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文学赏析

声声慢文学赏析声声慢文学赏析《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为大家分享了声声慢翻译的赏析,欢迎欣赏!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
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面前目今只有冷沉寂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心坎的感伤,声声慢优秀教案。
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容忍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柢不能扞拒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外,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想象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听说声声慢朗诵。
地上随地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边,孤孤单单的,奈何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收回令人心碎的.声音。
对比一下《声声慢》赏析。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奈何能说尽!赏析: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声声慢[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乍暖还寒时候③,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⑤,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⑦!〔注释〕①本篇选自李清照《漱玉词》。
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写她家破人亡之后的凄惨心境。
②戚戚,忧伤的样子。
③乍,刚。
④将息,养息,保养身体之意。
⑤黄花,指菊花。
⑥怎生,怎样。
黑,天黑。
这句说孤独中度日如年,怎样熬到天黑啊!⑦这次第,这些情况,这种情景。
了得,指包括尽。
意谓这时心头无限心事,怎能用一个“愁”字来包容呢?〔解析〕这首凄楚的慢词,表现出一种极为悲伤愁苦的心情。
它的作者,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处在北宋至南宋的变迁之中,可谓坎坷多难。
她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后来嫁给喜爱金石书画的太学生赵明诚,生活更是充满了学术意味和艺术情趣。
靖康之变破坏了她的美满生活,她从此走上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是闺情别恨一类,风格清新活泼;后期词中,这首《声声慢》可算是最为出色的作品了。
靖康之变以后,女词人连续遭受了国破、家失、夫亡的苦难。
接踵而至的打击,使她情绪极为低落,身心憔悴之中,呻吟出一声声哀音。
词的开头三句,连叠七字,凝重地营造出一种独寂、悲凉的气氛,并从不同的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心怀。
“寻寻觅觅”写行动。
词人似有所思如有所失,神情恍惚不由自主地竭力寻找着什么。
为避兵乱,她偕同丈夫逃难至江南。
丈夫不幸病逝后,孤苦无助的她更是坑无定所,疲于奔命。
纵然她寻了又寻,找了再找,可再也找不回那安适的家庭,亲密的伴侣,还有那些无价之宝——散落的文稿与金石书画。
“冷冷清清”写气氛,是前一句的结果。
人已亡故,物也失尽,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她一个人。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品赏析
【注释】
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
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声声慢 李清照(原文及赏析)

声声慢李清照(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声声慢李清照(原文及赏析)《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的赏析

《声声慢》的赏析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声声慢》的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词句注释⑴寻寻觅觅:意思是想把失去的一切都要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非常之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译文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与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
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
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赏析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赏析摘要:一、李清照简介二、声声慢原文解析三、声声慢赏析四、总结正文:一、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原名李蕙兰,字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家族世代簪缨。
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脍炙人口,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性文学家。
二、声声慢原文解析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以寻寻觅觅为主线,描绘了作者在国破家亡、夫死异乡的背景下,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词中运用了许多细腻的描绘手法,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等,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忧伤与无奈。
三、声声慢赏析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紧凑:词人以寻寻觅觅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一幅幅凄美的画卷,使得全文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悲愁氛围。
2.情感真挚:词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自己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忧伤与哀愁。
3.语言优美:词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叠词、对仗等,使得词句优美动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寓意深刻:词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在国破家亡、夫死异乡的悲惨命运,寓意着那个时代的悲剧。
四、总结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在乱世中的悲愁与无奈。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声声慢》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声声慢》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翻译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
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
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注释1.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2.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3.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暖忽冷,变化无常。
4.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5.怎敌他:对付,抵挡。
6.晚:一本作“晓”。
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

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声声慢的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一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声声慢·寻寻觅觅》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
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
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内容摘要】《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是词人南渡以后写成的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词中形象的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和哀愁。
从取材来看,虽然仍不出闺情、离愁、相思一类,但已经不是早期那种纯属个人的短暂的清愁淡怨,而是和名族兴亡之感交织在一起的悲哀的激愤。
本文从词人经历、写作背景等方面对这首词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词;愁;悲伤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使词坛大放异彩。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表现对丈夫的钟情(如《一剪梅》)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如《如梦令》),代表句子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词韵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
后期词主要反映她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和孀居之苦,《声声慢》最为典型,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要想准确鉴赏这首词作,了解词人经历、弄清写作背景应是当务之急。
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尤其是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所造成的如泣如诉哽咽难言的音律效果,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堪称千古绝唱。
(徐釚《词苑丛谈》)李清照也因此而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凭借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满天的愁绪抽丝剥茧,描愁绘愁,化愁为美,创作出这首千年来让人品读不尽的著作珍品,她和她的愁情之美也就永远地被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之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母亲知书能文。
李清照资质聪慧,少识音律。
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北宋末年出任过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知州。
夫妻志趣相投,诗词酬唱,共同收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婚后生活颇为美满。
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美满的爱情婚姻便成了她主要的人生理想。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城被罢官,八月因病去世。
从此以后,李清照流落江南,一直过着苦难的生活,词人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
金兵大肆南侵时,她曾一度由江宁、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一直逃亡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市)、温州(今浙江温州市)。
此间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
这首词作于词人丧夫后不久,其中无不隐含着情感上的巨大悲痛,表达了她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引进了无尽的悲凉,表达了词人空虚迷惘、孤寂沉痛的心理状况。
经历巨大的打击,往日欢乐已成梦寐,丈夫已经去世,生活已经破碎,一切已消失。
如今,她要寻找什么,似乎自己也说不清,想找一个可以寄托情感的对象。
但,找来找去四周冷冷清清,就连饮下的酒,其味也淡薄乏味了。
这里,酒慰藉了她的心灵,填补了她空虚迷茫孤寂的生活。
同时,暮年生活的凄清落寞也在酒中浸出了况味。
晚年的李清照带着对往事的追忆,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哀怨、无奈、思国的情思走完了她曲折坎坷的一生。
鉴赏这首词,一定要仔细品味女词人这种深深的悼亡之情。
上阙着重写词人心情的悲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一开始就出手不凡,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者,寻而又寻之意也。
女词人一大早起床便若有所失,满屋子到处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快乐,寻找希望,寻找昔日美好时光……由于丈夫刚刚去世,更由于夫妻感情笃深,所以词人根本不相信丈夫已经离去,思之愈深,见之愈切,恍恍惚惚之中总觉得丈夫仍在家中,于是找了又找,寻了又寻。
然而“死者长已矣”,人死不能复生,如此反复寻觅,其结果只能是“孤枕难眠”。
失去了丈夫,她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自然看什么都“冷冷清清”,了无生气。
在这样的景况下,一幕幕令人伤心的往事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凄惨是遭遇,戚戚是忧伤至极。
词人先感于外后感于内,写出了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
这十四个叠字,既细致地刻画出女词人丧夫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又高度地概括了她深深的悲哀和晚年的凄凉。
仅此三句,便为全词定下了凄惨悲凉的感情基调,如此愁情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演绎出来的,那是百感交集、长期积累的结果,有不吐不快之感。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亡国失夫之痛的非常时期,在天气寒暖不定的紧要关头,词人本应保养身体抑止悲痛,可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生离死别却让她无法摆脱。
既然摆脱不了,能淡化点儿也好,于是就想到了借酒浇愁,不料晚风忽起,寒气砭骨,使她意绪全无,她很清楚,“三杯两盏淡酒”根本无法驱散她心头浓重的愁云。
怎么办?百无聊赖之中,想问苍天。
谁知刚一抬头,便看见一群大雁缓缓飞过,这南去的秋雁不是别的,正是在北方时见到的旧时相识。
过去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现在大雁还在,可丈夫却不在了,并且永远的不在了,自然产生“物是人非事事休”
的念头,引发的是无尽的绝望和“欲语泪先流”。
下阕进一步写词人的孤寂、凄苦。
抬头望天心中不快,那么俯首看地又如何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从前见菊花,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之潇洒,还可以以愉悦的心情去观去赏去采去摘;如今见黄花,花仍盛开而人已憔悴,“以乐景写哀情”可见一斑。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去了,花开还有什么意义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人不赏花,花当自开;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何等荒败何等凄凉!这里既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词人以花写人,感叹自己如同那饱受风雨摧残的黄花,护花使者没了,将来还有谁关爱自己呵护自己呢?客观环境凄凉倒也无妨,只要心中有太阳照样可以走向光明,而偏偏心情又是抑郁悲伤的,既有家国之恨,又有个人之愁,如何走出困境,心中一片茫然。
仰首是愁,俯首是愁,想到心里还是愁,面对苦日子,女词人感到分外难熬,万般无奈,只好独自“守着窗儿”,盼望快点天黑,快些让这些触动她生死殊途之恨的景物被夜幕淹没,可这种等待这种煎熬如何能消受得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视觉上的痛苦还未解决,听觉上的痛苦又接踵而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本来郁闷的心情因绵绵细雨更加潮湿,不仅潮湿,它还“点点滴滴”,没完没了地打在窗前的梧桐树叶上,那哪是打在树叶上啊,那简直是打在她破碎的心上……词的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含蓄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意思是说女词人此时此刻的感情绝非笔墨所能形容,也许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许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底如何,女词人没有明说,是不忍心说,还是说不清楚,显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试想一下,偌大一个世界,词人的满腹苦水居然没有一个人甚至一只动物听她的倾诉,不仅如此,漫天的黑幕正一步步向她逼来,秋风蹂躏她瘦弱的身躯,细雨啃噬她滴血的心灵,表面上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实际上展示给读者的是“这愁情,怎一个女子受得”。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声声慢》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1、巧选意象。
词人因情设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颇有代表性的意象:消愁的“淡酒”、急促的“晚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黄花”、黄昏中的“窗儿”、细雨中的“梧桐”……每个意象的背后都有一个伤感的故事,而词人精心地把这些意象一一组织起来,真切地表现出年老寡居所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2、善用叠字,声情并茂。
起笔连用14个叠字,由内到外,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
的心理过程,从动作到环境再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闲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又四顾寻觅、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举。
李清照不仅在婉约派中光彩照人,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雨村词话》卷三)【参考文献】
[1]孙满雨,杨柏松.品读千年易安愁---李清照《声声慢》之绘愁的艺术魅力[J].当代人(下半月),2008(8).
[2]余淑荣.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词心”解[J].固原师专学报,2003,24(4).
[3]刘广良.繁菊竞秋斯人憔悴——讲授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一得[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7(7).
[4]王绪霞.孀妇身份的心理折射——李清照《声声慢》作时及情感内涵论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