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休克病人的护理》为例

合集下载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外科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生理状态,是由于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显著减少,造成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工作既需要针对休克本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又需要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疾病进行综合护理。

本教案将针对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工作进行详细讲解,以便护士更好地了解和护理外科休克病人。

一、外科休克的定义和分类1.外科休克的定义外科休克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病理生理状态。

2.外科休克的分类外科休克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出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根据休克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休克。

二、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原则1.早期救治早期救治是外科休克病人护理的关键,包括迅速纠正休克原因、输液、改善组织灌注等。

2.全面评估全面评估是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的基础,需要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神志状态、皮肤黏膜、心肺腹部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

3.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恢复通过输液、输血等手段,及时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纠正低血压和休克状态。

4.气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及时给予氧疗,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5.心脏监护对心电监护、血压监测等连续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并进行处理。

6.营养支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包括胃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等。

7.休克的原因治疗根据不同的休克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止血、抗感染治疗等。

8.心理支持对休克病人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其克服病痛,保持乐观情绪。

三、外科休克病人的具体护理方法1.对休克病人的接诊接诊病人时,首先做好急救措施,包括保障呼吸道通畅、输液纠正休克等,同时做好病史采集和相关检查,以便尽快明确休克的原因和病因。

2.休克病人的观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尿量、心电监护、血气分析等进行持续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护理思政教学教案

护理思政教学教案

护理思政教学教案教案标题:护理思政教学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护理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2.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护理职业的社会意义和责任,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护理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教案步骤:一、教学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涉及护理职业的道德困境,以及自己对这些困境的反应。

2. 利用图片、视频或小故事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的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 介绍护理职业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以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了解护理职业的核心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如:仁爱精神、责任感、保守秘密、尊重患者权益等。

3. 分析护理职业中可能面临的道德困境和挑战,并讨论应对方法和策略。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1. 提供几个护理职业中常见的道德困境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

2.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职业道德与实际工作的平衡。

四、思政教学融入实践:1. 安排学生进行义工活动或参观护理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护理职业的情感与责任。

2.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应用护理职业的思政教育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护理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同。

五、教学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要点,梳理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包括他们的收获、感悟以及对道德与职业的认识变化等。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护理职业道德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2. 结合实践活动的反馈和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护理思政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效果。

3. 通过作业或小测验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护理职业道德要求的掌握情况。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护理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国内外护理职业发展的历程和趋势,拓宽专业视野。

休克护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休克护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休克护理二、授课对象:护理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2学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休克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2)熟悉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3)了解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

2. 技能目标:(1)能够识别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2)能够正确评估休克患者的病情;(3)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4)能够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

3. 态度目标:(1)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2)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休克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2)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3)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

2. 教学难点:(1)休克患者的病情评估;(2)休克患者的护理计划制定;(3)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实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休克的概念、分类及病因,引导学生了解休克护理的重要性。

2. 休克概述(15分钟)介绍休克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使学生掌握休克的基本知识。

3. 休克临床表现及诊断(15分钟)介绍休克的临床表现,如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使学生了解休克的诊断要点。

4. 休克治疗原则(10分钟)介绍休克的治疗原则,如液体复苏、药物治疗、血管活性药物等,使学生掌握休克的治疗方法。

5. 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10分钟)介绍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如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等,使学生掌握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

6. 护理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休克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深入了解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2. 结合临床案例,分析休克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3. 撰写一篇关于休克护理的综述。

休克护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休克护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休克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 熟悉休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断标准。

- 了解休克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休克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判断休克类型。

- 能够正确实施休克的护理措施,如体位、监测、补液、给药等。

- 能够参与休克的抢救工作,与其他医护人员协同合作。

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休克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二、教学内容1. 休克概述:- 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休克的表现:-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断标准。

3. 休克的治疗:- 治疗原则、补液、给药、体位、监测等。

4. 休克护理:- 护理措施、护理记录、健康教育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休克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框架。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护理措施。

3. 实操演示法:教师演示休克的护理操作,如体位、监测、补液、给药等。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休克护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5. 模拟训练法:模拟休克抢救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休克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详细讲解休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断标准,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框架。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护理措施,让学生了解休克护理的实际应用。

4. 实操演示:教师演示休克的护理操作,如体位、监测、补液、给药等,让学生掌握护理技能。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休克护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6. 模拟训练:模拟休克抢救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总结休克护理的重点内容,强调注意事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

《临床护理技能》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临床护理技能》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临床护理技能》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简介《临床护理技能》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临床护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能,如:注射、输液、吸氧、吸痰等,为将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元素融入方式1. 培养职业道德:在教学中强调护士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工作对于病人康复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道德。

2.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讲解古今中外优秀护理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仁心仁术、助人为乐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护理工作需要护士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协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规程。

2.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到临床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护理技能。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考核评价:通过平时表现、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周:临床护理概述、护理操作基本原理。

第二周:注射技能、输液技能。

第三周:吸氧操作、吸痰操作。

第四周:病情观察与抢救配合、基础护理操作流程。

第五周:各类导管护理、临终关怀。

第六周:实际病例分析、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七周:中华传统美德与护士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介绍。

第八周:临床实习安排与准备、学生自我评估。

第九周: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第十周到第十五周:临床实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习内容和时间)。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定期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2. 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以便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思政—理论—实训设计”一体化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运用——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例

“思政—理论—实训设计”一体化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运用——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例
(三)“前测”了解学情 教师通过雨课堂的测试功能, 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 形式对上堂课内容及本堂课的背景知识进行简单测试, 利用自动生成的数据统计结果了解学生对给药及其原则 等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过敏相关免疫知识的积 累情况。 教师对错误率较高的问题进行知识回顾,帮助学
(一)融合课程思政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 充分发挥护理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职业责任、 人文精神等要素, 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 体,使专业课堂呈现浓厚的“思政味”[4]。 如实验设计结合 PBL 教学、 角色扮演和专业行为训练等教学方法激发学 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引发学生的情感 共鸣、职业认同感及责任感。 学生自评教学效果调查显 示, 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 能力和素质方面均明显好于传统课堂教学, 在人文素养
[5]
35(6):8. 史瑞芬.论“课程思政”视阈(域)下的护理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8):588.
分,得分在 3 分以上表明人文素养和护理职业素养较好。 调
查结果显示 5 个维度均有明显差异。 见表 2。
编辑∕陈晶
44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3
能力、人文关怀的关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 六个环节中均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2]。 教师利用新闻事
教育责无旁贷。 围绕“专业知识—临床能力—课程思政并 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量化学习目标,精
举”这一主题,采用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雨课堂对学生的前期知识进
和护理职业素养培育中尊重、关爱、公正、职业认同、职业 责任 5 个维度上有统计学差异, 充分说明融合思想政治 教育的专业课堂能够做到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能力情感的 培育两不误,达到双管齐下、双向共赢的学习效果。

休克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休克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休克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技能目标:掌握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技术,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体位摆放、补液、氧疗等。

3. 素质目标:培养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应对、准确判断的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二、教学重点1. 休克患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 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技术。

3. 休克患者的监测与护理措施。

三、教学难点1. 休克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2. 休克患者的补液治疗。

3. 休克患者的心理护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休克?休克有哪些类型?2. 回答:休克是一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状态,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二)休克患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1. 病因:外伤、失血、感染、心脏疾病等。

2.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

(三)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技术1.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记录。

2. 体位摆放: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度,以利于呼吸和静脉回流。

3. 补液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容量情况,合理给予补液治疗。

4. 氧疗: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四)休克患者的监测与护理措施1. 肾功能监测:监测患者的尿量、尿比重等,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

2. 血液监测: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及时发现贫血。

3. 心功能监测: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心音等,及时发现心功能异常。

4. 感染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及时发现感染。

(五)休克患者的心理护理1.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给予心理安慰。

2.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解决患者的疑虑。

3.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总结与反思1. 总结休克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急救护理技术及监测与护理措施。

2. 反思自己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护理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护理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护理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引言护理教育学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护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它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旨在通过护理实践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课程目标护理教育学的主要目标是: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意识。

三、教学内容护理教育学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3.1 护理伦理学护理伦理学是护理教育学的基础,它通过教授道德理论和伦理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

其中包括职业道德的概念、职业道德规范、护理伦理冲突的处理等内容。

3.2 护理与社会护理与社会模块主要介绍护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护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这一模块通过教授护理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了解护理职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3.3 护理与文化护理与文化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护理实践、文化差异对护理行为的影响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文化尊重和包容的观念。

3.4 护理与健康教育护理与健康教育模块主要介绍护理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巧等,通过模拟教学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在护理实践中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护理教育学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实践操作:通过临床实习、模拟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技巧。

3.讨论研究: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和共享。

4.考核评价:采用个人报告、小组展示、综合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休克病人的护理》为例
摘要:以《休克病人的护理》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
课程的方法与步骤。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政元素
[作者简介]胡莹(1996-),女,汉族,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护理学、护理职业教育。

现阶段,全国高校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的初衷是实现知识
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1]。

为了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在专业课程
教学设计及实施中,应该避免思政元素生搬硬套[2],使思政元素自然渗透到专业
课程教学实施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现以《休克病人的护理》为例,论述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教学资源、教学
策略分析等。

其中,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分析所要讲授的内容是否与课程标准一致,前导课程知识传授是否足够。

教材分析主要分析所选用的教材内容是否涵盖教学
要求的内容,教材形态是否适合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不适合,有哪些弥补措施。

现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与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分析的过程介绍如下。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前一年课程已经学习了过敏反应与皮
试液的配置知识,且大部分同学有较长时间医院实习的经历,为本次课奠定了基础。

上节课主要讲解了休克的病因、分类和临床表现,并在智慧职教平台上布置
了作业。

本次课前需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学生对前导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护生大多喜欢通过互联网接受新事物,网络资源利用能力能力较强,但临床经验仍然欠缺,抽象思维较弱。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导入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此外,通过串联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素质目标
通过“休克病人护理”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三查七对”的职业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忱,培养医者仁心的职业品质。

达成目标的措施:通过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节选,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真实案例,教育学生遵守职业操守;结合时事热点,以史正人。

利用刚刚过去的“9.18”纪念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牢记历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2.知识目标
掌握休克的处理原则,掌握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相关护理方法。

达成目标的措施:运用逻辑推导法,从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理论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休克的处理原则;运用对比学习法,使学生能够区分两种类型休克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上的不同。

3.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提出护理计划,能够配合医生对病人展开急救。

达成目标的措施:通过案例分析法,指导学生制定护理计划并对模拟化病人提供护理,尽量接近临床护理情境。

(三)重难点与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分析
重点: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冷休克与暖休克的区别。

难点: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为突破教学重、难点,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精
讲、课后精练,通过全天候开放护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智慧职教平台资源,实
现立体化学习,最大限度逼近真实职业场境。

(四)课程思政融入策略
课堂教学中,简要介绍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实施的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串联到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以及人体体液分布等相关知识,激起学生爱国主
义热情和遵守医学伦理道德的精神。

借助实时热搜话题,利用高校女学生脱衣为
车祸学生遮体的榜样事件,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关爱病人,保护病人
隐私和尊严。

通过滥用青霉素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反面事件,提醒学生工作中需要
具备慎独慎行的责任意识。

二、课程教学过程与实施
(一)课前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知识,尝试完成教师在智慧职教平台上发布的问题:“根据所提供的案例,判断病人属于那种类型的休克并制定护理计划”。

学生根
据书本和电子资源预习,并提交讨论结果。

(二)课程导入
播放青霉素使用不当致患者过敏性休克的短片,向学生提问:(1)根据上
节课休克分类的知识,分析患者属于哪种类型的休克?并回顾休克的常见类型。

(2)根据基础护理学中皮试液配置的相关知识,分析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休克?(3)从案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回顾上节课内容、串
联基础护理学内容、自然导入本节课内容。

(三)教学任务实施
任务一: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

包括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促进
气体正常交换、维持正常体温、观察和防治感染、预防皮肤受损和意外伤害、健
康教育。

结合PPT图片和文字讲解,列表总结重难点,利用口诀帮助学生记忆。

教师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分析治疗配合有关注意事项;结合高校女学生脱衣为车
祸女生蔽体的榜样事迹,向学生传达关爱病人隐私和尊严的必要性;播放731部队记录片节选,告诫学生勿忘国耻,遵守医学伦理。

任务二: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从病因上分析治疗要点上的差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护士资格证考察知识点,扩充冷休克与暖休克的知识,并列表对比帮助学生记忆。

该环节教学实施中,要紧扣职业资格考试考点,达到“课证”融合目的。

任务三:案例分析。

提供几个不同的案例,让同学们讨论分别是哪种休克,引导学生根据休克的病因提出对应护理措施,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课后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学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自主练习课程相关内容,完成智慧职教中布置的课后作业,复习下次课内容。

三、教学特色与效果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实施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天候开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最大限度接近临床。

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之中,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08-113
[2]马海霞,兰秀风,李晋斌,杨雁南.深挖机械振动思政元素提升课程育人质量[J]高教学刊,2023-01(03):172-1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