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简单的机械运动(基础)知识讲解
第8讲 总复习:简单的机械运动(基础)

第8讲总复习:简单的机械运动(基础)考纲要求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并且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3、理解路程—时间图象。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机械运动1、概念: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要点诠释:(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的参照物。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
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选定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考点二、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1)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机械运动知识点

机械运动知识点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它是机械学的基础。
机械运动的
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可以用位置、速度、
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
其中,位置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是指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2.运动的类型: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是
指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曲线上的运动。
曲线运动又
可以分为圆周运动和非圆周运动。
3.运动的规律:机械运动有一些规律,
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这些
规律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
4.运动的力学分析:机械运动的力学分析是
机械学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这些定律可以用来解决机械运动中的各种问题。
5.运动的应用:机械
运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机械运动可以用来设计机器人、汽车、飞机等机械设备,也可以用来设计运动器材、游乐设施等。
总之,
机械运动是机械学的基础,它涉及到物理、数学、力学等多个学科。
了解
机械运动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学的理论和方法。
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

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一、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它是最基本的物理运动形式,是研究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在机械运动中,通常涉及到参考系的选择,以及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的描述。
二、参考系与坐标系参考系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运动描述。
一般来说,选择静止的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坐标系是用来定量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工具。
在直角坐标系中,通过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x、y、z)可以精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
而在极坐标系中,通过径向距离和角度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速度与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位置的变化量除以时间的变化量。
在直角坐标系中,速度可以通过三个分量(vx、vy、vz)来表示。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的变化量。
在直角坐标系中,加速度可以通过三个分量(ax、ay、az)来表示。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2)。
四、机械运动的分类1、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进行的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物体沿曲线进行的运动。
曲线运动一般比较复杂,但可以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将其分解为多个直线运动的组合。
3、转动:物体绕某一点进行的圆周运动。
转动可以由力矩引起,例如陀螺的运动。
五、机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对于复杂的机械运动,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多个简单的运动形式,以便于分析和计算。
例如,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而旋转运动也可以通过角速度和转动半径等参数进行描述和计算。
六、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是物体由于其位置或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在机械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可能会发生转化,例如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总的机械能是不变的。
这是理解和解决许多机械运动问题的重要工具。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是指由机械装置或机械系统所产生的运动。
在自然界和人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机械运动,比如汽车运动、钟表运动、机械手臂运动等。
机械运动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下面我们将对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概述和总结。
一、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1. 机械运动的定义机械运动是指由机械装置或机械系统所产生的运动。
机械运动一般是由轴承、齿轮、带轮、连杆、凸轮等机械构件所构成的运动系统产生的。
它可以是旋转运动、直线运动、往复运动等。
机械运动在各种机械设备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
2. 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形式的不同,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旋转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复合运动等。
旋转运动是指物体围绕固定轴线旋转的运动,如车轮的旋转、发动机的旋转等;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直线方向运动,如汽车的前进运动、柱塞的往复运动等;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沿着曲线轨迹进行运动,如飞机的飞行轨迹、摆锤的摆动轨迹等;复合运动则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组合,如汽车的前进运动是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的复合运动。
3. 机械运动的特点机械运动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灵活性高、精度高、能量转换效率高、可靠性好、可控性强、承载力大等。
这些特点使得机械运动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机械运动的原理和原理1. 机械运动的机构机械运动的机构是由一系列机械构件组成的装置,用于实现特定运动目的的装置。
机械运动的机构包括传动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滑块机构、齿轮机构等。
这些机构能够将动力传递、变速、变位、连续运动和周期运动等功能。
2. 机械运动的传动机械运动的传动是指将一个运动形式的能量或者力量传递到另一个运动形式、方向或位置的过程。
常见的传动方式包括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销轴传动等。
传动系统的设计和选择是机械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机械运动的动力学机械运动的动力学是研究机械运动的动力、能量和力学关系的学科。
机械运动基本知识点总结

机械运动基本知识点总结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而机械运动则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运动。
机械运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因此对于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机械运动的分类、运动学基本定律、力学基本定律、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对机械运动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机械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可以按照其性质、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式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和旋转运动等。
1.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路径运动的运动形式。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所描述的路径是一个直线。
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种形式。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是相等的,速度保持不变。
而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不相等,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描述的路径是曲线形状的运动。
常见的曲线运动包括抛物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在曲线运动中,物体所描述的路径是弯曲的,而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 往复运动往复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来回摆动的运动形式。
常见的往复运动包括弹簧振子的上下摆动、滑块的来回滑动等。
在往复运动中,物体来回摆动的频率和幅度是可以调节的。
4. 旋转运动旋转运动是指物体围绕某一固定轴进行的运动形式。
在旋转运动中,物体所描述的路径是一个圆周,其运动状态可以由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
二、运动学基本定律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定律的科学。
在机械运动的研究中,运动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运动学的基本定律。
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历的位置改变量,它是一个矢量物理量。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量,它是一个矢量物理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也是一个矢量物理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加速情况。
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1.机械运动的定义: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或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旋转运动。
2.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求速度可以利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求加速度可以利用速度变化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
3.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路径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
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位移和时间成正比。
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在直线运动中,我们还可以利用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来求解物体的位移和时间。
4.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一条曲线路径运动。
曲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曲线运动和变速曲线运动两种情况。
匀速曲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变速曲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在曲线运动中,我们可以利用速度和加速度的分解来求解物体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和时间。
5.旋转运动:旋转运动是指物体以其中一点为中心,围绕着一条轴进行的运动。
旋转运动可以分为匀速旋转运动和变速旋转运动两种情况。
匀速旋转运动中,物体的角速度保持不变,角位移和时间成正比。
变速旋转运动中,物体的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角位移和时间成正比。
在旋转运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关系来求解物体的角位移和时间。
6.力和运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第二定律(力学基本定律)指出,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分为动能和压力能。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机械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主要涉及到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规律、运动状态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1.位置:物体所处的空间点位置。
2.位移: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置移动。
3.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4.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二、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2.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可以使用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的公式。
3.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时,可以使用瞬时速度=位移÷时间的公式。
三、变速直线运动1.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2.运动状态一般包括静止、匀速和加速三种情况。
3.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运动为匀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g,g等于9.8m/s²。
4.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可以使用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的公式。
5.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时,可以使用瞬时速度=位移÷时间的公式。
四、斜抛运动1.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同时具有初速度和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的运动。
2.斜抛运动的轨迹为抛物线。
3.水平方向的速度保持不变,垂直方向的速度随时间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4.斜抛运动的最大高度和最大水平位移分别由初速度和重力加速度决定。
五、简谐运动1.简谐运动是指物体在一个稳定恢复力作用下沿着直线或曲线往复振动的运动。
2.简谐运动的特点是振动周期固定,速度的大小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简谐运动可以用位置-时间、速度-时间和加速度-时间的图像来描述。
六、力与运动1.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改变或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且仅当受过的合力为零。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由一种状态变换到另一种状态的运动过程。
在机械运动中,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关键的物理量。
下面是机械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同。
物体的速度是恒定的,加速度为零。
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直线图表示。
2. 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逐渐增加。
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加速度为正。
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曲线图表示。
3. 减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逐渐减少。
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加速度为负。
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曲线图表示。
4. 抛体运动:物体在空中自由落体运动的同时,通过水平抛射获得一个初始速度。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
在水平方向,物体的速度是恒定的,加速度为零。
在竖直方向,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速度逐渐增加,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5. 圆周运动:物体绕着一个固定点做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的一些重要物理量包括角速度、角加速度和半径。
角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物体绕圆周旋转的角度,单位为弧度/秒。
角加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角速度变化的快慢,单位为弧度/秒^2。
半径是圆周的半径。
6. 振动运动:物体以一定的幅度围绕平衡位置做周期性往复运动。
振动运动的一些重要物理量包括振幅、周期和频率。
振幅表示振动的最大位移,周期表示振动一个循环所需的时间,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振动的次数。
7. 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自由振动是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受迫振动是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的振动。
外力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
8. 谐振:当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振动会发生共振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谐振。
谐振会导致物体振动幅度的增大。
9.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只受到重力作用的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的一些重要物理量包括初始速度、加速度和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复习:简单的机械运动(基础)责编:雒文丽【考纲要求】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并且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3、理解路程—时间图象。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机械运动1、概念: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要点诠释:(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的参照物。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
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选定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考点二、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1)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 速度(高清课堂《机械运动的描述和测量》363809运动的快慢(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
要点诠释:(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tsv,s 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 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 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只是说某物体的速度是10m/s ,不能够全面表示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想全面反映物体的运动还要说明它是向什么方向运动的。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换算:1m/s=3.6km/h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高清课堂《机械运动的描述和测量》363809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 图象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诠释:1、s-t 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 ,纵坐标表示路程s ,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 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 图象。
2、v-t 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 ,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 ,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 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
【典型例题】类型一、机械运动1、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C.运动和静止是机械运动的两种形式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思路点拨】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参照物及其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即可作出判断。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答案】A【解析】A.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当中,该选项说法正确;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该选项说法错误;C.严格说来,机械运动的形式只有一种,那就是运动,该选项说法错误。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虽然难度不大,但需要对基本概念理解透彻,才不容易出错。
举一反三:【变式】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是()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星光闪闪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答案】B2、乘客坐在奔驰列车里:①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③若选地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④若选地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思路点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据此分析答题。
【答案】D【解析】(1)乘客相对于车厢位置保持不变,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故①说法错误,②说法正确;(2)乘客相对于地面位置不断变化,若选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故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道基础题,知道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变式】一个人坐在行驶的船舱里,他说自己是静止的,他选的参照物是()A.河岸上的树 B.河水 C.船舱 D.正在天上飞的鸟【答案】C类型二、运动的快慢3、(2016•海南校级二模)有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 内通过的路程是10m ,这个物体在2s 内的速度一定是( ) A .2.5m/s B .5m/s C .20m/s D .40m/s【思路点拨】知道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大小;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时间内物体的速度都是相同的进行判断。
【答案】A【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 内通过的路程是10m ,物体的运动速度:v=S/t=10m /4s =2.5m/s 。
因为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时间内物体的速度都是相同的,所以,该物体在2s 内的速度一定是2.5m/s 。
【总结升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运动速度都是相等的。
举一反三:【变式】一列200m 的火车以10m/s 的速度,匀速通过700m 长的山洞,求:从火车头刚要进山洞到火车尾刚离开山洞共需要多少分钟?【答案】∵s=vt ∴min 5.190/10700200==+==s sm m m v s t4、公共汽车从甲站经乙站开到丙站,甲、乙两站相距S 1=1200m ,乙、丙两站相距S 2=2160m 。
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经历时间t 1=2min ,在乙站停车t 0=1min 后开往丙站,再经t 2=3min 到达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从乙站开到丙站,从甲站开到丙站这三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思路点拨】(1)已知甲站开到乙站的时间和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此段量程的平均速度;(2)已知乙站开到丙站的时间和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此段量程的平均速度; (3)由题意可得,从甲站开到丙站的时间和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答案与解析】从甲站开到乙站的平均速度1111200120010/2min 120s m m v m s t s-==== 从乙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2222160216012/3min 180s m m v m s t s-==== 全程的距离:s=s 1+s 2=1200m+2160m=3360m 全程所用时间(包括停车时间) t=t 1+t 0+t 2=120s+60s+180s=360s 所以从甲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33609.3/360s m v m s t s-===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关键是知道平均速度是指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最容易出错的是时间的计算。
5、火车在钢轨上作匀速运动,钢轨每根长12.5m ,车轮滚过钢轨接头处要发生一次撞击声,通过数撞击声的次数就可测得火车行驶的速度,某人从听到第一次撞击声时开始计时,25s 内共数得51次撞击声,则该火车速度应为多少?【思路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火车在25s 内所走的路程,在25s 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51次,此时火车所走的路程是12.5m ×(51-1),再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答案。
【答案与解析】因为听到第二次撞击声时,火车轮子只滚过一根钢轨,听到51次撞击声时,车轮只滚过50根钢轨,即火车行驶的距离是:S=12.5m ×(51-1)=625m∴s m sm t s v /2525625===【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时注意火车实际走了50根钢轨的路程这一条件。
6、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前2s 内,小明跑得更快C .8s 内,小明的速度是5m/sD .8s 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思路点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要判断前2s 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用8s 通过的路程除以8s ,即得到两人的平均速度,从而进行比较。
【答案】C【解析】A 、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 错误;B 、分析图象可知,在前2s 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B 错误;C 、时间t=8s ,由图象可知,路程s=40m ,故小明的速度是s m sm t s V /58400===,故C 正确; D 、由图象可知,两人在8s 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m ,故D 错误。
【总结升华】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举一反三: 【变式】(2016•邹平县模拟)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 .两物体在0~10 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 甲<v 乙B .两物体在15~20 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 甲<v 乙C .两物体在15 s 相遇,且0~15 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 .两物体在20 s 相遇,且0~20 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