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线勘测设计8
道路勘测设计第八章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第8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1、三个点:分流点 合流点 冲突点——不同方向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交的点。 2、两个结论: ①无交通管制且相交道路均为双车道时 分流点=合流点= n ( n 2 )
冲突点=
n ( n 1 )( n 2 )
2
6
②产生冲突最多的是左转变车辆。 3、三种方法(消灭冲突点) ①实行交通管制 ②采用渠化交通 ③修建立体交叉
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第8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三、组织渠化交通 1、渠化交通: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 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 这种交通称为渠化交通。 2、渠化交通的作用: ①避免车辆相互干扰,增加行车安全; ②可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辆行驶方向; ③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道宽度,控制车速,防止超车; ④利用交通岛或分隔带设置交通标志。 3、交通岛的类型 方向岛——指引行车方向 分隔岛——分隔车道车流 中心岛——组织交通 安全岛——供行人过街时用 4、交通岛的形状和尺寸:见P239-240
第8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六、环道的横断面 七、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以四路相交为例 1、环道上只设一条机动车道 NA=N右1+N直1+N左1+N直2+N左2+N左3 设进口道的左、直、右交通量均相等, 则NA=N右+2N直+3N左 再设N右=N左, 则NA=2(N右+N直+N左) 而整个环道的通过量N环为 N环=4(N右+N直+N左) 所以,N环=2NA
(二)识别距离
第8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识别距离的定义: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 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 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2、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11114课程名称:道路勘测设计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道路勘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的专业课,是一门研究道路路线设计的基 本理论、标准,以及实用方法和技能、道路选线要点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路线设计理论 与方法,平、纵、横设计与计算能力。
二、 课程的基本要求1. 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
2. 掌握平、纵、横设计与计算能力。
三、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道路勘测设计》以土木工程测量为基础,是一门道桥方向专业课,与《交通工程学》 《路基路面工程》等课程相配合,为毕业后从事道路方向有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 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1•《道路路线设计》,张廷楷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课程类型: 道桥方向专业课 学 分:22. 《城市道路设计》,周荣沾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交通部行业标准,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4.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设部行业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讲解。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采用闭卷考试,综合评定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30% 。
第二部分理论课程内容大纲(含随堂讨论、习题课等)本课程内容建议开设32 学时。
第一章绪论(2 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道路运输的特点与组成;熟悉我国道路现状和发展规划;掌握道路分级与技术标准,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和任务,设计依据与程序。
二、教学内容1. 道路运输的特点与作用(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道路运输的特点;基本组成;作用)。
2. 道路的分类、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类与技术分级(道路的分类分级;技术标准)。
道路勘测设计-刘文生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现代交通由哪几种运输方式组成?各有什么特点?5种交通运输方式,航空、水路、铁路、道路、管道。
航空:速度快、成本高,易受天气影响,安全性好水运:运量大、成本低,运速慢,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五种中货物周转量第一)铁路:运量大,迅速,转运多,属于线性运输。
公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其主导作用。
管道:目前只能用于液态,气态及散装粉状材料的运输,埋在地下,不易受外界影响。
2.如何划分公路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5个等级,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高速公路)15000辆以上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场区,港口或机场,专供汽车分道行驶(一级公路)5000-15000辆(二级公路)2000-6000辆(三级公路)2000辆以下双车道或400辆以下的单车道(四级公路)3.如何确定某公路的等级?一条较长的公路是否可以有不同的等级?在同一地形围,一条公路可根据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取不同的等级,但相邻设计路段的计算行车速度之差不宜超过20km/h。
4.道路红线及其规划容是什么?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的分界控制线,其规划的容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路肩、护坡(公路)、排水沟(公路)等5.简述道路勘测设计的任务。
研究汽车行驶与道路各个几何元素的关系,以保证在设计速度,预测交通量以及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下,行车安全,经济,舒适。
5.简述道路勘测设计的原则。
安全,迅速,经济,舒适。
5.简述道路勘测设计的程序。
道路勘测设计的工作是依据设计任务书进行的,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程序是:确定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设计阶段划分(一阶段测设,两阶段测设,三阶段测设),建设期限和投资估算,施工图及设计文件的编制。
6.道路勘测设计的控制要素是?设计车辆,设计速度,设计交通量等。
第二章1.汽车行驶性能指哪些?其对路线的要求有哪些?(P24-25)汽车行驶阻力有哪些?(P29-31)1.动力性能2.制动性3.行驶稳定性4.操纵稳定性5.燃油经济性6.通过性7.行驶平顺性1.保证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稳定性2.尽可能地提高车速 3.保证道路上的行车连续4.尽量满足行车舒适道路阻力 惯性阻力 空气阻力2.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受哪些阻力?影响阻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空气阻力 与空气密度、汽车与空气相对速度、推力与车轮总重之比、路面、速度、轮胎、道路纵坡度等因素有关3.汽车行驶的两个条件是什么?1、运动方程:行驶条件:必须具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克服各种行驶阻力 T ≥ R;充分条件是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4.汽车行驶中滚动阻力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弹性轮胎在硬路面上滚动时产生弹性迟滞损失,从而使地面对轮胎的反作用力相对于法线向前移动了一个距离a ,产生滚动阻力偶矩。
公路勘测设计图

纵断面设计
1
纵断面设计先要根据桩号 和地面高程画出它的原始
地面线
2
地面线画完后开始拉坡; 拉坡的依据:30km/h的公 路最小坡长为100米,最大
纵坡为8%
3
最后标出管涵位置,凸曲 线凹曲线的位置
3 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
先将图纸大致分开,分三列, 六到七行左右
01
然后根据横断面的数据找点画 出地面线,地面线用抬杆法
公路勘测设计 图
xxxx
20XX年
2
-
目录
CONTENTS
1
平面设计
2
纵断面设计
3
横断面设计
1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只有一条线,一共两 公里
先根据地面线的长度和转角的 角度找点,画线;平面线画完 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切线长,曲 线长,外距,然后画出圆曲线
最后最后标出交点位置的桩号2 纵断面Fra bibliotek计02
最后标出路基中间以及路基两
04
端的高程以及它的桩号填挖高
度,路基宽度等
03
再画路基宽度,坡度等;路基 宽度是7.5米,单侧宽3.75米, 坡度为1:1.50
-
20XX
THANK YOU
UpSpace PowerPoint Template
道路勘测设计

第一章绪论1.一阶段设计即一阶段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2.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支线公路。
干线公路具有畅通直达功能,主要满足可通达的要求,交通流不间断,交通质量高可以节省运行时间,降低运行成本,保证足够交通安全。
集散公路具有汇集疏散的功能,主要是收集和分流交通,为公路周围的区域提供交通便利。
支线公路具有出入通达功能,主要为满足居民的活动、行走、购物要求,主要强调可达性。
3.主要干线公路应选用高速公路;次要干线公路应选用二级及以上公路;主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一、二级公路;次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二、三级公路;支线公路宜选用三、四级公路。
4.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有大型集装箱运输的公路,应选择铰接列车作为设计车辆。
6.设计速度定义,为确定公路设计指标并使其相互协调的设计基准速度。
运行速度为,在路面平整、潮湿、自由流状态下,行驶速度累计分布曲线上对应于85%分位值的速度。
7.干线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100km/h;干线的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80km/h。
8.设计小时交通量我国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依据。
9.规定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的净高为5m,三、四级公路为4.5m。
第二章平面设计1.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2.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为宜(m>=6v)。
在条件受限时,宜将同向曲线改为大半径曲线或将两曲线做成复曲线、卵形曲线或C形曲线。
反向圆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倍为宜(m>=2v)。
在条件受限的地点也可将两反向曲线首尾相接,构成S曲线。
3.极限最小半径是指为保证车辆按设计速度安全行驶所规定的圆曲线半径最小值。
8道路勘测设计交叉口设计

解决方法 可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拓宽车道
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 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拓 宽
进口道的各向交通量
车
道
交通组织方式
主
要
因
车道的通行能力
素
1. 一般应比路段单向车道数多增加一至二条车道
2. 进口车道宽度应尽量与路段保持一致
3. 如因占地条件限制,需将车道变窄时,最窄 不得小于3m,一般在3~3.5m之间
如图8-12所示,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 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处的缘石或行
车道边缘应做成园曲线或多心复曲线,园曲线
的半径R1称为转角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R1
R
(
B 2
F)
(m)
(8-11)
式中:B―机动车道宽度 (m),一般采用3.5m;
F―非机动车道宽度 (m);
R―右转车道中心线半径 (m),可按上 述园曲线半径计算公式计算。据观测,右转车 速 一 般 在 V=10~25km/h 之 间 , 横 向 力 系 数 μ=0.15~0.20,超过横向坡度ih =2%。
从渠化交通考虑,交叉口最好按车种和方 向分别设置专用车道,使左转、直行、右转的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能在各自的专用车道上排列 等候或行驶,避免相互干扰,提高通行能力。 但在交通量较小的交叉口设置过多的车道是不 经济的,可考虑车道混合行驶。
所设置的车道数,其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 大于高峰小时交通量,否则,交叉口会产生拥 挤或阻塞现象。
则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主要道路的双 向交通量Q主与次要道路最大交通量Q次之和。
第四节 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
Vehicle sight distance on junction and the radius of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全

和排放。
资源循环利用
03
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道路建设的可持
续性。
可持续发展在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
综合交通规划
将道路勘测设计与城市规 划、交通规划相结合,实 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出行
优化道路设计,提高道路 通行效率,鼓励低碳出行 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社会经济效益
在道路勘测设计中充分考 虑社会经济效益,合理利 用资源,降低建设和运营 成本。
路的使用寿命和运营效率。
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确保道路设计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充分考虑行车安全和行人安全,采取必要 的安全措施和防护措施。
在满足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 控制道路建设的投资成本,优化设计方案 ,提高经济效益。
环保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
注重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 环保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 破坏。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道路设计,优化路线布局,提高 设计效率。
自动化与智能化软件
开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勘测设计软件,实现数据自动处理、分 析和可视化。
绿色勘测设计理念
生态保护
01
在道路勘测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
破坏和污染。
节能减排
02
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降低道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Civil 3D
专业的道路设计软件,可以进行三维 建模、纵断面设计、土方量计算等功 能。
05
道路勘测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道路勘测设计案例
案例一
某市主干道改造工程
案例二
某市快速路建设
道路勘测设计第八

4).环形交叉:
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 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
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特点: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 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
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 车的安全性;
3).扩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 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3).扩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 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3).扩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 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3.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 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
▪ 第一节 道路交叉概要 ▪ 一、交叉口的特征
▪ 2.构造特性: ▪ 各条道路在交叉口形成了共有的公共平面,
它应满足各条道路的平、纵面线型和排水 的要求。
▪ 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任务之一就是设计好该 公共面。
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 道路: 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2).分道转弯式: 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 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四肢以上交叉, 应舍弃部分交通流 线才能得到较好的 处理。同时应尽可 能拉开交点之间的 距离。
89
32
89
33
第四节、立交的设计
一、基本原则
1.功能性原则:交通量、安全、高效
2.经济性原则
3.适应性原则:地形、环境、人文
4.艺术性原则:景观
二、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和设计步骤
资料:自然资料(包括1:2000地形图等)、交通资料(包括交通流量流向 图)、道路资料、排水资料、任务书等批复文件和其他资料(地质、水文等) 步骤:初拟方案-》方案比选(若干个)-》确定推荐方案(1-2个)-》确
匝道、端部和其他方法等。
89
2
入口 出口
正线
构造物 匝道
89
3
第一节、立体交叉口的设置条件
一、影响因素
1.道路等级
2.交通性质、交通量
3.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及管理方式
二、道路等级
高速公路与其他道路相交,必须立交(含铁路)
一级公路与其他道路相交,应尽量立交
一般路有条件可设立交
城市快速路与快速路相交,必须立交(含铁路)
≮1000m
89
27
复合式互通的规定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小于上述规定的1000m最小值,且经论证 必需设置时,应将两互通式立体交叉合并设置为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 叉。
复
合
式
z 以辅助车道连接
互 通
z 以集散道相连接
z 必要时多肢交叉
89
28
复合式互通——辅助车道相连
以辅助车道相连 辅助车道≮500~700m
道时易失去控制。对半直接式左转匝道,其平面线形可由
反向曲线与单曲线或复曲线组成。反向曲线之间最好不插
设直线段而以缓和曲线相连形成S形曲线。对称圈式左转
匝道,最简单的是采用单曲线,它设计简便,但与匝道上
车速的变化不适应。最好采用曲率半径由大到小再到大的
水滴形或卵形曲线,可满足车速变化要求,但设计计算比
②减少高速公路上的进出口数目。
超高: 超高值 过渡段 超高旋转方式
89
58
8、匝道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匝道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匝道立体线形平顺无扭 曲,视野开阔,行车安全舒适,视觉美观,并与周围环境协调。 设计的原则和要点与正线基本相同,但应注意进、出口处平、纵 组合的处理。
89
59
四、端部设计
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
陈雨人
TEL.:65982276 EMAIL:Chenyr@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89
1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2次课): 一、立体交叉口的设置条件(1) 二、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1) 三、立交规划(1) 四、立交设计(2)
设计任务:正确立体交叉口形式和规模、完成线位设计,包括
定采用方案(专家)-》详细测量-》施工图设计
三、匝道设计
匝道是互通式立交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匝道设计的合
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立交枢纽的功能、营运及安全等,
其中左转是关键。
89
34
入口 出口
正线
构造物 匝道
89
35
1、匝道的设计依据
(1)立交区主线线形指标 (2)匝道的设计车速 (3)设计交通量 (4)匝道的通行能力
89Βιβλιοθήκη 31最小间距的掌握距离 状态
独立互通(净距离大于1000m)
一般情况
特殊情况
合并设置(净距离小于1000m)
复合处理
多肢交叉
设 计 保证中到中间 保证净距离不小于 要 距不小于4Km。 1000m。 求
连接方式:辅助车道 (≮500~750m)。 有交织集散道或无交织
集散道。
辅助车道或集散道 长度不足,设置不 下时,按多肢交叉 处理。
(1)平行式:是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其特点是 车道划分明确,行车容易辨认,但车辆行驶轨迹呈反向曲线对行车 不利。原则上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因加速车道较长,平行式容易 布置。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2)直接式;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条与 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其特点是线形平顺并与行车轨迹吻合,对行 车有利,但起点不易识别。原则上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对加速车 道较短或双车道的变速车道采用直接式。
71
端部高程图
89
72
4.相邻出入口间距 L1
L1
89
73
L2
L2
89
74
L3
89
75
五、案例
1
89
76
2
89
77
3
89
78
4
89
79
5
89
80
6
89
81
7
89
82
8
89
83
9
89
84
10
89
85
11
89
86
12
89
87
13
89
88
14
89
89
15
89
90
16
1.车道平衡原则
正线的车流量必然会因分、合流的存在而发生变化,分流减少, 合流增大。为适应这种车流量的变化,保证车流畅通和工程经济, 在分、合流处的车道数应保持平衡。车道平衡的原则为:
(1)两条车流合流以后正线上的车道数应不少于合流前交汇道 路上所有车道数总和减一;
(2)正线上车道数应不少于分流以后分叉道路的所有车道数总 和减一;
89
24
② 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
路线规范(94)规定: 最小间距应满足车辆交织和变速、设置标志等方面的需要, 其值不应小于4公里。
《标准》(2003)规定: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不应小于4km。 受地形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经论证可适当减小,但应
保持1000m的交织长度
89
25
最小间距的一般规定
较复杂。
89
44
线位图
89
45
线位图
89
46
线位数据
89
47
平面形态不规则的对称美
89
48
平面形态不规则的对称美
89
49
平面形态不规则的对称美
89
50
平面形态不规则的对称美
89
51
平面形态不规则的对称美
89
52
6、匝道纵面线形设计
驶入、驶出处的纵坡设计,最大纵坡与行车速度有关,城 市立交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不同—坡道上行驶其最大纵坡应 按非机动车的最大纵坡控制。净空限制、视距、净高。
(3)正线上的车道数每次减少不应多于一条。
Nc ≥ NF + NE −1
89
60
2.辅助车道
在分、合流处,既要保持车道数平衡,又要保持基本车道数,如果二 者发生矛盾,可通过在分流点前与合流点后的正线上增设辅助车道的 办法来解决。
在基本车道数连续的条件下,通常单车道匝道也能满足车道数平衡的 要求;而设置双车道匝道时车道数不平衡,应增设辅助车道。一般规 定辅助车道长度在分流端为1000m,最小为600m;在合流端为 600m。另外,当前一个立交加速车道的末端至下一个立交减速车道 起点之间的距离小于500m时,必须设辅助车道将两者连接起来。
互通式立交的间距分平均间距、最小间距、最大间距、 与其他设施的间距。
《标准》(2003)将间距的规定作为重点修订内容。
89
23
① 互通式立交的平均间距
互通式立交的平均间距非强制性指标,主要用以衡量在特定区域互 通式立交设置密度的合理性。
《标准》(2003)“条文说明”提出了“在规划阶段可供参考的 范围,即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平均间距在一般地区为15~ 25km;在大城市周围和主要工业区为5~10km。”其相关规定将 出现在路线规范中。
太小—①浪费②运营质量下降
2.足够的交织段长度
3.城市道路规范规定
V→80
60 50 40
间距→1000 900 800 700
4.公路规范规定 ①大城市、重要工业区周围为5~10Km ②一般地区为15~25 Km
③≥4 Km
89
22
互通式立交的间距
高速公路的安全和运营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通 式立交的间距。
城市快速路与主干路相交,应采用立交。
三、交通量、交通性质
城市道路:Q现状=4000~6000PCV/h
主要交通性主干道,可选择立交。
四、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及管理方式
1.城市重要交叉口(出入城交叉口、快速路系统)
2.山城、大桥下的滨河路
3.城市边缘,交通量大而管理不方便。
五、公、铁立交设置条件
1.车交一次封闭时间超过20分钟。
89
91
17
89
53
89
54
各点高程
89
55
超高
89
56
7、匝道横面设计
匝道宽度: ①基本宽度:车行道、 路缘带、 紧急停车带 ②匝道加宽:a全线加宽——城市道路,b曲线段加宽——公路 匝道车道数: ①考虑爬坡车道 ②考虑与地面衔接(集散)
89
57
集散道: 集散道是高速公路的一段辅助道路。与高速公路的直行车道横向分 开,但两端与高速公路相连。 目的:①消除高速公路上的交织,把交织转移到集散道上来。
变速车道长度为加速或减速车道长89度与渐变段长度之和。 63
89
64
89
65
设辅助车道的双车道直接式连接部平面示意图
89
66
单车道平行式连接部平面示意图
89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