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间隔排列的规律 1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间隔排列的

规律 1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用图形或符号画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例子,例如XXX和XXX的排列,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来。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并且为后面的规律探索做好准备。

活动二:发现规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观察一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然后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如果有5个苹果和4个雪梨排成一行,那么还需要多少个苹果才能使它们一一间隔排列呢?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探索规律,锻炼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总结规律。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素材,接下来需要让他们总结出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例如,如果有n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那么其中一种物体的个数为(n+1)/2,另一种

物体的个数为n/2.通过这个规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一

一间隔排列,并且可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练。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完成一些练题,例如计算一一间隔排列中某种物体的个数,或者给出一组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是一一间隔排列。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一一间隔排列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计算和判断能力。

2.应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来解决问题。例如,如果有10个人排

成一排,其中男女各占一半,那么男女之间需要有多少个人才能使他们一一间隔排列呢?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一间隔排列,现在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组一一间隔排列。可以用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等来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位同学的作品。第一个同学画的是什么?

这组图形符合要求吗?它是什么和什么的一一间隔排列?如果我们想再加一个,应该画什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如果继续往下画,应该画什么?接着,我们再看第二个同学画的,它是什么和什么的一一间隔排列?还有谁画的不一样?请你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和什么的一一间隔排列。

接下来,我们进行男女生排队演示间隔排列的活动。请两位男同学和两位女同学上来表演。如果再请1名男生,还能一一间隔排列吗?现在男生有几人?女生呢?如果老师再增加两名女生,能够一一间隔排列吗?如果女生有6人,男生应该有几人?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可以初步感受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即数量相等或数量相差1.

接下来,请大家观察刚才游戏中留下的数据,你能说说当两个物体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时它们可以一一间隔排列吗?如果男生比女生多1人,或女生比男生少1人,这样的关系用一句话怎么说?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相等呢?我们还进行了判断练,巩固了学生找到的规律,即一一间隔排列里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要么数量相等,要么数量相差1.

最后,我们再次探究,明确两端物体的特征。如果同学们能够报出刚才摆好的间隔排列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各是什么,我就能告诉你们这个间隔排列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还是相差1.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发现“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

数量相差1”这个规律后,回到教材,联系情境图,重点研究——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一种物体多1.在观察三组排列里面的规律后,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从数学的思考角度说明规律的本质。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这个规律后,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回顾教材,联系情境图,重点研究如何知道哪一种物体多1.通过观察三组排列的规律,我们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并从数学的角度说明规律的本质。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真棒!你们已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中蕴含的许多规律。现在,让我们来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首先,让我们来到美丽的河堤边。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

柳树,每两个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那么,栽了多少棵桃树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指名回答。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如何想和列式。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XXX在干什么。XXX锯1次得2段,那么锯2次呢?锯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上来列出算式。

最后,我们请同学们默读题目,思考答案。当XXX说

“抢答开始”的时候,大声地喊出你的答案。

四、回顾反思,课后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请分享你们最深刻的感受和收获。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大家有没有在上课的现场发现这样的现象呢?为了更好地理解规律的美感,老

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间隔排列的物体。让我们一起欣赏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 ―― 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过程,找到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 ------ 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 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1.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2•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学具】 黑记号笔,白纸,各带两种不同的物体,个数不作要求,有几个带几个,手工剪刀【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间隔排列的模型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与往常一样吗?(不一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开心吗? (还有听课的老师)欢迎吗? (欢迎!) 为了表示欢迎,我们向老师们挥手打个招呼吧! (生激动地向听课老师挥手致意!) 咦?同学们注意观察挥动的这只手!把五指合起来叫(生:五指并拢),如果 把五指张开,手指与手指之间就出现了(空档) 手指和空挡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呢? 生1 :一根手指一个空挡一根手指一个空挡…… 边指边说,真好!

你也能想他这样边指边说吗?一起来! 不错!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我们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齐读。 那在这里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 关于手指和空挡的一一间隔排列你还想说什么? 生1 :每两根手指中间有一个空挡。 谁能再说一遍? 关于这个排列你还想说什么? 生2 :最前面是大拇指,最后面是小拇指。 不管是大拇指还是小拇指都是手指,这说明两端物体——相同!(师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在这里,谁是两端物体?(手指)那被夹在两个手指中间的空挡就叫——(中间物体)(师板书:中间物体) 生3 :在这个一一间隔排列中,有5 个手指,4 个空挡。 同意吗?(生点头认同,师板书:5 4) 学得真好,你能用我们观察到的数学知识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题。 ()与()一一间隔排列, 每两根()中间有一个(), ()是两端物体,()是中间物体, ()有(),()有()。 同桌相互说一说。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间隔排列的规律 1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间隔排列的 规律 1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用图形或符号画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例子,例如XXX和XXX的排列,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来。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并且为后面的规律探索做好准备。 活动二:发现规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观察一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然后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如果有5个苹果和4个雪梨排成一行,那么还需要多少个苹果才能使它们一一间隔排列呢?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探索规律,锻炼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总结规律。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素材,接下来需要让他们总结出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例如,如果有n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那么其中一种物体的个数为(n+1)/2,另一种

物体的个数为n/2.通过这个规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一 一间隔排列,并且可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练。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完成一些练题,例如计算一一间隔排列中某种物体的个数,或者给出一组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是一一间隔排列。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一一间隔排列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计算和判断能力。 2.应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来解决问题。例如,如果有10个人排 成一排,其中男女各占一半,那么男女之间需要有多少个人才能使他们一一间隔排列呢?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一间隔排列,现在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组一一间隔排列。可以用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等来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位同学的作品。第一个同学画的是什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间隔排列》教案(后附本课练习题)

【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的数学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其个数关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准备】挂图、光盘、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谈话: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看谁玩的最好! (游戏:请同学们伸出你自己的一只小手,看看你有几根手指?再看看每两根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档?一共有几个空档?你还知道了什么?) 师:请4人一小组交流讨论,你还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一共有4个空档。手指比空档的个数多1个…… 3.小结:哦,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手指5根,空档4个,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一共有4个空档……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呢,想不想多了解些呢?我们一起到兔宝宝家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探索例题。师出示情境图问: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的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学生独立观察后组内交流,教师加入倾听、询问。 生回答,师板书:①蘑菇和兔子②篱笆和木桩③手帕和夹子 师:谁能来告诉老师它们各有多少吗?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每两只兔子之间有1个蘑菇,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木桩有13根,篱笆有12块,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师(板书),并指出为什么左边的这些物体比右边的多1个呢?生讨论(左边的物体总是在这一排的两端) 师:再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事物是怎样排的?生:隔着排的 师:在数学上我们也说是间隔排列(板书)。比如,2只兔子被1个蘑菇隔开了,2个蘑菇被1只兔子隔开了。谁能来说说手指和空档是怎么被隔开的? 生:2根手指被1个空档隔开了,2个空档也被1根手指隔开了。 小结:同学们都发现了例题每一组中这样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并且发现了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的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

苏教版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圈一圈、画一画等教学活动,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在此过程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生活中的间隔排列,找寻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等活动,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3.通过回顾与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在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寻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找寻到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教学准备:课件、贴图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师:老师想比一比,看谁的观察力最强,记忆力最好!

电脑分别出示一组无规律排列的字母和一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字母,学生在记忆与交流中感受与对比,初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特征,引出课题——一一间隔排列。 二、观察情境,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特征。 1.出示主题图。 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看一看,这里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吗?说说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找寻出主题图中的几组间隔排列,并说出其排列特征。 3.引导学生比较几组物体的排列,找寻其共同特征,初步感知“每组两个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 三、比较归纳,探索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填一填。 同学们找到了兔子乐园中的间隔排列现象,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每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数一数,填一填。 要求:(1)仔细观察图,自己说说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再数出每种物体的数量,填在书上。 (2)引导交流:观察它们的排列和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三组间隔排列的共同特征: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间隔排列的规律丨苏教版

间隔排列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 2.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积累感性知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 3.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 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圆片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感知间隔排列 1.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这四幅图它们在排列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依次排列的现象,在数学上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 二、操作探究,感悟间隔排列里存在的规律 1.你能把两种物体按照一一间隔排列的方式摆一摆吗?(学生用学具摆出一一间隔排列) 老师选其中3幅作品判断。 小结:其实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间隔排列里还有更有价值的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间隔排列里的规律。(板书:间隔排列-找规律) 2.兔子乐园探究规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两种物体的排列规律是多种的,本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间隔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 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出相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规律,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间隔排列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间隔排列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规律产生的原理。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和学具准备: 课件、正方形和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接触规律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将要把它奖励给我们这节课表现好的同学,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第一个小熊,第二个是小兔,小熊、小兔。你知道下面一个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师接着出示)那下面一个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间隔着一个排列,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间隔排列(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学生熟知的玩具,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排列,比如说,这是,对,刘翔,他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获得一百一十米栏的冠军,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就在这一百一十米栏中也有间隔排列,还有…… 老师这儿有红色和蓝色的圆形磁铁,你可以摆出间隔排列吗?(红色开头,红色结尾;红色开头,蓝色结尾)汇报展示:排列1:红色开头,红色结尾,两端的颜色是相同的,板书:两端相同。排列 2:红色开头,蓝色结尾,两端的颜色是不同的,板书:两端不同。红色有几个,蓝色有几个,它们的数量相同。板书:数量相同。排列1中,红色有几个,蓝色有几个,数量不相同。 看来间隔排列里有不少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初次接触一一间隔排列,梯度设计,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熟悉概念。 二、自主探究,体验规律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 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他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在这里,你们能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吗?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在花园里,我们发现了小兔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夹子和手帕一一间隔排列,我们还发现了木桩和篱笆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注意板书设计)它们属于哪种间隔排列?既然排列在两端的物体是相同的,那干脆就把排在两端的物体称为“两端物体”,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叫做中间物体,可以吗? (2)这三组排列,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注意板书设计) 请同桌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2.寻找两种物体之间的排列规律。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最终稿教案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最终 稿教案 一、教材分析 1.1 教材背景 《苏州苏教版》是一套适用于小学教学的课本教材,具有 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并能适应不同等级和不同实际需求。本篇教案主要针对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课——《间隔排列》。 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技能: 1.了解数字的间隔排列规律; 2.学会使用图形法、数字法等方式进行练习; 3.在实际生活、数学问题中灵活运用间隔排列的规律。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数字的间隔排列规律的掌握,难点是 在解题时如何找到规律,灵活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练习。 二、教学内容 2.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讲一些自己喜欢的数字排列,引导学生认识数字排 列的规律性。

(二)探究 1.显示在黑板上的数字:5,10,15,20,25…通过问答互 动找规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间隔5的规律及最后的数字应为30。 2.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描述新的规律: 20,18,16,14,12… 通过问答互动找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字的差为2,回推可以直观感受出规律为-2。 3.总结两个数字的排列规律,进行小结与讲解。 (三)练习 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组数字的间隔排列,并让同桌发 现其规律。 2.将设计的数字进行两个以上的排列。 2.2 教学方法 1.问答互动法:让学生在问答中理解规律性,从而掌 握数字间隔排列的规律。 2.自主选择法:让学生自己设计数字排列进行练习, 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练习技巧。 三、课堂实录 3.1 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反应 (一)提问 教师:在以下数字中,你们能找到什么规律呢? 5,10,15,20,25… (二)学生表现 学生A:每隔5个数字就会出现20。 学生B:最后的数字应该是30。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一等奖创新教案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综合与实践”间隔排列。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并能运用规律。 发现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化模型。 课件。 ▍流程一: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提问:这个教室的课座椅排列得整齐吗?怎样排列的? 学生发现: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间隔着排列的。 提问:那你们爱吃的骨肉相连呢? 学生发现:一块肉,一块骨头,一块肉,一块骨头……间隔排列的。 提问:再来看看这些花的摆放,怎么摆的? 学生发现:红、绿、红、绿、红、绿间隔着摆放的。 提问:这些物品的摆放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出都是按照一一间隔排列摆一摆的。 ▍流程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图。 提问:下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 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就叫作一一间隔排列。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生1:有(手帕和夹子) 生2:有(木桩和篱笆)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把你的发现填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小兔(8 )只木桩(13 )根夹子(10 )个 蘑菇(7 )个篱笆(12 )块手帕(9 )块 提问:比较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1)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1。 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2)小兔和蘑菇。 (3)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1。 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告知学生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中间物体。 提问:猜一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相差1) 2.动手操作,内化规律。 展示交流。 (1)让学生把一只小兔一个蘑菇看成一组,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2)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提问: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小棒,我们发现的这些关系与前面猜想的规律一致吗? (3)抽象规律模型。 提问:大家用小棒和圆画出了许多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 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师:小朋友们,咱们今天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去之前老师先要考考你,这是一个出示3个,下一个呢?下一个(请一个学生)? 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请另一个学生)你想到了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像这样,一个物体隔着一个物体有规律的排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那么我们可以说正方形和圆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下面欣赏一下老师收集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照片 提要求:你们一边看,一边还要能找出哪些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出示:PPT(手链图衣服图红白蜡烛图) 师:欣赏了这么多照片,你觉得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 师:的确,这样的排列看起来非常有秩序m..,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过渡:(出示主题图)咦,兔子庄园已经到了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小兔子们正在列队欢迎咱们呢。你能在图中找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吗?(点击) 学生汇报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咱们先来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一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核对数量 师:咱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点击) 出示: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巡视, 师:研究好了吗? 现在把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来汇报一下。 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 生说一一间隔排列 师:的确,这三组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如果没有学生说一一间隔排列,则省略此步)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边相同 师:两边相同可以说成是两端相同。贴板书(点击) 兔子夹子木桩是两端的物体,蘑菇手帕篱笆是排在中间的物体师: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生:两边的比中间的多1个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嘛? 生: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兔子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们在数量上的关系吗? 生:两边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3. 间隔排列-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3. 间隔排列-苏教版 1.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间隔、排列的意思。 2.能够用规律将图形进行排列,进行间隔排列。 3.通过游戏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 2.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够进行图形的间隔排列。 2.难点:结合教材及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教学内容 3.1 课前预习 1.寻找周围环境中的排列现象并拍照,用手机发送到班级群,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3.2 新课教学 1.教师介绍排列和间隔的概念,并通过生活实例进行解释。 2.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学生进行排列。 3.教师出示间隔排列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分析,并思考是如何排列的。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让学生用喜欢的色彩进行绘制。 5.教师布置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的规律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 3.3 课后作业 1.作业一:练习册 P24、P25。 2.作业二:在家中或学校中找出更多的排列现象,并拍照上传到班级群,供大家分享。

4. 教学策略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并总结教材中的规律。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3.协作学习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协作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学习能力。 5. 教学评估 1.课堂练习 2.课后作业 3.学生的参与度 4.学生的板书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间隔排列的规律和方法,并在生活实践中能够熟练应用。针对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了以实际生活案例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法、趣味性教学法、协作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参与性中学习,发挥想象力、自主思考,达到了一种既快乐又紧张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还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检验教学效果。 未来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重视实际生活案例和趣味性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参与度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同时,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多元化的能力和素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5.4间隔排列 教案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能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解释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1、师:小朋友们,咱们今天到兔子乐园玩一玩,谁想去呢?老师先选几个学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男生、女生,下一个会是谁呢?同学们猜得真准,你是怎么想到的?(板书:一一对应)师:像这样男生和女生一个间隔一个排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 2、欣赏老师收集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照片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排列,比如说:出示:(手、蜡烛、上操排队等) 师:欣赏了这么多照片,你觉得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师:的确,这样的排列看起来非常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1、过渡:咦!兔子乐园已经到了(出示主题图)师: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玩,正排队欢迎咱们呢。在这里,我们能不能找到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学生汇报)你能具体说一说谁和谁一一间隔?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咱们先来看看导学单(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 ⑴看一看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⑵数一数每一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⑶、比一比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师:研究好了吗?现在请大家来汇报一下。 {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一一间隔排列)师:的确,这三组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生:两边相同)你真会发现! 师:咱们来具体看一看(点击第一组变大) 引说:前面是(),后面是(),中间是()。我们称兔子为两端物体,蘑菇排在中间把兔子隔开我们称它为间隔物体。 那这两组的两端物体和间隔物体各是什么?看图来说一说

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公开课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 一、学情分析 《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对间隔排列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规律的发现不是难点,难的是如何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解释规律。教学中通过学生圈一圈、画一画,运用以前的经验自主地感受对应,并用数学的方式表达、交流,反思收获,积累经验,享受成功。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2.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及其作用,能用其解释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发展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规律、发展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研究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一)、创设情境,认识规律 1.游戏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同学们,想玩游戏吗? 师生玩游戏“考考你的记忆力” 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师:为什么前两轮都失败了,第三轮却这么厉害呀? 让学生说说理由,引导得出象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在数学上叫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2.寻找生活中的一一间隔现象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一一间隔排列呢?(学生举例)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教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 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其中的简单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帮助他们从不同情境的同类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发现数学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研究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能够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从不同情境的同类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发现数学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一份操作材料(圆形、正方形纸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一个宝盒,让学生猜宝盒里有什么,然后拉出纸片,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介绍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说明今天的课程是探究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过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1.研究排列特点 以一个森林动物才艺表演为例,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物体排列方式,并讨论它们的特点。通过讨论小兔和蘑菇、木桩和篱

笆、夹子和手帕的排列方式,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的共同特点,得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结论。 2.研究个数规律 让学生探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纸片的排列方式,发现每隔一个放一种物体时,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每隔两个放一种物体时,一种物体的个数是另一种物体的两倍。通过这种探究,学生初步理解了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三、归纳总结、应用规律。 让学生总结一一间隔排列中的规律,并应用这种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要在一条绳子上交替挂圆形和正方形的纸牌,每隔三个挂一个圆形,每隔四个挂一个正方形,问绳子上挂多少个纸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初步掌握了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培养了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知识点概述 本课程时长为一个课时,适用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主要知识点是间隔排列,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掌握简单的间隔排列技巧,并能通过简单的应用题目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 2.掌握间隔排列的技巧; 3.能够运用间隔排列解决简单的题目。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 2.成功应用间隔排列技巧解决难度稍高的问题。 教学内容 1. 复习 本课程的前置知识点为整数的加减法,可以对上一课堂的知识点进行简短的回顾,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 2. 概念解释 引入概念:间隔排列的定义 •间隔排列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差相等,我们称这个差值为公差。 •例如:6,8,10,12,14就是一个公差为2的间隔排列。 •如果给定起始值和公差,则可以通过公式推算出后续的所有值。 3. 技能掌握 介绍技巧:通过公式计算间隔排列

•公式:第n个数为起始值加(n-1)乘以公差。 •例如:第4个数的公式计算为:起始值+(4-1)公差 = 起始值+3公差。 •能够根据起始值和公差推算出任意终值。 4. 教学应用 练习应用:通过题目加深理解 •题目: 4,_,6,_,_,10,_,12,_,14 •第1 个空:公差为2,4加上(1-1)乘以2,4填入第一个空。 •第2 个空:继续使用公差为2的规律填入第二个空,以此类推。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的题目中。 5. 复习点评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 •概念解释:什么是间隔排列?怎么计算公差呢? •技能掌握: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公式算出间隔排列。 •教学应用:学生通过题目锻炼了自己的计算技能。 •复习回顾: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点。 教学模式 1.课堂讲授:通过这个模式,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让学生尽可能的吸收教学内容。 2.应用练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资源 •区分间隔排列和等差数列的讲解PPT •课堂练习题目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一、设计背景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际的学科,易于理解但难于掌握,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次教学设计是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整数的认识》的一节课,通过教授间隔排列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拓展和认识自然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整数数列并运用“合、相邻、中间”等方法分析规律,把握数量与空间的关系; 2.能够通过学习,逐步了解数字间位置的固定特征,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能够对数字的大小、前后关系、距离等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 1.通过交互式教学,让学生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通过数列的排列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整数数列规律,掌握间隔排列; 3.让学生了解并运用“合、相邻、中间”等方法,进一步巩固数字顺序和大小的概念与认识。 四、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字的大小与前后关系。 步骤二:新知引入 通过数字间隔的排列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让学生掌握该方法。

步骤三:教师的演示 通过教师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间隔排列法的理解。 步骤四:学生探究 让学生按照特定的间隔排列,探究与分析整数数列的规律。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 让学生通过合并、拆分,理解“合、相邻、中间”的概念。在掌握间隔排列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数字的顺序和大小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 通过考试、小组讨论方式等方法,对学生掌握的间隔排列法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间隔排列的理解程度、探究的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 六、教学注意事项 1.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新规律应及时和整个班级分享,以此分享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教师在评估时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调整。 七、教学心得体会 间隔排列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数学分析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字的排布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此次教学设计,我也深刻意识到科学的分类方法对于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B8间隔排列的规律 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 李媛媛

间隔排列的规律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李媛媛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在排列上的规律以及两种物体在数量上的关系。 2.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感受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渗透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间隔排列规律的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相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当两端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渗透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看一看: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找出最有规律的一幅,具体说说这幅图片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引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课题) 2.说一说:出示其他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3.找一找:让学生找一找身边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看”,“说”,“找”,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物体在排列上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找找其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 2.提问: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夹子和手帕的数量哪个多? 兔子和蘑菇的数量哪个多? ……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观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随机解决一组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多少的问题。 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数一数。 (2)圈一圈。 【设计意图: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随机解决其他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多少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观察板书,探究规律。 5.在情景图中添加蝴蝶和蜜蜂的图片(两端不相同),探究两端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6.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理解 1.出示:你能判断出下面每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哪种数量多吗?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 •能够通过图形的方式进行“间隔排列”。 •能够通过简单的算式来理解“间隔排列”。 •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间隔排列”问题。 教学内容 1.掌握“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 通过自然界中的图形,如车轮、花盆、麻将等生动形象地解释什么是“间隔排列”。 2.了解分组排列的概念 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中,有两种或以上的排列情况,将它们分别进行计数,然后把计数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总数。 3.回归本章的三个思路 •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培养。 •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 •小学生做题技巧点的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节:概念归纳 1.通过展示一系列的自然界中的图形,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找 到其中的规律,并介绍和总结这些规律。 2.与孩子们一起探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间隔排列”。 第二节:分组排列方法的引入 1.展示小球的排列情况,让孩子们自己进行计数。 2.引入分组排列的概念。 第三节:通过算式的方式进行“间隔排列” 1.在板书上给出一些数列,在孩子们的帮助下,一步步解出问题。 2.尝试新一些的数列进行练习。

教学方法 1.导入法 通过自然界的图像展示概念,让孩子们自己探索。 2.交互式讲述 大量积极互动,教师带着孩子们相互之间学习。 3.合作式学习 让孩子们教师指导下,分小组进行计数。 教学流程 1.导入(5 分钟) 通过自然界的图像展示概念,让孩子们自己探索。 2.概念归纳 (10 分钟) 引导孩子们将自己总结出来的概念在白板上进行归纳和展示。 3.分小组进行计数 (20 分钟) 让孩子们教师指导下,分小组进行计数。 4.通过算式的方式进行“间隔排列”(20分钟) 在板书上给出一些数列,在孩子们的帮助下,一步步解出问题。 5.总结(5 分钟) 共同总结当天学到的知识点和方法。 教学评估 根据孩子们对于课堂上所展示的知识点,例如小球的排列、分组排列、算式演示等问题进行评估。 课后作业 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巩固相关的知识点。 2.通过练习册中的题目,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的理解。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间隔排列-市赛一等奖

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设计 兴化市景范学校张玉霖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师:小朋友们,咱们今天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好吗 老师还给兔子们带了一件神秘的礼物,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吧 师操作:拿出礼品盒依次拉出1朵黄花、一朵红花操作 猜猜下面是什么 猜得真准,你是怎么想到的 师:像这样,黄花和红花一朵隔着一朵排成一行,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二、认识物体排列规律。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师:瞧!你们看到了什么在图中,能不能也找到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 3、学生汇报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咱们先来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一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核对数量 师:咱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 出示: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巡视, 师:研究好了吗 现在把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来汇报一下。 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赛课一等奖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赛课 一等奖教案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探索规律“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及其作用,培养初步的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研究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数量关系,找到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客观世界规律的基本方法并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好吗? 课件出示奇妙的帽子。 谈话:瞧,这是一个奇妙的帽子。看看它会变出什么礼品送给兔子们呢?(课件出示3个香蕉和3个草莓) 提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你看到了什么?(香蕉和草莓)(4个香蕉和4个草莓) 提问:香蕉和草莓是怎样排列的?另有分歧的描述吗? 谈话:香蕉和草莓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同意吗? 提问: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下去,猜一猜,下一个会是谁?再下一个呢?继续(生答,师课件出示,完整出现5个香蕉和4个草莓) 1 追问:香蕉和草莓这样一个隔一个排列还真有意思,一开始是谁?接下来是谁?最后是谁? 谈话:我们看看神奇的帽子还会变出哪些礼物?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一等奖创新教 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间隔排列的含义,发现——间隔排列可分为“两种物体数量相等”“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两类,会用——对应、看头尾的方法比较两种物体的数量,能应用排列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观察、比较,分类,抽象,概括,论证的过程,学会借助数学联想,完全归纳,数学想象等方法探索规律,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感受思维乐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一一对应”法比较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 教学难点 理解用“看头尾”法比较——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的数学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整体分类,引入新知 创设情境:兔子乐园,结合小兔给同学们留下的密码,进行观察分类。 揭示课题:像这样两种颜色的珠子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整体观察 出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小兔们挂起手帕做背景,用木桩和篱笆围出表演场地,跳起舞蹈欢迎同学们到来。 提问:你在图中看到了哪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 学生1:木桩和篱笆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学生2:小兔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学生3:夹子和手帕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2.初步分析

提问: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现象中,每行都有两种不同物体,这里面又藏着什么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1:想知道每行一一间隔排列中的两种物体数量。 学生2:想比较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 (学生自主研究,并在活动单上填写表格) 小兔()只木桩()根夹子()个 蘑菇()个篱笆()块手帕()块 (学生统计出每行两种物体的具体数量,兔子8只、蘑菇7个;木桩13根、篱笆12块;夹子10个、手帕9块。) 学生1:两种物体的数量一种多一种少。 学生2:兔子数量比蘑菇多1,木桩数量又比篱笆多1,夹子数量比手帕也多1。 学生3:每行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中,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发现规律 提问:为什么每行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学生以蘑菇和兔子为例进一步研究,然后展示同学们使用的方法) 学生1: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分别圈起来,这样最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和它圈在一起了,所以就能看出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多1。 学生2: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分别连在一起,这样最后1只兔子没有蘑菇跟它连了,所以也能一眼看出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多1。 小结:像这样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圈或连在一起,就是把1只兔子对应着1个蘑菇,这样1个对应1个,在数学上就叫“一一对应”。 4.建构模型 图示:如果我们用三角形表示图中的一种物体,正方形表示另一种物体,就这样一个对应着一个摆下去,中间有若干组这样的一一对应排列,我们用三个小圆点表示,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三角形。 提问: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与它对应,这时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两种图形的数量是怎样的呢? 追问:回顾兔子乐园里以及黑板上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这些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