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第7课声声慢优质课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声声慢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声声慢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声声慢》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想】1、学生是主体。

让学生充分调控课堂流程,不仅让学生按教师的计划进入课堂学习,而且让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师的作用主要表达在备课上,备好教学资料,备对教学的独特理解。

2、朗读是主线。

分四次读:一读,读准音,理解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说出感受;三读,读出意蕴,培养语感;四读,开声朗读,放胆评点。

3、体验是主导。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语言积累与生活常识,丰富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4、实践是主旨。

注重语言实践运用。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如梦令》吧?生:学过!师:那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生:李清照,南宋的。

师:大家还知道关于李清照生平的一些什么知识呢?生1:她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词人。

生2:她是婉约派的词人代表。

师:是的,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的历史都是男性为主,而李清照能在中国的文坛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确实是一位女中豪杰。

今天我们来学习她创作的一首词——《声声慢》。

(师板书课题、作者)师:我们学习古诗文必须反复诵读,直到能背诵。

古人言“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对,不诵读就难以领会文章的意蕴。

这一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声声慢》。

读第一遍,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弄懂大体意思。

读完后,存在疑问的,可以与相邻的同学商量,定不一来的,请提出来。

(学生读,师板书:一读,读准音,理文意。

)……师:大家读过了。

用两分钟时间理清大意。

……师:有什么问题吗?生1:黄花是什么花?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2:黄花指菊花。

师:从哪里看得出是黄花?生2:秋天的黄花大都是菊花。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秋天呢?生3:“咋暖还寒时候”这正是忽暖忽寒的秋天时节。

师:是这样的,还有其它问题吗?生:“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意思?师:你明白其中字面的意思吗?生:大意是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了?师:这既是词人的感叹,又是词人的自问,你是不是觉得有些自相矛盾?生:对。

声声慢课堂实录

声声慢课堂实录

声声慢课堂实录声声慢》课堂实录一、组织教学教师:上课! 同学们好!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毛宁《晚秋》)和李清照图片,营造课堂气氛。

教师导语: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

她用笔抗争,化愁为美,留下千古绝唱。

-- 她,就是南宋才女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烟,走进李清照《声声慢》,寻觅这位乱世的美神,细细地品味一代才女的满腹愁情。

(学生自读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用白板展示标题)二、检查自主学习教师: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学生回答加点字注音。

戚戚(q i)乍暖还寒(zh a hu印)将息(ji mg x i)憔悴[qi do cu 1)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教师:学习课文前,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生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婉约词代表。

她的一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早期生活优裕,婚姻美满。

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伤春惜春、闺中相思。

例如《醉花阴》。

晚年经历国破家亡夫死孀居的重重打击,后期作品词风哀婉凄凉。

《声声慢》就是她晚年凄凉之作。

四、整体感知教师提问:这首词朗读时该用什么语调?学生:低沉、缓慢、哀伤。

教师:对。

下面大家用低沉缓慢语调诵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压住韵脚。

想词人所想,思词人所思,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怨。

2教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示范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点评准备。

学生:范读课文。

教师:谁能点评一下她读得怎样?学生:语速太快,没有把握住作者情感。

教师诵读指导:前三句读出悲痛、哀伤,要读得跌宕起伏。

怎敌他/ 晚来风急!”应读得急切快速。

“点点滴滴”:字字血泪,读得一字一顿,。

“愁”字重读,“了得”轻声读出,读得哽咽。

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掌声)教师:大家再次诵读诗歌,把握词人情感。

哪位同学能再为大家示范一下?(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酝酿感情。

学生再次范读,教师带头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读得声情并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教师提问:词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抓词眼)学生:愁。

《声声慢》教学实录

《声声慢》教学实录

《声声慢》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歌曲《一剪梅》,营造情景,导入新课师:刚才给大家播放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名字叫《一剪梅》。

其实歌词是出自一位女词人之手,她是谁呢?生:李清照师:对,是李清照。

那么,大家初中学过哪些李清照的作品呢?生:《如梦令》、《醉花阴》师:你还读过哪些作品呢?生:《浣溪沙》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李清照的名言名句吧。

(教师出示幻灯片——配有背景音乐《琵琶语》且贯穿整个课堂)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欢快2、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俏皮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孤独师生一起诵读名句,师小结:“这里的李清照是的。

”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她晚期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她晚年孤独凄苦的内心世界:感千古愁绪,悟一世悲情(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声声慢李清照)二、背景介绍师: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志趣相投的丈夫病死在任上,南渡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也丢失殆尽。

一连串的打击使她饱尝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

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了这首抒情长调。

三、诵读·感知师:我们知道,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要诵读好一首词,要读好一首词,首先要把握好词的情感基调。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诵读这首词,感知一下词的情感基调。

(生自由诵读)师:嗯,同学们都读完了,下面我想找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体会。

谁来?(生朗读,读完)生:谢谢大家!师:好,张月玲同学给我们诵读了一遍诗歌,谁来点评一下。

(停一下)同桌!你听她朗读的感觉是怎样的?生:我感觉她前面的时候读得还是有点快,她应该在前面读得慢一点,还应该带一点凄凉悲惨的语调读出来,我觉得她在后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读得很有感情。

师:嗯!那你能不能把前面的部分给我们再读一下?(生再朗读前面的部分)(读完学生鼓掌)师:嗯,确实是读得缓慢了一些。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熟读本词,感受婉约词风,了解李清照其人。

2.抓住本词用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3.运用上个单元诗歌鉴赏的方法来鉴赏本单元的词章,学以致用。

【课前预习】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其人其词其风格。

2.熟读本词到背诵,且能默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知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谁写得吗?生: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师:很好。

李清照是谁呢?哪个同学能给同学们讲讲?生: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母亲也有工于文章,李清照从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

18岁和太学士赵明诚结婚。

靖康之变后南下孤苦晚年。

师:在《夏日绝句》中,借古讽今,用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讽刺当朝懦弱无能苟且偷安的君臣,全诗慷慨激愤。

她的诗作一般是阳刚豪放,而她的词作却委婉含蓄,如今天要学习的《声声慢》,和《夏日绝句》一样反映的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怒,看看在词作中怎么含蓄地表达的。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李清照的情感集体朗诵一下。

二、放名家诵读材料,感受在情感把握的诵读中体会词作者的情感。

生:(略)师:非常好!说明同学们课前预习功课做得很足,但情感中把握不是很好,也许是齐读的原因,情感很难凸显。

下面,我们听听名家的朗诵,从中体会情感,找出自己的不足。

(放录音)师:和我们比较,怎样?生:好!师:表现在哪里?生1:我感觉到了浓浓的愁苦之情。

生2:老师,读后我感觉作者描写的景都不好,有点灰色。

生3:是的,我发现在情景的把握上还是不很好!师:同学们觉得呢?生:是。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棒。

词有上下两阕,同学们,一般而言,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让我们看看本词中有哪些景?写了哪几个场景?三、将诗歌表现手法学以致用,抓方法,披愁情。

生:描写的景有:满地的黄花,梧桐,滴落到黄昏的细雨。

①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④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声声慢》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声声慢》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声声慢》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一.导入,创设情境,渲染情绪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师:你读出了什么?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

……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生(齐):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在李煜的笔下,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轮明月,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到底“愁”在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

2.鉴赏意象。

)二.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声声是愁”,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

(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师指导)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不够饱满。

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学生笑)生:试试吧。

(读后,学生鼓掌,其他学生评点)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感觉她就像李清照。

(众笑)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是呀,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品读愁情,解读手法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李清照《声声慢》教学实录

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李清照《声声慢》教学实录

《声声慢》教学实录一、视频导入导语: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走进《声声慢》,体悟一代词宗的夕阳岁月。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目标导向的教学。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老师读)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和作用。

2、品味词中特定属性的意象,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学以致用,积累写作素材。

三、初步感知“三分文章七分读”。

这首词情感深沉悲戚,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声声慢。

因为这首词词风婉约,所以老师想请咱们班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展示PPT)。

请同学们调整坐姿,酝酿情感,穿越千年,扮成清照,轻读慢吟,吐露内心。

老师给大家起个头:“寻寻觅觅,1,2!”三、师: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对这首词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你会选择哪个字?(PPT)生:愁!师:对,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

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还有没有呢?生: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来品析第一句。

(PPT)“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十四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为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

它们究竟好在哪呢?请同学们自己细细品读这几句,体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生1能根据资料书,回答出叠词的作用,寻觅是动作、冷清是环境、凄惨戚是心境,以及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师深入点波:如果我把这一句换成“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生1:不好。

因为失去了叠词的音韵美。

师:对。

李清照是用韵高手,七组叠词在音韵上徘徊婉转,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再举出几例带有叠词的句子呢?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同学们思维敏捷,对旧知的掌握也很稳固。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及点评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及点评

李清照《声声慢》课堂实录及点评课前准备一、学生搜集、整理:写《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李清照的处境。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文字记录。

二、教师做好教学课件。

课前2分钟打开课件1开始播放“二泉映月”的音频材料。

上课。

师:(把音乐调低)同学们,音乐好听吗?生:(齐答)好!师:感觉怎么啊生:(七嘴八舌)凄凉、平静、悲惨、痛苦、愉快……师:(微笑)有谁愿说说这曲子吗生1:二泉映月,是个瞎子拉的二胡曲,很伤心的。

师:(关停音乐)他很有见识,说得对!二泉映月是我国的著名民乐,是瞎子阿炳通过如诉如怨的二胡声演绎人世间的悲凉。

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课题,同时打开课件2“你所知道的李清照”)谁来说说作者李清照?生2: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婉约派。

(有些吞吞吐吐)师:(转对大家说)哦,重要信息!书上注解没有的,大家笔记下来!(微笑着示意他坐下)就这些吗?(期待的扫视)生3: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浓厚的家庭,18岁与赵明诚结婚,词分前后期,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

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

艺术特色……(握住的是打印纸)师:这位同学准备很好!(向全班展示打印纸)尤其能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这是很好的学习方式!老师准备的背景知识看来用不上了,(快速打开课件3,一掠而过,: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名篇之一,是她在遭受一连串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历来人们公认是她的代表作。

)这部品,我们高一的学生到底要学什么呢,请看(打开课件4:学习目标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没有?(打开课件5-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写正字形,读准字音,了解词意。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

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

她用七十
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放幻灯片:李清照的图片。

板书:读)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指名同学读),初味词情。

(放幻灯片:一、初读:初味词情)
生读。

师:好,请坐。

请这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刚才读出了词人当时的一种很愁苦、很凄凉的感情。

师:嗯,读出了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
生:凄凉的,愁苦的。

师:凄凉的,愁苦的。

很好!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放幻灯片:愁)
生:“凄凄惨惨戚戚”。

师:“凄凄惨惨戚戚”,要读准。

很好!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问题?
生:很好。

师:读的可以?这位同学的评价是不错的。

还有一点大家注意,在下片,“独自
怎生得黑”,大家齐读一下,一二!
生齐读。

师:这个“得”是轻读呢,还是重读?
(生小声讨论)
师:这个“得”不是助词“得”,我们看一下注释是什么,“得”可以解释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声声慢》优质课教学实录一、视频导入导语: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走进《声声慢》,体悟一代词宗的夕阳岁月。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目标导向的教学。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老师读)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和作用。

2、品味词中特定属性的意象,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学以致用,积累写作素材。

三、初步感知“三分文章七分读”。

这首词情感深沉悲戚,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声声慢。

因为这首词词风婉约,所以老师想请咱们班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展示PPT)。

请同学们调整坐姿,酝酿情感,穿越千年,扮成清照,轻读慢吟,吐露内心。

老师给大家起个头:“寻寻觅觅,1,2!”三、师: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对这首词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你会选择哪个字?(PPT)生:愁!师:对,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

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还有没有呢?生: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来品析第一句。

(PPT)“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十四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为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

它们究竟好在哪呢?请同学们自己细细品读这几句,体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生1能根据资料书,回答出叠词的作用,寻觅是动作、冷清是环境、凄惨戚是心境,以及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师深入点波:如果我把这一句换成“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生1:不好。

因为失去了叠词的音韵美。

师:对。

李清照是用韵高手,七组叠词在音韵上徘徊婉转,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再举出几例带有叠词的句子呢?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同学们思维敏捷,对旧知的掌握也很稳固。

接着问生1,你刚才回答说寻觅是动作,老师没有异议。

那么词人在寻觅什么呢?生1:寻觅过去的美好时光、和丈夫琴瑟合鸣的岁月。

师:那……她找到了没有呢?生1:没有。

如果她找到了,就不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了。

师:很好。

寻寻觅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找啊找,如果不是失去的东西特别珍贵,她何至于要找个不停?但是最终希望还是落空了。

此时她的心里该是多么的失落和无助啊!生1: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肯定都绝望了。

师:是的。

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在无助想哭的时候,会怎样做?生1:找家人、朋友诉苦。

师:李清照有人诉苦吗?生1:没有。

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生:冷冷清清。

词人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倒,只得自己借酒消愁。

师:你真的读懂李清照了,好,请坐。

大家都认为冷冷清清四个字描写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处境,还有没有其他层面的解读呢?生2:我觉得还有心境上的冷清。

因为习惯了无尽的孤独,以及总是怀念过去,所以词人的心境一定是如死水般沉寂冷清吧。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也同意你的解读。

其实冷清是由外到内的,对不对?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又仅仅指心情难过吗?生3:应该还有对命运的嗟叹。

生4:我认为是处境凄惨。

生5:我觉得他们两个说的是一样的,但处境和命运可以说凄凄惨惨,而内心特别特别伤心、伤到心底,惨到心碎才是戚戚的真正内涵。

师:好,非常棒。

同学们真的是用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和一颗细腻善感的心在品味这首词。

这三句在感情上层层递进,作者的愁情可谓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深而重,由重至绝。

令我们也不禁动容。

好,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第二句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课下注释告诉我们,“次第”是光景、境况之意。

可见前面几句应有意象的出现。

“了得”是什么意思呢?生:完结?师:“了”是完结、结束之意,“得”是能够之意,“了得”即能够结束,而“怎“了意即一个愁字根本概括不尽我的言外之隐啊!是一个反问句,一个愁字了得”得”在语气上何其强烈,又仿佛在哭诉:“怎一个冷清了得!怎一个凄惨了得!”生:点头,静默。

师:我们再来看这个“愁”字。

如果把这个字拆分来看的话,一个“秋”,一个“心”,即心上之秋。

那么心上之秋是怎样牵扯作者的愁思的呢?展示幻灯片问题:1、哪些意象触动了词人的愁思?答案: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学生都能答出来)注意:景物的话仅仅是酒风雁花梧桐雨,前面加上淡等修饰词就是意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而意象的特点又多是a/数+n。

2、词人怎样用这些景物来表现愁情的?老师给大家规范了一下答题模式,品味愁情,合作探究(PPT)1、赏析一处从_______________一句中的_______________(意象)或者_____________(一词),我找到了“愁”的影子,我仿佛看到了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画面),体会到___________的愁。

2、联想一句我还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的诗词曲赋)。

要求:1、时间5分钟。

2、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请用普通话,声音洪亮。

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

展示交流:学生们回答地都很精彩,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

eg:“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无家可归,人不如雁。

旧时相识大雁异乡又相逢,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黄花”繁盛,如今却无人一起欣赏。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大家想象一下,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得到一丝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则它们不但滴在耳边,而且滴向心头。

整个黄昏,就是这么点点滴滴。

什么时候才完结呢?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之后,不还是照样滴下去吗?这就引出结句来:这许多情况,难道是一个愁字能包括得了的?文外又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答案。

1、赏析一处:从满地黄花堆积一句中的落花(意象)或者黄花(一词),我找到了“愁”的影子,我仿佛看到了李清照独自一人看菊花凋谢满地,哀叹自己憔悴瘦损的(画面),体会到词人的孀居之愁。

2、联想一句我还想到了人比黄花瘦(相关的诗词曲赋)。

颠沛流离这时她连续经历了国破家亡、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我们知道,以及政治构陷,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早年的作品也写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幸福闲愁。

而这里所写的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所以使人感受更为深切。

引导学生回答出词人愁的具体含义。

PPT展示愁的具体内涵:亡国之恨、颠沛之苦、孀居之悲、丧父之痛。

师:时代在每一位作者身上留下的烙印,都会清晰地反映在他的作品里。

李清照也不例外。

我们来了解一下李清照一生的经历:展示PPT李清照大事记。

下面老师读红字部分,同学们读黑字部分。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愉,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这是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众多金石书画在战火中所剩无几。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九月提出诉讼,与张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找一名学生说一说看完感受。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带着对李清照的同情,置身词境,读懂清照,再次诵读《声声慢》。

(朱雅暖读上阙,陈柏宇读下阙。

老师读上阙,全体学生读下阙。

配乐:织女·心丝刘子菲纯音乐)师:读的多么哀婉动听。

读出了李清照的愁、李清照的苦、李清照的凄凉一生。

我们在同情感叹李清照不幸遭遇的同时,要知道虽然遭遇一连串的打击,但李清照仍旧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完成了词集《漱玉词》的创作,给词坛留下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同学们了解完她的经历,能否学以致用?展示PPT一课一用:课内素材:李清照逆境笔耕不辍,《漱玉词》绽放文学之花。

逆境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作文角度:逆境与成功(引导学生说出来)课堂小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国家不幸诗家幸,写到沧桑句便工。

从《醉花阴》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

同样写愁,内涵却不尽相同。

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此处展示PPT)作为一个女子,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写到沧桑句便工。

”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

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最后是本节课的作业:我为易安写碑文。

(展示PPT)让我们在文字中向李像我们这一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风雨人生路上,孤傲的灵魂致敬!清照坚韧、.单元认识的几位词人一样,(此句可要可不要)带着苏东坡的乐观、辛弃疾的坚守、李清照的顽强,走出一条无悔之路,灿烂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