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成绩____(一)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1~4题(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详细的描写。

1.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2分)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5分)(1)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 (2)大雪三日..:__________(3)雾凇沆砀..:__________ (4)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___(5)客.此__________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景象,接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夜晚乘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描绘出一幅水墨湖山夜雪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

课文赏析
原文: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作者痴
①及:等到。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②舟,子痴:迷船于夫世。俗之外的
③喃喃:小声嘟囔。
④莫:不要。
⑤相公:旧时闲对情士人雅的致尊的称高。度评价,⑥巧更妙:地还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
主旨探究
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 粒”,文章末尾还写到舟子,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 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 的境界,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②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 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 的,“独”字表现了他的孤傲清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①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②!” “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了作者的“喜”。但作者并不
①大:很,非常。
②焉得更有此人:说哪自能己还喜有,这反样写的二人客呢“!见意余思大是想喜不”到,还“会湖有中这焉样得的更人。
焉得,哪能。更,有还此。人!”,这一惊叹虽发自于二客,实为作者的
译文:
心声。运用反客为主的手法,足见其用笔之独到。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
里的酒正在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
的人呢!”
课文赏析
原文: 拉余同饮。余强①饮三大白②而③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④此。
湖 心 亭 看 雪
张 岱
文题解读 “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 题简洁、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部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12《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80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81 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82 拏(ná):撑(船)
83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84 雾凇沆砀( 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85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86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87 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8 客此:客居此地。

89 舟子:船夫。

90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注释】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本文主题】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雾淞,雾气和水气。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

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三、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四、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白: 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五、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

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

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

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

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六、词类活用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七、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9张PPT)

二、品奇景,再悟痴心
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
雪后西湖全景
突出
“大、白”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特写西湖近景
突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手法: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 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父亲攀 爬月台时的努力,没有过多形容、修饰的语 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细 细品味,却情真意浓。
渲染手法写景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 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
冬之痴



张 岱
看 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原文书下注释译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书下注释译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绘画中,以淡墨钩勒轮廓或人物,而 不设色者,谓之白描。白描于人物画之重要, 见诸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所记:“画人 物之道先求笔墨之道,而渲染点缀之事后焉, 其最初而要者,在乎以笔勾取其形,能使笔下 曲折周到轻重合宜,无纤毫之失,则形得而神 亦在个中矣。”
是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
对年轻战士小陈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写:“他长得很 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 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 念。”作者将战士小陈的体态特征与战斗中留下的伤 痕联结起来描写,以突出表现他的勇敢精神。这灰白 描的人物肖像,在鲁迅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对阿Q、 祥林嫂、闰土等的描述。不仅如此,有时还有白描叙 述人物的身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雪三日( 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 客此( 名词做动词,客居)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喜曰(“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
痴者”)
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
什么样 的雪景 让他痴 ?
一白 与 天云山水 痕,芥,粒
材料二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 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张岱眼中的雪景(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 破家亡回忆旧事,他会看见什么?)
一 个 人 看 雪
是第几级呢?
12 湖心亭看雪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 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本文 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
3.领略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 趣。(重点)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 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 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 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 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孔乙己》中
对孔乙己身世的介绍:“孔乙己原来也 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 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 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 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作者抓住他 “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 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 成的悲惨遭遇。有时,还可用白描手法描述人 物对话与行动细节,以表现人物性格。
雾凇( ) 一芥( ) 喃喃( )
铺毡( ) 强饮( ) 崇祯(

沆砀(
) 更有此人( )
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 色,跟“黑”相对
上下一白( 白色 ) 白
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 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 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 神之笔加以点化。
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说: “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 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 卖弄而已。”(《作文秘诀》)
白描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 文、诗词的创作中。 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 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 《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 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 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拏( ) 更定( ) 毳衣(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文中写景 叙事 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写完景作者要开始叙事了。 那晚他还遇到了什么事?心情如何?
他与知己还有相似处吗?从哪里知道的? 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另有深意?
材料一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 (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 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张岱反清 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 岱写《湖心亭看雪》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
大 大喜曰( 副词,非常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 上下一白( 副词,全,都 ) 长堤一痕( 数词,一 )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动词,消失 )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极 )
是日更定矣(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 更 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
更有痴似相公者( 副词,更加,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