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思考

合集下载

涨渡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内容

涨渡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内容

涨渡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内容
涨渡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工程,旨在保护和恢复涨渡湖湿地的生态环境。

以下是该项目的主要内容:
1. 水质改善:通过实施水污染治理措施,改善水质,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这包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水质监测和监管等。

2. 植被恢复:通过种植适合湿地的植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群落,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3. 鸟类保护:建立鸟类保护区,加强对鸟类的保护,促进鸟类种群的增长。

同时,开展鸟类监测和调查,了解鸟类种群动态,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4. 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建设观鸟平台、科普教育设施等,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5. 监管机制:建立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的监管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维护。

这包括建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巡查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涨渡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将有助于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并为周边地区带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各国纷纷设立自然保护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相关措施,从而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交错的过渡地带,是地球上极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不仅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还能够调节气候、防洪、净化水质、维持土壤肥力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由于城市化、农业开发、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的主要载体。

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限制开发活动、加强监管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从而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1. 强化管理和监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对湿地的管理和监测。

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巡护力量、建立监测站点等手段,可以加强对湿地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违法行为和环境问题,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生态修复和栖息地恢复充分利用湿地的自然修复能力,通过植被恢复、水质净化、栖息地重建等措施,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和栖息地恢复工作。

可以引入适宜的物种,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

3. 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唤起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热情。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组织志愿者开展湿地保护活动,共同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4. 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开展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探索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规律和技术手段,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由水和陆地交汇形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和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湿地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压力和破坏,因此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各地纷纷开展了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改善水质环境、保护湿地动植物多样性、推动科学研究和加强社会宣传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应着力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湿地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貌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调蓄、净化水体的关键环节,对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恢复湿地的水文地貌,保护湿地特有的水生植物和动物,加强对湿地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和保护措施,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应注重改善水质环境。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湿地受到了严重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需要加大对水质环境的治理力度,采取生物修复、湿地植被的修复和土壤改良等手段,净化湿地水体,提高水质环境,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更优质的生存条件。

第四,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应积极推动科学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来支撑保护与恢复工作。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需要加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调查力度,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研究,促进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应加强社会宣传。

湿地保护和恢复是一项关乎全局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加强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视,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同时提供人们合理的休闲娱乐空间。

在建设湿地公园的过程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以期为未来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在其内部生存着大量的生物种类。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需要合理地划定湿地的边界,并采取措施限制游客的活动范围,以免对湿地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需要设置合理的引导标识和围栏,引导游客进行围观和游览,保护湿地环境。

还需给予相关的教育宣传,提高游客对湿地保护的意识,从而达到湿地保护的目的。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恢复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湿地恢复措施,以恢复湿地原有的生态环境。

需要在建设前对湿地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充分了解湿地内生物物种和生境的情况。

需要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湿地保护措施,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建设完成后,需要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如引入适当的水生植物和动物、修复湿地环境,以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湿地公园建设中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和湿地类型,采取相应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不同类型的湿地,其保护和恢复措施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沼泽湿地,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避免干扰湿地内的水文环境;对于湿地内的动植物,需要进行科学管理,保护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

还需要加强湿地周边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湿地公园建设中需要注重与当地政府、专业机构的合作,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和专业机构可以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还可以加强对湿地公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湿地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和氧气的摇篮,它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还是稀有濒危物种的乐园。

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在面临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保护意识、规范开发利用、强化管理监督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保护意识保护意识是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首要任务。

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湿地保护宣传中心,展示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公众对湿地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加强对游客和地方居民的保护宣传教育,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引导人们文明游览,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湿地植被。

二、规范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我们需要加强对湿地开发利用的规范管理。

制定严格的湿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办法,明确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范围和方式,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

对于已经存在的违法违规开发行为,要依法予以取缔和整治,恢复湿地原貌。

鼓励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和观光项目,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让游客在保护的前提下,感受湿地的自然之美。

三、强化管理监督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管理监督是保障工作落实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湿地资源的日常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湿地破坏行为。

强化湿地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发布湿地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湿地保护与恢复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四、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的重要保障。

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科学研究,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探索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模式和技术手段,积极采用湿地植被恢复、水质净化等技术手段,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摘要】湿地公园建设旨在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这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本文探讨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包括选择建设区域、生态修复、公众参与和教育宣传、监测与评估机制等方面。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能有效提升湿地保护的效果。

湿地公园建设需谨慎选择合适区域,注重生态修复,增强公众参与和教育宣传,并建立科学监测机制。

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保护紧密相连,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湿地保护与恢复应继续深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关键词】湿地公园建设、湿地保护、恢复措施、生态修复、公众参与、教育宣传、监测与评估、重要意义、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湿地公园建设的背景湿地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中最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湿地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失去平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

湿地公园是通过人为干预和管理,重建湿地的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

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外,湿地公园还能提供人们休闲娱乐、教育科普的场所,成为城市绿肺,改善环境质量。

湿地公园建设的背景是在当前湿地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的背景下,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重建湿地的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公园建设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推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2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湿地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不仅是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地,还能够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在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湿地公园建设在城市绿地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本文将从湿地保护与恢复的角度,探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关键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需要进行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程。

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湿地公园的边界和功能区划。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采用生态修复的手段,恢复受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

可以进行湿地植被的重植和湿地地形的恢复,以加强湿地的水文功能和生态适应能力。

湿地公园建设需要进行湿地水系的管理和保护。

湿地的水资源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湿地水系,确保湿地的水资源充足和清洁。

一方面,需要进行水体的污染治理,减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确保湿地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

需要进行湿地水体的生态修复,保护湿地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湿地公园建设需要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湿地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拥有大量珍稀濒危的湿地生物物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

可以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对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进行定期调查和监测;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区和禁渔区,限制人为捕捞和破坏行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湿地公园建设需要加强湿地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

湿地环境教育是推动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可以开展湿地环境教育活动,向游客和市民普及湿地生态知识,提高他们对湿地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

可以通过宣传和媒体宣传,向社会传递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理念和成果,引导公众共同参与湿地保护事业。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供应者。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湿地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湿地保护和恢复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领域极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湿地公园的建设成为承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

如何在湿地公园建设中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稳定气候,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供应者。

湿地能够净化水质、调节水量、保持生物多样性、调控气候、保护岸线等重要功能。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等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湿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破坏和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受到了影响。

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1.建立生态保护区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当根据湿地类型和生境特征,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区。

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将得到有效保护,物种多样性得以维持并不断恢复。

在保护区内禁止破坏湿地的行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营造出一个相对自然的生态环境。

通过对保护区内的生物和植被进行科学管理和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呵护,生态系统服务得以提供。

2.开展湿地恢复工程开展湿地恢复工程是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如修复湿地植被、修建潮起潮落区、恢复湿地水系等。

通过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水循环,促进植被和动物种群的恢复,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和持续稳定。

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控制湿地内的有害物质排放,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3.增加生物多样性为了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增加生物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湿地植被种植、修建湿地植物园、设置野生动物保护区域等,以增加湿地内植物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丰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思考王国和张汉平宋新从陈立(武汉市新洲区林业局430400)[摘要] 涨渡湖湿地是武汉市新洲区唯一的市级湿地保护区.从涨渡湖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湿地恢复工程进行了阐述,对湿地恢复建设工程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设方案,旨在更进一步建设好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关键词]涨渡湖湿地保护区恢复工程涨渡湖湿地,作为我国第一个通过确定江湖连通机制来开展湿地保护的湖泊,是长江中游北岸的重要湿地,是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鱼类和侯鸟的重要栖息地和淡水物种资源库。

2002年12月涨渡湖湿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为WWF—HSBC长江示范项目第一个示范点,开始了保护涨渡湖湿地的工作。

2003年9月30日,新洲区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订涨渡湖湿地保护示范项目协议。

2004年7月28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准建立市级“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将涨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工程建设纳入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纲要》之中。

一、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与范围项目区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境内,北靠大别山余脉、东西承接举水、倒水,南临长江,至武汉市区57公里。

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14°52′—114°34′,北纬30°45′—30°32′。

项目区内现有阳逻街、双柳街、龙王咀农场、涨渡湖渔场、涨渡湖林场等5个街镇场、有30个行政村、189个村民小组、5643户、19160人、保护区内总面积为13389公顷,其中耕地3722公顷、水面6236公顷、林地661公顷、建设用地1382公顷、园地228公顷、未利用地1158公顷。

(二)自然状况1、地形地貌涨渡湖西为低山丘陵,南临长江,东北均为平原湖区。

自然保护区内有河流、湖泊等天然湿地约9000公顷,有人工湿地约2000公顷。

2、气象状况涨渡湖自然保护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春季天气多变,常有连阴雨和冻害;春末夏初,偶见风、雹灾害。

夏季高温多雨,初夏属梅雨季节,雨期长短不一。

秋季日温差增大,有时晴天过多,有时秋雨连绵。

冬季气温最低,常有大风、寒潮和冰冻。

保护区年日照时数为1,932.8h,年平均水温为19.1℃,年平均气温为17.0℃,年平均降水量为1,242.3mm,年平均蒸发量为1,525.4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1%。

3、水质状况涨渡湖区水质优良,达国家二级标准,无任何工业污染。

(三)资源状况1、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内分布有浮游动物28种,底栖动物52种,野生鱼类约有52种,两栖类10种,爬行纲16种,鸟类142种,哺乳动物20种。

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即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种,其中两栖类1种(虎纹蛙),鸟类5种(小鸦鹃、红脚隼、红隼、普通鵟、斑头鸺鹠)和兽类2种(水獭、小灵猫)。

保护区内湿地经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仅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就有114种,如冬季有9种野鸭大量分布于涨渡湖、陶家大湖等湖中,小鸊鷉、董鸡、白胸苦恶鸟、凤头麦鸡等典型湿地鸟类分布广,数量多;而喜鹊、灰喜鹊、八哥、鹊鸲、棕背伯劳、家燕、乌鸫等成为农田村落类群优势种。

保护区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472种,隶属113科314属。

其中蕨类植物12科、14属、17种,裸子植物2科、5属、6种,被子植物99科、295属、449种。

其中,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水蕨、粗梗水蕨、莲、喜树和野菱5种。

2、旅游资源①人文历史资源。

涨渡湖原本为长江,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经乌江待渡,站山等船。

忽风起云涌,山前山后暴雨倾盆,而皇立此山,滴雨未落。

乾隆皇帝,甚觉为奇,观山前倾盆暴雨,看山后雨如瀑布,犹似比赛,势不相让,帝曰:“朕观赛雨,倍感心旷神怡,今赐此山名为赛雨山”。

黄州太守闻之,即会请江夏、汉阳知府,同报湖广总督,来此山立一石碑,将帝赐山名刻于碑上,作帝游纪念。

据近年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在这里出现,汉代有大批移民寄籍于此,繁衍开发。

史料记载,南朝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著名的“五水蛮起义’’就发生在涨渡湖区。

涨渡湖区有西汉古暮群和乌龙镇旧址,近代李先念、张体学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

涨渡湖是鄂东抗日战争根据地,是新四军五师的后方。

五师14旅野战医院、后勤部被服厂、后勤邯修械所、日军反战同盟5支队、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第三印钞厂和鄂豫边区税务总局等后方机关都设在涨渡湖。

②水域资源:涨渡湖主湖面积40平方公里,水面宽阔,水质清澈,水景浩渺,周围有赛雨:山、凤凰山等小山环绕,湖尤山色相映成趣。

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四围香稻,五更渔火,晨昏、阴晴,四季景致各异,令人心旷神怡。

③候鸟资源:初冬之际,如果来到涨渡湖,数不清的迁涉的候鸟将是这里的一大风景:高达二十余米的水杉和池杉,枝繁叶茂,遮天敝日;树上百鸟啼啭,数以万计的各种鸟类栖息其间;树下碧水微澜,成群结队的鸭鹅围绕在蓑笠翁的小舟旁欢歌。

有游人赋诗赞曰:俯首观鱼跃,抬头辨鸟音。

碧波浮绿树,水暖鸭天真。

(四)社会经济条件涨渡湖区的社会经济靠传统的种植业和渔业为主,其产值,产量的增加仍依靠对自然资源的初级利用,自然资源占优势的湖区渔业产值比重大。

(五)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据《新洲水利志》记载:在道光二十九年以前,涨渡湖不是湖,名“断天河”。

属于新洲区管辖,2005年新洲区设涨渡湖街办。

二、存在的问题涨渡湖自然保护区自2004年建立以来,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与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建共管、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和实施计划,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

目前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可获得性资源因素。

(1)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合理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曾为保护区建设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内部管理职责和分工不够明确,科研和宣教的功能不力;人员配备不完善。

为了便于对外宣传和科学研究,以促进保护,应加强科研和宣传力度,充实专业人员。

(2)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和数据管理体系保护区仅开展湿地资源的定期监测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缺乏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定位与动态变化监测,缺乏生物多样性监测,没有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

(3)经费严重不足,设施设备落后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保护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与设备落后、人员工资待遇不高、管理技术手段原始等一系列问题,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限制了保护区各种功能的发挥。

(4)人员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保护区受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的制约,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人才素质起点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虽然开展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但缺乏各个层次性和连续培训,使得保护管理、科研、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提高缓慢,难以适应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5)对公众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教育力度不足保护区成立以来,特别是2002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为湿地保护和恢复示范点以来,保护区及周边开展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但缺乏系统的公众保护意识宣传教育计划,影响了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压力。

三、湿地恢复工程建设重点1、人工种植水生植物在涨渡湖湖心处种植菱群系的伴生种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等水生植物,面积250公顷。

2、人工辅助自然恢复湿地植物在陈咀至胡咀沿线平均100米宽的浅水水域内,种植水葱、莲、东方香蒲、水浊香蒲等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面积247公顷。

3、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在武汉市新洲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的生态立体林业基地旁,计划栽植适宜湖北湿地环境条件生长的湿地植物10种,分成10个栽培小区,总面积10公顷。

4、人工造林在赛雨山、凤凰山、南山等地人工造林90公顷,在凤凰山种植马尾松、油茶、枫香50公顷;在赛雨山混交种植枫香、樟树、乌桕等阔叶树种20公顷;在南山补植雷竹20公顷。

5、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工程在挖沟处设置人工清淤1处,清理面积104公顷。

6、人工鸟巢在森林条件相对较好,鸟类相对集中的凤凰山、林科所水上森林等处设立人工鸟巢1000个,人工营造栖息环境。

7、鸟类投食点在涨渡湖、七湖、陶家大湖等湖泊的浅水区域建立鸟类投食点50处,以增加水禽饮料来源。

8、生态护坡建设在齐头咀至湖东湖边沿线建造2000米长、15米宽的生态护坡。

四、几点建议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新洲区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林业局分管的党组成员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组成员,其职责是: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定项目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和措施,组织落实建设资金,监督资金使用,协调内外关系,组织和领导项目实施。

2、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实行“请进来、送出去”的学习与培训办法,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将业务骨干送到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业务培训,强化理论知识。

3、项目管理模式本项目建设全面实施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以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计划管理: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建设项目统一制订月份施工计划,按作业设计分月进行施工。

合同管理: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各项工程中标单位或实体签订施工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合同实施和兑现。

工程质量管理:项目建设按作业设计进行施工,认真开展工程监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工序进行检查和验收,上一工序不合格,不得开展下一工序作业,并责令限期返工,直至验收合格,确保工程质量。

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实行项目追溯报账制,按工程工序质量验收结果,进行项目报账和兑现。

信息管理: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及对环境影响实施动态监测,及时更新数据,建立信息网络,加强信息管理。

档案管理:建立项目专项档案,对项目有关的文件、技术资料、财务帐目等,全部归档备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