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个案分析报告
特殊儿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

特殊儿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特殊教育的价值源于特殊儿童生活的意义,掌握一些特殊案例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特殊儿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欢迎大家阅读。
特殊儿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一基本资料:xxx,男,13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背景资料:家庭成员:爸爸(肢体残疾)、母亲、妹妹。
家庭教育状况: 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程度,还有一个妹妹现在就读二年级。
一、学生情况介绍父亲二级肢体残疾,不能参加重体力活,家中生活多数靠母亲在农贸市场做点小生意维持。
个性特征:2010年我接到三年级三班时,第一眼看到的普泽灵是一个斯文、萎缩的小男生。
虽然年龄在班级中是最大的,但个头中等,每天就安静的坐在座位上,不与同学交往,也不苟言笑,同学或者老师问他,他就用大眼睛看着你或者莞尔一笑。
上课就把手放在下面玩玩具,经常手上脸上都是墨水,时间久了,同学们似乎把他遗忘了,以前偶尔几个和他一起玩耍的也不愿意和他玩了。
二、原因分析1.2008年5月患脑膜炎,病愈后大脑严重受损,智力大大降低。
复学后,以前活泼聪明的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忧郁,沉闷。
上课不太听讲,喜欢做小动作,不愿意与其它同学交往,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
卫生特别差,头发经常蓬松脏乱。
2、家长觉得孩子得了这个病后,脑袋出现了问题,变成了弱智,没有什么培养前途;于是忽略了对他的爱,把更多的爱给予了他的妹妹身上。
因为以前父母对他的爱甚于妹妹(农村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如今突然变得冷淡,对于一个正在懂事(虽然智力影响了学习成绩,但孩子对家人的爱是很敏感的)的孩子而言,他幼小的心灵感到了一丝惶恐和不安。
时间久了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因其特殊身份,家里的很多小朋友不愿与他玩(怕伤到他负不了责任)。
在学校就不愿意主动与其它孩子一起玩,让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孤独孩子。
到了三年级,知识内容难度加大,对学习的兴趣降低到了极点,以前还要完成一点简单作业的他,现在的作业干脆不做。
特殊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特殊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民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据粗略统计,太平乡每年在外打工的农民约有3000多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在这些农民工中青壮年占了大多数,除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将子女带到身边照顾,大部分农民将子女都留在农村,托付他人照顾,这些留存农村的孩子了,随之成为一个当下倍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2007年上半年,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采访的方法在太平乡各小学、狮峰学校,对留守儿童受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了以下一些现象与问题:一、现象与问题(一)亲情缺位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26%和71%,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3%。
而大多数外出工作的家长还没有意识到情感缺失对“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一些问题。
多数家长每年春节回家一次,有的甚至一连几年不回家。
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
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使得留守儿童多处于“亲情缺位”的境地之中。
(二)监护无力有的教师抱怨,在平时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中,监护人有意或无意的流露出这样一种心态,即孩子学习成绩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他们自己有心无力,希望教师严加教育。
召开家长会,这些孩子要么就是没有家长来,要么来的就是孩子的祖辈,或者是其他亲戚,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外出,由高年级的哥哥或姐姐来参加。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是由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来承担。
90%多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隔代抚养情况十分普遍。
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教案及反思案例分析

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教案及反思案例分析幼儿园特殊儿童教育教案及反思案例分析在幼儿园教育中,特殊儿童的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特殊儿童可能包括有学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自闭症等特殊需求的儿童。
他们需要更加细致、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和融入集体。
本文将通过一个特殊儿童教育教案及反思案例来探讨如何为这些孩子提供更有效的教育。
教案概述主题:特殊儿童教育教案教案目标: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特殊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教学时间:一周教育对象:幼儿园特殊儿童教案内容1. 学生分析a. 学生A:患有自闭症,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
b. 学生B:学习障碍,语言沟通困难,适应能力差。
2. 教学目标a. 帮助学生A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和注意力集中。
b. 提升学生B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3. 教学内容a. 为学生A提供感统训练,帮助他学会通过感官来稳定情绪和注意力。
b. 为学生B设置小组合作活动,鼓励他和其他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
4. 教学方法a. 采用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
b.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成功经验来建立自信心。
5. 教学反思a. 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b. 收集家长和其他老师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教案反思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A在感统训练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他的情绪更加稳定,注意力也有所提升。
而学生B在小组活动中虽然还存在一定的沟通困难,但通过和其他孩子的交流,他的适应能力有了提升。
我们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制定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案。
观点和理解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
教育者需要具备更加细致、周到的观察力和反思能力,以便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充分发展潜能。
家长和社会也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成长。
特殊教育学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由于出生时缺氧,小明患有轻微的脑瘫,导致其肢体运动能力较差,尤其是右侧肢体,存在明显的协调障碍。
此外,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弱,词汇量较少,句子结构简单,常常出现语法错误。
在认知方面,小明的记忆力、理解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这些原因,小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数学和语文科目上。
二、案例分析1. 诊断与评估根据小明的临床表现,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1)身体检查:确认小明的肢体运动障碍和协调障碍。
(2)语言评估:通过对话和测试,了解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认知评估:通过智力测试、记忆力测试和解决问题能力测试,了解小明的认知水平。
评估结果显示,小明在肢体运动、语言表达和认知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2. 教学目标设定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教育工作者为其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肢体运动:提高小明的肢体协调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和简单的运动。
(2)语言表达:丰富小明的词汇量,提高其句子结构和语法表达能力。
(3)认知能力:提高小明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策略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1)肢体运动训练:通过专门的康复训练,提高小明的肢体协调能力。
例如,进行简单的平衡训练、协调训练和力量训练。
(2)语言表达训练:通过日常对话、故事讲述和阅读活动,丰富小明的词汇量,提高其句子结构和语法表达能力。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3)认知能力训练:通过游戏、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小明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进行记忆卡片游戏、拼图游戏和数学实验等。
4. 教学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小明的各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1)肢体运动:小明的肢体协调能力明显改善,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和简单的运动。
(2)语言表达:小明的词汇量明显增加,句子结构和语法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学前特殊教育案例报告(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特殊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学前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和潜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报告以某市一所幼儿园为例,探讨学前特殊教育的实施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介绍(一)幼儿基本情况幼儿,男,5岁,来自单亲家庭,母亲为全职妈妈。
幼儿自出生以来,智力发育迟缓,语言表达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较大。
经过专业评估,被诊断为轻度自闭症。
(二)家庭背景幼儿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特殊教育的了解有限。
母亲平时工作繁忙,缺乏对幼儿的陪伴和关注。
三、干预措施(一)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园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教育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训练:通过图片、实物、故事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3. 注意力训练:通过趣味游戏、注意力训练软件等方式,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4. 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情绪卡片、情绪管理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会调节情绪。
(二)实施个别化教学1. 语言训练: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故事等,引导幼儿模仿发音、词语和句子。
2. 社交技能训练: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小组游戏等活动,帮助幼儿学习社交技巧。
3. 注意力训练:教师利用注意力训练软件,引导幼儿进行注意力训练。
4. 情绪管理训练:教师通过情绪卡片、情绪管理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三)家园合作1. 家长培训:定期为家长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识。
2. 家庭教育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对幼儿进行干预。
3.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四、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幼儿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语言能力:幼儿能够模仿发音、词语和句子,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2. 社交技能:幼儿能够主动与同伴交流,参与集体活动,社交技能有所提升。
幼儿园特殊儿童案例分析及个性化方案

【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他们可能面临着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社交困难等挑战,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本文将通过对幼儿园特殊儿童案例的深度分析,探讨个性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二、案例分析】1.小明(伪名)是一个六岁的孩子,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在幼儿园中,他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按部就班完成任务。
在课堂上,他不停地扭动身体,打断老师讲话,甚至与同学发生冲突。
2.小芳(伪名)是一个五岁的孩子,患有自闭症。
她对外界社交行为缺乏兴趣,经常独自玩耍,无法与其他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幼儿园中,她的老师和同学很难理解她的行为和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三、评估】针对以上案例,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1.个体评估:了解特殊儿童的个体特点、优势和挑战,在认知、情绪、社交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2.家庭评估:了解特殊儿童的家庭环境、家庭支持和教育方式,在家庭角色、家庭氛围等方面进行评估。
3.幼儿园评估: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估。
【四、个性化方案】1.个性化教育计划:针对小明的ADHD特点,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采用分段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方式,帮助他提高注意力集中能力。
2.个性化交往培训:针对小芳的自闭症特点,可以通过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她建立有效的社交关系,促进与同学的互动。
3.家庭与学校合作:家长、幼儿园老师和专业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加强家校互动,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回顾】在幼儿园教育中,特殊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评估和个性化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地帮助特殊儿童克服学习和行为方面的困难,实现全面发展。
需要家庭、幼儿园和专业教育机构共同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六、个人观点与理解】我认为,幼儿园特殊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方案不仅需要专业的评估和制定,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特殊儿童个案分析(余少敏)

宝宝现在挥手打人的习惯逐渐减少,上课能坐在座位上,但时间不长,和小朋友交往过程中会好好说话,变得乖巧很多,来软不来硬,在表现好的同事我们还会有适当的奖励去鼓励他,虽然偶尔还会有动手的行为,不过希望经过家长和老师的努力,宝宝能改正不足,毕竟孩子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我们老师和家长需要去发掘,并鼓励!希望家长和老师教育同步,才有利于孩子的正面成长。
观察记录及分析
1、在集体活动的时候,上课最重要坐不住,老师给小朋友发玩具大家一起玩,他就会和小朋友们抢,抢不过就会动手去打别的小朋友,还推他们。吐口水,小朋友们都说他喜欢抢玩具。据我们分析,独生子女家庭大都数都会有这种行为,因为家里的大人把最好的都给孩子,不让孩子受半点伤害,在犯错的时候也没有去及时的点破,所以孩子不会去分享,当有东西需要大家一起分享的时候就会出现抢的行为。
家园教育措施
在宝宝出现有反常行为的时候,我们会打电话或者下午放学接孩子的时间和家长进行一个沟通,并了解宝宝在家的一些行为习惯以及家人的教育方式,并分析宝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家长在家会和宝宝用鼓励以及讲道理的方式去让他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及错误,每天坚持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如果宝宝在幼儿园表现不错,家长则在家用鼓励方式继续和宝宝讲道理,如果有犯小错误,家长则会在家进行教育或者小小的惩罚,每天以年金的方式去告诉他要怎么做才能做个乖宝宝。
编号:JJ-QP-010-J09
版次:A/1
幼儿个案观察分析
班级
海星班
记录教师
余岁十个月
幼儿性别
男
幼儿情况描述
刘容杰是个聪明机灵,调皮好动的阳光男孩。长相可爱、肥嘟嘟的他骨子里透着一股倔,什么事都好强,输不起,说不得,如果有没有满足到自己需要或者说了自己不爱听的话就会动手打人,抓人,上课总是坐不住,喜欢到处游荡、玩具
特殊教育的优秀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对特殊教育越来越重视。
特殊教育旨在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本案例选取了一位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教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特殊教育提供参考。
二、案例介绍(一)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小杰,男,8岁,来自一个普通家庭。
从小表现出发育迟缓,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社交能力差,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
经诊断,小杰患有自闭症。
(二)教育背景小杰在幼儿园接受了常规教育,但由于自闭症症状明显,教育效果不佳。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杰,其家长将其转入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三、教育过程及策略(一)评估阶段1. 多方面评估:对小杰的智力、语言、社交、情绪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发展水平和特殊需求。
2.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符合小杰特点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
(二)实施阶段1. 早期干预:针对小杰的语言和社交障碍,采用早期干预策略,如语言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
2. 个训课:针对小杰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个训课,如绘画、音乐等,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3. 融合教育:将小杰融入普通班级,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生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评估与调整1. 定期评估:定期对小杰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其进步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2.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教育过程,共同关注小杰的成长。
四、案例分析与启示(一)成功经验1. 全面评估:对小杰进行全面评估,为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2. 多方面干预:针对小杰的多种需求,采取多种干预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3. 融合教育:将小杰融入普通班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启示1. 重视特殊教育:社会应关注特殊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支持。
2. 个别化教育: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提高教育效果。
3. 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关注特殊儿童的成长。