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幸福的能力——《心流》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心流》读后感1一个人之所以活的不快乐,原因可能在于他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当一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越多,这说明同一个时间他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很多。

而我们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做一件事情,所以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焦虑。

在本书中,这种焦虑表现为精神墒。

精神墒会使我们感到焦虑,让我们精神混乱,无法安住于当下,然而精神墒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种意识状态。

其实精神墒,它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成长的机遇。

因为我们的思想易被影响和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我们的精神墒就很大,但也正是因为环境的复杂性,我们才拥有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机会。

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是无法真正的体会幸福的感觉的。

当我们经历磨难的时候,种种混乱导致精神墒值很大。

但是此时若我们确立一个目标,并全神贯注的去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在我们的头脑中,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的思想和人格更加的丰满和独立。

我们因此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当形成精神墒的因素越复杂,我们所形成的这个秩序所带来的能量影响就越大,我们由此所获得的成长也就越大。

心流是一种全然忘我,无我的境界中产生的,因为我们全神贯注的做一件事情而获得,它是精神上的一种自由之感。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也许是在读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也许是在写一篇自己的文章,也许是在做一道喜欢的料理,也或是在与他人交心的聊天……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们却毫无察觉,仿佛这过去的几个小时,只是弹指一挥之间,回想一下刚才自己在做什么,只觉得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这就是心流产生时带来的魔力。

若想要拥有心流这种体验,我们首先要具备对于自我意识的掌控权,并且有一个明确的要去做的目标。

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全神贯注的为之行动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行动支持的目标,只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帮助。

所谓全神贯注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把心安住在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把每一件事都当作目前要做的唯一目标,并从中获得乐趣,由此所连续产生的就是心流。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心流》这本书探讨了人类最优体验和生活品质的关系,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人生的最优体验并非幸福或快乐等肤浅的感受,而是奋斗、挣扎、坚持后达到的巅峰体验。

这种体验能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和谐与自然涌现的喜悦。

掌控心灵对于决定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学会将注意力集中于生活的细节,不斤斤计较,才能获得幸福。

幸福并非取决于外界事物,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它们的阐释。

只有能够真正掌控自己意识的人,才能真正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

当精神能量专注于实际目标,行动与机缘相匹配时,心灵才能体验到最优状态。

然而,我们往往难以摆脱困难和责任,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感觉。

控制意识的关键在于了解其内容,而追求内心和谐则需要从掌握意识开始。

培养毅力应从建立意识的秩序着手,通过控制感觉和思想来实现。

意识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形循环,注意力既能塑造自我,也会被自我塑造。

当一切失序时,注意力会被错误引导,无法发挥预期功能,精神也会随之窒息。

为了获得心流体验,我们需要选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投入全部的注意力。

这种体验能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却生活中的不快乐。

真正带来乐趣的并非控制本身,而是在艰难状况下行使控制权的感觉。

自成目标是指一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不需要追求未来的目标。

这种体验能将生命历程提升到不同的层次。

财富、地位、权力等并不能直接带来快乐,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创造乐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质。

我们应该学会在每一个当下找到快乐,享受生活的美好。

《心流》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体验和生活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它强调了掌控心灵、追求内心和谐以及创造快乐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来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

这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和实践的书籍,它将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幸福和内心体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阐述了心流的概念和产生心流的条件,以及心流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

心流是一种最优体验,是人们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完全投入、沉浸其中,忽略时间和周围环境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感受到高度的满足和快乐,并且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心流的产生需要具备四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全神贯注、即时反馈和挑战与技能相匹配。

这些条件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得到应用,例如在工作、学习、运动、休闲等方面。

作者还介绍了心流的八个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产生心流。

例如,有明确的目标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有即时反馈可以让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有挑战与技能相匹配可以让我们感到兴奋和满足。

这些要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都可以得到应用,例如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材料,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除了介绍心流的概念和产生条件,作者还介绍了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心流。

他提出了一个坐标图,横坐标为技巧,纵坐标为挑战,中间有一个一定宽度的等分即为心流通道。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技巧和挑战的比例,使自己处于心流通道中,从而产生心流。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设置心流的要素等。

这些方法都非常实用,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寻找心流。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幸福和内心体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阐述了心流的概念和产生条件,以及心流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心流,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意识和注意力。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推荐]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精选

[推荐]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精选
心流就是让你体会幸福感的过程。
文章里面讲得有点啰嗦。其实幸福就是你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的过程。
这里有一个前提,大多数的人对自己的意识是缺乏控制能力的,而精神上的混乱会让你很不烦躁。这就是精神熵。而克服精神熵,比如说看电视、玩游戏,都能让你的意识变得有序,但这不是心流。等放下游戏,关上电视,你又会有深深的失落。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篇7)
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不一样,心流这个概念有其科学依据。前者更多算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后者是契克森米哈赖从十几万份日常体验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洞见。心流是当你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某件事情时达到的忘我状态,它的特征是目标明确,挑战适合(既有难度又匹配能力),有即时反馈,忘我而带有强烈的愉悦感。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心流体验,我在阅读、推导公式或者编程的时候经常体验过。不得不说,我们程序猿这个工作是特别符合心流这几个特征的,这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特别幸运的地方。后来的科学发展证明,心流“确有其物”,核磁共振扫描结果表明,心流体验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时的外在表现,当然契克森米哈赖在提出这个概念时并不清楚这一大脑工作机制。
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它们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换言之,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涵新鲜感和成就感。在网球赛中险胜,通过考验证明自己的能力;阅读一本书,发掘新观点;在谈话中发表过去甚至不自知的观点——这都是乐趣横生的事。谈成一笔竞争激烈的生意,或做好任何一份工作,乐趣自在其中。这些事在进行的过程中,谈不上什么享乐,但事后回想起来,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说:“真有意思!”而且,盼望一切能重演。经历过有乐趣的事,我们就感觉自己有了改变,自我有了成长;在某些方面,这次体验已使我们变得更复杂、更丰富。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一般人回想最积极的体验时,至少都会提及这些元素中的一项,或是全部。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价”了。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心流》一书中所介绍的观点,乍看新颖,实则这种体验离我们并不遥远。

当我们全神贯注地投入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时,目标明确,心无旁骛,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超然感受会令我们通体舒畅。

这种体验便是心流,即自我实现时的感受。

然而,我们常常忽视的是,这样的体验往往发生在工作中。

尽管我们厌恶工作,渴望闲暇,但闲暇过后,接踵而来的往往是混沌无序的精神熵。

此书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与满足,就必须从事能够促进自我复杂性成长的活动,如思考、创作、竞技等,而非接受被动的“奶头乐”。

因为后者缺乏自身的思考与努力,最终只会陷入虚无,即精神熵。

关于如何找到为之努力的目标,作者从感官之乐、工作之乐、人际之乐、人生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但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人生真正的目标。

当我们认定一个目标并心甘情愿为之奋斗时,目标是否实现,甚至目标本身是否有意义,都已不再重要。

小时候常听人说,登上山顶并非爬山的意义,沿途的风景才是关键。

这句话人人都能脱口而出,但多年来,我们却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直到我为了一个并无太大意义的目标,奋不顾身地拼搏,才真正体会到所谓过程本身的意义不是为了获取什么,而是为了证明自己。

罗翔老师曾说:“其实人并不需要被教育,他只是需要不断被提醒。

”这句话可谓是切中要害。

大道理人人都懂,但要坚持却比登天还难。

或许,这便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即使只是旧观念的重复,也能敦促我们珍惜时光,不断前行。

正如孔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回顾自己的阅读历程,《心流》这本书让我对幸福与满足有了更深的认识。

它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忽视内心的需求,要积极寻找那些能够让自己全情投入并获得愉悦的活动。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目标的设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调整。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我想说,《心流》这本书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简介《心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共同撰写的一本心理学书籍。

这本书揭示了人类在专注于某项活动时,会体验到一种自我投入、全神贯注的心流状态,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培养心流来提升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读书笔记在《心流》一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指在某项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完全沉浸其中,忘却时间和自我意识的状态。

心流状态常常伴随着兴奋、满足和创造力的提升。

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展示了心流在各个领域的价值和影响。

在书中,作者对实现心流状态的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活动的难度和个人的能力应该在一个匹配的范围内。

如果任务太过简单,人们的兴奋度会降低;如果任务过于复杂,人们会感到沮丧和焦虑。

因此,要获得心流,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

其次,作者提到心流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及时的反馈。

明确的目标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且有动力去完成任务,而及时的反馈则可以让我们不断调整策略,并在过程中得到肯定和成就感。

加入这两个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进入心流状态。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培养心流。

培养心流需要我们培养自我控制力、增加挑战和取得小的胜利。

通过提高个人的自我控制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专注于目标,并克服困难。

加入适度的挑战,可以让我们保持兴奋和动力。

而取得小的胜利,可以激发我们继续努力的欲望。

我的感受阅读《心流》一书,让我对心流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过去,我也曾经阅读过有关专注和沉浸式体验的书籍,但《心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证研究,更加深入地探索了心流的本质和价值。

通过阅读本书,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时候我并没有达到心流状态。

有时候我会因为任务太过单调而提不起兴趣,有时候我会因为任务过于复杂而感到沮丧。

然而,通过理解和应用书中提到的心流原则,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提升创造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我也认识到心流不仅仅适用于工作,也可以在个人生活中发挥作用。

《心流》读书心得分享

《心流》读书心得分享

《心流》读书心得分享《心流》读书心得分享这几天读了《心流》这本书,有了一些感受,整本书内容比较抽象,这本书中有三个核心词:一是幸福;二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三是精神熵。

那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感受,说实话说是感受到不如说是自己学到的知识。

一,幸福。

书中说:幸福源自内心的秩序,能为幸福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是三个学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而非当下的一些显学。

作为心理学家,生物学与社会学是他的第二只、第三只眼睛。

内心的秩序这一词听着很抽象,但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自己能做到情绪的管理。

问:金钱是否能给人幸福?书中序者的答案居然是否?对于我来说我还在片面的追求物质层面,金钱会给我带来安全感。

但对于,追求精神层面的人来说,的确不能。

二,心流。

作者对于如何达到心流状态给出了三个条件,当一项活动具备:目标明确,获得及时反馈,具有一定挑战性时,就可以触发心流状态。

明确目标,容易达到心流。

如果没有目标,精神就没有办法集中。

说到明确目标,是指你的目标是需要在你的掌控范围呢,无法掌控的目标不叫明确目标。

获得及时反馈,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得到一定的反馈,有了反馈才会有动力继续下去。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人的能力比任务的挑战性大时,就会容易让人松懈,但如果任务的挑战性比人的能力大时,人不会松懈会有一种勇于向前的精神。

三,精神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

米哈里说“精神熵是态”。

在他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

当外界信息与内在目标发生冲突,就会导致紧张、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此时个人的注意力就会被这些情绪分散,无法集中到一个焦点上面,用熵的概念来表达就是,此时精神熵在增加,精神无序的程度的增加,有序程度降低,就是所谓的心乱如麻。

说白了就是不好的情绪。

读完书后,我得出的最大感受就是,对于幸福一词来说,并不是瞬间发生的,它与运气等无关。

幸福需要靠个人维持,内心的秩序,自己进行调节,具有这种能力就到达了幸福的境界。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心流》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内心的一种最佳体验状态,即心流。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心流的本质和产生的条件,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创造心流体验。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快乐、幸福和生活质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当下、忘却时间流逝的状态。

它是一种积极的、充实的、忘我的体验,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愉悦和满足。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并且获得深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心流不仅可以在工作中产生,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出现,如运动、阅读、艺术创作、社交等。

作者认为,心流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挑战,这些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

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活动中,忽略外界的干扰和分心的事物。

此外,即时反馈也是心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动力。

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感,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动和节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无聊之中。

然而,通过了解心流的原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

我们可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并逐步实现它们。

同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将其作为心流的来源。

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我们要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忽略其他干扰。

此外,我们还可以主动寻求即时反馈,通过与他人比较、接受批评和建议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心流还对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能够更多地体验心流,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

因为心流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要实现心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惰性、焦虑、恐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得幸福的能力——《心流》心得体会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成都,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


——《心流》
听完这本书,是我茅塞顿开。

为什么小时候五毛钱的零食可以使我们欢呼雀跃,而现在面对大鱼大肉还是无动于衷。

是什么限制了我们快乐的能力。

这都源于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它是一种没有生命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我们呼喊幸福、渴望幸福。

你会发现周围有似乎过得不错的人一直在抱怨,而有些人感觉整天“霉运不断”,却依然荡漾笑脸。

其实,幸福也是一种能力。

也许这种能力跟先天相关,不排除似乎天生就有这种幸运儿,上帝赋予了他“乐天派”的性格。

但是后天也许我们能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或给予。

获得:要活的心流首先要有一个清楚的奋斗目标。

知道我要干什么?我的理解为这个目标不需要志存高远,而要脚踏实地,切实可行的目标。

其次要全身关注,这让我想到了《深度工作》,也许我们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

然后还要避免过于自我和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

过于自我就是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全世界皆我妈”这样
的人把自己装在一个保护套里,内心其实敏感脆弱,必定感受不到“心流”。

最后还有要有一双发现乐趣的眼睛。

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自己如何获得心流,还告诉我们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如何培养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孩子。

在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中,这很值得为人父母的学一学。

借用樊登的结语:“人生就像钟摆,在痛哭和倦怠中徘徊”,当叔本华说出这句令人绝望的话时间,布置他会否感受意思得意?那是没有心流理论,也没有积极心理学,叔本华也许无法理解。

那一丝得意就是人生的第三种可能——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