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归类
• 归类于休闲社会学 • 归类于迁移社会学 • 作为单独的学科
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 • • 旅游者,即他的动机、态度、反应和角色 游客和当地人的关系 旅游系统的结构和运行 旅游的社会经济后果和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社会学的视角
• • • • • 韦伯主义 涂尔干主义 功能主义 符号互动论 马克思主义
旅游社会学简介
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 今天意义上的旅游晚于旅行,它是旅行发展演 进的产物。
• 十九世纪后半叶旅游出现了突破性变化,这与 产业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有极大关联性。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为 社会化的大众旅游。 • 20世纪70年代,对旅游的社会学研究才开始真 正繁荣起来。科恩教授主编《旅游社会学》, 最早提出“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名称。
韦伯主义
• • • •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问题 对旅游者进行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分 旅游进入科层制标准化阶段 新教徒的自由和逃避伦理
涂尔干主义
• 失范 • 神圣仪式 • 集中表现
功能主义
• 功能主义从系统运作的角度,将旅游现象 视为众多子系统构成的社会大系统,并重 点着眼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 对于旅游这一大系统运作的作用
• 本土文化的异化 • 文化商品化与创造出来的传பைடு நூலகம் • 舞台真实
谢谢!
符号互动论
• 符号的运用及解读 • 角色互动及动态演变(愤怒指数) • 拟剧理论(舞台真实)
马克思主义
• 旅游者追求的“神圣性”与旅游经营的 “世俗性”之间的矛盾 • 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矛盾
旅游与目的地社会变迁
• 社会的双重性 • 示范与失范 • 社会分化(社会分工、社会分层)
旅游与目的地文化变迁
旅游活动的性质1

海南免签入境的政策既方便又节约成本,以 前要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办理签证手续,花 费约70美金,现在只需要提前24小时与 旅行社联系,登记好一些信息,就可以随团 来海南度假了。”
来自韩国首尔的金焕昌先生说,他每年10 月都会来海南打高尔夫球。 ☞一位来自俄罗国海南岛免 签入境的政策太便利了,3天前,我还在圣 彼得堡忙着手头的工作,现在就能在三亚亚 龙湾度假了。”
1、社会现象
人们的休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规模人员流动及相互之间的民
间接触及交往
文化现象
文化:民族历史、生活方
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 建筑风格、着装服饰及饮 食特点等
“花脸节”是丘北县彝族人民 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2月 初八举行,历时3天。 当地彝族过“花脸节”已有 1000 余年历史。相传,有一 妖魔准备到村里抢夺彝家妇 女。面对即将来临的灾难, 村民们急中生智,用锅烟把 脸抹黑,有的小伙还在身上 抹出各种图案。妖魔看到一 张张“丑”脸,吓得溜走了。 抹花脸,除男女青年互相对 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龄、辈 分也相互对抹,认为抹得越 黑,被抹的人越多,那一年 才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 谷丰登。
苗族的吊脚楼。它下面都是用柱子 撑起的, 干燥通风,而且还防毒蛇野兽。
蒙古族——蒙古包(搬运方便)
经济现象
食住行游购娱
需求者 供给者
政治现象
2009年12月,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关 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支持海南省实行开放、便利的出入境 管理措施,在已有21国免签证的基础上, 先期增加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 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对俄罗斯、 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 以上(含2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 天。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

[ 者 简 介 ] 理 新 (9 3 , , 京 人 , 都 师 范 大 学 政 法 作 仓 15 一) 女 北 首 学 院社 会 学 与 社 会 工 作 系教 授 , 会 学 博 士 , 究 方 向 : 化 社 研 文
社会学、 旅游 文化 , — a :l 0 2 i .o .l E m i c 9 1 @s a c r e 。 l x n n l
作 者 申葆 嘉 认 为 , 于 旅 游 一 直 被 主 管 部 门 和 业 界 由
作为一种赚 取外 汇 和经 济 利益 的手段 来 运用 , 高 对
等 旅 游 教 育 的教 学 和研 究 造 成 严 重 影 响 。 他 认 为 旅
的《 从社 会学角 度看 国际旅 游 业》 是 一 篇重 要 的 旅 ,
恰 当 的解 释 。旅 游 社 会 学 的一 个 重 要 视 角 和 方 法 就
( )旅 游 社 会 学 形 成 的 渊 源 一 1 .国 外 对 旅 游 的研 究 对 旅 游 的 科 学 研 究 起 源 于 欧 洲 大 陆 。 19 8 9年 意 大 利 学 者 D 波 狄 奥 发 表 的《 大 利 外 国 旅 游 者 的 ・ 意 流 动 及 其 花 费 》 书 , 认 为 是 第 一 本 有 关 旅 游 的 学 一 被
性成 果
Hale Waihona Puke 提出 了有 支付能 力 的需 要 , 游服 务诸 行 业 才有 可 旅
能提供相 应服务 , 以实 现盈利 目的 。 “ 游 的性质 只 ”旅
能是文化 而不是 经济 ” 。
[ 稿 日期 ]0 8 0 2 ; 修订 日期 ]0 8 0 7 收 2 0 — 2— 6 [ 2 0 —1 —2
游者进行 旅游 活动 的 目的是 为了满足精 神生活 的需 求, 因此 游客 的旅 游 活动属 于文化性质 。 由于 “ 客 游
STS视角下的旅游社会学——旅游行为的多维分析

等方 面的影 响进行 论述 。
1 S TS与 旅 游 社 会 学 S T S通 常 被 认 为 是 以 科 学 、 技 术 社 会 的 相 Ⅱ
关 系 为研究 对象 的学科 , 它于 2 0世纪 6 0年 代 末 7 0 年代初 发源 于英美 国家 , 主 要 是 想 改 变 科 学 和 技 术
科学 技 术 与 社 会 (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s o c i e t y , S T S ) 作为 2 0世 纪 6 0年 代 兴 起 的 交 叉 学 科 , 属 于 自然 科 学 和 社 会 科 学 相 交 融 的 研 究 领 域 。 , 是
旅 游 学 刊
第2 8卷
2 0 1 3年 第 6期
S T S视 角 下 的旅 游 社 会 学
旅 游 行 为 的 多维 分析
杨 秀菊 。 ‘ 。
( 1 . L l J 西 大 学科 学 技 术 哲 学 研 究 中心 ,山西 太 原 0 3 0 0 0 6 ; 2 . 太原 科 技 大 学 哲 学研 究所 ,L 西 太 原 0 3 0 0 2 4 )
渐行 渐远 的关系 , 改变科 学 、 技术 和礼会 彼此相 且脱 节 的状 态 , 使科学和技术相融合 , 并 更 好 地 造 揣人
类 。从 S T S产 生 的 背 景 来 分 析 , 由 于 其 产 牛 并 广 泛
[ 关键词 ] 旅 游社 会 学 ; 科 学技 术 与社 会 ; 文 化 [ 中图分类号 ] F 5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5 0 0 6 ( 2 0 1 3 ) 0 6— 0 l 2 0一 O 6
社会学视角看南通旅游发展

社会学视角看南通旅游文化发展摘要: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与以人为载体的地区旅游发展、地区旅游文化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南通为例,旅游发展、旅游行为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同时,人文旅游也成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旅游社会学;南通旅游发展;人文旅游目录1引言 (2)2南通旅游社会学主要研究方面 (2)3以“张謇”为代表的南通人文旅游发展 (3)3.1南通实业文化旅游 (3)3.2老城区为基础的人文旅游 (4)4结论 (5)5参考文献 (5)1引言旅游社会学在中国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介绍述评国外研究成果到致力于学科本土化的学科发展。
随着中国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类旅游项目被大量开发,社会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话语权也逐渐加重。
目前,旅游社会学的理论的特点体现在主体的日趋多元[1],在学科发展趋势上也呈现综合趋势,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结构、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与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使社会群体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空闲时间,因此旅游也成为了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旅游者、旅游机构、旅游目的地三者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一书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2]。
旅游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视角和方法就是把旅游同现代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旅游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处江苏东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南通,有着发展旅游业特色的天然优越条件,具有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在近年来的旅游发展与旅游开发中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旅游特色由传统的自然旅游风貌渐渐转变成人文旅游风貌。
社会学视角下的地方文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地方文化问题地方文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文化多元性、地域差异性、社会传承性等多方面来分析,地方文化问题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本文将以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地方文化问题,并试图探索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本质特征。
一、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地方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类文化现象。
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民族中,地方文化有着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比如,浙江的水乡文化、福建的客家文化、云南的民族文化等等。
这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各地环境和地域的差异性,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加快,地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文化消失的威胁。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审视这种现象,即地方文化的多元性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
比如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内的文化产业不断地向海外扩张,越来越多的汽车、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被带到国外,中国的地方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二、地方文化的地域性地方文化维系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俗和习惯,更是一种生活在特定地方的文化方式。
比如,福建省的饮食文化,在闽南地区和闽北地区都有着特色。
在闽南,以福州涵洞糯米糕、南平肉粽、漳州细粉汤等为代表;而在闽北,以宁德的醪糟、福清的丰年烧、莆田的大肉馅饼等为代表。
这些地方文化的地域性反映了不同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
地方文化的地域性也使得不同地方的文化有其独特性,形成地域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饮食和服饰等生活方面,还体现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上。
比如,北京的京剧、四川的川剧、上海的民乐等,都是不同地方的独特艺术形式。
这些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反映了不同地方人民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
三、地方文化的传承性地方文化在不同的地方得以传承和发扬,依赖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社会背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学校、社区和其他社会机构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社会学中的文化现象研究

社会学中的文化现象研究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的灵魂。
在社会学中,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符号系统、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它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因此,社会学中的文化现象研究也愈发重要。
文化现象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表现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宗教、语言、艺术、教育、体育、娱乐、风俗习惯、礼仪等等。
这些文化现象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社会学中的文化现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传播文化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口口相传、出版物传播、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这些传播方式不仅影响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反映出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因此,文化传播也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也更为必要。
跨文化交流涉及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语言等,这些内容也都是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认同某一特定文化的程度。
文化认同的强弱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所处文化的认同程度,也反映了文化对个体的归属感和影响力。
因此,文化认同也是社会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四、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一切以文化作为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广告、教育、传播等领域。
在当今时代,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因此,文化产业也是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五、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内涵。
文化创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的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节点。
因此,文化创新也是社会学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总之,文化现象的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文化现象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4年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范文

《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篇一一、引言旅游体验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从现象学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旅游体验的本质、特征及其背后的意义。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直接经验和理解,为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阐述研究问题、方法和数据来源,最后总结研究发现。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和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
然而,旅游体验究竟是什么?它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深化旅游研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直接经验和理解。
从现象学视角出发,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旅游体验的本质和特征,为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服务的改进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旅游者的实地访谈、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深入探讨旅游体验的本质和特征。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 旅游体验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影响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2. 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旅游体验有何异同?3. 旅游体验如何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服务的改进?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访谈、观察、文献资料收集以及数据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旅游体验的本质和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四、数据来源与分析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地访谈: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旅游者进行实地访谈,了解他们的旅游体验和感受。
2. 观察:对旅游景点、旅游活动等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旅游者的行为和反应。
3. 文献资料: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旅游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数据分析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情感分析、统计分析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旅游体验的本质和特征,为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摘要]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旅游文化现象,介绍了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和研究的问题,探讨了旅游行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使多数社会成员把旅游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
关键词]旅游消费;符号互动;社会变迁一、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了新视角(一)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1.国外对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的科学研究起源于欧洲大陆。
1899年意大利学者D·波狄奥发表的《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有关旅游的学术著作;1933年英国学者F·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一书中,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旅游活动,并从经济的角度确定了“旅游者”的科学含义;真正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埃里克·科恩发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国际旅游业》,是一篇重要的旅游社会学论文,旅游社会学的研究由此形成。
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合着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其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旅游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国内对旅游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
(1)论文20世纪末,国内的学术期刊陆续刊登了一些旅游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如王宁的《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文章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
旅游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视角和方法就是把旅游同现代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旅游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近年来在《旅游学刊》上常见到旅游专业的学者们对旅游基本性质的讨论。
例如,《旅游学原理》的作者申葆嘉认为,由于旅游一直被主管部门和业界作为一种赚取外汇和经济利益的手段来运用,对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学和研究造成严重影响。
他认为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游客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性质。
由于“游客提出了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旅游服务诸行业才有可能提供相应服务,以实现盈利目的。
”“旅游的性质只能是文化而不是经济”。
张凌云也阐述了类似观点。
他列举了全世界30种关于旅游的定义后得出结论:“旅游首先是人的基本需要;……简言之,我们将旅游看作是一种基于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普适的人文现象。
……旅游产生的历史要远先于旅游产业的存在。
”他认为从人性的个体上看,远古时期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和体验与现代人基本一样。
上述旅游专业学者关于旅游是满足人类文化需求的观点符合社会学的需求理论。
(2)著作21世纪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关于旅游社会学的学术专着。
例如曾敏的《旅游社会学》,逐一介绍了旅游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变迁与旅游活动、社会文化与旅游活动、社会交往与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的主体等。
尹德涛的《旅游社会学研究》主要论述了旅游与旅游者、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旅游的社会基础、价值及负重、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翻译出版了以上提到的最早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里克·科恩的《旅游社会学纵论》。
该书作者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对旅游社会学作了深入的研究,既有深奥的理论探索、推理、阐述、辨析,又有详尽的田野调查、土人、岛民、娼妓等。
该书被我国列为21世纪高校旅游专业教材。
(二)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旅游社会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社会变迁与旅游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旅游的影响,以协调旅游业和社会各行业的相互关系,确立旅游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社会文化与旅游研究旅游的文化功能和旅游对文化的需求、旅游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者的文化动机,以便正确处理旅游者异质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社会交际与旅游研究旅游交往中的情境定义、人际吸引和心理动机,以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4.闲暇时间与旅游研究旅游在闲暇时间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客源图(客源地)中闲暇时间的总量以及与旅游有关的闲暇时间的周期,以深入分析国际旅游市场,科学预测旅游的淡季、旺季及其发展规律,搞好旅游业的经营治理。
5.社会人口与旅游研究人口数量、质量以及人口老龄化、人口城市化等人口现象与旅游的关系,分析旅游人口的分布和旅游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等结构,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旅游市场,合理安排旅游活动。
6.社会群体与旅游研究旅游群体的特征和互助,旅游群体内外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旅游群体中的冲突和顺应,以及冲突的调适方式,以提高旅游群体的整合力。
7.旅游的社会功能研究旅游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交流、各国和各地区人民友好往来、文艺的繁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各种违规行为及旅游的消极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宗教渗透、腐朽文化侵蚀等等社会问题,研究对旅游违规行为的社会工作和对旅游社会问题的社会控制。
8.旅游社区建设和旅游体制改革研究构成旅游社区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旅游社区的规划、治理、吸收力、辐射力、指标系统、旅游点分布等,以便为旅游社区建设提供咨询,探索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体制和加强旅游业的科学治理。
(三)从社会学视角观察旅游现象1.与社会学相关的旅游定义关于旅游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对旅游的定义创造了一个收集标准化旅游数据的统一基础,并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这些定义分为:交往定义、艾斯特(AIEST)定义、目的定义、流动定义、时间定义、相互关系定义和生活方式定义。
其中的后两个定义都是与社会学相关的定义。
(1)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社会性、综合性。
(2)生活方式定义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指出了旅游的一些主要特点,即: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须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旅游这一观念。
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
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
关于这一点,国外一些学者也有相似的叙述。
2.旅游的实质上述两个定义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旅游行为以及由此形成旅游现象实质是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机构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和过程。
而且,这些行为、现象、关系及其过程构成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
旅游不仅是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受到整个社会关注的社会化消费行为。
从社会学的视角解释现代社会的旅游现象,可作如下表述:旅游现象是社会文化现象。
该现象由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提供消费产品的旅游业共同构成。
其形成原因是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需求的本质属于文化娱乐性需求。
文化需求引起社会成员的旅游消费行为,刺激旅游机构开发旅游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消费需求。
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机构提供的满足消费需求产品的行为,以及整个消费过程中发生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机构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旅游现象。
(1)从旅游者的角度探究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是文化需求,是满足了生理需求之上的需求。
这种文化需求在古代社会就存在,但由于生存的艰难和语言、交通、资金、闲暇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在多数社会成员中实现。
古代社会中只有极个别的人能实现异地旅游的愿望,如中国的徐霞客、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等人。
由于异地旅游的需求很难在多数人中得到满足,因而也不可能出现旅游社会化的现象。
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类获取满足生存需求的物质资料相比古代社会容易多了。
人们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才可能考虑满足文化娱乐的需求。
其标志性数据就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使得社会成员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日益增多。
此外,现代社会中交通的便捷、可支配资金的充裕、休息时间的增多,以及社会政策,特别是带薪休假、退休、养老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把旅游作为度过闲暇的首选。
(2)从旅游产业的角度考察旅游消费和旅游开发形成社会生产的新门类——旅游产业并日益扩展。
旅游产业是现代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能起到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从1980年起就对旅游业进行专项统计,最初把旅游列入对外经济贸易,只统计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从1998年起把旅游业作为与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并列的项目专门统计,并开始统计国内旅游收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的国际旅游收入从1980年的6.1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39.49亿美元,增长了54倍,平均年增长率208%。
国内旅游收入从1993年的86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229.74亿元,增长了6倍,平均年增长率48%。
我国从开始统计国内旅游收入时起,国内旅游收入的数额一直高于国际旅游收入。
数据表明,我国公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呈旺盛状态。
根据《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公布的当年旅游产业的总收入:国际旅游收入339.4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229.74亿元,共计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7%,占当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82972亿元的11%;旅游业总收入高于全国工业门类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7718.80亿元,略低于全国国有建筑企业总产值9218.56亿元。
按照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32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