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
《在桥边》教学课件

《在桥边》教学课件xx年xx月xx日•教学内容与背景•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目录01教学内容与背景1课文简介23课文《在桥边》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失业多时的年轻人偶然遇到了一个愿意和他交往的女孩,但这个女孩却是他的邻居故事中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和细节,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活困境写作背景作者海因里希·伯尔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幼生活清苦1949年,他被释放回到德国,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945年,他被征召入伍,参加过战争,后被俘虏,在苏联战俘营中度过了三年时光《在桥边》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在桥边》通过简单的情节和朴实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普通人在战后重建中面临的困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作品反映了战后德国重建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篇短篇小说以其简练的情节和朴实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了德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和细节描写,以及桥上风光的描绘都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作品赏析02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0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0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0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
情境教学使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在桥边》 课文

在桥边【德国】伯尔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
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
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
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
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
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
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
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
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
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在桥边》

知识储备:情节的作用
⑴对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使情节波澜起伏; 照应前文XX情节; 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
知识储备:情节的作用
⑵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或刻画了人物XX的性格;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点题或突出主题、升华主题。
海因利希· 伯尔
主要作品有《正点到达》、《小丑之见》
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等。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
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 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伯尔感触甚深。战后
故 初期,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二战”,反映战争带给 事 背 人类的灾难。20世纪50、60年代伯尔的创作主要描 景 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
在桥边
【德国】 伯 尔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 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 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 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 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 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 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 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 愕然地望着我。
深层来看,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
质而缺乏精神关怀。
构建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主题” 四级循环答题模式
答情节题,既要从情节本身来思考,又要综合环
境、人物、主题这三个要素考虑;答环境题,既
要从环境自身特点考虑,又要从情节、人物、主 题这三个要素考虑;以此循环往复。但不是所有 的题都必须从四要素综合作答,要从题目本身出 发灵活考虑。
《在桥边》教学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在桥边》教学导读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在桥边》教学导读教案教学设计1《在桥边》教学导读教案教学设计《在桥边》是作者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揭露了19世纪法国社会贵族糜烂腐朽的生活状态和市民阶层对贵族阶层的追逐,同时也展现了女主角朱利叶特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命运和人性。
本篇教学导读主要介绍《在桥边》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主题,同时提供了教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情节与人物《在桥边》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个贵族家庭展开,以爱情为纽带将其他角色牵连在一起。
小说主要人物包括:1. 科涅利娅公爵夫人:寡妇,吸引了男人的注目,可以说是小说中最具有魅力的女性角色。
2. 朱利叶特:科涅利娅公爵夫人的女儿,年轻美丽,渴望爱情和幸福。
3. 费利医生:出生贫寒,勤奋好学,被朱利叶特崇拜,一直爱慕着朱利叶特。
4. 勒文绅:成功的银行家,想要娶朱利叶特作为自己的妻子。
5. 马克西姆:朱利叶特自幼的情人,自由不羁,擅长音乐和文学。
二、主题1. 社会阶层的差异《在桥边》中,贵族与市民阶层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小说通过刻画贵族家庭和市民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以及贵族家庭内部的等级和利益冲突等方面,揭示了贵族独占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现实。
2. 爱情的力量小说中,爱情是连接不同社会阶层和家庭的重要纽带。
朱利叶特和马克西姆之间的爱情、费利医生和朱利叶特之间的爱情以及科涅利娅公爵夫人所展现的吸引男人的魅力等,都展现出了爱情的伟大力量,超越了社会层面的差异。
3. 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复杂。
科涅利娅公爵夫人既有优雅高贵的品质,又有放纵花痴的一面;朱利叶特则既渴望幸福,又害怕爱情的付出和痛苦;马克西姆和勒文绅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人性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教学设计根据教练手册和学生特点,本文为初中生的语文课堂设计了一节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在桥边》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1. 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在桥边》课件4 新人教版选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
想表达什么 ?
“缝补了腿”—— 对创伤的恢复 “新桥” —— 社会的重建
“我好像计数器”、“人成为被 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
—— 人成了符号和机器
“当我把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 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这说
明“他们”关心的是什么?
①爱情: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 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 神关怀这一问题的思考。
③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
神状态的思考 。
文似看山不喜平
阅读课本P69的情节 运行部分,认识情节运行 的“摇摆”。
情感起伏法
契科夫 《变色龙》中奥楚
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态度的
几经变化。
抑扬反差法
鲁迅在《祝福》中关于祥林嫂 再嫁的描述。
悲—喜—悲,跌宕起伏,
多次摇摆
巧设悬念法
欧· 亨利在《麦琪的礼物》中
对夫妻两人送给对方的礼物设置了
《在 桥 边》
伯尔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 德国小说家 代表作品:《列车正点到 达》 《一声没吭》 《 小丑之见》 《莱尼和他们》 《监护》 等 1972年凭借作品《女士及众生相》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Heinrich Boll
快速阅读全文,试着用简单的 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 高潮— 结局
按照该模式,试着为本篇小说划分层次
回顾第一部分,思考:
“我”的腿怎么了?
为什么要坐在桥边?
结合作者的背景,猜猜
“我”可能是什么身份?
是什么改变了主人公单
调、乏味的生活?
《在桥边》教学课件

02
故事情节分析
情节梳理
情节开端
故事以“我”被调到一座桥边 数桥上行人的数量开始,交代
了主人公的工作和环境。
06
教学方法与建议
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相结合
讲解重点与难点
通过课堂讲解,明确《在桥边》 一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 理解文本内容。
互动提问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课堂互 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 堂参与度。
小组讨论与分享个人见解环节设置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在桥边》的 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进行讨 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对比的运用
作品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性 格的差异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04
主题思想探讨
对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反思
爱情与婚姻的矛盾
小说中主人公与两个女孩之间的感情纠葛,反映了爱情与婚 姻之间的矛盾。在爱情中,人们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与精神 的满足;而在婚姻中,人们则需要面对现实的种种问题,如 家庭责任、经济压力等。
《在桥边》教学课件
汇报人: 202X-12-22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故事情节分析 • 语言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探讨 • 作品价值与影响 • 教学方法与建议
01
引言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在桥边》是德国作家伯尔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发表于1957年。该作品以二 战后的德国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我”在桥边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社 会生活的困境和人们对未来的迷茫。
文学类文本《在桥边》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安徽池州高三模拟)

2022年安徽池州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桥边 [德]海因里希·伯尔①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
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
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
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
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
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
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
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 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
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其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
《在桥边》解析

展——高潮——结局”,请围绕一个“数”
字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曲线,表现出情节的
“摇摆”艺术。
《在桥边》的情节发展
乱数 忘数 漏数 数马车
三次摇摆: 姑娘出现改变单调生活,
主任统计员的检查,
最后得到美差。
感受情节的 “摇摆”
爱上姑娘
忘数 愉悦欢乐
数马车 喜悦激动
乱数
整天数数
主任检查 紧张矛盾
漏数 有波澜 曲折发展
对无聊乏味的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我”为什么会忘数? 因为我心爱的姑娘此时过桥了,姑娘的出现点亮 了“我”灰暗的生活。
主任检查时,为什么“我”数得如此认真,但 还是把姑娘数漏了? “人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对当时统治者只重视物质,不重视“人”的不满和反 感 “漏数”有意义吗?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 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 精神追求。
在《流浪人,你若来斯巴……》中,他描写一个受伤的士兵, 躺在担架上,不知自己为何受伤,只是动弹不得,被送往临 时医院的手术室。他以第一人称写道:“我躺在手术台上, 看见自己在下垂的灯泡的玻璃上显得异常清晰,却奇小无比, 而且形态萎缩,细小、苍白,有如极其精致的胎儿,或是绑 着细长绷带的包裹。”后来又写道:“我左腿上方感到刺痛, 我吃惊地跳起来,想撑起身子,却撑不起来,我移目下望, 大家已经替我把绷带完全解开,我不再有双手,也没有右腿 了。我蓦地向后倒下,我已经无法支撑上身。我大叫。”这 种战争的残酷,加上伯尔特有的第一人称写法,淋漓尽致地 表现了战争的罪恶。他的一些主人公都如同这位士兵,被拉 进历史的齿轮,是可怜的牺牲者、无辜的普通人、彷徨的青 年,连为何而战、为反抗什么而战都来不及去想,或不想去 想,他们不了解更多的事情,意识不到自己的境况和地位, 只是个“奇小无比的萎缩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桥边》教案
教学目标: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
把握小说深层的主旨
体会小说中反讽手法的运用
一、作者介绍
1、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
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
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
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
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
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他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2、主要作品
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二、故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伯尔感触甚深。
战后初期,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20世纪50、60年代伯尔的创作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揭露和批判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
(不顺从文学)
60年代以后伯尔的作品着重表现了西德社会在“自由”“民主”的幌子下对“小人物”的迫害,其中“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已由“一声不吭”发展到奋力抗争。
三、情节概括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
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2、知识链接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
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
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请大家根据小说的情节运行流程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发生:现实生活乏味(1-3)
发展:暗恋过桥姑娘(4-5)
高潮:逃过突击检查(6-7)
结局:数马车,交鸿运(8-9)
4、请画出《在桥边》的情节发展的曲线图
体会情节的摇摆发展,跌宕起伏。
四、重点赏析
1、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①“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故事发生在战争之后(二战之后)
②新桥——代表德国战后重建
③对“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代表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荒诞和盲目的乐观。
2、从这一段文字来看,“我”的叙述带有一种怎样的语气——反讽
3、“我”每天的工作是做在那里数过桥的人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这样的工作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枯燥、单调、乏味。
4、对于这样一个单调乏味的工作,“我”的工作态度是怎样的呢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的工作态度
故意数错(乱数、敷衍)。
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我就用五位数来表示我的慷慨。
”
5、“我”的故意“乱数”出于什么原因
对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二)发展
在“我”空洞乏味的机械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活水——过桥姑娘
6、“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我”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我的心简直停止了跳动”
“当我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
我暗恋着她,每天有两分钟时间目送她,在她过桥时我停止计数,在这里就揭示了矛盾的核心,也就是情节的生发点:主人公对姑娘的暗恋与计数工作之间的矛盾
(三)高潮——矛盾激化
7、“我”为什么要漏数一个
“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
8、假若另换一位可爱的姑娘,“我”是否会“漏数”
会。
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
换另一个可爱的人,甚至动物,“我”也会这么做。
9、这样“漏数”有意义吗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
五、探究主题
1、战后,他们给了我一个工作,让“我”能衣暖食饱,满足了“我”物质上的需求,可是他们忽略了什么
“我”的内心、“我”的精神世界。
反映出德国战后重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
2、主题:表层:爱情对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深层: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思考
六、艺术手法:
1、反讽
反讽最显着的特征:即言非所指、语含揶揄、正话反说等
举例:
有一个罗嗦人问他的邻居:“你家的猪为什么这样瘦”
邻居说:“因为不肯吃食!”
罗嗦人问:“为什么呢”
邻居说:“这种猪,嘴太长。
”
罗嗦人又问:“为什么嘴太长就不肯吃食呢”
邻居说:“像这样长的嘴,只顾刨根挖底,哼哼唧唧,哪还顾得上吃食!”
2、体会反讽在本文中的运用
①第一段中:“精明能干”“陶醉”“心满意足”等词语,饱含讽刺。
②第二段中:“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中“不可靠”一词从带有中性到贬义色彩的词汇,变为一个略带炫耀和自得的词汇。
而当它与“诚实的印象”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又生出几分嘲笑和自嘲。
③第三段中:“我”的故意制造不准确与他们接到结果后“眼睛闪闪发光”的对比,“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这样的反讽判断句。
④数马车当然是美差。
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
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
这简直是交了鸿运!数马车该多美!
明确:本是与数桥上通过的人数一样的单调工作,却把它看成是“美差”,而且把能得到这样的工作看做是走了“鸿运”,“数马车该多美”。
我们通过这些看出的是被战争迫害致残的“小人物”需求的低下和精神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