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路面结构设计原理

合集下载

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分析

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分析

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分析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车流量和运输任务,其路面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分析,探讨其设计要点、材料选用、施工方法以及对路面性能的影响,以提供设计者和相关从业人员参考和借鉴。

一、设计要点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要点:1. 荷载分析:根据道路的设计等级和所处地域的交通量、车型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所要承受的荷载,并结合交通流特点和设计寿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路基状况:路面结构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路基状况,包括路床土质的稳定性、排水条件、地基承载力等,以确保路面结构能够稳定地承载和传递荷载。

3. 材料选用:根据设计要求和所处环境的特点,选用适合的路面材料,包括基层料、粘结层料和面层料等,以保证路面结构的强度、耐久性和舒适性。

4. 施工方法: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确保路面结构能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包括路面摊铺技术、压实方法和沥青混凝土浇筑工艺等。

二、路面结构组成高速公路路面结构通常由多层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路基:路基是路面结构的基础,一般采用土工合成材料作为加筋层,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基层:基层是路面结构重要的承载层,通常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作为基层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3. 粘结层:粘结层用于将基层和面层连接起来,常采用沥青砂浆或沥青混凝土铺设,可提高结构层之间的粘结强度。

4. 面层:面层是路面结构的最表层,承受着车辆荷载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通常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作为面层材料,以提高路面的平整度、耐久性和舒适性。

三、材料选用针对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材料选用,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路基材料:路基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通常采用砂土、黏土、碎石等作为基础填料,同时添加土工合成材料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

2. 基层材料:基层材料需要具备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常见的选用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其选择需根据交通量、地理气候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路面结构组成、稳定性分析、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路面结构组成、稳定性分析、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wc <wc3
路基干燥稳定,路面强度和稳 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影
响。路基高度 H ≥ H1
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 表水影响的过渡带区内,路基
高度 H2 ≤ H < H1
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 表积水毛细影响区内,路基高
度 H3 ≤ H < H2 路基极不稳定,冰冻区春融翻 浆,非冰冻区弹簧,路基经处 理后方可铺筑路面,路基高度
即: H1相对应于wc1,为干燥和 中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H2相对应于wc2,为中湿与 潮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H3相对应于wc3,为潮湿和 过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临界高度参考值(见教材P19)
路基干湿类型
干燥 中湿 潮湿 过湿
原有公路
新建公路
路基平均稠度wc与分 界相对稠度的关系
一般特性
wc wc1 wc1 >wc wc2 wc2 wc wc3
性。 Ⅵ区——西北干旱区:气候干燥,可采用沥青混凝土层
解决砂石路面搓泥、松散。注意沙漠地区风蚀和沙埋。 Ⅶ区——青藏高寒区:有多年冻土,注意保温设计,且
沥青路面在日照下易老化。
§1-4 、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干湿类型划分方法
(1)已建公路:不利季节测定路床80cm内土层的含水 量,确定其平均稠度;按自然区划、土类查表确定 分界稠度;比较平均稠度与分界稠度,确定干湿类 型。
路面结构组成、稳定性分 析、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的内容:
◇ 课程的具体内容
概论 路基工程部分
路基的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般路基设计 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路基防护与加固 挡土墙设计 路基排水设计
◇ 课程的具体内容
路面工程部分
路面结构组成 路面材料的力学性质 块料路面、碎砾石路面 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 沥青路面及其设计方法 水泥混凝土路面及其设计方法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原则:路面设计需要考虑交通流量、车速、车辆类型、路段功能、地貌、环境等多个因素,确定合理的设计原则,如安全性、舒适性、效益性、可持续性等。

2. 交通流分析:通过交通量调查、道路交通流模型等方法,确定设计阶段和设计年的交通流量数据,在设计过程中合理确定道路宽度、车道数目、交叉口布局、减速带等参数。

3. 地貌分析:通过地形测量、图示及数字模型分析,确定设计地形特点,考虑不同地形对道路线形的影响,进行剖面设计。

4. 车辆运行分析:根据设计交通流量、车辆类型、行车速度等参数,确定设计车道数、设计标准戈克沟、辅助车道、分离带等。

5. 路面结构设计:根据交通流量、土质条件、路面功能要求等,确定路面厚度、材料类型、层位设置等。

6. 线形设计:通过设计车速、交通组织方式、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设计线型参数,包括路段长度、曲线的半径、几何参数等,使得道路具有良好的行车视线
和减速视线。

7. 断面设计:根据土质条件、交通流量、车辆类型等因素,确定设计断面类型、灵活圈、边沟、人行步道、自行车道及附属设施。

8. 交叉口设计:根据交叉口类型、流量、行车速度、可见距离等因素,确定交叉口类型、布局形式、车行顺序、标线、标志、动态信号控制等。

综上所述,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是综合考虑交通、土质、地形和环境等多个因素,从而合理确定路面各个要素的设计参数,以实现交通安全、舒适、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道路结构设计原理

道路结构设计原理

半柔性复合路面结构设计
4.5半柔性复合路面结构组合特性研究
路面结构组合原则
路面结构层次的合理选择和安排,是整个路面结构是否 能在设计使用里承受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同时又能发挥各结构层的最大效能,是整个路面结构经 济合理的关键。
半柔性复合路面结构设计
半柔性复合路面的破坏状态
半柔性复合路面由于环境因素的不断影响和行车荷载的 反复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便会产生破坏而失去 原有的使用能力。
(1)表面裂缝 半柔性复合路面产生表面裂缝主要是由于半柔性复合 路面材料本身的收缩造成的,与荷载作用无关。一般 情况下,表面裂缝是不会影响该路面的正常使用,如 图 3.1 所示。
半柔性复合路面的破坏状态
(2)线状裂缝 线状裂缝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种:与道路中线近 于垂直的裂缝是横向裂缝;与道路中线大致平行的裂缝 为纵向裂缝。如图 3.2 和图 3.3 所示。分析可能导致 半柔性复合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是: a、地基沉降,承载力不足; b、荷载和温度的共同作用所引起; c、半柔性面层与基层之间存在坚硬颗粒,导致应力集 中,发生剪应力破坏,产生裂缝。
设计标准设计标准1为防止半柔性复合路面材料面层和半刚性基层底基为防止半柔性复合路面材料面层和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的疲劳开裂拉应力设计指标半柔性复合路面材料面层的疲劳开裂拉应力设计指标半柔性复合路面材料面层或半刚性材料层层底计算点的层或半刚性材料层层底计算点的拉应力拉应力mm应小于或等于应小于或等于该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力该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力r2为控制路基土的压缩引起路面的沉陷路基垂直压为控制路基土的压缩引起路面的沉陷路基垂直压应变验算标准路基表面由车轮荷载作用产生的应变验算标准路基表面由车轮荷载作用产生的垂直应垂直应变变zz小于或等于路基的容许垂直压应变小于或等于路基的容许垂直压应变z4545半柔性复合路面结构组合特性研究半柔性复合路面结构组合特性研究路面结构组合原则路面结构组合原则路面结构层次的合理选择和安排是整个路面结构是否路面结构层次的合理选择和安排是整个路面结构是否能在设计使用里承受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能在设计使用里承受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又能发挥各结构层的最大效能是整个路面结构经同时又能发挥各结构层的最大效能是整个路面结构经济合理的关键

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原理

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原理

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原理一、引言混凝土路面是道路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路面结构,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维修成本低等优点。

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是保证道路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原理。

二、混凝土路面的构成混凝土路面是由底层、基层、面层三部分组成的。

1.底层底层是指路基,是路面的基础部分。

底层主要承受车辆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路基。

底层的主要作用是分散荷载,保证路面的稳定性。

2.基层基层是指路面结构中位于底层和面层之间的一层。

基层的主要作用是承受路面荷载,并将荷载分散到底层和面层。

3.面层面层是指路面结构中最上面的一层,直接接触车轮。

面层是混凝土路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良好的耐久性、防滑性和舒适性。

三、混凝土路面的厚度设计混凝土路面的厚度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荷载道路车辆荷载是混凝土路面厚度设计的主要依据。

荷载包括轴荷和轮荷,需要根据不同的车辆类型和车速进行计算。

2.材料性能混凝土路面的材料性能对厚度设计也有很大影响。

材料的强度、抗裂性、耐久性等都需要考虑。

3.地基条件地基条件是混凝土路面厚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地基条件的不同会导致混凝土路面的承载能力有所不同。

四、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步骤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荷载荷载是混凝土路面设计的基础,需要根据不同的车辆类型和车速进行计算。

2.选择材料混凝土路面的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耐久性、抗裂性、抗滑性等特点,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3.确定厚度根据荷载和材料性能等因素,确定混凝土路面的厚度。

4.确定结构混凝土路面的结构包括底层、基层和面层。

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5.施工方案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方案需要考虑材料的搅拌、浇筑、养护等方面。

五、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注意事项混凝土路面的施工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配合比混凝土路面的材料需要按照一定的配合比进行配制,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浇筑方式混凝土路面的浇筑需要采用均匀的方式,防止出现裂缝和固结不良等情况。

路基设计原理

路基设计原理

路基设计原理路基设计原理是公路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内容,它对于公路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路基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理:1. 基础土质分析原理:路基的稳定性直接受基础土质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土质调查和分析。

通过采集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和现场勘察,确定基础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从而为合理设计提供依据。

2. 路基宽度原理:路基的宽度应根据交通量、设计车速、土质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宽度不仅要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路基的稳定性,避免因宽度不足而引起坍塌或塌方等安全隐患。

3. 路基纵、横坡原理:路基在纵向上应满足排水要求和提供舒适的行车条件,横向上应满足设计要求,保证车辆在路面上行驶的稳定性。

在设计中需要合理确定纵、横坡的数值,以保证公路的安全运行。

4. 路基排水原理:路基排水是保证公路路面结构稳定的重要环节。

设计中需要考虑降低路基含水量,避免因水分对土质的影响而引起路基稳定性问题。

采用合适的排水处理设施,如排水沟、管道等,保证路基的排水畅通。

5. 路基压实原理:路基的压实工作是为了提高土质的密实程度,增加承载能力。

在设计中需根据土质的特性、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等,合理选择压实方法和设备,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密实控制。

6. 路基防护原理:路基防护措施能有效地保护路基免受外界的影响,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寿命。

常用的防护措施包括反滤层、防渗排水、防蚀等,通过这些措施对路基进行保护和强化,提高路基的抗冲刷和抗侵蚀能力。

综上所述,路基设计原理涉及基础土质分析、路基宽度、纵、横坡、排水、压实和防护等方面,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施工,确保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沥青路面是一种常见的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其设计与施工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道路的安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以确保道路的良好性能和服务寿命。

1. 结构设计1.1 沥青路面构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一般由基层、底层、面层组成。

基层是路面的承载层,常用的材料包括碎石、混凝土等。

底层用于分散荷载并提供路面的稳定性,常用的材料包括砾石、细石等。

面层是最上层的路面层,主要由沥青混合料构成。

1.2 路面厚度设计路面厚度设计是确保路面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

设计师需要考虑交通负荷、地理环境、水文条件等因素来确定路面厚度。

一般来说,高速公路的路面厚度应保证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材料使用量。

1.3 沥青混合料设计沥青混合料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关键组成部分。

设计师需要根据交通流量、气候条件、沥青级配等因素来确定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例。

常用的沥青级配包括粗集料、中集料、细集料等。

合理的沥青混合料设计可以提供良好的抗滑性、耐久性和舒适性。

2. 施工技术2.1 基层施工基层施工是整个路面结构的起点,决定了路面的整体质量。

常用的基层材料包括碎石、混凝土等。

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基层的平整度和密实度,并使用合适的压实设备进行压实,以提高基层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2 底层施工底层是路面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提供路面的稳定性和均布荷载能力。

常用的底层材料包括砾石、细石等。

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底层的平整度和密实度,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压实,以确保底层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3 面层施工面层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最上层,直接影响道路的舒适性和防滑性。

面层施工可以分为拌和、铺设和压实三个阶段。

在拌和阶段,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准确配制沥青混合料。

在铺设阶段,需要确保沥青混合料铺设均匀、密实,并使用振动压实设备进行压实。

在压实阶段,需要确保面层的密实度和光洁度,以提供良好的行驶舒适性和防滑性。

路面结构设计原理

路面结构设计原理

路面结构设计原理
路面结构设计原理是指在道路建设中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时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以保证道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路面结构设计原理:
1. 负责设计的工程师应首先了解道路的使用情况,包括交通量、车辆类型、平均车速等,以确定所需的路面结构类型和厚度。

2. 考虑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等环境因素,以确保路面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在设计中应进行足够的土壤测试和地质勘探。

3. 根据道路使用情况和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包括路面基层、路面结构层和表面层。

例如,基层可以使用砾石或碎石混凝土,表面层可以使用沥青混合料或水泥混凝土。

4. 路面结构设计中还要考虑排水系统,以便有效排除道路上的雨水和积水。

适当的排水系统可以防止路面结构受水分侵蚀,并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5. 路面结构设计应根据预计的交通负载进行设计,以确保路面能够承受车辆的重量和运行过程中的冲击力。

这需要考虑到材料的抗压性和变形性能。

6. 路面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如减少材料的使用、使用可再生材料和优化施工工艺等,以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7. 在路面结构设计中,应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计应尽量简化施工过程,以提高工程效率并降低施工成本。

综上所述,路面结构设计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如道路使用情况、地质条件、材料选择、排水系统、交通负载、环保因素和施工工艺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理,可以设计出稳定、耐久和安全的道路路面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路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名称:《高等路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名称:(英文)Principle for Design of Pavement Structures 课程编号:B08230101课程组长:凌天清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分:3总学时数:54适用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课程教材:凌天清《高等路面结构设计原理》重庆交通大学(自编)2008年参考书目:1(AASHTO,AASHTO Guide for design of Pavement structures, AASHTO 20022(Asphalt Institute, Asphalt •Thickness •Design Manual(Ms-1), 9th Edition. Maryland,•Asphalt Institute 19813(Shell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Company •Limited, Shell Pavement Design Manual, London19784(J.C Nicholls, Asphalt Surfacings (A Guide to Surfacings and Treatments Used for the SurfaceCourse of Road Pavements), Transport Research Laboratory 1998 5,内田一郎(日)《新编道路铺装の设计法》森北出版株式会社19786(邓学钧、黄晓明《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07(黄卫《高等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8(黄卫《高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9(张起森《高等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110(姚祖康《公路设计手册《路面》(第2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1(朱照宏、许志鸿《柔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12(林锈贤《柔性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13(邓学均、陈荣生《刚性路面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等方式教学。

考核方式:考试,期末考试占65%,10000字的读书报告或技术性论文占35%。

先修课程:路面动力学、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编写日期:2006年12月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博士研究生从基层材料特性、沥青混合料与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及疲劳特性、路面结构计算等方面,系统地熟悉高等级路面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高等级路面的实践经验。

此外,对路面设计可靠度与优化设计分析、钢箱梁桥桥面铺装等有一定了解。

对今年来的一些新型路面——热压式沥青混凝土表面层(HRA)、多孔隙沥青混凝土面层(PA)、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面层、薄层沥青混凝土(BBM) 、各种封层(稀浆封层、抗滑表层和表面处治)以及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等内容有一定认识,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38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路面设计理论的发展 2学时路面设计沿革、早期的重要研究、理论设计方法的回顾、我国路面设计方法的发展。

第二章路面结构分析 7学时弹性层状体系基本理论、黏弹性层状体系基本理论、小挠度弹性地基薄板理论、材料参数和层间结合状态分析。

第三章路面设计指标分析 6学时弯沉和路基压应变、疲劳试验的荷载模式分析、试验荷载模式与路面疲劳特性分析、中面应力应变状态与荷载模式的分析、混凝土板下地基设计指标分析。

第四章路面混合料组成设计与特性分析 7学时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沥青混合料合理级配分析、SMA设计和材料试验、复合半刚性(半柔性)面层材料研究、SHRP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热压式沥青混凝土表面层(HRA)、多孔隙沥青混凝土面层(PA)、路面材料再生、土基和基层材料组成设计与特性回顾。

第五章路面材料的疲劳特性 6学时周期荷载与材料响应滞回曲线、沥青混合料的滞后回路方程与能耗、沥青混合料的疲劳试验、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响应模型、水泥混凝土与半刚性材料的疲劳特性。

第六章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4学时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美国AI设计法、AASHTO设计法、SHELL设计法。

第七章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 3学时我国水泥路面设计方法、AASHTO设计法、PCA设计法。

第八章复合式路面设计分析 3学时复合路面的特点、沥青面层的最佳厚度、层间应力分析与设计、混凝土板的厚度计算。

第九章桥面铺装 3学时钢箱梁桥桥面和混凝土桥面铺装的基本要求、钢箱梁桥桥面和混凝土桥面铺装的力学分析、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环氧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

第十章路面设计可靠度与结构优化设计 3学时第十一章路面使用品质及路况评定 2学时第十二章机场沥青混凝土道面设计简介 2学时第十三章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方法简介 2学时第十四章路面排水设计简介 2学时布置论文、课外考试 2学时高等路基工程课程名称:《高等路基工程》课程名称:(英文)High Sub Grade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B08230102课程组长:杨锡武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分:2总学时数:4039适用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课程教材:《特殊路基工程》参考书目:1.何兆益、杨锡武编《路基路面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82.梁钟琪《土力学及路基》中国铁道出版社1982.63.高磊编《矿山岩石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34.张倬元、王士兰、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地质出版社1994.35.洪毓康《土质土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6.公路设计手册《路基》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57.吴紫汪、程国栋等《冻土路基工程》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工程地质、土质土力学编写日期:2006年12月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土质高边坡路基、岩质高边坡路基、滑坡地段路基、软土路基、膨胀土路基、冻土地区路基的特殊性质、特殊变形破坏形式、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处治工程措施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这些特殊路基结构分析的有限元建模、分析方法、常用软件应用。

扩大对路基工程范围的知识和认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解决特殊条件下路基工程分析、处治的能力。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总论 0.5学时第二章土质高边坡路基稳定性分析 4学时第1节概述第2节土质高边坡路基稳定性的极限平衡分析法第3节土质高边坡路基稳定性塑性极限分析法第4节土质高边坡路基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第5节土质高边坡的加固方法及结构有限元分析计算第三章岩质高边坡路基的稳定性分析 6学时第1节岩体结构及力学性能第2节岩体边坡的变形破坏形式第3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分析法第4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第5节岩质路基边坡加固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及结构计算第6节路堑边坡崩塌落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第四章滑坡地段路基 8学时第1节滑坡形态及产生滑坡的地形地质条件与因素第2节滑坡工程地质勘测第3节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法第4节滑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第5节抗滑桩设计及施工第6节预应力锚索支挡结构设计与施工第五章软土地区路基 10学时第1节软土的成因及性质40第2节饱和土上的路堤及非饱和土路堤的沉降计算第3节饱和土上的路堤及非饱和土路堤沉降及稳定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第4节排水固结法加固软基第5节灌浆法加固软基第6节强夯法加固软基第六章膨胀土地区路基 6.5学时第1节概述第2节膨胀土的膨胀机理及自然环境特征与判别第3节膨胀土的工程特性及其路基路面病害第4节膨胀土路堑边坡第5节膨胀土路堤第6节提高膨胀土路基稳定性的措施第七章冻土地区路基 5学时第1节冻土的成因第2节冻土区不良地质现象及路基病害第3节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第4节多年冻土的融沉计算第5节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施工及控制第6节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路基冻胀、翻浆与防治路线设计理论与CAD课程名称:《路线设计理论与CAD》课程名称:(英文)Design Theory of Road Alignment and CAD课程编号:B08230103课程组长:吴国雄教授、高建平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分:3总学时数:54其中:理论教学学时46,上机及实验(实践)教学学时8适用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课程教材:吴国雄、王福建《公路平面线形曲线型设计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王福建、吴国雄《道路工程三维建模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D20-2006)》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2(张金水、张廷楷主编《道路勘测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3(,德,HansLorenz著、,日,中村英夫、中村良夫编译、尹家骍等译《公路线形与环境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4(符锌砂编著《公路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5(朱照宏、陈雨人等《道路路线CAD》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6(孙家昶《样条函数与计算几何》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7(孙家广等编著《计算机图形学(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8(肖田元、张燕云、陈加栋编著、《系统仿真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419(苏步青、刘鼎元著《计算几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10(王莉等编著《计算机图形学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2 11(江涛《计算机绘图与辅助设计》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 教学方式:面授、上机、讨论。

考核方式:课堂考试。

先修课程:道路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计算机图形学等编写日期:2007年3月课程目的与要求:1(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国内外道路线形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以及道路CAD的三维动态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掌握路线平面线形曲线型设计方法以及道路三维动态设计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曲线型路线设计方法中的拟合法、积木法、综合法、BP神经网络法等,以及道路主要组成部分的三维动态建模方法等相关内容,提高学生从事路线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再研究,以及道路CAD 的再次开发等方面的能力。

2(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学生学习该课程之前应完成道路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计算机图形学、道路勘测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另外,由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学习时应理论联系实际,完成必要环节的上机操作,并结合工程实践,增加对有关路线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直观感性认识,提高道路CAD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部分:路线设计理论第一章路线设计理论 7学时第1节道路线形及其设计要求第2节汽车行驶理论与路线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及与平、纵组合线形设计第3节曲线拟合理论与道路路线设计第4节神经网络理论与道路路线设计第二章直线型设计方法 3学时第三章曲线型设计方法 16学时第1节拟合法第2节积木法第3节综合法第4节弦切线法第5节闭合导线法第6节端点受限法第7节 BP神经网络法和CBR(Case-Based Reasoning)法第8节圆弧移动法第四章路线优化理论与方法 8学时第1节优化理论简介第2节路线平面优化方法第3节路线纵面优化方法第4节空间线形优化方法第二部分:道路CAD第五章绪论 2学时第1节道路CAD及研究现状第2节数字地面模型(DTM)简介第3节软件开发环境简介(AutoCAD和3DS Max第六章道路平、纵、横几何描述体系 4学时42第1节道路平面线形几何描述和计算方法第2节道路纵面线形几何描述和计算方法第3节道路横断面几何描述和计算方法第七章道路路基态维建模方法 3学时第1节路基三维建模方法第2节与DTM交接拼合方法第八章结构物三维建模方法 3学时第1节桥梁建模方法第2节隧道三维建模方法第3节涵洞(包括涵式通道)建模方法第4节立体交叉维建模方法第九章其他设施三维建模方法 3学时第1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志、标线、护栏等)及其他附属设施建模方法第2节绿化种植建模方法第十章三维动画制作方法与三维建模软件简介 3学时第1节材质、灯光、摄象机及动画路径等的设置方法第2节脚本语言MAXscript简介及程序开发第3节软件开发及操作简介第4节应用示例考试 2学时沥青混合料设计原理课程名称:《沥青混合料设计原理》课程名称:(英文)Design Principle for Asphalt Mixture 课程编号:B08230104课程组长:何兆益教授、樊统江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分:3总学时数:54适用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课程教材:Irving & kett 编著, Asphalt Materials and Mix Design Manual, Noyes出版1998.7 参考书目:1(K.Wayne,Ph.D.Lee and Kamyar C,Ph.D.Mahboub编著, Asphalt Mix Design and Construction: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tate of the Practice, ASCE出版2006.52(William Gartner编著, Asphalt Concrete Mix Design: Development of more Rational Approaches,ASTM Intl出版1989.93(Freddy.L.Roberts, Hot Mix Asphalt Materials, Mix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NAPA编著1996.124(J.G.Cabrera著, Performance and Durability of Bituminous Materials, Taylor&Francis出版19955(沈金安主编《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56(沈金安编著《改性沥青及SMA路面》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77(孙立军等著《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理论》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7438(张登良主编著《沥青与沥青混合料》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19. 期刊:中国公路学报、公路、中外公路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投影讲授为主,拟使用案例、课堂讨论等方式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