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诊断在单基因遗传病中应用
遗传病基因诊断的实验方法

遗传病基因诊断的实验方法遗传病基因诊断是一种通过检测和评估患者基因信息的方法,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特定的遗传病基因。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遗传病基因诊断的实验方法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和精确。
本文将介绍遗传病基因诊断的实验方法,并对其进行拓展。
一、遗传病基因诊断的实验方法1. 基因扩增和测序基因扩增是遗传病基因诊断的基础。
通过将患者基因组DNA提取并扩增,可以得到一定长度的DNA片段。
然后,对该DNA片段进行测序,可以确定其序列信息。
通过比对患者和参考基因组的序列信息,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特定的遗传病基因。
2. 单基因遗传病基因诊断单基因遗传病通常是由单个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
单基因遗传病基因诊断的实验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基因组DNA提取:从患者体内提取基因组DNA,并将其保存在DNA片段大小在500-2000nt之间的条件下。
(2)PCR扩增: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以获得足够长度的DNA片段。
(3)测序:对扩增后的DNA片段进行测序。
(4)比对:将测序得到的序列信息与参考基因组的序列信息进行比对,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特定的单基因遗传病基因。
3. 多基因遗传病基因诊断多基因遗传病通常是由多个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
多基因遗传病基因诊断的实验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基因组DNA提取:从患者体内提取基因组DNA,并将其保存在DNA片段大小在500-2000nt之间的条件下。
(2)PCR扩增: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以获得足够长度的DNA片段。
(3)测序:对扩增后的DNA片段进行测序。
(4)比对:将测序得到的序列信息与参考基因组的序列信息进行比对,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特定的多基因遗传病基因。
二、遗传病基因诊断的拓展1. 精确度遗传病基因诊断的精确度取决于实验方法和参考基因组的选择。
一般来说,现代遗传病基因诊断方法的精确度可以达到99%以上。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杂合子患者或参考基因组存在大量变异的情况下,精确度可能会降低。
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其中,基因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特别是在遗传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基因检测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下面,本文将从检测原理、应用场景、技术优势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详细探讨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一、检测原理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检查个体DNA序列的方法。
目前,基因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直接测序和单碱基多态性分析。
其中,直接测序是指对整个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单碱基多态性分析是指对目标基因中的单个位点进行分析。
相比之下,直接测序的精度更高,能够检测出所有的变异位点,但成本更高。
而单碱基多态性分析的精度相对低一些,但成本更低,更加适合于大规模筛查。
二、应用场景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预测、预防、治疗等多个方面。
目前,遗传病的诊断是基因检测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DNA进行检测,可以检测出致病基因是否存在,明确疾病的类型和变异模式,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在遗传病的预测和预防方面,基因检测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遗传基因的检测,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患病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预防。
三、技术优势在遗传病诊断与治疗中,基因检测技术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它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基因检测技术能够直接在DNA水平上检测致病基因的存在和变异,准确度更高。
其次,它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尽管这项技术在不同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之间可能存在误差,但由于其基本原理相同,它能够在不同实验室中产生高度一致的结果。
此外,基因检测技术具有高度的效率和通用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四、未来展望基因检测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基因检测技术可能会越来越便宜、更快捷、更为高效。
同时,随着科技的升级和改进,基因检测技术也将更加精确、更加普及化,为人们带来更多健康福利。
基因诊断在单基因遗传病中的应用

了更加可靠的依据。P R C 是利用D A N 聚合酶等在体外条件下,
催化一 对 引物 问的特 异D A片段 合成 的基 因体 外扩增 技术 。 N Suhr杂交是研究D A图谱的基 本技术 ,在分析P R oten N C 产物和遗 传疾 病诊断分析等方 面有重要价值 ,它被认 为是分析 仅 珠蛋 白 基 因缺陷的金标准 。根据 每个 突变位点 的特异扩增带来判断结
3 基 因诊 断 的应 用
31 在 B型血友病 中的应 用 . 血友 病 B e oh i B 因凝血 因子 I(I) 因缺陷引起 ( mpi ) h l 是 a XF 基 X 的 x连 锁 隐性遗传 出血性疾病 ,在男 性 中的发病 率约 为 1 一 / 300 00 ,散发 率可达患者总数 的 3 %一0 0 5 % 由于 目前还不能根 治 ,对 于携带者和高危胎儿进行基 因诊 断非常必要 。血友病 B 基因缺陷类型十分繁多,基因缺陷包括缺失、插人和点突变, 其中 8 %左右为单个碱基突变嘲 0 。目 前已发现的突变位点中, 除 了导致 氨基酸序列改变 的突变外 ,还 发现不少的 C G区、剪 p 切位点 的突变脚 常用 于血友病 B连锁 分析 的方 法有限制性片段 。 多态性 f s i in rg e tegh o mop i s R L ) r t c o am n nt l rhs , F P和短 串联 e rt f l py m 重 复序 列分析 , 但在 中国人群中具有多态性 的酶切 位点很少 。 王学锋等 利用这 6 短串联重复序 列 ( T 位点对 8 个 S R) 个血友 病 B家系进行连锁分析 , 断率达到 9. %。王莉等 诊 99 9 在研究 家 系 1 家系 2 , 和 中 发现分别有 2 个和 3 个位点可 以提供信息 , 结果支持 2例胎儿均未获得风险染色体,这与突变分析结果一 致。连锁分析适于有家族史的血友病 B或无家族史但携带者明 确的产前诊断,且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相对简单,适用临床开 展应用 ,是一种快速和有效的基因诊断方法 3 在地 中海贫血中的应用 . 2 地中海贫血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是 由于珠蛋白 基 因突变 ,使珠蛋 白生物 合成受阻、产量不足 或缺 如所致 。地 中海贫血常见有两种类型: — 地中海贫血和 . 地中海贫血。 地 中海贫血是 由于 珠蛋白基 因突变导致 珠蛋 白链 合成
单基因遗传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单基因遗传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都在这

单基因遗传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单基因遗传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都在这单基因遗传病常见的检查方法遗传筛查、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一般都有哪些检查方法一、检查一、系谱分析是遗传病诊断的基础系谱是用以表明某种疾病在患者家族各成员中发病情况的图解。
临床遗传工作者不仅要绘制系谱,熟悉系谱中常用的符号,而且还应掌握根据系谱特点来判断其遗传方式的基本技能。
一个完整、清楚的系谱不仅有利于确定患者所患疾病是否为遗传病,而且还可以依次判断此病属于哪种遗传方式,区分某些表型相似的遗传病,以及同一种遗传病的不同类型。
此外,还可以为此家庭保留一份遗传病的宝贵资料。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尽可能地从患者及其家属中获得完整、详细、准确、可靠的资料,以便所绘系谱能准确反映出家系的发病特点。
所以做好家系中系谱分析是诊断遗传病的基础。
二、染色体检查(核型分析)的适应症核型分析是确定染色体病的重要方法。
目前采用的染色体显带技术不仅能准确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单体型、三体型和多体型)综合症,而且通过显带,特别是高分辨显带技术,可以对各种结构异常,包括微畸变综合症作出准确诊断。
进行染色体检查时必须掌握适应症,才能达到较高的检出率。
一般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进行染色体检查:1.有明显的生长、发育异常和多发畸形、智力低下、皮肤纹理异常者;2.可疑为先天愚型的个体及其双亲;3.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者;4.家庭中有多个相似的多发畸形的个体;5.原发性闭经和不孕的女性;6.男性不育、无精子症的个体;7.有反复流产、死胎史的夫妇。
三、性染色质检查的意义具有两条X染色体的正常女性,在间期细胞(如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绒毛细胞、羊水脱落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参加日常的代谢活动;另一条X染色体失活,浓缩形成一个直径为l mm的小体,即称性染色质或称X染色质。
将这些间质细胞制片染色后,即可在许多间期核中看到这种浓染的X染色质。
如果一位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性畸形患者,如Turner综合症(45x)患者,则问期核中没有x染色质。
基因诊断中测序技术的应用及优缺点

基因诊断中测序技术的应用及优缺点一、概述基因诊断,作为现代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正逐步改变我们对人类遗传性疾病和复杂病症的认知。
测序技术作为基因诊断的核心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序技术通过直接对DNA或RNA 序列进行测定,能够精准地揭示个体的遗传信息,进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序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从早期的第一代测序技术,到如今的第二代、第三代测序技术,其测序速度、准确性和成本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诊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限于遗传性疾病的诊断,还逐渐扩展到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多个领域。
测序技术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也并非尽善尽美。
其优缺点并存,使得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谨慎权衡。
优点方面,测序技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能够检测到基因序列中的微小变异同时,其信息量巨大,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
缺点也不容忽视,如测序成本较高、数据处理复杂、隐私保护问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探讨基因诊断中测序技术的应用及优缺点时,我们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其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及挑战,以期更好地推动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1. 基因诊断的概念与重要性在《基因诊断中测序技术的应用及优缺点》一文的“基因诊断的概念与重要性”段落中,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基因诊断,即通过直接分析人类基因或基因产物来诊断疾病的方法,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涉及对个体的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或异常表达。
基因诊断不仅为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还极大地推动了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基因诊断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提供精准、可靠的疾病诊断信息。
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医生能够直接检测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从而明确疾病的遗传背景和发病机制。
这有助于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
基因检测技术在家庭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

基因检测技术在家庭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家庭遗传病指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这类疾病往往从父母传给子女。
由于疾病的遗传性质,一旦发生在家庭中,很可能影响多代人。
为了及早发现和治疗这类疾病,基因检测技术在家庭遗传病神奇显示出了强大的应用范围和前景。
本文将从基因检测技术、遗传疾病和基因检测技术在家庭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基因检测技术基因,又叫遗传因子,是决定人类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正常的基因可以保证身体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而基因突变则会导致某些基因缺陷。
当基因突变同时发生在一对配偶中,他们后代患遗传疾病的风险会加大。
而基因检测技术是精细地解析基因序列,寻找患病基因的技术。
简单地说,基因检测技术可以了解一个人的遗传特征帮助预测个体未来可能会患哪些疾病。
二、遗传疾病的分类加入到基因检测技术在家庭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是需要了解遗传疾病的基础知识的。
遗传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三类。
其中,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多基因遗传病则可能会同时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表现出多样的临床症状。
三、基因检测技术在家庭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3.1保障遗传疾病患者个性化治疗基因检测技术在基因层面上了解病情,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例如,一个人患有囊性纤维化,医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患者突变的基因,进而设计出针对这种基因缺陷的治疗方案。
有了基因检测技术的支持,针对基因突变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医生可以围绕患者治疗策略,并且密切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3.2辅助家族遗传病风险检测和家族计划家庭遗传病通常是由一系列家族成员共同遗传而来。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预测患病家族成员的风险。
如果发现患者基因幼斜的基因表型为遗传病,医生还可以为患者建立完善的医学健康档案,用于日后的治疗、继承和生育甚至咨询家庭计划工作。
这里,家庭计划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家族遗传病都可以通过夫妻基因检测来避免。
基因检测技术在人类遗传疾病中的应用

基因检测技术在人类遗传疾病中的应用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对于人类遗传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那么,基因检测技术在人类遗传疾病中的应用究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基因检测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基因检测技术是指对个体的基因组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基因变异的情况,并通过与已知的遗传病相关基因进行比较,来确定个体是否患有遗传病或者是否存在患病风险。
基因检测技术一般包括样本采集、DNA提取、PCR扩增、序列分析等步骤。
其中,PCR扩增可以将少量DNA扩增为足够自身分析的量,而序列分析则是将扩增获得的DNA序列比对到基因数据库中,确定其基因型。
二、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病诊断和筛查中的应用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是否定的。
对于已知的遗传病,通过对患者基因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该病,并且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确定病人的治疗方案。
比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病情进展十分迅速的神经系统疾病,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ALS相关基因的突变,进而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该病。
对于患者家族中已知的遗传病,基因检测技术还可以用于筛查患病家族中是否存在患者。
通过不断地甄别出存在的患者,可以及早给予治疗,有效遏制病情的发展。
三、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病预测和获得健康生命中的应用除了在遗传病诊断和筛查中的应用外,基因检测技术还可以用于预测患病风险和获得健康生命。
通过分析个人的基因组,可以确定在其未来患病的风险,通过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遗传疾病造成的影响。
除了预测患病风险外,基因检测技术还可以在获得健康生活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了解个体的基因信息,可以知道个体对某些食物的适应性、对哪些运动方式更适合、哪些肤质特征更易于发生问题等信息,给个体的生活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四、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必要性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理解的深入,基因检测技术将广泛应用到医疗、生物科学、基因工程和农业等领域。
基因测序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

基因测序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因测序是指对一个个体的基因组进行全面的测序,来研究个体基因变异和与之相关的疾病。
遗传病是由于基因变异导致的一类疾病,基因测序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成熟。
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解析DNA序列,一旦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就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存在此疾病的风险。
同时,基因测序技术还能找到遗传疾病病因的位置,进而分析导致疾病发生的基因突变类型和作用方式。
目前,基因测序技术在遗传病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身体基因组检测身体基因组检测是指针对一个人的基因进行全面检测,研究是否携带了遗传病易感基因。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直接测定基因组DNA序列,检测可以导致遗传病的异常基因。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易感性遗传病(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像家庭遗传性患者及高危人群也会有很好的辅助策略。
2.遗传病致病基因检测遗传病致病基因检测被用来检测致病基因的突变,以诊断单基因疾病。
这些基因突变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例如:囊性纤维化、硬化性骨髓炎、海洛因成瘾性等遗传病,基因测序技术都能够给予精准的检测结果。
3.基因组分析基因组分析是指对人类基因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角度评估疾病的遗传风险。
基因组分析由两部分组成: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医学评估。
生物信息学分析将研究个体基因组的序列,选择特定的基因,确定基因变异的类型和位置,为该人的疾病风险评估提供数据。
而医学评估则是确认上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确定基因组变异与其他非遗传因素与个人疾病风险的关系,以便为个体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建议。
现在,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广泛用于遗传病的诊断,发现致病基因的治疗方法也已经逐渐被开发出来。
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医疗信息已经安全存储和管理。
同时,研究人员和医生们不断地尝试探索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希望将其更多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将会在未来医学的世界里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诊断在单基因遗传病中的应用【摘要】基因诊断是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在dna或rna水平上对某一基因进行突变分析,从而对特定疾病进行诊断。
基因诊断因其直接诊断性、高特异性、灵敏性、早期诊断性弥补了表型诊断的不足而被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从基因诊断方法如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及相关技术、dna序列测定、dna芯片、连锁分析等在单基因遗传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基因诊断;单基因遗传病;分子诊断;血友病1基因诊断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又称dna诊断或分子诊断,通过从体内提取样本用基因检测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水平的改变,检测病原体基因型,进而判断是否有基因异常或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dna水平检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缺陷。
应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针对已确诊或拟诊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根据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手段检查被检个体相关基因的异常,确定隐形携带者状态及在症状出现前的疾病易感性等,从而达到临床确诊的目的。
因此,基因诊断迅速在临床诊断领域特别在遗传病研究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目前的基因诊断方法主要有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及相关技术、dna序列测定、dna芯片、连锁分析等。
2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单个基因异常导致且以孟德尔方式遗传的疾病,是我国常见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较为常见且研究较多的有血友病、苯丙酮尿症(pku)、肝豆状核变性、地中海贫血等等。
除部分单基因遗传病可通过手术加以矫正外,绝大部分遗传病是致死、致残、致畸性疾病,且目前均无法治疗,进行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是避免致死、致残、致畸性疾病胎儿出生的重要手段。
3基因诊断的应用3.1在b型血友病中的应用血友病b(hemophilia b)是因凝血因子ⅸ(flx)基因缺陷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约为1/30000,散发率可达患者总数的30%-50%[1]由于目前还不能根治,对于携带者和高危胎儿进行基因诊断非常必要。
血友病b基因缺陷类型十分繁多,基因缺陷包括缺失、插入和点突变,其中80%左右为单个碱基突变[2]。
目前已发现的突变位点中,除了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的突变外,还发现不少的cpg区、剪切位点的突变[3]。
常用于血友病b连锁分析的方法有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和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但在中国人群中具有多态性的酶切位点很少。
王学锋等[4]利用这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对8个血友病b家系进行连锁分析,诊断率达到99.99%。
王莉等[5]在研究家系1和家系2中,发现分别有2个和3个位点可以提供信息,结果支持2例胎儿均未获得风险染色体,这与突变分析结果一致。
连锁分析适于有家族史的血友病b或无家族史但携带者明确的产前诊断,且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相对简单,适用临床开展应用,是一种快速和有效的基因诊断方法3.2在地中海贫血中的应用地中海贫血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它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突变,使珠蛋白生物合成受阻、产量不足或缺如所致。
地中海贫血常见有两种类型: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
β -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β珠蛋白链合成障碍的慢性溶血性贫血。
β珠蛋白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1lpl5)。
绝大多数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基因发生点突变所致,少数为基因缺失所致。
突变基因特异型扩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法能快速鉴别诊断β-地中海贫血,简便可靠,可用于中国人非缺失型地中海贫血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便于基层单位应用。
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缺陷使α-珠蛋白链的合成受到部分或完全抑制而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在我国则以南方地区多见,如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由于大部分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α-基因缺失所致,因此可运用基因诊断法对α-基因进行检查,针对α-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基因诊断的探测目的物至少包括dna和mrna。
mullis建立pcr 技术,多年来,这种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遗传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pcr是利用dna聚合酶等在体外条件下,催化一对引物间的特异dna片段合成的基因体外扩增技术。
southern杂交是研究dna图谱的基本技术,在分析pcr产物和遗传疾病诊断分析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它被认为是分析α珠蛋白基因缺陷的金标准。
根据每个突变位点的特异扩增带来判断结果,在诊断各种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时便于临床推广[6]。
文婕等[7]引进简便、快速的多重pcr技术、pcr-rflp方法和pcr-rdb法,可准确地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
用于地贫高危胎儿的产前诊断中,对预防重型患儿出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从112例疑似地贫的患者中检出α-珠蛋白基因突变和β-珠蛋白基因突变患者共59例,研究表明,α-地贫95%以上为缺失型,其分子基础主要是α-珠蛋白基因大片段缺失。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连锁分析法[8]是用相应的内切酶对正常产物和突变产物进行水解并电泳分离,从而检测地贫基因。
基因芯片诊断技术在核酸扩增的基础上,采用荧光标记及引物延伸的方法,可提高检测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基因芯片高通量特点,可将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在一张芯片上完成,适用于大面积普查[9]。
3.3在苯丙酮尿症中的应用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儿科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因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导致pah活性降低或丧失,过量苯丙氨酸和旁路代谢产物的神经毒性作用造成患儿严重智能障碍和继发性癫痫。
国内外普遍开展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是诊断pku的有效方法,而基因诊断较之生化筛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从dna 水平了解病因,诊断特异性高,在个体发育的任何阶段,任何有核细胞都可以进行诊断,同时也为产前诊断和潜在新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
sudha kohli等[10]采用该多态标记对一例pku家系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遗传了来自母亲的致病的等位基因1,而胎儿则遗传了来自母亲的正常的等位基因2,从而对胎儿作出了确诊。
宋昉等[11]利用测序技术检测了北方地区230例pku患儿pah 基因全部外显子,发现75种不同的突变(94.6%),其中3种为新发现位点。
基因诊断结果可能预知pku的病情轻重程度,指导临床分类和治疗[12]。
3.4在肝豆状核变性中的应用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wd为目前少数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患者如果能在发病早期或症状前期即被确诊并得到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反之,病情逐渐加重甚至危及生命[13]。
虽然典型的wd患者根据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铜代谢检查等不难诊断,但许多患者早期症状复杂多样,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14],铜代谢检查又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15],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特别是症状前期和产前诊断较为困难。
近年来,伴随基因组计划出现和发展起来的dna微阵列技术以其固有的小型化、并行性和高通量等特点,在生物分子信息获取,特别是生物基因组的再测序、基因多态性的信息检测和基因表达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
dna微阵列技术与wd基因高度遗传异质性的特点相契合,是一种极具潜力的wd基因检测工具。
2003年,baner等[16]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封闭探针(allele-specific padlock probes)结合dna微阵列技术对75例欧美裔wd患者13个基因突变及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经dna测,序结果证实其准确率达100%。
首次证实了该技术用于wd基因诊断的可行性。
harmut等开发了一种可以检测60种wd基因突变的dna微阵列芯片,但仍不能包含一些少见的和新发现的突变[17]。
因此,该技术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加之建立dna微阵列技术平台投入不菲,其面向临床应用尚需待以时日。
4结语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即是对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基因与人体疾病关系的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会越来越普及、方便地运用到基因诊断领域。
现代生物科学和其他学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即可把所有的基因都固定于1块芯片上时,就成了一块多基因疾病检测的万能芯片,它可适用于任何多基因疾病的检测,为临床检测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总之,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飞速发展必将极大的促进基因诊断技术的进步。
有理由相信,以基因诊断为基础的基因治疗必将成为人类治疗自身疾病的主流技术,并极大地促进人类卫生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1] mukherjee s,mukhopadhyay a,chaudhuri k.el a1.analysis of haemophilia b database and strategies for identificationof common point mutations in the factor ix gene.haemophilia,2003,9:187-192.[2] carmen e,pilar c,satumino h,et al,molecular anmyms in hemophilia b families:identification of six new mutations in factor ix gene.haematologiea,2003,88:235-236.[3] tagariello g,belvini d,salviato r,el a1.the italian haemophilia b mutation database:n tool for genetic counselling,carrier deteetion and prenatal diagnosis rosanna di gaelano.blood transfus,2007,5:158-163.[4] 王学锋,刘元肪,刘湘帆,等.血友病的携带者与产前分子诊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540-542.[5] 王莉,廖世秀,王应太等,应用两种方法对血友病b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3):192-195. [6] baig sm.molecular diagnosis of beta-thalassemia by mul-tiplex arms-pcr:a c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developing count ries 1ike pakistan[j].prenat diagn,2007,27(6):580.[7] 文婕,朱宝生,刘培玲等,9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诊断研究[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2009,11:9-14[8] zeren f.preliminary data on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for hemoglobinopathies in turkey[j].hemoglobin. 2007,31(2):273.[9] bang-ce y,hongqiong l.zhuanfong z,et a1.simultaneousdetection of alpha-thalassemia and beta-thalassemiaby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j].haematologica,2004,89(8):101.[10] kohli s,saxena r,thomas e,et al.prenatal diagnosis of phenylketonuria[j]. indian j med,2005,122:400-403 [11] 宋昉,瞿宇晋,杨艳玲,等.中国北方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突变构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7,24:241-246.[12] 瞿宇晋,宋昉.苯酮尿症的分子研究及其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1:23-26.[13] ala a,walker ap,ashkan k,et a1.wilson’s disease.lancet,2007,369:397-408.[14 ]胡纪源,吕达平,王共强,等.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1):642-644.[15] roberts ea. schilsky ml.a practice guideline on wilson’s disease.hepatology,2003,37(6):l475-l492.[16] baner j,isaksson a,waldenstrom e,et a1.parallel gene analysis with allele-specific padlock probes and tag microarrays.nucleic acids res,2003,31(17):103-109.[17] harmut h,schmidt j.introducing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wilson disease.clin chem,2007,53(9):1568-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