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社会背景红楼梦中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

红楼梦的社会背景红楼梦中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

红楼梦的社会背景红楼梦中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红楼梦》不仅在文学价值方面独步一时,其背后的社会背景也是相当具有学术价值的。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解析其背后的社会现象。

一、社会背景概述《红楼梦》是清朝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其创作和发行时间在康熙至乾隆年间,涵盖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王朝。

在这段时间里,清朝逐渐走向衰落。

康熙晚期政治腐败,雍正与乾隆时期则是清朝统治的相对富裕时期,但是财富的集中和滥发铜钱等政策也加剧了经济萧条和地方士绅的矛盾。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红楼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许多文化和生活现象。

二、社会阶层的分化《红楼梦》中,人物的社会地位很明显地被分为了几个等级。

真正的权力和社会地位集中在皇帝、王公贵族和官僚阶层手中,他们的生活优越、娱乐多姿多彩。

而富商大贾们和一些乡村里的大地主、富农则有很高的财富和地位,但是却不能和官僚一样享有政治权力,不合格的子弟和公子们只能依靠娱乐和埋怨度日。

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的出身、文化修养、性格、心态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女性地位的低下在《红楼梦》中,女性处于社会地位的底层,甚至连为了结婚而被卖到他人家中的贞洁女子也不例外。

女性们的婚姻和命运完全掌握在男性的手中,她们辛勤劳作,却往往被欺压、轻视或通奸。

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的影响,而这也为后来女性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充分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

四、官员腐败现象在《红楼梦》中,一些官员们不仅贪污受贿,而且还公然庇护、包庇罪犯。

这种现象在清朝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也是导致清末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红楼梦》是小说作品,但它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描写真实、细致的社会生活情景,折射出了这个时代官场腐败的现实。

五、缺乏职业教育的现象在《红楼梦》中,官二代和教书先生们虽然受到很好的私人教育,但是却很少有机会接受全面的职业教育。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分析及其文学价值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分析及其文学价值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分析及其文学价值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被誉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深受读者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旨在对《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进行历史背景分析,并探讨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学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将研究《红楼梦》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清代社会背景、作者背景及创作动机以及封建官僚制度与家族文化对作品的影响;其次,我们将探讨《红楼梦》独特的文学价值,包括文学形式与艺术手法的创新性、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反映社会面貌以及主题思想的深度和时代意义;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并强调《红楼梦》对现代社会启示与影响,并展望该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1.3 目的通过深入分析《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本文旨在使读者对这部伟大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希望通过研究《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深刻思想,引起读者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并认识到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影响力。

2.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分析:2.1 清代社会背景:《红楼梦》是在18世纪中叶清朝乾隆时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封建统治下,由清朝掌控。

这个时期以封建官僚制度和农奴制度为特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明显压抑和腐败的状态。

2.2 作者背景及创作动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位出身于文人家庭的孤儿。

他自幼接触到了大量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封建社会的不公与荒谬有所认识。

通过写作《红楼梦》,曹雪芹表达了自己对清代社会的愤怒和对人生苦难的思考。

2.3 封建官僚制度与家族文化的影响:《红楼梦》中描绘了一个富贵之家——贾府。

来自四大名捕常系、皇帝侍卫张如洞秘密收尸场捕手挂念杀出血路的张如拙,曾在深山内,机偶一袭的薇心遍体的酒瓶香袭敌膛块,并带着怨气向革命家张知县挑衅,他们意外得悉恩人哪个人柯尔克孜中施展法力为止刺杀真心认识那个无名女子。

红楼梦社会背景解析

红楼梦社会背景解析

红楼梦社会背景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一部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文学艺术,更深入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社会背景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封建社会的特征与矛盾《红楼梦》所描绘的时代背景是清朝晚期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君主掌握了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

社会分为贵族、官员、士人和庶民等阶层,阶级之间的差距极大。

然而,封建社会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一方面,官僚体系的腐败和贪污现象十分严重,贵族和官员们过着奢华的生活,荒淫无度,不顾穷苦百姓的艰难生活。

另一方面,社会底层的农民和工人则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无法摆脱贫困的困扰。

二、儒家思想与社会价值观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红楼梦》中,这些价值观念在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故事情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们的言行举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社会弊端。

人们过分追求礼教和面子,不注重内在的修养和道德,导致虚荣和虚伪的社会风气。

这种社会风气也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纠结,以及贾府中各种虚伪的人际关系。

三、女性地位的局限与挣扎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受到重重束缚和限制。

女性的婚姻和命运往往由男性决定,女性需要顺从父亲、丈夫和儿子的意愿。

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权,成为男性权力的工具。

然而,在这样极权主义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女性角色仍然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林黛玉、贾母、王熙凤等,她们从不甘心成为被动的配角,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

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积极地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为自己争取一些权益。

四、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寓意封建社会的文化艺术十分繁荣,宫廷中有戏曲、音乐、舞蹈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也有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分析与意义探究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分析与意义探究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分析与意义探究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堪称中国文学的瑰宝。

本篇文章主要从历史背景和意义探究两方面入手,带领读者逐步深入了解红楼梦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作品流传至今的重要价值。

一、历史背景分析1.清朝士人体制的消亡与文化逐渐转型红楼梦是清朝中后期的作品,这个时期正是清朝封建专制体制逐渐疲惫的时候。

在这一时期,清朝士人的传统体制逐渐消亡,文化逐渐转型。

随之而来的,是以“为史则无妄之忧”为口号的贾宝玉式宁静和不染尘世的觉悟,还有批判宫廷政治、反对权贵腐败的笔墨。

2.官场沉闷的氛围与私人生活的内部争斗红楼梦致力于记录清朝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描绘了官场沉闷的氛围、家族内的矛盾以及私人生活的内部争斗。

它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出发,分别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衰败和一个国度的荒废。

这使得小说成为对当时清朝社会现实及其文化和精神动向的真实反映。

3.文学审美的aestheticization和细节刻画的审美经典杰作不仅有其文本内容,更有其形式美感。

红楼梦是一个兼有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文学身世,这个时期反映了一个文化审美的摆脱法例和一个细节刻画的审美的发展。

这种审美标准在红楼梦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京剧版和昆曲版也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之作。

二、意义探究1.素描官场政治中的权贵腐败由于红楼梦的缺失,作品的前世今生一直让人们争议不休。

但是所有人都赞成的一点是,红楼梦是一部极具思想性质的文学作品,通过反映清朝士人体制、揭示权贵腐败,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2.丰富的社会心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细致入微,推陈出新,具有极高的艺术和阅读价值。

在红楼梦这个无限的精神世界里,社会和心理都被深入到极致。

在这个世界里,对于人的生命、人性的探索,对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和冲突的认知,都得到了深刻的探索。

3.历史意义的重建红楼梦宏伟的叙事形式及其对文化价值和社会历史的重建,使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大师的篇章,也是一个时期的文化表现。

红楼梦中的社会观察与批评

红楼梦中的社会观察与批评

红楼梦中的社会观察与批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社会观察和批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社会观察与批评进行分析。

首先,作者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荣与奢靡。

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以贾母为核心,拥有庞大的财富和权力。

然而,贾府内部的生活却充斥着虚荣和奢靡。

贾府的成员们追求着名利和享受,他们沉迷于宴会、游戏和娱乐活动,对于财富的追求超过了对道德和人性的关注。

这种虚荣和奢靡的生活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导致了贾府的衰落和家族的破败。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虚荣与奢靡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其次,作者通过对女性地位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在《红楼梦》中,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控制。

贾府的女性们被束缚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缺乏自主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只能依附于男性来获取地位和尊重。

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在贾府内部尤为明显,如贾母对女儿们的安排婚姻、王熙凤的权谋手段等。

通过对女性地位的描写,作者对封建社会中的性别歧视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评。

此外,作者通过对贾府的家族观念的描写,批评了封建社会中的家族制度。

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家族观念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种家族观念却导致了家族内部的争斗和矛盾。

贾府的成员们为了争夺财富和地位而相互倾轧,甚至不惜牺牲亲情和友情。

家族观念的过分强调,使得个体的发展和自由受到了限制,也导致了家族的破败和衰落。

通过对家族观念的描写,作者对封建社会中的家族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最后,作者通过对贾府的衰落和破败的描写,批评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贾府作为一个富贵的家族,本应该兴旺发达,然而却在《红楼梦》中走向了衰败和灭亡。

这种衰败与腐败与贾府内部的虚荣、奢靡、争斗等因素密切相关。

《红楼梦》社会现实题材:封建家族的衰落

《红楼梦》社会现实题材:封建家族的衰落

《红楼梦》社会现实题材:封建家族的衰落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封建家族为背景的巨著,不仅展现了家族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纠葛,更是深刻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现象。

在这个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以及社会现实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本文将以《红楼梦》为例,探讨封建家族的衰落。

一、封建家族的兴盛时期在《红楼梦》中,贾府是一个代表封建家族的重要存在。

它占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贾府的兴盛不仅是贾家人努力经营的结果,还源于封建社会的制度安排。

封建社会中,家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义务和责任,使得家族能够稳定地存在和发展。

贾府作为封建家族的代表,拥有广泛的人脉和政治势力,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聚集地,更是能够影响和掌控整个封建社会的存在。

二、封建家族的衰落机制然而,封建家族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家族的衰落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显贵阶层的堕落在《红楼梦》中,贾府中众多子弟和贾府中的宾客,表现出了许多道德败坏、颓废堕落的现象。

他们沉迷于奢华享乐、酒色财气,心思不再专注于家族发展和社会贡献,这种贵族阶层的堕落是封建家族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资源消耗和经济问题在封建社会中,家族的兴盛主要依赖于土地和财富的积累。

《红楼梦》中体现了贾府财富逐渐减少的现象,尤其是由于不断地举办银楼和婚宴等浪费财富的活动,导致家族资源的不断消耗。

贾府的经济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家族的衰落。

3. 封建制度的僵化封建家族的衰落还与封建制度的僵化有关。

在《红楼梦》中,贾府被束缚在传统封建礼教中,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变革。

这一制度的僵化使得贾府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势力斗争和矛盾,导致了家族内部的动荡和分裂。

三、现实对封建家族的撞击除了内部因素外,封建家族的衰落还受到了外部现实的巨大冲击。

1. 士人文化的崛起在《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士人文化对封建家族的影响。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与文学特点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与文学特点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与文学特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朦胧美学、人情味和思想深邃的巨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用一生的劳动才完成的,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是广大读者比较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分析。

一、创作背景《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极其复杂,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看政治方面。

明清两代的多次战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混乱和压力。

而这种不安定的局面最终导致了文化、思想和道德的沦丧。

在国家逐渐走向衰败的同时,士人的整体形象也因此出现变化,他们的地位和声望也逐渐受到质疑。

此种形势下,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不仅是要面对中国社会的动荡、秩序混乱和文化萎靡,还要面对一系列的政治压力。

因此,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他写出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

其次,社会背景是不可或缺的。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栩栩如生,他们的出身、生活、性格、生命历程、各种矛盾纷争等都很生动。

这都是来自于曹雪芹深厚的社会调查和刻画能力。

在他所处的时代,身份分化严重,社会阶层的差距巨大,贫富分明,男尊女卑等群体现象也普遍存在。

这些因素构成了《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重要背景。

用社会历史学、社会学和审美学的角度来审视,曹雪芹的作品不仅是对清代封建社会的一种反映,更贴近社会生活本身。

以上是《红楼梦》的背景,因为篇幅的限制,只能在比较简洁的情况下,对这些背景简单点明。

下面再谈谈《红楼梦》的特点。

二、文学特点1、朦胧美学:朦胧美学是一种古代文化遗产,要求不完全揭示的,蕴含着某种内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对读者留下无限遐思余地的创作技巧。

《红楼梦》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在这一观念的熏陶下,显得特别鲜明。

2、最高妙美:上至庄子,下至李白,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很多意境深远、意味曲折的名篇,而《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在文学史上,《红楼梦》的写作技巧、人物塑造、情节变化都已经到了最高妙美的境界。

红楼梦的社会背景

红楼梦的社会背景

红楼梦的社会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其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首先,红楼梦的社会背景是清代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等级分明,妇女地位低下,人们的命运往往受到家族和宗法的支配。

红楼梦以贾府和荣府为背景,通过对贾府和荣府两个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弊端。

其次,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揭示。

在红楼梦中,贾府和荣府两个大家族的婚姻制度和家族规矩,使得许多人的婚姻幸福受到了限制。

例如,贾府中许多女性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而荣府中的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婚姻也受到了家族的干涉。

这些描写暗示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族制度的弊端,批判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婚姻自由受到的限制。

此外,红楼梦也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进行了揭示。

贾府和荣府两个大家族的贵族地位和财富,使得他们能够过着奢华的生活,而社会底层的人们则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

例如,林黛玉作为贾府中的庶出女儿,她的命运受到了贵族身份的限制,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这种对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的揭示,进一步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社会不公和人们命运的不可避免。

除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红楼梦还对人性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细腻,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例如,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公子哥儿,他的情感世界丰富多样,既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又有对薛宝钗的爱慕之情。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引人深思。

同时,红楼梦对命运的思考也是其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们的一生都受到了命运的摆布。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使得红楼梦具有了一种宿命论的色彩,即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红楼梦》的主体内容来源,固然是作者曹雪芹家族生世的浮沉变迁,而这部小说里对情与欲的生动描写,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思想氛围,以及其对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生动描绘,都跟明清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近代化转型紧密相关。

这样一部融个人生命经历与大时代变迁于一体的皇皇巨著,成为世代流传的文学经典,自然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正是因为这本巨著内涵的丰富性,因而围绕这本书的阅读,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读法:年轻男女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把它读成一本青春言情小说;红学家关注书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指向,因而才会有索隐派、考据派等各种流派的细微解读方式;而作为一位对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我最为关注的,则是《红楼梦》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种种精准描绘与再现。

正基于此,我把金陵读书本场关于《红楼梦》的读书沙龙,命名为“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

下面,就结合我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切入所作的一些粗浅的解读,当然纯属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流官与胥吏、科举与传承《红楼梦》里第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贾雨村徇私办案,这段故事因为入选了中学课本而广为传播。

当时老师无非是强调官官相护,封建社会的腐朽云云。

而我从这段故事里读到的,更多则是在籍贯回避的制度下,流官对于当地胥吏的严重依赖,以及在职官员跟地方宗族士绅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

清代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可能是历朝历代里最为严格的。

这一制度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形成朋党和割据态势的可能性;然而对于该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得非本土成长的流官,往往会对当地风土人情非常隔膜,甚至一无所知,反而会加大对于当地土生土长的胥吏的依赖性。

而正是由于这种隔膜和一无所知,流官跟当地宗族士绅势力之间的关系,才显得更为微妙。

在地方上毫无根基的流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去得罪乃至触犯地方士绅的利益,而能否处理好跟他们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考量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如果置身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去考量,我们对于贾雨村如此听信门子的建议,以及如此看重金陵四大家族的利益,就丝毫不会感到奇怪了。

当中国的历史长河进入到明清时期之后,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性制度,它不只促使各个社会阶层,都具备成为官员的可能性,也使得社会始终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流动程度。

因此,类似两汉魏晋时期那样延绵百年的世家大族,到了明清时期则可谓是凤毛麟角。

民间常言的“富不过三代”,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红楼梦》第十三回里,贾珍对贾蓉的监生身份自觉没有底气、脸上无光,于是在其履历上,便写上了三代家祖的显赫身份。

这个故事表面上好像是反映贾家世家大族的显赫地位,但仔细推敲的话,就会发现贾家这一脉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恰恰映证了世家大族在明清科举制度极为发达时期的难以持续。

情欲与礼法对立的内卷化《红楼梦》书中一个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对于情欲的丰富描写。

这种注重情欲内容的写作风格,跟元代的《西厢记》,明代中后期的《牡丹亭》可谓是一脉相承,晚清民国时期的鸳鸯蝴蝶派,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一延绵数百年的写作流派的延续。

《红楼梦》对于情欲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当时儒释道合流的社会思想倾向。

比如在第十六回,前有贾瑞,后有秦钟,两者均因情欲之事,而丢了区区性命。

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样包括情欲在内的一切皆空的情节固然可以指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家义理;然而仔细探究的话,贾瑞对凤姐的情欲有违人伦,而秦钟跟智能的偷情也违背了佛门清规,因此这样的故事安排,又可以跟“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余脉产生联系。

同一个故事,既可以指向佛家般的出世,又可以指向理学(道学)层面的入世(对传统宗法伦理秩序的维护),这种合流倾向非常明显。

这种情欲文学的出现绝非偶然,一方面是统治者不断强调理学秩序和正统伦理,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庶民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而“饱暖思淫欲”。

中国社会官民之间的文化分野与对立,透过上述作品,已经得到清晰的展现。

然而对立之中又有相互依存,《牡丹亭》后半段回到封妻荫子的情节套路之上,《红楼梦》中贾府败落之后的宝玉科考,都证明这种对立的内卷化特点。

而宝玉科考之后的遁入空门,更是证明在当时现有社会秩序下另起炉灶,已经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能力,因而宝玉只能逃离世界,而非改造世界。

《红楼梦》里这种对于情欲与礼法之间对立的内卷化特点,到了第六十八和六十九回,有了更加丰富的展现。

凤姐对于尤二姐百般算计的这一段,简直就是一部缩微版的宫斗大戏,比之当下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和《步步惊心》,其复杂丰富程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抵类似尤二姐这样为情欲所困的女人,会比较注重感性与直觉,在城府和心计方面多有不及,容易遵从欲望的同时,也容易轻信他人,以至于一步一步上了凤姐的圈套,最终殒命。

而张华和秋桐,都是这出戏里不可或缺的角色,前者为利,后者为势,都成了凤姐圈套当中的棋子。

前有贾瑞,后有尤氏姐妹,纵于情欲之人,在《红楼梦》中的结局都堪称凄惨。

因此虽然有很多学者认为,《红楼梦》彰显情欲,倡导自由,但是其倡导的情欲与自由,并非指向对传统礼教与道学的反动,相反却是严格内嵌于传统伦理秩序之中的情欲与自由。

《红楼梦》里的社会伦理哲学,本身就是清代中期统治阶层倡导的程朱理学,跟市民、文人阶层中仍然有较大影响力的阳明心学和性情说等思想,互动和交织的产物。

多元化权力格局下的矛盾冲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出身于满人的包衣家奴,其进入官场的方式既非士人采取的科举,也非商人采取的捐纳,而是以满人权贵集团的家奴身份,直接获得官职和权力。

这样一种权力取得途径多元化(科举、捐纳、家奴从政)的状态,在清代体现得最为明显。

而这种多元化路径所呈现出来的错序的权力格局,在《红楼梦》当中也有不少反映。

比如书中第二十回,李嬷嬷怒骂袭人这段就很值得细品。

套用现代社会学的话语,阶层、身份和资历都是构成社会资本的要素,在某种条件下,高资历、低阶层的个体的社会资本,可能会比低资历、高阶层的个体还要来得高。

李嬷嬷尽管身为奴仆,但由于年资久长,不只可以随意辱骂年轻丫环袭人,就连宝玉和凤姐,都要让她三分。

除了年资之外,与权力中心之间的距离远近,也是决定社会资本高低的重要因素。

李嬷嬷作为老奴仆所具备的高社会资本,一方面是中国帝制社会的通行特点,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指向曹家以满清贵族家奴身份出身,后来成为一方诸侯,权倾一时的历史事实。

而这种状况,直到现在也仍然普遍存在。

高级干部的司机、保姆和秘书,往往要比其下属的一般司长、处长更有话语权的原因。

其实在中国古代,外戚和宦官之所以能一再成为跟官僚士大夫分庭抗礼的政治力量,也是得益于他们跟皇权之间独特的亲近距离。

只不过到了清代,包衣奴才取代了宦官的地位,但他们取得权力的方式,同样是得益于与皇权之间的亲近。

而书中第三十七回同样对这种权力多元化格局带来的矛盾冲突有丰富的刻画。

贾政虽非科第出身,但基于书香世家的身份,被皇帝委以学差的重任。

自科举制勃兴以来,古代官僚,如果自身并非出身科举正途,往往会呈现出两种走向。

一类如清代雍正朝的封疆大吏田文镜、李卫,因为并非走科举路径步入仕途,因而对科举士大夫群体,会抱有一种因自卑而带来的仇视与厌恶,雍正朝的科甲案和李绂一案,均跟田、李二人对科甲出身官员的排挤与打压紧密相关。

另一类人,因为并未取得科举功名,并且为此而感到缺憾,反而会增加对读书人的敬重与倚仗,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官僚可以归为这类。

贾政更大程度上属于后者,他跟袁世凯不同的是,袁出身行伍,父亲也是淮军将领,而贾则出身书香世家,祖上和同辈中,都不乏拥有科举功名的人。

身处这样一个读书群体,又只因恩荫进入仕途,反而会强化他对于读书(特指儒家经典),以及这些书背后伦理纲常的强调和践行。

贾政对于宝玉的严责与失望,跟这一点紧密相关。

而这种心理,跟那些因文革等政治运动失去上大学机会,转而拼命要求子女考上名校的当代父母,如出一辙。

贾府衰败的社会格局考察费孝通先生,曾经用“差序格局”一词,来总结中国社会的运作特点。

《红楼梦》里同样有着丰富的对于中国社会格局特点的描写内容。

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寿辰的宴席次序安排,就可以用费老所言的“差序格局”来形容,但跟费老“差序格局”概念的指向又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天是皇亲国戚,第二天是中央和地方上的重臣名将,第三天则是贾府官场上的同僚和亲属堂客。

这样的排序,体现的是一种权力结构上的远近,而非一般亲情意义上的亲疏,跟皇帝相关的人员放在首位,而自己的亲属同僚反居其后,是传统宗法社会的必然要求。

而随后从初一到初五的家席,也是按照家族父系牵头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尊卑状况来排序的,位尊者优先,而下人奴婢则放在最后。

寥寥数行,足可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文本素材。

而贾府的由盛转衰,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也有着其必然性。

贾府的被抄,尽管从表面上来看是家人作奸犯科,但实际上的深层次原因,则源于贾府的运营模式根本不可持续。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别成员在官场或商场中的顺风顺水,的确能够带来其所在家族的一时兴旺,然而家族的得势带来的就是家族规模的迅速扩张,这里面既有族人三妻四妾和生活改善后带来的繁衍能力增强,也有与族人生活水准提高相伴的奴仆数量的猛增。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个家族要想持续发展,要么就是拥有极为庞大的实业,要么就是拥有一大批在朝中做官,享受俸禄和权力带来的巨大隐性受益的中坚力量,这也就是古代的名门望族,往往都强调耕读持家的原因。

“耕”带来的是持家的基本财富,“读”指向的是维持家族地位的功名权力。

反观贾府,之于前者,不注重农耕,反而一味依靠地租和放贷生活,这种放弃实业而执着于资本运作的思路,在农业主导的传统社会里,是严重的舍本逐末;而之于后者,贾家的第三代传人里,多的是浪荡纨绔子弟,就连诸多读者喜欢的宝玉,按照传统伦理来考量,也是一个胸无大志、沉浸于儿女温柔之情的痴者,竟无一人在科举功名上有大的潜质。

两方面一综合,都决定了贾府的衰败不可避免。

在贾府衰败之后,又连续遭到有内应的盗贼的洗劫和侮辱。

在中国传统大家族当中,自然会有族人和奴婢的分野。

维系这种等级秩序的,一是靠儒家礼法的意识形态灌输,一是靠经济利益维系。

在贾府因被抄而导致衰败之后,奴婢们所能得到的显性和隐性经济利益明显减少,而违背礼法秩序的违规成本,又因为贾府的势弱而大大降低,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奴婢们的铤而走险就显得顺理成章。

与《红楼梦》里的这些记述形成对应的,是明清鼎革时期,江南地区普遍发生的奴变现象,一方面是改朝换代带来的礼法秩序松动和社会管控弱化,另一方面则是抢劫主人所可以预期的丰厚收益,奴婢们的造反逻辑,跟《红楼梦》的上述内容如出一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