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热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作用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
2.难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及其与距离的关系、理想气体模型的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热运动。
b.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分子间作用力: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如引力、斥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阐述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解释为什么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加快。
4.热力学第一定律:引入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概念,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能量守恒的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4.培养学生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5.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分子热运动》这一章节的学习充满好奇。但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学生在理解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理论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出发,逐步拓展到新知识。
3.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4.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指导。
5.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教案:分子的热运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热运动是物质的一个基本性质。

2. 理解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理解热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4. 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分子的热运动的概念及相关基本知识。

2. 温度与分子的热运动的关系。

3. 点燃烧杯中的乙醇。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

2. 桌面实验。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提问师生热身,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问题一:你们知道物质的性质是如何确定的吗?问题二:你们了解分子的热运动吗?问题三:你们了解温度与分子的热运动之间的关系吗?2. 理论讲解:通过电子白板或黑板,讲解分子的热运动的概念和与温度的关系。

分子的热运动是指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运动的快慢取决于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温度是反映物质内部分子热运动强弱程度的物理量,与分子的平均运动速率有关。

3. 实例演示:将一烧杯中注入乙醇,用火柴点燃,观察分子的热运动现象。

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乙醇倒入烧杯中。

2) 用火柴点燃烧杯中的乙醇。

3) 观察点燃后烧杯中的乙醇分子热运动的现象。

实验原理:乙醇受热后,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乙醇分子之间的引力减弱,导致乙醇挥发。

4.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实验结论: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物质的热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分子的热运动是物质的一个基本性质,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掌握了分子热运动的基本规律,同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了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分子热运动与物质的性质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热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分子热运动,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例如,当物质的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引力减小,使物质呈现稀疏状态,如固体变为液体、液体变为气体。

初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难点
会解释现象
课前
准备
墨水、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备教师撰写)
批注
(由使用教师补充)
(一)分子热运动:物质有---------------------------构成
1、扩散定义: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扩散现象说明:
(1)分子在不停地。
(2)分子之间有。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物理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分子热运动》
总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
教学
重点
分子动理论内容
教学反思(由使用教师撰写)
控制变量法
小结:温度越,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得越快。
练习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
A.分子减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B.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快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练习1:下面一些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方法指导(分子是看不到的,看到的不是分子)
A、金秋八月,校园里处处桂花飘香B、将糖投入一杯水中,水变甜了
C、烟从烟囱里冒出来D、扫地时,灰尘在空中飞舞
E、滴在地砖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F、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分子的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的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的热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分子的热运动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基础知识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环节。

本文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分子的热运动是连接宏观热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的桥梁,它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温度、热量等热学概念,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物态变化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2. 科学思维培养:通过对分子热运动的探究,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归纳出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实际应用:分子的热运动原理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技术领域,如制冷、热泵、热传导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与宏观热现象的联系。

具体包括以下小节:1. 分子的运动状态:讨论分子在热运动中的速度、动能、势能等基本概念。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探讨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3. 热运动的统计规律:阐述热运动中大量分子的运动规律,引入统计物理学的基本思想。

4. 热量传递:介绍热传导、对流、辐射等热量传递方式,解释分子热运动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的意义。

(2)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析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3)掌握热运动的统计规律,能运用统计物理学原理解释宏观热现象。

(4)了解热量传递的原理,理解分子热运动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问答、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分子的热运动》教案《分子的热运动》教案1【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具】自制铁树、酚酞试液、氨水、红墨水、烧杯、冷水和热水、胶头滴管、粉笔、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扩散现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铁树开花吗学生回答没见过。

然后接着说“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开开眼界”,然后演示铁树开花并让学生观察。

接着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铁树为什么会开花”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请学生打开课本第十六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二、新课教学:(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让学生回顾“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学到的关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并提问学生能否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然后讲解第一自然段,从而让学生感知分子很小,且在一个物体中分子数目巨大。

(二)扩散现象提问:组成物质的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猜想。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的热运动是物质的微观粒子运动;2.了解分子的热运动与气体性质的关系;3.掌握描述分子热运动和气体性质的相关术语和概念;4.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气体分子运动与气体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2.掌握分子热运动与气体性质的定量关系。

教学方法:概念讲解法、示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教学PPT、实验装置、实验材料、小黑板、笔记本电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Step 2:概念讲解与示例分析(20分钟)1.介绍分子的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解释分子的热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Step 3:实验观察(30分钟)1.展示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分子的热运动。

2.运用实验结果,让学生能够定量地描述分子热运动的速率和分布。

Step 4:讨论交流(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分子的热运动与气体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归纳。

2.分组展示和分享,以及相互讨论。

3.教师点评和总结。

Step 5:知识巩固(20分钟)1.设计一些小组或个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教师辅导和指导学生解题方法,解答学生疑惑。

Step 6: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2.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在实验中亲自观察并了解分子的热运动,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气体性质的关系。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共同探讨并总结归纳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和个人练习题的设计,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掌握分子热运动的特点;3.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向学生引入本课的主题,即分子热运动,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物体会热?或者说,什么是热?"2.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与同桌进行讨论。

二、概念讲解(20分钟)1.向学生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即物质中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在宏观上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2.解释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包括自由度大、速度不同、碰撞频繁等。

三、观察实验(30分钟)1.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并将一些食用色素或其他颜色物质加入容器中的水中。

2.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容器中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与分子热运动之间的关系。

3.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容器中的液体分子运动情况。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实验的结果,并总结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提问"为什么加热物体会使分子运动加剧?",鼓励学生思考。

3.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2.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例子为基础,展开小组讨论,讨论分子热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六、课堂作业(20分钟)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个小时内不同物体的温度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2.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物体温度变化与分子热运动之间的关系,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价:1.在概念讲解环节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提问,来评价他们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程度。

2.在观察实验环节中,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容器中的颜色变化和分子运动情况。

3.在讨论与总结环节中,评价学生的思考与回答是否合理,并对其进行适当鼓励。

分子的热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分子的热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分子的热运动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1 )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

( 2 )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 3 )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观察、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推理能力,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尊重事实教学重点、难点扩散现象布朗运动教具:显微镜(大于500倍),火柴,电源接线,布朗运动演示仪(气体)新课教学一、新课引入根据分子动理论,构成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个结论也是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到的,本节课我们就从实验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二、扩散现象学生观察两个实验:1.将盛有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与另一集气瓶竖直方向对口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子慢慢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

【问】:这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它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热运动。

【问】举例说明在固体之间也会存在扩散现象。

(堆在地面上的煤)固体的扩散现象比较缓慢,不特别观察很难直接观察到。

【问】扩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实验:同时将红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学生观察扩散的快慢。

结论: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说明分子运动更加激烈。

【问】分子究竟做什么样的运动?能否直接用肉眼观察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回忆分子直经、体积,得出不可能的看到的颜色变化是分子的群体迁移(类似云、水珠)【问】借助于仪器(如显微镜)能否观察到?三、布朗运动可以更明显的观察证实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现象是布朗运动。

1.介绍布朗运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在做无规则运动,后来就把悬浮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阅读实验,思考:“小碳粒”是不是分子?“位置连线”是路程还是位移?(位移)时间间隔延长,折线更复杂还是更简单?(复杂)分析:从图11-4可以看出,各个微粒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同一微粒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也是不同的,说明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的热运动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

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

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s 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

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s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

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

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

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1)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提问: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总结: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悬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

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

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定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

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

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

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

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

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少。

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6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

悬浮在
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液体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撞击微小颗粒的作用就越激烈,而且撞击次数也加大,造成布朗运动越激烈。

5、布朗运动的发现及原因分析的重要意义
(1)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分子的运动吗?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吗?布朗微粒是被谁无规则撞击而造成的?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谁的无规则运动?
总结:
(1)固体颗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仍然是宏观物体;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固体微小颗粒,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分子的;布朗运动不是固体颗粒中分子的运动,也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无规则运动的原因是液体分子对它无规则撞击的不平衡性。

因此,布朗运动间接地证实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随温度升高而愈加激烈,在扩散现象中,也是温度越高,扩散进行的越快,而这两种现象都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这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所以通常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课堂小结:
(1)要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

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2)知道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4)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课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