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

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

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种文化范式。

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如今,“后现代主义”一词已是家喻户晓了。

在不少国家里,那些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连篇累牍地登载论述后现代主义的文章。

电视里播放着无数的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节目。

从洛杉矶到柏林,发型设计师和年轻人经常光顾的时装店的营业员都听说过后现代主义,甚至可能对它还有自己的观点。

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说会道的出租车司机总会把客人载到他们城市的市区,在那里就会发现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物。

后现代主义一词在流行的同时,也变成了某种到处传播的陈词滥调。

只要与文化沾上一星半点关系的学术刊物,都发表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专稿。

各类出版社也不怕难为情地争相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自己的新丛书装门面,有的就直接把后现代主义标在书名中。

然而,后现代主义一词却使不少具有左倾政治信念的严肃学者和知识分子感到心里很不自在。

一些刊物的编辑自豪地宣称,他们从未刊登过一篇有关后现代性的文章。

1987年12月在法兰克福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领袖人物格洛茨召集的德国社会主义知识界的一次历史性集会上,“后现代”一词频繁出现,当然,它只不过作为一个被嘲笑的字眼出现而已,而非漫骂。

可是当1989年夏我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已由5年前仅局限在对城市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的争论,发展成为知识分子和公众生活中的主要趋势,尤其对于年轻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加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圆桌会议和研讨会。

因为这一主题比任何其他主题更能吸引人。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那么你对后现代主义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在人文思潮方面,论者指出现代的后期,是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

所谓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是指以有核心思绪,或者有既定论述规格,表述事物的真理性,可是,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测不准定理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出现,人类渐渐明白到科学也有其不确定性,且认为科学并非可以用以解决任何问题。

现代主义的动摇,也就引起后现代主义渐渐的崛起。

在文艺创作风格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具体、单一的风格,也不因为作品的时代而界定为“后现代主义”。

而且很难以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论来强行规范艺术创作,对于先有后现代主义理论,还是先有后现代主义艺术品,也没有定论。

另一个特点是跨学科和跨创作媒体,建筑、文学、绘画、设计、家具均有设计师,在各自的艺术场境内进行后现代式的表述。

不过,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对于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都有颠覆性的新思维,令风格很难一致,要表述各创作领域的后现代境况并不容易。

建筑笼统的划分,可以说4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垄断的时期,70年代到如今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

60年代末期,经历了30年的国际主义垄断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的时期,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渐呆板,单调,加上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国际主义建筑取代。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总是运用各种符号来给事物贴上标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就是很具概括性的一对语词。

简要地说,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之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现代性思想崇尚理性,相信科学,以二元划分为理论预设;后现代性思想则向现代性思想提出了批判、质疑甚至否定,它反对前者奉为圭臬的二元对立模式,倡导异质、追求多样。

社会学理论,按照其历史发展脉络与学术思想特征,可大致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

其中,古典社会学兼具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现代社会学以现代性思想为其轴心原则;而在当代社会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又分别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获得了更为纵深化的发展。

伴随着社会学理论的起起伏伏,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历经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1. 古典社会学理论在19世纪,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的不断激化,这一正一反的实践表征,为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勃兴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齐美尔为例。

齐氏在研究分析时,一方面认可传统农业社会转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但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了主观与客观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深刻悖论。

例如,齐美尔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交往形式,货币创造了一个物化的社会。

货币原则在促进理性化进程(这可谓是彰显了现代性思想)的同时,也会导致多重异化:在社会交往中,货币由手段变为了目的本身;在生产过程中,货币会造成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及劳动手段间的异化——这正是后现代性思想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点之一:认为承诺将人类解救于非理性的现代性最终失去了进步性,变为了奴役和压制的根源。

无独有偶,齐美尔这种综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思想(并最终倒向后现代性)的理论路径在韦伯那里也有充分的体现,在此就不赘述了。

由此可见,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均有所发扬。

2. 现代社会学理论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学研究中心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为“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的渐次到来。

社会学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社会学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社会学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涉及哲学、艺术、文化和社会的复杂而有争议的概念,它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和表现。

在社会学中,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分析后现代社会的理论和方法,它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与现代社会有根本区别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认为社会是不确定、多元、创新和批判性的,没有绝对的规律或解释,只有多样的叙事和视角。

它强调社会的不确定性,认为所有的确定性都受到了挑战和破坏。

进而对传统的社会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後現代主義:一種社會學的闡釋〔美〕拉什(sh)後現代主義已經成為美學、倫理學、哲學的話語物件,但是它還未成為嚴肅的系統的分析物件,尤其是還未成為嚴肅的社會學分析對象。

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著嚴肅的態度對後現代主義進行系統的社會學描述。

作者認為,後現代主義不是一種社會類型,而是一種文化範式。

後現代主義表徵的是一種非常特異的文化的意義狀況。

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結構特徵是消解差異,因此後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在文化領域消除分化和差異的過程。

如今,“後現代主義”一詞已是家喻戶曉了。

在不少國家裏,那些發行量很大的報紙連篇累牘地登載論述後現代主義的文章。

電視裏播放著無數的有關後現代主義問題的節目。

從洛杉磯到柏林,髮型設計師和年輕人經常光顧的時裝店的營業員都聽說過後現代主義,甚至可能對它還有自己的觀點。

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說會道的計程車司機總會把客人載到他們城市的市區,在那裏就會發現新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物。

後現代主義一詞在流行的同時,也變成了某種到處傳播的陳詞濫調。

只要與文化沾上一星半點關係的學術刊物,都發表了關於後現代主義的專稿。

各類出版社也不怕難為情地爭相以後現代主義一詞為自己的新叢書裝門面,有的就直接把後現代主義標在書名中。

然而,後現代主義一詞卻使不少具有左傾政治信念的嚴肅學者和知識份子感到心裏很不自在。

一些刊物的編輯自豪地宣稱,他們從未刊登過一篇有關後現代性的文章。

1987年12月在法蘭克福由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領袖人物格洛茨(P.Glotz )召集的德國社會主義知識界的一次歷史性集會上,“後現代”一詞頻繁出現,當然,它只不過作為一個被嘲笑的字眼出現而已,而非漫駡。

可是當1989年夏我著手寫作本書的時候,後現代主義已由5年前僅局限在對城市居住區的建築風格的爭論,發展成為知識份子和公眾生活中的主要趨勢,尤其對於年輕知識份子,後現代主義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今後,將會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參加關於後現代主義的圓桌會議和研討會。

社会学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共27页文档

社会学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共27页文档
社会学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END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社会学的后现代理论

社会学的后现代理论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其本质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普遍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是与“现代”相对应的词。后现代主义的“后”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即与现代主义的对立,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同时“后现代主义”又是时间概念,表示了现代主义结束后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
二是市场资本主义,由“内在引导”的社会,主要是由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确定来引导行为,
三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由“他人引导”的社会,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这种“他人引导”的实质则是整一性,不能容忍个体与他人有任何差别。
二是价值的失落
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人的死亡”
根本否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巴尔特(《作者之死》)反对把作者看成是作品意义的最终确定者,拒绝理性、知识、法则。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知识、决定了社会,从而决定了人,因而,在知识和社会的发展上,人都不起作用,因此他断言“人类已经死亡”。既然“人”已死亡,价值也就无依附之所,因为价值总是与主体的人相关的。
尼采“超人”
尼采毕竟提出了一个“超人”的形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更为彻底化,不仅没有设立自己的价值理想,而且把主体的人化为乌有,从而否定一切价值。因此,在主体被掏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观念也是应该加以抛弃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本质
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价值以及人道主义观念的批判,虽然包含着对现存的观念、原则、制度的批判,但却由此走向了否定一切价值的极端的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以亵渎神圣、消解崇高、反叛权利、颠覆传统,反主流、反文化、反传统、否定一切终极价值为特征。西方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以“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布希亚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布希亚
二、前期:商品和符号的政治经济学
在布希亚学术生涯的前期,他出版了四本书:《客体系统》、《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生产之镜》。在这四本书中,布希亚的学说经历了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符号化和社会学化的过程,该过程同时也是布希亚逐渐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的过程。后来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是这四本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结论,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布希亚的后期学说的大致走向。
布希亚进而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技术进步与道德之后是相反相成的:道德滞后将技术进步理想化,使之成为唯一确定的价值、成为社会的最终权威;与此同时,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生产系统也被免除任何道德责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布希亚引用美国作家玛姆弗德的话说,“及其远远不是现今的人的力量和秩序之标志,而反倒常常是人的无能和社会麻痹的表征。在以美国为模型的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中,我们似乎在历史上第一次面临着某种不可逆而有组织的趋势,这种趋势使社会为客体所充斥,把社会整合为一个无从逃避的系统——它取代了自然力量、人的需要和技术之间的开放性互动。于是,对功能性的刻意追求导致了病态和变体的功能之产生。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
布希亚的社会学理论
一、布希亚与后现代主义
让·布希亚,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堪称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执牛耳者。但他从未自称是后现代主义者,谈及与后现代的关系时,他曾说:“从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似乎意味着,某人曾是一个‘现代主义者’而且在现代主义之后还有某种东西。持这种看法的人已陷入线性的事物秩序中。而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某种历史的回归和倒退。毋宁说它是某种向着过去的复辟。我无法从中识别出我自己来,因为我着眼于2000年之后;我所提倡的是抹去1990年代而长驱直入2000年之后。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我该有所澄清。”在这里,布希亚在欲罢不能、欲语还休,支支吾吾中道出了他同后现代主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 上的多元公正 重视社区工作
后现代社会工 作的视点
关注边缘群体的社会 工作 重视案主主体性自我, 强调案主的参与 社会工作过程中语言 构成的真实性
福科 德勒兹和加塔利
理论解读
鲍德里亚 利奥塔
4-1
对现代权力运作机制的解构——福科
01
在福科看来,现代理性通 福科以否定现代社会为其 过社会制度、话语和实践等方 式来对个人实施统治,通过建
社会理论的
03
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描绘
鲍 德 里 亚
最后,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没有未来,历史已经终结的社
会,在此人们不知过去,没有未来,信奉彻头彻尾的的“现
在主义”。及时行乐是人们对待生活的唯一选择,这是一个 福科是从对社 “事物的后纵欲状态”。人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拼装文化的 会进行微观的 话 碎片。 语分析视角指涉
现的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令
人迷惘的多面体。
一部分。
但是后现代主义仍存在重要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反对、
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义、
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论、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 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共同的理论倾向。
1
后 现 代 的 社 会 理 论
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向度
社会理论的 社会边缘群体身上,希望在他们身上爆发出局部和微观的
革命,以便从根上瓦解现代社会。
03
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描绘
鲍 德 里 亚
首先,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幻象时代。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 来,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失去了物质性和现实性,成为一
个由符号构成的“幻象的世界”。后现代社会基本秩序不再 福科是从对社 以物质产品为基础,而是由模型和符号构成,人们生活在一个不 会进行微观的话 知实在为何物的幻象世界之中。 语分析视角指涉 社会理论的
尚不明确的后现代社会秩序。
态世界。
福科是从对社 在德勒兹和加塔利看来,欲望具有 非中心化、片段、动态、多元性的 会进行微观的话 特征,它是一种颠覆一切压迫性制度和社会形式的革命力量。对此,德勒 语分析视角 指 涉 ”和“解码”的策略,以使欲望从现代社会制度 兹和加塔利提出“ 解域化
社会理论的,如其本能地释放出生产性能量,他们的基本手法是“分 的压制中解放出来
03
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描绘
鲍 德 里 亚
其次,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
消费广告成了道德的主宰,传统的清教道德为纯粹的享乐主
义的道德所取代。在此,是消费而不再是生产塑造着社会, 福科是从对社 把社会带进“超现实”的符号运作过程中,对整个社会按消 会进行微观的 话 费需求进行重新分类,以使消费者获得一种“自由”或“自 语分析视角指 涉 我实现”的感觉面对消费社会的现实。
后现代主义




01
后现代的社会理论
04
目录
02
CONTENTS
重要理论解读
03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特征
后现代社会工作的视点
1
后现代的社会理论
现代理论的最典型代表是社会理论(其标志是
社会学的产生,追求带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社会
知识)。后现代理论是一种文化理论或人文科学,
它是通过文化批判,从微观层次上去解构现代社
后现代主义具有否定性、建设性和 庸俗性三个向度。激进的后现代主
义侧重于强调对一切的摧毁,建设
性的后现代主义侧重于强调对一切
的重新建构,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将后现代主义简单化,庸俗化,便
于理解,但有葬送后现代主义的危
险。
研究倾向 研究领域
后现代主义社 会学的特征
方法特征
02
研 究 倾 向
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研究社会问题,就是从后现代概念的 角度,利用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论、有机论,强调内在的关系、多 元论以创造性等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讨论、研究社会问题,并对现
1
后现代主义思潮内容复杂、 观点众多,至今很难有一个确定
后 现 代 的 社 会 理 论
后现代主义将熟悉的东
西陌生化,将清楚的东西模糊化 ,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它的莅 临阐述往往充满了新造的概念, 不同于现代的语言风格,因而呈
性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后
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 复杂的一种思潮,复杂性 和多样性是它的理论形态 特征,也是其理论结论的
04
但问题在于现代社会建构起来的知识合法性基础(思辨叙 事和解放叙事)坍塌后,如何站在后现代社会的高度去重建
利 奥 塔
知识合法性。
利奥塔指出:“通过关注不可确定的现象、控制精度的极 限、不完全信息的冲突、量子、‘碎片’、灾变、语用学悖 论等,后现代科学将自身的发展变为一种关于不连续性、不
可精确性、灾变性和悖论的理论....它暗示了一种合法化模式 福科是从对社 。这完全不是最佳性能的模式。而是被理解为误构的差异的 会进行微观的话 利奥塔的观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知识界的普遍费同,尤其是在知 模式。” 语分析视角指涉 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利奥塔的观点对重新反思知识在社会中的合法 社会理论的 性和有效性很有启发意义。但是他未能对知识、资本和社会发展
02
德勒兹和加塔利对社会的批判和研究
的前提和方向是欲望.在他们看来,我们生 活于其中的世界是由生产性的, 不可总体化、无限多样的欲 望造成的、变动不居的动
他们用分裂、游牧者、茎块等 关键词来描述这一世界,提出一 种关于欲望的政治及社会理论,试图 在解构和批判现代性中,描画出
德 勒 兹 和 加 塔 利
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适当的分析。
THANK YOU
谢谢观看
第四小组 胡胜寒 罗丽 刘力铭 吴缐
代社会学理论提出质疑和反思,建立一种辩证性、非还原的多向
度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 福科是从对社 会 进 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后现代主义,就是把后现代性的问题和 微观的话 后现代主义纳入社会学的议事日程,作为社会学的一个 科目, 语分 析视角指涉 用社会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社会理论的
福 科
基本的理论取向,这表现在他
对真理和现代社会的所进行的 一系列解构活动中
构系统的知识和话语体系来将
一切个人经验和实践整合进社 会秩序之中
福科是从对社 会进行微观的话 语分析视角指涉 在此过程中,社会将那些有悖 社会秩序的现象如疯狂、性行为 等视为异已,并严加监视和控制。
社会理论的
4-2
解域化与多元社会 ——德勒兹和加塔利
会,以便把人从社会(制度、解构、实践、话语)
的结构化与压制中解放出来。
1
后现代的社会理论
后现代理论拒斥现代理论所钟爱的总体化的宏
观观点,赞成微观理论和微观政治,拒斥现代理
论的一致性预设和因果观念,推崇多元化、片段
化。但这并不否定后现代理论中有社会思想和社
会理想的内容。福科、德勒茲、加塔利、利奥塔
和鲍德里亚等人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理论。
02
研 究 领 域
社会道德价值
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及社会政策
女权主义和后父权制
生态环境 城市空间和社区服务 日常生活与社会的边缘地带
02
方 法 特 征
后现代社会学反对整体化的倾向,放弃了在解释社会
现象时寻找模式化的关系和宏观的历史规律的做法。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提倡多元化的理论视角。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重视话语分析。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否定建立研 究普遍的社会规律的、客观的 社会学的可能性。
社会理论的
4-4
多元公正与后现代状态——利奥塔
04
利 奥 塔
利奥塔的社会理论关注焦点和理论重心是话语问题。他
严厉地批判了宏大叙事和真理叙事,他提出话语游戏中的多
元公正观,认为公正是暂时的、随具体情境而改变的,没有 任何话语应当取得霸权地位。但现代性话语违反了公正规则 ,建立起话语领域中的霸权地位。 利奥塔讨论了“后工业和后现代时期”的社会.他认为后 福科是从对社 现代社会是-一个计算机、信息化、高科技主导的社会,是 会进行微观的话 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的社会,知识在后现代时期无论对个人 语分析视角指涉 或国家来说都将是至关重要。 社会理论的
裂分析”。他们赞成行动主义政治策略,呼吁“民主的重建”。
4-3
对高科技社会的后现代反思——鲍德里亚
03
鲍 德 里 亚
在后现代理论家中,鲍德里亚直接指向当前被称之为 “后工业时代”的高科技社会。
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前现代社会(由符号交换建构起
来的社会秩序)、现代社会(它借助于围绕生产组织起来的 客体系统将个人整合到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中)和后现代社 会(一个由模型、符码、控制论支配的幻象时代)。 福科是从对社 鲍德里亚把肩负推进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演进的历 会进行微观的话 语 分 析 视 角史使命的希望,寄托在了黑人、妇女、同性恋者等现代 指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