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观的基本观点是课程包括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人们对课程与教学之关系的不同的认识主要源自于不同的课程观与教学观。
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的认识总体上经历了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
一、课程与教学各自独立课程和教学各自相对独立,互不交叉。
课程和教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与分工。
这种观念造成了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之间的长久分离与相互制肘的尴尬局面,使课程变成了僵化的、封闭的文本,使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桎梏师生心智的手段与机械的运作过程。
二、教学包含课程教学包含课程的念在教育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学思想,都明确地体现了这样的观念。
之后,这种观念在前苏联最具有代表性。
我国很多研究者也持这种观点。
三、课程包含教学这种观念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广泛盛行于欧美。
认为课程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几阶段或部分组成。
其中课程实施即教学,因此教学是课程系统的一部分或一环节。
持这种观念的课程专家甚多。
在一些课程专家看来,课程几乎囊括了教育的所有问题,课程即教育,教育即课程。
四、课程与教学整合该观念发端于二十世纪初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等著作中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远离儿童以及课程与教学分离等问题及其根源。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三、课程理论丰富与发展1、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基本内容: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把学术性作为课程的基本形式,学科专家在课程编制中起重要作用。
◆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等2、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基本内容:课程重点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浅析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浅析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官礼兰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在我国,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虽然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交叉、和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
【关键词】:课程;教学;关系;大课程论;大教学论毫无疑问,“课程”与“教学”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任何从事课程或教学探究的学者都必须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问题构成了我们所认识本领域的出发点。
课程与教学是两个既独立有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学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也在一步步走向深入。
课程与教学是什么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相互交叉还是相互包含?实际上这是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在国内外教育界一直悬而未决。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交叉、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
一、教学包含课程(大教学论)这是中国大陆早期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者们常用的观点。
我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教学论著作,大部分是把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
例如,吴杰认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是教学论中的又一重要部分”。
[1]在吴也显主编的《教学论新编》中,“课程”则更低了一个层次,是作为“教学构成论”中的一部分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物质条件并列介绍。
在谈到为什么课程是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时,吴也显说:“课程是教学的方案,而教学则是课程的实施。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可参之所以是教学系统中的构成要素之一,就在于它是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经验的中介,但它有事独立于教师与学生个体之外的复杂系统。
课 程 与 教 学

教学内容正确 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方法恰当 语言有艺术性 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 属于教师在教教育领域的社会意识范畴。美 国教育家麦克唐纳(Macdonald)认为, 教育活动系统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 教学系统和管理与评价系统构成的,教师要 合理地开展教育活动,需要对四大基本系统 形成完整清晰的观念和认识。其中,教师对 课程系统理解、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 了教师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课程理论中 出现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教师即课 程”,二是“教师即研究者”。
(三)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 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 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从一套教材到教材多样化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鼓励开发多种课程资源
(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 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 与使用的能力。
儿童的歌谣:
《真心英雄》: 在我心中,是老师最凶,每天把我留 到七八点钟;在我家中,是爸爸最凶, 每天把我打得鼻青脸肿。 《中国人》: 五十道的作业题呀难了多少人。黄色 脸,熊猫的眼,不变是狠心。眼睛里 布满血丝像是在诉说:原来我们求学 艰难又困苦。一样的苦,一样的梦。 现在的吃苦,为考试打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库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练习题库1 选择题:(D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_________(一章)(难度1)A.经济危机B.八年研究C.科学测验运动D.社会效率运动( D )2.美国教育学者_________的著作出版是独立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章)(难度1)A.泰勒B.查特斯C.布鲁纳D.博比特( A )3.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_________(一章)(难度1)A.《课程》B.《什么是课程》C.《怎样编制课程》D.《课程理论》( B )4.博比特在1924年出版_________A.《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成绩测验的编制》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 )5. 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_________ A.过程分析B.活动分析C.目标分析D.工作分析( A )6.美国著名课程专家__________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A.泰勒B.查特斯C.布鲁纳D.博比特( D )7.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价值取向是________ A.学生兴趣B.学科兴趣C.实践兴趣D.技术兴趣( D )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__________A.泰勒B.费尼克斯C.布鲁纳D.施瓦布( C )9.“教师作为研究者”是________提出的著名观点。
A.泰勒B.施瓦布C.斯腾豪斯D.吉鲁( B )10.在西方,________最早提出了“课程”这个概念。
A.卢梭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A )11. 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下面哪一项的叙述不准确?(一章)(难度1)A.生活即教育B.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C.教育是社会的过程D.教育即生长( C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 A.实践B.调查C.审议D.实验( A )13.从本质上看,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是对_______的追求。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的概念:1、宋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主要指“功课及其进程”。
2、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提到课程。
3、课程的基本涵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广义);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课程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
4、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
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提出课程的几种形式: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操作课程、经验课程、获得课程。
课程观念的一些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课程观念呈现出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教材、环境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
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现行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学界一般以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论》(1918)一书作为课程论从教育学母体中脱胎诞生的标志。
我国第一本以“课程论”命名的著作诞生于1989年,是陈侠的《课程论》。
同年,钟启泉编著的《现代课程论》问世。
这标志着课程论成为我国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对教学的本质的深刻认识:1: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
2:教学的本质是意义建构。
3:教学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不断创生课程的过程。
4:“教”服务于“学”,服务于学生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
《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著作。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的拉克特。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的问世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他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他第一次提出了教学的兴趣原理、活动原理、直观原理等,为以后教学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4学分,安排一个学期学习。
学科背景:《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
近些年来,《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总结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
这其中不仅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而且众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指导。
本课程的设置,也就是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首先向教管专业学生开出,相继还会有教育相关专业来共用。
因为这个课程不仅适合教育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同样还可用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进修培训,因此,我们也要向全社会开放,为满足其他学员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服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经过整合的学科,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以往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本门课程试图将这两个研究领域整合成一个课程。
为了认识课程与教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以研究的对象,首先对课程与教学两个基本的概念,及其关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赛马的跑道。
引入教育中具有学习进程的意思,隐喻学校教育中的课业。
这个课业可以理解为规定好的计划,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获得的经验?较为常见的说法如,课程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对课程概念有不同理解,有关课程的定义就有几十种之多。
有学者将课程的各种含义归纳为四类:即课程是学科:“课程由5个方面的学科构成,即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课程是计划:“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的一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一、大课程型在大课程的视野下,课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大系统,而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和子系统,远没有课程那样重要,基本内涵:1、大课程观强调,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过程,课程无所不有,教学知识子系统,建立新的课程观来包含教学。
2、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等。
3、提出:课程构成是很丰富的,课程有物化构成和层次构成,在层次构成中,又进一步分为决策层次构成与运行层次构成4、强调: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从而构建课程包含教学的主体机制5、核心理念:是辩证整合的教育价值观念,时限这一观念的是整合课程形态二、大教学观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课程一直被作为教学内容来谈,而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教学论便担负起研究教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基本问题的任务,是在教学的概念下讨论课程问题。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四种模式课程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是课程的实践,课程与教学都包含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下,两者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学习和成长,为了达成教育目的与目标,课程与教学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1、二元独立模式出发点事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是一样,两者没有任何联系,相互之间存在着大的鸿沟,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不互相互赖的。
不同意这种观点,缺乏理论指引,一定无序,两个都没有价值。
2、相互交叉模式出发点事认课程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内容,为此课程论和教学论中也存在着相互包含的一部分,即教学包含课程的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的课程也包含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教学论一部分。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平等3、包含模式。
这一模式的出发点是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它有两个变式,一是大课程论,即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相应的课程论包含着教学论,二是大教学论中认为教学包含课程,同样的教学论包含着课程论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出发点是强调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关系,二者即是相互独立又是循环联系的,课程与课程论不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教学和教学论,反过来也是一样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一.对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反思1)、教学目的的基本提法和局限性吧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混为一谈,并通过陈述任务要素来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局限性:1、教学忽视系统分析的描述性要素罗列教学是动态的影响和发展人的过程,其目的是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2、混淆了教学任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3、把教学和智育等同教学要完成德智体美劳的任务,相互渗透与促进,又不可替代。
课程与教学论86484

课程的概念:1、宋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主要指“功课及其进程”。
2、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提到课程。
3、课程的基本涵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广义);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课程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
4、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
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提出课程的几种形式: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操作课程、经验课程、获得课程。
课程观念的一些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课程观念呈现出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教材、环境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
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现行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学界一般以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论》(1918)一书作为课程论从教育学母体中脱胎诞生的标志。
我国第一本以“课程论”命名的著作诞生于1989年,是陈侠的《课程论》。
同年,钟启泉编著的《现代课程论》问世。
这标志着课程论成为我国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对教学的本质的深刻认识:1: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
2:教学的本质是意义建构。
3:教学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不断创生课程的过程。
4:“教”服务于“学”,服务于学生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
《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著作。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的拉克特。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的问世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他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他第一次提出了教学的兴趣原理、活动原理、直观原理等,为以后教学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教学观的基本观点是课程包括教学
“大教学观”认为教学包含课程,课程只是教学的内容,这一观念在过去很长时期内占据着我国教育学界的主导地位。
随着大课程观的引入,学者们开始将二者分开研究,甚至提出课程包含教学。
尽管课程论的独立已经成为了普遍的趋势,但仍旧有学者批判因为课程的膨胀而带来的教学研究的边缘化,此外,容中逵在其文章中对大课程论的立论基础进行了批判。
认为我们应当重申构成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基本要素,“将课程锁定在静态层面、将教师锁定在动态层面、将学生锁定在动静交构的双向互动层面”。
“大课程观”认为课程包含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大课程观”本源于西方,被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并且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皇甫全在其《大课程论初探》一文中提倡大课程论,认为“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也就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