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古文经典解读荀子选读

古文经典解读荀子选读

古文经典解读荀子选读荀子选读是重要的古文经典之一,本文将对荀子的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进行解读。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荀子》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荀子的思想涉及伦理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对人性、社会秩序和人类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荀子的伦理学思想强调人性的恶。

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们的本能是追逐个人利益和满足欲望。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恶意必然导致社会混乱和道德沦丧,他主张通过教育和社会规范的建立来约束人性的恶,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体的自我修养。

其次,荀子的政治学思想主张君主专制。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通过仁德来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荀子主张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君主对人民的绝对统治,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外,荀子的教育学思想非常重要。

他认为人的天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和完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修身来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素养。

荀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仁义道德,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民众的道德品质,以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荀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道德沦丧、人性扭曲以及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荀子的思想提醒我们,人的本性普遍存在着自私和贪婪的倾向,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修炼来改变这种现象,并建立起公正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荀子的政治学思想也给我们启示,对于寻求有效的治理方式和社会管理,我们应该注重君主的德行和素质,并以仁义为核心价值,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荀子的思想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为本,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这与当今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相契合。

荀子的教育观念提醒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格和道德的培养,使教育成为塑造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荀子选读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古代经典,其中的思想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3《荀子》选读 含解析

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3《荀子》选读 含解析

第1章1.3 《荀子》选读一、《荀子》解读荀子的思想虽然和孔子、孟子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性,自成一说。

荀子提倡“性恶论”,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绝大部分内容是荀子晚年所写,语言富有文采,《劝学》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

因此,真正可怕的也不是发生日食月食、风雨不合时宜或者扫帚星出现等等,而是由君上昏暗、政治险恶等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即“人祅”。

1.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2.当代学者李泽厚曾就“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而畏之,非也”说:“现代学人都大讲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

”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5分)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篇第三》材料三: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

是王者之制也。

——《荀子•王制第九》【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

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

(1)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2分)(2)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

(3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课件

荀子--课件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 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 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 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 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 音。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 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 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 民和睦。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导读
第四讲 《荀子》选读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 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 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 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 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 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 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 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 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 子慎其所去就也。
•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 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 乐之统,管乎人心矣。(《乐论》)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一、荀子提倡学习,认为一个人无论在 道德修养上还是艺术创造上,要达到完 美的境界都必须经过顽强的学习和实践。 他指出:人性本恶,人们生而有各种欲 望,它们不一定都合乎礼义要求,只有 认真学习,才能节制自己欲望,使之去 恶从善,如果能积善成习,可以成为圣 人。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 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 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 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 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 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 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

《荀子》选读(知识讲解)

《荀子》选读(知识讲解)

《荀子》选读(知识讲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质,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

字词汇总字音蕃长于春夏〔fán〕辍广〔chuò〕啜菽〔chu òshū〕籴贵民〔dí〕雩而雨〔yú〕卜筮然后决大事〔shì〕楛耕伤稼〔kǔ〕礼义之不愆兮〔qiān〕字义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开垦,引申为发展〕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停止,引申为废止〕君子有常体矣〔体统,规矩,引申为准那么或法那么〕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愆,违背;恤,忧虑,担心〕假设夫志意修〔美好〕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上暗而政险〔昏暗〕大天而思之〔思慕〕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治理,整理〕词类活用文王康之〔形容词使动〕君子道其常〔名作动,遵循〕礼义之不愆兮〔名作动,违背〕是以日进也/是以日退也〔名作状〕一也〔数作动,一样〕怪之〔形容词意动〕雩而雨〔名作动,下雨〕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名作动〕大天而思之〔形容词意动〕因物而多之〔形容词使动〕孰与骋能而化之〔动词使动〕思物而物之〔名词使动〕重点语句〔1〕判断句治乱非天也〔……也,表判断〕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禹以治,桀以乱〔〝以〞后省略宾语〝之〞〕可畏也,而不可怪也〔〝可〞前省略主语〝是〞〕〔3〕宾语前置句此之谓也〔〝此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此〞,说的就是这〕礼义之不愆〔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不愆礼义〞〕〔4〕状语后置句繁启、蕃长于春夏〔〝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于春夏生长〕在天者莫明于日月〔〝于日月〞状语后置,比太阳月亮〕〔5〕定语后置句物之已至者〔〝已至者〞应在〝物〞前〕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荀子》名词解释

《荀子》名词解释

《荀子》名词解释
《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主要以论述人性、政治、道德、教育等问题为主题,对于人的本性、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治理国家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一些《荀子》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性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自私、贪婪和暴力。

他认为人的本性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进行约束和修正。

举例: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意思是人的本性恶劣,表现出善良的人往往是假装的。

2. 君子:在《荀子》中,君子是指道德高尚、修养完善、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君子具备礼仪、义理、智慧等美德,能够成为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举例:荀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社会公共利益,追求道德的完善。

3. 性命:荀子提出了性命观,认为人的性和命是相互依存的。

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和天性,而命则指的是人的命运和境遇。

举例:荀子认为,人的性决定了人的命,但人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
命运。

这些是《荀子》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荀子集释章节解析

荀子集释章节解析

荀子集释章节解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荀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本文将对《荀子》中的几个章节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荀子的思想。

1. 《劝学》这一章节以劝学为主题,表达了荀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慧的关键,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修行,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就。

2. 《性恶》荀子在这一章节中阐述了他的性恶观。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的规范才能控制住人的恶劣倾向,使之变得善良和正义。

3. 《天论》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天命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预定的,但是人的努力和智慧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强调人应该尽职尽责,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4. 《性恶》在这一章节中,荀子进一步探讨了人性的恶。

他认为人的恶是无穷尽的,只有通过君主的治理和道德的教化,才能够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

5. 《正名》这一章节主要论述了荀子对于政治权力和社会规范的看法。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正名来树立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

他强调人们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做到言行一致,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6. 《君道》在这一章节中,荀子论述了君主的道德职责和执政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正直高尚,才能赢得人民的敬重和支持。

他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道来治理国家,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通过对《荀子》的章节解析,我们可以了解荀子对于教育、人性、命运、政治以及社会秩序的思考和见解。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读者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荀子》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荀子的思想。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荀子》知识讲解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荀子》知识讲解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高清课堂:学习是一道力量——荀子《劝学》解读406524二、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质,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

字词汇总字音蕃.长于春夏(fán)辍.广(chuò)啜菽..(chuòshū)籴.贵民(dí)雩.而雨(yú)卜筮.然后决大事(shì)楛.耕伤稼(kǔ)礼义之不愆.兮(qiān)字义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开垦,引申为发展)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停止,引申为废止)君子有常体.矣(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愆,违背;恤,忧虑,担心)若夫志意修.(美好)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上暗.而政险(昏暗)大天而思.之(思慕)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治理,整理)词类活用文王康.之(形容词使动)君子道.其常(名作动,遵循)礼义之不愆.兮(名作动,违背)是以日.进也/是以日.退也(名作状)一.也(数作动,一样)怪.之(形容词意动)雩而雨.(名作动,下雨)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名作动)大.天而思之(形容词意动)因物而多.之(形容词使动)孰与骋能而化.之(动词使动)思物而物.之(名词使动)重点语句(1)判断句治乱非天也(……也,表判断)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禹以治,桀以乱(“以”后省略宾语“之”)可畏也,而不可怪也(“可”前省略主语“是”)(3)宾语前置句此之谓也(“此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此”,说的就是这)礼义之不愆(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不愆礼义”)(4)状语后置句繁启、蕃长于春夏(“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于春夏生长)在天者莫明于日月(“于日月”状语后置,比太阳月亮)(5)定语后置句物之已至者(“已至者”应在“物”前)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荀子解读原文与解析

荀子解读原文与解析

荀子解读原文与解析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姓荀名况,字正则,山东邹城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伟大哲学家、思想家。

他的理论主张和思想成就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著作《荀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是荀子的代表作,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五个部分。

书中内容涉及政治、伦理、宗教等多个领域,言辞严谨而富有哲学思辨性。

荀子通过对原文的解读和解析,揭示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荀子着重强调人性的恶,认为人天生具有恶的本能,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礼法的约束来降低人性的恶性。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偏向于恶,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逐渐远离恶性,成为具备良好品德的人。

荀子以人性的恶为基础,对政治进行探讨,主张用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除了对人性的恶的观点,荀子还强调了统治者的责任与义务。

他认为君主应当行善政,以身作则,倡导仁爱之道。

他提出了“君臣义”的观念,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建立在忠诚和道义的基础之上。

荀子主张国家应当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以确保国家的治理和稳定。

荀子还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宗教信仰可以成为人们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能够提倡仁义道德。

他提出了“君仁民亲”的观念,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同时也要求臣民以亲近之心对待国家与社会。

荀子对于宗教的作用非常重视,认为宗教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

荀子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他的解读和解析既对原文中的思想进行了准确的阐释,又在其思想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

荀子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和思想氛围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之,通过对荀子原文的解读与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荀子的哲学思想。

荀子的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荀子的思想探讨了政治、伦理、宗教等多个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改善和进步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
《荀子》论理想社会五则
【一】
原文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出处
《荀子·富国》
译文
人们分散居住各顾各不相互依靠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要组织在一起没有名分等级制度就必然发生斗争。

无法生存下去是忧患,发生斗争是灾祸。

拯救忧患,排除灾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明确名分等级来组织起人们。

评论分析
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秩序描述。

“明分”以什么为准则呢?荀子的回答是礼义。

作为礼义的具体体现的这种“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它指的是社会的分工分职,即“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荀子·王霸》)
第二,“分”又是社会伦理关系。

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的,是宇宙的“大本”。

对于这些伦理关系的每一个社会角色,他都依据礼义,作了规范性的界定。

一句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人各有别,这里的伦常关系是不能逾越的。

第三,“分”的核心是等级关系。

荀子讲的土农工商的分工分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伦常,都贯穿着等级之分。

【二】
原文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出处
《荀子·君道》
译文
有使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本来就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自行使国家安定的法。

评论分析
中国社会的一元性政治结构,决定了当政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极大主导作用,因此,各种社会理论理所当然地会对从政者个人素质提出高的要求。

君主的人格状况,直接影响他对统治方式的选择。

明智的君主,其明智同样表现在对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上,那就是着力于贤能之士的拣择。

荀子的方案是:以治礼来治人,以治人来治法。

这里所说的“法”,主要是“做法”或“术”的意思。

荀子正确地认识到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我认为,理想社会,正应该如此。

影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领导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曾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正是法治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
【三】
原文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出处
《荀子·子道》
译文
孝子不顺从父母亲命令的原因有三条:顺从了命令父母就有危险,不顺从命令父母就平安,这种情况下,孝子不顺从父母命令就是忠;顺从了命令父母就受辱,不顺从父母命令就荣耀,这种情况下,孝子不顺从父母命令就是义;顺从了父母就如同禽兽,不顺从才符合礼义;这种情况下,孝子不顺从父母命令就叫做敬。

所以,可以顺从而不顺从,这不是儿子应有的态度。

不应当反而去顺从,就是不忠。

真正弄清楚了顺从与不顺从的道理,又能够恭敬、忠信、正直、诚恳而谨慎地做,就可以称为大孝了。

评论分析
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价值依归。

论述的是孝悌之道。

文中指出孝悌只是人的“小行”,只有追求道义才是“大行”。

人能致力于此,则儒者之道,尽在其中,就是大孝。

“羊有跪哺之恩,鸟有反哺之孝” 。

讲孝顺要理解孝顺的内涵--以顺为先,不顺从父母的合情合理的意愿,就谈不上孝顺。

当然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说,小辈的说话、做事要考虑顺长辈的心愿、心情、心意,使他们能顺心、宽心、舒心,让他们感受到儿女们的孝心。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孝顺父母这一美德代代相传。

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也经常听到一些人说,等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

岂不知,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顺了。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四】
原文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出处
《荀子·儒效》
译文
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

评论分析
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主体呈显。

作为人的文化观念的培养过程,理所地既是价值观念的培育过程,同时也包含着某种知识观念的构建过程。

因此,荀子反复强调礼义师法的规范引导作用。

知识和价值在实践中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体系的拓展,或直接或间接,都将最终引发价值观念系统的某种变化。

后世影响:
十八大报告提出: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十八大报告原文)
【五】
原文
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

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出处
《荀子·君子篇》
译文
所以,崇尚贤者使用能人,划出贵贱的等差,区分亲疏远近,按长幼老少排列次序,这是先王的治国之道。

所以,崇尚贤者使用能人,就可以使君主尊贵而下民安定;贵贱有差等,就可以使政令通行而无阻滞;亲疏远近有区别,就可以施行恩惠而没有错乱;长幼排列有序,事业就会迅速成功而完美。

评论分析
伦理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点之一,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人与禽兽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道德,有羞耻感,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容忍与宽容,就需要道德来调控。

合理借用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利用道德约束和内化法律意识,对引导人们关注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很有价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