不十分愿意去相信桑德伯格的那句“生活就像一只洋葱,你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总有一层会让你流泪”,却十分相信“用太多痛苦换来的幸福,本身已不是幸福,它甚至会变成一笔巨债,将承受者的脊梁压弯”。

以上仅为我个人在读了《伤逝》后,对涓生和子君的一个理解,也许我的理解有失偏颇,但又何妨,毕竟我不是大家,我只是说出我的感受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