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城市道路分为几类 ?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设计车辆设计速度 .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6.缓和曲线的作用,确定其长度因素。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土木101答案)竖曲线计算3-9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m,i1=0.8%,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
(1)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高程。
解答:(1)ω=i2-i1=5%-0.8%=4.2%,凹曲线(2)竖曲线要素L=R⋅ω=5000×4.2%=210.00 m T=L/2=105.00 m E=T2/2R=1.10 m(3)设计高程竖曲线起点桩号:K25+460-T=K25+355.00设计高程:780.72-105×0.8%=779.88 m K25+400:横距:x=(K25+400)-(K25+355.00)=45m竖距:h=x2/2R=0.20 m切线高程:779.88+45×0.8%=780.2 m设计高程:780.24+0.20=780.44 mK25+460:变坡点处设计高程=变坡点高程+E=780.72+1.10=781.82 m竖曲线终点桩号:K25+460+T=K25+565设计高程:780.72+105×5%=785.97 m K25+500:两种方法1)从竖曲线起点开始计算横距:x=(K25+500)-(K25+355.00)=145m 竖距:h=x2/2R=2.10 m 切线高程(从竖曲线起点越过变坡点向前延伸):779.88+145×0.8%=781.04m 设计高程:781.04+2.10=783.14 m2)从竖曲线终点开始计算横距:x=(K25+565)-(K25+500)=65m 竖距:h=x2/2R=0.42 m 切线高程(从竖曲线终点反向计算):785.97-65×5%=782.72m 或从变坡点计算:780.72+(105-65)×5%=782.72m 设计高程:782.72+0.42=783.14 m 两种方法结果相同3-10 某城市I级主干道,其纵坡分别为i1=-2.5%、i2=+1.5%,变坡点桩号为K1+520.00,标高为429.00m,由于受地下管线和地形限制,曲线中点处的标高要求不低于429.30m,且不高于429.40m,试确定竖曲线的半径,并计算K1+500.00、K1+520.00、K1+515.00点的设计标高。
《道路勘测设计》2-4章的课后习地的题目及答案详解

第二章 平面设计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
⑴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 8 i h =)的极限最小半径(μ值分别取0.035和0.15)。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B = 9 m ,超高渐变率取1/150)? 解:⑴不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02)]-(0.035[127802⨯=3359.58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0m 。
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8)](0.15[127802+⨯=219.1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 。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缓和曲线长度:=∆=pi B L '150/1%2%89)(+⨯=135 m 2-6 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38'04954︒=α,4JD 到5JD 的距离D=267.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4R 110m ,4s L =70m ,试定5JD 的圆曲线半径5R 和缓和曲线长5s L 。
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πδπβ︒∙=︒∙=-==1806,18022402m ,240000200032R l R l R l l R l p , R T l R L m p R T -=+︒-=+∙+=2q 2180)2(,2tan)(00,πβαα 解得:p=1.86 m , q = 35 m , =4T 157.24 m , 则=5T 267.71-157.24 = 110.49 m考虑5JD 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5s L =60 m ,则有:522460p R = ,30260m ==,"28'20695︒=α 解得=5R 115.227m2-7、某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00'54322︒=右α ,"00'3043︒=右α ,1JD 至2JD 、2JD 到3JD 距离分别为458.96 m 、560.54 m 。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平面设计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
⑴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 8 i h =)的极限最小半径(μ值分别取0.035和0.15)。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 B = 9 m ,超高渐变率取1/150)?解:⑴不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02)]-(0.035[127802⨯=3359.58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0m 。
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8)](0.15[127802+⨯=219.1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 。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缓和曲线长度:=∆=p i B L '150/1%2%89)(+⨯=135 m 2-6 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38'04954︒=α,4JD 到5JD 的距离D=267.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4R 110m ,4s L =70m ,试定5JD 的圆曲线半径5R 和缓和曲线长5s L 。
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πδπβ︒•=︒•=-==1806,18022402m ,240000200032R l R l R l l R l p , 解得:p=1.86 m , q = 35 m , =4T 157.24 m , 则=5T 267.71-157.24 = 110.49 m考虑5JD 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5s L =60 m ,则有:522460p R = ,30260m ==,"28'20695︒=α 解得=5R 115.227m2-7、某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00'54322︒=右α ,"00'3043︒=右α ,1JD 至2JD 、2JD 到3JD 距离分别为458.96m 、560.54 m 。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⑴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i h 8%)的极限最小半径(值分别取0.035和0.15)。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B=9m,超高渐变率取1/150)?解:⑴不设超高时:802—80=3359.58m, (0.035-0.02)]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0m设超高时:V 2802=127(W[127(0.150.8)]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缓和曲线长度:L B 'i 9(8%2%)=135mp1/1502-6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路线转角4950438",JD 4至IJJD 5的距离 D=267.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R 4110m L s4=70ni 试定JD 5的圆曲线半径R 5和缓和曲线长L s50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02|0I 03|0小180l 0c180 p,m 2,0?,0?24R2240R 22R6R解得:p=1.86m,q=35m,T 4157.24m,贝m267.71-157.24=110.49m考虑JD 5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L s5=60m,则有:-4^=—127(i h)[127=219.1m,6060p,m —30,56920'28"解得R 5115.227m24R 522-7、某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路线转角i 右2930, 300,L si 65m,试分别确定JD 2、JD 3的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
解:(1)JD i 曲线要素计算则T i (RP)tan-q111.63m由于JD i 与JD 2是同向曲线,查《规范》可知,同向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至少为 设计速度的6倍,即606360m,此时T 2458.96111.633600所以这样设 置不可行,所以只能减少直线段的长度。
道路勘测设计【习题+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习题+答案】(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道路勘测设计习题一、单选题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的各级公路所能适应的交通量是指(A )。
A. 年平均日交通量B. 日平均小时交通量C.最大交通量2、公路设计时确定其几何线形的最关键的参数是(C )。
A. 设计车辆 B .交通量 C. 设计车速3、超高附加纵坡度,是指超高后的( B )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
A.外侧路肩边缘B.外侧路面边缘C.路面中心4、公路弯道加宽一般在( B )进行。
A. 外侧B. 内侧 C .两侧同时5、高速、一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保证(A )。
A .停车视距 B.会车视距 C .超车视距6、一般公路在高路堤情况下的超高构成可采用( B )。
A. 内边轴旋转B.外边轴旋转C. 中轴旋转7、公路直线部分的路拱横坡度为2%,则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小超高横坡度应是( B )。
A. 3%B. 2%C.非定值8、汽车行驶时的理论轨迹为( C )。
A. 二次抛物线B. 高次抛物线C.回旋曲线9、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C )。
A. 路基中线标高B.路面边缘标高C.路基边缘标高10、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地确定,主要根据( A )来选取其中较大值。
A. 行程时间、离心力和视距B. 加速度、行车时间和离心力C.加速度、行车时间和视距1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当牵引力等于各种行驶阻力的代数和时,汽车就( B )行驶。
A. 加速B. 等速C. 减速 D. 无法确定12、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A )A.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B. 土石方填挖平衡C. 最小纵坡和坡长13、路基填方用土取“调”或“借”的界限距离称为( A )。
A. 经济运距B.平均运距C. 超运运距14、绘制横断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B )。
A. 1:100B. 1:200 C. 1:50015、平原区布线应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一般是( C )。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⑴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i h 8%)的极限最小半径(值分别取0.035和0.15)。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B=9m,超高渐变率取1/150)?解:⑴不设超高时:802—80=3359.58m, (0.035-0.02)]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0m设超高时:V 2802=127(W[127(0.150.8)]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缓和曲线长度:L B 'i 9(8%2%)=135mp1/1502-6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路线转角4950438",JD 4至IJJD 5的距离 D=267.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R 4110m L s4=70ni 试定JD 5的圆曲线半径R 5和缓和曲线长L s50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02|0I 03|0小180l 0c180 p,m 2,0?,0?24R2240R 22R6R解得:p=1.86m,q=35m,T 4157.24m,贝m267.71-157.24=110.49m考虑JD 5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L s5=60m,则有:-4^=—127(i h)[127=219.1m,6060p,m —30,56920'28"解得R 5115.227m24R 522-7、某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路线转角i 右2930, 300,L si 65m,试分别确定JD 2、JD 3的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
解:(1)JD i 曲线要素计算则T i (RP)tan-q111.63m由于JD i 与JD 2是同向曲线,查《规范》可知,同向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至少为 设计速度的6倍,即606360m,此时T 2458.96111.633600所以这样设 置不可行,所以只能减少直线段的长度。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引言
道路勘测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涵盖道路工程勘测、设
计及施工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主要介绍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中的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
1.计算标高为300.00米的点在等高线(断面距为20米)上的投影长度。
答案:10米
2.某平面图比例尺为1:4000,某线段距离为300米,其在图上的长度
为多少?
答案:0.075米
第二章
1.求垂足高差为3m,边坡坡度为1:1的边坡高为多少?
答案:5.657m
2.一辆车所通过一段道路的沿线里程为4000m,根据该路段纵坡梯度的
要求,它应当超高原点多少?若某一中央桥距路线起点的里程为2200m,同
时已知其平均高程,求两端的高程值。
答案:96.57m,168.78m,174.65m
第三章
1.求某一房屋的建筑用地面积,东西距为18m,南北距为12m,距东南
角10m处的点标高为25.21m,距西北角15m处的地面高程为25.73m,并已知地形分别为1级、2级、3级,距形分别为400m²、300m²、200m²。
答案:216m²
2.一条规划红线内的机场跑道,总长为3500m,顺坡边坡为3%,倒坡边
坡为1%,那么,梯度点高差为多少m?
答案:36.11m
结论
通过上述课后练习题及对应的答案,我们可以了解到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中各章节所涉及的知识及计算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 城市道路分为几类?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 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 设计车辆设计速度.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 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 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 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 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6.缓和曲线的作用,确定其长度因素。
答:(1)作用: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到舒适;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2)因素:旅客感到舒适;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
第三章:道路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
2. 纵断面图上两条主要的线形:地面线和设计线。
3. 纵断面设计线由直坡线和竖曲线组成的。
4. 路基设计标高:路线纵断面图上的设计高程。
5. 最大纵坡;:根据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行车要求等因素所设定的路线纵坡最大值;最小纵坡:为纵向排水要求,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6. 理想的最大纵坡:指设计车型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希望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纵坡;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指设计车型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容许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纵坡。
7. 为何要进行坡长限制?达到坡长限制值后如何设计?答:因为坡长过长或过短都会易引起驾驶员紧张,易造成操作失误,引起事故,上坡过长易引起熄火,下坡过长易引起制动器发热失效,引起事故;达到限制坡长时,应按规定设置缓和坡段。
8. 平均坡度:指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改路段长度比值;合成坡度:指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为何要限制平均纵坡和合成纵坡?答:平均纵坡太大造成上坡长时间低挡,易至车辆水箱沸腾,下坡则造成频繁制动,易引起操作失误。
9.汽车的行驶阻力有哪些,行驶条件及对路面的要求?答: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条件:足够的驱动力来克服各种行驶阻力及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要求:宏观上要求路面平整而坚实,尽量减少滚动阻力,微观上有要求路面粗糙而不滑,以增强附着力。
14. 竖曲线:指在道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
竖曲线要素:坡差,曲线长,切线长,竖距,外距。
确定竖曲线最小半径的因素:缓和冲击,行驶时间不过短,满足视距要求。
15. 简述在道路纵断面上设置竖曲线的目的。
答:为满足行车平顺、舒适及视距要求的需要。
21. 爬坡车道设置原因。
答:为了将载重汽车从正线分流出去,以提高小客车行驶的自由度,确行车安全,提高路段通行能力。
22.避险车道作用及组成。
答:作用:供失控汽车驶入,利用制动坡床的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迫使汽车减速停车,可避免或减轻车辆和人员损伤;组成:由引道、制动车道、服务车道及辅助设施组成。
23.纵断面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答:拉坡前的准备工作,标注控制点位置,试坡,调整,核对,定坡。
第四章:横断面设计1.公路横断面的组成、类型及其适用性是什么?答:组成:行车道、中间带、路肩、避险车道、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
类型及适用性:单幅双车道,适用于二级、三级公路和一部分四级公路;双幅多车道,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单车道,适用于地形困难的四级公路。
2.道路横断面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类型?答:组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及绿带;类型: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
3.各级公路都要设置路肩,其作用?答: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供临时停车之用、作为富余宽度,增加安全及舒适感,减少事故、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线地下管线的场地、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
4.四条及四条以上车道的公路应设置中间带,其作用?答:分隔上、下行车流,防止车辆驶入对向车道,减少道路交通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可作为设置道路标志及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也可作为行人过街安全岛;一定宽度的中间到并种上花草灌木或设防眩网,可防对向车灯眩目,还可以起到美化作用;设于中央分隔带的路缘带,有一定宽度及颜色,能引起驾驶员的注意,增加侧向富余宽度,提高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5.试述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及适用条件。
答:绕内边线旋转,适用于新建公路;绕中线旋转,适用于旧路改造;绕外边线旋转,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一般不用。
6. 试述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及适用条件答: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适用于中间带宽度≤4.5m时;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适用于各种宽度的中间带;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适用于双向车道数>4的公路。
7. .在确定超高过渡段的长度时应考虑什么?答:(1)一般在确定缓和曲线长度时,已经考虑了超高过渡段所需的最短长度,故应取Lc=Ls;(2)若计算的Lc>Ls,应修改线形,使Lc≥Ls。
当平面线形无法修改时,可将超高过渡起点前移,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起点前的直线路段开始;(3)若Lc<Ls,但只要超高渐变率P≥1/330,任取Lc=Ls。
否则,超高过渡可设在缓和曲线某一区段内,全超高断面设在缓圆点或圆缓点处;(4)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但若圆曲线上设有超高,则应设超高过渡。
超高过渡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终点的直线上。
若直线长度不足,容许超高过渡段在直线和圆曲线各一半8.各级公路对视距要求。
答:1.各级公路的每条车道均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要求,其长度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受地形限制而采用分道行驶的路段可用停车视距;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大车型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下坡采用货车停车视距检验;4.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3分钟内提供一次超车视距路段。
9.试述缓和曲线、超高过渡段、加宽过渡段长度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答:超高过渡段的作用:为了行车舒适,利于排水;加宽过渡段的作用:为使路面由直线上正常宽度过渡到圆曲线;三者关系:对设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
对不设缓和曲线,但设有超高过渡高段的平曲线,可采用与超高过渡段相同的长度。
即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设置要求。
10.视距类型: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第五章:线形设计1.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的要点。
答:1.平面线形应直捷、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续;3.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4.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2. 道路平面线形组合的基本形式?分别叙述各种形式的设计要点。
答:基本型曲线,S形曲线,卵形曲线,凸形曲线,复合型曲线,C形曲线,回头形曲线3. 道路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答: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以及相关高程控制点和构造物设计纵断面的要求2.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设计速度,在适应地形及环境的原则下,对纵坡大小、长短及前后坡段协调的情况,竖曲线半径及其与平面线形的组合的等进行综合分析,反复调整,设计出平顺、连续的纵断面线形。
3.平面上直线路段不宜在短距离内出现凹凸起伏频繁的纵断面线形,其凸起部分易遮挡视线,凹下部易形成盲区,使驾驶员产生茫然感,导致视线中断,使线形失去连续性,影响行车安全4.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符合平均纵坡的规定,并采用运行速度对通行能力与行车安全进行检验5长下坡的直坡段端部不应设计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或平曲线,以保证行车安全。
6.纵断面设计应考虑路面排水的要求。
4.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答:纵坡极限值的运用,最短坡长,竖曲线半径的选用,相邻竖曲线的衔接,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条件。
第六章:选线与总体设计1. 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方法和步骤?答:原则P161 方法: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有粗到细,反复比选来求最佳解。
步骤:路线方案选择,路线带选择,具体定线2. 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步骤是什么?答:收集资料;根据确定的路线总方向和道路等级,先在小比例地形图上,结合收集的资料,初步研究各种可能得路线走向;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勘察,连同野外勘测中发现的新方案,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漏一个可能得方案;分项整理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上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高依据。
4. 平原区路线的要点。
答: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注意土壤水文条件;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5. 沿河线布设要点答:河岸选择;高度选择;桥位选择。
6. 越岭线布设要点答:垭口选择、过岭高程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7.山脊线布设要点答:控制垭口选择,侧坡选择和试坡布线8.丘陵区选线要点答:注意利用有利地形减少工程量;注意平纵组合合理设计;注意少占耕地不占良田。
9. 越岭线布局应解决哪三方面的问题?答:解决垭口选择、过岭高程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三个问题。
10. 回头曲线及其适用场合答:当控制点间高差较大,靠自然展线无法取得需要的距离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质条件限制,不宜采用自然展线时,路线可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
11. 山脊线及其选择条件答:大体上沿山脊布设的线叫山脊线;条件:山脊线方向不能偏离路线总方向过远;山脊平面不能过于迂回曲折,纵面上各垭口间的高差不过于悬殊;控制哑口间的山坡地质情况较好,地形不过于陡峻凌乱;上下山脊的引线要有适合地形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