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经商的书籍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 书单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书单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著作和重要的研究成果。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的书单,包括了一些经典著作和近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
1.《中国经济史纲要》作者:范文澜这本书是中国经济史的经典之作,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经济史。
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2.《中国经济史新编》作者:杨同礼、黄仁宇、曾宪梓、王静等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集结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3.《中国古代经济史》作者:戴逸、张延科该书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对理解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启示。
4.《中国社会经济史通释》作者:李新这本书以中国社会和经济史为基础,详细解释了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其中包括了对古代中国农业制度、商业制度、货币制度等的深入研究。
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制度史》作者:田福军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制度演变过程,包括土地制度、耕作制度、农村经济组织等方面。
6.《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形成与演变》作者:季羡林该书从农民阶级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变迁,阐述了农民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7.《商鞅变法研究》作者:杨雄这本书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改革。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规律。
8.《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作者:苏维诗该书研究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历程,对古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9.《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作者:梁文道这本书从行政制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组织和发展,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10.《中国古代税制史》作者:杨雄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税制演变过程,包括徭役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稀有经商古籍《计然七策》原译文

稀有经商古籍《计然七策》原译文作者:青岩真人(春秋时期)此书据传是鬼谷子的师傅——青岩真人留下的“无字天书”中的其中一部,此书首传鬼谷子,再由鬼谷子传给计然、范蠡(财神爷)及吕不韦、白圭(商圣)等人。
据说,熟练运用此书者,将财满天下。
本书由财神爷——范蠡批注。
青岩真人修炼所在的青岩山计然曰:“人生於世,非财无以资身。
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财产就无法得到生存和发展。
财产的运作遵循固有的规律,它本身不会自动增值,不经商就不会获得利润。
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译文] 财产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们岂能没有财产。
但是如果不掌握经营之道,那么这些财产就会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殆尽。
因此,必须运用财产来从事商业活动才能获得利润,使财产像生命一样得以生长,这是每个人安身立业的策略。
计然曰:“财溺于人共爱,义取者希。
利起于众所争,贪嗜者伙。
”[译文] 钱财沉浸在世人的共同喜爱之中,能在道义的立场上获取钱财的人,世上少见。
利润正是在众人的你争我夺中获得,那些贪心、嗜财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范蠡按语:“财者通行蠻貊,虽婴孩亦所知。
爱是以人多竞求强取,致有丧身失德,忘耻受辱,甘当无侮。
其知义安分,不事妄贪者,世之罕有。
”[译文] 钱财可以通行于任何地方,甚至那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的南方和北方,这一点就连婴儿、小孩也明白。
正是因为对钱财的狂热喜爱,所以人们纷纷竞相追逐钱财、强取豪夺,以致有的人丢弃了自身准则,道德沦丧,忘记羞耻,甚至受到别人的侮辱,还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由此可知,能够深明道义、安分守己、满足现状,并且不作非分之想、没有贪心杂念的人,世上罕有。
计然曰:“人皆人,贪廉无辨。
心非心,真伪难知。
”[译文] 人与人在表面上看来都一样,无法从表面去辨别一个人是贪心的还是清廉的。
心与心则大不相同,但也难以判断它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经商的书籍

经商的书籍经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验、技能和知识。
为了成为成功的商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下是几本关于经商的书籍,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商业世界和取得成功。
1.《穷查理宝典》作者:查理·芒格这本书是以巴菲特的好友和商业伙伴查理·芒格的经验为基础,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
芒格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他的投资策略和商业哲学都非常值得学习。
这本书涵盖了他的商业经验、思维方式和投资哲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经商指南。
2.《商业模式新生代》作者:亚历克斯·奥斯特瓦尔德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商业模式的指南。
它讲述了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以及如何利用商业模式来创造价值和利润。
作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例子和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商业模式和如何应用它们。
3.《商业思维的本质》作者:克里斯·麦凯尼克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商业思维的指南。
作者讲述了商业思维的本质、如何培养商业思维以及如何将商业思维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实用的例子和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4.《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创业的指南。
它讲述了如何从零开始创建一个成功的企业,以及如何利用创新来获得成功。
作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例子和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5.《精益创业》作者:埃里克·里斯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精益创业的指南。
它讲述了如何通过精益方法来创建一个成功的企业,以及如何利用精益方法来获得成功。
作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例子和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作者:张雪奎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第05期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张雪奎老师偶尔得之,贡献出来供又是这参考: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
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古代经商秘诀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
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
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关于晋商的书

关于晋商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晋商的书籍推荐:
1. 《晋商:中国商业文明研究》- 王劲松
这本书是对晋商的深入研究,涵盖了晋商的起源、发展、商业模式、文化传承等方面,并分析了晋商在中国商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晋商研究》- 冯兰
这本书是一部晋商的专题研究作品,涵盖了晋商的历史背景、商业模式、家族传承等方面,并结合大量实例和资料,展示了晋商的商业智慧和成就。
3. 《晋商丛书》- 王左民
这是一套以晋商为主题的系列图书,包括《晋商秘诀》、《晋商智慧》等多册,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晋商的商业经验、智慧和成功之道。
4. 《晋商品书》- 焦自平
这本书是晋商研究的经典之作,全面介绍了晋商的历史沿革、商业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并通过讲述晋商家族的典型故事,展现了晋商的商业智慧和价值观。
5. 《晋商传奇》- 罗志海
这本书主要以晋商家族为线索,讲述了晋商的发展历程、商业成就、家族传承等方面,并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人物故事,揭示了晋商的商业智慧和成功之道。
以上书籍都深入探讨了晋商的历史、商业模式、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于了解晋商及其在中国商业历史中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发现生意经】的小编来为大家讲解:古代商人的经商必备;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九、居安思危,处盈虑方
《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十、择人任势,用人以诚
孙子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故善战者,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势。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惟独刀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像苏州这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的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关于经商的书籍
古代关于经商的书籍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商君书》和《管子》。
《商君书》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商鞅所写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税收、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等方面。
该书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经济理论,如“贵贱不同则民不亲,利害不同则民不利”、“物力不贵则民不走,物力不贱则民不来”等。
《管子》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所写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其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
该书强调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下无难事,只怕不肯为”等经典名言。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周易》、《尚书》、《礼记》等书籍也涉及到经商方面的内容。
这些书籍不仅是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