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 ―― 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过程,找到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 ------ 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

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1.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2•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学具】

黑记号笔,白纸,各带两种不同的物体,个数不作要求,有几个带几个,手工剪刀【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间隔排列的模型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与往常一样吗?(不一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开心吗?

(还有听课的老师)欢迎吗?

(欢迎!)

为了表示欢迎,我们向老师们挥手打个招呼吧!

(生激动地向听课老师挥手致意!)

咦?同学们注意观察挥动的这只手!把五指合起来叫(生:五指并拢),如果

把五指张开,手指与手指之间就出现了(空档)

手指和空挡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呢?

生1 :一根手指一个空挡一根手指一个空挡……

边指边说,真好!

你也能想他这样边指边说吗?一起来!

不错!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我们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齐读。

那在这里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

关于手指和空挡的一一间隔排列你还想说什么?

生1 :每两根手指中间有一个空挡。

谁能再说一遍?

关于这个排列你还想说什么?

生2 :最前面是大拇指,最后面是小拇指。

不管是大拇指还是小拇指都是手指,这说明两端物体——相同!(师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在这里,谁是两端物体?(手指)那被夹在两个手指中间的空挡就叫——(中间物体)(师板书:中间物体)

生3 :在这个一一间隔排列中,有5 个手指,4 个空挡。

同意吗?(生点头认同,师板书:5 4)

学得真好,你能用我们观察到的数学知识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题。

()与()一一间隔排列,

每两根()中间有一个(),

()是两端物体,()是中间物体,

()有(),()有()。

同桌相互说一说。

请一生汇报。对吗?谁能不看大屏幕,看你张开五指的手,边指边说?

还有谁来?齐说。

2.如果把你的手握成拳,看手背(师指着凹凸部位),你想说什么呢?

生1:这里有类似刚才的排列。

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2:突出与凹陷一一间隔排列,每两个凸出部中间有一个凹陷,突出的是两端物体,凹陷的是中间物体,有4个凸出的,有3个凹陷的。(师板书:4 3)

太厉害了!还有谁想说?

生2:老师,我还有一点要补充。这里首尾也相同,和刚才的排列特点完全一样。

同学们,是这样吗?(生齐说:是)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幅照片。

对!这是老师昨天刚拍的。

生1:咦?这里树和路灯的排列像是间隔

排列。(生1迟疑地说,其他同学听后,

观察得更仔细了)

生2 :就是刚才的讨论的规律。

(师板书:规律)什么规律?

生2 :棕榈树与宣传牌一一间隔排列,每两棵树中间有1个宣传牌,树是两端物体,宣传牌是中间物体,棕榈树有6棵,宣传牌有5个。(板书:6 5)

能说完整最好,如果不能就再请人补充。

怎么样?太棒了!对同学们的精彩回答掌声表扬!

,探索规律

观察这面旗,你看出了什么?

生1:红白相间,2根红条之间有1根白条

几根红条?

(生用手指点着数,都说是7根(师板书:7)。师撤掉幻灯片。)

有几根白条呢?

生:6根白条。

2.发现规律(重归纳)

肯定吗?需要我出示图片让你们数一数吗?(部分学生说不要,部分听后冥思苦

想)有几根?

生1: 5根白条。

凭什么这么肯定?

生1 :因为这里的排列规律和手指一样,五个手指四个间隔,那么六根红条不就有

五个间隔吗?白条就在间隔里,就有五根白条。

生2:对!可以看黑板:

4 3

6 5

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师多请几人说说)板书:比多1

还可以怎么说?(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

我们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交流发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时,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规律。

再回到美国国旗上,已知红条根数,怎么求白条根数?你是怎么想的?(红条是两端物体,白条是中间物体,白条比红条少1 ,所以是6 根。)请2~3 人说说。

怎样列式?(7-1=6 根)齐答。

如果已知白条有6 根,怎样求红条的根数?

(6+1=7 根)怎么想的?(红条是两端物体,白条是中间物体,红条比白条多1,所以是7根。)2 人

同学们说的都很棒!给点掌声鼓励一下!

三、举例

1.观察我们的教室,有类似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吗?

生1 :日光灯和电风扇一一间隔排列,每两个日光灯中间有一个电风扇,日光灯是两端物体,电风

扇是中间物体,日光灯有3 盏,电风扇有2 个。

生2 :窗户和画一一间隔排列,每两扇窗户中间有一幅画,窗户是两端物体,画是中间物体,窗户有扇,画有几幅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大家欣赏一下。

油罐火车,翡翠项链,t恤,卢沟桥

三、创造规律(重操作)

生活中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的例子还真不少。那大家想不想自

己动手创造一个这样的规律呢?

听清要求:可以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摆一摆、画

一画、折一折、剪一剪,还可以自己想其他办

法,只要你认为自己的方法能符合刚才的规律

就行。可以单独创作,也可以合作创作。开始吧!(学生动手操作)

生1 :我是用小花片和小棒排列的,两个小棒之间摆了一个小花片,有5个小棒,

4个小花片

生2:我画了一幅图画。你们看,这里有6棵树和5个花盆。树的棵数相当于物体数,花盆的个数相当于间隔数。

生3:我把这张纸剪4份,只要剪3刀。

生4 :老师,我把一张纸对折一次,发现有1条折痕,却把这张纸分成了2份, 能说明这个规律吗?

折痕的条数

你解释的太好了,如果像这样折出了4条折痕(如图),会把这张纸分成多少份呢?

生:被分成了5份

同学们想的电子可真多,手可真巧,创造出了这么多有趣的规律。如果还有什么

新点子,可以利用课间,再动手做一做。

四、应用规律(重实践)

1.一般问题。那现在我们就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吧。

(1)看图知道了什么?读题

怎么想的?

(2)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谁来读第一小题?会吗?在老师发的白纸上画一画、写一写。第二小题自己试一试。

2.延伸问题同学们学得真好,奖励你们什么呢?(学生异常的激动)老师唱支歌吧,你们跟我一起打拍子,能边打边数拍了几次吗?

生:能!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生跟着打拍子)

拍了几次?

生:8 次。

刚才拍手的过程有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吗?(学生迟疑,恍然大悟地说:“有!”)谁能说得具体些。

生:每两拍之间有一个间隔,一共拍了8 次,也就有7 个间隔。了不起!拍一下大约要停1 秒钟后再接着拍,那刚才老师唱歌用了几秒钟呢?生:7 秒钟。

为什么?

生:因为拍一下大约要停1 秒钟也就说间隔长1 秒钟。有7 个间隔,就有7 秒钟

好!老师现在再唱一遍,数一数拍了几次?“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节奏放

慢)

拍了几次?(生齐说:8 次)还是8 次,但这会儿拍一下大约要停2 秒钟再接着拍,那刚才唱歌用了几秒钟呢?(生:14 秒)

间隔都是7 次,为什么前面是7 秒,后面是14 秒呢?

生:因为间隔的长短不同。

(1)

转化规律

看来我们同学对两端物体相同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学得很好!放松一下,我们来玩儿个游戏。瞧,有几个同学正在跳校园舞,男女生间隔排列,首尾都是男生。

下面请几个同学到台上来表演刚才的队形。3 名女生,需要几名男生?生(齐说):4 名。

为什么?

生:因为2 名男生中间有1 名女生,男生的人数比女生要多1,所以需要4 名

(师请上了4 名男生排好了队伍)

又来了一名女生,现在的排列规律和刚才一样吗?

生:不一样,现在首尾不同。

男女生的人数怎样?

如果就是4 个男生,四个女生,

要使每两个男生中间有一个女生,怎样排列?

生:哦,可以!排成圆形。(学生恍然大悟)

行吗?请这八位同学手拉手,不要松开,是两名男生中间有一个女生的规律吗?这时首尾相接,男女生的人数相等。

如果围成三角形呢?长方形呢?照这样看来,只要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封闭图形,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利用刚才的发现,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载了75 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生解答并交流

2.

五、课堂小结(重交流)

这节课,我们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找到了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你们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吗?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案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活动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晰概念

1.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1)(屏幕出示几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屏幕上有一些喜羊羊、灰太狼的图片,同学们找找规律,想一想下一个图片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说明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2.借助游戏,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3男2女一一间隔排列,如果老师(女)加入,排在这里(女生后)可以吗?可以排在哪里? 二、比较数量,探索规律 1.列举一一间隔排列。 (1)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2)这幅图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2.结合数据,探究一一间隔排列规律 (1)比较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中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为什么夹子比手帕多1,兔子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呢? 说明把一个夹子与一块手帕分成一组,一个夹子对应一块手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一直往下连,你发现了什么?(夹子多一个)。 让学生认识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 (2)这三组排列中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 ―― 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过程,找到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 ------ 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 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1.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2•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学具】 黑记号笔,白纸,各带两种不同的物体,个数不作要求,有几个带几个,手工剪刀【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间隔排列的模型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与往常一样吗?(不一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开心吗? (还有听课的老师)欢迎吗? (欢迎!) 为了表示欢迎,我们向老师们挥手打个招呼吧! (生激动地向听课老师挥手致意!) 咦?同学们注意观察挥动的这只手!把五指合起来叫(生:五指并拢),如果 把五指张开,手指与手指之间就出现了(空档) 手指和空挡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呢? 生1 :一根手指一个空挡一根手指一个空挡…… 边指边说,真好!

你也能想他这样边指边说吗?一起来! 不错!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我们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齐读。 那在这里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 关于手指和空挡的一一间隔排列你还想说什么? 生1 :每两根手指中间有一个空挡。 谁能再说一遍? 关于这个排列你还想说什么? 生2 :最前面是大拇指,最后面是小拇指。 不管是大拇指还是小拇指都是手指,这说明两端物体——相同!(师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在这里,谁是两端物体?(手指)那被夹在两个手指中间的空挡就叫——(中间物体)(师板书:中间物体) 生3 :在这个一一间隔排列中,有5 个手指,4 个空挡。 同意吗?(生点头认同,师板书:5 4) 学得真好,你能用我们观察到的数学知识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题。 ()与()一一间隔排列, 每两根()中间有一个(), ()是两端物体,()是中间物体, ()有(),()有()。 同桌相互说一说。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 探索规律:间隔排列 知识点

探索规律:间隔排列 知识点: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会利用规律简单计算。 问题: 1、看教材第78页图片,在途中你都能看到什么?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哪些其他的物体?哪两种物体可以看作一组?每组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2、数一数每组中的两个物体的数目各是多少?比较每组中两个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如果更多的夹子和手帕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 看教材第79页第1、2题,你能计算出两道题的答案吗?应该怎样列算式? 4、看教材第79页玉米卡通提出的问题,观察〇与□的排列规律与数量差别,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精讲: 1、(1)教材中的图片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开始时我们浅显的观察此图,可以看到图中画出了:一圈篱笆、8只小兔子、两棵大树、远处的绿树、近处的草地,还有小兔脚下的蘑菇、篱笆之间的木桩、两棵大树之间的绳子、绳上挂的手帕、夹手帕的夹子。 仔细观察图片,会发现: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如图: (2)经过上面的仔细观察,可以找到图画中物体的排列规律:兔子与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夹子与手帕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木桩与篱笆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两棵大树和一条绳子排成一行。如此我们可以把图中的物体分成4组:

小兔——蘑菇、木桩——篱笆、夹子——手帕、大数——绳子。 2、(1)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于不同。先在表格中表示出各物体的数量如下: (2)通过观察表格中每组两个物体的数量可以明显的看出: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发现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差1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为什么是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多1,而不是蘑菇的数量比兔子多1呢?如图: 规律: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另外一种物体的数量多1。 3、教材第79页两道题的设置放大了问题的情境,增加物体的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 教材提出问题“20只兔子站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由于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间隔排列,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想“兔子比蘑菇多一个”,通过20-1=19,算出蘑菇的个数。另一方面可以想“如果最后多一只兔子,那么前面19只兔子应该有19个蘑菇来一一对应”。 教材还问“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一边计算“20+1=21”,一边想“1个夹子和1块手帕看成一组,20个夹子和20块手帕组成20组,最后还应该多余1个夹子”。 4、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排列也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一行物体的两端,是同一种物体,还是两种不同的物体。前面的兔子与蘑菇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兔子;夹子和手帕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第一篇: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找规律——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本第78-79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想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教学准备:乒乓球串、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逐一出示——间隔排列的物体,让学生猜。 追问:猜得真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我们就说是一一间隔排列。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1、列举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1)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2)这幅图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2、猜测验证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数量关系。 猜测:每排里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它们的数量相等吗? 验证:数一数每排里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并把结果

填入练习纸的表格中。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每种物体的个数填入表中,不仅把学生对每组物体排列方式的关注引向对每组物体数量关系的分析,从而为发现规律奠定基础,而且在数据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2)利用小兔蘑菇图,探究规律。 启发:每组中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为什么有的相等有的不相等? 让学生认真观察小兔蘑菇图,想想看,怎样使人一眼就看出小偷和蘑菇的数量是相等的?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分组方法发现数量关系。 增加一只小兔,启发学生思考:这两组都是一一间隔排列,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得出: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3)利用夹子手帕和木桩篱笆图,确认已经发现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每组中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为什么有的相等有的不相等”、“ 这两组都是一一间隔排列,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导他们就此展开讨论。既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每组物体的排列方式作更为细致的分析,更是为了启发他们在排列方式与对应的数量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从而使规律的数学内涵得到进一步彰显。】 3、练习应用 (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3)把红花和黄花一一间隔排列,红花开头,黄花结尾,红花有20盆,黄花有几盆?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三个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对问题解答过程的思考、表达,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动手操作,内化规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间隔排列的规律丨苏教版

间隔排列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 2.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积累感性知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 3.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 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圆片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感知间隔排列 1.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这四幅图它们在排列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依次排列的现象,在数学上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 二、操作探究,感悟间隔排列里存在的规律 1.你能把两种物体按照一一间隔排列的方式摆一摆吗?(学生用学具摆出一一间隔排列) 老师选其中3幅作品判断。 小结:其实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间隔排列里还有更有价值的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间隔排列里的规律。(板书:间隔排列-找规律) 2.兔子乐园探究规律

四上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2.使学生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意识及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初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重点: 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其中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猜猜:①老师有红、绿两种颜色的板贴要贴到黑板上,现在我手中握着一个,猜猜是什么颜色的?个别猜,然后同意“红”的举手,再同意“绿”的举手,贴出——红。 ②第2个是什么颜色?第3个、第4个… ③为什么越猜越准了?揭示课题,板书:找规律。 2、课件:按刚才的规律填空: ① 为什么第一空填“圆”?(介绍:一个隔一个是一一间隔排列) 所以第2个空填() ② 填这2个空时,你发现了什么?(介绍:两头相同就是两端相同)看看前2组排列是不是这样的? 3、下面,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把这种规律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注意看。 追问:你要向老师借几种物体?板书:两种物体 学生限时摆放,谁来说说他是怎么摆的? 4、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猜一猜、填一填、摆一摆,发现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它们都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并且两端相同。(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相同) 二、例1 1、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一一间隔排列 根据学生回答,点出相应的课件图像,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 完成课件填空:( )和( )是一一间隔排列,并且两端都是( ) 。 2、介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3组一一间隔排列,像夹子、兔子、木桩这样排在两端的物体统称是两端物体,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排在中间的物体

找规律间隔排列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思维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步认识一一间隔 1、今天谢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很有礼貌,奖励你们一个笑脸,有秩序,奖励一个红花,听说大家的听课习惯特别好,奖励你们一个笑脸,同学们坐的很端正,奖励你们一个红花,你知道接下来老师要对大家的优秀表现奖励什么吗?为什么? 2、揭示:两种物体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深刻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1、任选两种图形,使它们一一间隔排列(同学们在下面操作,师请同学上来电脑操作。) 2、说一说什么图形和什么图形一一间隔排列? 三、引起思维冲突,找出隐藏规律 1、看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说说什么和什么一一间隔排列。 2、再看第一组:大树有几棵?小树有几棵?(也就是大树和小树的棵树?) 再看第二组:苹果有几个?草莓有几个?(也就是说苹果比草莓?) 看来,在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有可能?有可能? 出示第三组铅笔和钢笔的一一间隔排列,你能一下子看出是铅笔多还是钢笔多吗? 讨论一下是什么道理?(把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看作一组,一支?一支?到最后一支?没有?)所以铅笔多,多几支? 师小结:在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哪种物体多?多几?(板书:两端相同,多1) 再回头看苹果和草莓,哪个多?多几个?为什么?

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

一一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一串红黄花一一间隔的花朵、作业纸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师:小朋友们,咱们今天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好吗? 老师还给兔子们带了一件神秘的礼物,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吧 师操作:拿出礼品盒依次拉出1朵黄花、一朵红花操作 猜猜下面是什么? 猜得真准,你是怎么想到的? 师:像这样,黄花和红花一朵隔着一朵排成一行,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欣赏老师收集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照片 提要求:你们一边看,一边还要能找出哪些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出示:PPT(手链图衣服图红白蜡烛图) 师:欣赏了这么多照片,你觉得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 师:的确,这样的排列看起来非常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过渡:(出示主题图)咦,兔子庄园已经到了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天气晴朗,小兔子们正在列队欢迎咱们呢。在图中,能不能也找到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 学生汇报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咱们先来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一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核对数量 师:咱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 出示: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巡视, 师:研究好了吗? 现在把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来汇报一下。

一一间隔排列规律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解的特点,由一个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个物体的个数。 2. 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极其作用,并能用其解释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发展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能力。 3. 使学生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为什么,并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间隔 师:小朋友们,咱们今天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好吗?老师还给兔子们带了礼物,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吧 (PPT展示):一朵蓝花,一朵黄花,一朵蓝花,一朵黄花,照这样的规律,下一朵是什么呢?为什么? 师:老师还准备了其他礼物,(出示PPT)照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下一个是什么呢?为什么?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叫做间隔排列。(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PPT)谈话:看小兔子们闻到花香,排着队伍来迎接咱们了。在图里,你能看到哪些物体呢? 在图中,你能找出哪两个物体是间隔排列的吗?请同学们找一找。 (学生汇报: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任务,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回答,校对答案。 问: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呢?(2-3人回答) 得出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师: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引导: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先圈一圈,再想一想。 引导学生完整的说一说: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圈一圈,最后余下一只兔子,说明兔子的只数比蘑菇多1.(2-3人说一说) 指出:像这样一只兔子对应一个蘑菇的方法是数学中一一对应的方法。(板书:一一对应) 师:为什么木桩的数量比篱笆多1呢?谁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解释一下。(1-2人回答) 还有夹子和手帕这一组,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夹子的数量比手帕多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组排列还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每组排列两端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问:这时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数量相差1 。(在两端相同后板书数量相差1) 师:我们看向兔子和蘑菇这一组,兔子在两端,我们称它为两端物体,蘑菇在中间,称他为中间物体,你能用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来说一说谁比谁多1 吗? 让学生说一说: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师:小朋友们学习的真不错,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比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相邻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为什么? 2.每相邻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蘑菇有20个,兔子有多少只?为什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一等奖创新教案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综合与实践”间隔排列。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并能运用规律。 发现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化模型。 课件。 ▍流程一: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提问:这个教室的课座椅排列得整齐吗?怎样排列的? 学生发现: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间隔着排列的。 提问:那你们爱吃的骨肉相连呢? 学生发现:一块肉,一块骨头,一块肉,一块骨头……间隔排列的。 提问:再来看看这些花的摆放,怎么摆的? 学生发现:红、绿、红、绿、红、绿间隔着摆放的。 提问:这些物品的摆放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出都是按照一一间隔排列摆一摆的。 ▍流程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图。 提问:下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 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就叫作一一间隔排列。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生1:有(手帕和夹子) 生2:有(木桩和篱笆)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把你的发现填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小兔(8 )只木桩(13 )根夹子(10 )个 蘑菇(7 )个篱笆(12 )块手帕(9 )块 提问:比较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1)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1。 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2)小兔和蘑菇。 (3)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1。 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告知学生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中间物体。 提问:猜一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相差1) 2.动手操作,内化规律。 展示交流。 (1)让学生把一只小兔一个蘑菇看成一组,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2)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提问: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小棒,我们发现的这些关系与前面猜想的规律一致吗? (3)抽象规律模型。 提问:大家用小棒和圆画出了许多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一一间隔排列团队合作技巧(示范课)

一一间隔排列团队合作技巧(示范课) 在现代工作环境中,团队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随着团队规 模的扩大和工作任务的增加,如何高效地合作成为了每个团队成员 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之一。本文将介绍一种被称为"间隔排列"的团 队合作技巧,帮助团队成员更加有效地合作,并提升团队整体绩效。 什么是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是一种团队合作技巧,通过合理安排团队成员的工作 空间和时间安排,从而提高合作效率。在间隔排列中,团队成员被 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和工作区域,以避免干扰和提高个人专注力。 如何进行间隔排列? 以下是一些实施间隔排列的技巧: 1. 设定工作时间段: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惯和效率, 设定工作时间段。例如,有些人可能在早晨更加高效,而有些人可 能在下午表现更好。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工作时间,确

保在高效时间段内进行重要任务。设定工作时间段: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效率,设定工作时间段。例如,有些人可能在早晨更加高效,而有些人可能在下午表现更好。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工作时间,确保在高效时间段内进行重要任务。 2. 安排工作空间: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和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空间。例如,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安静的环境,而有些人可能更适应有一定背景音乐的工作环境。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空间,确保工作环境能够提高个人专注力。安排工作空间: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和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空间。例如,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安静的环境,而有些人可能更适应有一定背景音乐的工作环境。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空间,确保工作环境能够提高个人专注力。 3. 避免干扰:在进行间隔排列时,团队成员应互相尊重并尽量避免干扰。例如,在其他团队成员处于高效工作时间段时,可以尽量减少与其交流的频率,除非有紧急情况。通过避免干扰,可以让每个人充分发挥个人工作效率。避免干扰:在进行间隔排列时,团队成员应互相尊重并尽量避免干扰。例如,在其他团队成员处于高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作业纸 一、口算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算题热热身吧。我们来进行抢答,如果你知道答案,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不需要举手。准备好了吗? 师: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快。现在请你们观察一下,根据老师刚刚出示的算式,你发现它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吗?

生:一道乘法算式,一道加法算式。 师:你观察地可真仔细!的确,像这种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我们叫做一一间隔排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学习间隔排列的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计时刻意设计一道乘法算式,一道加法算式,既让学生练习了计算,又揭示了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叫作一一间隔排列。初步让学生感知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二、创设情境,进一步认识一一间隔 1、出示例题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小兔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大草坪上,又是晾手帕,又是采蘑菇,又是筑篱笆,忙得热火朝天。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图,你能说说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小兔子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的。 生:每相邻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每相邻两根。。。 2、进一步观察两端物体的特征。 师:观察这三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每组中排在两端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生:夹子、兔子、木桩。 3、完成表格,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幅图,数一数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并完成作业纸1上的表格。之后让他们再观察每组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

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

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 一一间隔排列,也称为“一一对应”或“配对”,是一种常见的排列方式。在这种排列中,每一个元素都与另一个元素形成一对一的配对关系。这种排列方式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经济学和其他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一一间隔排列的定义 在一一间隔排列中,我们有一系列元素,每一个元素都与另一个元素形成一对一的配对关系。这种配对关系可以是显而易见的,也可以是隐含的。例如,在数组[1,2,3,4]中,元素1与元素2配对,元素3与元素4配对,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一一对应关系。而在如数组[1,1,2,2,3,3,4,4]中,同样是每两个连续的元素形成一对一的配对关系,但这种关系则是隐含的。 二、一一间隔排列的应用 一一间隔排列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1. 数学:在算术中,一一间隔排列被用于解释如“两数之和”或“两数之差”等概念。例如,在数轴上,每一个整数都与另一个整数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2. 计算机科学:在计算机科学中,一一间隔排列被用于各种数据结构和算法中,如哈希表、二叉树等。

3. 生物学:在生物学中,一一间隔排列被用于描述如DNA序列、蛋白质结构等复杂系统中的配对关系。 4. 经济学:在经济学中,一一间隔排列被用于描述市场供需关系、货币汇率等复杂系统中的配对关系。 三、一一间隔排列的性质 1. 唯一性:在一一间隔排列中,每一个元素都与另一个元素形成唯一的一对一配对关系。 2. 对称性:在一一间隔排列中,如果元素a与元素b形成配对关系,那么元素b也一定与元素a形成配对关系。 3. 连续性:在一一间隔排列中,如果元素a与元素b形成配对关系,那么对于任意的元素c和d,只要c在a和b之间,d在b和a之间,那么c一定与d 形成配对关系。 通过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和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排列方式在各个领域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一间隔排列

《一一间隔》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数学 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体验一一对应。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认识一一间隔。 1、礼品袋猜测。 2、介绍:这样排列珠子有一种整齐的美,像这样一个隔阂一个的排列方式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3、生活中一一间隔的现象有很多,视图讲解。 4、你能从教室里找到一一间隔的排列现象吗? 二、出示森林图片。

1、研究三只小兔和小猫排成一一间隔的队形可能需要几只小猫。用不用自己画? 摆:用圆形代替小兔,三角代替小猫,同桌合作摆一摆,数一数看看你替小兔设计的队形需要几只小猫。 集体交流,汇总三种队形,并画出示意图。 观察,小兔的只数和小猫的只数作对比,看看有什么发现。同样是三只小兔去排队,需要的小猫的只数最多是多少,最少是多少,和小兔的只数有什么关系。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来一一研究一下。 先来看为什么小兔的只数和需要的小猫的只数相等。仔细观察,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集体交流什么情况下两种的数量相等。板书:数量相等。 观察另外两种情况,你能自己比一比想一想为什么兔子和小猫的只数不相等,为什么第二种兔子比小猫多一只,而第三种正好相反呢?想一想同桌商量商量。集体交流。 出示有这么多的兔子,你知道兔子和小猫的数量谁多谁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中间没有的兔子和小猫,我们能确定兔子和小猫是不是一样多吗?怎么确定的。 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介绍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我们在观察时发现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就相等。板书:两端物体不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

一一间隔排列创新思维训练(示范课)

一一间隔排列创新思维训练(示范课)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种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即一一间隔排列法, 并提供示范课程。 简介 创新思维是解决问题和产生新想法的关键能力之一。通过训练 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一一间隔排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它通过 将不同的思维元素一一间隔地排列在一起,促使思维的跳跃和碰撞,从而激发新的思考方式和创新点子。 示例课程 以下是一份示范课程的安排: 第一阶段:认识不同思维元素

1. 简介和目标说明(5分钟) - 介绍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一一间隔排列法的基本原理 - 阐述本课程的目标和预期结果 2. 思维元素列表(10分钟) - 列出多个不同类型的思维元素,如词语、概念、图片等 - 每个思维元素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 第二阶段:创新思维训练 3. 排列思维元素(15分钟) - 将思维元素按照一一间隔的方式排列在白板或纸上 - 确保每个思维元素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4. 激发思维碰撞(20分钟) - 要求学员观察并思考不同的思维元素之间的关联和可能的联系 - 鼓励学员提出新的思考方式和创新点子 5. 讨论和分享(15分钟)

- 邀请学员分享他们所发现的新思维方式和创新点子 - 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挖掘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总结和反思 6. 总结和反思(15分钟) -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收获 - 学员对一一间隔排列法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反思 结语 一一间隔排列创新思维训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通过让思维元素跳跃和碰撞,我们可以激发新的思考方式和创新点子。本示范课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教学框架,帮助学员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希望这种训练方法能够为大家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方面带来新的启发和突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_《间隔排列》教材解析

《间隔排列》教材解析 呈现情境图 之后,要让学生依 次观察图中小兔 与蘑菇、木桩与篱 笆、夹子与手帕这 三组物体的排列 方式,并分别说说 它们的排列特点。 要指导学生准确 表达每组物体的 排列特点,但表达 的方式可以不一 样。以小兔和蘑菇 的排列为例,可以 说“小兔与蘑菇是 一个隔一个排列 的”,也可以说“每 两只小兔中间有 一个蘑菇”。但不 宜说成“每两个蘑 菇中间有一只小 兔”。学生分别描述三组物体的排列特点之后,还应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归纳,明确:这里的每组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 学生按要求填表之后,可以提问: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具体的,表达的形式也可以有所差异。如,小兔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篱笆的块数比木桩的根数少1,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相差1,等等。教学时,要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讨论“为什么每排 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 差1”这个问题的目 的,一是为了引导学生 对间隔排列的现象作 进一步的分析;二是为 了引导他们用“一一对 应”的分组方法确认已 经发现的数量关系,从 而促进思维水平的提 升。教学时,可以先让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再 引导他们按要求操作, 在操作中认识到:把间 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一 组一组地圈一圈,可以 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 间数量关系的共同特 点。 解答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时,要重点让他们认识到:由于这里每组两种物体的排列规律与此前相应的两种物体的排列规律是一样的,所以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一样的。 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一共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的个数比■少1,即●有9个;一种是●的个数与■同样多,即●也有10个;一种是●的个数比■多1,即●有11个。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结论,以进一步完善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数量关系的认识。 通过回顾和反思,可以对上述规律进行必要的概括,即: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两端相同,它们的数量相差1;如果两端不同,它们的数量正好相等。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设计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个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个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珠子、小棒、课件、教鞭、剪刀、乒乓球、小纸片、小黑板。 一、创设情境,理解一一间隔 1.利用乒乓球串,初步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是什么呢?(拿出礼品盒)你们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生猜测) 师:(拉出1个黄球)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又拉出一个黄球)再看,(再拉出一个白球)再看看。那你们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2.师:照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下一个是什么球?再下一个呢?3.师:谁来说说看,红球和白球是怎样排列的? 4.在数学上,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现象叫做“一一间隔”。(板书:一一间隔) 5.同学们,一一间隔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在哪儿见过这样排列的现象呢?(学生说)看来一一间隔的现象还真不少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