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钻石是首饰和高强度钻头、刻刀等工具中的主要材料,设钻石的密度为ρ(单位为3kg /m ),摩尔质量为M (单位为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A N 。已知1克拉0.2=克,则( )

A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30.210A aN M

-⨯ B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A aN M

C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3

3A 610π

M N ρ-⨯(单位为m ) D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A 6π

M N ρ(单位为m ) 2.密闭在钢瓶中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时压强增大,该气体在温度T 1、T 2时的分子速率分布图像如图所示,则T 1( )T 2。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无法比较

3.图示是氧气分子在0℃和100℃下的速率分布图线,由图可知( )

A .随着温度升高,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变小

B .随着温度升高,每一个氧分子的速率都增大

C .随着温度升高,氧气分子中速率小的分子所占比例增大

D .同一温度下,氧气分子速率分布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

4.如图所示,活塞质量为m ,缸套质量为M ,通过弹簧吊放在地上,汽缸内封住一定质量的空气,缸套与活塞无摩擦,活塞截面积为S ,大气压强为p 0,则( )

A .汽缸内空气的压强等于0p mg S -

B .内、外空气对缸套的作用力为(M +m )g

C .内、外空气对活塞的作用力为mg

D .弹簧对活塞的作用力为(M +m )g

5.在油膜实验中,体积为V 的某种油,形成直径为d 的圆形油膜,则油分子的直径近似为( )

A .22V d π

B .22V d π

C .2

4d V π D .2

4V d π 6.下列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A .水的体积很难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没有间隙的表现

B .气体总是很容易充满容器,这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的表现

C .用力拉铁棒很难拉断,这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的表现

D .压缩气体时需要用力,这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的表现

7.已知地球的半径为6.4×103km ,水的摩尔质量为1.8×10-2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个/mol,设想将1g 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估算1m 2的地球表面上分布的水分数目约为( )

A .7×107个

B .3×108个

C .3×1011个

D .7×1010个 8.如图所示,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柱不脱落,主要原因是

( )

A .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B .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

C .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

D .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

9.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

C.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一定减小

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10.关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的引力总是大于斥力

B.分子间的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增大

C.分子间的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不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

11.如图所示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 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r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B.当r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C.当r等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

D.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

12.物理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使人们对自然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和固体难于被压缩,是由于它们的分子之间只存在斥力

B.布朗运动实际上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C.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距离时,分子势能一定最小

D.只要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和物质的摩尔体积就可以估算分子的大小

13.两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的合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曲线与r轴交点的横坐标为r0。相距很远的两分子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相互接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r r >阶段,斥力减小,引力增大

B .在0r r <阶段,斥力减小,引力减小

C .在0r r >阶段,分子势能减小

D .在0r r <阶段,分子动能增大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变大而斥力减小

B .自行车打气越打越困难主要是因为胎内气体分子间相互排斥的原因

C .只要知道气体的摩尔体积和阿伏伽德罗常数,就可以算出气体分子的体积

D .两分子从无限远处逐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为止的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先变大,后变小,再变大

15.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会缩小,这是分子间有间隙的缘故

B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C .布朗运动是由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之间的相互碰撞引起的

D .物体的温度升高,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速率都增大

二、填空题

16.中午时车胎内气体(视为理想气体)的温度高于清晨时的温度,若不考虑车胎体积的变化,则与清晨相比,中午时车胎内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___________,车胎内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车胎内壁单位面积的碰撞次数___________。(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7.某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如图所示,图中f (v )表示v 处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百分率,所对应的温度为T Ⅰ、T Ⅱ、T Ⅲ,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__________。

18.水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M =,水的密度为331.010kg/m ρ=⨯,阿伏加德罗常数2316.010mol A N -=⨯,则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______kg ,一瓶600mL 的纯净水所含水分子的数量为______个。

19.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之间的引力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分子之间的斥力_______(“增大“、“减小“或“不变”)。

20.水的分子量是18,水的密度331.010kg /m ρ=⨯,阿伏加德罗常数

2A 311=6m 20.0ol N -⨯,则

(1)水的摩尔质量M =________kg /mol ;

(2)水的摩尔体积m V =________3m /mol ;

(3)一个水分子的体积V =________3m ;

(4)一个水分子的质量m =________kg ;

(5)水分子的直径d =________m 。

21.在做“用油膜法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时,某同学将1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撒有痱子粉的水面上,得到油酸膜边界轮廓的形状如图所示。已知图中方格边长为L ,按要求数出油酸膜轮廓线包括的方格数为n 个,则油酸膜的面积约为_______;若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纯油酸的体积为V ,由以上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_。

22.如(甲)和(乙)图中是某同学从资料中查到的两张记录水中炭粒运动位置连线的图片,记录炭粒位置的时间间隔均为30 s ,两方格纸每格表示的长度相同。比较两张图片可知:若炭粒大小相同,____(选填“甲”或“乙”)中水分子的热运动较剧烈;若水温相同,______(选填“甲”或“乙”)中炭粒的颗粒较大。

23.浙江大学制备出了一种超轻气凝胶——它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固态材料的纪录。设该种气凝胶的密度为ρ(单位为g/m 3),摩尔质量为M (单位为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a 克气凝胶所含有的分子数为______,每个气凝胶分子的体积是______。 24.一热水瓶水的质量约2.2kg ,它所包含的水分子数目约为_________.

25.由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而使固体形成的形状.

26.水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密度为331.010kg/m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2316.0210mol -⨯.则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__________kg ,体积为__________3m .

三、解答题

27.已知水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密度为1.0×103kg/m 3,阿伏伽德罗常数为

6.0×1023mol ,试估算:(计算结果均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1200mL 水所含的水分子数目;

(2)一个水分子的直径d 。

28.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人类已经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能量概念及其量度的方法,其中一种能量是势能。势能是由于各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由各物体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等。

(1)如图1所示,内壁光滑、半径为R 的半圆形碗固定在水平面上,将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可视为质点)放在碗底的中心位置C 处。现给小球一个水平初速度v 0

(v 0<2gR ),使小球在碗中一定范围内来回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a . 若以AB 为零势能参考平面,写出小球在最低位置C 处的机械能E 的表达式;

b . 求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h ;说明小球在碗中的运动范围,并在图1中标出。

(2)如图2所示,a 、b 为某种物质的两个分子,以a 为原点,沿两分子连线建立x 轴。如果选取两个分子相距无穷远时的势能为零,则作出的两个分子之间的势能E P 与它们之间距离x 的E P -x 关系图线如图3所示。

假设分子a 固定不动,分子b 只在ab 间分子力的作用下运动(在x 轴上)。当两分子间距离为r 0时,b 分子的动能为E K0(E K0

29.把一片很薄的均匀塑料薄膜放在盐水中,调节盐水的密度,使薄膜能在盐水中悬浮,此时盐水的密度为1.2×103kg/m 3。用天平测出尺寸为10cm×20cm 的这种塑料薄膜的质量是36g ,请计算薄膜的厚度。

30.利用油膜法可以粗略的测出阿伏加德罗常数,把密度ρ=0.8×103kg/m 3的某种油,用滴

管滴出一滴油在水面上形成油膜,已知这滴油的体积为V=0.5×10-3cm3,形成的油膜面积为S=0.7m2,油的摩尔质量为M0=0.09kg/mol,若把油膜看成是单分子层,每个油分子看成球形,那么:

(1)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

(2)由以上数据可以粗略地测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是多少?先列出文字计算式,再代入计算,只要求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纳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高中物理选修3-3——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 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 (2)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 2、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 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 b.分子体积: c.分子数量: 二、分子的热运动 1、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 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 高,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 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 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分子间 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 2、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的数量级为m,相当于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四、温度的温标

人教版初中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钻石是首饰和高强度钻头、刻刀等工具中的主要材料,设钻石的密度为ρ(单位为3kg /m ),摩尔质量为M (单位为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A N 。已知1克拉0.2=克,则( ) A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30.210A aN M -⨯ B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A aN M C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3 3A 610π M N ρ-⨯(单位为m ) D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A 6π M N ρ(单位为m ) 2.密闭在钢瓶中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时压强增大,该气体在温度T 1、T 2时的分子速率分布图像如图所示,则T 1( )T 2。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无法比较 3.图示是氧气分子在0℃和100℃下的速率分布图线,由图可知( ) A .随着温度升高,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变小 B .随着温度升高,每一个氧分子的速率都增大 C .随着温度升高,氧气分子中速率小的分子所占比例增大

D .同一温度下,氧气分子速率分布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 4.如图所示,活塞质量为m ,缸套质量为M ,通过弹簧吊放在地上,汽缸内封住一定质量的空气,缸套与活塞无摩擦,活塞截面积为S ,大气压强为p 0,则( ) A .汽缸内空气的压强等于0p mg S - B .内、外空气对缸套的作用力为(M +m )g C .内、外空气对活塞的作用力为mg D .弹簧对活塞的作用力为(M +m )g 5.在油膜实验中,体积为V 的某种油,形成直径为d 的圆形油膜,则油分子的直径近似为( ) A .22V d π B .22V d π C .2 4d V π D .2 4V d π 6.下列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A .水的体积很难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没有间隙的表现 B .气体总是很容易充满容器,这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的表现 C .用力拉铁棒很难拉断,这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的表现 D .压缩气体时需要用力,这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的表现 7.已知地球的半径为6.4×103km ,水的摩尔质量为1.8×10-2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个/mol,设想将1g 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估算1m 2的地球表面上分布的水分数目约为( ) A .7×107个 B .3×108个 C .3×1011个 D .7×1010个 8.如图所示,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柱不脱落,主要原因是 ( ) A .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B .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 C .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 D .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 9.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子动理论 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3——分子动理论知 识点总结 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 (2)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 2、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 b.分子体积: c.分子数量: 二、分子的热运动 1、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 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 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 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 2、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的数量级为m,

兰西县师院附中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液、气都可发生。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3、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时,引力大于斥力,主要表现为引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斥力大于引力,主要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10倍以上(气态)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为零。 筷子不易弯曲是因为外侧分子间距变大,分子间作用体现为引力,而内侧分子间距变小,分子间作用体现为斥力,两个力都保持筷子形状不变。 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是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运动状态不同。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断面两侧大多数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 4、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反映物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对比实验) 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单个分子的运动不能叫热运动。 5、把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不仅和温度有关,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因为一切物体内部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必然有分子动能,即有内能。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不变,内能不一定(晶体熔化或液体沸腾时吸热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 6、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改变分增大和减小)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②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做功方式:A摩擦,B 压缩或膨胀。不包括后面力与距离的乘积的那种功) 7、热传递的条件是:两物体间有温度差,方向是:从高温到低温,结果是:两物体同温,实质是:内能的转移。注意:传递的是热量,不是温度;传递过程中吸放热相等,升降温不一定相等。 8、火柴可以擦然,也可以点燃,前者是用做功的方式点燃火柴,后者用热传递的方式点燃火柴。 冬天哈气和搓手(拍手也行)都能使手暖和,前者是用热传递方式,后者用做功方式使手暖和。 9、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 A 内能和热量可以“传递”,但温度不能“传递”,B 内能和温度可以“具有”,但热量不能“具有”。 10、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1、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或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J/kg,定义式:q=Q/m 变形式: Q=mq m=Q/q 12、物质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比,叫做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来表示,单位是J/(Kg·℃)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13、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能力的物理量,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多少无关),同种物质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热量、温度、质量无关。 14、C水=4.2×103 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理解:水的比热容最大-吸热时不易升温,放热时不易降温 15、①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吸热多,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升高得多,③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放热多,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放出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降低得多。 16、发动机冷却液应选用比热容大的、凝固点低的、温度低的液体(水)。 白天吹海陆风,晚上吹陆海风;早春育苗晚灌水早排水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第4节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基础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4节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课堂检测 1.容器中盛有冰水混合物,冰的质量和水的质量相等且保持不变,则容器内( ) A.冰的分子平均动能大于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B.水的分子平均动能大于冰的分子平均动能 C.水的内能大于冰的内能 D.冰的内能大于水的内能 答案:C 解析:冰、水温度相同,故二者分子平均动能相同;水分子势能大于冰分子势能,故等质量的冰、水内能相比较,水的内能大于冰的内能。 2.下列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该分子的内能 B.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C.当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发生变化时,其内能也一定发生变化 D.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答案:B 解析: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发生变化时,其内能不一定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物质的量、温度、体积以及物态有关,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故D项错误。 3.(2021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二月考)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B.相邻的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间的引力变小,斥力变大 C.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压下后反弹是由分子斥力造成的 D.当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合力为0,此时,分子势能最大 答案:A

解析: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时,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力做负功,故分子势能增大,故A项正确;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相邻的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变大,故B项错误;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压下后反弹,是由活塞上下的压强差造成的,故C项错误;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合力为0,此时,分子势能最小,故D项错误。 4.(多选)(2021天津一中高三月考)两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的合力r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曲线与r轴交点的横坐标为r0,相距很远的两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相互接近。若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r>r0阶段,分子间作用力先变小后变大 B.在r>r0阶段,r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势能减小 C.在rr0阶段,分子间作用力先变大后变小,A项错误;在r>r0阶段,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则当两分子逐渐靠近时,r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势能减小,B项正确;在r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课后篇素养形成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纳米材料具有很多优越性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知1 nm=10-9 m,边长为1 nm的立方体可容纳的液态氢分子(其直径约为10-10 m)的个数最接近下面的哪一个数值() A.102 B.103 C.106 D.109 ,1 nm=10-9 m,即1 nm=10×10-10 m,所以1 nm排列的分子个数接近于10个,则可容纳的液态氢分子的个数接近103,B项正确。 2.(2020山东日照三模)若以M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V0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四个关系式正确的是() A.V0=V N A B.ρ=M N A V0 C.ρ=m V0D.N A=ρV m ,由于分子间距较大,摩尔体积除以阿伏加德罗常数等于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体积,并不等于分子体积,故A错误;ρ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由于气体分子间距远大于水分子的直径, 故水蒸气的密度小于水分子的密度,故ρ

深圳市松泉中学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 ,乙分子沿x 轴运动,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E p 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分子势能的最小值为-E ,若两分子所具有的总能量为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乙分子在P 点(x =x 2)时,加速度最大 B .乙分子在P 点(x =x 2)时,动能为E C .乙分子在Q 点(x =x 1)时,处于平衡状态 D .乙分子的运动范围为x ≤x 1 2.钻石是首饰和高强度钻头、刻刀等工具中的主要材料,设钻石的密度为ρ(单位为3kg /m ),摩尔质量为M (单位为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A N 。已知1克拉0.2=克,则( ) A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30.210A aN M -⨯ B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A aN M C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3 3A 610π M N ρ-⨯(单位为m ) D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A 6π M N ρ(单位为m ) 3.如图所示,活塞质量为m ,缸套质量为M ,通过弹簧吊放在地上,汽缸内封住一定质量的空气,缸套与活塞无摩擦,活塞截面积为S ,大气压强为p 0,则( ) A .汽缸内空气的压强等于0p mg S - B .内、外空气对缸套的作用力为(M +m )g C .内、外空气对活塞的作用力为mg D .弹簧对活塞的作用力为(M +m )g 4.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 ,乙分子位于r 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 >0为斥力,F <0为引力,a 、b 、c 、d 为r 轴上四

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处静止释放,则() A.乙分子从a到b做加速运动,由b到c做减速运动 B.乙分子从a到c做匀加速运动,到达c时速度最大 C.乙分子在由a至d的过程中,两分子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加 D.乙分子在由a至c的过程中,两分子的分子势能一直减小,到达c时分子势能最小5.有关理想气体的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则气体的压强可能增大 B.气体分子的密集程度增大,则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则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 D.气体分子的内能减小,则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 6.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 B.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D.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增大 7.晶须是一种发展中的高强度材料,它是一些非常细的、非常完整的丝状(横截面为圆形)晶体.现有一根铁质晶须,直径为d,用大小为F的力恰好将它拉断,断面呈垂直于轴线的圆形.已知铁的密度为ρ,铁的摩尔质量为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则拉断过程中相邻铁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 A. 1 3 2 () A F M d pN π B. 1 3 2 6 () A F M d pN π C. 2 3 2 6 () A F M d pN π D. 2 3 2 () A F M d pN π 8.将1cm3油酸溶于酒精中,制成200cm3油酸酒精溶液。已知1cm3溶液中有50滴,现取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到水面上,随着酒精溶于水后,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单分子薄层。已测出这薄层的面积为0.2m2,由此估测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A.2×10-10m B.5×10-10m C.2×10-9m D.5×10-9m 9.根据分子动理论,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为0r时,分子所受的斥力和引力相等,以下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0r时,分子间的引力小于分子斥力 B.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0r时,分子间的引力大于分子斥力 C.两分子之间的距离等于0r时,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最小 D.两分子之间的距离等于0r时,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定为零 10.2020年3月3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通知,指出新冠病毒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气溶胶微粒是悬浮在大气中的肉眼不可见的微小颗粒,在封闭环境中,用显微镜可观察到气溶胶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则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的温度越高,气溶胶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3 ――分子动理论知 识点总结 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 (2)国:紙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回 2、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 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分子的热运动 1、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 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 2、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距巨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E1的数量级为股U m 相当于=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J 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人教版初中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 1.若已知某种气体的摩尔体积,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不能估算出这种气体 A .每个分子的质量 B .每个分子的体积 C .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 D .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2.下面关于分子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水很难被压缩,这一事实说明水分子间存在引力 B .铁丝很难被拉长,这一事实说明铁丝分子间存在引力 C .将打气管的出口端封住,向下压活塞,当空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压缩,这一事实说明空气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D .磁铁可以吸引铁屑,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给自行车的轮胎打气越来越困难,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B .把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 .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温度升高时压强一定增大 D .气体压强的大小只与温度和气体分子的总数有关 4.若以M 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 m 表示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表示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N 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m 和V 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A V N m ρ= B .m A V N V =⋅ C .A M N V ρ< D .A M m N > 5.下列可以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并表示正确的一组数据是( ) A .由水的密度ρ和水的摩尔质量M ,得N A =M ρ B .由水的摩尔质量M 和水分子的体积V 0,得N A =0 M V C .由水分子的质量m 0和水的摩尔质量M ,得N A =0 M m D .由水分子的体积V 0和水蒸气的摩尔体积V ,得N A = 0V V 6.某物质的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μ,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单位体积中所含分子个数为( ) A .A N ρ B .A N μ C .A N μρ D .A N ρμ 7.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相邻的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间的引力变小,斥力变大 B .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压下后反弹是由分子斥力造成的 C .用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观察到的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知识点-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分子构成; 2分子无规则热运动; 3分子间存在引力斥力。 N A=6.02*1023mol-1(1mol某种物质含有的粒子数) 物质的量:n=m M =V V m =N N A 扩散:不同物质,彼此进入(物理变化)。 布朗运动:悬浮微粒的运动。主体是微粒,不是分子;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扩散、布朗运动都体现分子热运动。 分子间总是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力(F)”是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快。 (1)当r=r0时,F引=F斥,F(分子力)=0; (2)当r<r0时,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3)当r>r0时,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当r>10 r0 (10-9 m)时,F引和F斥都已经十分微弱,可以认为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即F(分子力)=0。 一般固体和液体分子间距r接近r0,气体分子间距r接近10 r0. 油酸分子的大小(分子量级10-10m)

一、实验原理 把一定体积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使其形成单分子油膜,如图所示。不考虑分子间的间隙,把油酸分子看成球形,计算出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V并测出油膜面积S,求出油膜的厚度d,即d=V S 就是油酸分子的直径。 二、实验器材 油酸、酒精、注射器或滴管、量筒、浅盘、玻璃板、坐标纸、彩笔、爽身粉或细石膏粉。 三、实验步骤 四、(1)配酒精油酸溶液,求浓度 V 油 V 油 +V 酒 ; (2)滴管、注射器数滴数N=N1+N2+N3 3 (3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求 出一滴酒精油酸溶液的体积V V=VVV/VVV V ; (3)浅水盘+爽身粉; (4)滴一滴溶液; (5)待油膜稳定后放玻璃板,彩色笔画轮廓; (6)数格子n,算面积n*S0; (7)求一滴酒精油酸溶液中含有的油酸体积,V0*V 油 V 油+V 酒 ; (8)d=V S (9)多次试验 四、注意事项、误差分析 1.溶液长时间放置,酒精的挥发,油酸浓度偏大; 2.爽身粉太厚,面积偏小; 3.油滴的体积过大,同时水面面积过小,不能形成单分子油膜; 4.描绘油膜形状的画线误差; 5.量筒读数错误(俯视、仰视); 6.待油酸先扩散后又收缩,稳定后再画轮廓,扩散后又收缩有两个原因:一是水面受 油酸酒精溶液液滴的冲击凹陷后又恢复;二是酒精挥发后液面收缩; 7.向水面滴油酸酒精溶液时,应靠近水面,不能离水面太高,否则油膜轮廓难以形成。 一、分子运动速率分布图像 1.图像如图所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章末综合检测(一)分子动理论含答案

章末综合检测(一)分子动理论 (本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关“温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反映了每个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B.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C.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温度升高时物体的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将增大 解析:选B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而对某个确定的分子来说,其热运动的情况无法确定,不能用温度反映,A、D错误,B正确;温度不升高而仅使分子的势能增加,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如冰融化为同温度的水,C错误。 2.“破镜难圆”的原因是() A.玻璃分子间的斥力比引力大 B.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分子力的作用 C.一块玻璃内部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而两块碎玻璃之间,分子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为零 D.两块碎玻璃之间,绝大多数玻璃分子间距太大,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可忽略,总的分子引力为零 解析:选D破碎的玻璃放在一起,由于接触面的错落起伏,只有极少数分子能接近到分子间有作用力的程度,因此,总的分子引力非常小,不足以使它们连在一起,D正确。 3.下列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B.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C.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解析:选C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随着分子之间距离的增大,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而分子势能一直增大,故A、B错误;当r

2021年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复习题(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 1.分子势能p E 随分子间距离r 变化的图像(取r 趋近于无穷大时p E 为零),如图所示。将两分子从相距r 处由静止释放,仅考虑这两个分子间的作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2r r =时,释放两个分子,它们将开始远离 B .当2r r =时,释放两个分子,它们将相互靠近 C .当1r r =时,释放两个分子,2r r =时它们的速度最大 D .当1r r =时,释放两个分子,它们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2.对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其内能和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 B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 .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总表现为引力 D .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3.用电脑软件模拟两个相同分子在仅受相互间分子力作用下的运动。将两个质量均为m 的A 、B 分子从x 轴上的-x 0和x 0处由静止释放,如图甲所示。其中B 分子的速度v 随位置x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取无限远处势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 B 间距离为x 1时分子力为零 B .A 、B 间距离为2(x 1-x 0)时分子力为零

C .释放时A 、B 系统的分子势能为2212mv D .A 、B 间分子势能最小值为222 1mv mv - 4.若以M 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 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为在标准状况下水蒸气的质量密度,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 、V 0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其中( ) ①A V N m ρ= ②A N M ρ= ③A M m N = ④ 0A V V N = A .①和②都是正确的 B .①和③都是正确的 C .③和④都是正确的 D .①和④都是正确的 5.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分子间作用力F 和分子势能 E p 随分子间距离r 变化关系的图线是( ) A . B . C . D . 6.已知铜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M N B .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N M C .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MN N D .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ρM N 7.晶须是一种发展中的高强度材料,它是一些非常细的、非常完整的丝状(横截面为圆形)晶体.现有一根铁质晶须,直径为d ,用大小为F 的力恰好将它拉断,断面呈垂直于轴线的圆形.已知铁的密度为ρ,铁的摩尔质量为M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拉断过程中相邻铁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 ) A .1 32()A F M d pN π B .1326()A F M d pN π C .2326()A F M d pN π D .232()A F M d pN π 8.a 、b 两分子之间距离为分子直径的10倍,a 固定不动,使b 靠近a ,直至分子之间距离为分子直径的0.5倍.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记背要点-高中物理题型分类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记背要点 一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一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 -10 m 。 在研究物体的热运动性质和规律时,把组成物体的分子、原子或者离子统称为热学上的分子。 观察方法:用肉眼和高倍的光学显微镜都无法看到,只有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1 mol 的任何物质都有相同的粒子数。这个数量可以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其值为N A =6.02×1023mol - 1。 1.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桥梁和纽带作用)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把摩尔质量M mol 、摩尔体积V mol 、物质的质量m 、物质的体积V 、物质的密度ρ等宏观量,跟单个分子的质量m 0、单个分子的体积V 0等微观量联系起来。下图将这种关系呈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密度ρ=m V =M mol V mol ,但要切记ρ=m 0V 0是没有物理意义的,N A =V mol V 0只适用于固体和液体。 2.微观量与宏观量的关系 (1)分子质量:m 0=M mol N A =ρV mol N A 。 (2)分子体积:V 0=V mol N A =M mol ρN A (适用于固体和液体)。 (对于气体,V 0表示每个气体分子所占空间的体积) (3)物质所含的分子数:N =nN A =m M mol N A =V V mol N A 。 3.两种模型 (1)球体模型 固体和液体可看作一个一个紧挨着的球形分子排列而成,忽略分子间空隙,如图甲所示。

d=36V π= 36V mol πN A(V0为分子体积)。 (2)立方体模型 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很大,把气体分成若干个小立方体,气体分子位于每个小立方体的中心,每个小立方体 是每个气体分子平均占有的活动空间,忽略气体分子的大小,如图乙所示。d=3 V0= 3V mol N A(V0为每个气 体分子所占据空间的体积)。 知识点二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种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产生原因:扩散现象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而是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直接结果,是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 (3)意义:证明了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应用举例: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分子的扩散,在纯净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 布朗运动 (1)定义: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总在不停地运动。 (2)研究对象: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小颗粒,不是固体颗粒中的单个分子,也不是液体分子。 (3)产生的原因:大量液体或气体分子对悬浮微粒撞击的不平衡造成的。 (4)运动特点:①永不停息;①无规则。 (5)影响因素:微粒的大小和温度的高低。 ①固体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①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 (6)意义: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是它间接地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1)定义: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2019年高中物理 1.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案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及其分析,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关系。 2.通过实验,观察什么是布朗运动,通过分析、推理,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3.通过对比,归纳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5.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概念及课本中关键词句、图片细节的观察、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学会研读教材,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2.通过布朗运动的实验、观察及成因的分析、推理,体会并归纳其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3.在对所设情景及实验的观察、分析中和“情景+问题”的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物理源于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2.通过科学家们对布朗运动成因的研究历程的介绍,培养相应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教学过程】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演示】幻灯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表面原子结构照片。 由于碳原子被放大了几亿倍后才被观察到,表明分子是很小的。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我们认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或者离子。但是,在研究物体的热运动性质和规律时,不必区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把组成物体的微粒统称为分子。 我们知道,1mol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量就达6。02×1023个。这足以表明,组成物体的分子是大量的。人们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分子,就是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 直至1982年,人们研制了能放大几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观察到物质表面原子的排列。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基本知识点总结

选修3-3 热学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直径:数量级是10-10 m ; 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 kg ; ③测量方法:油膜法. (2)阿伏加德罗常数:1 mol 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 A =6.02×1023 mol - 1. (3)微观量:分子体积V 0、分子直径d 、分子质量m 0. (4)宏观量:物体的体积V 、摩尔体积V m 、物体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物体的密度ρ. (5)关系: ①分子的质量:m 0=M N A =ρV m N A ②分子的体积:V 0=V m N A =M ρN A ③物体所含的分子数:N =V V m ·N A =m ρV m ·N A 或N =m M ·N A =ρV M ·N A (6)两种模型: ①球体模型直径为:d = 36V 0 π ②立方体模型边长为:d =3 V 0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 (2)布朗运动: ①定义: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小颗粒的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②实质: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③决定因素:颗粒越小,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 ①同一温度下,大多数分子具有中等的速率;随温度升高,占总数比例最大的那些分子速率增大. ②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三个特点” 某个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但大量分子的运动速率呈现统计规律,如图所示:横轴表示分子速率,纵轴表示各速率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图像有三个特点: (1)“中间多,两头少”:同一温度下,特大或特小速率的分子数比例都较小,大多数分子具有中等的速率. (2)“图像向右偏移”:速率小的分子数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增加,分 子的平均速率将增大,但速率分布规律不变. (3)“面积不变”: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都等于1,不随温度改变. 二、内能 1.分子动能 (1)分子动能: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 (2)分子平均动能: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3.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决定因素: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 4.分子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 (2)分子力、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分子力曲线与分子势能曲线:分子力F、分子势能E p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取无穷远处分子势能E p=0): (3)分子力、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①当r>r0时,分子力为引力,当r增大时,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②)当r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第1节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基础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1节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课堂检测 1.(多选)(2021江苏吕叔湘中学高二期中)若以M表示氧气的摩尔质量,M表示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M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 ) A. 每个氧气分子的质量为M M A B. 在标准状况下每个氧气分子的体积为M MM A C. 单位质量的氧气所含氧气分子数为M A M D. 在标准状况下单位体积的氧气所含氧分子个数为M A M M 答案:A ; M ,A项解析:氧气分子的质量等于每摩尔氧气的总质量与每摩尔氧气分子总数的比值,等于M M A 正确;气体分子不是一个挨着一个的,无法求出氧气分子的体积,B项错误;单位质量的氧 ,C项正确;在标准状况气所含氧气分子数等于每摩尔分子总数与摩尔质量的比值,等于M A M ,D项错误。 下单位体积的氧气所含氧分子个数为M A M M 2.(2021河北辛集第一中学高二月考)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 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 C. 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D. 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答案:B 解析: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是不同的物质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现象,是物理变化。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并且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多选)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颗粒的运动,下面的哪些说法与观察到的结果相符( ) A. 花粉颗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就是所说的布朗运动 B. 液体静置的时间越长,花粉颗粒的运动越微弱

C. 花粉的颗粒越大,运动越明显 D. 环境的温度越高,花粉颗粒的运动越明显 答案:A ; M 解析: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悬浮微粒越小,温度越高,无规则运动越明显,与液体静置时间无关。 4.(★)(多选)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M,乙分子位于M轴上,甲、乙两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图像如图。现把乙分子从M3处由静止释放,则( ) A. 乙分子从M3到M1一直加速 B. 乙分子从M3到M2过程中分子力呈现为引力,从M2到M1过程中分子力呈现为斥力 C. 乙分子从M3到M1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 D. 乙分子从M3到距离甲最近的位置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力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A ; M 解析:乙分子从M3到M1一直受甲分子的引力作用,且分子间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故乙分子一直做加速运动,A、C项正确;乙分子从M3到M1过程中分子力一直呈现为引力,B项错误;乙分子从M3到距离甲最近的位置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D项错误。 素养视角 模型构建 分子力模型 如图所示,用两个小球中间连有一个弹簧的模型来比喻分子及分子力:小球代表分子,弹簧的弹力代表分子斥力和引力的合力。 弹簧所处的状态象征分子力的合力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 2.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6) 3. 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 (9) 章末复习提高 (21)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把组成物体的微粒统称为分子。 2.1 mol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量就达6.02×1023个。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 (1)扩散:不同的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产生原因: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3)发生环境:物质处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时,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4)意义:证明了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5)规律: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2.布朗运动 (1)概念:把悬浮微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布朗运动。 (2)产生的原因:大量液体(气体)分子对悬浮微粒撞击的不平衡造成的。 (3)布朗运动的特点:永不停息、无规则。 (4)影响因素: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5)意义: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气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3.热运动 (1)定义: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宏观表现: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 (3)特点 ①永不停息; ②运动无规则;

③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有空隙 (1)气体分子的空隙: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隙。 (2)液体分子间的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说明液体分子间有空隙。 (3)固体分子间的空隙:压在一起的金片和铅片,各自的分子能扩散到对方的内部,说明固体分子间也存在着空隙。 2.分子间作用力 (1)当用力拉伸物体时,物体内各部分之间要产生反抗拉伸的作用力,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当用力压缩物体时,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会产生反抗压缩的作用力,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指的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四、分子动理论 1.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由于分子热运动是无规则的,对于任何一个分子都具有偶然性,但对大量分子的整体而言,表现出规律性。 4 的方向是无规则的,所以花粉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微粒越小,某时刻与它相撞的分子数越少,来自各方向的冲击力越不易平衡,布朗运动越明显。 雾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