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第七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5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5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5一. 教材分析本课《漂浮的画》是六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漂浮现象,通过观察、思考、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周围的生活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但是,对于生活中的漂浮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漂浮现象,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漂浮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生活中的漂浮现象,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漂浮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技巧,生动地表现漂浮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漂浮现象,如热气球、风筝、游泳圈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漂浮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个生活中的漂浮现象,并用图片或实物展示。

然后,让学生上台呈现他们的发现,并简要说明漂浮现象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找出的漂浮现象,进行绘画实践。

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表现漂浮的感觉,如轻盈、飘逸等。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帮助。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创新性和绘画技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漂浮现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尝试新的表现方法。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黄色的和蓝色的画人美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黄色的和蓝色的画人美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黄色和蓝色的基本知识,包括色彩特点、象征意义以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举例:黄色代表阳光、温暖,常用于表现积极、快乐的情感;蓝色代表冷静、沉着,常用于表现宁静、深沉的氛围。
(2)学会运用黄色和蓝色进行绘画创作,注意色彩搭配和表现力。
举例:在创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将黄色和蓝色进行搭配,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在新课讲授的理论介绍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颜色搭配的原理掌握得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还是会有一些犹豫不决。我意识到,可能是我讲授的部分过于理论化,缺乏具体的实例。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优秀作品,来学习如何更好地运用颜色。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同学参与度不高。我会在下次活动中,更加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并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难点:
1.黄色与蓝色的象征意义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学生动手实践,运用黄色与蓝色进行创作,注意色彩搭配的和谐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难点,实现核心素养目标。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深入理解黄色和蓝色的画。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两种颜色的认知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他们能够很快地抓住颜色的象征意义,并在创作中表达出来。不过,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提出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完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可能是因为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下次我会尝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贴近生活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7课七色光彩《七色光之歌》教案

第7课七色光彩《七色光之歌》教案
4.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5.了解颜色混合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的颜色调配实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实践能力及文化理解素养。
1.审美情趣:通过学习七种基本颜色及其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色彩美的感知与欣赏能力;
(2)理解《七色光之歌》中颜色的排列顺序及其意义;
(3)了解颜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然现象、艺术作品等;
(4)学会简单的颜色调配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举例解释:
-在讲解七种基本颜色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每种颜色,并强调颜色的名称和特点;
-学习《七色光之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颜色的排列顺序,解释其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冷静等;
最后,我希望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和改进,让七色光彩这一章节的学习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内心,让他们的色彩。
-在探讨颜色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教师可展示各种实例,如彩虹、美术作品等,让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学颜色调配时,教师应详细讲解颜色混合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颜色调配方法。
2.教学难点
(1)颜色混合原理的理解:学生容易混淆颜色混合的规律,难以把握混合后的颜色变化;
(2)在创作实践中,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的颜色知识灵活运用,表现出色彩的和谐与美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七色光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彩虹的七种颜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七色光彩的奥秘。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七课 有趣的图形 ︳湘美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七课 有趣的图形 ︳湘美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七课有趣的图形︳湘美版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图形的种类及其对应的含义。

2.提高学生的图形辨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有趣的图形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画画的兴趣,并认识到美术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教学准备1.教材:湘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

2.教具:纸张、铅笔、彩色笔。

3.工具:黑板、彩色粉笔。

4.范例图片: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图形。

通过各种图形的图片、观察物品等方式,导入课题,让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认识。

步骤二:学习图形的种类及对应的含义通过图片和物品,让学生了解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等常见的图形种类,同时介绍这些图形的含义和用途,如圆代表整体、完美,三角形代表稳定,正方形代表稳重等。

步骤三:绘制有趣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图形,并通过观察、发现、想象、创造的方式,在师生的引导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有趣的图形。

步骤四: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老师选取一部分作品,在黑板或墙上进行展示,并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作业1.记录并搜集身边的有趣图形,为下次课做准备。

2.完成本节课绘制有趣图形的作业,老师会在下节课提供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万物、发现奇妙的图形,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作画。

这样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图形辨识能力。

同时,在点评时,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体验创造的乐趣。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扎染|苏少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扎染|苏少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扎染|苏少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扎染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掌握基本的扎染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扎染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创新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扎染的历史与文化:介绍扎染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扎染的基本概念与技巧:讲解扎染的基本概念、制作工具和材料,以及常见的扎染技巧,如折叠、打结、包裹等。

3. 扎染作品的创作与展示: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扎染作品的创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扎染的基本概念、制作工具和材料,以及常见的扎染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新和创作,以及如何处理作品中的细节和质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扎染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示范用的扎染作品。

2. 学具:白布、染料、橡皮筋、针线、剪刀、手套、防护罩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扎染作品和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讲解与示范:讲解扎染的基本概念、制作工具和材料,以及常见的扎染技巧,并进行现场示范。

3. 实践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帮助和建议。

4. 创作与展示: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扎染作品的创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板书设计1. 扎染2. 目录:一、扎染的历史与文化;二、扎染的基本概念与技巧;三、扎染作品的创作与展示。

3. 重点内容:扎染的基本概念、制作工具和材料,以及常见的扎染技巧。

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扎染作品的创作,并写下创作心得和体会。

2. 小组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扎染作品的创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是否能够独立进行扎染作品的创作。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7课《色彩的情感》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7课《色彩的情感》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7课《色彩的情感》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颜色对情感的影响。

•掌握颜色的基本分类。

•学会将颜色运用于情感表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颜色对情感的影响。

•颜色的基本分类和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颜色运用到情感表达之中。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1.课堂问答:请同学们指出生活中有哪些颜色能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2.呈现画作:请同学们观察一幅画作,然后通过想象描述出感受到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学习重点和难点1.讲解颜色对情感的影响。

2.讲解颜色的基本分类。

3.讲解如何将颜色运用于情感表达,并与同学们互动讨论。

第三部分:实践与展示1.分组实践:将同学们分为小组,让他们在自己的空白画纸上运用颜色表达某种情感。

2.展示作品: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团队互动交流。

教学方法1.PPT讲解法:通过使用图文并茂的PPT,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画作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互动探究法:通过分组实践和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颜色对情感的影响,讲解颜色的基本分类。

第二课时:分组实践,将颜色运用于情感表达的实践,并且进行展示交流。

五、课堂评估教师评估教师将以以下方面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评估:1.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能力。

2.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同学评估同学们将对小组团队的表现进行评估:1.沟通协作能力。

2.认真负责的态度。

3.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

六、教学资源•画笔和颜料。

•课件PPT。

•画作展示资料。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颜色的情感,运用颜色表达情感,通过提问和互动探究的方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

第七课 箱板上的新发现(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七课 箱板上的新发现(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七课箱板上的新发现(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七课《箱板上的新发现》,主要教学内容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箱子、木板等物品,发现其中的美,从而进行创意绘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点:1. 了解箱子和木板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会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绘画元素表现箱子和木板;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绘画元素,创作一幅以箱子和木板为主题的画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箱子和木板的美;2. 如何运用绘画元素表现箱子和木板的特点;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教学视频等;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粉颜料、画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和PPT,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箱子和木板,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实物,讨论箱子和木板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

3. 技法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绘画元素表现箱子和木板,并进行示范。

4.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创作一幅以箱子和木板为主题的画作。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创造和审美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课题:第七课箱板上的新发现2. 教学目标:掌握箱子和木板的特点,运用绘画元素进行创作,培养观察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 教学重点:观察生活中的箱子和木板,发现美,进行创意绘画。

4.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元素表现箱子和木板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7课《无笔画》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7课《无笔画》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无笔画》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无笔画的概念,了解它是怎么产生的。

2.了解无笔画的流派和代表作品,学会分辨无笔画作品中的形式要素。

3.通过观摩、模仿、创作和展示,感受中国画的韵味。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要能辨别无笔画和有笔画的区别,理解无笔画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2.学生要能欣赏并分析无笔画中的形式要素,掌握无笔画的绘画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要准备PPT或者图片,讲解无笔画的概念和流派代表作品,以及无笔画的形式要素。

2.学生要准备画纸、炭笔、橡皮等画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 请学生看几张有笔画和无笔画的图片,让他们找出其中的区别。

- 给学生放一段无笔画视频,让他们欣赏其中的美感和神韵。

2. 讲解通过展示图片或者PPT介绍无笔画的概念和流派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无笔画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并向学生解释无笔画的形式要素。

这些形式要素包括:“墨趣”、“洒墨法”、“静置而动”、“虚实相生”等,重点向学生解释这些要素的含义。

3. 模仿让学生模仿老师或画家的无笔画作品,画出他们自己的作品。

模仿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画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画作给予肯定和指导。

4. 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无笔画,以此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5. 展示让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观点和评价。

6. 总结在本堂课末尾,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论和总结,让学生了解无笔画的典型形式要素和特点,并能在创作时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要素。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表现。

2.在展示环节中评估学生的无笔画作品,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六、课后作业1.收集无笔画的相关信息和图片,整理后制作一个PPT或海报。

2.在画纸上继续练习无笔画,尽量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无笔画形式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3)历史文化与艺术值价: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2、《群马》徐悲鸿
重点
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难点
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环节
主要内容
学情分析




1.为何教?——)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教给谁?——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3.怎样教?——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流程:课中有三段,每段有三节
流程
教学设计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3、《朱荷》潘天寿
(1)作者介绍: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
(1)作者介绍: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课堂记录




教学导入
创设情境
(3—5分钟)
一、导入部分:
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
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
2、《群马》作者是谁?
3、《朱荷》作者是谁?
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学习
新知
合作探究教师点拨Biblioteka 30分钟第二


学习
新知
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
30分钟
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
1、《清明上河图》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1)作者介绍: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
(2)作品特点:
精神抖擞、豪气勃发。刚劲稳健的白描线条勾勒出马的形态。饱满酣畅的墨色扫出马的鬃尾。同时吸收西方绘画光影和明暗的表现方法,用淡墨渲染出马的结构和层次。
(3)主要作品:
《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2)作品介绍: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总结
归纳
延伸迁移
5—7分钟
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后三思
1、课堂说说三位美术家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艺术界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大师?
3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2)作品分析: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三位中国美术家
课时
1
章节
7
主备人
王平
教学内容分析
概述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知识点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