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讲义
针灸大全~急症针灸~妇产科急证

辩证论治/妇产科急证- 痛经-【概述】痛经系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以小腹疼痛,可痛引腰骶,甚则昏厥的一种病证。
早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即有“经来即腹中痛”的记载。
所以,宋.《妇人大全良方》又称经行腹痛。
针灸治疗痛经,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女子胞中痛,不以时休止:天枢主之。
”。
在明清的针灸典籍中有较多载述。
本证的现代病名与此相同。
本证分虚实二类,急症多见于实证。
现代病名与此相同。
【病因病机】本证实症,多因六淫侵袭、摄生不慎,经期受寒饮冷,以致寒湿客于胞宫;或因七情伤损,肝气郁结,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不通则痛。
【辩证分型】针灸治疗急症痛经可分二类。
(一)寒邪凝滞:经期小腹绞痛或冷痛,经色紫暗有块,肢冷畏寒,苔薄白,脉沉紧。
(二)气滞血瘀:小腹胀痛,或拘急疼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色暗红或紫暗有块,脉弦或沉实有力。
【治疗】(一)寒邪凝滞1.治则:温经散寒。
2.取穴:阴交、水道、三阴交。
3.方义:阴交为冲、任二脉之会,针之以通调冲、任经脉,通则不痛;水道为足阳明经穴,可温胞宫而散寒邪,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祛内寒、调血室、疏下焦。
4.治法:上述三穴均于得气后施温补法,留针至疼痛减轻。
阴交穴,可于针后加隔姜灸。
每日1~2次。
5.古方辑录《针灸大全》:“女人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照海、阴交、内庭、合谷。
”(二)气滞血瘀1.治则:活血化瘀2.处方:关元、中极、地机、内庭。
3.方义:关元、中极均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针之以通调冲、任;地机为脾经郄穴,内庭为足阳明之荥穴,二穴合用有活血化瘀利气之功。
四穴合用可使气顺血和,冲任流通,则痛自消。
4.治法:上述四穴均以28号毫针剌,进针得气后,施泻法,剌激须强。
疼痛剧烈者留针时间宜长。
5.古方辑录:《神灸经纶》:“行经头晕少腹痛:灸内庭。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痛经案(李东垣)治一妇,年三十余,因每洗浴后,必用冷水淋通身,又尝大惊,遂患经来时必先小腹大痛,口吐涎水。
针灸郄穴治疗急症

针灸郄穴治疗急症针灸郄穴治疗急症最近看(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对郄穴有所领悟。
过去所写的文章未涉及过郗穴,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发现郗穴原来对治疗血症和痛症有如此大的功用。
怪不得《人体自由大药》一书的作者武国忠先生道出一句:“有急病的时候,郗穴就是最神的药”。
为了进一步了解郗穴对治疗血症和痛症的功效,尤其探讨利用郗穴一穴治疗急症的功用,遍查典籍,现总结于后,奉献给大家。
郗穴的名称和在人体的分布首载于《针灸甲乙经》。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用,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只有胃经的郄穴梁丘在膝以上,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这十六个郗穴是: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手少阴心经阴郄穴,手阳明大肠经温溜穴,手少阳三焦经会宗穴,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足太阴脾经地机穴,足厥阴肝经中都穴,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足阳明胃经梁丘穴,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穴。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此外,郄穴还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十六郗穴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功用:1、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
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
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
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
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针灸治疗学》急症 ppt课件

ppt课件
17
虚脱以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逆冷, 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甚则昏迷、二便失禁,血 压下降,脉微欲绝为主要特症的危重病症。
虚脱类似于西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ppt课件
18
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包括感染、出血、脱水、 心泵衰竭、过敏和严重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 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导致全身性 微循环功能障碍,使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引起 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为特征的 病理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 速、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苍白或紫绀、尿量减 少、头晕、乏力、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昏迷以 及代谢性酸中毒。
本病的预后:良好,临床上,多数轻症患者可 于短时间内苏醒,苏醒后除感疲乏,口干,头晕外, 无失语,瘫痪,口眼歪斜等后遗症。少数重症患者 也有厥而不返,由厥变脱,一厥不醒而死亡者。
西医学认为,晕厥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 织短暂性缺血、缺氧所致。
ppt课件
4
【病因病机】
本病的致病因素不同,病理变化不一,但最 主要的共同病机乃是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失 其常度,致使气机逆乱,升降失常,当升而不得 升,当降而不得降,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神志受 影响而导致晕厥之变。在病理表现上有虚实两个 方面,实证为气逆上冲,血随气逆,壅滞于上, 以致清窍蔽塞;虚证为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承, 以致神明失养。
2.余幼鸣针刺涌泉穴治疗癔病性昏厥抽搐23例。所治23例 均为女性,23例皆是情绪在受到强烈刺激后发病。取单侧涌泉 穴,予强刺激,行针l~3min,留针在5min以内,以病人意识 恢复、抽搐停止为原则。结果:23例全部意识恢复,见效最快 30秒,最慢3min,平均1分20秒。有4例因情绪未稳定,出针 15min后再次发作,重新针刺该穴抽搐停止。
中西医结合针灸学-急症的针灸治疗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针灸学-急症的针灸治疗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因体质虚弱所致的虚性晕厥除主穴外,应选用A、气海、关元B、风池、肾俞C、合谷、太冲D、合谷、内关E、素髎、内关2、治疗心绞痛的主穴是A、内关、血海、太冲、外关B、内关、阴郄、膻中、郄门C、外关、阴郄、膻中、内关D、外关、血海、太冲、膻中E、心俞、膻中、神门、阴郄3、治疗肾绞痛的主穴,除肾俞、膀胱俞外,还包括A、血海、阴陵泉、委阳B、膈俞、三阴交、阴陵泉C、三焦俞、三阴交、阳陵泉D、中极、三阴交、阴陵泉E、三焦俞、阴陵泉、委中二、A21、治疗心前区刺痛,心痛彻背,心慌汗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有瘀斑,脉涩,针灸取穴是A、内关、阴郄、郄门、膻中、神阙、关元B、内关、阴郄、郄门、膻中、血海、太冲C、内关、阴郄、郄门、膻中、中脘、丰隆D、内关、阴郄、郄门、膻中、心俞、厥阴俞E、内关、阴郄、郄门、膻中、心俞、脾俞2、治疗右上腹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针灸取穴除阳陵泉、日月外,还可用A、胆囊穴、胆俞B、阑尾穴、中脘C、胆囊穴、京门D、中脘、天枢E、梁丘、太冲三、B1、A.关元、气海B.合谷、太冲C.十宣、气海D.内关、百会E.十二井穴<1> 、治疗晕厥虚证者,宜加用A、B、C、D、E、<2> 、治疗晕厥实证者,宜加用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眩晕的针灸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实证配合谷、太冲。
【该题针对“急症的针灸治疗,急症的针灸治疗,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急症的针灸治疗”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心绞痛的针灸治疗:主穴:内关郄门阴郄膻中。
【该题针对“急症的针灸治疗,急症的针灸治疗,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急症的针灸治疗”知识点进行考核】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肾绞痛的针灸治疗: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阴陵泉。
【该题针对“急症的针灸治疗,急症的针灸治疗,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急症的针灸治疗”知识点进行考核】二、A2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根据题干症状诊断为:心绞痛。
浅析古之针灸急救术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等 , 做好相应的抢 救准备工作 。 本例老年患者 虽然病位在肺和 胃, 涉及小肠 、 膀胱和大肠 , 但一直没有 出现明 确的肺部定位 体征 , 可按照卫气营血理论进行辨证 , 故 属于气营 同病 , 治疗 以气营两清法 , 取得较好疗效。 2 5 重视 气营 两清 法的运 用 外感发热患者疾病初起卫 分证 .
床表现不能作为临床辨别发热为 内伤或外感的唯一依据, 而且在 现代医疗环境下 , 仅仅根据患者的初期表现进行确诊 , 不能够满 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 临床发热不论新久都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的临 床症状体征及所有相关可能出现发热病症的辅助检查结果 , 辨病 与辨证相结合进行诊断 , 在最短时间内给患者 比较明确 的答复。 如本例患者有高血压 、 脑梗死病史 , 周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头晕胸 1 闷加重 , 伴畏寒 、 发热 , 体温最高达 4 ℃ , 咳嗽 , 1 偶有 无痰 , 口干 , 周 身酸楚乏力 , 手足心热 , 纳差 , 夜寐欠安 , 大小便尚可等症状 , 本可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风温 , 但考虑到患者 的基础疾病 , 与可能 应 出现发热 的内伤杂病如心肌梗死 、 白血病 、 尿路感染等鉴别 。 2 2 明确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 明确外感发热后 ,还需要进一 . 步明确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以及病原体的种属 ,目前是否有 特异的抗生素等。对于有特异抗生素的细菌感染 , 一般抗生素的
作 用 要强 过 中 医药 , 因此从 循 证 医学 和 医 学伦 理 学 的 角度 都 应 该
一
寒热属性及是否夹湿 , 明辨病位和定位体征 , 合理选择辨证治疗 方法 ,重视气营两清法的运用 ,从 临床实际 出发 中西医结合治 疗, 充分发挥 中西医的优势 , 以提高疗效 , 可 缩短病程。
中医急救讲课稿

发展
•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中 记载了急救方27首,强调综合疗法,大量采用熏 洗,敷贴、吹、摩等方法,首创“导尿术”。
• 明代吴又可【瘟疫论】为治瘟疫的专书,在温病 学方面,不仅发展了多种“异气”的病源理论, 而且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等辩证思想,揭示了 疾病发展的传变规律,充实了急救方药,如清新 开窍的“三宝”等。针对急救的特点,创审脉、 察舌、验齿、辨斑疹、察热型、审汗液、别闭脱 、辨痉厥等鉴别诊断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 立了透邪、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 ,豁痰开窍、回阳固脱等治疗大法。
石灰散5g,童便送服。(3)云南白药0.5~1g,白及粉 3g,3~4次/d,口服,若无白用童便送服。(4)血宁冲剂1 袋,白及粉3g,3/日,口服;无白及粉,用童便送服。(5) 根据病情选用生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 。
薄厥
急救处理:本病起病急猝,病势危急,故当急对其逆而折之。临 证以降逆除邪,苏醒神志为要。1.针灸 三棱针点刺十宣,或尺 泽,或金津、玉液,或委中,每次放血2ml。针刺太冲、曲池 、足三里、三阴交、风池、丰隆,2~3穴/次,泻法。获针感后 ,持续行针2分钟左右。待血压下降后留针15分钟或应用电针 仪治疗。也可选合谷、太冲、内关、四缝,2穴/次,以清开灵 注射液2穴位注射。灯火灸法:选曲池、太冲、足三里、风池、 三阴交、太溪、肝俞,2~4穴/次,以灯火灸之。2.针剂(1)清 开灵注射液:40~60ml,1~3次/d,加入等渗液中静脉滴注。(2 )羚羊角注射液:2~4/次,1~4次,肌内注射。(3)灯盏花注 射液:20/次,1/d,加入等渗液中静脉滴注。3.中成药(1)安 脑丸:1~2丸/次,1~4次/d,口服。(3)参菊血压贴:贴神阙 穴。
抽搐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ppt

针灸适用于多种常见急症,如疼痛、休克、晕厥、中风等。
适用范围
针灸治疗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特点
针灸治疗急症具有疗效快、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特点。
优势
针灸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对于急性疼痛、晕厥等具有显著疗效。
急症针灸治疗的特点与优势
针灸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针灸对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等具有良好疗效。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介绍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步骤和方法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效果评估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临床应用案例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01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介绍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循环和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善身体的应激能力和免疫功能。
针灸治疗方法
治疗1次后,患者腰痛症状明显减轻,可以轻微活动。治疗5天后,患者腰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活动能力。
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方法
采用毫针刺法,取太阳、风池、百会、合谷等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
病历介绍
患者,女,45岁,因工作压力导致偏头痛,表现为左侧头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提升
通过科学宣传和普及针灸知识,提高社会对针灸治疗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进一步推动针灸治疗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要点三
THANKS
感谢观看
疼痛
休克
晕厥
中风
针灸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压和循环,缓解休克症状。
针灸可以调节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缓解晕厥。
针灸有助于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康复。
02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步骤和方法
急症针灸的治法

一、偏头痛1、治法:疏调经脉,通络止痛。
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选穴。
前额痛:阳明经,侧头痛:少阳经,后枕痛:太阳经,巅顶痛:厥阴经。
阳明经: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少阳阳经: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太阳经:天柱、后溪、申脉、阿是穴、后顶厥阴经:百会、四神聪、太冲、内关、阿是穴全头痛:风池、百会、头维、率谷、太阳、合谷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风门、列缺风热头痛:曲池、大椎风湿头痛:偏历、阴陵泉内伤头痛:阳亢:太冲侠溪三阴交肾虚:肾俞太溪三阴交气血虚:气海、足三里痰浊:中脘、丰隆瘀血:血海膈俞2、操作: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瘀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腧行点刺出血并加拔火罐。
头痛急性发作时可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时间宜长。
二、落枕的治法、主穴、叙述并演示其毫针操作1、治法:调气活血、舒筋通络。
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太阳经穴为主。
2、主穴:落枕穴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配穴:风寒袭络者+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内关、局部阿是穴肩痛者+肩髎、外关背痛者+天宗3、操作:毫针泻法。
先刺远端穴落枕穴、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
在针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
三、中风(1)中经络1、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3、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风池;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4、操作:(2)中脏腑1、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晕厥
晕厥
治法:苏厥醒神。
以督脉穴为主。
主穴百会内关水沟足三里
助记:百关水足
方义
水沟、百会为督脉穴,为醒脑开窍要穴;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醒神宁心;
足三里补益气血,使气血上奉于头以苏厥醒神。
晕厥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虚补实泻法。
2.三棱针法:取太阳、十二井穴或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
适用于实证。
3.指针法:取水沟、内关、太冲,用拇指重力掐按,以患者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细目二内脏绞痛
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
心绞痛
本病病位在心,病机为心脉痹阻。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郄门阴郄膻中内关
助记:二戏贪官
方义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通阴维脉,治心绞痛特效穴;
郄门、阴郄为心包经心经郄穴,活血、缓急、止痛;
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治心胸疾患。
心绞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
寒证、虚证加艾灸。
2.耳针法:取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
胆绞痛
病位在胆。
病机为胆腑气机壅阻,不通则痛。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胆俞阳陵泉日月
主穴:二胆凌日月
方义
胆囊穴为治胆病验穴;
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可利胆止痛;
胆俞为胆之背俞穴,日月为胆之募穴,俞募配穴。
胆绞痛针灸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
日月、胆俞注意针刺方向,勿深刺。
2.耳针:取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急性发作时采用毫针刺,强刺激,持续捻针。
剧痛缓解后行压丸法,两耳交替进行。
肾绞痛
本病病位在肾。
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导致肾绞痛发生。
肾绞痛以实证为主。
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以足太阴经穴与背俞穴为主。
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阴陵泉
助记:二叔中二阴
方义
肾俞、膀胱俞为二者的背俞穴,助膀胱气化,清下焦湿热;
中极为膀胱募穴;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鼓舞肾气,利尿通淋;
阴陵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肾绞痛针灸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
2.耳针法:取肾、输尿管、交感、皮质下、三焦,毫针刺,强刺激。
治疗心绞痛的主穴是:
A.外关,郄门,阴郄,膻中
B.内关,合谷,太冲,膻中
C.内关,郄门,阴郄,膻中
D.外关,合谷,太冲,膻中
E.外关,内关,合谷,太冲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心绞痛主穴--二戏贪官。
关指的是内关--内关是治疗心病的要穴,双向调节。
治疗肾绞痛,主要选取那些经络的穴位:
A.手少阴,足太阳经穴
B.足少阳,足少阴经穴
C.足太阴,足少阴
D.足少阴,背俞穴
E.足太阴,背俞穴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肾绞痛的主穴--二俞中二阴--肾俞,膀胱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肾俞,膀胱俞属于背俞穴。
中极属任脉。
阴陵泉,三阴交皆属足太阴。
细目三肥胖症
肥胖与胃肠脾肾关系密切。
五脏气血阴阳失调,水湿、痰浊、膏脂等壅盛于体内而致肥胖。
本病以实证为主,亦有虚证。
肥胖症
治法:祛湿化痰,通经活络。
取任脉穴及手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阴陵泉天枢曲池太冲丰隆
助记:为什么阴天去减肥?因为太丰满。
方义:肥胖多责之脾胃肠腑。
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天枢为大肠募穴,两穴可通利肠腑;
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祛湿必用,
丰隆乃胃经之络穴,化痰必选;
太冲疏肝理气。
肥胖症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虚补实泻法。
2.耳针法:取口、胃、脾、肺、三焦、内分泌、皮质下,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3.皮肤针法:根据前述主穴、配穴取穴;并选局部阿是穴,用皮肤针叩刺。
实证重力叩刺,以皮肤渗血为度;虚证中等力度刺激,以皮肤潮红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