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电化学(电解质溶液)..
化学电化学反应与电解质溶液

化学电化学反应与电解质溶液化学电化学反应是指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这种反应需要在电解质溶液中进行,电解质溶液由带电离子的溶质和溶剂组成。
在化学电化学反应中,电解质溶液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供了导电的媒介,还参与了电极反应的过程。
1. 电解质溶液的分类电解质溶液按照离子能不能导电可以分为强电解质溶液和弱电解质溶液。
强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质完全电离,形成大量的离子,能够有效地导电。
而弱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部分电离,形成的离子相对较少,导电性较差。
根据电解质的性质,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溶剂来制备电解质溶液。
2.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在电解质溶液中,电极反应发生在电解质溶液与电极之间的界面上。
根据电极的不同,电解质溶液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在氧化反应中,溶液中的离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而在还原反应中,溶液中的离子获得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
这些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移动起到了传递电荷的作用。
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取决于其中的离子浓度和离子迁移率。
离子浓度越高,电导性越好;离子迁移率越大,电导性也越好。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会随着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概念。
4. 电解质溶液的pH值电解质溶液的pH值是衡量其中酸碱性质的指标。
pH值是一个负对数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从而表征了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质。
在电解质溶液中,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而中性溶液的pH值等于7。
5. 电解质溶液的应用电解质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电解质溶液可用于蓄电池中,通过化学电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此外,电解质溶液还可以用于电镀、电泳等工艺中,将金属离子沉积在物体表面,起到防腐和装饰的作用。
总结:化学电化学反应与电解质溶液密切相关,电解质溶液为电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参与物质。
1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因子的定义

7.由电池的标准.同一化学反应在电池中进行Qr=TΔrS, 不在 电池中、定压下进行QP=ΔrH,比较二者的差 别。
9.什么叫极化? 10.比较电解池及化学电源的极化曲线。 11.超电势的定义及应用。 12.法拉第电解定律的应用。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化的规律。 4.用KCl溶液(已知其电导率)标定电导池常数,
进而利用该电导池,测定所求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5.摩尔电导率的计算。计算中要标明电解质物质
的基本单元。 6.应用已知电解质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计算所
求电解质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 率。 7.正、负离子的离子迁移数之和等于1。
1、书写各类电极反应及由其组成的电池反应。 2、应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池的电动势EMF,电极电 势E,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平均活度, 电解质溶液pH值,电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 ΔrGm、 ΔrHm、ΔrSm以及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 (T) 3、根据电解反应中,还原电极电势的高低(考虑 超电势的存在)判断电解过程中阴极析出物质(金 属或氢气)的顺序。
2.离子强度的定义及其计算。 3.摩尔电导率的定义,单位及其计算(对摩尔电 导率注意指明物质单元)。 4.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考试热点】 1.1-1或2-2,1-2或2-1,1-3或3-1型电解
质水溶液离子平均活度的计算。 2.单一电解质或混合电解质水溶液离子强度的计
算。 3.电导率随电解质溶液的物质量的浓度变化而变
2应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池的电动势emf电极电势e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平均活度电解质溶液ph值电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3根据电解反应中还原电极电势的高低考虑超电势的存在判断电解过程中阴极析出物质金属或氢气的顺序
高中化学第九章 电化学基础 Word版含答案

第九章电化学基础考点集训(二十七)第27课时原电池化学电源1.某小组为研究原电池原理,设计如图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装置Ⅰ,铜片上有O2逸出B.装置Ⅰ,锌片溶解,发生还原反应C.装置Ⅱ,电池反应为:Zn+Cu2+===Zn2++CuD.装置Ⅱ,外电路中,电子从铜电极流向锌电极2.将Al片和Cu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HNO3溶液中,一组插入稀NaOH溶液中,分别形成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为A.Al片、Cu片B.Cu片、Al片C.Al片、Al片D.Cu片、Cu片3.随着各地“限牌”政策的推出,电动汽车成为汽车届的“新宠”。
特斯拉全电动汽车使用的是钴酸锂(LiCoO2)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A极材料是金属锂和碳的复合材料(碳作为金属锂的载体),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Li+的高分子材料,隔膜只允许Li+通过,电池反应式Li x C6+Li1-x CoCO2放电C6+LiCoC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放电时Li+从左边流向右边B.放电时,正极锂的化合价未发生改变C.放电时B电极反应式为:Li1-x CoO2+x Li++x e-===LiCoO2D.废旧钴酸锂(LiCoO2)电池进行“放电处理”让Li+进入石墨中而有利于回收4.如图所示,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杆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烧杯中央滴加浓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过程中,不考虑铁丝反应及两球的浮力变化) A.杠杆为导体和绝缘体时,均为A端高B端低B.杠杆为导体和绝缘体时,均为A端低B端高C.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低,B端高;为导体时,A端高,B端低D.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高,B端低;为导体时,A端低,B端高5.镁及其化合物一般无毒(或低毒)、无污染,且镁原电池放电时电压高而平稳,越来越成为人们研制绿色原电池的关注焦点。
其中一种镁二次电池的反应为:x Mg+Mo3S4放电Mg x Mo3S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池放电时,Mg2+向负极迁移B.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为:Mo3S4+2x e-+x Mg2+===Mg x Mo3S4C.电池充电时,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Mo3S4D.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x Mg-2x e-===x Mg2+6.下图为两个原电池装置图,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两电池转移相同电子时,生成和消耗Ni的物质的量相同B.两装置工作时,盐桥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C.由此可判断能够发生2Cr3++3Ni===3Ni2++2Cr和Ni2++Sn===Sn2++Ni的反应D.由此可判断Cr、Ni、Sn三种金属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Cr>Ni>Sn7.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它用磺酸类质子溶剂,在200 ℃时供电,乙醇电池比甲醇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安全。
化学工业出版社物理化学答案第9章 电化学

第九章 电化学1.以0.1A 电流电解CuSO 4溶液,10min 后,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铜?在铂阳极上又可以获得多少体积的氧气(298K ,100kPa )? 解:电极反应为:阴极:Cu 2+ + 2e - →Cu 阳极: 2H 2O-2e - → O 2(g )+ 4H + 则:z= 2 根据:Q = nzF =It()40.11060Cu 3.10910mol 296485It n zF −××===×× m (Cu)=n (Cu)× M (Cu)= 3.109×10-4×63.55=0.01976 g 又 n (Cu)= n (O 2)pV (O 2)= n (O 2)RT则()()-42-5323O 3.109108.314300O 7.75410dm 10010n RT V p ×××===××2.用银电极电解AgNO 3溶液。
通电一定时间后,在阴极上有0.078 g 的Ag (s )析出。
经分析知阳极区含有水23.14 g ,AgNO 3 0.236 g 。
已知原来所用溶液浓度为每克水中溶有AgNO 3 0.00793 g 。
试分别计算Ag +和3NO −的迁移数。
解法1: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显然阳极区溶液中Ag +的总量的改变如。
n 电解后(Ag +)= n 电解前(Ag +)+ n 电解(Ag +)- n 迁移(Ag +)则:n 迁移(Ag +)= n 电解前(Ag +)+ n 电解(Ag +)- n 电解后(Ag +) n 电解(Ag +)=()()4Ag 0.0787.23110mol Ag 107.87m M −==×323.140.00739(Ag ) 1.00610mol 169.88n +−×==×电解前+30.236n (Ag ) ==1.38910mol 169.88−×电解后n 迁移(Ag +) = 1.006×10-3+7.231×10-4-1.389×10-3=3.401×10-4mol()44Ag 3.40110Ag 0.477.23110n t n +−+−×==×迁移电解()=则:t (3NO −)= 1 - t (Ag +)= 1 – 0.471 = 0.53解法2: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09第九章 电分析化学法导论

9-5-1 浓差极化
有电流通过时,电 极表面电活性物质的 消耗若得不到有效补 充,电极电位将变得 与平衡电位不同。此 称浓差极化
平衡电位 指由Nernst方程按 本体溶液浓度计算 得到的电位。
9-5-1 浓差极化
对于还原反应,浓差极化将使电极电位变得更负。对于氧化反应, 浓差极化将使电极电位变正。
AgCl /Ag AgCl /Ag
'
RT ln aCl F
甘汞电极 Hg Hg2Cl2(s) KCl(a=xmol/L)
SCE 0.242
将Pt插入汞与甘汞的糊状物中,内充液多为饱和KCl,也可为0.1 或1.0mol/LKCl。内充液一般用Hg2Cl2饱和。盐桥为充满内充液的 多孔陶瓷。
9-5-3 超电位
由于极化,使实际电位和可逆电位之间存在差异 ,此差异即为 超电位 对于阳极和阴极,分别有阳极超电位a和阴极超电位c。对于单个 电极,超电位为浓差超电位和电化学超电位之和
= 浓差+电化
9-5-3 超电位
影响因素: a) 电流密度,
b) T,
c) 电极化学成份不同,不同。与电活性物质和电极材料 亲和力有关
≈ 右 - 左≈ c - a
当E>0,为原电池;E<0为电解池。
9-2 液接电位与盐桥
9-2-1 液接电位 Ej
因各离子迁移速度不同而产生 对于类型1的1:1型电解质接界:
RT a1 E j t t ln F a2
设a1=0.01,a2=0.1。则t+=0.83、t-=0.17, 25 ℃时
高三化学电化学反应与电解质溶液

高三化学电化学反应与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反应是化学与电能之间的转化过程,常见的电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而电解质溶液指的是在溶液中存在有可导电离子的溶液。
本文将分别讨论电化学反应和电解质溶液的相关知识。
一、电化学反应1.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其中一种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常见的表示方式,即利用半反应方程式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表示出来。
例如,2H₂(g) + O₂(g) → 2H₂O(l) 可以分解为以下半反应方程式:(1) 氧化反应:2H₂(g) → 4H⁺(aq) + 4e⁻(2) 还原反应:O₂(g) + 4H⁺(aq) + 4e⁻ → 2H₂O(l)1.2 非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没有氧元素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通常涉及到电子转移和原子元素的变化状态。
例如,2Na(s) + 2H₂O(l) → 2NaOH(aq) + H₂(g) 可以表示为以下方程式:(1) 非氧化还原反应:2Na(s) → 2Na⁺(aq) + 2e⁻(2) 非氧化还原反应:2H₂O(l) + 2e⁻ → 2OH⁻(aq) + H₂(g)二、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是指在溶液中存在有可导电离子的溶液。
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水中解离成带电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电解质溶液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1 强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可导电的离子。
常见的强电解质有NaCl、HCl、KOH等。
例如,NaCl溶于水后完全离解成Na⁺和Cl⁻离子:NaCl(s) → Na⁺(aq) + Cl⁻(aq)2.2 弱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生成不完全电离的离子。
常见的弱电解质有CH₃COOH、H₂CO₃等。
例如,CH₃COOH溶于水后只部分电离成CH₃COO⁻和H⁺离子:CH₃COOH(aq) ⇌ CH₃COO⁻(aq) + H⁺(aq)三、电化学反应与电解质溶液的关系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可以参与电化学反应。
2023年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目录

2023年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目录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1.1 化学的定义• 1.1.2 化学的研究对象• 1.1.3 化学的发展历史1.2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2.1 物质的组成• 1.2.2 物质的性质• 1.2.3 物质的分类1.3 基本物质微观结构• 1.3.1 原子的发现• 1.3.2 原子的基本性质• 1.3.3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的转化2.1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 2.1.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1.2 化学反应的特征• 2.1.3 物质的转化与能量的变化关系2.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 2.2.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 2.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2.3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3.1 热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3.2 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2.3.3 应用:化学热力学计算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3.1 电解质溶液的电离• 3.1.1 电解质溶液的概念• 3.1.2 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度• 3.1.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3.2 非电解质溶液的溶解• 3.2.1 非电解质溶液的溶解作用• 3.2.2 饱和溶液的概念• 3.2.3 一些特殊溶液的性质3.3 化学平衡和溶液的溶解度• 3.3.1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3.3.2 溶液的稀释和浓度计算• 3.3.3 溶液的溶解度和溶度积第四章:酸碱中和反应4.1 酸碱概念与性质• 4.1.1 酸碱定义和发展• 4.1.2 酸碱性质与性质判断• 4.1.3 酸碱强度和pH值4.2 酸碱滴定和中和反应• 4.2.1 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4.2.2 滴定曲线与滴定计算• 4.2.3 中和反应的应用4.3 酸碱盐的命名和性质• 4.3.1 酸碱盐的命名规则• 4.3.2 酸碱盐的性质和应用• 4.3.3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第五章:化学反应速率5.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5.1.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表示• 5.1.2 变量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1.3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5.2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5.2.1 反应物质量法测定速率• 5.2.2 体积法测定速率• 5.2.3 光度法测定速率5.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5.3.1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3.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3.3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六章:化学平衡6.1 化学平衡的概念• 6.1.1 化学平衡的动态平衡• 6.1.2 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 6.1.3 化学平衡的位置6.2 平衡常数与反应条件• 6.2.1 平衡常数与反应进程的关系• 6.2.2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6.2.3 平衡常数对反应条件的影响6.3 解析法求平衡常数• 6.3.1 反应物浓度法求平衡常数• 6.3.2 反应速率法求平衡常数• 6.3.3 其他方法求平衡常数第七章:化学反应的热力学7.1 热力学基础概念•7.1.1 系统和环境•7.1.2 热力学第一定律•7.1.3 热力学第二定律7.2 焓的定义和计算•7.2.1 焓的概念和性质•7.2.2 焓变的计算方法•7.2.3 焓变的应用7.3 反应焓和反应熵•7.3.1 反应焓的概念和计算•7.3.2 反应熵的概念和计算•7.3.3 反应自由能和反应放热性第八章:溶液的溶解热和溶解熵8.1 溶解热的概念和计算•8.1.1 溶解热的定义和性质•8.1.2 溶解热的计算方法•8.1.3 溶解热的应用8.2 溶解熵的概念和计算•8.2.1 溶解熵的定义和性质•8.2.2 溶解熵的计算方法•8.2.3 溶解熵对溶解过程的影响8.3 溶解自由能和溶解度•8.3.1 溶解自由能的概念和计算•8.3.2 溶解度与溶解过程平衡•8.3.3 溶解度的测定和应用第九章:电化学和电解质溶液9.1 电解质的电离和电解•9.1.1 电离和电离度的概念•9.1.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9.1.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9.2 电化学基础理论•9.2.1 电化学电位的概念和计算•9.2.2 阳极和阴极的定义和性质•9.2.3 电化学反应的意义和应用9.3 电解质溶液的溶解平衡•9.3.1 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9.3.2 溶解平衡与溶解度的关系•9.3.3 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第十章:酸碱电离和水离子浓度10.1 酸碱电离的概念•10.1.1 酸碱电离的定义和性质•10.1.2 酸碱电离常数的计算•10.1.3 酸碱强度的比较和判断10.2 水的离子自离和酸碱性•10.2.1 水的离子自离常数和离子积•10.2.2 酸碱性和pH值的计算•10.2.3 酸碱性与水质的关系10.3 酸碱中和与溶液酸度•10.3.1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10.3.2 溶液酸度的影响因素•10.3.3 应用:酸雨的生成和控制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以上是2023年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目录,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物理化学(第五版)》第九章复习题答案

复习题
8.有哪些求算标准电动势EΘ的方法?在公式E zF ln K 中,EΘ是否是电池反应达平衡时的电动势?KΘ是否是
zE F K exp RT
a
复习题
(8).醋酸的解离平衡常数。 电池:Pt|H2(pΘ)|HAc(mHAc),Ac-(mAc-),Cl-(aCl)|AgCl(s)|Ag(s) 净反应:AgCl(s)+H2(pΘ)→H+(aH+)+Cl-(aCl-) +Ag(s
1.可逆电极有哪些主要类型?每种类型试举一例,并写 出该电极的还原反应。对于气体电极和氧化还原电极 在书写电极表示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可逆电极有三种类型: (1)金属气体电极 如Zn(s)|Zn2+ (m) Zn2+(m) +2e- = Zn(s) (2)金属难溶盐和金属难溶氧化物电极 如: Ag(s)|AgCl(s)|Cl-(m) AgCl(s)+ e- = Ag(s)+Cl-(m) (3)氧化还原电极 如: Pt|Fe3+(m1),Fe2+(m2) Fe3+(m1) +e- = Fe2+(m2) 对于气体电极和氧化还原电极,在书写时要标明电极 反应所依附的惰性金属。
RT a H aCl E E ln zF a 1 2 H2 E RT ln m zF m
复习题
(6)Ag2O(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 和分解压。 电池:Ag(s)+Ag2O(s)|OH-(aOH-)|O2(pΘ )|Pt 净反应:Ag2O(s)→1/2O2(pΘ )+2Ag(s) E r H m zE F zFT T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e 1
1 H2 2
HCl水溶液
9
在(+)极液面接界处则 发生反应
Cl Cl2 e1
不断放出电子,可以看作 电子不断由溶液流出,进 入金属导体,电流从此流 过。 整个效果:电子仍然从负 极有电子流入溶液而又在 正极流出,这就构成了整 个回路中连续的电流 ,电 极反应使得电流在导体/ 液体接界面得以流通。
温度、溶液浓度、外加电场的电场强度
31
三、 离子的电迁移率u
离子的运动速率与外电场强度E的一般关系:
dE dE u u dl dl
u称为离子的电迁移率(有时称为离子淌度) 离子的电迁移率u:某离子在指定溶液中在 电场强度E=1V/m时的运动速率。m2 s1 V1
当通电结束,阴、阳两极部溶液浓度相同,但比原溶 液各少了2mol,而中部溶液浓度不变。
26
(2)正负离子运动速率不相同(+= 3-)
设正离子迁移速率是负离子的三倍, υ+=3υ-,则正 离子导3F电量,负离子导1F电量。在假想的AA、 BB平面上有3mol正离子和1mol负离子逆向通过。
度加快,在水溶液中离子水化作用减弱等
原因,电阻下降
导电总量分别由正、负离子分担
5
2. 电池 由第一类导体联结两个电极并使电流在两极间 通过,构成外电路的装置叫做电池。
3. 原电池 电池能自发地在两极上发生化学 反应,并产生电流,将化学能转 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4. 电解池 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18
*电流效率
实际电解过程中,电极上常发生副反应或次级反应,析出一定 数量的某一物质时所消耗的电量要比按照法拉第定律计算所需 的理论电量多一些。此两者之比称为电流效率,通常用百分数 来表示。
电流效率 =
按法拉第定律计算所需理论电量
实际所需消耗电量
电极上实际产物质量
100% 100%
19
=
按法拉第定律计算应获得的产物质量
3
1.1 第一类导体(电子导体) : 自由电子作定向移动而导电 导电过程中导体本身不发生化学变化 温度升高,导体物质内部质点的热运动增 加,电阻升高
导电总量全部由电子承担
4
1.2 第二类导体 (离子导体): 正、负离子作反向迁移而运输电量 导电过程中电极上有化学反应发生 温度升高,溶液的粘度降低,离子运动速
37
说明:
1. 通过电解池的总电量应等于电极反应量(根 据法拉第定律)。 2. t+ + t- = 1,所以往往先求一个较容易测得的 某离子的迁移数,由上式求得另一个离子的 迁移数。 3. 对阴、阳极区物质反应的量的物料衡算严格 上是以电解前后一定量的溶剂量为基准,溶 剂量发生变化需折算。 4. 希托夫法原理简单,但由于系统中存在对流、 扩散等因素的影响,所得测量结果不准确。
第九章 电化学
电解质溶液
Electrochemistry
1
引
言
电化学研究对象:
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过程中
有关规律的科学。
电解
电能
电池
化学能
2
§9.1 电解质溶液导论
一、基本概念 1. 导体 能导电的物质称为导(电)体。
第一类导体 (电子导体) 分类
(如金属、石墨等)
第二类导体 (离子导体) (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等)
• 两个电极反应之和是总的化学反应
15
三、法拉第定律 3.1 法拉第定律的文字表述: 1. 在电极界面上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 量与 通入的电量成正比。
2. 若将几个电解池串联,通入一定的电量后,在
各个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其物质
的量相等,析出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质量成
正比。
16
3.2 法拉第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2
t-v-u之间的关系
dE u dl dE u dl
u t u u
u t u u
t u t u
33
*四、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
Hittorf 法
1 1 HCl H Cl 2 2
电解 2 2
11
三、原电池工作原理 在盛有HCl水溶液的容器中插入两个Pt片使 Cl2气和H2气分别冲打到Pt片上。 在H2电极:H2失去电极上的电子发生氧化作用
H 2 2e 2H
H+进入了溶液,电子e-留在H2电极上使该电 极具有低的电势。 原电池:阳极发生氧化作用具有低的电势是 负极。
F:法拉第常数,在数值上等于1 mol元电荷的 电量。
1mol电子包含6.02×1023个电子(L)
1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2×10-19库伦(C) F=L· e =6.022×1023 mol-1×1.6022×10-19 C =96484.6 C· mol-1≈96500 C· mol-1 阿伏加德罗常数(L):6.022×1023 mol-1
13
原电池与电解池比较
电极 发生作用 电解池 电极电 势 原电池 阳极 氧化作用 电势高, (+)极 电势低, (-)极 阴极 还原作用 电势低, (-)极 电势高, (+)极
记忆:原电池的负极是阳极, 失去电子被氧化Fra bibliotekPt电极
HCl水溶液
Pt电极
14
共同点:
• 在电极与溶液的界面上有电子得失的反应发 生; • 溶液内部有离子作定向迁移运动; • 电极与溶液界面上进行电极反应;
2、 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设想在两个惰性电极之间有想象的平面AA和BB, 将溶液分为阳极部、中部及阴极部三个部分; 假定离子都是一价的,未通电前,各部均含有正、 负离子各5 mol,分别用+、-号代替。
23
设离子都是一价的,当通入4 mol电子的电量(4F) 时,阳极上有4 mol负离子氧化,阴极上有4 mol正 离子还原; 两电极间正、负离子要共同承担4 mol电子电量的 运输任务; 离子都是一价的,则离子运输电荷的数量只取
t ++ t -= 1 离子迁移数是一比值,为无量纲的纯数
30
2、影响离子迁移数因素
I t I I
离子迁移数与溶液中正、负离子在电场中运动的速 率有关
影响离子在电场中运动的速率的因素:
离子的本性:离子半径、离子水化程度、电荷 溶剂的性质:如粘度等
27
通电4F : 电极反应:
阴、阳极分别发生4mol电子还原及氧化反应。 溶液中:若υ+=3υ 中间区电解质物质的量维持不变
阴极区电解质物质的量减少1mol
阳极区电解质物质的量减少3mol
28
3、离子电迁移的规律
• 通过溶液的电量等于正负离子迁移电荷量 之和
Q Q Q
正离子迁移的电量Q+ 正离子运动速率+ = 负离子迁移的电量Q负离子运动速率正离子迁出阳极区的物质的量n+ = 负离子迁出阴极区的物质的量n= 正离子迁入阴极区的物质的量n+ 负离子迁入阳极区的物质的量n29
在Hittorf迁移管中装入已知浓度的电 解质溶液,接通稳压直流电源,这时 电极上有反应发生,正、负离子分别 向阴、阳两极迁移。 通电一段时间后,电极附近溶液浓度 发生变化,中部基本不变。 小心放出阴极部(或阳极部)溶液, 称重并进行化学分析,根据输入的电 量和极区浓度的变化,就可计算离子 的迁移数。
从含有Mz+
Mz ze M z A z e A 离子的溶液中沉积 金属 M,需要通过 1 mol
1mol×z+个电子,z+是出现在电极反应式中的电
子计量系数。 若通过的电量为Q时:
Q nzF
z:物质发生氧化还原时的价态变化值 F:法拉第常数 n: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
17
6
5. 正、负极 (1) 正极:电势高的电极
(2) 负极:电势低的电极
根据电学中的规定: 电流总是由正极流向负极, 电子的流向与之相反。
7
6. 阴、阳极 (1)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正离子趋向 或负离子离开的电极。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
反应)
(2)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负离子趋 向或正离子离开的电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
电解后量=电解前量+迁入量-电极反应量 n迁移=n终了+n电解-n起始
36
B. 阴极区 t+ = n+,迁入 / n电解 t- = n-,迁出 / n电解
阳离子: 电解后量=电解前量+迁入量-电极反应量 n迁移=n终了+n电解-n起始 阴离子: 电解后量=电解前量+电极反应量-迁出量 n迁移= n起始+n电解- n终了
Pt电极
Pt电极
HCl水溶液
Cl e 1 Cl 2 e Cl Cl2
10
溶液中的Cl-移向阳极,在 阳极上发生氧化作用:
Cl e Cl 2
溶液中的H+移向阴极,在阴 极上发生还原作用 ,
1 H e H2 2
Pt电极
Pt电极
HCl水溶液
电解HCl溶液总反应
34
通电于电解质溶液后,电极附近溶液浓度的变化是由于 在电极上发生了反应和离子在溶液中的迁移所引起的。
设以Cu为电极来电解CuSO4溶液,对阴极区进行分析,令:
n终了:代表电解终了后所取阴极区内所含Cu2+的物质的量。
n起始:代表电解起始前所取阴极区所含Cu2+的物质的量。 n电解:代表在电极上起反应的Cu2+的物质的量。 n迁移:代表迁移入阴极区的Cu2+的物质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