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反应致死3例分析_吕爱社
骨水泥严重不良反应2例报道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97186·病例报告·0 引言随着关节手术的开展,骨水泥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1]。
我院1999年开展髋关节置换以来,共开展髋关节置换200余例,应用骨水泥约30余例。
其中两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一例抢救无效死亡,一例抢救成功(后因呼吸衰竭死亡)。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病例一:马氏,女,86岁。
左股骨粗隆间骨折,于2015年8月1日住院,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炎”病史。
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肌供血不足;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65%,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完善检查,请相关科室会诊后,定于2015年8月4日上午行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
术前,t36.5℃、P90次/分、r18次/分、BP130/70mmHg。
右侧卧位下,腰2-3椎间隙硬膜外麻醉,穿刺顺利,向头侧置管3cm,给实验剂量2%利多卡因5ml,5分钟后再次追加剂量5ml,20分钟手术开始,平卧位。
术中,血压维持在110-120/60-70mmHg,心率维持在60-80次/分。
病人意识清醒,在术者准备给骨水泥前5分钟给氟美松10mg 入壶静点。
给骨水泥后5分钟,出现心率迅速降低30次/分,随之自主呼吸消失,血压测不出。
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1mg、肾上腺素1mg,改平卧位,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血压回升,心率120次/分。
5分钟后血压下降心率再次减慢,给升压药物维持,控制呼吸,再次胸外心脏按压,一直抢救一个小时,终因心功能衰竭不能维持血压等,放弃抢救,宣告死亡。
病例二:董氏,女,85岁,左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于2016年4月3日住院,既往有“支气管炎”病史,长期服用“肺宝”、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无高血压和药物过敏史。
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65%,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肺动脉收缩压增高(中度)。
骨水泥毒性反应致孤立性右心应激性心肌病一例报道

骨水泥毒性反应致孤立性右心应激性心肌病一例报道标签:骨水泥;右心应激心肌病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84岁。
因右髋部外伤后疼痛、活动受限一天”,拟“右股骨颈骨折”入院。
既往有“布胶带”过敏史。
入院后经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无特殊异常),于“全麻”下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8:35心电监护示BP 142/72 mmHg,HR 105次/min,SPO2 98%,8:40 麻醉诱导期间,血压无明显下降。
8:50测CVP 6 mmHg,ART140/80 mmHg。
9:30 开始手术,术中于安放股骨假体后患者血压骤降至最低30/15 mmHg,伴心率逐渐减慢至50次/min。
给予麻黄碱6 mg,肾上腺素2 mg分次静推,并肾上腺素0.04 ug/kg.min、去甲肾上腺素4 ug/min静脉泵入后,11:05患者血压渐升至110~120/50~60 mmHg、心率140次/min左右。
术中输液1100 ml、出血100 ml,11:40术毕。
术后转重症医学科救治。
入科阳性查体:BP87/49 mmHg(肾上腺素0.04 ug/kg.min、去甲肾上腺素4 ug/min)、心率120 bpm、意识清。
动脉血气分析:PH 7.367,PCO2 32.6 mmHg,氧分压357.5 mmHg,Lac 1.9 mmol/L。
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 0.22 ng/ml,CK-MB 19 ng/ml,MYO743 ng/ml,NT Pro-BNP 354 pg/ml。
入科诊断:休克查因(分布性?过敏性?);右股骨颈骨折。
入科经容量复苏、去甲肾上腺素20 ug/min加压等治疗后,患者监护:BP100/60 mmHg,HR 120次/min,SPO2 99%。
15:45 动脉血气分析:PH 7.365,PaO2 106 mmHg,P/F 270 mmHg,Lac 3.3 mmol/L。
入科后3 h入量1700 ml,尿量165 ml。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致心跳骤停1例分析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致心跳骤停1例分析摘要患者:女 68岁体重44kg,因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拟在细针腰麻下行右全髋置换术(骨水泥型)。
患者ECG:大致正常心电图,监护仪ECG房早;血常规示:HGB:104g/L,Hct:29.7% 血生化:K+3.52 mmol/L;Na+128mmol/L;Cl-93 mmol/L;Ca2+2.1mmol/L; GLU:7.54mmol/L;胸部CT示: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肺心病不除外, 右上肺陈旧性结核心脏超声心动图:EF:69.3%,主动脉瓣、三间瓣、肺动脉瓣微量返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一般情况良好,ASAIII级。
患者入室意识清楚, 开放上肢静脉,测量血压(BP)120/70mmHg,心率(HR)76次/min,SpO298%。
行右颈内静脉及桡动脉穿刺并监测ECG,连续动脉血压,CVP SpO2。
患者右侧卧位,取L3~4行25G细针穿刺,于蛛网膜下腔注入等比重液0.5%布比卡因2ml+芬太尼50ug。
麻醉平稳测平面至T6,手术开始1h后完成股骨干扩髓,髓腔冲洗, BP115/60 mmHg, HR 60次/ min, SpO2 99%,。
髓腔灌入骨水泥后约3 min后, 患者心率迅速降低,最低至26次/ min, BP 45/25 mmHg, SpO2 80%,随之自主呼吸消失呼之不应,立即翻身仰卧位行心肺复苏,置入鼻咽通气道辅助呼吸, 6分钟后HR 101次/ min, BP 98/55 mmHg, SpO2100%,20分钟后呼之能应,生命体征稳定至手术结束。
术中共输入复方氯化钠1000ml,琥珀酰明胶500ml,出血量700ml,尿量500ml。
抢救期间分次静脉给予阿托品1mg,肾上腺素1mg,甲泼尼龙200ug,持续泵注去氧肾上腺素,丙泊酚8mg,5%碳酸氢钠50ml,葡萄糖酸钙2g,输红细胞悬液400ml。
遂后康复出院。
2 讨论骨水泥植入综合征(bone cement implantation syndrome,BCIS)是指在全髋半髋、膝关节置换术中,由于骨水泥的植入后使患者出现的一过性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心肺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总称,也有人称为骨水泥中毒、骨水泥反应、骨水泥过敏等[1]。
骨水泥反应综合征,该如何防治

骨水泥反应综合征,该如何防治?老龄患者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发生的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本文对这种并发症的可能原因以及有效措施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是指在骨水泥植入数分钟后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其特征表现包括急性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心肺功能障碍等,有的甚至引起死亡。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和广泛研究。
一、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有何危害?1、呼吸系统方面的危害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老化进程的发展,老年人呼吸系统功能储备减少,呼吸肌的肌力减退,胸廓的顺应性也降低。
统计学资料显示,人到70岁时,呼吸肌的功能减退35%,表现为吸气和呼气能力显著降低。
老龄人肺功能的退化使老龄患者对肺损伤的耐受性非常的差,当骨水泥反应综合征造成老龄患者发生肺栓塞时,患者很容易发生肺功能代谢失偿,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最终造成老龄患者的死亡。
2、神经系统方面的危害骨水泥反应综合征会造成患者发生严重的急性缺氧和低灌注血量,导致患者发生严重低氧血症,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从而使患者出现脑组织代谢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弥漫性脑组织损害及一系列神经精神异常的临床综合征。
脑组织的代谢活动主要依靠有氧糖代谢,对缺氧十分敏感,因此严重缺氧或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局部脑神经元的坏死、凋亡等不可逆损害,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
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对缺氧的敏感性不同,大脑皮质、海马神经元最敏感,其次为纹状体和小脑[1]。
前扣带回属于大脑皮质的原皮质和旧皮质部分,具有重要的情感调节和高等认知(学习、记忆等)作用,被认为是执行功能的神经基础[2-3];严重缺氧的患者会出现前扣带回功能以及其他神经组织受损,一旦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失去代偿反应能力,患者就会出现各种行为、神经等功能表达异常。
有资料报道[4],急性重复缺氧可造成患者脑神经细胞的严重损害,患者会出现行为、记忆、认知、个性、情感等方面发生异常表达。
关节置换术中发生骨水泥置入综合症致死1例

高 【。当股骨假体插 到位后 , 5 j 髓腔 压力在几 秒 内降到零 。髓
内压增高的机制是 : 现代骨水泥 技术通 过采用 低黏 度的骨水 泥和加压技术来获得最大程度的骨水 泥微 交锁效果 。但 是应
用这种技术时, 可在股骨髓腔 内产生极大的髓 内压 ( 这种 压力
人生命体 征平稳 , 手术失血量 约 40m 。骨水 泥 8 ( 0 l 0g 捷迈公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
7 ・( o2 2 总 7)
中医正 骨 20 0 8年 1 月第 2 卷第 1 0 期
关 节置 换 术 中发 生 骨水 泥 置入 综合 症致 死 1 例
浙 江 中医药大 学附属 广兴 医院( 州 30 0 ) 杭 107 韩 勇 赵 万军 何永 江 周 辉
常超过一般静 脉循环 中的压力)从而 引起 管壁较薄 的髓 内血 , 管破裂 。血管的破 裂可发生脂肪 、 骨髓 、 骨碎 屑和骨水泥 流入
血管 , 并通 过干骺端的静 脉进 入血流 。目前 已经证 实 , 随着髓
, 4 ~6 , I0 分。 s 5 0 职 1 次/
立即积极抢救 , 但血压、 心脏对药 物反应极差 , 甚至无反应 , 经
住院。既往有胆囊手术史 , 糖尿病病 史 3 ( 年 平时餐后血糖控 制在 85m o ̄ - ) . m lL 1 。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 检查 , 患者一般情 况好 , 无手 术禁 忌症发现 。血 常规检查 : 6 L1%, N7 %, 7 血糖 96I 帅l ~。E G示 : . | ・ I L I K 窦性心 率 , Ⅱ度 一型 房室传 导阻 滞。 胸部 X线无异常发现 , 、 便正常 , 大 小 凝血正常 , 其他无异 常。
骨水泥植入综合症课件

症的预防和预后
谢谢
情变化
4
骨水泥植入综合症的研 究进展
新型骨水泥材料
生物可降解骨 水泥:可降解, 减少植入后并 发症
抗菌骨水泥: 具有抗菌作 用,降低感 染风险
01
03
02
纳米骨水泥: 具有更好的 生物相容性 和力学性能
04
复合骨水泥: 结合多种材料, 提高植入效果 和稳定性
手术技术改进
01
微创手术:减 少创伤,提高
01
02
03
04
康复治疗
01
康复目标:恢 复关节功能,
减轻疼痛
03
康复时间:根 据病情和个体 差异,一般在
3-6个月
02
康复方法:物 理治疗、药物 治疗、心理治
疗
04
康复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运动,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定期复查
3
骨水泥植入综合症的预 防
术前评估和准备
01
评估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病史、症 02
03
康复治疗:进行康复训练, 提高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02
物理治疗:通过按摩、热 敷等方法缓解疼痛
04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 心理干预等方法缓解患者的 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缓解 疼痛,恢复关节 功能
手术方法:关节 镜下骨水泥取出 术
手术风险:出血、 感染、神经损伤 等
术后康复:药物 治疗、物理治疗、 康复训练等
1
准确定位骨水泥 植入位置,避免 损伤周围组织
2
控制骨水泥注入 量,避免过量导 致骨水泥溢出
3
术后密切观察患 者情况,及时发 现和处理并发症
4
骨水泥反应致死3例分析

骨水泥反应致死3例分析3例高龄患者在椎管内联合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监测血压、心电、SpO2、有创血压、间断监测动脉血气,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置入骨水泥前常规补充血容量,保持循环稳定,适当提升血压;但置入骨水泥后均造成血压急剧下降及心率减慢,运用血管活性药物,血压短暂上升后又快速下降,循环呼吸停止,心肺复苏无效,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骨水泥由聚甲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而成,置入后单体进入血液循环,可致严重的低血压,甚至心脏停搏。
对于高危患者虽然采用多种综合措施治疗以及选择恰当置入时机,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改进置入材料或用生物性假体或许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标签:骨水泥;循环抑制;死亡骨水泥由聚甲丙烯酸甲酯粉剂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液态单体混合组成,混合后作为骨粘连剂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经常运用。
但置入骨水泥后因单体进入血液循环,直接扩张血管和(或)抑制心肌收缩力,以及被挤入静脉空气、脂肪、骨髓造成肺栓塞等原因,可致严重的低血压,高危患者甚至造成心跳停搏,导致死亡。
采取充分地扩容、提升血压、吸氧等综合措施,以企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但对于高龄、身体差且伴有合并症的患者,一旦发生严重的低血压,则往往因复苏无效导致死亡。
1?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76岁,因“左股骨转子间骨折”拟在椎管内联合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患者体质较差,体重40 kg,平素活动受限;既往有哮喘病史40年,间断口服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术前检查:血压110/70 mm Hg,心电图无异常,两肺有哮鸣音,血红蛋白104 g/L,其他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入室开放液体通路后,选L2~3椎间隙穿刺置管顺利,蛛网膜下腔给予0.75%布比卡因1 mL+芬太尼50 μg进行麻醉,麻醉平面为T10~S5;开始手术,术中监测BP、EKG、SpO2,间断监测动脉血气,全程面罩吸氧,生命体征稳定。
在置入骨水泥后,血压由130/80 mm Hg快速下降至38/0 mm Hg,心率由100次/min 下降到55次/min,意识丧失,立即静推多巴胺5 mg,血压不升,依次给予肾上腺素0.5 mg、1 mg,血压上升到190/110 mm Hg,但很快又下降到80/60 mm Hg;给予多巴胺+间羟胺静滴,维持血压在100~80/70~50 mm Hg,心率60~80次/min。
骨水泥会引起死亡?反应综合征需要有效和规范的措施!

骨水泥会引起死亡?反应综合征需要有效和规范的措施!查阅资料有骨水泥致死的案例,但是我们并不是说骨水泥不好,而是需要客观、理性和公正的看待它,让骨水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不过,它的副反应还是有必要了解。
骨水泥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又称丙烯酸类粘舍剂。
在应用骨水泥时会释放出大量的骨水泥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
它被局部组织和血管吸收后,引起组织凝血酶释放,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
血小板聚集引起血管活性物质如腺嘌呤核苷酸释放,体循环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还造成肺微小栓塞,导致低氧血症,或直接造成肺损伤,引起低氧血症。
骨水泥里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对心肌具有毒性作用,直接抑制心肌,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传导系统异常,出现心输出量下降或心律失常。
现在的骨水泥应用真的很多,比如髋关节置换术中,特别是对于高龄、骨质疏松的患者,只能应用骨水泥固定髋关节假体。
现在也有不少医院把这个方法用到糖尿病足的治疗当中,虽然我觉着糖尿病足不是骨水泥治疗的适应症,但是我们这里还是有必要谈一谈关于骨水泥反应的防治,将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
具体方法比如在术前检查和完善心、肺、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评估,要保证患者的血压、血糖和电解质的平衡,评估患者的身体整体状况等等。
但是现在不得不说,对于骨水泥综合征的治疗,目前真的还缺少规范和有效的措施,目前大多数观点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骨水泥反应综合征应及时抢救,针对患者的体征做出相应的治疗,避免出现生命危险。
最后还是说一下骨水泥对糖尿病足的治疗,糖尿病足出现骨质感染很常见,清创之后难免有缺损,但是糖尿病人这样的伤口是有感染的,用骨水泥很难控制感染。
也有人主张在骨水泥材料中加入抗生素,我要说的是,既然现在有更为保守的方法控制感染,再做这样的治疗真的有点多此一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2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2年6月第2卷第12期·个案报道·骨水泥反应致死3例分析吕爱社河南省舞阳钢铁公司职工医院麻醉科,河南舞阳 462500[摘要] 3例高龄患者在椎管内联合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监测血压、心电、SpO2、有创血压、间断监测动脉血气,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置入骨水泥前常规补充血容量,保持循环稳定,适当提升血压;但置入骨水泥后均造成血压急剧下降及心率减慢,运用血管活性药物,血压短暂上升后又快速下降,循环呼吸停止,心肺复苏无效,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骨水泥由聚甲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而成,置入后单体进入血液循环,可致严重的低血压,甚至心脏停搏。
对于高危患者虽然采用多种综合措施治疗以及选择恰当置入时机,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改进置入材料或用生物性假体或许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骨水泥;循环抑制;死亡[中图分类号] R68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2-182-02骨水泥由聚甲丙烯酸甲酯粉剂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液态单体混合组成,混合后作为骨粘连剂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经常运用。
但置入骨水泥后因单体进入血液循环,直接扩张血管和(或)抑制心肌收缩力,以及被挤入静脉空气、脂肪、骨髓造成肺栓塞等原因,可致严重的低血压,高危患者甚至造成心跳停搏,导致死亡。
采取充分地扩容、提升血压、吸氧等综合措施,以企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但对于高龄、身体差且伴有合并症的患者,一旦发生严重的低血压,则往往因复苏无效导致死亡。
1 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76岁,因“左股骨转子间骨折”拟在椎管内联合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患者体质较差,体重40 kg,平素活动受限;既往有哮喘病史40年,间断口服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术前检查:血压110/70 mm Hg,心电图无异常,两肺有哮鸣音,血红蛋白104 g/L,其他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入室开放液体通路后,选L2~3椎间隙穿刺置管顺利,蛛网膜下腔给予0.75%布比卡因1 mL+芬太尼50 μg进行麻醉,麻醉平面为T10~S5;开始手术,术中监测BP、EKG、SpO2,间断监测动脉血气,全程面罩吸氧,生命体征稳定。
在置入骨水泥后,血压由130/80 mm Hg快速下降至38/0 mm Hg,心率由100次/min下降到55次/min,意识丧失,立即静推多巴胺5 mg,血压不升,依次给予肾上腺素0.5 mg、1 mg,血压上升到190/110 mm Hg,但很快又下降到80/60 mm Hg;给予多巴胺+间羟胺静滴,维持血压在100~80/70~50 mm Hg,心率60~80次/min。
手术历时70 min,严密监测下返回病房,但血压逐渐下降,心率逐渐减慢,至术后7 h,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病例2:女性,82岁,因“左股骨颈骨折”在椎管内联合麻醉下行“左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间断用药控制效果不佳,4年前因“脑出血”住院治疗恢复,无后遗症。
患者一般状况好,术前检查:血压156/95 mm Hg,心电图示:偶发房性早博,陈旧性心梗,其他检查均无异常。
麻醉常规监测:BP、EKG、SpO2,间断监测动脉血气。
开放液体通路后,选L2~3行椎管内穿刺置管给药,测麻醉平面为T10~S5,开始手术。
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但置入骨水泥后,血压立即由150/95 mm Hg降至40/0 mm Hg,心率由88次/min降至25次/min,意识丧失,立即静脉给予多巴胺10 mg,血压不升,随即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同时给予肾上腺素1 mg,心跳恢复,但很快再次停跳,运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无效,2 h后放弃抢救,临床死亡。
病例3:男,92岁,因“左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在椎管内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患者一般情况好,心电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其他检查无异常。
开放液体通路后,选L2~3间隙行联合麻醉,麻醉平面T10~S5,术中给予心电监护,监测SPO2、动脉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间断监测动脉血气,因手术时间长,创面渗血,术中补充胶体液500 mL、红细胞2 U,保持循环稳定。
给予麻黄素10 mg提高血压到140/90 mm Hg,置入骨水泥。
血压快速下降到60/40 mm Hg,心率下降到45次/min,即刻静脉给予肾上腺素100 μg,血压上升到160/100 mm Hg,心率94次/min,2 min后血压再次快速下降,意识丧失,给予血管活性物无反应,心跳呼吸停止,行心肺复苏无效,2 h后放弃抢救,患者死亡。
2 讨论骨水泥由聚甲丙烯酸甲酯粉剂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液态单体给成,混合后作为植入材料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经常运用。
但置入骨水泥后部分患者可立即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在高危患者甚至造成心跳停搏,导致死亡。
其原因可能为:(1)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2)骨水泥单体引起的直接扩张血管和(或)心肌抑制;(3)空气、脂肪、骨髓被挤入静脉造成的肺栓塞等[1-2]。
本组3例患者年龄均较大,身体较差,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的合并症,置入骨水泥前虽进行充分扩容、升血压、吸氧等综合措施,但仍不能避免严重骨水泥反应的发生。
其主要因素为骨水泥的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致患者循环虚脱、休克,同时患者本身合并症较多,重要脏器功能储备能力差,遇此剧烈血压波动,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复苏无效或复苏后难以维持,最终患者死亡。
为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及减少医疗纠纷,对于高危患者,术前应当重点调整重要脏器功能状态及处理合并症,同时(下转第191页)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1912012年6月第2卷第12期·工作探讨·3 讨论上消化道出现异物系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症,而且多系误服所引起,但也有少数患者系故意的吞服,其中异物有80%均能够自行的排出,此外余20%左右患者的异物则往往需要应用内镜进行协助,约1%的异物通常需要应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选择胃镜予以协助,方法简单安全,操作的成功率也较高,同时临床的并发症也比较少,目前系首选治疗方法。
但治疗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患者其消化道内的异物形状以及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和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5]。
患者消化道的异物一旦被确诊,则需尽早的在内镜下将其取出,特别是尖锐,并且带有强腐蚀性的一类异物,当异物于消化道存留的时间较长时,往往临床并发症概率随之增大。
如患者黏膜的溃疡以及出血,甚至会发生穿孔,出现吞咽困难以及食管气管瘘,甚至出现主动脉瘘,更易并发肠梗阻以及急性的腹膜炎,引起临近的器官损伤,气管异物导致的窒息等。
导致并发症最为常见的原因则系患者黏膜出现糜烂出血,而原因则可能为:首先,尖锐的异物导致消化道其局部的黏膜被刺穿;第二,异物停留的时间较长,并且能够压迫其局部的黏膜,从而导致充血以及水肿发生,甚至还能够导致患者黏膜的破溃,出现出血以及穿孔等;其次,如果异物嵌顿于患者食道,则能够出现食道的狭窄,而盲目的向下推异物则会导致食道黏膜的撕裂甚至穿孔。
所以,能够导致穿孔的病例,需制订取出异物的详细方案,并权衡利弊,在必要时则可选择外科的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应用胃镜治疗患者上消化道的异物为临床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1] 杨彬.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69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1):85-86.[2] 秦健斌,付唆林,杨铁一,等.无痛胃镜在上消化道异物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3):65-66.[3] 贺永春,王哲慧.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对策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1,40(6):607-608.[4] 王爱梅.上消化道异物33例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7):46.[5] 程毅东.急诊胃镜取上消化道异物2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68-169.(收稿日期:2012-04-10)(上接第177页)3 讨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管理,是当前结核病控制工作的三大挑战之一,探索适合该人群的结核病治疗管理模式是当务之急[2]。
目前国内外对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管理仍遵循全程督导管理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流动人口经济收入低、文化程度低,怕被老板知道病情后被辞退而不敢请假、日常上班不便、每日被监督服药等方面的限制与影响,特别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全程督导化疗的实施更是凤毛麟角,因而非常必要实践出一种新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模式。
流动人口固定督导点定期利用电话、传真等形式预约患者统一以座谈的方式进行督导,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提供交流、治疗及受结核病知识教育的场所,有利于工人工作忙、请假难的工作特点;为病情较轻、继续工作的工人保密,让其能正常工作;免费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3]。
定期集中督导、座谈,让患者互相之间更好地了解病情及解决治疗中的疑问;使患者与医生的交流更密切,使得医生可对其可能出现的不配合治疗的原因进行分类指导;流动人口固定督导点管理的实施具有很长远的发展前景,并容易给基层结防结构所操作,更贴合流动人口工作忙、健康知识缺乏等特点,让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更容易参与管理[4-5]。
项目激励政策,一方面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6]。
最终使得患者的规则治疗率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管理情况及转归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05),说明流动人口固定督导点的对管理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实施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愈率,是个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70.[2] 高翠南,许卓卫,谭青云,等.广州市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模式研究[J].广东医学,2010,31(15):1920-1922.[3] 高淑贤,刘昕彤.免费治疗和DOTS 管理对流动人口肺结核化疗效果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9):997-998.[4] 何丽君,刘小郧,刘小政.2009~2010年十堰市城区综合医院肺结核病转诊情况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 (24):77.[5] 阳幼荣,吴雪琼,赵卫国,等.两种结核病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29.[6] 唐利红,严琴琴,成玉萍,等.闵行区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1∶1结核病项目中期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0,32(5):248-252.(收稿日期:2012-03-31)(上接第182页)进行麻醉、手术风险评估,并与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达成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