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教育心理学概述.

合集下载

(完整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完整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在教育心理学看来,(C)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D)A.教学方法B.教师C.学生D.学习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A)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5.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D)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足(C)A.学习的心理规律B.教学的心理规律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7.教育心理学足(D)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理论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自然学科D.应用心理学8.心理学是研究(A)的科学。

A.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心理过程D.思维过程9.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桑代克D.裴斯泰洛奇10.1924年,我国学者(C)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把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引进到我国。

A.潘菽B.房东岳C.廖世承D.小原11.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C)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束D.20世纪90年代起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BC)A.学习与教学要素B.学习与教学过程C.学生心理过程D.教育与社会发展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是(ABCD)A.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ABCD)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ABC)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与反思过程D.互动过程5.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ABCD)A.学生和教师B.教学内容C.教学媒体D.教学环境6.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ABCD)A.敬业精神B.专业知识C.专业技能D.教学风格7.在学习与教学要素中,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BD) A.年龄差异B.群体差异C.智力水平D.个体差异8.教学环境包括(BD)A.课堂自然条件B.物质环境C.教学设施D.社会环境9.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ABCD)的作用。

卢强《教育心理学》

卢强《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教育性原则4、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5、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差异性。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1)图式。

(2)同化和顺应。

(3)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也称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第一章 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 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Contents 目录 1.1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意义1.2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基本任务1.3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4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1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意义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学科体系(二)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三)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二、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234(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四)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一)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1.2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基本任务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婴儿期和幼儿期(○岁至六七岁)学前教育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学科。

0102学前期是个体生长发育、发展变化迅速的时期,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

心理学的任务:2W,1Hwhat why How是什么:描述或揭示学前教育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什么原因:对学前教育教学和儿童学习活动的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实质、动力、内在机制如何指导),如何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活动进行指导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123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1. 提高学前教育指导者的综合素质2. 优化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基本任务1.3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卢梭(Rousseau,1712—1778 )《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适应的自然教育思想福禄培尔(Froebel,1782—1852)幼儿园 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蒙台梭利(Montessori,1870—1952)《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一)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初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直接教学方案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建构主义教育方案(二)初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Ø一是凯米-德芙里斯(Kammi-DeVries)的学前教育方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与教相互作用形成系统。

该系统包括: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种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1968年乌申斯基出版《人事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此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学习心理。

行为主义占主要地位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60年代掀起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第三节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普遍)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测验法。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

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

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并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教师如何合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高效学习结果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五要素1.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

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

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等。

(二)三过程1.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3.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这一要素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别差异。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4。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指导地位,关键作用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1、早在教育心理学创建之初,许多研究者将教育心理学定义 为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种观点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现在,目前仍有许多研究者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纯应用学科, 强调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具有应用 性,是确切无疑的。但是注重应用会忽略对学科体系的探索, 教育心理学缺乏个性,或者附属于心理学,致使学科发展陷入 困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4、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建构主义兴起,1994年Bruner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四个方 面的成果: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 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年由方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 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 2、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教育心理学的改造、 发展与曲折 3、80年代之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教学过程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2、学习与教学因素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 个方面来影响学教过程: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 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堂内容标准、课程、教学目标以及 教学材料等。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 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学生交谈,帮助他们处理所遇到的 具体问题。我 先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了解 到合作学习,后来又参加 了有关合作学习 的研讨会。我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让学 生对 各自的作文相互给予直接反馈,让他们彼此示范 有效的写作,相互鼓励去写作。通 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可以让大家都从事写作 活动、完成许多常规的课堂活 动,这也解 决了我的课堂管理问题。



3、评价/反思过程:是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 程中,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评判、分析、 检验和反思的过程。 静态的五种要素和动态的三种过程之间的过 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总论:
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概述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动机 知识、技能、品德学习 学习迁移与创造 教师心理概述 教师成长与发展 教学设计 课堂管理 教学测量与评价


我记得在教育心理学中还学到有关评 价的问题,我应 用了非常灵活的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作文的最终成绩 都是A,但只有当 他达到很高的水平时才得A,这可 能需要多 次的修改、练习。我还经常应用所学的有 关儿童发展的知识,比如,通过激励儿童 写与自己有 关的事情,以适应其发展水平 和文化类型——如果恐 龙或电子游戏对儿 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话,或者如果 在圣诞 节时,儿童因自己是穆斯林或犹太教徒而 感 到不愉快时,这都是他们应该写的事情。 埃伦很有感触,她与利厄安排了几次相 互观摩的活动, 以交流其所见所闻。与此 同时,埃伦班上学生的写作 水平也开始提 高,与利厄班上的学生几乎齐头并进。 但 对埃伦而言,尤为重要的是形成了这样一 种观念, 即教育心理学在平时的教学中确实有用。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扩充: 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科心理学、个性 及社会适应、生理卫生、程序教学思想等。 2、版本繁多,体系庞杂,未形成自身独立的 理论体系。 3、学习理论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领域。 4、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 心理学》教材。



一个叫玛尔塔〃德尔哥拉多的美籍墨西 哥裔孩子在写 她的二年级教师学说西班牙 语的有趣故事。还有一个 叫梅林达〃内文斯 的学生正在写一篇她暑假中发生的 精彩故 事! 下班后,埃伦碰到利厄,她有许多疑问:‚你是怎样 让学生进行那种形式的写 作的?你如何管理课堂的秩 序以及各种活动? 你怎么学会这样做的?‛ ‚我参加了一系列关于写作教学的研讨会,‛利厄说, ‚但如果你仔细考虑一下的话,我所做的一切都与最 基本的教育心理学规律有关。‛ 埃伦很吃惊:‛‘教 育心理学?在大学里,我在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上的得 分是A, 但我并没有看到教育心理学与你的写作教 学 有什么关系。‛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反应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 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 产生的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评价: 优点: 1.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 搜集到第一手资料; 2.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和心理没有 干扰,因而可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
“学” 学生
“教” 教师 教学媒体 教学内容
“环境”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构成学习与教学过程有三种动态的活动 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 思过程。
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 过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 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设置教学情境、 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教育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有效 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 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埃伦是一名新教师,令她困惑不解的是: 虽然自己一 直努力地教三年级学生进行创 造性写作,但教学进程 始终不尽人意。学 生很难写出些什么来,而且所写的 内容缺 乏想象力,错误连篇。比如,她最近布置 的一 篇作文是‚我的暑假‛,其中有一个学生作文的全文是 ‚我在暑假里得到了一条狗,我们去游泳,我被蜜蜂叮 了‛。 埃伦觉得学生们可能尚未具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在 布置下次作文之前,可 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训练大 小写、标点 符号以及惯用法等基本的写作技能。但有 一天,埃伦注意到张贴在利厄的教室外的几篇作文。利 厄所教的三年级学生与埃伦 的相差无几,但他们的写 作真的令人难以 置信!学生们就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主 题写 了好几页生动有趣的内容。
解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 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 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 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 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 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 听课。
案例分析二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 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 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 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 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 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 依据?
教师心理:
教学心理:
二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列 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 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 学成为一门科学。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 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 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 因此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 ‚教育心理学之父‛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试试你能记多少
sour(酸味)—candy(糖果)—sugar(糖)— bitter(苦味)—good(好)—taste(味道)—tooth(牙 齿)—knife(小刀)—honey(蜂蜜)—photo(照 片)—chocolate(巧克力)—heart(心脏)— cake(糕)—tart(酸)—pie(饼)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自身独立的 理论体系正在形成: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 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个别差异、教师 心理等。 2、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践, 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布鲁纳在60年代发起 的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关注教学中的社会 心理因素的‚人本主义理论‛等。
缺点:
1.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观察结果难以进行检验和 证实; 2.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经验、目的、 兴趣等取向和观察技术的影响。
(二)实验法: 在控制实验条件的前提下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 测量的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评价: 优点: 1.对变量进行较好的控制,得出的结果较为客 观可靠。 2.具有重复性,可以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重复 验证。 缺点: 1.过于严格的控制变量可能脱离自然情境.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 指导和控制作用。 一、帮助教师了解教学中的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好吧,让我们分析一下,‛利厄说, ‚首先,我应 用了从教育心理学中学到的 许多动机策略。比如,今 年我第一次进行 写作教学时,我读了几篇由其他班级 的学 生写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们 的好 奇心。通过让他们写自己想写的事情, 通过举行‘写 作庆祝会’,给全班同学读 自己的作文以赢得赞许和 好评等各种方式,来激励学生写作。我的教育心理学 教授经 常谈到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我也是这样做的。






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 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材的内容既要适应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 又要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 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是实施教育教学必备的条件,包 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五)个案法 对个体进行详尽而深入的研究。
案例分析一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 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 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 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 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 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 果?为什么?
(三)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 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优点: 1.能较为客观的提供心理现象的测量资料,便 于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缺点: 1.测验结果容易受到受测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四)调查法
以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间的 联系和关系的方法。 优点: 能收集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 缺点: 研究难以排出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的 承载,一 个民族希望的宣言, 一代青少年心灵 的写真。 一代青少年心灵的写真。作 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 不仅要 给予学生 丰富的知识, 更要 给予他们爱、 关怀 和富有尊严的灵魂。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 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 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 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